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院,郵箱登錄,理學院,就業服務。信息門戶。
上海高校。教育網站,高校大學。
學校堅持“立足上海,面向世界,育人為本,服務社會”的辦學宗旨,努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工程型、應用型、管理型高素質人才。上海理工大學已成為了以工學為主,理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協調發展的上海市屬重點大學。
展望新百年,上海理工大學將以建設國際知名、*一流的理工科大學為目標,使學校崛起于東海之濱,成為鑲嵌于黃浦江畔的一顆璀璨明珠。
徐志摩,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
李公樸,*現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堅定的民主戰士,*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杰出的社會教育家。
孟建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原公安部部長、總警監、上海市副市長。
李道豫,原*駐美大使。
雷潔瓊,原全國政協副主席,歷任政協北京市委員會副主席,北京市副市長。
黃奇帆,中央委員,重慶市市長,原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
林貝聿嘉,世界建筑大師貝聿銘的堂妹,原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委會成員,香港立法會議員、灣仔區議會主席,GBS金紫荊星章佩戴者,M.B.E.大英帝國員佐勛銜、O.B.E.大英帝國官佐勛銜、太平紳士
陳序經,現代著名的社會文化學大師,社會歷史學家、教育家。
朱撫松,原臺灣“外交部長”。
程及,*早期水彩畫的拓展者之一,美國紐約國立藝術學院院士。
李成云,四川省原副省長。
周國雄,上海市經濟與信息化委員會書記。
柴永森,海爾集團常務副總裁。
閔乃本,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得主。
戴軍,*著名主持人、演員、歌手。
上海理工大學一共有6個校區:軍工路校區(本部)、軍工路南校區(原上海海洋大學校區)、軍工路1100號(申江基礎學院校區)、南匯校區(上海理工大學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營口路校區(上海理工大學上海醫療器械高等專科學校)和復興路校區(上海理工大學中英國際學院)。上海理工大學軍工路校區(校本部)共有3個大門:上海楊浦區軍工路516號(正門)、軍工路470號(海安路)、軍工路580號(控江路)。南校區大門位于軍工路334號(周家嘴路)。
位于楊浦區的軍工路校區,源于1906年創辦的滬江大學。
滬江大學滬江大學(University of Shanghai)是20世紀上半葉一所位于上海的浸會背景的教會大學。1900年,庚子之亂期間,美南浸信會(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的華中差會(在江蘇傳教)和美北浸禮會(American Baptist Missionary Union)的華東差會(在浙江傳教)成員都來到上海避難。期間他們達成了共識,決定在上海聯合創辦一所高等學校(此前這2個差會對從事教育這樣的副業不甚熱心)。1906年,首先在北四川路北端開辦了浸會神學院(Shanghai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校長是美南浸信會傳教士萬應遠博士(Dr.R.T.Bryan)。1909年開設浸會大學堂(Shanghai Baptist College),校長是美北浸禮會傳教士柏高德博士(Dr.J.T.Procter) 。1911年二部分合并組建 “Shanghai Baptist College and Theological Seminary”(上海浸會大學),校長為美北浸禮會傳教士魏馥蘭(Francis John White) 。校址選定在滬東軍工路,建成一所黃浦江畔的綠茵遍地、風景幽雅的美麗校園。1914年中文校名定為滬江大學,并確定校訓為“信、義、勤、愛”。1917年由美國弗吉尼亞州頒發學位。
變遷
1921年開始招收4名女生入學,實行男女同校,開在華基督教大學男女同校之先河。
20年代末,全國掀起“收回教育權”運動,滬江大學改組了校董會,增補8名華人為校董成員。1927年神學院分立。1928年1月,經過改組的滬江大學校董會聘請畢業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年僅31歲的劉湛恩博士為校長,這是滬江大學歷史上首任華人校長。
劉湛恩就任校長后,主張滬江大學“更為*化”,致力革新校務,強調師生團結、學術自由。他曾說,滬江精神是積極的、前進的、建設的、犧牲的。他對學生從不疾言厲色,而是和藹可親、循循善誘。在他的努力下,滬江大學于1929年獲準在教育部正式立案。學校的設置作了一系列調整,相繼成立了文學院、理學院、教育學院等院系,從院長到系主任皆由華人充任。課程設置注重打好基礎,強調文理相通,學生英文水平普遍較高。學生課余生活十分豐富,有書法研究會、健美學會、口琴會、英美文學會、英文劇社、網球隊、排球隊、足球隊、男女籃球隊、田徑隊、女子體育促進會等。其中足球隊的張綁倫后來成為上海的著名足球運動員。
