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美女一区_欧美性生交xxxxx久久久缅北_欧美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_久久久久不卡 - 九一看片.

首頁網

清華大學

介紹:

清華大學

首頁www.tsinghua.edu.cn

清華大學,學校概況。清華新聞。

高校大學,北京高校。教育網站。

校園環境/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大學之一,位于皇家園林清華園,清朝康熙年間稱熙春園。雍正、乾隆、咸豐先后居住于此,咸豐年間熙春園改名為清華園。清華大學校園基本為一個整體,位于北京市海淀區,北四環與北五環之間,東臨地鐵13號線,西臨北大、圓明園。此外核研院(北京昌平)、深圳研究生院、附屬醫院以及少量療養所、教工住宅位于校本部之外。

校園內各個不同時期的建筑自然形成各具風格的建筑群落,為師生創造了適宜的工作、學習、生活環境。清華園大禮堂的草坪前日晷上在風雨中挺立數十載,上面刻著清華的校風:“行勝于言”。“行勝于言”不是不言,而是言必求實,以行證言。
清華校園按照南門主路(學堂路)分為東區、西區。西區校園為老校區,以美式的校園布局和眾多西洋風格的磚石結構歷史建筑為特色。大禮堂為中心景觀,圖書館(一、二、三期工程)、科學館、清華學堂、同方部、西體育館及理學院等建筑分布其間,原王府庭園工字廳、古月堂、水木清華等古建筑及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描述的“荷花池”(近春園遺址)則展示了*傳統的園林風格。東區則以1950年興建的蘇式主樓為主體,以及建筑館、明理樓、經管學院、逸夫科技館等現代風格的建筑物。
在清華二校門北邊小山下,有一塊被清華校友稱為“清華*碑”的“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這是當年的國學研究院師生為了紀念王國維而立的,碑銘上陳寅恪撰寫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恰是一代代清華學人精神的寫照。

名人校友/清華大學

在國家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勛章獲得者中,有14位是清華校友;在國家表彰的20位“國家較高科技獎獲得者”中,有8位是清華校友。在清華102年的歷史中,59位清華學子當選為解放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500多位校友(含協和)當選為*科學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17名校友當選美國國家院士;約有1/4的*科學院院士,1/5的*工程院院士是清華校友,500多名畢業生就任國內院校校長、黨委書記,以上數據在國內均位列全國高校*位。
政治界中共中央總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胡錦濤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曾任*共產黨中央軍委主席、中共中央總書記
吳邦國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委員長王漢斌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黨組副書記
曾培炎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胡啟立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
劉延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姚依林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
朱镕基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黃菊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國務院*副總理
宋平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喬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社會科學院名譽院長
吳官正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央紀委書記李錫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
吳階平十屆中央委員會主席費孝通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錢學森全國政協副主席、*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彭佩云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錢偉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丁石孫全國政協副主席
孫孚凌全國政協副主席周光召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科協名譽主席
朱光亞全國政協副主席、*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華建敏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國務院秘書長
葉選平全國政協副主席、秘書長李蒙全國政協副主席
林文漪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賈春旺原較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首席大檢察官
羅隆基*民主同盟創始人之一喬冠華外交部副部長
何東昌教育部長林宗棠航天工業部部長
艾知生國務院副秘書長、廣播電視電影部部長李緒鄂航天工業部部長、國家科委副主任
張皓若四川省省長伍紹祖國家體育總局局長
陳士能貴州省省長、*輕工業聯合會會長葉如棠建設部部長
汪恕誠水利部部長張福森司法部長、全國政協社會委員會主任
田成平山西省委書記周濟教育部長、*工程院院長
解振華國家環保局局長、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周小川*人民銀行行長
人文社會科學李濟*現代考古學家姜亮夫國學大師、著名的楚辭學
趙元任現代語言和現代音樂學先驅季羨林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
陳岱孫著名經濟學家、教育吳晗著名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
聞一多*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錢鐘書現代著名作家、文學研究家
梁實秋*近代著名文學家張蔭麟著名學者,歷史學家
李健吾著名作家、戲劇家。何炳棣中央研究院院士
夏鼐考古學家、社會活動家李學勤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
楊絳著名作家、翻譯家許國璋*語言學家
金岳霖哲學家、邏輯學家王鐵崖*當代國際法學家
潘光旦社會學家,優生學家英若誠表演藝術家、翻譯家
費孝通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胡喬木*社會科學院名譽院長
高亨著名教授,古文字學家喬冠華外交部部長助理、副部長
王力著名語言學家兼詩人于光遠著名經濟學家
自然科學竺可楨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姜立夫南開大學數學系的創始人
段學復*群表示論的奠基人張子高化學家和化學教育家
楊石先*科學院化學學部委員葉企孫物理學家、教育家
周培源流體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錢三強核物理學家,科學院院士
王淦昌杰出科學家、“兩彈一星元勛”鄧稼先“兩彈”元勛
朱光亞“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梁思成建筑教育家,建筑學家
楊廷寶近現代建筑設計開拓者之一錢偉長杰出的社會活動家
吳仲華*工程熱物理學家周光召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
林宗棠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科長熊慶來著名數學家
華羅庚世界著名數學家吳有訓*近代物理學奠基人
楊振寧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林家翹美國應用數學家、物理學家
李政道美籍華裔物理學家

錄取情況/清華大學

錄取分數線
年份較高分平均分較低分錄取批次
2014-642-三批
2014-681-一批
2013675665655一批
2012702686670一批
2011672664657一批
2010659654650一批
2009670666663一批
2008672638636一批
2007684664644一批
2006680661642一批
2006662649636提前批
2005-690-一批
各專業分數線
具體專業平均分較高分錄取批次
建筑學661665*批
工業工程644649*批
化學工程與工業生物工程645645*批
航空航天工程655655*批
工程物理653661*批
環境工程651651*批
自動化645659*批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659666*批
軟件工程649653*批
土木工程656668*批
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654654*批
水利水電工程661661*批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655672*批
測控技術與儀器663669*批
材料科學與工程647656*批
能源與動力工程644648*批
經濟與金融671677*批
法學660660*批
生物科學654654*批
機械工程655659*批
車輛工程636638*批

