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美女一区_欧美性生交xxxxx久久久缅北_欧美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_久久久久不卡 - 九一看片.

首頁網

武寧縣

介紹:

武寧縣

首頁www.wuning.gov.cn

山水武寧。武寧,中國武寧,武寧縣政府網,wuning。

是武寧對外宣傳的重要窗口。武寧縣人民政府的官方門戶網站,提供在線服務、武寧縣人民政府主辦,由中共武寧縣委、是武寧縣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在互聯網上發布政府信息、武寧網是中共武寧縣委、與公眾互動交流的總平臺,武寧縣政府信息化工作辦公室承辦。

交通/武寧縣

武寧縣區域外有福銀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京九鐵路臥鄰而過,區域內,大廣高速公路縱穿南北,永武高速公路橫貫東西,316國道、柯龍線、焦武線、修武線、澧清線、上九公路、楊洲公路等1條國道、4條省道、16條縣道、47條鄉道、894條村道縱橫交錯、干支相連,加上正在建設的環城線和武寧西海大橋,一個銜接省市、溝通城鄉、四通八達的城鄉交通網已經形成。

武寧縣公路理程2365.3公里,其中高等級公路28.4公里,水運通航里程137公里。2011年,武寧縣擁有客車263輛,4203客位;貨車3787輛,30384噸位。2011年客運周轉量6500萬人公里,貨運周轉量97085萬噸公里。

著名人物/武寧縣

張望:號潤塌,學名張望。系武寧縣澧溪鎮羅坪村梅林人。生于清乾隆三年,少時跟隨舅父盛謨(三盛先生)讀書。勤奮好學,學識廣博,書法有成。著有潤塌文集、淹戊盤七觚、嗅花詩抄,聲韻母子圖,井下制藝,古今醫詩等著作。嘉慶二年歲次丁巳,公元1797年病卒,享年五十九歲。

盧儔:字世美,原范陽人,南唐李氏時正議大夫知制誥后部侍郎,封尚書。出為守邊將,屯武寧南岸。南唐亡,遂家于武寧,今武寧盧氏悉儔后裔。歿后,遂葬于石境哨前。他在墓在哨前村以東約300米處,墓地為長方形,是一塊前氏后高的坡地,墳塋如磨,故當地人也叫“磨子墳”。墓表在“文革”中被毀,墓室保存完好。該墓被列縣級重要文物保護單位。

葉顧言:上南鄉廉村人。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與邑人肖本、余規同登王堯臣榜進士。累官朝奉大夫。

周天驥:應合子,舉神童,授太和主簿,轉徐州參軍,吉饒梧三路總管加兩浙都督,江西宣撫使,贈江西省右丞,追封豫章郡公。

張大鵬:升仁鄉人。嘉慶壬戌(公元1802年)武進士,殿試一甲第二名(榜眼),授大門上二等侍衛。歷署湖北撫標中軍,德安營參將,補湖南永州鎮右營游擊,駐札道州。累官湖南岳州城守營參將,源州協副將,廣東潮州總兵。

李國珍:字碩遠,羅溪人,清末舉人。日本早稻大學政治經濟科畢業。民國2年(公元1913年)當選眾議院議員,并被推為憲法起草委員。歷任政事堂參議,國務院參議,署教育次長,旋調農商次長,兼任專科學校成績審查會會長。民國6年(公元1917年)改任全國水利局總裁。

張相:又名待注,字達東,號境微,石門樓人。生于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七月。日本明治大學法律本科,獲法學士位。外交部任僉事,朝鮮元山領事館主事,朝鮮新義洲副領事,領事,暹邏總領事,外交部亞洲司主管職務。

冷如伯:字耿光,橫路小港人。民國初,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土木建筑系。民國17年(公元1928年)任南昌市政府工務局長,對南昌市區建筑擬訂章程規劃,負責中山路、沿江路、勝利路、環湖路等設計施工。

熊漱冰:又名辟周,橫跨珍珠坪人,生于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畢業于明治大學政治經濟系。江西省地政局長。

楊赫坤:字蘇更,羅溪人。生于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民國18年(公元1929年)任北京水利主事,民國21年(公元1932年)任南京中央政府憲法草案委員會秘書,民國24年(公元1935年)任青島市政府專員,民國28年(公元1939年)任廣東陳銘樞、李濟琛軍隊主任秘書,民國31年(公元1942年)任陜西馮玉祥部主任秘書,民國34年(公元1945年)任李烈鈞秘書。

熊仁:榮大橋雙溪人。黃埔軍官學校第二期畢業。民國時期曾任師長、軍長。抗日后期任鄭州綏靖公署主任。

柯建安:大橋人,黃埔軍官學校第三期畢業,曾任江西省警備司令、江西省軍官編練處少將處長、軍統江西站站長等職。

劉景武:大橋下洞口人,民國17年(公元1928年)任軍政部軍務司上校科長,抗戰時期任南潯師管區少將司令。

鄧建中:字興華,縣城人,民國初留學蘇聯學空軍,為我國*名夜航飛行駕駛員,曾任馮玉祥部西北軍北平航空司令部司令,后調回江西為中將司令。

盛逢堯:字克私,甫田人。生于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民國10年(公元1921年)云南昆明講武堂第十五期畢業。任團長、旅長、師長,民國37年(公元1948年),起用為十六綏靖公署少軍參謀,隨即被任命為第十七縱隊司令,組織6642部隊,軍長。

