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陳列。黨建,藏品,加入我們,文創(chuàng)。
方圓世界、瓷苑藝葩等5個藝術專題構成。山川精英、由文明搖籃、戲曲故鄉(xiāng)、晉國霸業(yè)、夏商蹤跡、佛風遺韻、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陳列以“晉魂”為主題,明清晉商等7個歷史文化專題和土木華章、民族熔爐、翰墨丹青。
走進“佛風遺韻”展廳,如同進入一座座精巧絕倫的石窟之中。工作人員張成生告訴記者,這是采用了石窟再現(xiàn)和展柜陳示相結合的方式,讓參觀者身臨其境地體驗山西佛教雕塑文化的瑰麗奇崛。面帶微笑的北宋菩薩像、集繪畫、雕刻藝術于一身的造像碑,則采取了未放入展柜的“裸展”方式,讓人覺得如此地親近,細看來,仿佛石雕菩薩身上的衣褶還在微微擺動。
整個陳展方式匠心獨運,由“文明搖籃”、“夏商蹤跡”、“晉國霸業(yè)”、“民族熔爐”、“佛風遺韻”、“戲曲故鄉(xiāng)”、“明清晉商”等七個歷史文化專題,以及“土木華章”(古建)、“山川精英”(玉器)、“翰墨丹青”(書畫)、“方圓世界”(錢幣)、“瓷苑藝葩”(瓷器)等五個藝術專題組成,抓取山西燦爛文明史中的最亮點,通過大量珍貴的文物遺存,展示山西在中華文明進程中的獨特地位。
博物院導覽圖:
山西博物院導覽圖山西博物院 | 侯馬盟書: 1965~1966年山西侯馬市晉國遺址出土了大量盟誓辭文玉石片,稱為“侯馬盟書”,是 春秋晚期至戰(zhàn)國早期晉國卿大夫舉行盟誓的約信文書,亦稱“載書”。其文字是用朱筆書寫在玉石片上。共計5000余件,可以辨識的約650余件。其總字數(shù)約3000余字。除去重復,單字也有近500個。有圭形、圓形及不規(guī)則形。一般用朱紅色書寫,少數(shù)為黑色。其內容可分為宗盟類、委質類、納室類、詛咒類、卜筮類等。其發(fā)現(xiàn)對于研究古代盟誓制度、晉國歷史及古文字意義重大。 | |||||
山西博物院 | 佛教造像: 佛教造像碑藝術是佛教單體石造像的一種,它將印度原有的佛教造像題材和雕刻技藝,與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底蘊和石刻藝術完美結合。 山西特殊的歷史地位和自然環(huán)境,成就了高超的石刻藝術。在佛教造像方面,云岡石窟和天龍山石窟已享譽中外,而更多各種造像隱于鄉(xiāng)間古剎。太原華塔和沁縣南涅水,以及各地出土與征集的歷代石刻與造像,還原了云岡以來佛教民族化,進而到宋元世俗化的過程。特別是唐代造像,造型優(yōu)雅,豐滿健美,儀態(tài)萬方,令人心馳神往 | |||||
山西博物院 | 南涅水造像: 1957年秋,出土于沁縣城北25公里處的南涅水村古寺院遺址中,這批佛教題材的窖藏石刻共有800余件。據(jù)石刻中的銘記,最早年號始自北魏永平二年(509年),最晚終至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延續(xù)500余年。石刻大多為錐形四面體。每塊石刻四周雕有佛龕、佛像、佛傳故事和各種花卉圖案。每組1、3、5 塊不等,分組可迭置成塔形,十分壯觀。此外,還有個體造像,大的3米余,小的僅有30厘米,是研究北魏至唐宋時期佛教傳播、斷代和佛教造像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山西博物院所藏其中部分石刻作品造像精美,雕刻技藝純熟,具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 | |||||
山西博物院 | 陶瓷 新石器時代的先民們發(fā)明了陶器。仰韶時代的山西彩陶以花卉圖案*特色。除日用陶器外,各地不斷出土歷代陶藝作品。北朝胡人武俑豪放豁達,陶牛雄健威猛,散發(fā)出生機勃勃的時代精神。山西是琉璃的故鄉(xiāng),千百年來,相承不衰,代有佳作。除裝飾于富麗堂皇的建筑外,也有色彩斑斕的香爐供器之類琉璃藝術品。瓷器是土與火的結晶,是中國人的偉大發(fā)明。本院收藏中,以北方瓷器*特色。北朝、隋唐青瓷和白瓷,各顯風采。宋元是山西瓷業(yè)的黃金時期,窯口遍地,工藝精湛,品種豐富。既有雅致細膩的佳作,更多質樸野趣的精品。裝飾手法或剔或刻,或寫或畫,自然樸實,生動活潑。元代以來,各地窯口衰落,景德鎮(zhèn)漸成全國瓷業(yè)中心。五彩斑斕的彩瓷作品,將中國陶瓷藝術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山西博物院 | 石雕 山西特殊的歷史地位和自然環(huán)境,成就了高超的石刻藝術。從西漢起2000年來,各類石刻作品精彩紛呈。運程征集的漢代圓雕蹲虎,簡練拙樸。大同出土的宋紹祖墓仿木構建筑石槨,由百余件雕鑿精細的構件拼裝組合而成,是研究北魏建筑藝術不可多得的珍貴實物。太原隋虞弘墓石槨,以其精美的浮雕藝術和濃郁的異域風情,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見證。佛教造像方面,云岡石窟和天龍山石窟早已享譽中外,而更多各種造像隱于鄉(xiāng)間古剎。太原華塔和沁縣南涅水,以及各地出土與征集的歷代石刻與造像,還原了云岡以來佛教藝術民族化,進而到宋元世俗化的過程。特別是唐代石雕造像,造型優(yōu)雅,豐滿健美,儀態(tài)萬方,“萬物皆備于我”的氣度風范,令人心馳神往。宗教本虛幻,藝術卻真實。千年的風霜,難以剝泐空靈的笑容;世道的變遷,豈能磨滅悲憫的情懷?——真善美是人類永恒的追求。 山西博物院 | 其它: | 舊石器時代的打制工具,看似粗拙,實為當時先進工具,為古代人類生存繁衍做出巨大貢獻。宋代是雕版印刷的興盛時期,大規(guī)模的刻書,有開寶四年政府派人在四川成都雕刻的《開寶大藏經》 ,北宋元豐三年至政和二年福州東禪等覺院雕印的《崇寧萬壽大藏經》又稱“鼓山大藏”,兩部大藏經,一為官刻,一為私刻,由于歷年戰(zhàn)亂,大多亡佚,只有少數(shù)流傳至今,我院亦有收藏。侯馬盟書是春秋戰(zhàn)國之交的晉國政治斗爭重要物證,學術意義非凡。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的漆畫屏風,反映南北朝之間文化的相互影響。北齊徐顯秀墓所出鑲嵌人物寶石金戒指,更是北朝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見證 |