劉湛恩早年有半工半讀的親身體會,因而對家境貧困、勤奮好學的學生十分愛護,設置了獎學金、助學金,還讓他們有一邊讀書一邊做工的機會。
在華各基督教大學中,滬江大學是最早開展社會工作的學校。1913年在楊樹浦眉州路創設滬東公社,這是一個以宣傳基督教教義為主,同時兼辦社會福利的教育機構。劉湛恩就任校長后,滬東公社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除了為工人區兒童創辦幼兒園和中小學,還開辦了醫院和診所,免費為周圍工人及附近農民施醫送藥,受到社會的歡迎。
1929年,滬江大學向*政府立案,英文校名也改為University of Shanghai。
1932年,劉湛恩校長在圓明園路真光大樓創辦了滬江商學院,又稱城中區商學院,這是滬江大學最富盛名的學院,院長為朱博泉。除本科外,另設專科與普通科,利用晚上業余時間上課,為在職職工、家境貧寒好學的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其辦學認真,課程切合實際,又聘請章乃器、潘序倫等社會名流執教,因而頗得社會好評。成為當時辦得較好的并卓有成效的一所夜大學。
劉湛恩就任校長后,主持建造了大學圖書館、教員住宅樓、女生健身房、男生新膳堂及大禮堂等,使校舍從最初的思晏堂等3棟增致懷德堂、思雷堂等44棟,學校規模有了較大發展,并添置了大量的實驗設備,學生人數也有較大增加。
劉湛恩校長不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更是一位堅定不移的愛國者。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后,他被推舉擔任上海各界人民救亡協會理事、上海各大學抗日聯合會負責人、*基督教難民救濟委員會主席,又是太平洋國際學會和國際俱樂部創始人之一。他為宣傳抗日,支援前線,救濟難民,安撫流亡學生,作了大量的工作。在他的影響下,滬江大學學生也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初,日偽妄圖利誘他擔任偽教育部長,遭到他的斷然拒絕。同年4月7日,劉湛恩上班之際,慘遭日偽特務暗殺,以身殉國。消息傳出,震驚中外,引起全國人民極大的憤慨和悲痛,社會各界3000余人為這位杰出的愛國教育家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1938年4月7日,樊正康接任校長。在重慶的滬江與東吳大學的校友曾聯合開辦法商學院。
抗戰爆發后,滬江大學因地處戰區,校區遭到嚴重破壞,學校本部遷往城中區商學院。抗戰勝利后,滬江大學于1945年10月1日正式復校,1946年2月遷回楊樹浦軍工路原址。
1951年2月,滬江大學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辦,校務由余日宣、蔡尚思主持。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進行院系調整,滬江大學各系分別并入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相關院校,校址移歸華東工業大學(原上海機械學院)今上海理工大學北校區。
柏高德(J. T. Proctor,1906-1911)
魏馥蘭(Francis John White,1911-1926)
劉湛恩(Herman C. E. Liu,1928-1938年4月7日)
樊正康(T.K. Van,1939-1942)
凌憲揚(Henry Hsien-yang. Lin,1944-1949)
建國前,*共有14所教會大學,分別是燕京大學、齊魯大學、東吳大學、圣約翰大學、之江大學、華西協和大學、華中大學、金陵大學、華南女子文理學院、湘雅醫科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滬江大學、嶺南大學、協和大學等。雖然數量不多,但起點很高。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特別是在20世紀20年代以后,教會大學在*教育近代化過程中起著某種程度的示范與導向作用。因為它在體制、機構、計劃、課程、方法乃至規章制度諸多方面,更為直接地引進西方近代教育模式,從而在教育界和社會上產生頗為深刻的影響。由此可見,教會大學史是*近代教育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篇章,它們為*高等教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位于徐匯區的復興路校區,源于1907 年創辦的德文醫學堂。
