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美女一区_欧美性生交xxxxx久久久缅北_欧美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_久久久久不卡 - 九一看片.

首頁網

南京博物院

介紹:

南京博物院

首頁www.njmuseum.com

南京博物院。

行業信息,汽車資訊。

歷任院長/南京博物院

姓名性別任期簡介
蔡元培19331868-1940,字 鶴卿 ,號孑民。 浙江 紹興人。近代 民主革命 家、 教育家 ,國立 中央博物院 備處創建人,*屆理事會理事長。
傅斯年1933,4-1934,71896-1950,初字夢簪,字 孟真 。祖籍 江西 永豐。原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主任、*屆、第二屆、第三屆理事會理事。
李濟1934,7-1947,51896.6.2-1979.8.1, 人類學家 、中國現代考古學家、 中國考古學 之父。字受之,后改濟之。湖北鐘祥 郢中 人。原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主任、*屆、第二屆、第三屆理事會理事、秘書長。
杭立武1947,5-1949,41904-1991.2.26,教育家、政治學家,政治家、 外交家 、 社會活動家 。生于 安徽滁州 ,原籍浙江杭州。原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主任。
徐平羽1950,3-1956,11909-1986,原名王為雄,別號 紅豆村 人,化名 白丁 , 中國共產黨 的優秀黨員,著名文化戰士,*任南京博物院院長。
曾昭燏1956,1-1964,121909-1964,1909年生于荷葉 萬宜堂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化學博士,著名的化學家,中科院學部委員,考古學家,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長, 教育部 副部長。
姚遷1964,12-1984,111926-1984,原名姚憲昌,江蘇如東人,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長
梁白泉1986,10-1998,111929年生于四川省 合川縣 。1951年畢業于 南京大學歷史學系 。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長。
徐湖平2001,2-2005,121963年加入部隊,1973年進入南京博物院工作,1985年擔任南京博物院副院長
龔良2005,12-1962年4月生,江蘇太倉人,現任 江蘇省文化廳 副廳長,南京博物院院長、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館員。

建筑布局/南京博物院

中央博物院的建筑設計思想是力圖體現中國早期的建筑風格,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同時區別于中山東路上其他幾幢大屋頂的仿古建筑。遼式建筑于10一12世紀在中國北方形成,它繼承了唐代的傳統,又有變化。主要表現為造型樸實雄渾,屋面坡度較平緩,立面上的柱子從中心往兩邊逐漸加高,使檐部緩緩翹起,減弱大屋頂的沉重感。尤其是屋頂下簡潔而粗壯有力的斗拱,主要是起結構受力作用,不像明清以來的建筑斗拱,裝飾意味越來越濃,受力性能越來越弱。中山東路的其他幾幢仿古建筑,基本上屬于仿明清風格。博物院建筑委員會經過研究,決定采用遼代的式樣來建造博物院。

在最初的規劃中,國立中央博物院的設計規模十分宏大,這就需要建筑風格氣魄宏偉,嚴整開朗,才能達到原本設想中的效果。20世紀初的中國早期現代設計師們,受歐美復古思潮的影響,推崇唐、遼式建筑風格。以梁思成、劉敦楨為首的古建筑研究機構“營造學社”發現,遼代建筑不僅在風格上繼承了唐代建筑的豪爽之風,而且更有加強的趨勢。遼代建筑以造型樸實雄厚而出名,因此它的屋面坡度較平緩,同時立面上的柱子從中心往兩邊逐漸加高,使檐部緩緩翹起,不僅給人輕快騰飛之感,減弱了大屋頂的沉重感,同時也擴大了屋子內部的空間,更好地滿足展覽陳列空間的規整需求。由于當時南京中山東路上其它幾幢仿古建筑基本上是采用的仿明清式風格,為了與它們有所區分,遼代建筑成了*選擇。

遼寧錦州義縣奉國寺是中國遼代木構建筑的典范。它建于遼開泰九年(公元1020年),其建筑群的主要遺存為大雄殿,是國內現存最古老最龐大的佛殿。其建筑形態反映了遼代建筑的典型特征,既受到宋代建筑技術與規范方面的影響,又在文化價值上保存了唐代遺風。梁思成、劉敦楨為首的設計師團隊在多方研究與比較下,最終決定館舍的建筑外形以奉國寺為藍本,實現古樸雄厚、氣魄宏偉的建筑風格。

老大殿的主體結構采用了以奉國寺為藍本的遼式風格,但是其在各部分細節上仍然有眾多的創新以及改變。首先體現在建筑師對于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在中西文化相碰撞下,采用仿古外形的同時,在內部材料的選用上以西方建筑材料,如水泥為主,與傳統的木材相比,既加強了建筑的牢固性,也增加了其使用的年限,可謂一舉兩得。其次,在內部結構設計的細節上也有自己獨特的創意。如將陳列室設計成平屋頂式的結構,這不僅沿用了當時美國眾多博物館所采用的形式,同時也是一次力圖將中式建筑與西式建筑相結合的實踐。對于傳統的建筑形式,平屋頂式的結構更有利于采光、擴大空間等,更加能夠適應博物館這一特殊性公共建筑的各項要求。

徐敬直的設計圖原是仿清式建筑的,在梁思成、劉敦禎兩位顧問的指導下,徐敬直和李惠伯兩人重新設計了建筑圖案。總體布局強調深層次的對稱軸線,主體建筑離中山東路主干道較遠,前面留下寬敞的空間,做草坪、廣場和綠化帶,大殿前建有寬大的三層平臺,這樣設計,可以襯托主體建筑的雄偉高大。大殿仿遼代薊縣獨樂寺山門形式,其結構多按《營造法式》設計,某些細部和裝修兼采唐宋遺存。大殿為七開間,屋面為四面曲面坡的四阿式,上鋪棕黃色琉璃瓦。陳列室仿自美國某博物館,做成平屋頂,外墻加中國古典式挑檐,使之與大殿風格協調。整座建筑物設計科學合理,比例嚴謹,是在滿足新功能的要求下,采用新結構、新材料建造的仿遼式殿宇的優秀實例,受到建筑界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好評。

