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海事大學,始于1909年,中國高等航海學府,我國航運事業的骨干力量,大連海事大學,其前身可追溯到1909年晚清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南洋公學)船政科。以船政科為基礎創辦郵傳部上海高等商船學堂。改名為吳淞商船學校。經停辦后正式復校,1950年,交通部吳淞商船專科學校與交通大學航業管理系正式合并,大連海事大學解放前,幾度中斷。高等航海教育得以迅速發展。由上海航務學院、系由1927年東北航警處創辦的東北商船學校演變而來)、與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創辦的集美學校有著較深的歷史淵源)合并成立大連海運學院,1960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和國際海事組織(IMO)在學校設立了亞太地區國際海事培訓中心;1985年,大連海事大學,經國家教委批準,學校占地面積135.8萬平方米,學校擁有設施和功能齊全的航海類專業教學實驗樓群、水上求生訓練館、大連海事大學,圖書館、天象館等;擁有航海模擬實驗室、擁有2艘遠洋教學實習船。6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8個一級學科碩士點,7個博士后流動站,公共管理碩士 (MPA)、翻譯碩士、國際商務碩士、工程碩士(14個領域)專業學位授予權。13個省部級重點學科,1個國家級科技合作基地,20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大連海事大學,5個專業列入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6個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1門國家級精品課程,3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程,4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改革開放以來,大連海事大學,美國、日本、韓國、瑞典、越南、單位正式建立合作關系,師生交流、合作的領域正在不斷拓寬。大連海事大學進一步提升了學校國際合作辦學層次。并于2007年在斯里蘭卡開始招生,學校還與多個國際組織和機構保持了長期合作關系,國際勞工組織(ILO)、大連海事大學,全球海事培訓協會(GlobalMET)、亞太經合組織(APEC)。
是被國際海事組織認定的世界上少數幾所享有國際盛譽的海事院校之一。江澤民、曾慶紅、江澤民同志親筆為學校題詞堅定、勤奮、建設世界第一流的高等航海學府!學校成功舉辦了中國高等航海教育暨大連海事大學建校100周年紀念活動,張德江、陳至立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向學校致信或題詞祝賀,陳至立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分別視察了學校。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法學院、公共管理與人文學院、數學系、體育工作部、交通運輸高級研修學院、航海訓練與研究中心、航運發展研究院(航海教育研究所掛靠)等19個教學科研機構。研究生共計20000余人,碩士、并校60多年來,大連海事大學,其中大多數已成為我國航運事業的骨干力量。相對穩定的師資隊伍,其中教授337名,聘任二級教授35名,并涌現了大批優秀中青年教師。航海信息工程、船舶動力系統及節能技術、通信與信息系統、海事法規體系等領域,科研能力較強的知名專家、富有創新精神的青年骨干。大連海事大學千人計劃教授2名、講座教授79名、通過聘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來校開展實質性工作與交流,進一步拓展了視野,新征程、大連海事大學在交通運輸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連海事大學,踐行學匯百川,傳承堅定、勤奮、堅持尚德、感恩、弘揚同舟共濟,科學航海,承載使命,大連海事大學,與時俱進,把學校建設成世界一流的高等航海學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