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六盤水師范學院
首頁:
www.lpssy.edu.cn
高校大學,貴州高校。教育網站。
院部動態,書記信箱,學校要聞,校長信箱,媒體聚焦。
文化傳統/六盤水師范學院
校徽校徽為圓形結構,上部紅色校名,下部藍色英文名稱,中部藍底圓圖案,以山水形狀托起展翅飛翔的白鴿。在山水間以紅色數字“1978”標注出學院始建時間。
校徽以六盤水漢語拼音的首寫字母“LPS”為設計主體,組合成為一只飛翔的白鴿形象,展示吉祥、純潔、親和、包容、向上的內涵。羽端圓弧形喻意為齒輪,展現六盤水以煤鋼電材為主導產業的工業城市的特色;也展示了學院立足地方事業、融入地方發展、服務地方經濟、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辦學宗旨; “S”形狀如傾瀉而下的流水,既喻示了六盤水生生不息的“三線建設”精神,又有“為有源頭活水來”和“上善若水”之意。
校徽底部以三條藍色和四條白線相間的曲線組成,其形狀既是“山”也是“水”,說明學院位于云貴高原的山水之間,又喻意六盤水于“三線建設”時成立、由四個縣區組成。
校徽以紅白藍色為主色調,突出熱情、明快、開放與包容,詮釋了學院的辦學歷程、辦學理念,體現學院追求更高目標、優秀品質和嚴謹治學的態度。藍白色同時也是水天自然之色,突出學院位于六盤水明湖濕地公園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的優美環境,體現“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的人文觀念,也與飛翔的白鴿秉性相吻合。
校訓2003年9月10日,學校黨委研究決定,以“厚德博學,范行求真”作為該校校訓。
厚德:即重視道德修養。語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崇尚個人修身、注重品行操守,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人們終其一生都要不斷地厚德修身。據世界權威機構一項對成功人士的研究發現,一個人的成功70%取決于情商,只有30%取決于智商。情商包括堅強的毅力,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精神,團結合作等道德因素。一切的成功首先在于做人的成功。校訓把“厚德”放在首位,符合黨的教育方針“德育”首位的目標。該校作為貴州西部弘揚先進文化的高等學校,要繼承、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使廣大師生員工養成正己修身、慎獨范行、勵志尚節、敬業奉獻的優秀品德。
博學:即廣采博覽、廣泛學習各種知識。語出《禮記》:“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篤行之。” 《論語》“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只有博學,才能使人格物致知、科學嚴謹,在實踐中按規律辦事,具有更強的創新能力;只有博學,才能適應錯綜復雜、千變萬化的現代社會;只有博學,才能成為和諧社會的推動者和構建者。
范行:就是腳踏實地、行為規范、為人師表。在實踐中言行一致、一以貫之,實現所追求的理想和抱負。范行,其內在實質是篤行,表現為既正己又正人,強調的是行。即提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和行相統一,在實踐中不斷獲取知識、運用知識、豐富知識、發展知識,以實踐為檢驗的標準,不斷提高綜合素質。
求真:即求實、求是、求新,與時俱進。語出陶行知先生“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強調誠信,做事先做人,實事求是,尊重客觀實際,不斷探索事物內在的規律性,追求真理與真知。求真,是德之境界、學之追求、行之目標,是師生人格的不斷完善和升華,體現師生員工的人格魅力,提升了校訓的文化內涵。“厚德博學、范行求真”八字校訓內容積極健康,針對性、概括性強,語言精煉整齊、對稱和諧,獨具個性,通俗易懂,流暢易記。體現了學校的辦學歷程,展示了學校的辦學理念、追求目標、精神風貌和治學態度,有利于提升學校品位、塑造學校形象、弘揚學校特有的校園文化和校園精神。
歷史沿革/六盤水師范學院
1975年6月經教育部和中共貴州省委批準創辦的六盤水地區“五·七”師范大學。
1978年建校初期,名稱為貴陽師范學院六盤水大專班,學校分散在原六枝特區、盤縣特區、水城特區三處辦學,各教學點隸屬于各特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在教學、人事、財務等方面保持相對獨立,學校規模較小,開設的專業不多。
1980年,六盤水市人民政府決定撤銷貴陽師范學院六盤水大專班分散在原六枝特區、盤縣特區、水城特區的教學點,集中到原水城特區朝陽新村(即現鐘山區職業中學)辦學,名稱仍為貴陽師范學院六盤水大專班,學校開始轉變為統一領導、統一教學管理、統一財務管理、統一后勤服務的整體。1982年搬到現辦學地址:六盤水市明湖路育才巷19號。1984年,六盤水市教師進修學校并入。1985年1月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為“六盤水師范專科學校”,1993年經原國家教委批準,更名為“六盤水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這一時期,學校的辦學規模在逐漸擴大,逐步建立了黨委、行政各工作部門,開設了政史、中文、外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專業。
2003年,根據師范教育由三級師范向二級師范發展的要求,中共六盤水市委、市人民政府決定將六盤水市師范學校并入六盤水師專,同時撤銷六盤水市師范學校建制,2006年,又將六盤水市體育運動學校并入,之后相繼批準了六盤水師專校園建設詳細規劃、內設機構及人員編制方案,為學校征地420畝,將教學主樓工程列為2005年市委、市政府的十件實事之一,加強了六盤水師專領導班子執政能力建設。學校凝聚了“厚德、博學、范行、求真”的校訓,增加了歷史與社會科學、計算機科學與教育、美術、音樂、體育、地理、小學教育、學前教育等專業。2009年3月,經教育部評估,升格為本科院校,更名為六盤水師范學院。