一.專著:
1. 《晉國史》 李孟存 李尚師 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9.08
2. 《晉國史綱要》 李孟存 常金倉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8.08
3. 《晉國文化十八篇》衛(wèi)文選 延邊大學出版社 2005.12
4. 《晉國人物評傳》 李孟存 李尚師 延邊大學出版社 2006.06
5. 《晉國伯業(yè)研究》劉* 臺灣學生書局2004.07
6. 《春秋晉國趙氏研究》 白國紅 中華書局 2007.06
7. 《晉國歷史地理研究》 馬保春 文物出版社 2007.11
8. 《晉系墓葬制度研究》 宋玲平 科學出版社 2007.08
9. 《閑話晉國—三晉及其文化》劉舒?zhèn)b山西高校聯(lián)合出版社1996.04
10.《晉文化》 劉緒文物出版社 2007.09
11.《三晉古文化源流》 李元慶 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7.08
12.《晉系青銅器研究類型學與文化因素分析》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5.02
13.《三晉文化史略》 劉軼強 知識產權出版社 2007.05
14.《趙國史稿》 沈長云 中華書局 1994.11
15.《趙國史》 馮志剛 張午時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6.08
16.《三晉貨幣》
17.《晉都新田史話》 景元祥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3.10
18.《三晉貨幣山西省出土刀布圜錢叢考》 朱華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07
二.考古報告、論文集、圖錄:
1.《天馬—曲村(1980-1989)》
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商周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編著 科學出版社 1999.11
2.《太原晉國趙卿墓》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編 文物出版社 1996.12
3. 《晉國趙卿墓》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 文物出版社 2004.06
4.《晉國奇珍—山西晉侯墓群出土文物精品》 上海博物館編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2.04
5.《晉侯墓地出土青銅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上海博物館編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2.07
6.《三晉文化研究論叢》 三晉文化研究會學術部編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05
7.《晉國都絳資料匯編》 趙森 申建華 于瑞亮編著 政協(xié)絳縣委員會 2001.01
8.《新田—山西侯馬文物精選》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馬工作站 侯馬市文物局編2001.04
9.《汾河灣—丁村文化與晉文化考古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考古學會 山西省考古學會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編 山西高教聯(lián)合出版社 1996.06
10.《侯馬盟書》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編 文物出版社1976.12初版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05增訂重版
三.論文:
1. 鄒衡《論早期晉都》 《文物》1994年第1期
2. 蘇秉琦《談“晉文化”考古》《文物與考古記傳》 文物出版社 1986
3. 《天馬—曲村遺址晉侯墓地及相關問題》
北京大學考古系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天馬—曲村遺址考古隊
《三晉考古》*輯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07
4. 田建文《晉國早期都邑探索》
《三晉考古》*輯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07
5. 馬承源《晉侯蘇編鐘》 《上海博物館集刊》第七期
6. 李伯謙《晉侯墓地發(fā)掘與研究》
《晉侯墓地出土青銅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2.07