德文醫工學堂1891年德國海軍隨艦醫生埃里希·寶隆(Erich Paulun)來到上海,他看到上海流行霍亂、傷寒、瘧疾等疾病,并且缺醫少藥,就決定離開海軍來上海開設診所。他先回到德國繼續進修醫學,提高外科水平,并籌集資金。1893年再次來到上海,就在當時的上海德國教堂附近設立診所,并與在上海的幾名德國醫生一起發起了“德醫公會”。1899年,"德醫公會"營業不振,埃里希·寶隆通過*實業界和德國公司、企業私人募捐到一筆資金。當時德國駐上海總領事克納佩(W. Knappa)派領事館參贊費舍爾(P. D. Fischer)與上海的*官員上海道扎飭善堂協商。上海道決定把坐落在張家浜新馬路(現上海鳳陽路)旁的一塊地,用于籌辦醫院。1900年前后,由埃里希·寶隆創辦的“同濟醫院”正式掛牌,這所醫院就是后來武漢同濟醫院的前身。醫院的醫師大都是"德醫公會"成員。他們白天忙于經營自己的診所,只有傍晚到醫院看門診、動手術。埃里希·寶隆醫生看到醫院里的醫療力量不足,計劃在院內設立一所德文醫學堂,招收*學生,以培養施診醫生。這個計劃得到德國駐滬總領事以及德國政府高等教育司的支持。1906年,他們設立了一個支持醫學堂開辦的基金會,得到了德國“促進德國與外國思想交流的科佩爾基金會”的協助,籌集到一批醫科書刊及新式的外科手術電動器械等物品。
1907年6 月醫學堂開學前,德國駐滬總領事克納佩在上海不僅號召德國商人捐款,而且要求德國洋行向*商人募捐。同時,費舍爾還要求*官方的資助和支持,克納佩利用在中德兩國募來的捐款,成立了“為*人辦的德國醫學堂基金會”。當時規定,捐款金額較多者可成為醫學堂董事會董事。醫學堂建立時定名為上海德文醫學堂,并成立了董事會負責學校的管理。董事會由18人組成,主要成員有:三個德醫公會元老:寶隆、福沙伯(第二任校長)、福爾克爾;三名德國商人:萊姆克、米歇勞和賴納;兩名*紳商:朱葆三(滬軍都督府財政部長及上海商務會會長,大買辦)、虞洽卿(荷蘭銀行買辦);總領事館的副領事弗賴海爾·馮·呂特等。埃里希·寶隆醫生被正式推選為董事會總監督(董事長)兼學堂首任總理(校長),負責學堂的管理。醫學堂的校址設在同濟醫院對面的白克路(今上海鳳陽路)。1907年10月1日上海德文醫學堂舉行了開學典禮。
后歷經中法國立工學院、國立上海高級機械職業學校,上海機器工業學校(中專)等校名,1986年更名為上海機械專科學校,升格為高等專科學校,1991年起更名為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是一所應用型人才培養很有特色的學校。
1996 年5 月,由原機械工業部屬的華東工業大學(原上海機械學院)、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兩校合并組建為上海理工大學,并變更為上海市屬學校。1999 年,上海光學儀器研究所并入學校。 2003 年 7 月,上海醫療器械高等專科學校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劃歸上海理工大學管理。
2008年位于楊浦區的軍工路318號原上海海洋大學軍工路校區校址移歸上海理工大學,建立上海理工大學南校區。
學校以科研促教學和以科研服務社會,科研項目包括 “973”基礎研究項目、“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重點項目及省部級科研攻關項目,發表《Nature》等高水平論文、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等科研成果碩果累累。在2011年*國家大學科技園評價中,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以第六名的總成績被評價為A類(優秀),園區現集聚了一批以先進制造業為主的研發機構和企業,為產學研一體化發展搭建了平臺。
學校建有國家重點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大學科技園、“光學儀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和一大批省(市)部級學科創新研發平臺(基地)。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
工業過程自動化(與上海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所共建)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數字印刷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
光學儀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微創醫療器械教育部工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光學儀器與系統教育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新聞出版總署重點實驗室(1個)
數字傳播科學新聞出版總署重點實驗室;
機械工業聯合會重點實驗室(5個)
精密磨削技術重點實驗室、環保制冷劑應用研究重點實驗室、汽車底盤機械零部件強度與可靠性評價重點實驗室、精密光電測試技術與儀器重點實驗室、數控機床優化技術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重點實驗室(2個)
現代光學系統上海市重點實驗室、上海系統科學研究院;
*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