*期工程約占全部工程的58.5%,約需款90萬元左右。建筑委員會采用招標的形式確定工程的營造者。投標廠家達22家之多。1936年,建筑委員會經仔細審查考察,較后確定江裕記為承建人,新金記和余洪記為候補得標人。合同正式簽訂后,江裕記于同年6月初動工興建。院舍工程進行一年多后,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原本還有半年完工的工程不得不于8月底停工。當時*期工程已完成大半(約完成75%)。

建國50年來,首先把原中央博物院留下的建筑未了工程,修繕而裝飾一新,屋頂鋪蓋金黃色琉璃瓦,添砌仿漢闕大門,修筑庭前馬路,綠化周圍環境,興建大殿前的月臺。門前面向通往東郊明孝陵和中山陵的林蔭大道,滬寧高速公路經門口穿過而進入市內繁華地區;門內庭園廣闊,花木蔥蔥似錦,襯托出仿遼式宮殿建筑的陳列大殿的端嚴和壯觀。

除原有中山門、朝天宮兩處藏品庫房外,又在大殿右側新建一座3000平方米現代化的新庫房,使文物保管條件得到很大改善。大殿底層的新展廳,即30年代原圖紙上設計的連接二樓陳列大廳的底層陳列廳,計2400平方米,也已建成,連同二樓2390平方米陳列大廳,舉辦有《長江下游五千年文明展》、《我們的昨天——祖國的歷史、民族和文化展》、《江蘇考古陳列》三個基本陳列,常年對觀眾開放。大殿前方西側的一座與現大殿相似的仿古宮殿式藝術陳列館,即30年代原計劃興建中的工藝館,計12600平方米。內設珍寶館、青銅館、瓷器館。書畫館、玉器館、織繡館、陶藝館、漆藝館、民俗館、現代藝術館、名人書畫館等11個專題陳列展館。

公眾服務/南京博物院

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南京博物院被確定為江蘇省、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又被中宣部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特別是作為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醫科大學等高校的學生素質教育基地,南京博物院開辟了國內由著名高等學府和一流博物館相結合,共建大學生第二課堂的先例。同時,還與海軍指揮學院、工程兵學院等部隊院校進行軍民共建,利用報刊、雜志、電視南京博物院、網絡等普及文物知識,極大地發揮了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

自2002年起,南京博物院推行每個月對社會免費開放一天,2004年4月1日起率先對未成年人及高校學生實行免費開放,2008年2月7日起,南京博物院在全國省級博物館中較早地實施全面免費開放。

民族民俗學調查工作

民族民俗學的調查和征集工作是南博機構建置的另一特點,是全國博物館中*設置有民族民俗學研究的機構,它起源于40年代在川、康、黔等省對彝、納西、苗、傣、傈僳等少數民族的調查,而近年主要對太湖地區漢族的民俗、民風進行專題調查,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陳列展覽/南京博物院

展覽概況

南京博物院以“保護祖國文化遺產,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全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質”為己任。

60年代初期,以“江蘇歷史陳列”為基本陳列,該陳列以近3000件的考古學、民族學文物和歷史文獻為主要展品,展示江蘇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歷史。后經修改、補充、提高,1989年更新為“長江下游五千年文明展”,將展示地區擴大到長江下游,包括蘇、皖、滬兩省一市和浙、贛部分地區。同時增加 “江蘇考古陳列”、“我們的昨天——祖國的歷史、民族和文化展”兩個基本陳列。

1999年藝術陳列館落成并對外開放,陳列面積7000平方米,設立了珍寶、玉器、青銅、明清瓷器、書畫、陶藝、漆藝、織繡等11個專題陳列館,長年展陳館藏珍品5000余件,展陳精美,品位高雅。開放以來,深受社會各界的贊譽和歡迎,被國家文物局評為“99年度全國十大精品陳列”。

南京博物院每年還舉辦40個左右臨時陳列,包括院藏文物專題展、其他省市的文物精品展、當代藝術大師的作品展以及國外有影響的藝術品展等。

主要分館

明清瓷器館

瓷器是新近評選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也是讓世界了解中國的*代表性的古代貿易商品。南京博物院館藏瓷器豐富精美,絕大多數為明清時代的官窯傳世品,明清瓷器陳列館展出了近600件精選展品,展品年代從明朝洪武到清朝宣統,展品品種包括青花,五彩,釉里紅等十余種精品,其中既有迄今發現最早的釉上紅彩殘盤,也有彌足珍貴受古玩界追捧的琺瑯彩小碗,陳列的時代主線明確,陳列的展品品種豐富,讓人覺得琳瑯滿目,流連忘返。

青銅器館

南京博物院青銅陳列館陳列的青銅器均為江南地區出土的青銅精品,它們有別于北方青銅器的雄渾凝重,顯示出了江南器物特有的小巧雋秀的特點。展品陳列年代從商代晚期到東漢,依照酒食器,樂器,軍樂器,盥洗器和陳列器五個部分展出。館中有一件立鳥鑲嵌幾何紋銅壺,周身采用了錯銀裝飾,鑲滿了綠松石,壺的造型纖巧靈動,采用青銅器中少見的束腰造型,壺底以三只傳說中的大力神鳥作為底足,壺頂中央的展翅鴻雁寓意著志向高遠,是戰國時代高級貴族才能享有的物品。這些精美的青銅精品如同一面面鏡子向我們展示了中國青銅時代的禮樂文明。