招生就業/清華大學

清華生源年至2006年,錄取的各省狀元分別為38、39、39、28、28、33、32、31人,總計268人(全國75%的理科狀元進了清華),清華各省市的文科錄取分數線在全國高校中名列前茅,在文科招生的絕大多數省份分數線均是*或者第二,歷年國家理科實驗班學生,國際數、理、化、生和信息等國際競賽獎牌得主也多進入清華大學學習。
2009年高考招生中,清華大學的文理科生源質量繼續保持優勢。除西藏以外的全國3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理科前10名考生中,有210余人被清華錄取,占前10名總數的70%,其中包括絕大多數省份的理科*名。如江蘇理科前10名(共14人)中的11人,內蒙古、河北、天津、遼寧等省市理科前10名中的9名,吉林、甘肅、廣西、山東、四川、湖南、海南等省的理科前10名中的8名均被清華大學錄取。清華大學約八成省份的理科較低錄取分數線居全國高校之首。
清華大學2009年300余人的文科招生規模共錄取了50余名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文科前10名,其中包括超過三分之一省份的文科*名,如吉林省前10名中的5名,江西、山東前10名中的4名,浙江、江蘇、四川、湖南前10名中的3名,其他省份也均有1~2名前10名被清華大學錄取,清華大學約七成省份的文科較低錄取分數線位居全國高校之首。
在全國38所“985工程”大學2005~2010年本科生源質量排名中,清華大學位居榜首。就業前景

清華大學學生擁有良好的畢業前景。清華“通識教育”與“專業訓練”并重的培養特點,使清華的畢業生深受社會各界歡迎。對用人單位連續幾年的跟蹤調查結果表明,清華畢業生的專業知識、數理基礎、計算機能力、外語能力、自學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都得到了用人單位的充分肯定。在招聘過程中,用人單位往往看重清華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潛質,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清華本科畢業生約有70%選擇在國內國外名校中繼續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其中大部分是免試推薦),其余的選擇高質量就業或者自主創業。

清華畢業生的社會需求旺盛。招聘清華畢業生的用人單位不僅數量多,而且有著重要社會影響力,大量名列世界500強的中外企業,聯想、華為等國內高科技創新企業,匯豐銀行、摩根斯坦利、高盛、工商銀行等國內外金融機構,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重要媒體,包括清華大學、中科院在內的重點院校和科研院所,都是清華畢業生的重要雇主,清華學生的就業能力和畢業生薪水被權威機構評為國內*。

朱镕基學長以“水木清華,春風化雨,教我育我,終生難忘”來表達自己的母校的感情,許多清華校友在取得事業的成功后,回味清華時光時,都衷心的感謝在清華得到的高質量的教育。清華是學生騰飛的起點、精神的家園。

學校事件/清華大學

2015年12月18日上午10時許,清華大學化學系何添樓二樓一實驗室爆炸起火。清華大學官微發布通報,事故現場發現一博士后實驗人員死亡。該名博士后名為孟祥見,32歲,安徽蕭縣人,2014年6月剛入校。12月18日晚6時,孟祥見的家人已趕到學校處理后續事宜。

辦學條件/清華大學

院系設置

截止2014年,清華大學設有19個學院,55個系,在66個本科專業招生。

學院下屬系別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建筑系、城市規劃系、建筑技術學系、景觀學系
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土木工程系、水利水電工程系、建設管理系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環境工程系、環境科學系、環境規劃與管理系
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機械工程系、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熱能工程系、工業工程系、汽車工程系
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工程力學系、航空宇航工程系、宇航技術研究中心、航空技術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電氣工程系、自動化系、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電子工程系、軟件學院、微電子學與納電子學系
清華大學理學院數學科學系、物理系、化學系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管理科學與工程系、技術經濟與管理系、會計系
經濟系、企業戰略與政策系、人力資源與組織行為系、市場營銷系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公共管理系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系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語言文學系、外國語言文學系、歷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哲學系、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心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學系、政治學系、國際關系學系、心理學系、經濟學研究所、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
清華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生物醫學工程系、公共健康研究中心、藥學系
清華大學法學院法學系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學系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會計學系、金融學系、經濟與金融系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環境藝術設計系、陶瓷藝術設計系、信息藝術設計系、工業設計系、視覺傳達設計系、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命科學系
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材料物理與化學系、材料加工工程系、無機非金屬材料系、金屬材料系、復合材料系
其他獨立院系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清華大學周培源應用數學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清華大學CMI醫院管理研究院、清華大學體育部、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學科建設

重點學科
截止2014年,清華大學擁有22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居全國首位;此外,學校還擁有15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加上一級重點學科所涵蓋的二級學科,共計115個*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數學物理學生物學力學
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藥學建筑學
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水利工程
化學工程與技術核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
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材料科學與工程
二級國家重點學科麻醉學腫瘤學婦產科學內科學
外科學(骨外胸心外)影像醫學與核醫學
皮膚病與性病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
免疫學環境工程精密儀器及機械
分析化學專門史設計藝術學數量經濟學
交叉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科學技術與社會信息藝術設計生物信息學
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藝術學歷史學科學技術與社會
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倫理學金融學民商法學社會學
英語語言文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
英語語言文學有機化學生物信息學信息藝術設計
學位授予

截止2014年,學校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54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6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47個。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

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體育學、*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 、新聞傳播學、*史、世界史 、數學、物理學、化學 、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筑學、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

大氣科學、科學技術史、交通運輸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藥學、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體育學、*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 、新聞傳播學、*史、心理學、世界史 、數學、生物學、物理學、化學、生態學、統計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建筑學、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水利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

博士后流動站

物理學、數學、生物學、力學、機械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建筑學、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核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工商管理、應用經濟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化學、哲學、藝術學、公共管理、法學、新聞傳播學、社會學、歷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體育學、理論經濟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教育學、生態學、*史、世界史、政治學、統計學、軟件工程、美術學、設計藝術學、藝術學理論。

學科評估

在2012年學科評估結果中,清華大學14個一級學科全國*,32個學科進入前五名。

在2014年9月16日發布2014—2015年世界大學排名榜中,清華大學世界排第47位。

學科得分名次學科得分名次
力學901法學827
機械工程912理論經濟學7316
儀器科學與技術892應用經濟學826
材料科學與工程941哲學7810
動力及工程熱物理971政治學7611
電氣工程911社會學805
電子科學與技術854馬克思主義理論872
信息與通信工程853教育學7612
控制科學與工程941*語言文學7620
計算機學科與技術951外國語言文學7610
建筑學951新聞傳播學815
土木工程863*史819
水利工程902世界史7219
化學工程與技術864數學815
核科學與技術941物理872
環境科學與工程971化學876
生物醫學工程872生物學961
城鄉規劃學911統計學7320
風景園林學802管理科學與工程921
軟件工程881工商管理873
藝術學理論853公共管理882
美術學814設計學921
師資力量清華大學培育和凝聚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專家學者,截至2013年12月底,學校有教師3291人,其中45歲以下青年教師1862人。教師中具有正高級職務的1325人,具有副高級職務的1429人。現有教師中有諾貝爾獎獲得者1名,圖靈獎獲得者1名,*科學院院士43名,*工程院院士34名,15名教授榮獲*"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124人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55人入選講座教授,172人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簡稱“千人計劃”)入選者87人,*教學團隊14個。
*工程院院士
尤 政王玉明王思敬龍馭球
關肇鄴孫家廣安繼剛朱永
江 億吳佑壽吳良鏞吳 澄
張堯學李三立李龍土李恒德
李焯芬李道增沈德忠陳丙珍(女)
陳肇元岳光溪范維澄金國藩
金 涌柳百成郝吉明倪維斗
聶建國錢 易(女)程 京蔣洪德
韓英鐸雷志棟