熊肇勛:橫路豐良人,是武寧縣北伐時期的著名烈士。生于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民國13年(公元1926年),與王汝琢一道,被組織派到國民革命軍第三軍,任該軍第九師第三十六團團長。部隊到達江西高安灰埠時,與北洋軍閥孫傳芳部開戰,熊身先士卒,率領部門沖入敵陣,奪獲土炮數門,不幸犧牲,年僅二十六歲。

李屏仁:武寧縣楊州鄉人,1908年生。1929年入西北陸軍軍官學校工兵隊學習,后被編入國民黨部隊第二十六路軍。參加紅軍后,先后任連長、營長、團長等職。1936年夏,李調升為紅五軍團參謀長。10月在永昌戰斗中身負重傷。1937年3月,西路軍在石窩戰斗中失利,被困在祁連山上,因糧盡藥絕,李屏仁傷口嚴重潰爛,不幸以身殉職,遺體由戰友(原*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部副政委)謝良用雪掩埋在祁連山上。犧牲時年僅二十九歲。

朱美厚:東坪粟子坪人,1905年生,1925年春,由鄧尚志介紹加入*共產黨,是武寧支部創始人之一,在大革命時期,任中央武寧支部第三書記。1927年8月14日被捕,經多次酷刑審訊,堅貞不屈,大義凜然。8月28日,英勇就義,年僅二十三歲。

劉本仁:系江西省武寧縣澧溪鎮大源村塅里劉家大屋人。生于清光緒歲次葵卯年,年幼失父。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毅然投考黃埔軍官學校,錄取為第二期學員。學習畢業后于民國十五年隨廣東國民革命軍第十五軍北伐,在司令李名揚部下任排長、連長等職,屢戰建功,授予三級軍勛獎章。民國十六年歲次丁卯四月初二日,在江蘇常州府江陰縣同帝國主義走狗北洋軍閥作戰,不幸陣亡,享年25歲。

人口民族/武寧縣

2011年年末武寧縣總人口384640人,其中農業人口306794人,占總人口79.76%。總人口中男性198534人,女性186106人。人口出生率14.97‰,比上年下降了3.3個千分點;出生男女性別比115∶100;人口死亡率2.74‰,比上年下降了7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12.23‰。

2012年,武寧縣年末總戶數為119599戶,總人口391509人,其中:農業人口316103人,占總人口80.74%;非農業人口79896人,占總人口19.26%。總人口按性別分男性為201875人占51.6%,女性為189634人占48.4%,人口性別比106.5:100(女性為100)。出生人口7823人,死亡人口1082人,死亡率2.7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11.6人。武寧是一個以漢族為主,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有畬族、蒙古族、回族、塔吉克族、水族、黎族、侗族、土家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17個少數民族人口在武寧定居。全縣總人口中,漢族人口占99.5%。多為江右民系。

名勝古跡/武寧縣

全縣森林復蓋率達72.1%,是全國生態示范區。江西省五大河流之一的修河橫貫武寧縣境東西,因修建柘林水庫而形成的廬山西海,水域面積達308平方公里,為武寧、永修兩縣共有,其中武寧約占80%面積。廬山西海,屬*重點風景名勝區,其湖水清澈純凈,水質達國家Ⅱ類標準,屬國家一級水體。湖水能見度最深達11米,水中有幾盡滅絕的珍稀水生動物桃花水母。湖區島嶼如蓮,湖汊交錯,風光秀麗,景色迷人,共擁有3.75畝以上島嶼1667個。西海兩岸,幕阜山脈和九嶺山脈南北綿延,夾河對峙,森林茂密、樹種繁多,集聚了大量優質豐富的旅游資源,其空氣負氧離子指數高達每立方厘米15萬個。有被譽為“百里芙蓉帳”的武陵巖,有野、幽、峻、奇、險渾然一體的神霧山,有充滿神奇傳說的吳王峰,有獨柱云天的柳山,有飛壑流泉的伊山生態自然保護區,有魯溪洞、上湯溫泉、羅溪溫泉等獨特的旅游資源,其資源組合度好,發展空間和潛力巨大,是打造*旅游度假養生天堂的重要資源基礎和優勢條件。

