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美女一区_欧美性生交xxxxx久久久缅北_欧美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_久久久久不卡 - 九一看片.

首頁網

天津大學

介紹:

天津大學

http://www.tju.edu.cn

教育網站,天津高校。高校大學。

天津大學,校長致辭,北洋,北洋大學。天大。

學校領導/天津大學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劉建平
黨委副書記舒歌群、李義丹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汪曣
校 長李家俊
副 校 長鐘登華(常務)、余建星、馮亞青、舒歌群、劉東志、元英進
 歷任領導
時期姓名職務任期姓名職務任期
北洋大學堂1895.10-1912.1盛宣懷督辦1895.10-1896.10丁家立校長1895.10-1896.10
李岷琛督辦1896.10-1903唐紹儀督辦1903-1904
梁敦彥督辦1904-1907梁如浩督辦1907-1908
蔡紹基督辦1908-1910錢明訓督辦1910-1911
王修植總辦1897-1902蔡紹基總辦1902.8-1903.6
錢嶸總辦1903.6-1903.8沈桐總辦1904.9-1905.1
丁惟魯監督1905.2-1906.1徐德源監督1911.12-1912.1
蔡儒楷監督1906.1-1911.12
北洋大學校時期1912.1-1913.2徐德源校長1912.1-1913.3
1913-1928.7蔡儒楷校長1913.2-1914.3趙天麟校長1914.3-1920.1
馮熙運校長1920.1-1924.8劉仙洲校長1924.9-1928.7
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茅以升校長1928.7-1929.6
國立北洋工學院1929.7-1938.7茅以升院長1929-1930.6蔡遠澤院長1930.7-1932
李書田院長1932-1938.7
西北工學院李書田籌委會主任1938.7-1939.2賴璉院長1939.2-1943.10
潘承孝院長1943.10-1946.5
泰順北洋工學院1942.12-1946.5陳藎民院長1942.12-1946.5
北洋工學院西京分院1944-1946.5李書田院長1944-1946.5
國立北洋大學時期1946.5-1951.9茅以升校長1946.5-1948.8張含英校長1948.8-1949.4
劉錫瑛校長1949.4-1951.9
天津大學時期劉錫瑛校長1951.9-1952吳德校長1952-1957
張國藩校長1957-1966臧伯平校長1977-1978
李曙森校長1978-1982史紹熙校長1982-1986
吳詠詩校長1986-1993李光泉校長1993-1997
單平校長1997-2006龔克校長2006-2011
李家俊校長2011起

校區地址/天津大學

衛津路校區地址:天津市南開區衛津路92號
郵編:300072
北洋園校區主詞條:天津大學新校區
地址:天津市津南區海河教育園區(預計2015年投入使用)
濱海工業研究院地址:天津市濱海新區臨港經濟區嘉陵江道48號
郵編:300460

歷史沿革/天津大學

肇基學府 洋洋大風(初創時期)

天津大學的前身北洋大學始創于中日甲午海戰之后。當時天津海關道盛宣懷通過直隸總督王文紹,稟奏清光緒皇帝設立新式學堂。光緒二十一年八月十四日(1895年10月2日),光緒皇帝御筆欽準,成立天津北洋西學學堂,并由盛宣懷任首任督辦,校址在天津北運河畔大營門博文書院舊址。從此,誕生了*近代的*所大學。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北洋西學學堂正式更名為北洋大學堂。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津京,學堂校舍為敵兵所霸占,設備、文檔案卷遭毀壞,學校被迫停辦。以后不容學堂復課,至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4月學堂方在西沽正式復課。1912年1月,北洋大學堂改名為北洋大學校,直屬教育部,1913年又改稱國立北洋大學,此后一直沿用此校名至1928年更名為國立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止。

天津北洋西學學堂一開創就是名符其實的大學,并以高水平的新式大學出現。創辦之始就援照美國模式辦學,在功課設置、教學內容、教科書、教學方法上,全面引進西方教育模式。學堂設立頭等學堂(大學本科)、二等學堂(預科),學制各為四年,經過八年,培養出專門人才。同時,資送頭等學堂畢業生出國留學也是學堂創辦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創辦之時,頭等學堂設專門學(即科系)四門:工程學、礦務學、機器學、律例學,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學堂增設鐵路專科,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又設鐵路學堂,上述學門皆為當時*社會所急需,體現了北洋大學“興學救國”的創辦宗旨。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北洋大學堂開學復課時,分設法律、土木工程、采礦冶金三個學門,后應外交需要附設法文班、俄文班,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開辦師范科,至此北洋大學已成為包括文、法、工、師范教育諸科,初具綜合性的新式大學。