7. 李伯謙《晉侯墓地墓主推定之再思》
北京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編《古代文明研究通訊》第九期2001.06
8. 張長壽《關于晉侯墓地的幾個問題》 《文物》1998年第1期
9. 李伯謙《從晉侯墓地看西周公墓墓地制度的幾個問題》
《考古》1997年第11期
10.孫華《關于晉侯對組墓的幾個問題》
《文物》1995年第9期
11.裘錫圭《關于晉侯銅器銘文中的幾個問題》
《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1994年第2期
12.李伯謙《天馬—曲村遺址發(fā)掘與晉國始封地的推定》
《中國青銅文化結構體系研究》 科學出版社 1998
13.李伯謙《晉穆侯夫人隨葬玉器反映的西周后期用玉觀念的變化》
《劉敦頤先生紀念文集》 山東大學出版社 1998
14.李伯謙《叔虞方鼎銘文考釋》 《文物》2001年第8期
15.盧連成《天馬—曲村晉侯墓地年代及墓主考訂》
《汾河灣—丁村文化與晉文化考古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山西高教聯(lián)合出版社 1996.06
16.劉克甫《北趙晉國墓地性質問題管見》
《古今論衡.5》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0
17.徐天進《晉侯墓地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現(xiàn)狀》
北京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編《古代文明研究通訊》第7期2000.12
18.徐天進《西周至春秋初年晉國墓葬的編年研究》
《文化的饋贈—漢學研究國際會議論文集 考古學卷》
北京大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
19.李學勤《談叔虞方鼎及其他》 《文物》2001年第10期
20.孫慶偉《也辨“晉國宗室”—兼論晉侯墓地114墓主人》
北京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編《古代文明研究通訊》第10期2001.09
21.曹瑋《關于晉侯墓地隨葬器用制度的思考》
《遠望集—陜西省考古研究所華誕四十周年紀念文集》
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8
22.楊育彬 孫廣清《河南晉文化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
《汾河灣—丁村文化與晉文化考古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山西高教聯(lián)合出版社 1996.06
23.吳振祿《晉文化幾個問題研究》 同上
24.謝堯亭《關于晉文化的幾點認識》 同上
25.吉琨璋《晉文化考古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同上
26.楊林中《楚器、吳器在晉文化中的發(fā)現(xiàn)》 同上
27.侯毅《晉國鳥紋鳥造型銅器研究》 同上
28.郝本性《三晉文化與馬》 同上
29.馬升《試論兩周時期晉國的生產工具與物質文明》 同上
30.王克林《論晉文化的傳統(tǒng)性與綜合性》 同上
31.黃錫全《晉國尖足空首布三考》 同上
32.吉琨璋《晉國春秋中期銅器墓葬初論》
山西省考古學會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編 《山西省考古學會論文集.二》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04
33.陶正剛《晉國趙卿墓銅量研究》 同上
34.田建文《“新田模式”—侯馬晉國都城遺址研究》同上
35.謝堯亭《侯馬盟書試析》 同上
36.謝堯亭《侯馬盟書的年代及相關問題》
山西省考古學會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編 《山西省考古學會論文集.三》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0.11
37.吉琨璋 王金平《從晉文化墓葬材料看東周宗法社會的衰落與終結》 同上
38.渠傳福《關于太原晉國趙卿墓的若干問題》 同上
39.劉緒 徐天進《關于天馬—曲村遺址晉國墓葬的幾個問題》
《晉侯墓地出土青銅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2.07
40.劉克甫《“北趙晉國墓地即晉侯墓”一說質疑》 同上
41.張長壽《晉侯墓地的墓葬序列和晉侯銅器》 同上
42.許杰《晉侯墓地中南排晉侯墓的早晚序列及其相關問題》 同上
43.侯毅《從晉侯墓銅器看晉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 同上
44.田建文 謝堯亭《問疑晉侯墓》同上
45.張懋镕《晉侯墓地淺論》 同上
46.陳芳妹《晉侯墓地青銅器所見性別研究的新線索》 同上
47.雍穎《晉侯夫婦墓之比較及晉國高級貴族婦女社會地位試析》 同上
48.黃錫全《晉侯墓地諸位晉侯的排列及叔虞方鼎補證》 同上
49.孫慶偉《晉侯墓地M114年代與墓主的推定》同上
50.李學勤《叔虞方鼎試證》 同上
51.沈長云《新出叔夭方鼎中夭字的釋讀問題》 同上
52.王世民《晉侯墓地編鐘的再探討》 同上
53.彭裕商《晉侯蘇鐘年代淺議》同上
54.高至喜《晉侯墓地出土楚公逆編鐘的幾個問題》同上
55.柯鶴立《試論晉侯邦父墓中的楚公逆編鐘》同上
56.唐友波《晉侯墓群銅器“叔”氏及相關銘文雜識》 同上