武寧的山水,自古以來就為名宦逸士所眷顧,晉陶淵明久慕武陵源風光,溯修江而尋,寫下千古名篇《桃花源記》;唐司馬柳渾欽慕武寧山水,毅然辭官歸隱柳山;宋大學士蘇東坡、黃庭堅與佛印大和尚癡迷流連武寧山水,留下三賢留蹤三賢塅的佳話……更有“豫寧八景”,是盛久不衰,激發人們賞林泉之美、尋山水之秀、探文化之源、傳斯文之脈:鐘陵瓜圃,開孫權一代帝業;柳渾精舍,創武寧世代文風;鄭郊草堂,為文人神交之所;玉枕清風,居山水名勝之首;鶴橋明月,臨古今之仙境;伊洞龍鰍,兆士子之祥瑞;南浦漁歌,唱漁夫大有之年;東林牧笛,奏世間玄妙之音。今有10萬家裝人才在全國1000多個城市創辦2000多家裝飾公司。因此,武寧又被世人譽為“裝飾之鄉”。

近年來,武寧縣利用豐富的山水旅游資源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著力培植和完善旅游產業鏈。目前全縣已建成景區(點)二十余個,星級酒店五家,旅行社(旅游門市部)五家,初步形成了湖島觀光、峽谷漂流、山岳避暑、溫泉洗浴、溶洞探險、宗教朝覷、農莊體驗及休閑娛樂等比較完整的旅游產品體系。與此同時,為順應旅游大爆發時代的到來,武寧人秉乘科學發展、綠色發展的理念,因時利勢,以獨特的山水生態資源為依托,以縣城和湖區開發為重點,以游山玩水觀光游、品山樂水休閑游、寄情山水養生游、生態村莊養老游為主題,全力建設西海灣核心景區和武陵巖森林福地、羅坪長水農家休閑、魯溪千年溶洞、豐良藝院研修、太平山行道、九宮山溫泉度假及石渡沙洲露營等7個拓展景區,努力把武寧建設成為“*最美的旅游縣城”和“國際旅游度假休閑養生區”。

廬山西海

廬山西海廬山西海生態區水面呈帶狀,全長102.5公里,*寬度7.5公里,平均寬度1.9公里。湖水清澈,水質一流,平均能見度達9-11米。武寧景區開發的島嶼和景點有觀音島、生存島、觀湖島、茶島、劍堯島、浪琴島、艾園和協和娛樂園等。

西海灣景區

西海灣景區包括朝陽湖、沙田河、廬山西海以及修河飛來峰--柳山。主要景點有河湖觀光、垂釣、龍舟競渡,露天浴場、水上高爾夫、水上摩托艇沖浪、柳山觀光探險、沙洲露營,地方特色文化表演等眾多項目。景區共分三期進行建設,景區一期,水上“兩湖一河”日夜游項目已開通運營。

神霧山風景區

神霧山神霧山風景區,位于武寧縣楊洲鄉的九嶺山國家森林公園內,該景區由武陵巖神霧山風景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投資興建,集觀光、避暑、度假、會議、娛樂、休閑于一體。該景區年平均溫度為16℃—17℃,素有“小廬山”之稱。

太平山

太平山,原名絲羅山,坐落在縣境內的澧溪、甫田、

太平山道場大洞三鄉交匯處,北與湖北省通山縣接壤,距武寧縣城55公里,是一處集山岳風光與道教文化于一體的風景區。太平山海拔1329米,山嶺狹長,山體高峻,林木繁茂,泉瀑甚多,為幕阜山脈東部的重要山地。山上擁有被列為武寧縣重點開發宮觀和文物保護單位的佑圣宮、黃楊寶樹、親手插柏、煉丹亭、葫蘆坪、石獅、石象、老古井、古鐘元賜御爐等景觀三十二處。

武陵巖(峽谷)漂流

峽谷漂流武陵巖(峽谷)漂流起點位于九嶺山森林公園牌坊下,順流而下,直至廬山西海廬山西海區。漂流線路長12公里,分兩段。該漂流是省內河道最長、落差*漂流,水質最清潔的漂流,充滿九曲十八彎的激流,號稱“贛北*漂”。該景區2006年被省旅游局評為“江西省十大旅游景區”,2009年被江西日報、江南都市報評為“江西省十大漂流景區”第二名。

魯溪洞風景區

魯溪洞風景區魯溪洞風景區位于魯溪鎮北屏山山腰上,海拔230米,距魯溪鎮316國道線僅3公里。該洞為典型的發育中溶洞,洞口高2米,洞內寬度10—20米,長千余米,深不見底。洞內高度變化大,高處達20米左右,低處須俯首行走。地下暗河貫行全洞,與陸地交錯分布,被譽為“江南地下水晶宮”、“亞洲水路之著的天然溶洞”。

資源/武寧縣

土地資源

武寧縣山多,耕地少。武寧縣土地總面積5259900畝,其中耕地(毛面積)355679畝,占6.76%;園地54324畝,占1.03%;林地2628707畝,占49.98%;居民點及工礦用地175745畝,占3.34%;交通用地7579畝,占0.15%;水域422034畝,占8.02%;未利用土地1615832畝,占30.72畝。

水利資源

武寧縣有大小河流107條,落差大,年徑流量29.5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14.7萬千瓦。

