其中珍貴文物5萬余件。在全國公共博物館中占有重要地位。 2009年,位于成都市浣花溪歷史文化風景區,隨著新館落成,是西南地區*的綜合性博物館,四川博物院現有院藏文物26萬余件,由四川博物館改稱現名。四川博物院始建于1941年。
四川博物院,藏傳佛教,張大千,開放信息,四川博物館。
“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是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著名畫家張善子和張大千先生既取意《大風歌》,又擷名明末清初畫家張大風之名,為他們的畫堂命名為“大風堂”。張氏昆仲不虛此名,在二十世紀的畫壇揮毫揚風,藝振寰宇。
大千先生仙壽八十有五,從藝七十馀載,仰天縱之才,盡畢生之功,蹤跡先賢,遍游名山,熔鑄古今,集先古畫學之大成,施墨成畫三萬馀幀。工筆寫意均入妙境,山水、人物、花鳥皆富神采。其清麗俊逸之筆,縱情潑彩之韻,令中西雅士神往。他的才情與勤勉、膽識與閱歷皆非常人所能企及,正如徐悲鴻先生所譽:“張大千,乃五百年來*人也!”。
四川博物院對大千先生畫作的收藏,也堪稱富甲一方,尤其是臨摹敦煌壁畫。隨著您眼波的流動,那一幅幅金碧巨制,一層層清逸筆墨,一枚枚玲瓏玉印,一段段過往舊事將牽引您走進一個非凡的大千世界。
巴蜀青銅館紅銅和錫或鉛的合金稱青銅。作為中國青銅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大約在公元前一千六百年左右,巴蜀青銅器在與夏商周青銅文化的交流中,逐漸形成自己獨具特征的青銅文化。中國古典文獻汗牛充棟,但有關巴蜀歷史的記載卻寥若晨星。因此,古巴蜀的歷史撲朔迷離,眾說紛紜。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新繁水觀音、巴縣冬筍壩、昭化寶輪院、彭州竹瓦街、成都羊子山、成都百花潭、重慶涪陵小田溪、新都馬家鄉、廣漢三星堆、成都金沙以及茂縣、宣漢縣等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銅器。此外,與四川相鄰的陜西漢中、寶雞以及湖北宜昌等相鄰省區也都發現了具有巴蜀文化特征的青銅器,給巴蜀文化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證明在廣袤的四川盆地,大約在三、四千年前,蜀人就創建了高度文明的古國,后來又和巴人一起創造了燦爛的巴蜀青銅文化,代表了巴蜀古代文明的較高成就。
當我們默立在巴蜀先民留下的寶貴遺產面前時,不能不感嘆先民們在創造自身文化的同時,不忘汲取商周文化精髓的胸懷和睿智;不能不欽佩先民們在創造富裕的物質世界的同時,也創造了浪漫的青銅藝術世界中的輝煌。
這里展出的僅僅是四川博物院藏青銅器的一部分,它的神秘與奇特將會告訴你昔日的榮光。
萬佛寺石刻館萬佛寺位于成都市西門外通錦橋,相傳建于東漢延熹(公元158—167)年間,是成都著名古剎,從南朝至明代的千馀年間,香火連綿不斷。根據文獻和出土造像題記,萬佛寺南朝時名安浦寺,唐代名凈眾寺,宋代改名凈因寺,明代又名萬佛寺,明末毀于兵亂。
萬佛寺遺址自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出土以來,先后四次出土了大批石刻造像,約二百馀件。其中,有兩次出土的造像大多為四川博物院收藏,內容有佛像、菩薩像、造像碑、造像龕、伎樂像及各種建筑構件。其出土的南朝梁(公元420年—589年)造像刻有明確的紀年,是研究早期佛教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萬佛寺石刻造像在四川乃至全國石刻造像中占有重要地位,它題材豐富,布局復雜而完整,雕刻細膩而精美,其中的不少精品曾多次參加國內外展覽,并被收入各種圖錄中。我們從館藏萬佛寺石刻中挑選出部分精品,同時也附帶選出幾件我省其它地區出土的石刻造像進行展出,以滿足廣大群眾對佛教藝術的需求。這是成都萬佛寺石刻出土一百馀年*次集中展示,它將讓你領略到佛教藝術的魅力。
四川漢代陶石藝術館兩漢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輝煌的時代。處于封建社會上升時期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經濟發展、疆土擴張,漢代陶石藝術就是在這片時代沃土上生長出來的藝術奇葩。
以畫像石、畫像磚以及陶塑藝術為代表的漢代陶石藝術,是當時“厚葬”風俗的產物,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和時代特征。西漢中晚期,厚葬之風盛行,為畫像石、畫像磚的大量產生創造了條件。
四川盆地開發較早,秦統一巴蜀后,中原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得以迅速傳播,四川漢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水平都有極大的提高,文翁興學又使蜀地文化得到迅速發展。安定富庶的四川自然成為陶石藝術流行的重要區域,從西漢中后期開始,盛行于東漢時期,最晚到蜀漢初期。不僅數量龐大、種類繁多,而且其畫像風格極具地方特點。