陶藝館

陶器館展出了從新石器時代到明代的近100件陶器珍品。如豬形陶罐、陶豆等就是當時古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館中的漢代陶傭生動活潑,生活氣息濃厚;唐代舞傭、動物傭、唐三彩充分的反映出了盛唐高度發達的經濟。中國古代陶藝既是一部藝術史,又是一部社會生活史,是我們認識古社會生動形象的風俗畫卷。

江南錦繡館

云錦是南京的特產,因為美若云霞而得名“云錦”,它和蘇州的宋錦、四川的蜀錦并稱為中國三大名錦,居中國三大名錦之首。在南京云錦申報人類非口頭物質文化遺產之際,南京博物院特從數百件院藏文物中精心挑選了一百多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展覽,使人們能夠直接了解云錦工藝其文化內涵。云錦館中有一臺大型的云錦提花織機,現場為大家演示云錦的制作過程。云錦制作是中國*不能被機器取代的織造工藝,兩人相互配合操作一天僅能織出5-6厘米,所以有“寸錦寸金”的說法。 云錦館二樓的繡房間有豐富多彩的蘇繡精品,觀眾還可以欣賞到繡娘一針一線的現場表演。

玉器館

中國玉器,漫漫八千年的歷史,在人類文明史河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上古玉器,琮璧成套,斧鉞馳騁;中古玉器,變化中求統一,推陳出新;近代玉器,發揚傳統,與世界文化融合。南京博物院的玉器陳列館以時代為線,展出了總共六百余件精美玉器,為觀眾了解豐富多采的玉文化提供了平臺。在這里,觀眾可以欣賞到出土的古代玉飾,宮廷傳世的奢華用品等等。中國玉器以她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世界人民的目光,更逐步成為人類共同的財富。

古代繪畫館

古代書畫館作為南京博物院的特展館,不定期的展出各個時期的特色書畫,包括清四僧書畫作品展,金陵八家繪畫展覽等等。中國古代繪畫始于五代,魏晉南北朝時期,成熟于唐宋,在宋元得到空前發展,到了明清,形成中國繪畫歷史上的高峰期,出現了吳門畫派這樣的大型書畫藝術流派,對后世的繪畫藝術影響深遠,展館中囊括了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張宏等名家的作品。博物院的每期特展,都是精心挑選,悉心布置后對外開放的,讓書畫愛好者以最直接直觀的方式了解古代繪畫藝術,同時也為大眾藝術交流開辟了全新的途徑。

漆藝館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認識漆并使用漆的國家,古代人民所使用的是從漆樹上分泌出的天然漆,也叫做生漆。在距今7000多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遺址就已出土了最早的漆器。南京博物院漆器館展出了各個時期風格鮮明的漆器100余件。在展出的文物中,有紋飾精美的漢代七子文奩,光澤如新的南宋朱漆圓盒,別致的明代嵌螺鈿插屏等等。其中一件作為御用點心盒的清代雕漆山水人物紋盒氣勢恢宏,引人注目。雕漆就是在器胎上層層刷漆,每刷一層就放入特制的庫窯中凝固,等刷到一定厚度再開始雕刻。蓋面雕刻著百余間亭臺樓閣,回廊蜿蜒,百余人穿行其間,形成了一幅熱鬧喧嘩的游園圖。制作這樣一件器物需要刷漆一二百層,耗時兩三年。漆器館陳列的文物大致依照朝代分類,濃縮了千百年來中國漆器工藝的精華。充滿魅力的漆器不僅成為中國藝術史中的輝煌一頁,同時也化作中國文化的重要精神內涵。

珍寶館

珍寶館是南京博物院藝術館的館中之冠,展品多為南博的一級文物和國寶級文物。也是時代精神與社會進步的標志。展品囊括了各個時期的文化精髓,既有良渚時期的玉杯玉琮,也有明代的鎦金喇嘛塔,清代的翡翠朝珠。其中一件東漢年間的銅牛燈不僅設計精妙,而且獨具環保意識,在世界燈具史上一直處于領先地位。直到十五世紀中葉,西方國家才發明出一種鐵皮導煙燈照,比中國落后了整整1500年。集結了歷朝歷代精華的珍寶館,可以說是中國古代人文心智的結晶,它見證了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成為歷史長河中光彩奪目的印證。

民俗美術館

南京博物院的名俗藝術陳列館在全國來說具有先驅性,它按照民俗文物的用途基本分為民俗服飾,生活用品,生產工具,節令裝飾,娛樂用品,祭祀用品等幾個部分,集中展示了中國民間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從栩栩如生的無錫泥人,到巧手裁出的精美剪紙,等等等等,展館陳列古色古香,營造的氛圍極具民俗特色,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吳為山雕塑館

吳為山文化名人雕塑館是由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博士提寫的館名。館內有形神兼備的四十尊雕像,是從吳為山先生十三年創作的二百余尊名人雕像中挑選出來的,主要以江蘇近現代和當代文化名人為主,包括梅蘭芳、徐悲鴻、匡亞明、林散之、吳健雄、楊振寧、費孝通等大師。吳為山的雕塑藝術已經成為中國當代文化的重要符號。

現代藝術館

現代藝術陳列館為南京博物院展覽館中的*臨時展區,并定期展出南博承辦的各現代藝術展覽和古代專題展覽,曾承辦的展覽有《黃磊生畫展》《江蘇國寶展》《金色江南——江蘇金器展》等,展覽主題多樣,展覽內容豐富,增加了南博展覽的可看性和觀眾參觀的可選擇性。