經濟管理實驗*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現代出版印刷*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能源動力工程實驗*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人才培養創新區(2個)
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大學生創新基地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2012年3月,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被國家科技部、教育部評價為A類(優秀)科技園,在全國86家國家大學科技園中名列前茅,排名第六。
館藏資源
上海理工大學圖書館創立于1908年,上海理工大學圖書館除軍工路主館外,還有營口路校區、水豐路校區、南匯校區、復興路校區和軍工路南校區5個分館。截至2010年12月,館藏中外文期刊合訂本81735冊,訂購現期中文期刊964多種、外文期刊57種、報紙104種;館藏紙質圖書近120萬冊,電子圖書325萬種;訂購外文電子數據庫11個、中文電子數據庫15個、視頻數據庫3個;自建本校碩博論文數據庫1個;隨書光盤10414種、35782張。文獻語種包括中、英、法、德、俄、日。
學術期刊
上海理工大學主辦或承辦的期刊有《上海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光學儀器》、《能源研究與信息》、《上海有色金屬》5本。
馥賚堂(Franklin-ray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學第二教師公寓。1948年,美國南、北浸禮會撥款建造,耗資16.95萬美元,為滬江大學女生宿舍,這是滬江大學最晚建造的建筑。20世紀60年代始作教工集體宿舍,1999年8月改建為教師公寓。
思伊堂(Evanston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學第四宿舍。美國芝加哥伊文斯頓的哈里斯先生捐資4.35萬美元建造。1919年落成,樓高4層,為學生宿舍。因其臨江而立,浦江美景盡收眼底,曾有文這樣描述:“每值暮潮初斂,夜闌人靜,月光如水,波平如鏡,風景絕勝。”1984年大修時將尖頂改成平頂。
大禮堂與思魏堂(Auditoriumand and White Chapel):今上海理工大學大禮堂,為慶祝滬江大學建校30周年而建。1936年,為紀念滬江大學第二任校長魏馥蘭博士募建思魏堂,上層為禮拜堂,下層設教會辦公室、教員休息室,并在此舉行30周年校慶活動。大禮堂與思魏堂為聯體建筑,呈L形,大禮堂東西向,思魏堂位于大禮堂東北側。整座建筑于1937年5月全部竣工,外觀為后羅馬風格,是滬江大學標志性建筑之一。1994年,此樓與原圖書館一起列入上海市第二批優秀歷史建筑名錄。
思裴堂(Breaker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學第三宿舍。由校長魏馥蘭向美國墨疏利浸會募捐0.94萬美元建造。1915年落成,樓高4層,為學生宿舍。取名思裴為紀念美國墨疏利浸會*任書記裴理克博士(Dr. Manley J. Breaker)。1967年大修時將尖頂改成平頂。
思喬堂
思孟堂(Melrose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學第二辦公樓。由美國人士捐資建造,1920年落成,耗資4.91萬美元,樓高4層,為中學部下院。內設辦公室、教員室、圖書室、課室,上層為宿舍。
思晏堂(Yates Hall):建于1908年,1909年落成投入使用,是滬江大學*座大建筑,耗資2.13萬美元。取名思晏為紀念浸會*位到*的傳教士晏馬太。樓高原為4層,內設校長室、庶務處、教務處、郵務處、圖書館、禮堂和教室,集教學與行政辦公于一體。1956年9月24日14時20分,因突遭龍卷風襲擊,此樓西端半幢樓頓時倒塌,上課師生被埋,傷158人、亡37人。1957年5月15日完成重建,建筑上部已非原貌,樓高也變為3層。
思雷堂(Richmond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學*辦公樓。由美國南浸禮會差會撥款建造,1922年落成,耗資3.21萬美元,為中學部上院。
思福堂(Faculty Residence):今上海理工大學國際交流中心。建于1936年,為女教員宿舍。取名思福為紀念美國弗吉尼亞州Henrietta Hall Shuck夫人,又稱弗吉尼亞堂。
懷德堂(Women s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學第五宿舍。1921年,科學館落成后,特里特夫婦第二次捐款建造,為女生宿舍,耗資5.02萬美元,1923年落成,樓高5層。女生宿舍的建成,為滬江大學在國內首次招收女大學生奠定了基礎。曾有文描述此樓:“建筑精美,華麗堂皇,幽雅宜人,背球場而面黃浦,紅照掛林,白練橫江,每值星期六晚上,夜光燈影,歌聲悠揚,裙履聯翩,笑語雜聞,滬大男女學生之社交生活,咸以是為集中焉。”1963年大修時將尖頂改成平頂,以后大修時又拆除了樓臺。
