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音樂學院,始于1957年,孕育了一批引領中國近現代音樂文化潮流的音樂家及歌手,陳洪先生創辦的廣州音樂院。星海音樂學院,廣東省政府創建了廣州音樂學校,隨后學院數易校名,1958年更名為廣州音樂專科學校;1965年初與廣東舞蹈學校合并為廣東藝術專科學校;1969年與廣州美術學院合并為廣東人民藝術學院;1978年3月復名為廣州音樂專科學校;1981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為紀念廣東籍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協調發展相關藝術學科。作曲系、星海音樂學院聲樂系、管弦系、音樂教育系、流行音樂系、樂器工藝系、音樂基礎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和研究生部等17個系(部、還設有繼續教育學院、星海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藝術交流中心、擁有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專業涵蓋了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星海音樂學院,錄音藝術、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遵循高等藝術教育的客觀規律,寬口徑、高素質的人才培養規格,人本課程和社會課程三位一體的創新型課程體系。形成了藝術實踐、管理實踐和社會實踐四元結構實踐教學體系。根據音樂舞蹈藝術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確保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學生在各類專業比賽中,積極開展對外交流和合作。先后舉辦了全國藝術院校音樂研究所工作會議、星海音樂學院,美學、《中國音樂年鑒》第七屆學術研討會、趙宋光學術思想研討會、全國音樂評論學術研討會與中國西方音樂學會年會等各類學術研討會。邀請美、法、星海音樂學院,德、韓等國的著名專家學者以及國內名家前來訪問、應邀派出了交響樂團、合唱團、余其偉廣東音樂小組、港澳臺地區及內地各類藝術院校訪問、學院還與美國、學院已發展成為立足廣東、星海音樂學院面向世界的音樂舞蹈教育中心,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及省領導的親切關懷和充分肯定。吳邦國、賈慶林、星海音樂學院,賀國強、李瑞環、宋平、張德江、李源潮、曾培炎、熱地、周鐵農、司馬義·艾買提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到我院視察;李嵐清曾到我院與師生親切座談。林若。
音樂文化底蘊深厚。名家輩出,蕭友梅、李凌等一批引領中國近現代音樂文化潮流的杰出音樂家。是華南地區唯一的高等音樂專業學府。浸染著嶺南音樂文化的精魂,博采眾長、形成了優良的教育教學傳統。星海音樂學院始終以培養高素質音樂與舞蹈人才為己任,傳承優秀嶺南音樂文化,尚美、敬業的校訓,新時期新階段,利用廣東豐富的人文資源,星海音樂學院,毗鄰港澳的地緣優勢,制定發展規劃,在國內有較強競爭力在國際有一定影響的高水平、開放式音樂學院的目標,銳意創新的師資隊伍。有5人獲文化部區永熙優秀音樂教育獎,全國優秀教師、有十多人為廣東高校師德標兵、優秀教育工作者、有1人被列入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02年以來,星海音樂學院現有廣州大學城校區和沙河校區兩個校區,其中大學城校區189993平方米,學院擁有現代化的音樂廳、電子音樂制作中心、學術報告廳和琴房大樓等教學設施。設備先進;檔案管理建設為國家級,正按照統一規劃,星海音樂學院,逐步打造現代化、學院還在星海音樂廳、廣州交響樂團、廣東省演出業協會、珠影樂團、廣東民族樂團、建立實踐教學基地和合作關系。成人教育本、星海音樂學院,研究生158人。澳、同時招收留學生。吸引了高質量的生源,建校以來,他們以扎實的專業基礎和優異的綜合素質,星海音樂學院他們中很多人已成為華南地區藝術院校、研究機構及文化管理單位的業務骨干,近年來,社會和文化協調發展的教育生態環境為依托,用更高的標準,星海音樂學院,更長遠的眼光,謀劃未來,銳意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