57.汪濤《兩周之際的青銅器藝術—以晉侯墓地出土的青銅器為例》 同上
58.李朝遠《晉侯青銅器探識》 同上
59.馬今洪《鳥尊、豬尊、兔尊二題》同上
60.陶正剛《晉國鳥紋的再研究—論晉國祖先始祖鳥》 同上
61.李學勤《晉侯蘇編鐘的時、地、人》 《中國文物報》1996.12.01
62.李伯謙《晉侯始封地考略》 《中國文物報》1993.12.12
63.鄒衡《晉國早期都城遺址的發(fā)現(xiàn)與發(fā)掘及其學術意義》《文物天地》1998.01
64.馬承源《晉侯對鼎》
《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香港中文大學1993
65.倪德衛(wèi) 夏含夷《晉侯的世襲及其對中國古代紀年的意義》
《中國史研究》2001.01
66.侯毅《晉文化的特色及其歷史作用》
《三晉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專集》 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06
《山西博物院珍粹》
《霜紅之韻——傅山誕辰400周年書畫大展》山西博物院位于太原市波光粼粼的汾河西岸,占地168畝,建筑面積5.1萬平方米。博物院主館造型如斗似鼎、四翼舒展,“斗”象征著豐收喜悅,“鼎”象征著安定吉祥。從寬敞的大廳向上看,仿佛置身于一座氣勢宏大的塔中,這是模仿國寶應縣木塔而構造的。
聯(lián)系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濱河西路北段13號
郵政編碼:030024
聯(lián)系電話:0351-8789014
預約參觀:0351-8789555
從1919年創(chuàng)建至今,山西博物院已走過了九十個春秋,歷經艱辛:它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浪潮中誕生,它遭受過軍閥割據(jù)的摧殘,經歷過淪陷日寇的屈辱,接受過解放戰(zhàn)爭的洗禮,也飽嘗了十年浩劫的磨難。回眸這段不平凡的歲月,它見證了山西的博物館事業(yè)從舉步維艱到蒸蒸日上的歷史滄桑,記錄了幾代晉博人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
山西博物院是太原市標志性文化建筑,坐落在風景秀美的濱河文化廣場西畔。其前身為民國初創(chuàng)設的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至今風雨滄桑已九十年。它是山西*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中心,國家一級博物館。2005年9月新館正式開放,“晉魂”基本陳列好評如潮,各項工作全面穩(wěn)步發(fā)展。
20世紀初的中國內憂外患、災難深重,*批睜開眼睛看世界的文化精英,認為救國必須學習西方,振興必須開啟民智。新文化運動風起云涌,一批中國人自己創(chuàng)辦的現(xiàn)代意義的博物館應運而生。1919年10月9日,山西博物院的前身——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與南通博物苑、北京國立歷史博物院和故宮博物院等十余所博物館一道開先進思想風氣之先,領近代文博事業(yè)之潮。
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的創(chuàng)立,不僅在于一省一地文化設施領先,還在于闡發(fā)傳播社會公共精神和民眾公共意識,更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實踐。
創(chuàng)設初期的成長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在太原文廟成立,從此掀開了山西博物院建設歷史的篇章。據(jù)史料載,圖書博物館建立初期,“廣搜中外教育品及教育圖書而陳列之,以資公眾觀覽,促進教育之普及及進步”,廣泛搜集中外動植礦物標本,鄉(xiāng)里金石文物,先賢遺文,并舉辦了一些展覽,如“古先哲遺像勝跡”、 “中外古今書籍”和“吉金珍石名拓”等供觀眾觀覽。這些展覽的舉辦對民眾起到一定的社會教育作用,為先進思想在山西最初的傳播,做出了貢獻。
1925年10月,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更名為山西公立圖書館。當時政府大力支持,撥款修繕館舍建筑,原館面積遂擴至9萬平方米。博物館成為圖書館的附設機構,館員13人,藏書也增至13萬余冊。博物館遵循“普示德育、智育、體育、促進社會進化”的宗旨,開放古物、土產、動物、植物、礦物標本、科學儀器、幼教教具等展覽,每年約20萬人次游覽。
在此期間,由山西省公立圖書館牽頭組織了幾次較大規(guī)模的考古發(fā)掘,并在此基礎上舉辦了多次成功的展覽。1930年10月,山西公立圖書館與美國弗利爾藝術博物館合作,發(fā)掘了萬泉縣(今萬榮)漢汾陰后土祠遺址,后經整理舉辦了土陶器展。1931年1月與北平女子師范大學研究所、美國弗利爾藝術博物館等聯(lián)合發(fā)掘萬泉荊村新石器文化遺址,發(fā)現(xiàn)了廟底溝文化遺存,部分出土物入藏山西省公立圖書館。荊村遺址發(fā)掘是采用科學考古方法進行考古調查與發(fā)掘的早期實踐,在我國考古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1933年10月,遵照省府頒發(fā)的《山西省民眾教育館組織規(guī)程》,就太原前山西公立圖書館原址及所有圖書物品,籌備開辦山西省立民眾教育館。民眾教育館制定了“實施民眾生計、語文、公民、健康各種教育,并輔導本省各縣民眾教育事業(yè)之進行”的宗旨,積極舉辦各種展覽,廣泛開展民眾教育活動,并創(chuàng)辦了月刊《山西民眾教育》。這一時期博物館事業(yè)發(fā)展,設備擴充,在質、量兩方面均見充實。
