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美女一区_欧美性生交xxxxx久久久缅北_欧美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_久久久久不卡 - 九一看片.

首頁網

中寧縣

介紹:

中寧縣

首頁www.znzf.gov.cn

自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設縣以來,政區(qū)面積3280平方公里,9個城鎮(zhèn)社區(qū),常住人口34.85萬人其中回族占26.34%。轄6鎮(zhèn)6鄉(xiāng)、是世界枸杞的發(fā)源地和正宗原產地,中寧縣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中部、隸屬地級中衛(wèi)市管轄,寧夏平原南端,已有2120多年建縣史,132個行政村、著名的枸杞之鄉(xiāng)和枸杞文化之鄉(xiāng)。

中寧縣人民政府,中寧縣,中寧,中寧縣政府網。中寧縣政府。

美食/中寧縣

一品中寧土雞
一品中寧土雞選自人杰地靈的寧夏中寧地區(qū)家養(yǎng)土雞,經過精心烹制而成。

其特點是:雞肉亮白鮮嫩,口感筋道不肥膩,雞湯清淡滑爽,配以平菇、面筋、粉條等佐料,原汁原味,具有豐富的營養(yǎng)價值。食用時配上一小碟咸菜,在吃肉喝湯的同時,夾點咸菜放入口中,定會使人胃口大開。一品中寧清燉土雞為保持土雞的特有品質,制作過程中除必要的調料外,不放任何添加劑,是地道的具有滋補保健功能的地方風味小吃。

其它小吃還有:八寶蓋碗茶、杏仁油茶、炸麻花、小馓子、發(fā)糕、千層酥、餛饃、生氽面、羊雜碎、燴小吃、羊肉搓面、手抓肉、粉蒸羊肉、爆炒羊羔肉、蒸羊肉等。

自然資源/中寧縣

礦產資源

中寧縣境內自然資源豐富,石膏、石灰石、煤、鐵等礦產品儲量大、品位高,尤其是堿溝山無煙煤(其中固定碳88.66%、高位發(fā)熱量7538卡/克、低位發(fā)熱量7197卡/克、機械強度67.14%、灰分5.33%、揮發(fā)分2.99%、含硫量0.95%)總儲量達6億噸,屬“三高三低”(高密度、高強度、高發(fā)熱量、低灰、低硫、低磷)的優(yōu)質無煙煤,被譽為“天下*煤”;石膏儲量高達100億噸以上,居*第二;石灰石儲量2億噸。

水資源

黃河自中衛(wèi)勝金關入境,自西向東從青銅峽出境,穿越縣境68公里,流域面積2959.7平方公里,年徑流量318億立方米,年平均流量3600立方米/秒。

社會事業(yè)/中寧縣

教育

2013年,中寧縣新建中寧十小,擴建中寧二小,第二幼兒園全面投入使用,縣城入學難、大班額問題基本解決;縱深推進“三名”工程創(chuàng)建,高考一次性二本上線人數1051人,增長5.4%,連續(xù)兩年突破千人大關。

衛(wèi)生

2013年,中寧縣縣級醫(yī)院取消藥品加成,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和村衛(wèi)生室全部實行門診費用包干,完成85個村級標準化衛(wèi)生室建設,基本實現了農村就地基礎醫(yī)療全覆蓋。

社會保障

2013年,中寧縣城鄉(xiāng)居民社會養(yǎng)老保險、醫(yī)療保險等社保提標擴面,縣第三養(yǎng)老院建成投入使用,全年兌現低保、高齡老人等特殊群體生活補助6482萬元,社會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

文化

2013年,中寧縣組織廣場文藝、文化進鄉(xiāng)村演出336場,建成鄉(xiāng)村文化廣場30個、農家書屋126個,在全區(qū)率先實現了廣播電視地面數字信號全覆蓋;打造紅枸杞文化品牌,攝制了中寧枸杞宣傳片《守望五千年的魂》,配套出版了8卷系列叢書。

交通

中寧縣寶中、和太、中銀鐵路與109國道、101、201省道穿境而過,石中、中郝、中營、中固、中鹽五條高速公路在縣內交匯,鄉(xiāng)道村路四通八達,公路通車里程達1900多公里。

