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關閉,銀川市西夏區人民政府。
銀川市西夏區人民政府。
地方風俗
婚嫁
按伊斯蘭教規定,男婚女嫁有4個條件:男女雙方同意;雙方父母同意;證婚人到場;有一定的聘金。婚禮中要寫“依扎布”(婚書),念“尼卡哈”。按照回族的傳統習俗,娶親之前,男方除了送一般的聘禮(麥海勒)衣物外,還要送上幾十個用彩紙包裹的禮品包,主要是一些茶、糖、核桃、葡萄干、棗子等飲茶物品,稱為“封子”,同時要送上羯羊1~2只。結婚時,男女兩家都要設宴待客,親友送禮示賀。鬧洞房時,只耍公婆不耍新人,以各色顏料涂抹公婆以圖吉利。
衛生
穆斯林在禮拜前必須沐浴。沐浴分為“大凈”“小凈”,以保證身體潔凈。洗手、臉慣用“湯瓶”,而極少用臉盆,認為盆里的水是“死水”,不干凈。“湯瓶”最早由阿拉伯傳人。
服飾
回族服飾與漢族基本相同,其主要區別在于男子多戴白帽或黑帽,宗教人士和虔誠的信教者在禮拜或參加宗教活動時,則穿上長袍、長衫,婦女按教義要戴蓋頭,一般老年人為黑或白色,中年人多青色,姑娘多綠色。蓋頭顏色不同,但樣式一致。
方言俚語
西夏區方言屬北方語系,既具備了北方語言的基本特征,又具有其地方和民族特色。西夏區回族群眾使用寧夏方言,在語音上和漢族相比,有卷舌韻母的“兒化”韻。部分音素發音部位靠前,有些后鼻韻母并入前鼻韻母。
2016年,西夏區轄7個街道、2個鎮:西花園路街道、北京西路街道、文昌路街道、朔方路街道、寧華路街道、賀蘭山西路街道、懷遠路街道、興涇鎮、鎮北堡鎮。
西夏區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風景名勝:賀蘭山*自然保護區、滾鐘口、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等。
賀蘭山巖畫
位于西夏區賀蘭山東麓賀蘭口內,距銀川市區60公里。山口內有千余幅巖畫分布在溝谷兩岸綿延600多米的山崖石壁上。畫面以人類畫像為主的巖畫占巖畫總數的一半以上,其次為牛、馬、羊、驢、鹿、鳥、狼等動物圖形。還鑿刻有狩獵、祭祀場面的圖案和日、月、星、辰、人手、人腳及西夏文字等。是了解和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歷史、文化、經濟狀況、宗教信仰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堪稱珍貴的民族藝術畫廊。
西夏王陵
位于賀蘭山東麓,方圓40平方公里,坐落著9座帝王陵和70多座陪葬墓。陵邑位于陵區北部,總面積約6萬平方米,四周筑有夯土城墻,城內有廣場、道路、 院落、水井和房屋等遺跡,布局十分規范整齊。城內分前、中、后三個部分,中部和后部的正中,各有一座規模宏大的殿堂,其它建筑多集中在城的前部和中 部,并組成一座座封閉式庭院。
陵區仿河南省鞏縣的宋陵建造。*座陵園都是一個完整的建筑群體,陵園四角筑有角臺,高大的闕臺雄踞神道兩側。園內曾有鵲臺、碑亭、神墻、角樓、月城、內城、陵臺石像等,形成壯觀的地面宮殿。陵園公元1227年被毀。現幸存的一列列神墻、鵲臺、角樓依舊矗立,黃土筑的八角塔形陵臺高達20多米,被譽為“中國金字塔”。西夏王朝建都銀川,賀蘭山為皇家林苑。山上建有“離宮”、“避暑宮”等皇家宮殿和皇家寺院。
鎮北堡西部影城
鎮北堡西部影城是在一個原始古堡的基礎上修建的。這里保持并利用了古堡原有的景象。電影《紅高梁》就是在這里拍攝的,目前,在這里拍攝的影視片多達50余部。鎮北堡西部影城,它誕生在兩座曾被世人遺忘的古堡中。沿公路邊的古堡俗稱“老堡”,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間,是古代軍事要塞的兵營,在清乾隆三年(1738年)被地震摧毀,距今已有500年的歷史。
據傳說,當年明朝參將韓玉將軍準備在賀蘭山這一帶修建城堡時,曾請所謂“風水先生”看過這里的“風水”,先生走遍四周,說這地方正處在賀蘭山山脈中間,有“臥龍懷珠之勢”,更有一條“龍脈”延伸下來,預言此處將來“必出帝王將相”,于是韓玉把城堡建在這里,就成了現在的鎮北堡。清代在震毀的“老堡”旁邊不到200米處的地方,又修建了一座比“老堡”略大一點的土城堡,這就是所稱的“新堡”,它大約落成于舊堡被震毀后的兩年,也就是清乾隆五年(1740年),距今已有290多年的歷史。這種古堡,在當地俗稱“土圍了”,是中國西北地區特有的“覆土建筑”。城堡墻體沒有一塊磚石,完全用黃土夯筑而成。經過數百年的雨雪風霜以及人為的破壞,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邊防要塞的風姿已經無存。