*科學院院士
王大中王光謙王志新王補宣
王崇愚丘成桐盧 強鄺宇平
朱邦芬朱 靜(女)過增元吳良鏞
張 希張首晟張 鈸張楚漢
李亞棟李衍達李家明李惕碚
楊 衛楊振寧邱 勇陳難先
周炳琨孟安明范守善南策文
姚期智施一公柳百新費維揚
趙玉芬(女)饒子和顧秉林隋森芳
黃克智溫詩鑄程津培雒建斌
潘際鑾薛其坤Michael S.Waterman
*教學團隊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團隊艾四林機械設計與制造系列課程教學團隊申永勝
結構力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袁駟基礎力學教學團隊李俊峰
環境工程專業教學團隊郝吉明理工科數學基礎課程教學團隊肖杰
工程訓練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傅水根物理基礎課程教學團隊朱邦芬
綜合造型設計基礎教學團隊柳冠中計算機公共基礎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吳文虎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教學團隊孫宏斌控制工程教學團隊華成英
建筑環境與設備專業教學團隊朱穎心工程材料及其加工教學團隊黃天佑
教學建設截至2013年,清華大學累計榮獲教學名師獎人數(*15人、北京市67人)、精品課程數(*90門、北京市101門)和優秀博士論文總數(117篇,占全國授獎總數的1/12)都高居全國高校榜首,在已經進行的4屆高校青年教師獎評選中,清華共有18位教師當選,是入選人數最多的高校;學校擁有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1個,國家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4個,國家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7個。
*教學名師
      范欽珊    李硯祖      申永勝吳慶余袁駟
郝吉明傅水根      胡洪營錢易華成英
       柳冠中       陳信義李艷梅孫宏斌李俊峰
國家精品課程
建筑設計建筑環境學數學實驗
結構力學混凝土結構基礎物理實驗
土力學水力學電子顯微分析
水工建筑學水文學原理與應用微積分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代數與幾何
環境監測環境工程原理化工熱力學
工程材料材料加工彈性力學
測試與檢測技術基礎控制工程基礎材料科學基礎(1)
機械原理制造工程基礎核輻射物理及探測學
機械制圖工程熱力學流體力學
傳熱學燃燒理論大學物理
汽車理論電工技術與電子技術儀器分析
電路原理電力系統分析量子力學
高電壓工程計算機語言與程序設計有機化學及實驗
計算機組成原理計算機文化基礎計量經濟學
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匯編語言程序設計金融工程
計算機系統結構電子技術基礎管理信息系統
模式識別基礎自動控制理論創業管理
材料力學理論力學現代生物學導論
經濟學原理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文物精品與文化*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思想道德修養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傳統陶藝室內設計
*古代禮儀文明中西文化關系史外國工藝美術史
國際關系分析英語寫作(1~4級水平)動畫設計
大學英語綜合課程新聞采訪與寫作民事訴訟法
綜合造型基礎*工藝美術史大學體育
刑法學機械制造實習民法學
實驗室科研探究軟件工程計算機圖形學基礎
電子商務概論土木工程CAD傳統染織藝術
水處理工程通信電路*新聞傳播史
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現代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心計算機實驗教學中心藝術與設計實驗教學中心
實驗物理教學中心電氣工程實驗教學中心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實踐教學中心
基礎工業訓練中心機械工程實驗教學中心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實驗教學中心
力學實驗教學中心先進材料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清華大學-騰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清華大學-金蝶軟件(*)有限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清華大學-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清華大學-內蒙古*機械制造(集團)有限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清華大學-寧夏回族自治區電力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清華大學-上海電氣電站設備有限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清華大學-*建筑工程總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清華大學-*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清華大學-北控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清華大學-*水電工程顧問集團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清華大學-東風汽車有限公司東風商用車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清華大學-國際商業機器(*)有限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清華大學-富士康精密組件(深圳)有限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清華大學-*空空導彈研究院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國家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
清華大學-騰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清華大學-*建筑工程總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清華大學-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清華大學法學教育實踐基地
清華大學-寧夏回族自治區電力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清華大學-人人公司新聞傳播學類文科實踐教育基地
清華大學-北京清華醫院臨床技能綜合培訓中心
教學模式

清華大學多個院系均實現了人才培養與國際接軌,在多門課程上采用英語教學或雙語教學,使用國外原版教材,與世界名校共同組織課程、聯合培養等重要措施,都旨在為學生提供國際化的視野。清華為每一位學生提供了全面而具有個性化的教育。每學期,清華大學為全校本科生開設了近兩千門課程,幾乎涉及到所有的學科領域。這兩千多門課程,除個別專業很強的課程以外,都是面向全校學生開放的。同學們可以在培養計劃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學習計劃和興趣,各取所需。這一在國內領先的選課制度,打破了國內傳統的各院系之間層層封閉、學生選課自由度小的問題,真正實現了綜合性大學的魅力。

高水平的藝術教育和體育教育是清華的重要特色,清華擁有全國高校中規模較大、水平較高的學生藝術團(800名成員中大部分都是普通高考錄取的學生),這里更有全國綜合性大學最豐富的藝術課程,涵藝術史論、美學、賞析、藝術表演與藝術創作等,年均選修學生達7000人以上。

清華大學開設有全國綜合性大學中最豐富的體育課程,年均選修學生超過25000人次,其中定向越野、射擊、跳水、藝術體操等都是深受同學歡迎的特色課程。

教學成果

2000年至2012年,在每四年一次的*教學成果獎評審中,清華大學共獲得69項獎勵,其中:2001年共獲得*教學成果獎23項,其中作為*完成單位的成果20項,包括一等獎3項,二等獎17項;2005年共獲得*教學成果獎26項,其中作為*完成單位的成果19項,包括特等獎1項,一等獎4項,二等獎14項;2009年共獲得*教學成果獎20項,其中作為*完成單位的成果12項,包括一等獎3項,二等獎9項。
學業評價體系
2015年5月15日,清華大學公布新的學業評價體系。從2015級本科生和研究生起,學生正式成績單中的成績記錄為等級制形式,將不再出現百分制。
根據新的評價體系,課程成績以A+、A、A-、B+、B、B-、C+、C、C-、D+、D、F形式記載。其中獲A+(非常優秀)的人數不超過該課程修讀總人數的5%。獲得F(不通過)的學生比例則不設要求。
按照等級制評價體系,學校只給出參考標準,自主權完全交給院系和教師,他們可根據課程目標設定等級評價細則。如果學生對老師的評價有異議,學校行政部門會請老師給出解釋和說明,不作最終判斷,最終由院系的教學委員會作出裁決。
這項改革歷經5年,通過對不同學科、不同課程的教師和學生訪談,對近20所國內外知名大學的評分和評價體系進行調研,較后綜合形成這一改革方案。
變百分制為等級制后,在推薦免試研究生過程中,學校不提供逐次排名的名單,而只提供前10%、20%、40%、80%等段位的名單。后期通過面試等手段,加強對學生科研潛力、素質等方面的考察。

