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王陵,景區概況,景區概況,申遺動態。西夏王陵。
旅游景點,生活服務,寧夏景點。旅游資訊。
西夏王陵陵區總面積50多平方公里,東西寬約4.5公里,南北長約10公里,西傍賀蘭山,東臨銀川平原,地勢西高東低,平坦開闊,海拔在1130米至1200米之間。其規模與北京的明十三陵相當。初建時每個陵園均有地下陵寢、墓室、地面建筑和園林,獨立占地都在10萬平方米左右,形制與布局大體相同。
13世紀,成吉思汗結束了蒙古草原上長期分裂的局面,蒙古迅速興起并日漸強大,開始對外擴張和擄掠,首當其沖的便是西夏。22年間,蒙古先后六次伐夏,其中成吉思汗四次親征。1227年,成吉思汗包圍夏都興慶府達半年,威震四方的成吉思汗雖戰無不勝,遇到西夏卻遭西夏人拼死抵抗、陷入苦戰之局,蒙古軍隊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成吉思汗降旨“每飲則言,殄滅無遺?以死之、以滅之”。經過一番血雨腥風,蒙古大軍集中兵力攻下了西夏都城興慶府, 四處搶掠、大肆屠殺,鐵騎所到之處,白骨敝野。經歷189年的西夏王朝滅亡了,黨項族也從此消失。只有賀蘭山下一座座高大的土筑陵臺──西夏陵,仍然默默矗立在風雨之中,展示著神秘王朝的昔日輝煌。
西夏王朝留給后人的,成了一個又一個謎。無法查找典籍資料,元人主修了《宋史》、《遼史》和《金史》,在三史中各立了《夏國傳》或《黨項傳》,沒有為西夏編修專史。但是,后世的研究者們并沒有因為史籍中的空白而放棄對它的追尋。人們從那些廢棄的建筑、出土文物和殘缺的經卷中,尋找著這個古老王朝的蹤跡。
1227年,蒙古滅西夏,戰火殃及陵區,地面建筑全部被毀,陵墓大部被破壞。在被蒙古大軍損毀前的每座帝陵陵園均是一個完整的建筑群體,占地面積在10萬平方米以上,坐北朝南,平地起建。高大的闕臺猶如威嚴的門衛,聳立于陵園最南端。碑亭位于其后,這里曾停放著用西夏文、漢文刻制的歌頌帝王功績的石碑。
碑亭后是月城,南墻居中為門闕,經門闕入月城,這里曾置放有文官、武將的石刻雕像。月城之北是陵城,陵城南神墻居中有門闕,經門闕入陵城,陵臺偏處陵城西北,為塔式建筑,八角形,上下各分為五級、七級、九級不等,外部用磚包砌并附有出檐,為磚木瓦結構。
陵臺是陵園中的主體建筑。在中國古代傳統陵園建筑中陵臺一般為土冢,起封土作用,位墓室之上。但西夏陵臺建在墓室北10米處,不具封土作用,其形狀呈八邊七級、五級、九級塔式,底層略高,往上層層收分,是塔式陵臺,為夯土實心磚木混合密檐式結構,且偏離中軸線矗立,這在中國建筑史上無前例,是黨項族的創造。塔式陵臺前有獻殿,用于供奉獻物及祭奠。陵臺至獻殿有一條魚脊梁封土,封土下為墓道。帝陵墓室在墓道北端,位居陵臺南10米處,為三室(主室,左右耳室各一)土洞式結構,墓室四壁立護墻板,墓內有朽棺木,為土葬。
陵城神墻四面居中有門闕,神墻四角有角臺,表明了陵園的兆域地界。有的帝陵還圈有外城,有封閉式、馬蹄形式和附有甕城的外城;靖窬衷诜滤瘟甑幕A上有所創新。西夏王陵3號陵園是九座帝王陵園中占地*和保護*一座,考古專家認定其為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的墓地,俗稱“昊王墳”。陵塔位于墓室的正后方,為中原地區陵墓所未見,反映了西夏貴族特殊的葬俗。王陵中出土的西夏碑礎、墓碑、鎦金銅牛和骨灰木盒,都以其真實的資料再現了絢麗多彩的古西夏文化歷史。
另外,在陵城東南角闕和東門發現的用于建筑裝飾的栩栩如生的“妙音鳥”(佛經上稱為迦陵頻伽)、從各地征集的具柄銅鏡、西夏陶瓷等文物令人大開眼界,也讓游客贊嘆不已。
門票
西夏王陵風景名勝區參觀門票60元,包括:西夏博物館、西夏史話藝術館、西夏碑林、三號陵實地、往返電瓶車。學生、現役軍人半價30元
開放時間
8:00-19:00;博物館和藝術館開至21:00。
交通概況