篳路藍縷 窮理振工(專辦工科時期)

1919年原采礦冶金學門又分為采礦學門、冶金學門。1917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對北洋大學與北京大學進行科系調整,北洋大學改為專辦工科,法科移并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工科移并北洋大學。從此,北洋大學進入專辦工科時代。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在教育上試行大學區制,北洋大學改稱“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不久大學區制廢止,北洋大學暫稱“國立北洋工學院”。

從1920年6月起,北洋大學專辦工科,設有土木、采礦、冶金三學門;后學門改稱系,至1935年北洋工學院設有礦冶、土木、機械、電機共四個系(內分七個工程組);為了提高學術及技術水平,北洋工學院于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開始成立研究所,1934年,其組織章程(含招考研究生)經教育部核準,1935年初,開始招收研究生,首屆研究生于1937年“七·七”事變前畢業,并被授予碩士學位。


三工連理 薪火相承(抗戰時期)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7月30日,天津淪陷。9月10日,教育部下令“以北平大學、北平師范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為基干,設立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3月,西安臨時大學改稱國立西北聯合大學。7月教育部指令西北聯大改組為西北大學、西北工學院、西北師范學院和西北醫學院。

國立西北工學院由北洋工學院與北平大學工學院、東北大學工學院和私立焦作工學院合組而成,學院設在陜西固縣古路壩,初設土木、電機、化工、紡織、機械、礦冶、水利、航空八個系,后又增設工業管理系。

1941年10月,*工程師學會及各專門工程學會在貴陽舉辦聯合年會。借此相聚之機,各屆北洋校友就復校事宜進行了磋商,會談決定在呼吁恢復國立北洋工學院的同時,籌設私立北洋工學院,由全國北洋校友共同籌辦。在此壓力下,國民政府行政院于1942年12月將原浙江省立英士大學升格為國立英士大學,將其工學院劃出,獨立為國立北洋工學院,任陳藎民為代理院長,因工學院地處浙江泰順百丈口鎮,故史稱“泰順北洋工學院”。與之相呼應,李書田于1944年春在西安籌建了北洋工學院西京分院,下設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兩系,并以北洋治學精神主持西京分院,分院學生刻苦攻讀,奮發讀書蔚然成風。


百川歸海 西沽重興(理工結合時期 )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天津收復。北洋廣大師生和各地校友提出了恢復國立北洋大學的強烈要求。1946年初,教育部正式下令恢復國立北洋大學,著力在天津西沽北洋大學原址復校。此后,泰順北洋工學院、北洋工學院西京分院、西北工學院和北平部(理學院院長陳藎民接受“北平臨大第五分班”,建立北洋大學北平部)四校師生先后返津參加復校。

1945年10月22日北洋大學正式復校開學。復校后的國立北洋大學,在原來工學院的基礎上,增設了理學院,從此北洋大學進入理工結合時期。工學院初下設土木、水利、采礦、冶金、電機、航空、機械、化學工程學系八系,后增設建筑工程學系和紡織工程學系;理學院設置與工學院關系密切的物理、化學、數學、地質學四個基礎學科系。復校后,北洋大學以“研究高深學術,培養專門人才”為宗旨,制定了“決不忽視窮究學理,同時注重科學應用,使理工有機結合起來”的教學方針,并積極付諸實施;同時,成立土木、水利、采礦、冶金和化學工程等五個工程研究所,積極開展學術交流與科學研究,并著手招收研究生,以培養高級專業人才和研究人員,被各界譽為“科學建國的堡壘”。


改天換地 北洋新生(建設多科性工業大學時期)

1949年1月,天津解放,4月,北洋大學在原校址正式開學復課。1949年11月起,北洋大學隸屬中央教育部直接領導。

此后,北洋大學師生積極配合新*的高等教育改造,進行了增強教師陣容、課程改革、管理體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初步完成了學校的新民主主義改造。改造后的北洋大學實行校、院、系三級管理,學校設立理學院、工學院,共設有物理、數學、冶金、土木、水利、采礦、機械、化工、航空、紡織、建筑工程、地質工程等12個學系,學系下設水利實驗室等14個實驗室,還設有機械實習工廠與紡織實習工廠。同時,北洋大學的科學研究和培養研究生工作,在改造后也取得了充足的發展,設有冶金、土木、采礦、水利、化工等5個工程研究所,成為當時我國培養研究生的重要基地。