沁園

南博展廳一樓長廊盡頭的沁園,汲取了蘇州園林“古、樸、秀、雅”的特點建造而成。蘇州園林享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美譽。園中鵝卵石鋪設的道路蜿蜒前伸,綠樹成蔭,回廊曲折,溪水潺潺,秀竹颯爽,假山嶙峋,一口古井幽靜深邃。清代的磚雕刻畫的栩栩如生,描繪了:春秋史事,水滸傳奇,秦淮佳話等。在參觀之余,沁園也是您休憩的好去處。

虛擬博物館

虛擬博物館的出現,讓使用者借由上網,就可以看到博物館內的各式精選藏品,同時加上與虛擬實境的結合,則讓虛擬博物館功能更加強大。中研院發展了一個以影像為基礎(image-based)的高擬真虛擬環境展示技術,提供使用者在觀看虛擬場景時,有如照片般真實的視覺效果。以下會分環物影片的制作,環物影片與影像的整合,虛擬博物館延伸技術等三方面來簡介中研院在這里的相關先進技術,并用實例呈現。

對外交流/南京博物院

早在上世紀50年代,南京博物院就參與國家組織的文物展覽前往蘇聯、德國等國家 展出。改革開放以來,與國際上的學術交流日益增加,先后在日本、德國、美國、法國、比利時、芬蘭、香港、澳門、臺灣等國家和地區舉辦院藏文物展,弘揚華夏民族文化,增進世界各國間的文化交流。與日本國立九州博物館、韓國古宮博物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自然科學院簽訂了“學術文化交流協議書”,并在此基礎上開展了友好交流活動。與國外學術單位之間的合作研究也日益增多,與日本學術單位合作的“佛教南傳”、“早期水稻田遺址考古”、“江南人骨研究”、“泗陽漢墓出土木質文物保護研究”等都取得了備受業界矚目的成績。

歷史沿革/南京博物院

1933年,由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時任國立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蔡元培先生倡議創建的國主中央博物院籌備處落成。蔡先生親自兼任*屆理事會理事長,在中山門半山園征地12.9公頃,原擬建“人文”、“工藝”、“自然”三大館,后因時局關系,僅建“人文館”,即南京博物院大殿。該建筑為仿遼代宮殿式,由民國著名建筑師徐敬直設計,經建筑大師梁思成修改。

當時通過收購、撥交、發掘,集中全國*流珍品約二、三十萬件,其中包括繪畫中的《歷代帝后像》、《唐人明皇幸蜀圖》;銅器中的毛公鼎、后母戊鼎等稀世國寶。

南京博物院當時為中國*一座仿照歐美*流博物館建館的現代綜合性大型博物館,直屬當時的教育部領導,北平歷史博物館曾歸屬于中央博物院的建制而成為分院。

1934年7月,傅氏因中央研究院本職事務太忙而離職,教育部改聘李濟繼任。李濟上任后,著手進行博物院主體建筑的興建,成立"中央博物院建筑委員會",委員長為翁文灝,委員有張道藩、傅汝霖、傅斯年、丁文江、李書華、梁思成、雷震、李濟。

在1934年7月26日*次會議上,公推其中的張道藩、傅斯年、丁文江三位為常務委員,梁思成為專門委員,會議還討論了征用院址土地的問題。8月4日,籌備處即正式致函南京市政府,擬征收中山門內路北舊旗地為院址。至1935年4月,市政府正式函復,劃定半山園旗地100畝為院址,后又增加93畝。地價、青苗、拆遷諸費共五萬多元,由中央研究院補助,于1935年分別撥付。建筑費由管理中英庚款董事會補助150萬元。當時計劃建:自然館1410平方丈,人文館1320平方丈,工藝館2000平方丈,公用270平方丈,共計5000平方丈。建筑工程分三期進行,*期包括行政辦公樓和人文館等,人文館暫由三館共用。

1935年4月16日第二次會議上,通過了征選建筑圖案章程,邀請李宗侃、李錦沛、徐敬直、楊廷寶等13位建筑師送設計圖參選。審查委員會由管理中英庚款董事會總干事杭立武、著名建筑師劉敦禎、專門委員梁思成及張道藩、李濟等5人組成。經審查,全部圖案均不符合章程規定,故決定從各圖中選出比較合用、最有修改價值的圖案。用不記名投票的方法,審查委員們一致選出興業建筑事務所建筑師徐敬直設計的圖案,報呈教育部備案。院建筑委員會聘請徐敬直為本院建筑師,由他會同專門委員梁思成等修正原圖,測量院址,并指導、監督建筑工作。參選的十多份建筑圖案,還于同年10月初在博物院籌備處公開陳列展覽。

1935年9月6日,在13份競選設計方案中,興業建筑事務所建筑師徐敬直所擬建筑圖案當選,徐敬直被委任為籌備處建筑師。徐敬直原設計大殿為清式建筑,經會同梁思成修改成仿遼建筑,陳列室內部為西式建筑樣式。

為加強對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的領導,1936年4月成立了中央博物院*屆理事會并舉行*次會議,由教育部會同中央研究院聘請蔡元培、王世杰、胡適、李書華、秉志、朱家驟、張道藩、翁文灝、李濟、傅斯年等13人為理事,公推蔡元培為理事長,傅斯年為秘書長,擬定通過《國立中央博物院理事會議事細則》、《國立中央博物院各館組織暫行通則》,確定理事會的職責是推舉院長,負責審議預決算,監督藏品的保管,為開展學術研究設立各種專門委員會等。同年11月12日,舉行了隆重的建筑工程奠基典禮。蔡元培到南京,主持奠基典禮及理事會第二次會議。蔡元培先生于1940年逝世后,由王世杰任理事長。