人事制度/清華大學

1993年清華大學開始人事制度改革的探索,提出“非升即走”實施方案,意在通過末位淘汰制優化師資隊伍,實現人才流通。
1994年“非升即走”方案正式實行。其中規定:初級職務在達到任職年限后三年內升不了中級;中級職務達到任職年限五年內升不了副高級者,“非升即轉或非升即走”。
1999年清華大學實行有限期與長期聘用相結合的聘用制度,將“非升即走”制度化。新制度強調:對新聘人員實行連續合同聘用,規定初級職務最多兩個聘期,中級職務最多三個聘期,如不能晉升高一級職務則不再續聘;副教授以上經過一至兩個聘期后可長期聘任。
1999年清華又取消了新聘教師的任職資格證書,代之以具備明確聘期的教師職務聘書,聘任年限與合同聘用期限同步。(1998年至2002年,聘用合同沒有續聘〈含未滿合同〉的教師占簽聘人數的10.8%。至此,合同制逐步占領“鐵飯碗”意識,在清華推廣開來)。清華大學前任校長顧秉林院士在接受《文匯報》采訪時,對當時的人事改革制度的設想進行了通俗闡釋:“經過兩個周期也就是6年,如果你還沒有升職,那就應該離開。”由于現實“執行難度太大”,迄今為止清華的改革措施依然“相對平穩”。
1940年美國高校實施“不升即離”在與世界接軌的過程中,“非升即走”并非清華原創。
1940年,美國大學教授協會和美國大學協會聯合通過了《關于學術自由和終身教職的原則聲明》,提出廣為人知的“Tenure-Track”制度(又稱“up-or-out”,“不升即離”制)。為了獲得終身教職,美國大學專職教師往往要經歷獲取博士學位、博士后研究(2-3年)、助理教授(至少5年)、副教授(3-4年)和正教授的發展“流水線”。在助理教授試用期內,若無職位晉升,則必須走人;若達到評定標準,則有永久或繼續任職的資格,除非某些不可抗因素干擾。

學校領導/清華大學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校 長邱勇
副校長康克軍, 張鳳昌,謝維和,程建平,袁駟,邱勇,姜勝耀,施一公、尤政(2015年9月上任)
黨委書記陳旭、李一兵(黨委副書記)
常務副校長程建平
黨委常委康克軍,程建平,張鳳昌,謝維和,袁駟,邱勇。
歷任領導
姓 名職 務任 期(新*)姓名職 務任 期(新*前)
陳旭黨委書記2013~至今彭佩云黨總支書記1949.3~1950.3
陳吉寧校長2012.1~至今馮友蘭校務會議主席1948.12-1949.5
胡和平黨委書記2008.12~至今梅貽琦校長1946.10~1948.12
顧秉林校長2003.4~2012.1常務會主席1946.10~1948.12
陳希黨委書記2002.2~2008.12梅貽琦清華校長1938.5~1946.5
王大中校長1994.1~2003.4梅貽琦校長1931.12~1937.8
賀美英黨委書記1995.9~2002.2吳南軒校長1931.4~1931.6
方惠堅黨委書記1988.9~1995.9羅家倫校長1928.8~1930.5
張孝文校長1988.10~1994.1溫應星校長1928.4~1928.6
李傳信黨委書記1984.2~1988.9曹云祥校長1922.4~1927.12
高景德校長1983.5~1988.10金邦正校長1920.9~1921.10
林克黨委書記1982.7~1984.2張煜全校長1918.7~1920.1
劉達黨委書記1977.4~1982.7周詒春校長1913.10~1918.1
校長1978.6~1983.5唐國安校長1912.10~1913.8
蔣南翔校長1952.11~1966.6唐國安監督1912.4~1912.10
黨委書記1956.5~1966.6周自齊監督1911.2~1912.4
袁永熙黨委書記1953.9~1956.5------------------------------
劉仙洲院系委會主任1952.6~1952.9------------------------------
何東昌黨委書記1950.3~1953.9------------------------------
葉企孫校務任委員1949.5~1952.6------------------------------

校友總會/清華大學

清華校友總會的前身是清華學校留美同學會和清華同學會。清華學校留美同學會是1913 年夏天發起成立,以振作校風,聯絡情誼為宗旨。在總會執行部下分為美國東部和中西部兩支會,到1920年回國的同學逐漸增多,在國內設立上海支會、北京支會。編制同學錄,聯絡會員,募集捐款,贊助該校,將校中情況時常報告諸同學等等。1927年由華北支會發起,募捐購屋于騎河樓39號,創辦北京清華同學會會所。清華同學會總會于1933年10月29 日在北平騎河樓清華同學會會所成立。校長梅貽琦為會長兼總干事。總會以增進該校利益,聯絡會員友誼,提倡互助精神為宗旨。1934年01月01日,《清華同學會總會校友通訊》創刊,后改名為《清華校友通訊》。

學術研究/清華大學

科研建設清華大學形成了由圍繞國家戰略目標而設立的重大專項和由國家財政穩定持續支持,以提供公共科技產品為主的基本計劃組成的國家科技計劃體系,包括國家科技支撐計劃、“863”計劃、“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部委及北京市科技計劃等。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是該校科研項目和經費的重要來源。“十一五”以來,該校每年通過上述渠道獲得資助立項的科研項目超過1000項,合同額超過15億元。未來幾年,國家財政科技投入仍將保持較快的增長,學校從上述渠道獲得的科研經費也將會保持增長態勢。

2010年,該校文科新開課題777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立項5項,轉為重點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13項,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科項目4項;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3項;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3項,教育部年度項目(含后期資助、專項)立項26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6項。

該校在部分學科領域已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科學前沿水平的學術研究成果,在Science、Nature和Cell等著名雜志和期刊上發表了多篇高水平學術論文,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學術影響。如吳德海課題組在Science(2002年)、范守善和李亞棟兩個課題組分別在Nature(2002,2005年)上發表了有關納米材料方面的學術論文,施一公、顏寧領導的研究團隊2009年以來在Science、Nature和Cell等上連續發表了多篇結構生物學方面的高水平論文。