淪陷時期的劫難1937年7月,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11月8日,太原淪陷。山西省立民眾教育館隨之淪落日軍手中,幾經易手、更名,文物藏品遭受慘重損失。
日軍接管省立民眾教育館后,將其更名為太原圖書館,附設于“山西文化保護會”,由日軍山岡部隊管理。之后又先后易手日軍舞兵團和山西陸軍特務機關代管。1940年12月,由山西陸軍特務機關移交偽山西省署,1941年1月,更名為山西省立新民教育館。日軍從全省各地掠奪書籍、文物等以充館藏,并且將一些珍貴文物、書籍運至日本。
1945年抗戰(zhàn)勝利,閻錫山委任王仲元為接收委員,恢復省立民眾教育館館名。由于太原淪陷八年中古物、書籍等飽罹摧殘、喪失殆盡,戰(zhàn)前盛況已一去不返。經整理統(tǒng)計,有中外文書籍16萬冊,古物有史前暨商周秦漢等至明清各代名貴珍品9240件。1948年太原解放前夕,閻錫山負隅頑抗,竟將兵工廠設于民眾教育館館址文廟,博物館工作被迫中斷,館舍建筑和藏品再遭劫難。
新中國成立后,山西博物院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fā)展時期。
建國初期的整頓改造新中國誕生,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文博事業(yè)。1949年4月,省立民眾教育館由人民解放軍太原軍事委員會文教接管組接管,更名為山西省圖書博物館,下設博物部。
山西圖書博物館先后接收民眾教育管、省政府、太岳區(qū)移交及個人捐贈的大量文物,藏品總數(shù)增至13000余件,圖書17萬冊。經過清點整理,對外開放歷史文物和自然博物標本陳列室。1951年,按照“以改造原有博物館為主”的方針,對原有陳列內容和藏品管理進行了改造和整頓,加強宣傳教育功能,健全各項規(guī)章制度,努力清除舊時代影響。1949年到1951年,前來博物館參觀的觀眾多達219,000人次,博物館再次出現(xiàn)生機,蓬勃發(fā)展。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發(fā)展隨著*經濟建設五年計劃的實施和深入發(fā)展,博物館建設也迎來了初步發(fā)展時期。1953年9月,山西圖書博物館與太原文物館合并,更名為山西省博物館,人員編制增至70余人。
1956年,秉承“為科學研究服務,為廣大人民服務”的宗旨,按照地志博物館模式陸續(xù)完成本館自然之部、歷史之部和社會主義建設之部的基本陳列,并對公眾開放。這一時期博物館緊密結合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先后舉辦了“社會主義建設*五年計劃成就展”、“社會主義建設十年成就展”和“農業(yè)學大寨展覽”等六十個展覽,謳歌社會主義制度,闡揚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充分發(fā)揮了博物館的宣傳教育作用。
博物館事業(yè)迅速發(fā)展,并展開了大規(guī)模的藏品征集活動,除了接受政府移交和社會捐贈外,也主動派員到山西各地調查、征集、收購各類文物。五十年代初,征集回宋版“鼓山大藏”十余卷,明版道德經、南華經、黃庭經,明唐寅、董其昌等名畫五軸,離石漢左表墓畫像石十塊。從運城還收集回1890年前后落下的隕石標本,并征集到趙鐵山、常贊春、董壽平家藏書畫數(shù)百種。六十年代初,從北京琉璃廠等處購回了部分零散文物和敦煌隋唐寫經卷和名家書畫數(shù)十種,豐富了博物館藏品種類。博物館也接受了一些收藏家和愛國群眾的捐贈。六十年代初,李宗仁先生通過當時華北局和文化部捐贈的傅山先生“錫予壽王詩”絹本十二條屏。馬林先生及其家屬先后捐甲骨片二百余片,張筱橫先生捐一百五十二卷趙城金藏。
文革時期的挫折正當博物館各項業(yè)務工作全面有序開展的時候,一場*“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博物館陳列和藏品被列為“封資修”或“四舊” 受到批判,博物館事業(yè)遭到破壞、艱難維持。在惡劣的政治環(huán)境下,大部分職工堅守崗位,保證了國家財產和文物的安全。
1971年11月,博物館開始逐步恢復業(yè)務工作。1972年5月,舉辦了“山西省出土文物展”,這是“文化大革命”開始以來舉辦的*展覽。此次展出文物1200多件,觀眾累計達195000余人次。1973年4月到8月,山西博物院精選78件展品,參加國家舉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土文物展覽”赴英、法、加、美、日等國展出。1974年,博物館舉辦了“侯馬奴隸殉葬墓展覽”,并在太原、大同、晉中、忻州、昔陽、陽泉等地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巡回展,吸引了20余萬人前來觀展。驅走“文化大革命”陰霾,文物展覽和藏品收集等各項工作逐步恢復。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博物館事業(yè)也加快了撥亂反正的步伐。山西省博物館積極探索、銳意進取,在陳展方式、藏品征集、修復保護、科學研究和社會教育等方面不斷取得進步,呈現(xiàn)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新氣象。