陶瓷館陶瓷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因為它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隨影相伴,它是人類最早的文明成果之一,是泥與火的完美結合。
中國的陶瓷文化源遠流長,早在15000年前的先民們就創造了陶器,至夏商瓷器萌芽,漢代已能燒制成熟的瓷器,至今陶瓷仍與我們朝夕相處,豐富和美化著我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世界。瓷器曾作為“使者”,向世人展示我華夏的輝煌,以至英文的China(瓷器)成為了中國的象征和代名詞。
巴蜀的陶瓷發展也經歷了同樣的歷程,從稚拙古樸的大溪彩陶、生動形象的漢代陶塑、多彩多姿的宋三彩俑,到別具一格的青羊宮窯、邛窯、玉堂窯、廣元窯、磁峰窯、琉璃廠窯……,無不展示出巴蜀陶瓷自然質樸的魅力,她雖沒有官窯瓷器的精美華貴,但卻體現了濃郁的生活氣息。特別是邛窯的彩斑、點彩和彩繪,拓展了陶瓷裝飾藝術的新天地,久負盛名的省油燈,可堪稱是一項很有意義的發明創造。這里還薈萃了全國其他窯系的作品,她們如詩、如畫、如美酒;類玉、類銀、類冰雪,訴說著中國古老瓷器的美麗故事。
書畫館中國書畫源遠流長,在歷史發展中形成了鮮明的民族特色,是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重要財富。
四川的書畫藝術有很深厚的傳統。從唐代開始,一些京都和外地畫家紛紛隨唐玄宗、唐僖宗避亂而來,給四川的書畫藝術帶來了興盛的景象。《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提到“蜀道僻遠而畫手獨多于四方”。《益州書畫名人錄》記載,從唐干元(公元758年)到宋干德(公元967年),和清初到民國(公元1736到1046年)這兩段歷史時期的川籍和在川的外籍書畫名人達1100多人,由此給四川留下了無以計數的書法名畫。抗戰時期,四川作為大后方,又匯集了四面八方的文化名人和藝術家,再次掀起了近代藝術的大潮。
這里展出的館藏書畫精品,雖吉光片羽,卻也能夠領略中國書畫光輝燦爛的文化傳統,其特色讓人留戀往返。
素享“天府”盛譽的四川省,擁有秀麗的山川和遼闊的沃土,遍布各地的名勝古跡和豐富多彩的出土文物,反映著四川歷史的發展進程,它是我國文化寶庫的組成部分。四川省博物館便是收藏和展出四川省文物的重要場所之一。四川博物院始建于1941年,至今已有70馀年歷史。現有院藏文物26萬馀件,其中珍貴文物5萬馀件。2009年,四川博物院新館落成。新館占地88馀畝,位于成都市浣花溪歷史文化風景區的,這是西南地區較大的綜合性博物館,在全國公共博物館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川博物院目前擁有14個展廳,總面積12000平方米,包含書畫、陶瓷、青銅器、民族文物、工藝美術、藏傳佛教、萬佛寺石刻、張大千書畫、漢代陶石藝術等10個常設展覽,還有4個臨時展廳,用于舉辦各類臨時展覽。新館還建有可容納200馀人的學術報告廳,用于各種大型會議和學術講座。
新院常設機構有:辦公室、人事部、財務部、行政部、設備部、開放管理部、文物保管部、歷史研究部、陳列展覽部、宣傳教育部、對外聯絡部、信息資料中心、安全保衛部。
四川省博物院新館舉行開館儀式,3000馀件精品文物向公眾揭開其神秘面紗。即日起,這一中國西部較大的歷史、藝術綜合類省級博物館面向公眾免費開放,市民可通過電話、網絡和現場領票三種方式,獲得免費入館參觀機會。下午2時30分,見證省博新館開館儀式的省外60多家博物館館長和專家,還出席了“博物館館長論壇”,就“當代博物館的發展”議題碰撞思維火花。
即日起,市民可通過電話、網絡和現場領票三種方式,獲得免費參觀機會開館儀式準點于新館門前舉行。省委副書記、省長蔣巨峰宣布省博新館正式開館,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和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黃新初共同將一把“金鑰匙”交到四川博物院院長盛建武手中。歷經7年建設,投資達4億元的10個常設展廳和4個臨時展廳,將通過較先進的多媒體陳列展示,向公眾全情展示燦爛的巴蜀文化。
四川博物院擁有豐富的館藏文物,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和改革開放三十年期間,通過考古發掘、捐贈和廣泛征集等方式,四川博物院至今已擁有藏品26萬馀件,其中一級文物1399件、二級文物6731件、三級文物95345件,在全國省級館中藏品數量和等級均名列前茅。館藏文物分陶瓷類、磚石類、金屬類、錢幣類、書畫類、民族民俗類、碑帖類、近現代類八大類三十馀小類,具有濃郁的巴蜀地方特色。參觀者可通過重要文物前的“語音導覽系統”,輸入文物編號,獲得文物的自動語音解說。殘疾人朋友入館參觀也可享受專供輪椅通行的無障礙人性坡道設施。