1951年9月22日,北洋大學與河北工學院合并,定名為天津大學。

在半個多世紀的歷程中,北洋大學為祖國培養了數千名高級專門人才,成為政治、經濟、科技、教育等各界的棟梁,為我國采礦、冶金、石油工業的創建,為機械、水利、土木工程的開拓,為紡織、化工、航空、電機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外交家王正廷、數學家秦汾、礦冶學家王寵佑、法學家王寵惠、詩人徐志摩等杰出人才都曾就讀于北洋大學。革命先驅、廣州起義總指揮張太雷烈士也是北洋大學早期畢業生,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法學家趙天麟、教育家張含英等曾任北洋大學校長。機械專家石志仁、化工專家侯德榜等曾在校任教,在大批校友中,有50余名專家、學者成為*科學院、*工程院院士。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之前,天津大學設土木、水利、采礦、紡織、冶金、機械、電機、化工、地質、數學、物理共11個系。

院系調整中,南開大學工學院,津沽大學工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唐山鐵道學院的化學工程系,北京鐵道學院的建筑工程系等院系并入天津大學;天津大學數學系、物理系并入南開大學。此后,從天津大學調出的科系還有:抽調地質組組建北京地質學院(今*地質大學);抽調冶金系、采礦系金屬礦組組建北京鋼鐵學院(今北京科技大學);抽調采礦系采石油組并入清華大學;抽調采礦系采煤組至*礦業學院(今*礦業大學);抽調電信系至北京郵電學院(今北京郵電大學);抽調水利系農田水利及土壤改良專業至武漢水利學院(現已并入武漢大學);抽調土木工程系測量專業至武漢測繪學院(現已并入武漢大學);礦冶工程系調唐山成立河北礦冶學院;紡織工程系調出成立河北紡織工學院(今天津工業大學);化學工程系造紙專業調往天津輕工業學院(今天津科技大學)。1958年又從天津大學抽調力量重新組建河北工學院(今河北工業大學)。

經過全國規模的院系大調整,一方面,天津大學集中了并入院系的優勢,成為全國重點工科大學;另一方面,從天津大學調出的科系歷史悠久、優勢突出,把北洋大學的優良傳統帶到了祖國各地,為新*工業體制的建立與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調整后,天津大學遷入南開區七里臺新校址,下設機械工程系、電力工程系、電信工程系、土木建筑工程系、化學工程系、紡織工程系、水利工程系7個工科系,20個專業和13個專修科,另設化工研究所和石油工業學校。此后,經過幾年的調整、發展,天津大學已逐步形成為多科性工業大學格局,并在此基礎上闊步前進,將學校建成了全國規模較大的多科性工業大學之一;1955年天津大學重新招收研究生,著力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形成了完整的研究生培養體系,成為我國重要的高層次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基地。

1958年8月13日,毛澤東視察了天津大學,并就學校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高等學校應抓住三個東西:一是黨委領導,二是群眾路線,三是把教育和生產勞動結合起來。”1958年末在北京舉行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展覽會”上,天津大學展出的項目居全國高校之首,受到各方面的重視。1959年,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在高等學校中指定一批重點學校的決定》,天津大學被定為首批16所重點大學之一。在此前后,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周恩來、鄧小平等也先后來校視察工作,對天津大學的工作和已取得的成績給予了肯定和贊揚。

1966年,天津大學設有無線電電子工程、光學與精密儀器、水利工程、機械制造工程、動力與自動化工程、土木建筑工程、化學工程等7個系、38個專業。在隨后的十年“文革”期間,學校正常的教學、科研工作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影響了學校事業的正常發展。1977年全國恢復統一高考后,天津大學全面撥亂反正、整頓教學科研秩序,教育質量日益提高,并于1978年恢復招收碩士研究生。1978年2月,天津大學*批恢復了文革前直屬教育部領導的重點高校地位。

銳意改革 日新月異(改革開放到百年校慶,新的發展時期)