行政區(qū)劃/中寧縣

2012年,中寧縣轄6個鎮(zhèn)、5個鄉(xiāng)和紅梧地區(qū)管委會。

?寧安鎮(zhèn)
?振興社區(qū)、南苑社區(qū)、利民社區(qū)、紅苑社區(qū);新勝村、白橋村、郭莊村、朱營村、城關村、石橋村、殷莊村、洼路村、莫嘴村、東華村、南橋村、營盤灘村、古城村、新建村、黃濱村
?鳴沙鎮(zhèn)
?鳴沙鎮(zhèn)社區(qū);黃營村、薛營村、鳴沙村、二道渠村、五道渠村、李灘村、長灘村、長鳴村。
?石空鎮(zhèn)
?石空鎮(zhèn)社區(qū);張臺村、倪丁村、太平村、新橋村、史營村、黃莊村、關帝村、王營村、童莊村、立新村、棗一村、棗二村、高山寺村、白馬湖村、新渠稍村。
新堡鎮(zhèn)?
?新堡鎮(zhèn)社區(qū);新堡村、創(chuàng)業(yè)村、肖閘村、劉營村、宋營村、毛營村、蓋灣村、南灣村、劉莊村、吳橋村、劉廟村。
恩和鎮(zhèn)??秦莊村、上莊村、恩和村、沙灘村、劉橋村、華寺村、朱臺村、曹橋村、河灘村。
大戰(zhàn)場鎮(zhèn)?
?西沙窩村、馬蓮梁村、沙棗灣村、北灘村、清河村、唐圈村、西沙梁村、鍋底坑村、大戰(zhàn)場村、五窯村、東河村、紅寶村、固唐村、黑梁村、固彭村、白崗村、七墩村、馬梁村、彭建村、沙溝村、花豹灣村、上渠村、寬口井村、長山頭村、亮溝村、石喇叭村。
白馬鄉(xiāng)?
?白馬村、朱路村、白路村、三道湖村、彰恩村。
?徐套鄉(xiāng)?李士村、徐套村、白套村、原套村、小灣村、紅柳村。
?舟塔鄉(xiāng)
潘營村、上橋村、鐵渠村、靳崖村、舟塔村、黃橋村、康灘村、田灘村、大灘村、長橋村、孔灘村。?
余丁鄉(xiāng)?
?永興村、黃羊村、余丁村、金沙村、石空村、時莊村。
喊叫水鄉(xiāng)?
?馬家塘村、高嶺村、上莊子村、下莊子村、周段頭村、北溝沿村、堿臺子村、賀家口子村、周家溝村、周馬莊子村、五豐臺村、喊叫水村、大臺子村、田家灘村、大灘川村、白圈子村、上流水村、下流水村、新莊子村、石泉村、北沿口村、田家套子村。

著名景點/中寧縣

勝金雄關

勝金雄關位于中寧北山南麓,衛(wèi)寧平原中部的丘陵地帶。北面山巒起伏,沙丘縱橫。南在是滔滔的黃河水,像一條白色的玉帶蜿蜒東下。包蘭鐵路穿行在山河之間,關城下面有一座隧道,洞口陡峭的石壁上鐫刻著“勝金關”三個道勁、端正的大字。這里山河阻隔,路通一線,自古是兵家扼守的雄關要隘,也是著名的古戰(zhàn)場。

寧舟寶塔

寧舟寶塔簡稱舟培,坐落在中寧城西舟塔村柳青渠北岸的河溝邊。始建于唐朝大順二年(891年),是豐寧城(今古城)為紀念北魏刁擁軍在該地設置碼頭,首創(chuàng)黃河航運業(yè),于碼頭寺廟修建的一座磚塔。

寧舟寶塔塔基實心,低于地面2.67米。基坑面積比塔基大數倍,四面以磚石砌墻。寶塔立于基坑中心,那桅桿矗立于船艙里面。在當地流傳的一首長詩中有“寺壁當舟蟹培服桅峰”等句。塔身七級,平面八角形,每

邊寬五尺。塔內空心呈圓形,直徑1.5米,階梯以銜磚盤旋上攀,直達峰層。塔身用有色素面磚平鋪,石灰勾縫。外格為在理牙子相間砌成,轉角處懸掛風鈴。塔剎為葫蘆式,表面鑲黃銅蕉葉鉆尖塔頂。塔身的*層敞門,第七層設南門;其余各層有前門一、西門一、東門二。在第三層的北面有一方磚匾額,正面是“寧舟寶塔”四個大字,兩邊及下底刻寸楷銘文。

石空寺石窟

位于中寧縣城北15公里處,原有大佛洞、臥佛洞、觀音洞、龍王洞、靈光洞等石窟,石窟前建有寺院,寺院中還有各類神佛塑像。九間無梁洞窟室寬敞宏大,進深7.3米,寬12.5,高20多米。里壁并列著三個佛像,東西兩邊各置佛壇。