在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的科研工作中,部分項目也取得了重大成果,如“大型集裝箱檢測系統”、“生物芯片”、“下一代互聯網”、“應急平臺”等分別在解決海關打擊走私、抗擊“非典”、維護公共安全等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領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重點推廣項目:《清華大學科技成果重點推廣項目》是由清華大學與企業合作委員會和科技開發部在對學校科技成果廣泛征集和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編寫的年刊,匯集并展示了清華大學年內較新的科技成果,反映了學校在高新技術領域的較新成就。由該刊發布的科技成果著眼于公共安全、能源環境、信息、先進制造、新材料、醫療衛生等領域,作為學校向地方、企業重點推廣的項目,從而促進較新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高效轉化,推動科技成果的持續研究。

科研成果

成果獎勵:該校在戰略高技術、國防安全、重大基礎研究等方面,組織全校優勢力量攻關,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至2010年,學校累計獲得*科學技術獎勵419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勵2092項。

專利技術:學校專利工作緊密圍繞“提高科研成果的水平與質量,專利工作的重點轉移到高水平專利的支持和技術轉移”這樣的宗旨開展工作。將知識產權特別是將專利權的保護貫徹到科學研究的全過程。在學校承擔的重大、重點項目中,以一些重要專利技術為主形成了以基本專利和外圍專利相結合的專利群。國內專利申請和授權數持續增長,國外專利申請和授權數增長幅度顯著,在全國高校中名列*,僅2009-2010兩年申請數為872項,占1985年以來申請總數的約46%,授權數為332項,占授權總數的約62%。

從1985年至2010年,學校累計申請專利11578余項,其中,發明專利9940項;授權專利數為6744余項,其中,發明專利授權數為5247項;申請國外專利總數1915余項;國外專利授權總數536余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數約為838項。

論文著作:根據*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公布的數據,該校被《工程索引》(EI)收錄論文數,連續17年保持全國高校首位;被《科學技術會議索引 》(ISTP)收錄論文數,連續22年保持全國高校首位,被《科學引文索引》(SCI網絡版)收錄論文,在數量保持穩定的同時,質量有穩步提升,SCI論文被引用篇數及被引用次數繼續在全國高校名列前茅。

該校2009年度國際論文被引用3766篇,共計13314次,被網絡版《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的總數為2758篇,被《工程索引》(EI)收錄的論文數3431篇,被《科學技術會議錄索引》(ISTP)收錄的論文1377篇,被《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收錄的論文數為83篇。

2009年該校共發表各類學術著作165部,2010年該校共發表各類學術著作138部。2009年該校共出版人文社會科學類學術著作268部,2010年該校共出版人文社會科學類學術著作261部。

研究機構清華大學科研機構根據其批準設立的主體不同,分為三類,包括政府批準機構、學校自主批建機構和學校與校外獨立法人單位聯合共建機構。截至2012年5月31日,清華大學正在運行的科研機構共317個。國家實驗室:清華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籌)。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蛋白質科學基礎設施(北京基地)。

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北京電子顯微鏡中心、北京電子能譜中心。

國家重點實驗室: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低維量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精密測試技術及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集成光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微波與數字通信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水沙科學與水利水電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電力系統及發電設備控制和仿真國家重點實驗室、新型陶瓷與精細工藝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工程實驗室:數字電視國家工程實驗室(北京)、電子商務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神經調控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抗腫瘤蛋白質藥物國家工程實驗室、下一代互聯網核心網國家工程實驗室、特高壓工程技術(昆明、廣州)國家工程實驗室、工業酶國家工程實驗室(聯合)。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光盤系統及應用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工業鍋爐及民用煤清潔燃燒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燃氣輪機與煤氣化聯合循環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企業信息化應用支撐軟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道路交通管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分中心)。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生命有機磷化學及化學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業生物催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應用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地球系統數值模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蛋白質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生物信息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普適計算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粒子技術與輻射成像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信息系統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生態規劃與綠色建筑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土木工程安全與耐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固體廢物處理與環境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先進成形制造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熱科學與動力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先進反應堆工程與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先進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有機光電子及分子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學術交流

學術會議

學校通過舉辦高水平的國際及雙邊學術會議,使全校師生了解國際前沿學術信息和較新學術成果,促進了學科建設和發展,積極推進高層次學術研究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學校召開的國際會議越來越呈現出數量多,級別高、領域廣、促進后續合作的特點。根據清華大學官網資料顯示:學校每年召開國際(雙邊)學術會議近80個,會議參會總人數近萬人次,其中境外代表近5000人次。一大批水平高、規模大、影響廣的重大國際會議先后在清華召開,如:國際碳納米管2009會議、第三十六屆國際系統功能語言學大會、第八屆共軛高分子與有機納米結構光探測國際會議、第十屆放射與核醫學成像的全三維圖象重建國際會議、2009亞太生物信息學大會、第15屆層間化合物國際會議、第五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第33屆國際燃燒會議、國際互聯網工程組織第79次會議等。這些相關學科領域的高水平會議在清華的召開有力推動了相關學科的發展,提升了清華的學術水平和國際聲譽。

清華論壇

是一個具有戰略性、前沿性和創新性的高水平、成系列的學術論壇。論壇主題覆蓋廣泛的學術領域,包括科技、經濟、文化、生態等方面關乎*與世界發展的重大問題。清華論壇2005年10月舉辦*講,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共舉辦四十二講。

世界經濟論壇

2009年10月17日,首屆清華大學*與世界經濟論壇成功舉辦。論壇的主題是“后危機時代的*與世界經濟新格局”,。2010年,又相繼舉辦了第二屆、第三屆,主題分別為“2010年*經濟結構調整與世界經濟風險”、“風云是否突變:世界經濟金融形勢與第二輪金融危機等”。

國際安全論壇

2010年4月3日,首屆清華大學國際安全論壇舉辦,主題為“建立不使用核武器的世界”,論壇發布了題為《建設不使用核武器的世界》的研究報告。6月19日舉辦第二屆,主題為“金融安全與東亞合作”,發布《構建A3貨幣聯盟》研究報告,探討A3貨幣聯盟可行性、人民幣國際化路徑選擇與面臨的困難、人民幣升值壓力、*金融改革難點等議題。

社會發展論壇

2010年4月,首屆清華大學社會發展論壇舉辦,發布題為《以利益表達制度化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的研究報告。

學術期刊

清華大學學報

清華大學學報包括三種期刊:《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清華大學學報《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均由清華大學主辦。

《世界建筑》:作為國家一級雜志和建筑科學類核心期刊的《世界建筑》,不僅是*建筑界了解世界建筑動態的一個窗口,也架設了一座聯絡世界建筑和*建筑發展的橋梁,成為一個促進建筑文化交流的廣闊平臺。