1936年6月6日,國立中央博物院*期工程開始動工。同年11月12日,建筑工程奠基儀式舉行。1937年8月,因時局變化,*期建筑工程完成75%后,被迫停工。1947年,一期工程按原設計繼續進行,至1948年初完工。

抗戰期間,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連同所屬的文物于1937年底遷離南京,將文物分三路轉移到西南各處,經過數處轉輾,最終于1940年底駐扎于宜賓李莊,與同在一地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同濟大學、中國營造學社、金陵女子大學、北大文科研究所等著名科研教育機構一起成就了李莊"抗戰文化中心"之名。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文物全部運回南京。

日寇占據南京期間,在博物院設有防空總機構,對已完成的部分大加改造,并破壞多處,損失嚴重。1946年8一12月,在中山門內院部,建筑委員會連續召開了三次會議,討論并通過了修復工程計劃。在修復計劃決定前,由傅斯年代表建筑委員會,通過談判,解決了原承包商江裕記問題,得以另行招標復工。經過公開招標,報價*且信譽很好的陸根記中標。

1946年12月份簽訂合同后,即行開工,仍按原設計圖案進行。主要項目包括人文館陳列室、大小講堂及圖書室、理事會及院長辦公室、人文館保存庫、研究室等。電氣、衛生及消防等附屬工程,也以招標的形式進行。

1948年4月,*期工程及附屬工程竣工,并通過驗收。5月29日一6月8日,中央博物院籌備處與故宮博物院在新落成的博物院陳列室內舉辦了聯合展覽,展出商周銅器、漢代文物、民族文物、歷代帝后像等,蔣介石、于右任等要員名流出席、參觀,觀者塞途。

1949年新中國成主后,南京博物院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仍稱“國立中央博物院”,直接由中央文化部領導。

1950年3月9日經文化部批準正式改為“國立南京博物院”,性質仍是全國綜合性歷史藝術博物館,由文化部文物事業管理局領導,經費由中央撥款,任務由文化部直接布置,如南唐二陵發掘,六朝陵墓調查等。50年代初,人民政府又撥款對博物院的建筑作整修、增建,至此,博物院的*期建筑工程算較后完成。博物院的主體建筑完美地體現了設計圖案的精神和要求,形象古樸莊重,氣勢雄偉高大,因屋檐兩邊呈弧形漸漸向上翹去,莊重中又略有輕靈之感,而不顯板滯沉重,成為南京城東一處醒目且耐人品賞的風景。

1950年7月改由華東文化部領導,屬華東大區博物館,包括東南地區五省一市(江蘇、安徽、浙江、福建、臺灣、上海),還建立華東文物工作隊,隊部設在南京博物院,這期間發掘了山東沂南漢畫像墓、安徽壽縣春秋時代蔡侯墓、浙江杭州老和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福建閩侯曇石山新石器時代遺址,還奉命派人到鄭州協助發掘商代遺址。

1954年9月華東大區撤消后,南京博物院改由江蘇省政府文化局領導,屬全國綜合性歷史藝術博物館,是全國重點博物館。

1956年5月17日,曾昭燏院長主持制訂《南京博物院十二年遠景規劃綱要(1956-1967年)(草案)》,根據當時南京博物院是東南地區物質文化史博物館的性質,提出南京博物院一個主要任務是搜集保存有關東南地區考古學、民族學的實物資料和文獻資料,以舉辦東南地區物質文化史陳列;另一任務是為全國,特別是東南五省歷史性的博物館培養干部,并對五省省級歷史性博物館、省地質博物館的歷史部進行業務輔導。

1959年3月1日,江蘇省博物館、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遷至南京博物院合署辦公,曾昭燏續任院長。

1983年3月9日,“南京博物院建院五十周年慶典活動”隆重舉行,“南京博物院五十年紀念展覽”開幕,中共江蘇省委、南京市委領導和省內外有關專家學者數百人參加慶祝會。10日至11日舉行院慶學術報告會。期間于院大門西側植銀杏樹5株作為紀念。

1984年,由南京博物院自籌資金新建的文物保護科技實驗樓落成并投入使用。

1992年11月,由江蘇省古典建筑園林設計所設計的文物保管新庫房開始興建,建筑面積為3456平方米。1994年11月竣工。

1993年3月,值南京博物院建院60周年慶典之際,南京博物院擴建工程奠基。

1999年9月26日,作為江蘇省六大文化標志性工程之一的南京博物院藝術陳列館落成開館。該館建筑面積16836平方米,總投資為1.37億元,1995年10月開工興建,1997年9月主體建筑竣工,1999年8月裝飾及其它設備工程完工。江蘇省人民政府為此舉辦開館典禮。

2009年,為適應發展需求,南京博物院二期改擴建工程啟動,總建設面積84500平方米,展群面積26000平方米。此次改擴建遵循“新舊建筑結合,地上地下結合”原則,采用懸吊頂升的技術將老大殿整體抬升三米,保留了以紫金山為背景的天際線以及以大殿為主體的歷史館,同時改造藝術館,新建特展館、民國館、數字館、非遺館,形成“一院六館”格局。建筑布局體現了“金鑲玉成,寶藏其中”的理念,在前后關系、檐口高度、材質顏色以及細部裝飾等方面形成視覺平衡。整體風貌既有傳統元素,又有現代氣息,二者協調融合、交相輝映。

2013年11月6日南京博物院重新開放,二期擴建工程完工,老大殿整體提升3米,以保證這樣既不會破壞這個文物,也能讓新的場館在底層相互連通,最終南京博物院將呈現“一院六館”,即在原有的歷史館、藝術館基礎上,增加民國博物館、非遺展示館、數字博物館和特展館。