礦產資源

根據歷年的地質普查結果,武寧縣已累計發現礦產30余種,其中黑色金屬為鐵、錳礦,有色金屬主要有鎢、銻、釩、銅、錫、鉬、鉛、鋅、汞等,而以鉛、鎢、汞為主,次為銅、錫、鉬及多金屬礦。貴金屬(銀、銀)礦至今僅發現少量的礦(化)點,其余為相對豐富的非金屬和燃料礦床、礦點,如石灰巖、石材(板巖、大理巖、花崗巖)、硅石、瓷土、粘土、石膏、重晶石、電氣石、水晶、磷及煤、石煤等。

鎢礦主要集中在縣境南側羅溪鄉、石門樓鎮南緣及西部甫田——上湯北緣,成帶分布。其中相對集中的是石門樓鎮獅尾洞——大湖塘區域。礦區伴生有少量Cu、Sn、Mo和銀礦產,是武寧縣重要的有色金屬礦產地。其中武寧縣已查前釩資源儲量的礦區僅有橫路鄉硐門釩礦區,該礦區經贛西北地質大隊查明,釩礦122b基礎儲量礦石量526.166千噸,V2O5金屬量4886.33噸,333資源量礦石量535.047千噸,V2O5金屬量4816.29噸。

非金屬礦產是武寧縣主要的礦產資源,廣布于武寧縣境內,其中占主導地位的是石材(大理石、花崗石、瓦板巖、青板巖等)、硅石、瓷土等礦種。

特產/武寧縣

橡子粉絲:以野生橡子精制而成,產品通過國家有關部門的檢測,富含大量的鈣、鐵、鋅等營養元素。

石蛙:是一種珍稀的兩棲動物,因它大多生活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間溪水的石隙里,故稱它為石蛙,又名山雞(俗稱石拐)。個大體肥,四肢發達。一般每只重100-150克,大的可達250克以上。肉質鮮嫩,營養豐富。

石耳:是一種黑色苞菌地衣植物。生長在海拔1000多米的崇山峻嶺、懸崖峭壁之上。大者盈尺,小者如掌,外表呈灰黑色,平滑,背面呈黑色茸狀,中央有短柄,附著于巖面,體扁平,薄如紙,形如耳,故稱石耳。它不僅是珍稀的佳肴,而且是貴重的藥材,有滋陰補腎、清涼解毒、降低血壓等功能。

香菇:香菇按品質不同分為野生菇、木質人工菌和袋栽菇三大類。香菇作菜味美、脆嫩、爽口,人人喜愛。除食用外,還有良好的藥用價值。香菇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植物蛋白等。

板筍:板筍營養豐富,含有氨基酸、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除味道鮮美外,還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獼猴桃:又名獼猴梨、藤梨,俗稱陽桃。其色如桃,而獼猴喜食,故而得名。獼猴桃以它的特殊藥用價值聞名中外。主治:止暴渴、解煩熱、壓丹石、化內痔;調中下氣、主骨節風、癱瘓不遂、長年白發。藤汁可治反胃,和生姜汁服之,又下石林可,枝葉殺蟲,常見農家菜來枝條搗爛,喂養生豬與家禽家畜。

山栗:山栗,有板栗、錐栗三種。錐栗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其功在益氣,厚腸胃,補腎氣,令人耐饑。生食,治腰腳不遂。療筋骨斷碎,腫痛瘀血,生嚼涂之有效。

竹筍:按品種可分為毛竹筍、小山竹筍和雷竹筍。分季節可分為冬筍和春筍。武寧縣有毛竹13萬畝,蓄積量在2460萬支以上,年出商品竹100萬支,產冬、春筍8000噸;小山竹筍11萬畝,提供商品竹3000噸,產竹筍3000噸;雷竹千余畝,產筍150噸。年加工的冬、春筍罐頭在千噸以上,小山竹筍罐頭1200噸。竹筍富含氨基酸、蛋白質、腸纖維、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

棍子魚:1971年,自柘林建壩蓄水后,廬山西海棍子魚逐年增多,從2001年起年產量達千噸。其肉鮮味美,風味獨特。

銀魚:近幾年,縣水產局在廬山西海、盤溪水庫多次投放試養銀魚卵近千萬元。2001年開始采點試捕,已獲成功,根據材點試捕科學計算,年產量可達千噸以上,高峰期產量更高。已與2002年開始捕撈,產量500噸。銀魚,肉味鮮美,營養豐富,被譽為“水中白金”。

行政區劃/武寧縣

武寧縣隸屬九江市,全縣轄8鎮11鄉,1開發區,1街道辦::豫寧街道、新寧鎮、泉口鎮、魯溪鎮、船灘鎮、澧溪鎮、羅坪鎮、石門樓鎮、宋溪鎮、大洞鄉、橫路鄉、官蓮鄉、巾口鄉、東林鄉、上湯鄉、甫田鄉、清江鄉、石渡鄉、楊洲鄉、羅溪鄉。共9個居委會,183個行政村,3個直屬場,總人口384640人。