銀川旅游汽車站(北門汽車站)每天有車發往西夏王陵,發車時間為8:30、9:30,返回時間為13:30、15:30,票價9元/人,行程約70分鐘。
公交旅游專線(游一):每年4月20日至10月20日運營,由銀川新月廣場發往西夏王陵,沿途經過中山公園北門、人民廣場、火車站等站點。周一至周五9:00發車,中午12:00由西夏陵返回;周六周日9:00、13:30發車,12:00、17:00由西夏陵返回。單程全程票價8元/人。(“五一”、“十一”期間,會根據游客人數隨時增加班次,但有空位的情況比較少。保險的辦法是回到火車站,在汽車西站坐前往巴音的車。)。
自駕車:銀川市區內走北京路向西到頭,在丁字路口向南拐上110國道,直行10公里,路西即到。景區內設有面積很大的停車場。
陪葬墓隨諸陵分屬各區,其中一區32座,二區48座,三區97座,四區16座。大多破壞嚴重,有的土冢被平,絕大部分墓園僅剩墻基。它們成組排列,但附葬何陵,沒有明顯標界。與帝陵相比,陪葬墓規模小,形制簡單。
西夏王陵內現存9座帝陵,為裕陵、嘉陵、泰陵、安陵、獻陵、顯陵、壽陵、莊陵、康陵,坐北面南,按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廟次序。左為昭,右為穆;父曰昭,子曰穆)葬制排列,形成東西兩行。有254座陪葬墓。北端有一處三進院落建筑遺址,為陵邑(或宗廟)。東部邊緣有磚瓦窯、石灰窯遺址,為陵區窯坊。
裕陵考古調查稱1號陵。位于西夏陵區最南端,俗稱“雙陵”之東側。陵主李繼遷,廟號太祖,墓號裕陵,系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的祖父。生于宋乾德元年(963年),卒于宋景德元年(1004年)。黨項族平夏部落首領,西夏王朝奠基者。自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起,抗宋自立,逐漸強大。宋雍熙二年(985年),誘殺宋將曹光實,襲據銀州(今陜西榆林南),自稱定難軍留后。宋至道二年(996年),邀擊宋軍于浦洛河,進圍靈州(今寧夏靈武市西南)。宋師以五路出擊,無功而返。次年,遣使求和,授定難軍節度夏州、銀州、綏州、宥州、靜州等州觀察處置押蕃落使。宋咸平五年(1002年),攻陷靈州,改稱西平府,定為都。次年,攻西涼府(今甘肅武威),早吐蕃大首領潘羅支襲擊,中流矢,次年死。子德明繼位,尊為光孝皇帝。孫元昊建國后追謚神威,廟號太祖,墓號裕陵。
嘉陵考古調查稱2號陵。位于裕陵之西北部約30米處。陵主李德明,李繼遷之長子,系西夏皇帝李元昊之父。宋景德元年(1004年)嗣位。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遼封為夏國王,遂建宮闕于鏊子山(今陜西省延川縣西)。宋天禧四年(1020年),遷都懷遠鎮(今寧夏銀川),改稱興州。次年,遼封為大夏國王。宋明道元年(1032年)宋封為夏王,同年卒。李德明與宋、遼和好,集中力量開拓河西,戰勝回鶻,取得甘州、瓜州、涼州,奠定了西夏版圖。子元昊追謚光圣皇帝,廟號太宗,墓號嘉陵。
泰陵考古調查稱3號陵。位于西夏博物館西南,俗稱“昊王墳”,是旅游者經常參觀的一座王陵。塋域面積約15萬平方米,雖遭破壞,但仍是整個陵區中規模*西夏帝王陵墓。陵主李元昊,小字嵬理,后改姓嵬名氏,更名曩霄,自稱“兀卒”(意天子)。性雄毅,多大略,曉“浮圖佛學,通蕃漢文”。宋天圣六年(1028年),率兵襲破回鶻夜洛隔可汗,奪取甘州(今甘肅張掖 ——)。24歲被立為太子。宋明道元年(1032年),父死襲位,去唐、宋朝廷所賜“李”、“趙”姓,號“嵬名氏”。稱帝,立年號,更衣冠,立官制,制禮儀,建蕃學,置十二監軍司,又命大臣野利任榮創制文字(西夏文)。宋寶元元年(1038年),筑壇受冊,即皇帝位,國號大夏,都興慶府(今銀川市),年號天授禮法延祚。宋康定元年(1040年)、宋慶利元年(1041年)及二年,大舉攻宋,與宋軍分別戰于三川口(今陜西延安西)、好水川(今寧夏隆德縣西)和定川寨(今寧夏固原中和鄉),皆獲勝。夏天授禮法延祚七年(1044年),與宋議和,并稱臣于宋。宋冊封其為夏國王。夏天授禮法延祚十一年(1048 年),因奪子寧令哥妻,在沒藏訛龐唆使下,被寧令哥刺死。在位17年。謚武烈皇帝,廟號景宗,墓號泰陵。