西夏區擁有中石油寧夏化工、西北軸承、中石油寧夏煉化、豐友化工、佳通(長城)輪胎、共享集團(共享鑄鋼、須崎鑄造)、中材賽馬水泥、新瑞長城機床、恩德風電、天地奔牛銀起、寧夏電投西夏熱電廠、寧夏哈納斯LNG廠、榮盛冶金化工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4家。現已形成了能源、化工、機電、建材四大支柱產業。已建成的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產業開發區)Ⅱ區(即西夏工業園)是各類工業企業的理想基地。
西夏區是區域性交通樞紐。境內交通便利,是自治區、銀川市的交通樞紐和窗口,銀川火車站、銀川汽車西站設在本區,包蘭鐵路位于本區東部,銀新、銀西專用線在此與其接軌,并連通轄區各大企業,環城高速公路已開工建設。110國道沿賀蘭山從西夏區由北向南穿過。
西夏區是生態農業示范區。具有發展高科技農業的獨特優勢。區內土質優良,灌溉便利。其特有的土壤和日照條件,最適宜大規模發展葡萄種植和葡萄釀酒產業,可與著名的葡萄釀酒之都法國的波爾多地區相媲美。寧夏特產枸杞*生產單位—寧夏農墾南梁農場和枸杞研發機構—寧夏農林科學院枸杞研究所均在轄區內。這里的氣候和土壤還有利于各種棗、果類等經濟作物的大規模種植和深加工。區內現有一大批發展現代農業的農場、林場和園藝研究開發單位,絕大部分農產品生產基地已達到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程度,為了調整品種,增加無公害、反季節瓜果、蔬菜和特色產業的比重,政府在引導、政策扶持,積極發揮農業合作組織作用,配強技術力量,精選高新名優良種,在該地區建成萬畝糧食示范種植基地;籌建農副產品加工配送中心,完善配套設施,加大舊棚改造,新建二代溫棚11000間、高科技示范溫棚100間,形成萬畝蔬菜生產基地。今年該鎮新建草莓溫棚1000間,種植無籽西瓜2000畝,新增大地葡萄500畝,溫棚葡萄1000間,形成萬畝優質瓜果生產基地;完成二期枸杞種植任務2000畝,形成萬畝枸杞種植基地;配合銀西生態防護林工程,廣泛調動轄區企事業單位參與,建設萬畝生態林基地,擴大食用菌生產基地建設規模。萬頭黃牛養殖示范村工程,打造以興涇鎮興盛村為中心、輻射周邊的萬頭黃牛育肥基地,目前基地已初具規模,預計到2010年,黃牛飼養量達兩萬頭,成為銀川清真肉品的主要供應基地;實施萬畝設施農業工程,以良渠稍村等6個村為重點,建設5萬間二代日光溫棚,預計到2010年,將建成1萬余畝的設施農業基地,每年為銀川市民提供14萬噸各類新鮮蔬菜瓜果;實施萬畝有機枸杞工程,有機枸杞從種植、施肥到加工全部為純綠色方式,種植出的枸杞將榨成鮮汁出口歐洲;實施沿山萬畝經果林工程,以志輝公司、萬義生態園等為依托,建設以紅棗、桃、李、杏、葡萄等相結合的經果林基地,提供種類豐富的水果。
科技事業
截至2006年,西夏區轄區內有科研機構47所,每萬人擁有科學技術人員為1203人。
教育事業
截至2006年,西夏區共有幼兒園(學前班)57個,小學28所,中學7所,職業中專技術教育學校11所。
衛生事業
截至2006年,西夏區衛生局下轄西夏區衛生監督所、婦幼保健所、西夏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西夏區興涇鎮衛生院、西夏區鎮北堡鎮衛生院、西夏區鎮北堡鎮衛生院蘆花分院5個直屬醫療衛生單位。轄區內有4家自治區級醫療單位,1家市屬醫療單位,1家部隊醫院,15家社區醫療服務機構,3家農牧場職工醫院,36個私營診所。
交通編輯
銀川火車站、銀川汽車西站設在本區,包蘭鐵路縱貫其中,銀新、銀西專用線在此與其接軌。110國道沿賀蘭山由北向南穿過區境,南環、西環、北環等高速公路環抱城區。
截至2006年底,西夏區境內公路里程達到199.8公里。其中,國道38公里,省道20.3公里,縣道53.5公里,鄉村道路88公里。包蘭鐵路橫穿轄區而過,在境內49.7公里。110國道從轄區經過。
西夏區是銀川市三個市轄區之一,位于市區西部,西起賀蘭山,東到包蘭鐵路。總面積892平方公里,總人口25萬多人,1958年隨著橫穿其中的包蘭鐵路通車以及銀川市開辟工業用地發展起來的。是銀川市乃至寧夏回族自治區重要的工業、旅游業和大專院校聚集區,素稱寧夏的工業高地、旅游勝地和教育重地。
2002年10月19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2】95號)調整銀川市市轄區行政區劃:西夏區轄原新城區的朔方路、文昌路、北京西路、西花園路、寧華路5個街道辦事處和原郊區的鎮北堡鎮、興涇鎮、蘆花鄉,區人民政府駐懷遠東路。