《裝飾》:作為目前國內藝術設計類*核心期刊,《裝飾》雜志立足學術,放眼社會,涉及衣食住行、美化生活的各個方面,涵蓋藝術設計的各個專業領域,是專業設計師、設計教育者和學生的必備讀物,在專業圈內享有較高聲譽。
《清華法學》:《清華法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清華大學主辦,清華大學法學院《清華法學》編輯部編輯,雙月刊,逢單月15日出版。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清華大學教育研究》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核心期刊,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很高聲望。

文化傳統/清華大學

校徽清華大學校徽是由三個同心圓構成的圓面。外環上下是英文校名;中環左右并列著“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兩個詞組,它們出自《易》乾坤兩卦的大象辭,這兩句話較先是1914年11月5日梁啟超先生到清華演講時勉勵清華學子時提出的,而校徽的原型來自清華兵操營的軍旗,其后又經歷多次更改。該校徽于2003年12月學校以“清華老校徽圖案”申請注冊教育服務類商標,并于2006年4月獲批。
校歌1923年前后,清華大學公開征集校歌,最終采用了汪鸞翔先生用文言文寫成的歌詞,并由何林一夫人張慧珍(也做張慧真)女士譜曲。于1924年03月18日全體練習試唱,03月20日在大禮堂正式合唱,刊載于1924年03月27日《清華周刊》。為幫助學生理解,汪鸞翔于1925年秋在《清華周刊》上發表了《清華中文校歌之真義》,將校歌逐段作了解析。歌詞(汪鸞翔詞 何林一夫人曲)
(一)
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莊嚴,巍然中央,
東西文化,薈萃一堂,大同爰躋,祖國以光。
莘莘學子來遠方,莘莘學子來遠方,
春風化雨樂未央,行健不息須自強。
自強,自強,行健不息須自強!
自強,自強,行健不息須自強!
(二)
左圖右史,鄴架巍巍,致知窮理,學古探微,
新舊合冶,殊途同歸,肴核仁義,聞道日肥。
服膺守善心無違,服膺守善心無違,
海能卑下眾水歸,學問篤實生光輝。
光輝,光輝,學問篤實生光輝!
光輝,光輝,學問篤實生光輝!
(三)
器識為先,文藝其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
孰介紹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視,泱泱大風。
水木清華眾秀鍾,水木清華眾秀鍾,
萬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無穹。
無穹,無穹,赫赫吾校名無穹。
無穹,無穹,赫赫吾校名無穹。
校慶清華大學始于1911年04月26日由庚子賠款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但是,這一準確日期還是存在爭議的,另外為盡量不影響教學秩序,于是學校定為每年四月的較后一個星期天為清華校慶日。
校花清華以紫荊和丁香為自己的校花,校旗亦為紫白兩色組成,以紫色為主。紫色由紅、藍兩色混合而成,紅色是火焰,是*的國色,藍色是海水,是西土的象征,紅藍相融亦蘊含著中西文化的會通,亦是清華的歷史與文化的特征。
校訓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
1914年,梁啟超先生到清華以“君子”為題做演講,以儒家經典《周易》“乾”、“坤”二卦的象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為中心內容激勵清華學子發奮圖強。此后,學校即以此八字尊為校訓,制定校徽。1917年修建大禮堂即以巨徽嵌于正額,以壯觀瞻,同時期產生的校徽中也已有此八字。
精神愛國奉獻,追求*在紀念90周年校慶期間,全校開展了整整一年的“清華精神”大討論,一般認為清華精神包括“愛國奉獻”、“嚴謹求實”、“勇于求新”、“追求*”、“團隊精神”、“世界眼光”等方面。清華校長顧秉林在2003年任職致詞中正式提到清華精神為“愛國奉獻、追求*”。
校風行勝于言
該四字來源于1920級畢業紀念物——位于大禮堂前草坪南端的日晷上的銘言。
學風嚴謹、勤奮、求實、創新
辦學特色中西融會、古今貫通、文理滲透
校名題寫伴隨著新*的誕生,清華大學進入了一個歷史的新紀元。1950年6月,毛澤東主席應清華師生的要求,欣然親筆題寫了校名“清華大學”。由毛主席題寫的校名字樣,如今已成為清華的一種特殊標志,極有代表性。毛主席親筆題寫的原件,保存在清華大學檔案館。

特色專業/清華大學

建筑學清華大學建筑學科歷史悠久,是由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于1946年10月創辦的,學制5年。回顧過去,在教育部組織的多次專業教育評估中,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的建筑學本科多次以優秀的成績首批通過評估,而且該專業至今還一直保持著全國一級重點專業學科的地位。該專業一直秉承教學、科研、實踐三者相結合的方針,積極鼓勵學生創新,而且還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國際上各大建筑類比賽,并在眾多的參賽團隊中脫穎而出,屢獲殊榮,使學科的發展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和好評。
水利水電工程大學生風采水利水電工程系是清華大學較具優勢和歷史傳統的工科系之一,歷史可追溯至成立于1929年的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水利組。萬里長江*壩——葛洲壩、世界較大規模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舉世聞名的南水北調工程等國內幾乎所有重大水利水電工程的關鍵技術攻關都有該系師生的參與。從1958年全系師生設計的當時華北地區較大的水利樞紐工程——密云水庫,到近十多年來自主設計建成的福建溪炳和新疆石門子兩座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碾壓混凝土拱壩,都凝結著全系師生的智慧和創造。
土木工程土木工程系是清華大學最早成立的工程系科之一,也是最受用人單位歡迎的工科系之一。
機械工程機械工程系是清華大學最早成立的工科系之一。機械工程系本著嚴謹求實、自強不息的精神,不僅為國家的科技發展造就了大批優秀人才,而且,在國民經濟發展的各個時期,為國家的科技進步作出了突出貢獻。
電氣工程清華大學電氣工程專業隸屬于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以下簡稱電機系)。至今已經為國家培養出大量的優秀人才,其中還包括我們熟悉的朱?基、黃菊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能和這些國家領導人成為校友,也不失為一種榮幸。在2003年電氣工程一級學科的評估中,電機系電氣工程學科取得了非常喜人的成績,不僅整體水平獲得全國*,并在學術隊伍、科研成果、人才培養、學術聲譽所有四個單項中均名列全國*。