人員結構/南京博物院

至2007年底,南京博物院有在職員工203名,大部分為專業技術人員,主要從 事考古學的發掘研究、文物保護技術研究、文物研究、古代建筑研究、古代藝術研究、民族民俗研究、陳列展覽、書刊出版、對外交流等業務工作。其中具備大專以上學歷的有186人(研究生24人、本科101人),具備中級以上專業職稱的有95人(正高18人、副高27人)。另有120余名合同制工人,主要從事保安、保潔等服務。

藏品征集/南京博物院

截至2005年,南京博物院有各類藏品42萬件,國寶級文物和國家一級文物有二千件以上,其中考古發掘品、少數民族文物、外國文物、宮廷器皿、清代文書以及日寇投降儀式的文物,都是全國獨有的罕見品,科學價值較高。院藏中外專業圖書近30萬冊,其中還有全國少有的善本書和殿版書。歷年新征集的古代書畫,總數亦在3萬件以上,其中包括宋、元時代的珍品,不論在數量上或質量上,都是名列全國前茅的精品。建國后新出土的東海大賢莊舊石器,邳州市大墩子彩陶器,儀征、丹徒、六合等地出土的西周和春秋時代青銅器,盱眙出土的戰國金獸,徐州和揚州東漢諸侯王墓出土的銀縷玉衣及“廣陵王璽”金印,南京、丹陽一帶六朝時代的青瓷器和“竹林七賢及榮啟期”磚刻壁畫,以及南京祖堂山南唐二陵的陶舞俑,都是備受國內外學術界矚目的珍品。主持或參加的考古工作,如昆山趙陵、高郵龍虬莊、揚州唐城、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陵以及蘇州真山吳楚貴族墓地,“八五”期間,相繼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及獲得榮譽獎。與日本學術單位合作的“佛教南傳”、“早期水稻田遺址考古”、“江南人骨研究”都取得了備受國內外矚目的成績。

1933年中央博物院建院之初,就明確提出了這樣的建院宗旨:“為提倡科學研究,輔助公眾教育,以適當之陳列展覽,圖智識之增進。”在蔡元培、傅斯年、李濟等諸位先賢和新中國成立后曾昭燏等人的帶領下,南京博物院在收藏、陳列、考古發掘、科研、出版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自30年代中期起,南京博物院或獨立,或與中央研究院合作,對四川、云南蒼洱、貴州、云南麗江、甘肅敦煌、新疆等地的民族、民俗、占跡、民間藝術、手工業等,作調查、發掘和研究,并對四川彭山漢墓作科學發掘,收集整理了一大批實物,編印出版了《云南蒼洱境考古報告》、《中華民間工藝圖說》、《遠東石器淺說》等著作。

新中國成立后,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工作卓有成效。50年代初,曾在福建、浙江、安徽、山東等地主持或參與發掘了一些遺址和墓葬,如山東沂南漢墓、福建閩侯曇石山遺址等。1954年以后,一直在江蘇境內開展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先后發現、發掘青蓮崗文化、良渚文化、湖熟文化等遺址五百多處,清理發掘古墓葬一千二百多座,出土文物十余萬件,豐富了南京博物院的庫藏。除上述民族、民俗文物和考古發掘品外,南京博物院還藏有各類歷史文物、書畫碑帖、文獻資料、外國文物等。藏品中具代表性的有:清宮瓷器,殷墟出土文物,赫哲族、彝族、納西族、傣族等民族文物,東海大賢莊的舊石器,吳縣、武進等地的新石器時代玉器,儀征、丹徒等地西周和春秋青銅器,漢代窖藏及墓葬出土的金獸、銅壺、“廣陵王璽”金印、銀鏤玉衣、木刻星象圖、畫像石等,六朝青瓷器和畫像磚,揚州唐城的三彩陶,南唐二陵的壁畫,南京近郊出土的元代釉里紅松竹梅瓷瓶等。書畫藏品中有宋趙佶、閻次平、“元四家”、“明四家”、“清六家”、“金陵八家”、“揚州八怪”和近現代徐悲鴻、傅抱石、陳之佛等名家的代表作品;宋元以來朱熹、祝允明、文征明、黃道周等手跡;另有各種碑帖拓本,著名的有宋拓“敕”字本王羲之十七帖、孔廟碑等。

機構設置/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為副廳級全額事業單位,設辦公室、人事組織部、保衛部、考古研究所、古代藝術研究所、民族民俗研究所、文物保護研究所、古建筑研究所、陳列藝術研究所、保管部、文物征集部、《東南文化》編輯部、服務部和圖書館等14個機構,附設“國家文物出境鑒定江蘇站”、“江蘇省文物總店”。

館藏精品/南京博物院

瓷器

描彩漆如意形經盒

南京博物院

高6.5厘米 長27厘米 寬18厘米

木胎, 如意形盒,原存放經書。蓋面壽字,雙勝,花果紋,外壁一圈八吉祥紋。

金漆如意

長37 寬12厘米

木雕 金漆,折枝牡丹三朵盤屈而成,寓意富貴吉祥。

金地識文描金彩漆高足碗

高12 口徑13厘米

木胎,碗心包銅皮至口沿,內外金漆地,腹部外為團花紋,如意云頭,貫套紋,足部瓔珞紋。

百寶嵌竹石紋掛屏

長97 寬74厘米

紫檀邊柜,黃色漆地上以各色玉石鑲嵌一幅竹石圖。

玉器

翡翠雙桃子母洗

南京博物院

高3. 9厘米 長1 2.8厘米 寬9. 2厘米 器雕作雙體洗,一大一小,由雙桃雕空而成,其同生于一枝上,形似子母。雙桃之側,不僅分別長出一雙石榴和一對佛手,還分別立著一只鵲鳥。