1979年1月,全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工作會議隆重召開,提出了把高等學校辦成教育中心和科研中心的奮斗目標。會后,天津大學提出了把學校辦成理工結合的綜合性大學的建設目標,大膽革新,調整系科設置,興辦理科專業和理工結合的新專業,加強基礎理論和技術基礎。經過籌備調整,學校將原土木建筑工程系更名為土木工程系,原無線電工程系更名為電子工程系;在原機械制造工程、精密儀器工程、電子工程系、電力及自動化工程、化學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等7個系的基礎上,增加了計算機科學工程、熱物理工程、建筑、船舶工程、工業管理工程、基礎科學6個系;另有馬列主義、體育、中文等3個直屬公共課教研室;新增了系統工程、應用數學、應用物理、應用力學、工程熱物理等5個專業。全校由原來的38個專業發展到43個專業,并籌備建立化學、生物及醫學儀器兩專業。調整后的系科和專業的更新,既有尖端科學,也有基礎科學,學科布局合理,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

在學生培養上,學校提出了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方向,不斷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注重教學實踐,使學生既能打好理論基礎,又能獲得基本技能和必要的實際鍛煉。1981年10月,國務院決定高等學校實施學位制并授權天津大學為學位授予單位;同年,學校在1978年恢復招收碩士研究生的基礎上,開始招收*批博士生。1984年,教育部批準學校為首批試辦研究生院的高校。

1978年中共中央召開全國科學大會。會上,天津大學的36項科研成果獲獎,極大地振奮了廣大教師和科研人員的研究精神。隨后學校采取了有力措施,健全科研機構,加強組織管理,大力修訂和落實學校科研規劃,突出重點,縮短科研戰線,并積極開展國際學術交流。1980年,全校已建立和在建研究所(室)共14個,并承擔了一大批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當年即完成科研項目25項。

1980年,天津大學舉行了建國以來的*次校慶――85周年慶典。此后,學校加大改革力度,于1983年成立了人文社會科學系,將原化學工程系分為化學工程、應用化學、化學三個系,基礎課部分為數學、物理、力學、外語四個系。1984年,學校制定了《天津大學1984~1990年發展規劃》,提出了把天津大學辦成具有工科、理科、文科和管理學科的綜合性高等學校的規劃目標,并規定了具體的實施指標,為學校的發展繪制了美好的藍圖,標定了發展方向和目標。到1985年底,學校綜合性大學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專業設置日趨合理,系科有了較大充實和發展,全校建有研究生院、管理學院、石油化工學院,設有20個系,52個本科生專業,16個重點學科,13個博士點,45個碩士點,有14個研究所(室),77個實驗室,8個實習和生產性工廠。

為適應經濟體制改革對人才培養的需要,學校又設立了技術經濟與系統工程系,增設了生物化工、工業工程、國際工程管理、經濟法等專業。到1995年百年校慶前,全校共有21個系,59個本科專業,其中工科系14個,理科系3個,文科系2個,管理科系2個,此外學校還建立了成人教育學院、職業技術教育學院、國家教委高等工程教育管理干部培訓中心,基本形成了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和多種形式、多種層次的辦學模式。全校有各類在校生13000余人,其中本專科生9300余人,研究生2100余人,外國留學生、進修生100余人,另有成人教育學生200余人。至此,一個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的現代化大學已初具規模。


百年風華 再攀高峰(向綜合性大學發展時期)

1995年是天津大學光耀輝煌、永載史冊的一年。5月,天津大學順利通過國家教委“211工程”部門預審,成為我國首批建設的若干所重點大學之一;10月2日,天津大學(原北洋大學)建校一百周年慶典隆重舉行,古老的學府從此跨入了新世紀的征程。1995年10月2日,天津大學(原北洋大學)建校一百周年慶祝大會隆重舉行,全校師生員工和2萬余名海內外校友參加了這一盛大慶典。百年校慶之際,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李鵬、喬石、李瑞環、榮毅仁等分別題詞,李瑞環、李嵐清、吳階平、孫孚凌等出席慶典,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天津大學的親切關懷。

百年校慶后,天津大學奮勇前進、矢志改革,為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提高辦學效益,學校從1997年始積極推行學院制改革,實行校、院兩級管理體制,將原有的辦學系和所組建為11個學院。同時,從1985年起學校即開始試行有計劃、有指導的學分制,現已基本完善。在此基礎上,學校又進行了專業結構調整,注意體現理工結合、文理滲透、學科交叉與綜合精神,著力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層次、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今天,天津大學的本科生培養質量,總體上已經達到或接近國際一流大學的水平。1999年5月,學校順利通過了教育部組織進行的本科生教學工作優秀評價。


