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內有8處名勝,即:三國時所立“赤烏碑”,南北朝時所植“陳朝檜”,原于神僧智嚴異行而流傳的“蝦子潭”,南宋仲依所建“講經臺”,沸井浜中突沸的“涌泉”,詩僧壽寧所筑方丈室“綠云洞”,行人取道渡吳淞江的古渡口“蘆子渡”,東晉遺存防御海寇的“滬瀆壘”。明洪武二年(1369年),鑄洪武大鐘,耗銅六千斤,上有“洪武二年鑄,祝皇太子千秋”銘文,至今嗚響大殿,聲洪震遠。壽寧搜集歷代詩人題詠,編為《靜安八詠集》行世,靜安寺由此聲名遠播。 靜安寺遷至今址后,規模逐漸擴大,至元時,蔚成巨剎。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始改名靜安寺。 靜安寺位于上海市南京西路1686號。 據碑志,建于三國吳大帝孫權赤烏十年(247年),創始人為康僧會。向為著名江南古剎。南宋嘉定9年(1216年)因寺址逼近江岸,晝夜受江水沖擊,寺基有傾圮之危,住持仲依乃將寺遷至蘆浦沸井浜一側,即現今寺址。寺址原在吳淞江(今蘇州河)北岸,初名滬瀆重元(玄)寺,唐代一度改名永泰禪院。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