除了文物豐富,精品眾多,布展方式現代等特點,四川博物院的文物保護措施也可圈可點。除了現代博物館常見的恒溫、恒濕設置以外,省博新館還特地引進了聲光系統。新館所有書法、繪畫、紡織展廳的燈光全部使用聲控燈組,館內無人時,所有燈組會自然暗淡下來。同時,所有展柜采用了透光度極高且具有防彈功能的超白玻璃,參觀者可近距離觀察到精品文物的最細微處,感受國寶的獨特魅力。
據悉,四川博物院完全開放后每年可接待200萬人次訪問,現代化的多功能學術報告廳將成為博物院學術研究與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博物院參觀免費不免票,開放初期將每天限量送出4000張參觀門票。
成都具有“春來早、夏悶熱、秋涼爽、冬濕冷”的氣候特點(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6℃,年降雨量1000mm。成都氣候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多云霧,日照短”、空氣潮濕,因此,雖然成都夏季氣溫不會太高(較高氣溫一般不會超過35℃),卻顯悶熱;冬季較低氣溫一般大于-4℃(極端較低溫-6℃),陰天較多,空氣相對干燥。成都雨季集中在7月、8月,冬春兩季干旱少雨雪,偶爾會出現冰雪災害。
1、四川省博物館是西南地區較大的社會歷史與文化藝術類綜合性博物館,創建于1941年3月,館址在皇城明遠樓。
2、1949年改名為“川西人民博物館”,館址遷至人民公園內。1952年改為“四川省博物館”。
3、1965年,由人民公園遷至人民南路四段。1984年5月,鄧小平題寫了館標“四川省博物館”。
4、2001年,四川省博物館被國家計委列入“十五”發展計劃,決定在浣花風景名勝區建新館。
5、2002年7月,四川省博物館老館閉館。
6、2004年12月30日,四川省博物館新館建設破土動工。
7、2007年10月底開始規模龐大的文物搬遷工作。
8、2009年3月經上級相關部門批準,原四川省博物館正式更名為四川博物院。
9、2009年5月上旬四川博物院正式對外開放。
四川博物院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浣花南路251號,與風景秀麗的浣花溪公園毗鄰,距離市中心十馀分鐘車程。市內交通便利,途經本院的公交車有19、35、47、82、88、407、309A、901路等(送仙橋站)。
開放時間每周二至周日的9:00---17:00
票務說明1、免費開放實行“免費不免票”。
2、每天限量限時發放免費參觀券4000張,當日有效,過期作廢,發完為止。
3、散客(憑身份證或有效證件)參觀一人限領一票,當日有效,過期作廢。
4、團體參觀須提前24小時預約(9:00—17:00),預約方式為電話預約和網絡預約,確認后憑單位介紹信或旅行社任務派遣書領票。
5、高齡老年人、殘疾人士、小學生須有家屬或監護人陪同在專設窗口領票;現役軍人憑證件可優先領票。
館區導覽第1層:四川漢代陶石藝術展多功能廳會議接待室
第2層:巴蜀青銅器展廳陶瓷精品展廳書畫館張大千作品展
第3層:藏傳佛教文物館萬佛寺石刻館四川民族文物展工藝美術館百年四川館
四川博物館位于青羊區浣花南路251號,浣花溪公園旁。
博物院作為開啟民智、傳承文明的一個窗口,也是人們接受終身教育、獲得美育的場所,面向觀眾展示自己的藏品是博物院義不容辭的責任,四川博物院建院以來先后舉辦了一系列的陳列展覽,重大的展覽有:《四川省歷史文物陳列》、《四川省革命文物陳列》、《古代巴蜀青銅器陳列》、《四川漢代陶、石藝術陳列》、《四川民族文物精品展》、《巴蜀尋根——四川考古事業50年成就展》等,其中《四川民族文物精品展》被國家文物局評為“98年全國十大精品陳列提名獎”,《巴蜀尋根——四川考古事業50年成就展》被國家文物局評為“99年全國十大精品陳列”,這些展覽都得到了專家、學者和觀眾的高度贊揚。同時我院還推出了一系列展覽到省內外巡回展出。部分珍品還選送到日本、美國、英國、法國以及港、澳、臺地區,這些外展每到一處都引起了轟動,通過外展使外界了解了燦爛的巴蜀文化,增進了相互間的文化交流;通過外展也使博物院的業務人員在與海外同行的交流中提高了自身的業務水平。除此之外,科研工作也始終貫穿于各項業務之中,我院的業務人員結合本職工作,辛勤耕耘,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尤其是對巴蜀文化的探索凝聚了幾代人的心血。有千馀篇論文發表在全國和地方的學術刊物上,重要的出版物有:《四川船棺葬發掘報告》、《前蜀王建墓發掘報告》、《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及大風堂印》、《龍泉青瓷》、《四川博物館》、《紅軍長征過四川》等書。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