推陳出新弘揚三晉文化80年代初,山西省博物館突破原有的通史陳列模式,推出“山西古代史陳列”和“山西革命史陳列”,以山西地方歷史發(fā)展脈絡為主線,突出表現(xiàn)發(fā)生在山西土地上的重大事件和相關物質文化遺存,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贊譽,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80年代起,文物征集和捐贈活動也進行得如火如荼。各種捐贈數(shù)量繁多、質量上乘,其中不乏文物精品。山西省博物館與太原電解銅廠密切合作,總計揀選文物一千余件,搶救了大批珍品。其中有商代“速父戊卣”和西周“康生豆”等珍貴青銅器;從西周至明清歷代貨幣達三十余噸,極大豐富了館藏古幣的數(shù)量和質量。錢自在先生捐獻珍貴文物一百一十件,其中元代顧安《鳳竹圖》軸、元代日本髪僧金繪《祗園大會圖》卷均為孤品。山西省博物館與汾陽縣博物館合作發(fā)掘了隋代梅淵墓,發(fā)現(xiàn)并收藏了大量精美瓷器。1986年,建立了山西省*座*文物館。
強化服務宣教豐富多彩引進社會資金,開放博物館陣地,面向社會聯(lián)合舉辦具有重要教育意義和群眾喜聞樂見的各類臨時展覽,是這一時期改革實踐的主體。1984年舉辦的“建國三十五周年出土文物展”和1996年與省公安廳聯(lián)合舉辦的“山西省打團掃惡成果展”是實施這一理念的成功案例,對拓展業(yè)務經費渠道、活躍展覽活動、發(fā)揮主陣地作用,具有積極意義。
1991年,山西文物精華展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舉辦。這是建國以來山西在首都舉辦的*次大型綜合性文物展覽。薄一波、谷牧、洪學智等國家領導、有關部委負責同志及數(shù)十位老一輩革命家應邀出席了開幕式,首都十幾家新聞單位對此次展覽活動做了專題報道。此次展覽是山西考古成果的大薈萃,精美的展品吸引了無數(shù)觀眾。1997年,山西博物館同陜西、河南等十余家博物館合作引進了三省玉器精華展,展覽匯集三省古代精品玉器三百余件,并采用了先進的陳展技術,如全展柜燈光照明和輔助燈箱技術。該展覽獲得了國家文物局當年的“十大精品展”提名獎。此次展覽對于探索省際博物館合作模式、挖掘展品資源提供了成功經驗。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推動下,山西省博物館藏品也走出山西,走向世界。截至1999年統(tǒng)計,先后有14批300余件(組)文物藏品分赴美、日、法、德、英、意、澳大利亞和港、澳地區(qū)展出,有六十人次參加外展和對外交流活動,受到各國政府和人民的歡迎和喜愛。通過這種“走出去”的文化交流模式,進一步對外宣傳了博大精深的山西歷史文化,提升了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
邁入新世紀,實踐科學發(fā)展觀,迎來了經濟文化的大繁榮,山西的博物館事業(yè)也迎來新一輪的發(fā)展時期。山西博物院擔當起山西文博率先發(fā)展的重任,承載著一個文物大省邁向文物強省的夢想,向更高的目標前進。
新館籌建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家經濟的騰飛,民族文化的復興,太原文廟的廟苑式古建筑格局已無法適應現(xiàn)代博物館的功能需求。
1992年,黨和政府高瞻遠矚,決定籌建一座現(xiàn)代化新館。1997年項目批準立項,新館于2001年奠基,2004年告竣,定名為山西博物院。歷時十三年,幾代山西人太久太久的夢想終于成為現(xiàn)實。
山西博物院新館占地168畝,建筑面積5.1萬平方米,展廳面積1萬平方米,文物庫區(qū)1.2萬平方米,總投資4.42億元人民幣,是國家“九五”重點建設工程,山西省建國以來投資規(guī)模*文化基礎設施。
山西博物院建筑群由主館與四座角樓組成。主館造型如斗似鼎,斗象征著豐收、喜悅,鼎寓意安定、祥和,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望。四角樓似舒展的羽翼,與主館簇擁拱衛(wèi)。整個建筑群落跌宕起伏,雄渾大氣,以現(xiàn)代技術手段實現(xiàn)了古人“如鳥斯革,如翚斯飛”的審美取向,給人以很強的時代感。
晉魂陳列與新館建設同步,新館設計方案的研討和準備工作也緊鑼密鼓地開始了。自2001年5月起,各界專家學者就展覽文本內容進行了多次醞釀、討論、編纂和修改,注重吸收歷史考古學科最前沿的成果,參考國內外成功的設計案例。2003年5月,展覽方案定稿,2004年8月,陳列設計工程啟動。 2005年1月8日,“晉魂”陳列在新落成的館址舉行預展,廣泛征求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并不斷對局部內容進行調整、完善。2005年9月26日,大型基本陳列“晉魂”正式向公眾開放。“晉魂”這一經典陳列的誕生,凝聚了各級領導、全國文博同仁和所有建設者的心血和智慧。
晉魂陳列分為文明搖籃、夏商蹤跡、晉國霸業(yè)、民族熔爐、佛風遺韻、戲曲故鄉(xiāng)、明清晉商等7個歷史文化專題和土木華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圓世界、瓷苑藝葩等5個藝術專題。陳展面積約1萬平方米,展線全長2689米,匯集珍貴文物4400件,精選山西歷史文化中最輝煌的歷史階段和*特色的文物,集中詮釋三晉泱泱五千年的恢弘歷史和燦爛文化。
同時,在傳統(tǒng)陳列方式的基礎上,山西博物院融入了一些與古代歷史、文化、考古、科技相關的互動項目,寓教于樂。在山西博物院的各展廳漫步,古代文明通過高科技手段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吸引他們穿梭于古今之間,與古人輕松的進行跨越時空的交流。