佛手形玉花插

通高1 7厘米 口徑1 4.9厘米

爐仿作圓簋形,蓋呈復圈足圓碗形,圈頂四側各拱一鏤雕翔風,簋喇叭頸,溜肩雙耳,鏤雕作變體掛鳳,掛于左右兩側的口沿和腹上,腹前后側飾銜環鋪首,喇叭形圈足。

鎮院之寶

至2007年,南京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40余萬件,其中國寶級文物、國家一級文物1062件。南博藏品一部分接收自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另一部分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的考古發掘、征集、收購、捐贈、接收及交換。藏品的年代從舊石器時代直至當代,種類有石器、陶器、玉器、青銅器、瓷器、書畫、織繡、竹木牙雕、民俗和當代藝術品等。

2007年,經過專家甄選和市民投票,共評出18件南京博物院“鎮館之寶”:

“玉串飾”,新石器時代,新沂花廳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國寶級文物。

“錯金銀銅壺”:戰國,盱眙南窯莊窖藏出土,國寶級文物。

“郢爰”:戰國,盱眙南窯莊窖藏出土,國寶級文物。

“金獸”:西漢,盱眙縣南窯莊窖藏出土,國寶級文物。

“廣陵王璽”:東漢,邗江甘泉山東漢墓出土,國寶級文物。

“錯銀飾青銅牛燈”:東漢,邗江甘泉山東漢墓出土,國寶級文物。

“鎏金鑲嵌神獸銅硯盒”:東漢,徐州土山東漢墓出土,國寶級文物。

“青瓷神獸尊”:西晉,宜興西晉周處墓出土,國寶級文物。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模印磚畫:南朝,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國寶級文物。

“釉里紅歲寒三友紋梅瓶”:明代,江寧孫家山明代洪武朝駙馬宋琥和安成公主墓出土,國寶級文物。

“金蟬玉葉”(金枝玉葉):明代,蘇州五峰山博士塢明代弘治朝進士張安晚家族墓地14號墓出土

“銀縷玉衣”:東漢,徐州土山一號漢墓出土

“透雕人鳥獸玉飾”:新石器時代,昆山市趙陵山遺址77號墓葬出土

“人面獸面組合紋玉琮”:新石器時代,武進寺墩遺址4號墓葬出土

“金觀音菩薩立像”:清代

“鎏金喇嘛塔”:明代,南京牛首山弘覺寺塔窖藏出土

“《坤輿萬國全圖》”:明代萬歷三十六年(1608)宮廷據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最早刻印本摹繪

“青花壽山福海紋爐”:明代

“徐渭《雜花圖卷》”:明代

“沈壽繡品《耶穌像》”:民國

電子書物/南京博物院

喜羊羊、唐老鴨等著名的卡通人物眾所周知,然而,南京博物院珍藏的眾多珍品中也不乏造型可愛、神態可掬的萌文物,如全身蜷臥、頭枕兩爪的金獸、雙耳下趴、俯身翹首的青瓷狗、坐姿敦厚、神態笨拙的青瓷熊、表情豐富、萌態十足的豬形陶罐等等。這些文物造型迥異,卻以獨特的萌特征深入人心。

南京博物院聯合iebook超級精靈制作的《南京博物院萌文物大集合》電子書,電子書收錄了金獸、銅牛燈、廣陵王璽等12件文物的萌照,并配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讓小朋友們讀來朗朗上口、興趣盎然。孩子們足不出戶,坐在電腦前便可領略南博文物的萌造型,同時還能了解相關的文化歷史知識。

重新開館/南京博物院

歷經4年9個月改擴建后的南京博物院于2013年11月6日下午重新開放,10月31日,江蘇省文化廳副廳長秦基春提醒,為了保證安全以及人們的參觀效果,南京博物院參觀免費不免票。

領票方法:持有效身份證件,到南京博物院物華天寶——藝術陳列館領票處領取參觀卷;

團體參觀須提前一天電話預約憑單位介紹信或旅行社任務派遣書在發票處領票。

領票后請排隊依次通過安全檢察進入展覽大廳。

學術研究/南京博物院

學術成果

考古發掘與研究

上個世紀30、40年代,一批著名專家學者云集南京博物院,如李濟、吳金鼎、夏鼐、曾昭燏、王天木等,他們或獨立、或與中央研究院合作,對四川、云南、貴州、甘肅、新疆等地的民族、民俗、古跡、民間藝術,進行調查、發掘和研究,主持或參與了云南蒼洱地區考古發掘、四川彭山崖墓考古發掘、河南安陽殷遺址考古發掘、山東日照兩城鎮龍山文化城址考古發掘等。通過收購、撥交、發掘,曾一度集中了全國的一流珍品二三十萬件,其中包括繪畫中的《歷代帝后像》、《唐明皇幸蜀圖》,銅器中的毛公鼎、司母戊鼎等稀世國寶。

上世紀50年代初,南京博物院作為華東文物工作隊的主要組成,曾在江蘇、福建、浙江、安徽、山東等地主持或參與發掘了一批文化遺址和墓葬,曾昭燏、尹煥章、趙青芳等主持發掘的南唐二陵、青蓮崗遺址等大批墓葬都頗具影響。1954年后,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以江蘇境內為主。

上世紀90年代后,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工作重點圍繞區域文化研究,對大型遺址進行科 學的考古發掘,碩果累累。及至2007年底,由南京博物院主持進行的昆山趙陵山遺址(1991)、高郵龍虬莊遺址(1993)、揚州唐城遺址(1993)、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陵墓(1995)、揚州宋大城遺址(1995)、金壇三星村遺址(1998)、江陰高城墩遺址(1999)、連云港藤花落遺址(2000)、無錫鴻山越國貴族墓(2004)、江蘇句容金壇土墩墓墓群(2005)等十項考古發掘,相繼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位居全國前列。其中藤花落、句容金壇土墩墓考古發掘還獲得全國田野考古二等獎、三星村遺址的考古發掘獲得三等獎,顯示了南京博物院考古的實力和水平。