2005年,自治區政府第60次政府常務會議決定,將蘆花鎮更名為鎮北堡鎮。蘆花鎮是2003年9月全區撤鄉并鎮時由西夏區原蘆花鄉和鎮北堡鎮合并成立的,現鎮政府駐鎮北堡。蘆花鄉的前身是1960年創建的蘆花人民公社,其專名“蘆花”來源于該鄉境內的始建于明代嘉慶十二年(1533年)的蘆花橋墩(烽火臺),后演化為蘆花臺,現境內有蘆花村和蘆花臺自然村;鎮北堡鎮的專名來源于該鎮境內的始建于明代弘治十三年(1500年)的寧夏右屯所領18屯堡之一。
2009年底,西夏區轄6個街道、2個鎮:西花園路街道、北京西路街道、文昌路街道、朔方路街道、寧華路街道、賀蘭山西路街道、興涇鎮、鎮北堡鎮。銀川經開區(高新區)Ⅱ區(即西夏工業園)位于西夏區南部。
有枸杞、稻米、西瓜、紅黑瓜子、蘋果、葡萄等名產。
西夏宴
銀川市西夏區具有寧夏回族特色和歷史文化背景淵源的飲食特色品牌,得到中國飲食文化權威機構———中國烹飪協會暨中國食文化研究會專家的認可。在銀川市舉行的申報“中國名宴”暨“中國西夏食文化象征企業”的認定會上,得到了專家們的肯定。西夏宴也因此成為寧夏歷史上*“中國名宴”。西夏宴可根據宴會特點,挑選并組合,形成系列西夏宴,按不同規格及功能分成西夏樂舞宴、西夏迎賓宴以及西夏風情宴三大系列,可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者的需求。西夏宴每個系列又按高、中、低分成三個檔次,形成三套九款的基本框架。全席熱菜共23個品種,每一菜品都有其人文典故,在菜品的色、香、味、形上具有文化象征意義,采用炒、煎、炸、蒸、燒、烤、燴、扒等多種烹調方法,咸鮮為主,甜、辣、麻等為輔的多種單獨或復合式味型菜品。涼、熱、湯菜等合理搭配,適口性、養生性兼顧。人口
截至2010年,西夏區人口總量為33萬人。
民族
西夏區境內居住有漢族、回族、滿族、蒙古族、藏族、俄羅斯族、土族、苗族、瑤族、侗族、彝族、朝鮮族、東鄉族、撒拉族、布依族、土家族、納西族、白族、壯族、黎族、畬族、維吾爾族、毛南族、錫伯族、裕固族、高山族、塔塔爾族、達斡爾族、柯爾克孜族、哈尼族、羌族、傈僳族、水族、赫哲族和哈薩克族等44個民族。
2007年《銀川市西夏區區域村莊布局規劃》編制完成。《規劃》對西夏區2006年至2020年村莊布局進行了準確、科學的分析、論證和規劃。按照規劃,西夏區農村莊點將由目前的127個(不包括寧夏園林場及銀川園林場)調整為53個。同時也對調整后莊點的生態綠化、環境衛生、給排水、教育設施等進行了科學、合理整合和規劃。此規劃實施后,可進一步規范宅基地及養殖業用地審批及建設管理,有效遏制違法違章建設。
西夏區西依賀蘭山,平均海撥1100—1200米,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8.3--8.6,平均降水量193—203毫米,年日照時數2898—3040小時,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土壤類型分為9大類、28個亞類、48個土屬及500多個土種或變種。賀蘭山至西干渠之間主要為山地灰鈣土、草甸土和灰褐土,東部沖積平原主要為長期引黃灌溉淤積和耕作交替而形成的灌淤土,局部低洼地區有湖土和鹽土分布。灌淤土土質適中,理化性好,有機質含量高,保水保肥適種性廣。土壤類型的多樣性非常適合發展農業生產和多種經濟作物生長。盛產水稻、小麥、玉米、油料、瓜果、蔬菜等各種農作物。
西夏區地處寧夏優越的煤電源基地中心,人均占有發電量和產煤量名列前茅。境內儲藏的礦產種類計有能源礦產、冶金輔助、原料礦產、建筑材料及非金屬礦產,化工原料礦產5大類21個品種,為大力發展高耗能工業、冶金、化工、建材工業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
“十五”期間生產總值及增速。“十五”期間累計新增城鎮就業人數5萬人。2005年新增就業人員17186人,下崗失業再就業8370人,其中:“4050”人員再就業2733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323人,失業保險新增參保人數1256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經濟總量不大,區域經濟基礎比較薄弱;二是產業層次不高,經濟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缺乏支柱產業和龍頭企業的強力支撐;三是開放程度還有待提高;四是資源瓶頸制約嚴重;五是發展環境還有待進一步改善。
二、農業