清華風物/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校園位于北京市海淀區北四環與北五環之間,東臨地鐵13號線,西臨北大、圓明園,是*最美麗的大學之一;清華園原為皇家園林,清朝康熙年間稱熙春園,雍正、乾隆、咸豐先后居住于此,咸豐年間熙春園改名為清華園。
校園總占地面積392.4公頃(校本部306.0公頃,不含附屬醫院),總建筑面積198.1萬平方米;校園綠化率54.8%,擁有樹木1152種,其中喬木4.5萬株,灌木18.8萬株,百歲以上古樹240棵;公共教室面積5.3萬平方米,教室276間,學生公寓共45萬平方米,1.39萬間。
校園內各個不同時期的建筑自然形成各具風格的建筑群落,為師生創造了適宜的工作、學習、生活環境。清華園大禮堂的草坪前日晷上在風雨中挺立數十載,上面刻著清華的校風:“行勝于言”。“行勝于言”不是不言,而是言必求實,以行證言。 清華校園按照南門主路(學堂路)分為東區、西區。西區校園為老校區,以美式的校園布局和眾多西洋風格的磚石結構歷史建筑為特色。大禮堂為中心景觀,圖書館、科學館、清華學堂、同方部、西體育館及理學院等建筑分布其間,原王府庭園工字廳、古月堂、水木清華等古建筑及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描述的“荷花池”(近春園遺址)則展示了*傳統的園林風格;東區則以1950年興建的蘇式主樓為主體,以及建筑館、明理樓、經管學院、逸夫科技館等現代風格的建筑物。 在清華二校門北邊小山下,有一塊被清華校友稱為“清華*碑”的“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為當年國學研究院師生為紀念王國維而立,碑銘上陳寅恪撰寫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恰是一代代清華學人精神的寫照。

歷史沿革/清華大學

清末民國清華學校
1909年,游美學務處在北京設立,同時開始籌建附設肄業館,總辦周自齊,招考*批庚款直接留美生,錄取梅貽琦等。

1910年,招考第二批庚款直接留美生,錄取竺可楨、趙元任等。1911年,游美肄業館更名清華學堂,并首次開學,是由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

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裁撤游美學務處;唐國安擔任首任校長,周詒春為教務長,在校生約500人,教員30余人,以“培植全材,增進國力”為宗旨培養“領袖人才”。

1914年10月,美國建筑師墨菲與丹納為學校指定校園規劃,布置留美預備學校和綜合大學。1916年至1920年,建成圖書館、體育館、科學館、大禮堂等早期建筑。
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城內十多所學校示威游行。清華學生組織演講、會見公使、致電巴黎和會;9日,校內掛半旗,全體同學在體育館舉行“國恥紀念會”,并焚燒校內日貨。

1924年5月,曹云祥成為正式校長,在任6年中,清華學術得到空前發展。

1925年春,成立國學研究院,聘請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等導師。從派遣留學逐步轉為培養本國人才,始創四年制本科教育,分文、理、法三院。
國立清華大學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掌控北京后,任命羅家倫為校長,易名“國立清華大學”,任職期間,羅家倫對學校組織結構大加整改,延請了蔣廷黻,張奚若、蕭公權,馮友蘭、張子高等幾十位著名教授。

1929年4月,羅家倫因查出清華基金帳目虧空,要求改革,與清華大學董事會發生矛盾,提出辭職。

1930年5月20日,學生代表大會驅逐羅家倫校長,后閻錫山所任喬萬選遭學生護校糾察隊阻擋。

1931年,教育部所任校長吳南軒獨攬大權、蔑視教授人格,攜印入城,斷絕學校資金并暗示武力解決,學生護校委員會和教授會迫使教育部將其撤職;10月14日,任命梅貽琦為校長,其在任17年中,對學校建設貢獻巨大,確定了清華著名學府地位。

1932年,設工學院。1933年開始招考留美公費生。
西南聯合大學
1936年春,清華大學決定在湖南籌設分校。2月,梅貽琦與工學院院長顧毓琇等赴湖南,與湖南省主席何健商洽。何健對清華在湘設分校表示歡迎,并希望首先籌設農學院。清華大學為穩妥起見,表示擬先設農業研究所,然后逐步改為農學院。關于校址,原擬購圣經大學舊址,后因索價60萬,清華無力承擔,而由何健撥長沙岳麓山空地100余畝贈與清華作為建校之用,何健與梅貽琦代表雙方簽訂了合作協議。

1936年冬,清華秘密運送一批圖書、儀器到漢口,每批10列車,每車約40箱。這些設備、圖書,成為以后長沙臨時大學、西南聯合大學非常重要的教學設備,為保證聯大正常的教學以及有限的科研,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辦學,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

1937年10月25日,臨大開學,11月1日開始上課。臨大綜合了清華、北大、南開原有的院系設置,設4個學院17個學系。截止到11月20日,在校學生共有1452人,其中清華學生631人、北大學生342人、南開學生147人,新招學生114人、借讀生218人;教職員共有148人,其中清華73人。

臨大初期,清華計劃利用原來在長沙岳麓山南為特種研究所修的建筑,做暫時駐扎的打算。但1937年底,南京淪陷,武漢危急,戰火逼近長沙,長沙臨時大學被迫再度遷校至昆明;正如西南聯大校歌中吟唱的“萬里長征,辭卻了五朝宮闕。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離別。”

1938年2月,長沙臨時大學*學期結束后,師生啟程奔赴云南昆明。由于戰時內地交通困難,女同學和體弱男同學由粵漢鐵路到廣州經香港、越南入滇,一部分同學沿湘桂公路到桂林經柳州、南寧、越南入滇;還有男同學二百余人組織了湘黔滇旅行團,櫛風沫雨,行程全程3200多里,其中徒步2600多里,歷時68天,橫穿湘黔滇三省,完成了世界教育史上罕見的一次“長征”。時年40多歲的教授聞一多不顧體弱,毅然參加步行團;由臨大抵昆明入學的學生有993人,其中清華學生481人,清華教職員共達200多人。
1938年4月2日,教育部以命令轉知:奉行政院命令,并經國防較高會議通過,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6月8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關防”到校,7月1日正式啟用。校名中去掉“臨時”二字,表明國民政府對日本侵華戰爭的嚴重性和長期性有了新的認識。

1946年,清華大學遷回清華園原址復校,設農學院。

建國初期

清華大學

1949年后,校長梅貽琦等人隨國民政府遷往臺灣,后以新竹清華大學之名于臺“復校”。清華歸屬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更名“清華大學”。

1949年1月10日,北平市軍管會接管清華,5月4日,成立以葉企孫為主席的校務委員會,主持校務。7月,新政協籌委會征求國旗、國徽、國歌,次年6月,營建系主任梁思成召集組建清華大學國徽設計小組,設計方案最終被采用。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清華的文學院、理學院、法學院、農學院、航空等院系被迫割離該校而劃歸北京大學等校,同時吸收國內其他高校的工科院系,清華大學成為一所多科性的工科大學,重點為國家培養工程技術人才。

1952年11月,蔣南翔出任清華大學校長,積極探索符合*國情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辦學道路,在培養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的工程技術和尖端科技人才方面成績卓著;他提出“爭取健康地為祖國工作五十年”口號,激勵清華人至今。