新寧鎮轄15個行政村:沙田、月田、柳村、夏柳、斜灘、黃塅、東園、渡頭、宋家、團結畬族、花棚、竹灣、石坪、東坑、煙溪。鎮政府駐月田村委會。

泉口鎮轄9個行政村:路口、楊嶺、紐絲、芭蕉、樓下、豐田、田塘、鳳東、金水。

魯溪鎮轄15個行政村:北屏、張嶺、荷洲、楓樹、梅顏、坑背、大橋、魯溪、塔灣、大堰、胡山、雙溪、南沖、小溪、雙新。

船潭鎮轄16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船灘、遼田、堪頭、石坑、遼里、白沙、吳灣、殿背、蓮塘、長坪、侖上、河灘畬族、東岸、南岳、易溪、黃沙村、塘山居委會。

澧溪鎮轄15個行政村:澧溪、牌樓、羅坪、太平、曹坑、坎上、上菁、巖山、小坪、山口、哨背、下坊、臨江、大源、北灣。

石門樓鎮轄12個行政村:石門、中村、西橋、銀爐、廒夏、爐山、新牌、青嶺、鏡源、田鋪、白橋、河垅。

宋溪鎮轄10個行政村:王埠、大坪、南皋、田東、田段、塘畔、山口、堰下、伊山、天平。

大洞鄉轄5個行政村:魯橋、畈上、箬田、彭坪、嶺下。

橫路鄉轄11個行政村:南坑、港北、株林、花園、橫路、泥山、白楊、新溪、上富、儒莊、金盆。

官蓮鄉轄8個行政村:蓮花、東山、泉溪、洪溪、山坪、官塘、西灣、寶源。

巾口鄉轄5個行政村:北櫟、上畈、西下、棠夏、三山。

東林鄉轄7個行政村:東林、茅田、橋頭、山頭畬族、白水、下車、茶畬。

上湯鄉轄7個行政村:溫湯、洋深、九宮、店前、梅溪、石溪、劉家橋。

甫田鄉轄7個行政村:茶棋、楊廖、煙港、樓湖、外湖、太平山、甫田。

清江鄉轄8個行政村:龍石、大田、漢橋、晏頭、清江、羅洞、車下、塘里。

石渡鄉轄8個行政村:石渡、安樂、官田、洞口、新峰、豐年、盤溪、柳山。

楊洲鄉轄6個行政村:界牌、楊洲、森峰、南屏、霞莊、江橋。

羅坪鎮轄5個行政村:漾都村、洞坪村、長水村、東邊村、關山村。

羅溪鄉轄10個行政村:羅溪、新莊、坪港、坪源、東灣、豐源、長垅、堯山、聯村、合源。

開發區轄4個行政村:鳳口、源口、桐林、南市。

豫寧街道辦轄8個居委會:登高山、白石嶺、古艾、樟樹下、太婆堰、竹嶺村、東渡、豫寧。街道辦事處駐白石嶺居委會。

縣直屬3個場:源口林場、安樂林場、茶場。

社會事業/武寧縣

郵政和電信

2011年郵政業務總量1794萬元,同比增長6.6%;電信業務總量16092萬元,同比增長7.1%。2011年末武寧縣本地電話用戶8.8萬戶,移動電話用戶17萬戶,國際互聯網用戶2.6萬戶。

教育、衛生

2011年武寧縣普通中學27所,小學75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普通中學專任教師1322人,在校生15138人;小學專任教師1365人,在校學生24516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2011年末,武寧縣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00余個(含個體機構),其中:醫院、衛生院25個,床位數516張,專科防治所2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藥品監督管理局1個,各類衛生技術人員759人,其中:醫生463人。嬰兒死亡率為3.2‰,產婦住院分娩比例達99.7%。

人民生活

城鎮職工收入明顯提高。2011年武寧縣職工總數為15108人(在崗職工總數10942人),同比增長8.0%,其中全民職工9468人,占職工總數的63%;武寧縣職工年平均工資26921元(在崗職工平均工資31351元),同比增長41.0%(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增長18.3%)。其中全民職工平均工資30728元,增長43.0%,集體職工平均工資18342元,增長30.0%,其他職工平均工資34885元,增長149.0%。

地理環境/武寧縣

位置

武寧縣位于江西省西北部,湘鄂贛邊界,南起北緯28°53′,北抵北緯29°35′,西自東經114°29′,東迄東經115°27′,東西長約93.3公里,東西直徑為93.3公里,南北直徑為77.4公里。距省會南昌130公里,武漢260公里,長沙310公里。

地形

武寧縣在地形上屬鄂贛邊緣山地、丘陵的一部分。北部之幕阜山位于省境邊緣,成為省際界山。南部之九嶺山位于縣境邊緣,亦為縣際界山和分水嶺。兩山均近東西走向,構成該縣南北屏障。江西五大河流之一的修河,發源于幕阜山脈,自西由修水進入武寧境內,貫穿于兩山之間,沿武寧大向斜軸部東入永修縣,修河及其支流在本縣構成一個近似羽狀的水系。整個地形呈兩山夾一谷,分別從南、北部向中部修河逐級層層下降。修河流經本縣地段,已屬中游,河面較寬,河曲發育多灘,至永修柘林為一峽口。柘林水庫大壩即坐落于此。柘林水庫水面積在該縣境內有34萬余畝。