區(qū)位優(yōu)勢/中寧縣

中寧縣地理位置優(yōu)越,位于寧夏中部,距銀川市140公里,曾為古代絲綢之路的中轉要沖,現是天然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集散地,被譽為西北的“旱碼頭”。

旅游資源/中寧縣

中寧山川秀美,風光旖旎,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古老的歷史文化與濃郁的穆斯林風情相互融合,形成了逶迤壯觀的明長城、石空石窟、牛首山寺廟群、泉眼山古今水利工程、黃河文化城、南河子公園等名勝古跡和人文景點,星渠柳翠、余丁早春、石空燈火、牛首佛光、黃河古渡、蘆溝煙雨,歷史上就十分有名。黃河大橋東邊這一片,就是縣委、政府為開發(fā)中寧旅游資源而建設的黃河文化城和黃河水上樂園,是夏季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石空大佛寺創(chuàng)建于唐朝,隨山形而鑿石窟,以九間沒梁洞而聞名于世,是古絲綢之路一一靈州道上的珍貴文物,也是寧夏佛教的知名寺院,不時吸引著國內外專家、學者前來觀光考察,成為自治區(qū)黃金旅游線的游覽勝地之一。勝金關是中寧和中衛(wèi)的交界線,其地勢險要,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是古代兵家的必爭之地。 寧夏枸杞總產量約占全國一半,目前我區(qū)枸杞種植面積達44.5萬畝,約占全國的30%,2005年總產量達到5萬噸,約占全國總產量的50%。

地理環(huán)境/中寧縣

位置境域

中寧縣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中部西側。地處東經105度26分-106度7分,北緯37度9分-37度50分之間。東臨利通區(qū)、青銅峽市,西依中衛(wèi)城區(qū),南接同心縣,北靠內蒙古阿拉善左 旗,縣境東西寬約50千米,南北長約60千米。總面積4226.5平方公里。

氣候

中寧縣屬北溫帶季風氣候區(qū)。中寧縣年平均氣溫9.5℃,年平均降水202.1毫米,6~8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1%;年蒸發(fā)量1947.1毫米,為年平均降水量的9.6倍。

地形地貌

中寧縣整體地形由西向東、由南向北傾斜。境內海拔高度在2955米~1100米之間。中寧地處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的過渡帶。縣境四面環(huán)山,中部為低平盆地。黃河從中部自西向東轉北流過,兩岸為引黃、揚黃灌區(qū)805.9平方公里,分為河南老灌區(qū)、河北灌區(qū)和長山頭揚灌區(qū)3個部分。

特產/中寧縣

枸杞

中寧枸杞在植物分類上歸茄科,枸杞屬。以棘如枸之刺,莖如杞之條而得名。枸杞是喜陽光、耐干旱、耐鹽堿、抗逆性強的經濟林種。中寧縣地處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過渡帶,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qū)。四面環(huán)山,光找充足,干旱少魚,蒸發(fā)強烈,有效積溫高,晝夜溫差大。發(fā)源于六盤山的青水河與黃河交匯處的洪積土壤礦物質含量極為豐富,腐殖質多,熟化度高,灌溉便利,水質獨特。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小氣候為枸杞生長提供了較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枸杞種植已有600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

中寧枸杞粒大色鮮,皮薄肉厚,口感純正,甘甜爽口,扁而不圓,長而不瘦,果臍明顯,果端有尖,臍白端尖,果型美觀,包裝不結塊,久貯不腐爛。枸杞多糖含量*,除含有豐富的無機鹽、蛋白質、維生素等人體必需的物質外,人體所需的確18種氨基酸含量*,尤其是天冬氨酸、蘇氨酸等5種氨基酸含量*。

蒿籽面

蒿籽面是一種民間特色小吃,距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了,曾廣泛流傳于寧夏中衛(wèi)、中寧一帶。它的主要原料是面粉、蒿面子、精鹽和香油等,面粉里摻入少許當地野生植物蒿草籽研磨成的粉,和面的水中加一點當地發(fā)酵面粉時使用的堿精粉,將面和好后反復醒揉多次,搟成直徑一米左右的極薄的面張,待煮面時按折扇式疊好,用刀切得細如粉絲一般后放入開水鍋里煮熟撈出,將豆腐、黃花菜等多種蔬菜切丁制作出的湯菜調入面碗里即可食用,口感爽滑勁道,湯料香氣撲鼻,被列入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金絲棗

