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書庫。確定,虛擬現實。
教育網站,高校大學。
北大王銘銘事件余波未了,上海一本體育教科書又傳出類似丑聞,這種“現代學術”的生產方式令人遺憾。出于關注誠信、關注學術純潔,我們將此事披露于茲。一位知情人士近日向記者透露,一本同濟大學出版社去年8月出版、名為《健康快樂體育》的高等學校公共體育課教材,其中有近4千字抄襲了由季瀏教授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的《體育心理學》一書。
“體育”主編季瀏:希望輿論支持我季瀏是華東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在學術界有著較高的聲譽,由他主編的《體育心理學》一書,是供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使用的國家教委級重點教材。日前,季瀏教授就此事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季瀏說,起先是一名學生發現了兩本書之間的雷同之處,指出由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由凌明德教授主編的《健康快樂體育》(2001年8月*版),第八章“科學鍛煉與心理健康”中,約有4000余字抄襲自《體育心理學》中第十一章季瀏所撰寫的“體育活動與心理健康”。季瀏是在聽看到了有關反映以后,才找出兩本書仔細對照,發現情況屬實。
季瀏特別指出,引用他人著作中的有關內容是可以的,但是《健康快樂體育》整本書沒有注明任何出處,以及參考文獻,這樣的做法就不對了。他希望通過輿論的力量,使社會關注此事,從而達到凈化學術空間,宏揚學術道德的目的。
出版社:該書將不再重印記者與同濟出版社取得了聯系,《健康快樂體育》一書的總策劃卞玉清先生在聽了記者的反映以后表示,該書是由同濟大學體育系教授凌明德先生主編,由30多人聯合撰稿的,他會聯系到凌明德先生和相關章節的撰稿人,給記者以答復。卞先生表示,如果情況屬實,撰稿人應該承擔主要賠償責任,主編也要承擔一定責任。他同時透露,《健康快樂體育》目前出版了4萬冊,出版社已經約定不再重印,不再重印的原因是書的質量不過關,確實比不上季瀏先生編寫的同類教材。
“健康”主編凌明德:抄四千字不道德記者撥通了凌明德教授的辦公室電話,向他反映了來自季瀏教授的意見。凌明德表示,我們在編寫的時候,曾經明確要求撰稿人自己撰寫,不能用別人的東西,否則那就是抄襲了。當記者要求凌明德提供相關章節的撰稿人的名字時,凌明德卻沒有回答。如果抄襲成立,作為主編和撰稿人應該承擔哪些責任呢?凌明德說,應該是撰稿人文責自負。截至發稿,調查才發生了轉機,凌明德主動給記者打來了電話。這次,他表示,會盡快找到撰稿人,并告知記者。
撰稿人陸遵義:只是把最熟悉的寫出來經凌明德告知,記者終于找到了撰稿人、上海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副教授陸遵義先生。陸遵義說和季瀏教授是很好的朋友,曾經一起參與編寫了很多教材,《體育心理學》是一本教科書,我本人教體育心理學已經7年了,與季瀏的觀點比較相似,對他的理論也比較欣賞。所以在編寫的時候,很自然地把腦海中最熟悉的東西寫了出來。
版權協會:抄襲引用大不同那么,這樣的行為是否構成侵權呢?記者電話采訪了上海版權保護協會秘書長任先生。任先生向記者介紹了合理使用和抄襲之間的差別。他說,合理使用可以不取得原作者授權,不支付報酬,只要注明出處即可,但是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一是目的限于介紹某人作品、評論作品;二是引用數量和質量有限制,引用部分不能是原作品的實質部分;三是引用人家作品以后不能給被引用人帶來損害。如果不符合上面三個條件,那么所謂的引用就是抄襲,要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與哈維蘭先生被王銘銘抄了10萬余字還渾然不知的情況相比,季瀏教授所受到的傷害也許不算太大。但是,從記者追尋責任人的難度上,可以看出誠信以及責任意識確立的艱難。而學術空間的凈化更是一件任重道遠的事情。關注誠信,關注學術純潔,這也正是我們要將這件不大不小的抄襲事件訴諸報端的目的。
同濟大學現有建筑與城市規劃、土木工程、經濟與管理、電子與信息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外國語、人文、法政、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醫學、理學、交通運輸、汽車、海洋與地球科學、生命科學與技術、航空航天與力學、傳播與藝術、女子學院及軟件學院等學院,還建有繼續教育、高等技術、職業技術教育、國際文化交流、網絡教育、汽車營銷及電影學院等,學校還設有經中德政府批準合作培養碩士研究生的中德學院、與法國巴黎高科大學集團合作舉辦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學院等。目前學校共有82個本科專業、218個碩士點、8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博士授權點94個,16個博士后流動站,各類學生5萬多人,教學科研人員4200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6人,工程院院士7人,教授等正高級職稱者710多人,副教授等副高級職稱者1500多人。作為國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學校有*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22個。學校還設有6個附屬醫院和2個附屬學校。
同濟大學在長期辦學中形成了以“嚴謹、求實、團結、創新”為校訓和“同舟共濟、自強不息”的同濟精神,逐步形成自身的五大辦學優勢:歷史悠久、學風嚴謹、師資實力雄厚的傳統優勢;建筑、土木、海洋、環境、車輛、交通等水平居先的學科優勢;博采眾長,對德(歐)交往“窗口”的國際交流優勢;立足上海、緊密結合國際化大都市發展的地域優勢;直屬中央、服務于中國經濟建設主戰場的建制優勢。
近年來同濟大學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現代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以本科教育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為強校之路。確立“知識、能力、人格”三位一體的全面素質教育和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堅持“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國際交往”四大辦學功能協調發展,努力強化服務社會的功能,實現大學功能中心化。以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和地區經濟重點需求為指針,促進傳統學科高新化、新興學科強勢化、學科交叉集約化。與產業鏈緊密結合,形成優勢學科和相對弱勢學科互融共進的學科鏈和學科群,構建綜合性大學的學科體系。在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貢獻的過程中,爭取更多的“單項冠軍”,提升學校的學術地位和社會聲譽。
同濟大學已建成的校園占地面積3700多畝,分五個校區,四平路校區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滬西校區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滬北校區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滬東校區位于上海市武東路,正在建設的嘉定校區位于安亭上海國際汽車城內。
文字編輯室獲2001~2002年度上海市教衛優秀文明組室。
文字編輯室獲2001~2002年度上海市三八紅旗手集體。
發行部獲2001~2002年度同濟大學文明組室。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