開館近四年以來,“晉魂”大型基本陳列以新穎獨特的設計制作、個性鮮明的地域文化特點贏得了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好評,觀眾調查滿意度在95% 以上。2007年,山西博物院榮獲第七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文化交流新館的成立,使山西博物院迎來一個全新的發(fā)展時期。我院與時俱進、不斷進取,積極引進其他兄弟博物館的展覽以及舉辦各類學術交流活動,如“山西考古大發(fā)現(xiàn)”“霜紅之韻——傅山誕辰四百周年書畫展”“生命的印記——中國古脊椎動物新成果展”“南國記憶——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華展” 等。2006年5月,由山西博物院承辦“2006中國博物館陳列藝術論壇”,有幸邀請到全國100余位博物館館長和陳列藝術專家齊聚省城太原,成為中國博物館發(fā)展史上的一次盛會。與會代表參觀山西博物院的晉魂陳列后,反響強烈,高度贊揚“晉魂”陳列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山西博物院也積極擴大對外宣傳,努力將山西文化推向更廣闊的空間。近幾年來,山西博物院藏品先后多次走出去參加展覽,如在香港舉辦的“大道流行 ——道德經版本(文物展)”、“天馬神駿——中國馬的藝術和文化”展,在北京舉辦的“奇跡天工——中國古代文明創(chuàng)造文物展”、“中國記憶——5000年文明瑰寶展”等。2008年11月至今,“晉國霸業(yè)——山西出土兩周文物精華展”先后在深圳、杭州、大連等地博物館舉行巡展,古老的晉文化盛裝走向全國,精美的三晉文物征服了各地觀眾。
此外,山西博物院積極邀請海內外的資深專家學者來院進行學術講座,積極推動山西優(yōu)秀文博人才的培養(yǎng),為未來的發(fā)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親切關懷山西博物院的建設和發(fā)展是三千萬山西人民的期盼,凝聚了許多黨、國家、省、市各級領導的親切關懷以及全國文博界的鼎力支持。2005年 9月26日開館以來,得到了廣大觀眾的一致好評。賈慶林、李長春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親臨山西博物院視察和指導工作。歷任省委、省政府領導多次親臨山西博物院視察指導,對山西博物院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極大的鼓舞了全省文博工作者的工作熱情。
新一代晉博人辛勤耕耘換來了文博園地碩果累累。魯班獎、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全國文化遺產保護先進單位、*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正是這些榮譽激勵著我們繼續(xù)努力、不斷前行。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老一輩們九十年嘔心瀝血的經營,鑄就了今日山西博物院驕人的業(yè)績。歷史記錄下了無數(shù)博物館人的辛勤與汗水,甚至是寶貴的生命。他們在山西博物院史上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記,并將永遠啟迪、教育正在創(chuàng)造歷史的今人。
九十載傳承,薪火相繼。讓我們沿著老一輩的足跡,發(fā)揚他們艱苦奮斗的精神,肩負起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承擔起繁榮三晉文化的歷史責任,繼往開來,不懈追求,為全省文博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貢獻。
圖書館占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基礎設備、設施完備,管理制度完善,院藏圖書計16萬余冊,古籍11萬余冊,其中善本888函、5043冊。
院藏古籍時代從晉、唐、宋元至明清;版本繁多,裝禎多樣。其中不乏珍本、善本,如晉人寫經、唐人寫經、宋代開寶五年(公元972年)四川成都雕印的《開寶大藏經》、北宋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至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在福建東禪等覺院刊印的《鼓山大藏經》,蒙古申統(tǒng)二年(公元1261年)《趙城金藏》補雕本,明崇禎二年刊刻的《山西通志》,大量的傅增湘雙鑒樓抄本及藏書尤為珍貴,明末清初山西著名大家傅山批注的北監(jiān)本《二十一史》,有難得一見傅山先生的真跡。此外還有南北監(jiān)本、明清各種版本的山西地方方志等等。
山西博物院圖書館從館藏圖書的數(shù)量、質量,基礎設備、設施等方面,均居全國博物館圖書館前列。
山西博物院位于太原市秀美的汾河西畔,占地168畝,建筑面積5.1萬平方米,總投資近4億元人民幣,是目前國內屈指可數(shù)的大型現(xiàn)代化、綜合性博物館之一,為國家“九五”重點建設工程,也是山西省建國以來投資規(guī)模*文化基礎設施。
山西博物院建筑群由主館與四角輔樓組成。主館造型如斗似鼎,四翼舒展,象征著豐收富足與安定吉祥,并以現(xiàn)代技術手段詮釋了古人對建筑“如鳥斯革,如翚斯飛” 的審美取向。四角輔樓分別是臨時展廳、多功能報告廳、文研樓和行政樓。整個建筑群如山似闕,跌宕起伏,雄渾大氣,成為太原市重要的標志性文化建筑。
山西博物院的前身為1919年創(chuàng)建的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此后屢次更名。1953年起稱山西省博物館。新館于2001年8月10日奠基開工,2004年竣工,定名為山西博物院。