中寧金絲棗,以其優(yōu)異的品質和豐富的營養(yǎng)聞名于世。掰開半干的紅棗,可清晰地看到粘連果肉的縷縷金黃色糖絲,拉伸延長二三寸而不斷,故名“金絲小棗”。金絲小棗肉厚核小,核肉比為1∶5.5,營養(yǎng)價值很高。維生素含量極高,干棗肉含糖量達76到80%,肉質細膩鮮甜,制干率達55%。果皮薄而堅韌,耐貯存。中寧縣是金絲棗的主產地,棗園、石空、白馬、長山頭等鄉(xiāng)鎮(zhèn)有大量栽培。

人口民族/中寧縣

2013年,中寧縣總人口33.61萬人,其中農業(yè)人口24.49萬人,占全縣人口的72.8% ,回族7.8萬人,占全縣人口的23.2%。

主要民族有回族、滿族、彝族、苗族、土家族、瑤族、朝鮮族、蒙古族等。

經濟概況/中寧縣

綜合

截止2011年,中寧縣已形成六大產業(yè)體系:以120萬噸鋁鎂合金及45萬噸碳素、40萬噸鋁板帶箔等深加工、100萬噸稀土彩鋼及40萬噸硫酸、36萬噸鉻鐵、35萬噸金屬錳、30萬噸鎳鐵、10萬噸錳酸鋰、1億臺鋰離子電池等深加工項目為主的新材料冶金產業(yè);以5000噸單晶硅及其深加工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yè);以電能、無煙煤、氯磺酸、磷酸二氨、硫酸鉀等產品為主的能源化工產業(yè);以水泥、建材預制為主的建筑建材產業(yè);以枸杞、紅棗、蘋果、硒砂瓜、供港蔬菜、生物環(huán)保鮮豬肉等為主的特色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yè);以風力發(fā)電和光伏發(fā)電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yè)。

2013年,中寧縣地區(qū)生產總值達到118億元,和2012年相比增長11.4%;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44.6億元,增長27.6%;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6億元,增長16.3%。

*產業(yè)

2013年,中寧縣財政支農資金達3.5億元,發(fā)放糧食、農資綜合、退耕還林等補貼1.02億元。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強化農業(yè)綜合開發(fā)、國土整治改良、田間設施配套,新建高標準農田9.4萬畝,小農水示范縣項目、世行貸款節(jié)水滴灌項目等全面完工,渠道砌護率達到42%,較上年提升10個百分點,全縣糧食作物總產量達到2.72億公斤,增長4.4%,實現“十連增”。枸杞交易中心入列農業(yè)部定點專業(yè)市場,中寧枸杞品牌價值躍升至32.86億元。

第二產業(yè)

2013年,中寧縣新增規(guī)模以上企業(yè)8家,達到38家,規(guī)模以上企業(yè)完成工業(yè)總產值244.4億元,增長38%,居全區(qū)市縣*。引進中煤集團、國網新能源、特步集團等知名企業(yè)22家,協議引資636.9億元。

第三產業(yè)

2013年,中寧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5.5億元,增長14.3%;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137.7億元,增長10.2%;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164.4億元,增長22.6%。

歷史沿革/中寧縣

據《漢書·地理志》記載:西漢元鼎三年(前114)設眴卷縣。劃富平縣以南地歸安定郡管轄。安定郡轄21縣,眴卷縣屬其中。

東漢永初五年(111)發(fā)生羌族起義,迫使安定郡和北地郡內遷,眴卷縣成為羌族游牧區(qū),縣的建制從此廢棄。

十六國時期,眴卷地區(qū)先后屬于前趙(匈奴)、后趙(羯)、前秦(氐)、后秦(羌)。北魏時期屬薄骨律鎮(zhèn)。西魏時期曾設鳴沙縣,屬普樂郡。北周保定二年(562)設會州,州治在鳴沙縣。建德六年(577)改會州為鳴沙鎮(zhèn)。

隋開皇十年(590)在黃河以北置豐安縣,屬靈武郡。開皇十九年(599)在鳴沙設環(huán)州,同時,設鳴沙縣隸之。大業(yè)三年(607)廢環(huán)洲,鳴沙縣隸于靈武郡。

唐武德二年(619)置會州,轄鳴沙縣。武德四年(621)由回樂縣析置奉安縣。貞觀四年(630)置回州,轄奉安等縣。六年(632)置環(huán)州,轄鳴沙等縣。九年(635)環(huán)州廢,鳴沙縣改屬靈州。十三年(639)廢回州,豐安縣并入回樂縣。唐咸亨三年(672),在鳴沙界內設安樂州,安置由青海遷來的吐谷渾部落。萬歲通天元年(696)于豐安境內置豐安軍。神龍二年(706)突厥可汗默啜犯邊時,鳴沙縣曾移治于奉安城,不久歸復。開元初(713——)置東皋蘭羈縻州于鳴沙界內,安置歸附于唐的鐵勒渾部。廣德元年(763),鳴沙縣陷于吐番,復移治于豐安城。大中三年(849)收復后,于鳴沙縣境內的安樂州置威州,轄鳴沙等縣。中和元年(881)在豐安城設置雄州。光啟三年(887)吐番再次侵入,威州遷至涼州鎮(zhèn)。