安陵考古調查稱4號陵。位于泰陵西約2公里的賀蘭山山腳下,陵園東、西、北三面環山,面積約10萬平方米,坐北朝南。陵臺八面五級,高15米。陵園布局與泰陵相同,由闕臺、碑亭、月城、獻殿、陵臺、墓道等部分組成。嫌遺存碑亭一座。安陵墓主涼祚(1047年 ~1068年),元昊妃沒藏氏之子。1048年國相沒藏式兄沒藏訛龐唆使元昊長子、皇太子寧令哥殺死其父,復誅寧令哥,立涼祚為帝。周歲即帝位,改元延嗣寧國。沒藏氏立為太后,因帝年幼,母與舅沒藏訛龐執政6年。其間與北宋、契丹時戰時和。性好佛,西夏天佑垂圣元年(1050年)役使兵民數萬建承天寺。實行親宋政策,仿宋朝官制,增設職官,起用漢人,調整州軍,與宋互市。1068年12月病卒,在位20年。謚昭英皇帝,廟號毅宗,墓號安陵。
獻陵考古調查稱5號陵。位于泰陵(3號陵)北2.3公里,面積10萬平方米,破壞嚴重。陵城方形,邊長183 米,陵臺夯土已被后人取做他用。該陵有碑亭3座,西邊一座,東邊南北兩座,南小北大。西碑亭出土西夏文殘碑63塊,東碑亭出土漢文殘碑26塊。陵園主李秉常(1061年~1086年),為毅宗涼祚之長子。1068年宋冊封為夏國主。西夏大安二年(1075年)15歲時,始親國政,實行聯遼政策。西夏天安禮定元年(1086年)七月,李秉常憂憤而卒,年26歲,在位20年。謚康靖皇帝,廟號墓宗,墓號獻陵。
顯陵考古調查稱6號陵。位于獻陵西650米處,陵園緊依荷蘭山腳,西北兩面環山。獨特之處有馬蹄形外城,南面開口,東西墻前端至月城終止,陵園的闕臺、碑亭、月城、獻殿、陵臺、墓道等布局與其他黃帝陵園相同。陵園主李乾順(1083年-1139年)為惠宗李秉常之長子。西夏天安禮定元年(1086年)即位,年僅3歲。國政由其母梁太后和其舅梁乙浦操縱。1087年被宋朝冊封為夏國主,1088年被遼冊封為夏國王。西夏永安二年(1099年)親理國政,實行結遼抗宋抗金。后來金以土地相誘又背遼附金。推行“尚文重法”的治國方針,貞觀年間刻印的《貞觀玉鏡桶》是一部依法治軍的軍事法典。加強了軍事力量,擴展了領土。西夏大德五年(1139年)卒,年57歲。在位54年。謚圣文皇帝,廟號崇宗,墓號顯陵。1972年~1975年,寧夏文物工作者正式發掘顯陵,墓室為多室土洞式,由墓道、甬道、中室、東側室、西側室組成。墓道全長49米,墓道甬道兩壁有武士像壁畫。墓室內出土有甲片、銅泡飾、銅鈴、瓷片、鐵釘、珍珠。發掘前此墓多次被盜,出土遺物不多。
壽陵考古調查稱7號陵。位于獻陵北3公里。陵園面積8萬平方米。陵園已被現代建筑破壞,僅剩闕臺、碑亭、月城、陵城部分神墻、陵臺。壽陵墓主李仁孝(1124年~1193年),為崇宗乾順長子,16歲即帝位,改元大慶。李仁孝統治時期,放糧賑饑,減免阻水,同時大力發展教育事業。西夏人慶元年(1144年),令州縣各立學校,并立大漢太學,親釋典。人慶三年(1146年)尊孔子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廟祀。發展科舉制度,購買儒家典籍,組織人力翻譯出版西夏文儒家經典著作,于翰林學士院內設有翰林學士、翰林待制和翰林直學士。封西夏文字創制者野利任榮為廣惠王。天盛年間,修成法律《天盛改舊新定律令》,這是我國*部以少數民族文字制定、頒布的法律。大興文治,整傷吏治,進一步完善了中央和地方的統治機構,加強了封建統治,使夏國“典章文物,燦然成一代宏規”。西夏乾祐十四年(1193年)仁孝卒,年70歲。謚圣祖皇帝,廟號任宗,墓號壽陵。
莊陵考古調查稱8號陵。位于7號陵西北,相距500米,緊靠山腳。莊陵墓主李純祐(1177年~1206年)為任宗仁孝張子。西夏乾祐二十四年(1193年)即位,時年17歲。西夏天慶元年(1194年)初金冊封為夏國王。李純祐是西夏歷史上“能循舊章”的“善守”之君,竭力奉行對內安國養民,對外附金和宋的方針。但此時蒙古突起于漠北,嚴重威脅西夏國的安全。西夏國內上層同志矛盾重重,1206年,其侄李安全在純祐母羅太后的支持下,自立為帝,純祐“死于廢所”,年30歲,在位14年。謚昭簡皇帝,廟號桓宗,墓號莊陵。