1952年,清華著手進行“學習蘇聯先進教育經驗”的教學改革,按計劃培養技術人才,從學分制轉為學年制,學制延長,建立教學大綱,翻譯大量蘇聯教材,加強基礎課,聘請蘇聯專家講學。

1957年至1958年春的反右斗爭中,清華571人被劃右派。清華逐漸形成了“又紅又專”和“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特色,從1953年起率先實行“政治輔導員”制度,讓優秀學生黨員“雙肩挑”(專業學習和政治工作),延續至今。當時的清華被稱為“紅色工程師的搖籃”。

1958年后,開展教育領域“大躍進”,實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勤工儉學、教育支援農業,清華師生承擔了密云水庫、*革命歷史博物館等實踐工作。

文革十年

文革時期,清華大學作為文革紅衛兵運動的重要搖籃,始終處于漩渦中心,在此期間學校教學秩序受到嚴重破壞。

1966年12月19日,經“無產階級司令部”授意,一統清華“文革”的井岡山兵團成立,蒯大富為*把手。12月25日,5000多師生開展“反劉少奇、鄧小平”游行,即“一二·二五大行動”。1967年4月10日,召開旨在揭露劉少奇的“批斗王光美萬人大會”。
1967年4月14日,因對文革一系列重大問題存在分歧,井岡山兵團分裂為“兵團總部”(“團派”)和“四一四串聯隊”(“414派”或“四派”),矛盾日益激烈。5月29日晚,“414派”成立“清華大學井岡山四一四總部”,與“團派”正式對立。

1968年3月,“楊、余、傅事件”后,兩派矛盾膨脹。4月23日至7月27日,兩派之間爆發“百日大武斗”,動用棍棒、土槍、土炮、劇毒弓箭、地雷、手榴彈、半自動步槍、燃燒瓶、土坦克等,針對大禮堂、東區浴室樓、科學館等進行搶占與爭奪;致使18人死亡,1100多人受傷,30多人終身殘疾。

1968年7月27日,中共中央派出工宣隊進駐清華。“團派”襲擊工宣隊工人,導致5人被殺、731人受傷,震動北京城,史稱“七二七事件”,直接導致毛澤東終止全國群眾武斗。

1970年,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

1975年,鄧小平主持工作后,清華黨委副書記劉冰等人寫信給毛澤東,斥責清華一二把手遲群、謝靜宜飛揚跋扈。這被毛澤東看做“文革”翻案,加以批評,后演變為“教育革命大辯論”。12月,演變為全國性“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數十萬群眾和機關干部前來清華“學習”、“參觀”,教學工作癱瘓,貼出十萬多份大字報。

1976年10月,“四人幫”倒臺。16日,中共北京市委整頓學校。次年4月29日,劉達任黨委書記兼革委會主任,開始整頓領導班子、糾正冤假錯案、改善教職工隊伍結構,不久后取消革委會。

改革開放1977年,恢復高考招生,清華大學逐步制定新的教學計劃、招收研究生,恢復教學、科研能力,到1982年,在校學生數量超過8800人。

改革開放后,清華大學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并逐步恢復了文理、經管、社科等學科。

1984年,設立研究生院, 成立經濟管理學院。

1985年,復建理學院,建立繼續教育學院。

1988年,成立建筑學院。

1993年,成立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1994年,成立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同年,清華大學國家CIMS工程中心(National CIMS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獲美國制造工程師學會的大學領先獎。

1996年,列入首批”211工程“,同年成立機械工程學院。

1999年,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并入,成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恢復建立法學院。同年,學校被列入首批985工程。

2000年,成立土木水利學院, 成立公共管理學院。

2001年,成立醫學院。

2002年,成立新聞與傳播學院。

2004年,成立航天航空學院。

2006年,與北京協和醫學院合作辦學,成立“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

2008年,成立馬克思主義學院。

2009年,成立生命科學學院。

2011年,成立環境學院;建校100周年,兩岸清華(清華大學,臺灣清華大學)共同舉辦“百年校慶”的相關活動。

2012年,*人民銀行研究生院并入清華大學,成立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

2013年,成立材料學院。

2015年6月18日,為探索解決全球性挑戰,由清華大學、美國華盛頓大學和微軟公司合作創建的全球創新學院(Global Innovation eXchange institute,簡稱GIX)在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正式啟動。這是*高校*次到美國辦學,也標志著*高校在美國設立的*實體校區和綜合性教育科研平臺正式建立。

2016年2月,清華大學藥學院成立。

校園設施/清華大學

截至2009年,校園總占地面積392.4公頃(校本部306.0公頃,不含附屬醫院),總建筑面積198.1萬平方米,為*大陸高校較大的校園之一。校園綠化率54.8%,擁有樹木1152種,其中喬木4.5萬株,灌木18.8萬株,百歲以上古樹240棵。公共教室面積5.3萬平方米,教室276間。學生公寓共45萬平方米,1.39萬間。

學生文化活動中心面積4000多平方米,設有音樂、美術及舞蹈教室,展覽廳、報告廳、表演廳,以及40多間琴房,各種文藝社團都在此活動。

綜合體育中心面積約12600平方米,可容納約5000觀眾,用于體育比賽、大型演出、集會和體育課,并為學校體育代表隊的訓練和學生日常鍛煉提供場所。

游泳館面積約9700平方米,具備國際標準長度泳道和標準高度的跳臺、跳板及陸上訓練場地,是一所符合國際標準的比賽場館。
2009年11月,清華大學新射擊館“維學館”落成啟用。新射擊館坐落在東大操場東側,與東體育館共同組成東操場的東、西看臺。新射擊館建筑面積10700多平方米,建有10米靶56個,25米靶兩組,50米靶10個。

2003年,第六教學樓、信息技術研究院樓、納米科技樓、美術學院大樓、紫荊學生公寓等工程項目陸續竣工。相繼竣工的項目還包括紫荊學生公寓區的研究生、留學生公寓和高級培訓學員公寓、理化樓、公管學院大樓、老年學研究中心等。

學校興建的主要項目有射擊館、新清華學堂(清華百年學堂)、音樂廳、校史館、藝術/博物館、人文社科圖書館、圖書館四期擴建工程等,這些項目在2011年百年校慶前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

截至2010年,清華大學圖書館的館藏總量約有396萬冊(件),形成了以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科學文獻為主體,兼有人文、社會科學及管理科學文獻等多種類型、多種載體的綜合性館藏體系。清華大學圖書館除中外文圖書外,館藏資源還包括:古籍線裝書22萬冊;期刊合訂本約有53萬冊;年訂購印刷型期刊3268余種;本校博、碩士論文9.2萬余篇;縮微資料2.8萬種;各類數據庫459個;中外文全文電子期刊5.7萬余種;中外文電子書超過238.5萬冊,電子版學位論文約有105.9萬篇。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

隨機官網
Copyright © 2013-2014 首頁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