氣候

武寧縣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雨水充沛,霜期較短,春季溫濕,夏季炎熱,秋季干爽,冬季陰寒。縣境內溫差不大,全年平均氣溫為16.6攝氏度,年極端*氣溫為41.9攝氏度(1971年7月31日),一般年均為37攝氏度至39攝氏度;年極端*氣溫為零下13.5攝氏度(1969年1月31日),大多數年份為零下5攝氏度左右。因位于季風地區,冬季受西伯利亞強冷空氣的侵襲,以1月份氣溫*,平均氣溫為4.4攝氏度。7、8月份氣溫*,平均氣溫分別為28.2攝氏度,27.9攝氏度。春季回溫較遲,有春寒出現。

武寧縣日照充足,年平均1700小時,以1963年的2108小時最多,1999年的1325小時為最少。每年以第三季度日照時數最多,特別是7、8月,每月日照時數在211小時以上。*季度的日照時數最少,尤其以2月份86.8小時為最少。

由于地形的影響,山區云霧較多,日照時數山區少于平原、丘陵。東南部山區日照時數偏少。年平均風速為2米/秒,四季平均風速變化不大,年盛行風向偏東,但7、8兩個月多偏東北風。

江右文化/武寧縣

江右文化是漢族江右民系創造出來的文化。武寧縣文化基本上被歸類為江右文化。2011年武寧縣完成了第三次全國文化普查工作,將打鼓歌、采茶戲、社戲火等成功申報為*或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確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拍攝非遺題材電影《到山來》、《山鼓聲聲》;成功舉辦第三屆江西藝術節、第六屆江西音樂舞蹈藝術節、武寧縣小戲小品大賽、全省農民劇團展演,武寧采茶戲會演邀請賽、“山水武寧”藝術節等大型文藝活動。興建萬福廣場、豫寧公園、朝陽湖公園等文化休閑工程。2011年武寧縣先后榮獲全省社會文化先進縣、全省廣播電視先進縣、全國文化先進縣等殊榮,《梆兒聲聲》、《山鄉鼓韻》等一些富有武寧地方特色的節目獲*、省級獎項20余次。

歷史沿革/武寧縣

武寧正式建縣始于東漢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建縣前,曾為艾、海昏、建昌、西安等縣屬地,分并析合,較為頻仍。武寧在商代(約公元前16-11世紀)為艾侯領地,艾曾先后為吳、越、楚的屬地。

秦統一全國(公元前221年),推行郡縣制,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在淮南設九江郡,管轄范圍達到江西地區。艾屬九江郡。

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秦滅,改九江郡為淮南國,封英布為淮南王,艾屬淮南。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以秦郡太大,增加郡治,在江西境內設豫章郡,艾屬該郡。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由艾轄地分設海昏,同屬豫章郡十八縣中之二縣。艾為今修水、銅鼓,海昏為今永修、安義、奉新、靖安、武寧。海昏城初設奉新,后移今永修縣境內,已沉沒于鄱陽湖。

王莽篡漢,稱新莽(公元9年)。艾改為治瀚,海昏改為宜生。漢光武復國(公元25年)仍復原名。

漢和帝永元十六年(公元104年)從海昏分設建昌。

漢獻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三國鼎立,江西屬吳。增設郡縣,從海昏、建昌劃出另立西安縣,縣治在高城鄉之西安里(即今石渡新峰)。豫章郡轄縣十六,艾、海昏、建昌、西安為其中四縣。

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西安改名豫寧。南朝陳武帝永定三年(公元559年),于豫寧縣立豫寧郡,轄縣五:艾、永修、建昌、新吳(即今奉新)、豫寧。隋統一全國后,行政區劃又有大的改變。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文帝下令并省郡縣,撤銷豫寧郡,將永修、豫寧、新吳、艾四縣合并為建昌縣,屬洪州總管府。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洪州改為豫章郡,建昌屬之。

唐代繼承隋的制度,同時有新的發展。唐初,全國劃十道,江西地區屬江南道。733年劃為十五道,江西分為東西兩道,江南西道簡稱江西,管轄八州三十七縣,建昌屬之。武后長安四年(公元704年),分建昌設武寧縣,縣城仍在西安里,武寧縣名自此始。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改武寧復為豫寧,縣城由西安里遷新縣(今石渡新華)。玄宗天寶四年(公元745年),縣城由新縣遷玉枕山前(即老縣城古艾鎮)。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因避代宗諱(代宗名李豫),豫寧復名武寧。德宗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分武寧八鄉(高、崇、奉、武、仁、西、安、太)設分寧縣(即今修水、銅鼓縣)。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武寧縣南朱家山以南至鐵門檻一部分劃出,與建昌、奉新兩縣各劃出之地設靖安縣,均屬江南西路管轄。