康陵考古調查稱9號陵。位于7號陵東北。地上建筑除陵臺外其余建筑無存,陵臺已坍塌過半?盗昴怪骼畎踩,為仁宗仁孝弟越王仁友之子,崇宗乾順之孫。西夏桓宗天慶十二年(1205年),與桓宗母羅氏合謀廢桓宗自立,改元應天。六月,羅氏為子請封冊于金,金冊封為夏國王。蒙古多次用兵西夏,并破克夷門,進圍中興府。李安全親自登城激勵將士守御。蒙古兵引黃河水灌城,城中居民淹死極多。李安全遣使乞援于金,金拒絕出兵。李安全只得向蒙古納女請和,夏金關系趨于破裂。西夏光定元年(1211年)夏齊王遵環廢安全自立。同年8月安全死,年42歲,謚靜穆皇帝,廟號襄宗,墓號康陵。
西夏陵又稱西夏王陵、西夏帝陵,是西夏歷代帝王陵墓所在地,有“東方金字塔”之稱。坐落在銀川市西郊賀蘭山東麓,距市區大約35公里,營建年代約自11世紀初至13世紀初。它是中國現存規模*、地面遺跡保存最為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是中國*西夏文化遺址,也是寧夏最重要的一處歷史遺產和*神秘色彩的文化景觀。西夏王陵受到佛教建筑的影響,使漢族文化、佛教文化、黨項族文化有機結合,構成了我國陵園建筑中別具一格的形式。在中國119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西夏王陵是惟一的以單一的帝王陵墓構成的景區。它承接鮮卑拓跋氏從北魏平城到黨項西夏的拓跋氏歷史。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西夏王陵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1年7月,國家文物局與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簽署了《合作加強寧夏文化遺產工作框架協議》。在此基礎上,國家文物局進一步將西夏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作為2015年重點扶持項目。 2011年11月,中國政府正式啟動西夏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項目。
西夏王陵就是西夏王朝歷代皇帝的寢陵,雖然已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然而,外形雖毀,但骨架尚存,宏偉的規模,嚴謹的布局,殘留的陵丘,仍可顯示出西夏王朝特有的時代氣息和風貌。
西夏陵區坐落在賀蘭山東麓,東西約五公里,南北約十公里,在50余平方公里的范圍內隨著崗丘壟阜的自然起落,布列著9座帝王陵墓和200多座王侯勛戚的陪葬墓。一座座黃色的陵臺,高大得像一座座小山丘,在賀蘭山下連綿展開,在陽光照映下,金光燦爛,十分壯觀。西夏王陵區同北京明代十三陵的規模相當,陵園地面建筑均有角樓,門闕、碑亭、外城、內城、獻殿、塔狀陵臺等建筑單元組成,平面總體布局呈縱向長方形,按照中國傳統的以南北中線為軸,力求左右對稱的格式排列。西夏王陵構成了我國陵園建筑中別具一格的西夏建筑形式。
西夏博物館是中國*座以西夏皇家陵園為背景,真實形象地提示了西夏王國的興衰歷史。博物館占地5300平方米,仿西夏建筑造型,風格別致,既有現代建筑之氣勢,又與陵區遺址相呼應,形成了濃郁的民族建筑風格。博物館內精選了*有代表性的西夏文物671件,專著、論文、雜志文章413冊(篇)。里面可以看到雕龍石柱、石馬、琉璃鴟吻、西夏碑文、石雕人像座、佛經、佛畫、西夏瓷器、官印等;特別是重達188公斤的鎏金銅牛,更是西夏文物中的瑰寶;還有以6:1的比例復制了維修前的西夏古塔;在二樓有精選臨摹的8幅西夏壁畫,展現了西夏石窟藝術的精華,讓人們領略西夏王國昔日的輝煌和燦爛。諸多的歷史之謎,獨特的民族文化,定會勾起您的無限遐想。
