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硬件資源虛擬化的基礎上實現了學校的私有云服務,數字校園系統在西部地區具有廣泛影響并得到同行較高評價。校內外實習基地170余個。占地面積2537畝,擁有設施齊全、現擁有固定資產約23億元,校舍建筑面積79余萬平方米。圖書館館藏各類文獻資料超過390萬冊,學校辦學條件優良,重慶理工大學網站管理規范的教學實習工廠和工程訓練中心,其中教學儀器設備總值2.68億元。學校構建了先進的數字校園基礎應用平臺。
博士學位1000多人,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13人,學校現有教職工1590人,重慶市高校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等其他省部級優秀人才60余人。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657人,具有碩士、包括“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人,其中專任教師1376人,另聘兼職教師300余人。目前,全日制在校本專科生、重慶理工大學官網 www.cqut.edu.cn 研究生、留學生等近26000人。重慶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3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14人。
承擔了包括國家“863”高技術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慶市重大項目在內的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課題,科研經費快速增長,研究成果不斷涌現。累計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1000多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及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90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檢索工具收錄2000余篇;出版教材、著作300余部;申請國家專利900余項,獲得授權或公開專利700余項;近幾年,重慶理工大學網站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級獎勵5項、中國專利金獎1項、省(部)級獎勵127項。近年來,學校產生了“時空坐標轉換方法與時柵位移傳感器研究”“高性能電子軟釬焊合金材料制備新工藝”“汽車動力傳動系統試驗檢測技術及裝備”“風力發電專用齒輪箱成套技術及產業化”“螺旋錐齒輪數控加工關鍵技術與成套設備”等標志性科研成果。學校建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等22個省部級科研創新平臺,35個校級科研創新平臺,與中國科學院、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重慶長安汽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重慶建設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重慶大江工業有限責任公司等科研院所和大型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24個。由學校牽頭,聯合8家高校、科研院所、行業骨干企業和科技金融企業共同組建的“高端裝備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被認定為重慶市協同創新中心,并作為重慶市首批重點支持的兩個協同創新中心之一。重慶理工大學期刊社編輯出版五種學術期刊。《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系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重慶市重點學術期刊出版專項資金資助期刊,全國優秀社科學報,重慶市一級期刊,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多次榮獲教育部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優秀期刊一等獎等。《重慶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系中國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重慶市一級期刊,被美國《化學文摘》(CA)、美國《烏利希國際期刊指南》(UlrichIPD)等多家數據庫收錄,多次榮獲教育部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優秀期刊一等獎、全國高校科技期刊優秀編輯質量獎等。《四川兵工學報》由重慶市兵工學會、重慶理工大學共同主辦,系中國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被美國《化學文摘》(CA)等多家數據庫收錄,多次榮獲教育部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優秀期刊一等獎等。英文刊《智能技術學報》由中國人工智能學會、重慶理工大學共同主辦,屬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會刊。《機床與液壓》英文專版《機電液工程》由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廣州機械科學研究院和重慶理工大學共同主辦,系中文核心期刊,中國力學學會流體控制工程專業委員會會刊。學校科研工作具有較強實力,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近年來。
工、管、經、法、醫、藝等協調發展的多學科體系。學校面向全國31個省市招生,以本科教育為主,兼有研究生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留學生教育、繼續教育。現有21個黨政管理機構,21個教學機構,4個教學輔助機構,3個研究機構。學校設有本科專業59個,其中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4個、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個,重慶市級特色專業建設點6個、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個、“三特行動計劃”特色專業7個、特色學科專業群2個。現有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1個(覆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7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1個、省(部)級一級重點學科8個。現有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精品課程1門、雙語教學示范課程1門、精品資源共享課入選課程1門,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重慶市級教學團隊12個、精品課程20門、精品視頻公開課程6門、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3門、雙語教學示范課程3門、研究生優質課程10門,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7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6個、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2個。學校入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獲得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18個,市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72個。學校學生在數學建模競賽、電子設計競賽、“挑戰杯”課外科技作品競賽等全國競賽活動中成績顯著,近三年獲得包括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國際一等獎、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一等獎在內的省部級以上獎項614項。教學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23項。學校畢業生獲得了各行各業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學校曾榮獲“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50強”“重慶市就業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學校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文、形成了理。
學校先后更名為21兵工廠工業職業學校、重慶機械工業學校、第二機械工業部西南第一工業學校、重慶工業學校、重慶機械制造工業學校、重慶第一機械制造工業學校。1957年,昆明儀器制造工業學校金屬切削專業并入。1960年,升辦為重慶工業專科學校。1965年,升格為重慶工業學院。1985年,經國家教委批準改建為重慶工業管理學院。1999年,由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劃轉重慶市管理,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的管理體制,同年更名為重慶工學院。2001年,重慶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整體并入。2009年,經教育部批準更名為重慶理工大學。重慶理工大學前身是創辦于1940年的國民政府兵工署第11技工學校(對外化名“士繼公學”)。西南軍政委員會西南工業部工業學校、1950年后。
溫馨提醒:文中觀點來源網絡,隨歲月變遷,準確性,僅供參考!取消收錄、等問題,請聯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