農業生產發展平穩。2005年,實現農林牧漁總產值41165萬元,同比增長10.8%,“十五”期間年均增長14.2%;實現農業增加值25230萬元,同比增長8.9%。糧食總產量達13007噸,同比增長15.6%;蔬菜總產量66596噸,同比增長4.6%;出欄肉豬38.8萬頭,同比增長13.0%;水產品總量2300噸,同比增長7.9%,家禽出籠54.3萬羽,同比增長0.4%。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全年開工各類水利工程420處,完成土方40萬方,完成勞動工日42萬個,投入資金850萬元,完成水利工程總投資1100萬元,累計新增灌溉面積100畝,恢復和改善灌溉面積500畝,新增蓄引提水量10萬方,全區農業機械總動力2.66萬千瓦,實現機耕面積1.92萬畝,占水田耕種面積80.0%,實現機收面積2.14萬畝;全區2005年農機總收入近4000萬元。新建農村沼氣池169個。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發展迅速。2005年全部工業完成總產值312889萬元,同比增長41.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178799萬元,同比增長60.4%,規模工業產值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十五”期間年均增長分別達22.1%和35.9%,全部工業總產值累計達101.7億元,是“九五”的2.26倍。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92550萬元,同比增長35.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52887萬元,同比增長49.6%,規模企業由2000年的16家發展到2005年的56家。建筑業增加值23468萬元,同比增長4.7%,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企業實現利潤605萬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積46.05萬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積13.64萬平方米。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200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7702萬元,同比增長43.2%。其中:城鎮以上固定資產135266萬元,增長69.3%;農村固定資產投資42436萬元,下降4.1%;“十五”期間累計投資512524萬元,是“九五”的3.5倍。年均增長達32.1%。“十五”期間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和增長速度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39810萬元,同比增長12.9%;商品房竣工面積15.5萬平方米,下降38.8%,商品房銷售面積8.25萬平方米,下降66.4%。
五、國內貿易
200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72435萬元,同比增長15.0%,其中:城市零售總額262074萬元;同比增長15.1%,占消費品零售總額的96.2%;縣及縣以下零售總額10361萬元,同比增長12.6%,占消費品零售總額的3.8%。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額220463萬元,增長15.1%;餐飲業42431萬元,增長17.3%,其他行業9541萬元,增長4.3%。“十五”期間累計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070230萬元,是“九五”的2倍,年均增長達14.4%。
六、對外經濟
對外貿易、招商引資成果顯著。2005年引進內資4.65億元,同比增長143.0%,發布項目52個,簽約項目履約率100%,達到市優秀標準,進出口總額達2002萬美元,同比增長104.9%;其中:外貿出口1827萬美元,同比增長94.9%,進口175萬美元,同比增長337.5%;合同利用外資3975萬美元,完成任務的185.0%;直接利用外資到位2757萬美元,同比增長36.8%。“十五“時期直接利用外資達7570萬美元,引進內資12.3億元。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