西夏是十一世紀初以黨項羌族為主體建立的封建王朝。自1038年李元昊在興慶府(銀川市)稱帝建國,于1227年被蒙古所滅,在歷史上存在了189年,經歷10代皇帝。其疆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余里”,最鼎盛時期面積約83萬平方公里,包括今寧夏、甘肅大部,內蒙古西部、陜西北部、青海東部、新疆東部及蒙古共和國南部的廣大地區。前期與北宋、遼平分秋色,中后期與南宋、金鼎足而立,被人形容是“三分天下居其一,雄據西北兩百年”。
西夏王陵內現存9座帝陵,為裕陵、嘉陵、泰陵、安陵、獻陵、顯陵、壽陵、莊陵、康陵,坐北面南,按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廟次序。左為昭,右為穆;父曰昭,子曰穆)葬制排列,形成東西兩行。有254座陪葬墓。北端有一處三進院落建筑遺址,為陵邑(或宗廟)。東部邊緣有磚瓦窯、石灰窯遺址,為陵區窯坊。
西夏王陵不僅吸收了秦漢以來,特別是唐宋皇陵之所長,同時又受到佛教建筑的影響,使漢族文化、佛教文化與黨項民族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了我國陵園建筑中別具一格的形式。西夏陵規模宏偉,布局嚴整,每座帝陵由闕臺、神墻、碑亭、角樓、月城、內城、獻殿、靈臺等部分組成。
西夏王陵每座帝陵陵園均是一個完整的建筑群體。
西夏王陵三號陵塋域面積15萬平方米,是西夏王陵九座帝王陵園中占地*和保護*一座,考古專家認定其為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的“泰陵”。為了讓海內外人士了解西夏歷史,探究西夏文化,在不斷加強西夏王陵陵區文物保護工作的同時,著力開發了以三號陵為中心的游覽區,相繼建設了西夏博物館、西夏史話藝術館,西夏碑林等能夠展現西夏深厚歷史文化的景點。西夏王陵成為人們了解西夏歷史、探尋西夏文化的一處重要文物旅游景區。
歷朝歷代帝王貴胄們既希望陵寢恢宏壯麗,又希望能夠不被盜掘,高大的封土成了防止盜掘的重要屏障,明清兩代皇帝陵墓,都把盛放帝王棺槨及殉葬品的墓室建在如山般高聳的封土下方;而西夏王陵的陵臺,卻不是位于墓室的正上方,而是位于墓室以北10米處,根本起不到封土的作用。
另外,西夏王陵墓道的入口設置在獻殿內部,這也是帝王陵寢中*。隱藏墓道的走向是帝王陵墓營造時最為隱秘的工作之一,明代萬歷皇帝定陵墓道入口設置在寶城的側面,令人難以察覺,20世紀50年代發掘時曾讓考古人員苦思冥想,大費周折。而西夏的皇帝們似乎并不擔心這一點,除了墓道入口直接設置在獻殿以外,西夏帝陵的獻殿至陵臺之間有一條突起于地面之上的魚脊梁封土,墓道就埋藏在封土下方。
考古發掘顯示,和奢華的唐宋帝陵相比,西夏王陵的墓室要“簡樸”得多,為位于中央的主室和左右耳室構成的三室土洞式結構,陪葬品也相對較少。這種種鮮見的特征,毫無疑問都是黨項民族的創造。
2011年11月,西夏陵的申遺工作啟動,2012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2013年到2014年期間,中央及地方政府投入超過1億元用于西夏陵的保護工程。
2013年開始對3、4號陵周邊環境集中整治,整治面積達4萬余平方米;2014年9月完成了通往1、2號陵游覽道路及管理中心建設;2014年12月,一座部隊老營區拆遷工作順利展開,拆遷、回填、修復面積8萬余平方米。
2015年5月29日,根據《西夏陵申遺文本》規劃,寧夏將西夏陵保護區分為申遺區和緩沖區,其中申遺區為申遺的核心區域,總面積37平方公里,緩沖區為申遺區周邊延伸區域,總面積20.6平方公里。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