體育館(Haskell Gymnastum):今上海理工大學學生活動中心。由美國波士頓的哈斯科上校(Coloned E. H. Haskell)于1917年捐資1.81萬美元建造。1918年落成,樓高2層。1932年,位于學校南面的女生體育館建成后,該樓曾改稱北體育館。
科學館(Science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學理學院。1918年美國加州的特里特夫婦*次捐款所建造,耗資13.67萬美元,1921年落成,鋼混機構,樓高4層并建有地下室,是當時滬江大學最有價值的建筑物之一。因配備的理科實驗設備為當時國內最完善者,被譽為“國內僅見之建筑物”,使得在文科基礎上發展理科的滬江大學,得以躋身于一流大學行列。1965年大修時將尖頂改成平頂。
圖書館(Library):今上海理工大學儀表一館。建筑費大部分由滬江大學教職員、學生與校友捐資,部分由美國西門基金會資助,耗資約2萬美元,1928年9月落成。1948年,為紀念劉湛恩校長,向東擴建,并命名為“湛恩紀念圖書館”。擴建工程耗費美金54832元,由滬江大學校友及全體師生在國內募集。此樓為上海市第二批優秀歷史建筑。
健身房(Gymnastum):今上海理工大學南體育館。由美國人Edmands捐資建造,耗資1.08萬美元,1932年落成,為女生體育館,樓高2層,內設有膳廳、音樂室。
音樂室(Music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學學校辦公樓。建于1935年,樓高2層,初為中學部禮堂(Academy Assembly)。
上海理工大學教學方面獲*獎項4項、市級獎項43項。科研方面獲*獎項10項,其*家自然科學獎3項、國家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獲部、市級獎項256項,其中二等獎以上獎項50項;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6項,目前正承擔*國家“863”計劃項目2項,國家“973”基礎研究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4項。
學校依托科技優勢大力發展校辦科技產業。學校附屬工廠為上海市高新技術企業,是*高校僅有的兩家具有國家核安全局“民用核電承壓設備”設計、制造許可證的校辦企業之一,生產的核電產品獲市優秀產品二等獎,并獲得世界17個國家互認的ISO9001、ISO9002質量體系認證證書。附屬二廠生產制造的產品暢銷全國14個鐵路局下屬的200多個工務段、大修段等有關單位,市場的占有率在全國同行中名列前茅,并通過德國萊茵技術(上海)有限公司ISO9001--2000認證。學校有固定資產總額3.21億元,其中教學儀器設備總值9306.7萬元。圖書館藏書89.31萬冊,電子圖書28931片。學校辦學占地面積45.9萬平方米,建筑面積41.89萬平方米。
職務 | 姓名 |
校長 | 胡壽根 |
副校長 | 王凌宇、鄭剛 、陳斌、田蔚風、劉平 |
黨委書記 | 沈煒 |
黨委副書記 | 張仁杰、李江、劉道平、王凌宇 |
黨委常委 | 沈煒、胡壽根、張仁杰、李江、劉道平、王凌宇、陳敬良、鄭剛、陳斌、田蔚風、劉平、江才妹 |
校訓
信義勤愛,思學志遠
1907年創辦的同濟德文醫學堂,一戰以后,原址變遷為中法國立工學院,后者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為校訓。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學者,當慎思明辨,以思導學,思而創新,思以促變。學如登山,動而益高,學富才高,學無止境,方能至真。古人云:“非澹漠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立志,乃學業起點,事業基礎。追名逐利者,豈能有經邦高志。少年志高,定有勝于歐洲、雄于地球之時。縱暮年伏櫪,仍志在千里。是故心平意遠,專心致志,高瞻遠矚,定有所作為。懷寸草報暉之心,思學校繁榮之愿,盼祖國強盛之情,是當今學子共同的心愿。
注釋:
老子的弟子文子:“非淡漠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西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是故非澹漠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三國諸葛亮《誡子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校歌
滔滔奔流浦江水 洶涌澎湃東海濱
巍巍駐守滬江畔 百年理工著華章
穿越歷史承繼榮光 五湖四海桃李芬芳
滿載世紀強國夢想 你托起華夏朝陽
我們邁開新時代的步伐 擔起明日天下興亡
誠義勤愛思學至遠 燃起青春熾熱的火焰
我們邁開新時代的步伐 肩負祖國未來棟梁
誠義勤愛思學至遠 祖國榮譽捧起在心間
滔滔奔流浦江水 洶涌澎湃東海濱
巍巍駐守滬江畔 百年理工今日輝煌
海納百川鑄就你神奇想 科教興國化為你翅膀
世界矚目乾坤朗朗 我們并肩創美好新希望 希望 希望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