學校榮譽/六盤水師范學院
截至2013年,學院多次獲貴州省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全國先進單位
貴州省大學生校園文化活動月先進集體
貴州省“貴州省文明單位”榮譽稱號等榮譽稱號。
辦學條件/六盤水師范學院
院系專業六盤水師范學院院系設置六盤水師范學院政治教育與法學系 | 六盤水師范學院物理與電子科學系 | 六盤水師范學院礦業工程系 |
六盤水師范學院歷史與社會文化科學系 | 六盤水師范學院化學與化學工程系 | 六盤水師范學院數學系 |
六盤水師范學院*語言文學系 | 六盤水師范學院生命科學系 | 六盤水師范學院藝術系 |
六盤水師范學院外國語言文學系 | 六盤水師范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信息技術系 | 六盤水師范學院體育系 |
六盤水師范學院 教育科學系 | 六盤水師范學院環境與資源科學系 | 六盤水師范學院成人教育部 |
六盤水師范學院專業設置本科類 | 思想政治教育 | 學前教育 | 體育教育 | 漢語言文學 | 英語 | 歷史學 |
數學與應用數學 | 應用物理學 | 化學 | 地理科學 | 生物科學 | 機械電子工程 |
冶金工程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化學工程與工藝 | 地質工程 | 采礦工程 |
礦物加工工程 | 風景園林 | 安全工程 | 美術學 | 音樂學 | |
專科類 | 生物技術及應用 | 資源開發與測繪 | 礦山地質 | 礦井通風與安全 | 電子信息 | 應用電子技術 |
文化教育 | 生物教育 | 初等教育 | 學前教育 | 科學教育 | |
2014年新增本科專業名單學校名稱 | 專業代碼 | 專業名稱 | 修習年限 | 學位授予門類 |
六盤水師范學院 | 050107T | 秘書學 | 四年 | 文學 |
六盤水師范學院 | 082502 | 環境工程 | 四年 | 工學 |
六盤水師范學院 | 120904T | 旅游管理與服務教育 | 四年 | 管理學 |
師資力量截至2013年,學院有教職工488人,專任教師361人,其中副高職稱以上教師140人,外籍教師2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教師120人 ,六盤水師范學院圖書館藏書52萬冊,電子圖書20萬冊,期刊906種。而且獲得全國勞動模范、優秀教師2人,省級勞動模范、優秀教師12人,曾憲梓教育基金獲得者4人,首屆貴州省青年科技創業獎1人,六盤水市“十大杰出青年”4人,市級人民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4人,首屆科技興市獎2人。
教學建設截至2012年,學校占地總面積643.115畝(428745.5平方米),建筑面積101105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012.9萬元,生均4029元;該校配備了計算機近300臺,其中教學用計算機257臺,建有局域網,設有實驗中心,有多媒體和語音室座位數1272座。
在水城礦業(集團)公司、首鋼水城鋼鐵(集團)公司等國有大型企業以及六盤水市中小學建有實訓實習基地59個。
學校領導/六盤水師范學院
現任領導黨委書記 | 周斯弼 |
副書記、院長 | 郁鐘銘 |
副書記、紀委書記 | 蔣承云(兼) |
黨委委員、副院長 | 田應洲、傅亞頻、董明建、彭望書、張德恩 |
| |
學術研究/六盤水師范學院
科研建設截至2013年,學院先后承擔國家科研課題2項,省部級科研課題38項,教育廳項目61項,市科研課題35項,院級科研課題135項,省級精品課程2門,院級精品課程34門(其中22門已經結題);獨立完成專著和參編教材9部,發表學術論文1508篇,其中核心期刊249篇。
科研機構學校建成4個省級合格實驗室:基礎物理實驗室、基礎生物實驗室、基礎化學實驗室、計算機實驗室,煤系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實驗室為省級特色重點實驗室, 貴州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科研實驗平臺為省科技廳資助建設。
學術資源館藏資源六盤水師范學院圖書館建筑面積近16000平方米,共有六層。圖書館是學校的文獻信息中心,共有閱覽室座位1800余個,可提供借閱、咨詢、檢索、復印等多類型、多層次的服務。館內藏書總量達48萬余冊。其中原版外文圖書21925冊;外文期刊1541冊;中文期刊906種,報級45種。藏書涵蓋了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主要學科門類。還新建了較具現代化的電子閱覽室兩間,座位260個。
學院學報六盤水師范學院學報(原《六盤水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是六盤水師范學院主辦的綜合性學術期刊,國際連續出版物刊號:ISSN1671-055X,國內統一刊號:CN52-5032/G4;國際郵發代碼66—172。出版哲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文學、歷史學、經濟學、管理學、藝術學、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生物科學、化學工程、地質學、礦業工程、礦山安全工程、體育學、地域文化與文化產業發展研究等方面的原創性學術論文。
對外交流學院始終堅持開放辦學理念,積極開展對外學術交流活動。先后與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遼寧師范大學、印尼雅加達國立大學、印尼巴順丹大學等國內外高校簽訂合作協議,并聘請一批著名學者為客座教授到校講學。常年聘有來自美國的外籍教師在校任教,先后招收8名美國學生來校學習。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