作為山西省*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中心,山西博物院薈萃了全省文物精華,珍貴藏品約20萬件。其中新石器時代陶寺遺址文物、商代方國文物、兩周時期晉及三晉文物、北朝文物、石刻造像、山西地方陶瓷、金元戲曲文物、明清晉商文物等頗具特色。此外,我院的圖書館占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基礎設備、設施完備,管理制度完善,院藏圖書計16萬余冊,古籍11萬余冊,其中善本888函、5043冊。最近還被文化部社會文化司圖書館處評為“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陳列以“晉魂”為主題,由《文明搖籃》、《夏商蹤跡》、《晉國霸業(yè)》、《民族熔爐》、《佛風遺韻》、《戲曲故鄉(xiāng)》、《明清晉商》等7個歷史文化專題和《土木華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圓世界》、《瓷苑藝葩》等5個藝術專題構成。它緊緊抓住山西歷史文化長河中的“亮點”重點展示,并打破傳統(tǒng)陳列模式,以物代史,史物結合,形成了具有鮮明個性,廣受贊譽的陳列風格。
除基本陳列外,山西博物院還根據(jù)館藏特色和時代要求,舉辦臨時展覽,極大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
山西博物院還擁有公眾服務部、科技保護部、信息網(wǎng)絡部等十五個功能齊備的部門及先進的樓宇自控系統(tǒng)、安全技防系統(tǒng)、消防監(jiān)控系統(tǒng)、電子票務系統(tǒng)及文物商店、對外餐廳、茶舍等完善的服務設施。
作為三晉文化的傳承者、墾拓者、引導者,山西博物院本著“三貼近”的原則,堅持把社會效益和群眾需求放在首位,著力打造成真正的“藝術展示的殿堂,學生學習的課堂,民眾休閑的樂園”,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以及山西的社會經濟文化發(fā)展作出積極貢獻。
山西博物院的前身為1919年創(chuàng)建的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此后屢次更名。1953年起稱山西省博物館。
山西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fā)源地之一,現(xiàn)存不可移動文物3.5萬余處,全省館藏文物100余萬件。然而幾十年來,與山西極為厚重的文化積淀不相符的是:原有的山西博物館資金短缺、展廳面積狹小、設備陳舊落后,大批珍貴文物沉睡在倉庫里,尋常百姓無緣識荊。
上世紀90年代初,山西省開始籌建博物館新址,經過漫長的準備過程,2001年8月正式開工建設。工程總投資3.16億元。新址于日前竣工,并基本完成布展,被命名為“山西博物院”。
太原最值得仔細欣賞之地——山西博物院之一
去年在《文明》期刊上看到山西博物院的藏品介紹,早已心神向往,但無奈天時地利人和均無,遂無緣成行。兩周前,死黨在春秋網(wǎng)上偶然看到特價機票,上海至太原299元,告知與我。心中大喜,連忙拉上死黨,春秋訂機票,攜程訂旅館,百度打印地圖自做行程,忙得不亦樂乎。
兩天后的晚上9點,雙腳已踏在太原地面,想到明天一早就可了卻心愿,自然一夜好睡。
第二天早上,先到久負盛名的柳巷北郝剛剛羊雜割店吃了早飯,順便買了2個餅帶走,接著便直接打車到山西博物館。
山西博物館外觀好似一只鼎,上寬下窄,方方正正,氣勢宏大。
走入館內,一樓是臨時展廳,現(xiàn)在空關。我們從二樓的石器時代看起。
祖先們住在茅草屋里,學會了用泥土燒制各種形狀的容器。
三晉大地,歷史悠久,山西全境的優(yōu)秀文物集中在館內,其中最重量級的文物自然是青銅器了。館內青銅器藏品豐富且陳列有序,件件國寶,令人垂涎三尺。
我眼中的山西博物院(續(xù))
山西博物院典藏豐富,她收藏了20多萬件精典文物,薈萃了全省精華。基本以“晉魂”為主題,7個歷史專題和5個藝術專題,她宏闊而細膩,循歷史脈絡,聚文明亮點,濃縮5000的歷史藝術精華。
展品從二層開始,本層共有三大部分:
一、文明搖籃 以山西*代表性的史前文化遺存,展示遠古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揭示文明和國家的形成進程。
二、夏商蹤跡 展示山西地區(qū)夏、商兩代近千年的風貌。既可見中原古文化的燦爛輝煌,更可看到別具一格的北方“方國”文化。
三、晉國霸業(yè) 反映了從“桐葉封弟”到“三家分晉”,三晉大地上800年的風云變幻,以及兩周時期青銅藝術的華彩。
乘電梯上了三層,這一層有四個大部分:
四、民族熔爐 展示了自漢至隋800多年各民族文化碰撞融匯的藝術凝華,標志著生機勃勃的中華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巔峰。
五、佛風遺韻 展示了自北朝至明淸1500余年佛教藝術在我國的發(fā)展歷程。更映射出古代造型藝術家的審美追求。
六、戲曲故鄉(xiāng) 以山西南部出土的各種戲曲和舞蹈磚雕為主要內容,展現(xiàn)了戰(zhàn)國至明淸戲曲藝術濫觴、發(fā)展并不斷成熟的過程,彰顯山西在中國戲曲史上的重要貢獻和地位。
七、明清晉商 展示了明淸晉商風行天下,創(chuàng)立票號,一度執(zhí)中國金融之牛耳的輝煌歷史。
我們又乘電梯上了第四層,這里展出的是較后五大部分:
八、翰墨丹青 九、瓷苑藝葩 十、方圓世界 十一、山川精英 十二 、土木華章。
精彩紛呈,分別匯集書畫、陶瓷、貨幣、玉器和古建筑精品,著意展示古人在文化藝術上的創(chuàng)造力。
徜徉此間,歷史與藝術之美觸目皆是,琳瑯滿目。真是美不勝收,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wǎng)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