在考古發掘的基礎上,南京博物院考古工作者歷年整理出版了《南京附近考古報告》、《華東新石器時代遺址》、《南唐二陵》、《沂南古畫像石墓發掘報告》、《北陰陽營》、《四川彭山漢代崖墓》、《無錫鴻山越墓》等大型發掘報告,尤其是提出的龍虬文化、“青蓮崗文化”、“湖熟文化”等考古學文化的命名,曾在中國考古學界引起了較大的反響。

文物保護技術研究

南京博物院文物保護技術研究起步于上個世紀70年代中后期,承擔著江蘇省館藏文物和地面文物的保護工作,并以較強的技術優勢為周邊省區搶救保護了大批珍貴文物。自2001年以來先后有“舊紙張保護技術”、“NMF—1防霉劑”、“復方中草藥殺蟲劑”等14個項目,獲國家、文化部、省文化廳各種等級大獎。 “脆弱紙張網膜加固技術”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青銅器保護新材料”、“白蟻防治新藥”等研究成果在全國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的效益。

民族民俗學調查

民族民俗學的調查和征集工作是南博機構建置的另一特點,是全國博物館中*設置有民族民俗學研究的機構,它起源于40年代在川、康、黔等省對彝、納西、苗、傣、僳僳等少數民族的調查,而主要對太湖地區漢族的民俗、民風進行專題調查,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學術活動及期刊

江蘇省博物館學會、考古學會、民俗學會和吳文化學會都掛靠在南京博物院,自上個世紀70年代后期起,以學會為依托,先后開展了“長江下游史前文化研究”、“紅樓夢研究”、“吳 文化研究”等研究活動。由四個學會合辦的《文博通訊》,經過十余年的發展,成為公開發行的《東南文化》雜志,是國內外文博、考古界的重要學術刊物,連續被評為省內10種優秀社科雜志之一,2001年還被列為“中國期刊方陣”的“雙效”刊物。進入21世紀以來,南京博物院立足江蘇,放眼全國,主辦或承辦的“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數字博物館論壇暨中國博物館學會博物館數字化專業委員會2006年會”等一系列學術活動都獲得較好的反響。

出版

建院以來,南京博物院主持編撰了文博、考古圖書百余部。其中上世紀30年代曾昭燏、李濟的著述《博物館學》奠定了中國博物館學的基礎。進入新時期以來編撰出版的《南京博物院藏寶錄》、《新沂花廳——新石期時代遺址發掘報告》、《南京博物院文物博物館考古文集》、《中國清代官窯瓷器》、《南京博物院藏名畫欣賞》、《南京博物院藏明清肖像畫》 、《吳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等都受到學界好評。

信息技術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文明快速進入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新時代,互聯網等技術手段也在變革著人們利用博物館的方式。1999年,南京博物院成立了信息中心。在規劃、建設、維護本院的信息網絡和通信網絡系統的基礎上,建立文化遺產信息管理系統,承擔文博信息化科研工作。自建立以來在文博信息化建設方面取得了較多的成果,推動南京博物院進入了國內博物館信息化建設的先進行列。2003年,設計、開發的南京博物院網站榮獲文化部、團中央、國家信息化推進工作辦公室、新華社和《人民日報》等十家單位聯合頒發的“全國優秀文化網站”稱號。完成了承擔的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課題——“大遺址保護中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研究”的科研工作。信息中心還受到許多文博機構的邀請,協助數十家博物館完成了信息化、多媒體展覽的規劃、設計。

研究成果

在抗日戰爭內遷西南期間,一批著名專家云集于此,如李濟、吳金鼎、夏鼐、曾昭橘、王天木等。進行考古發掘、民族調查,南京博物院還編輯出版《南京附近考古報告》、《華東新石器時代遺址》、《沂南漢畫像石墓發掘報告》、《南京博物院院藏古畫選集》 、《南唐二陵發掘報告》、《揚州八家畫集》、《江蘇省出土文物選集》、《蘇州磚刻》、《南京博物院藏畫集》、《江蘇彩陶》、《江蘇六朝青瓷》 、《六朝藝術》、《南朝陵墓石刻》、《太平天國壁畫》、《南京博物院》 、《云南蒼洱境考古報告》、《么些象形文字字典》等數十種圖冊、專著及《南京博物院集刊》、《東南文化》等刊物。

2002年10月15日,南京博物院獲得“中國優秀文化網站”稱號。

2002年11月中旬-2003年1月22日,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宿遷市文化局、泗陽縣廣播電視文化局聯合組成的考古隊,對泗陽縣三莊鄉的陳墩漢墓、大青墩漢墓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出土了青銅器、漆木器、玉器、樂器、錢幣、印章等一批珍貴文物,并且還發現了由龐大的木質大門、回廊、院子構成的一個完整的建筑形態。

2002年4月26日,南京博物院獲南京市政府殘疾人工作協調委員會、南京市無礙設施建設工作先進單位。

2002年,在江陰佘城遺址發現商代中期公共建筑。圖為2號房址。

2002年6月21日,張雪菲同志參加江蘇省"省級機關紀念建黨80周年演講比賽",榮獲中共江蘇省委省級機關工作委員會頒發的演員二等獎.徐湖平作品《五月的鮮花》榮獲一等獎。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

隨機官網
Copyright © 2013-2014 首頁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