宋代(公元960—1279年),江西地區的州縣分別屬于江南東路和江南西路管轄,縣的設置基本穩定。武寧屬洪州,洪州屬江南西路管轄。

元代實行行省制,江西稱“江西行中書省”,省下屬為“路”,武寧原隆興路。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隆興改為龍興。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武寧置寧州,俠武寧、分寧兩縣。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分寧改稱寧州,武寧屬龍興路。

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廢行中書省,初改“江西都衛”,后改“指揮使司”。洪武九年(1376年)稱“布政使司”,改路為府。龍興路初為洪都府,翌年為南昌府,武寧屬南昌府管轄。

清代(公元1644—1911年)承襲明代建制,后改布政使司為省,武寧仍屬南昌府管轄。

中華民國成立(公元1912年),廢府,武寧直屬江西省都督府。民國3年(公元1914年),江西省設巡按使,下設四道,武寧屬潯陽道,道尹公署設九江。民國15年(公元1926年),國民革命軍克復江西,廢道,武寧直屬省轄。民國21年(公元1932年),江西一度設區、縣黨政軍委員會,區委駐修水,武寧屬之。不久,劃全省為十三行政區,區設行政長官,武寧屬第二行政區(轄縣六:武寧、永修、靖安、奉新、修水、銅鼓),行政長官駐武寧。民國24年(公元1935年)4月24日,縮改全省八行政區,區設行政督察專員,武寧屬*行政督察區(轄縣:武寧、永修、靖安、奉新、修水、銅鼓、安義、南昌、進賢、新建),行政督察員駐武寧。民國26年(公元1937年),復設湘鄂贛邊區特別區政治局四處,其中九宮山區于6月1日成立,局長駐武寧,翌年6月1日撤銷。民國28年(公元1939年)3月,江西省會南昌淪陷,贛北各縣為日軍盤踞,全省劃為十一行政督察區,武寧屬*行政督察區(轄縣三:武寧、修水、銅鼓),專署駐銅鼓。民國31年(公元1942年)8月,全省改劃為九個行政督察區,武寧屬第九行政行政督察區(轄縣:武寧、瑞昌、九江、德安、星子、永修、靖安、奉新、安義),專署駐武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公元1949年10月1日),武寧設武寧縣人民政府,屬九江專區。公元1955年3月,縣人民政府改稱縣人民委員會。公元1968年6月,成立縣革命委員會。公元1981年3月,成立縣人民政府。

1993年1月3日,撤銷石門樓鄉、魯溪鄉、船灘鄉、泉口鄉,設立石門樓鎮、魯溪鎮、船灘鎮、泉口鎮(贛民字3號批復)。

1997年2月3日,武寧縣縣農科所改制,與從黃塅鎮劃入的花棚、茶坪、石枧、武安、源口、彭術、桐林行政村和實驗場組建南市鄉。轄8個鎮、16個鄉。

2002年1月11日,撤銷伊山鄉,劃歸宋溪鄉;撤銷南岳鄉,劃歸船灘鎮。2002年7月16日,撤銷宋溪鄉,設立宋溪鎮。2002年底,武寧縣面積3507平方千米,人口34.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5萬人。轄9個鎮、13個鄉,9個居委會、254個行政村。縣政府駐新寧鎮。

2003年10月10日,撤銷黃塅鎮、嚴陽鄉、南市鄉,成建制劃歸新寧鎮管轄。2003年底,轄8鎮11鄉。

2013年,武寧縣調整行政區劃,將新寧鎮分設為豫寧街道辦事處和新寧鎮。

經濟/武寧縣

生產總值

2011年,武寧縣實現生產總值628090萬元,同比增長15.0%,其中:*產業109404萬元,第二產業324778萬元,第三產業193908萬元,同比分別增長0.3%、12.8%和22.3%。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7.42:51.71:30.87。人均實現生產總值16329元,同比增長14.2%。

農業

2011年武寧縣農民人均純收入6930元,同比增長21.5%;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現價)181770萬元,同比增長7.3%,其中種植業產值為72592萬元,同比增長3.6%;林業產值21462萬元,同比增長7.9%;牧業產值45831萬元,同比增長10.8%;漁業產值40677萬元,同比增長10.0%;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209萬元,同比增長6.8%。2011年武寧縣主要農業產品有:稻谷播種面積18185公頃,產量119587噸;棉花播種面積1184公頃,產量2314噸;油料作物播種面積9311公頃,產量14053噸。年末實有茶園面積744公頃,茶葉總產量1233噸;年末實有果園面積1829公頃,水果總產量7069噸。當年出欄肉豬24.26萬頭,年末生豬存欄14.68萬頭。水產品產量34000噸,其中捕撈產量3300噸,養殖產量30700噸。