北宋咸平五年(1002)黨項族李繼遷攻占靈州。此后,中寧地區(qū)由黨項族統(tǒng)治。西夏于黃河以北的故豐安軍城設賀蘭軍。

元代設鳴沙州,屬寧夏府路。在鳴沙州城設水陸兩驛。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封朱旃為慶王,鳴沙歸王府衛(wèi)隊中護衛(wèi)屯守。建文元年(1399)設寧夏中衛(wèi)。中寧地區(qū)的張義堡、威武堡以西屬中衛(wèi),以東屬廣武營和鳴沙州城。

清雍正二年(1724)廢除衛(wèi)所制度,寧夏中衛(wèi)改為中衛(wèi)縣,中寧地區(qū)屬中衛(wèi)縣。乾隆二十四年(1759)于寧安堡設渠寧巡檢司,代表中衛(wèi)縣衙管理渠口、寧安一帶事務,其轄區(qū)略大于今之中寧縣。

辛亥革命后,縣的建置未變,渠寧巡檢司撤銷。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析中衛(wèi)縣東部置中寧縣,駐安寧堡,取中衛(wèi)、安寧兩地之首字命名。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月1日),中寧縣政府正式成立,縣城設在寧安堡。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屬寧夏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區(qū)(駐中寧縣)管轄,不久后該專區(qū)撤銷,中寧縣復歸省直管。

1949年9月14日,中寧解放。

1952年,撤銷第二區(qū)的長橋、白橋2鄉(xiāng),增設靳崖、馬家茨灘2鄉(xiāng);撤銷第三區(qū)的劉廟、孔臺、長灘3個鄉(xiāng),增設上莊、萬家沙灘、黃辛3個鄉(xiāng);撤銷第四區(qū)的薛營、三道渠2鄉(xiāng),增設黃營、白馬灘2鄉(xiāng)。

1953年5月,要崖山鄉(xiāng)劃歸同心縣。

1954年,寧夏省撤銷,中寧屬于甘肅省銀川專區(qū)。

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成立以后,劃歸寧夏自治區(qū)管轄。

1955年11月,撤銷區(qū),全縣調整為1鎮(zhèn)18鄉(xiāng)。

1965年,組建城關鎮(zhèn)。

1966年,改以革命性質的公社名稱命名,后恢復原名。

1972年設立銀南專區(qū),中寧縣歸屬銀南專區(qū)管轄。

1978年,自治區(qū)決定在陳麻井公社的基礎上成立區(qū)屬國營長山頭機械化農場,陳麻井公社撤銷。

1984年,公社改稱鄉(xiāng)。

1985年9月,增設長山頭鄉(xiāng),全縣轄1個鎮(zhèn)、14個鄉(xiāng)、1個鄉(xiāng)級地區(qū),還有2個鄉(xiāng)級吊莊和2個自治區(qū)屬國營農場。

1986年2月,鳴沙、石空2鄉(xiāng)改為鎮(zhèn)。

1987年5月,設置大戰(zhàn)場鄉(xiāng)和馬家梁鄉(xiāng);至此,全縣共轄3鎮(zhèn)14鄉(xiāng)。

1998年,屬地級吳忠市管轄。

2000年,中寧縣轄3個鎮(zhèn)、14個鄉(xiāng)。

2003年12月31日,國務院批準將中寧縣、海原縣劃歸新設立的地級中衛(wèi)市。自治區(qū)決定將同心縣的喊叫水鄉(xiāng)劃歸中寧縣管轄。

2005年,中寧縣轄5個鎮(zhèn)、5個鄉(xiāng),共134個行政。

2006年10月27日,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同意將青銅峽水庫濕地保護區(qū)延伸至中寧縣境內的部分及中寧縣白馬鄉(xiāng)新田、躍進兩村的80.2平方千米左右的土地劃給青銅峽市,撤銷原自治區(qū)環(huán)保局青銅峽庫區(qū)濕地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

2012年04月18日,大戰(zhàn)場撤鄉(xiāng)改鎮(zhèn)。全縣轄6個鎮(zhèn)、4個鄉(xiāng),2個管委會,112個行政村。政府駐寧安鎮(zhèn)。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

隨機官網
Copyright © 2013-2014 首頁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