2012年,武寧縣共引進農業項目18個,簽約資金25.28億元,實際進資8.67億元,流轉土地81670畝(其中林地70480畝,耕地11190畝),榮獲全市“農業項目建設先進縣”榮譽稱號。

2013年武寧縣基本形成了油茶、吊瓜、“三竹”、果業、花卉苗木、中藥材等特色主導產業,已發展高產油茶18萬畝、吊瓜6萬畝、“三竹”32萬畝、果業20萬畝、花卉苗木1萬畝、中藥村1萬畝。已建立泉口鎮山核桃、香榧,魯溪鎮、新寧鎮油茶,清江鄉、石渡鄉吊瓜,新光果業等萬畝以上示范基地6個;建立澧溪鎮哨背、大源油茶,羅溪鄉豐源油茶,魯溪鎮雙新油茶,宋溪鎮大坪板栗,清江鄉車下水梔子,石門樓鎮白橋、田鋪中藥材,羅坪鎮漾都、洞坪苗木等千畝以上示范基地17個。武寧縣已建立花卉苗木基地65個,品種86個、面積1萬畝;打造生態旅游、果業、養老等特色村莊22個,楊洲申家坪、羅坪七里坑“樂居家園”生態養生養老示范村莊已建成營業;發展休閑農業企業3家,其中新光山水開發有限公司榮獲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和全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五星級”企業,政鴻生態農莊榮獲江西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羅坪鎮長水村獲得“*最有魅力鄉村”榮譽稱號。武寧縣2012年被評為“江西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

2013年武寧縣已創建無公害農產品品牌25個,綠色產品12個,無公害農產品基地達9.8萬畝。“藝邦木業”獲江西省著名商標,“長墅源”蜂蜜獲九江市著名商標,“健人”牌橡子粉絲獲江西省名牌農產品,“地元牌”綠茶獲得第七屆北京國際茶業展覽金獎。

武寧縣為全國“中華獼猴桃之鄉”,年野生產量500噸,為全國之最;

林地382萬畝,森林復蓋率達70%以上,系江西省重點林業縣之一。是發展竹木加工、畜牧養殖、水產養殖的理想投資區域。

工業

2005年武寧縣較大的采掘加工企業有縣煤礦、明星銻業、翔鴻有色金屬、九江日本環球鎢、明山石材等,加上新引進*五礦公司在武寧縣成立的巨通實業有限公司,武寧縣礦產加工產業的發展勢頭很好。到2010年,使武寧縣礦產品加工業產值達23億元,其中:煤炭產業產值達到3億元左右,有色金屬產業產值達17億元以上,大理石加工業產值達到3億元以上。

2005年武寧縣有上海銀皓汽配和浙江客商在武寧縣注冊的江西杰盛公司、九江智遠高科機械公司等幾家大型汽車配件生產廠家已入駐武寧縣工業園,使武寧縣汽車、摩托車配件生產具備了較好的發展基礎。

2005年武寧縣醫藥行業有九江昂泰集團、林全膠囊公司已通過GMP認證,發展醫藥膠囊已有良好基礎。

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94家,增加36家,工業增加值從6.4億元增長到21.5億元,年均增長27.2%;民營企業從460家發展到780家,其中納稅100萬元以上企業發展到50家,增加29家。從2005年到2011年這5年來成功引進億元以上重大項目50個,實際引進內資76億元,引進外資1.7億美元,連續四年榮獲全省引進省外資金先進縣。投入建設資金5.1億元,拉開10000余畝的縣工業園區二期發展框架,推進桐林、巨通、團結三大片區基礎設施建設,園區規劃面積拓展到15平方公里,建成區達7平方公里。入園企業發展到185家,增加132家,園區企業上交稅收由1219萬元增長到1.02億元。節能燈企業從2家發展到107家,2010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5.3億元,園區成為名副其實的“江西省節能燈產業基地”和“江西省綠色照明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園”。

固定資產投資

2011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60.27億元,同比增長42.1%。在投資完成總額中,城鎮投資項目128個,完成投資53.99億元,同比增長29.3%,其中工業投資完成32.5億元,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4.65億元,其他各業投資完成16.84億元。農村投資完成6.28億元。

商業貿易和旅游

2011年武寧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2420萬元,同比增長17.6%。在消費總額中:縣級114707萬元,占總額的54%,同比增長18.0%。按行業劃分:批發零售貿易業189786萬元,同比增長16.8%;住宿餐飲業22634萬元,同比增長15.0%。

2011年共計接待游客156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2.6億元,較上年分別增長24.3%和25.5%

財政金融

2011年財政總收入75316萬元,同比增長38.5%,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2515萬元,同比增長47.7%。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132008萬元,同比增長31.3%,其中教育支出25410萬元,農林水事務支出35740萬元。

2011年末武寧縣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667877萬元,比年初增長24.7%。各項貸款余額340022萬元,比年初增長28.7%。城鄉居民儲蓄存款436906萬元,比年初增長21.3%。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

隨機官網
Copyright © 2013-2014 首頁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