一百一十多年來,天津大學先后為*培養了10萬余名合格畢業生,他們中間的大多數已成為我國經濟建設的骨干力量。天津大學的發展也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黨和國家的主要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李鵬、李瑞環、李嵐清等曾先后來校視察,對天津大學的發展給予了熱情關懷和有力支持。

新世紀已經到來,學校制訂了面向21世紀的總體發展目標。在"實事求是"校訓的指引下,天津大學全體師生正朝著建設國內外知名高水平大學的目標而不斷努力前進。

校園文化/天津大學

校訓天津大學(北洋大學)的校訓為“實事求是”,由建校初期北洋大學原校長、著名法學家趙天麟首倡并承繼至今。趙天麟任校長期間(1914-1920)總結北洋大學近二十年辦學經驗,概括出“實事求是”四個字,以之教導學生遂成為校訓,一直沿襲至今。
“實事求是”一詞出于《漢書·河間獻王劉》,文中說劉德“修古好學,實事求是”。后被人們沿傳引申,毛澤東也曾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作過這樣的論述:“‘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的一些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趙天麟以這四個字首倡于北洋大學。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對待科學技術知識,端正學風。對昔日的北洋大學和今天的天津大學在治學、育人諸方面都起到積極作用,產生了深遠影響。
趙天麟堅持嚴字當頭,以講求高質量為教學目標。他在1925年北洋大學三十周年校慶祝詞中寫到:
形上形下,聚精會神。人文淵藪,日新又新。猥長其曹,改制伊始。一得之愚,實事求是。
憶當髫稚 ,蛾術于斯。歸自海外,乃辱皋比。教學相承,淵源接續。從事此間,厥情最篤。
別來數稔,時復念茲。達材成德,與有榮施。云霞蒸蔚,盛會欣逢。洋洋學海,萬派朝宗。
這一段祝詞是趙天麟辦學思想的回顧和總結,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精神,和集中精力從事教學工作,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的抱負。
天津大學在繼承這一優良校訓的基礎上賦予了新的內涵,即辦事求學,要從實際出發,注重實效,誠實守信,并注重求索真相,開拓創新,把握規律。天津大學繼承了北洋大學的優良校風和學風,恪守“實事求是”的校訓,在教學上,明確提出了“嚴謹治學,嚴格教學要求”的“雙嚴”方針,形成了自己的優勢和特色:對教師嚴格聘任,講求真才實學,并要求教師兢兢業業,誨人不倦,講授認真,教學方法具有引導性;對學生嚴格挑選,嚴格考核,嚴格管理,并要求學生自覺自重,勤奮好學,注重素質的全面提高。
校慶

天津大學以每年公歷10月2日為校慶日。

校色

天津大學校色為“北洋藍”(C100,M80,Y0,K30),代表理性、沉穩、效率、科技。

校徽1990年確定,設計者為天津大學設計院郭泉
主要含義
校徽外形為圓形,取自《淮南子·主術訓》“智圓行方”之意。校徽中間“1895”字樣為天津大學(北洋大學)創建時間,盾形為原來北洋大學校徽的概括,二者說明了天津大學前身為北洋大學,是*近代史上*所大學。英文為“TIANJIN UNIVERSITY(PEIYANG UNIVERSITY)”亦為天津大學(北洋大學)的英文翻譯。校徽外為齒輪,象征天津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理、工、文、管相結合的綜合性大學。校歌天津大學校歌,又稱北洋大學校歌,誕生于1935年,為紀念*近代*所大學,北洋大學建校40周年而譜寫。校歌作者蕭友梅、廖輔叔。校歌總結了北洋大學興學育人、實業救國的艱辛歷程,促人奮進,催人向上,激發北洋學子在黑暗的舊*,為民族復興、國家富強而奮斗。用埋頭苦干的精神,實事求是的學風,獻身科學“把中華改造”。

歌詞為:
花堤藹藹,北運滔滔,巍巍學府北洋高。
悠長稱歷史,建設為同胞。
不從紙上呈空談, 要實地把中華改造。
窮學理,振科工,重實驗,薄雕蟲。
望前驅之英華卓犖,應后起之努力追蹤。
念過去之艱難締造,愿一心一德共揚校譽于無窮。

知名校友/天津大學

  • 政界
姓名簡介姓名簡介
吳 德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天津大學原校長茅以升橋梁專家 全國政協原副主席
張太雷革命先驅,中共早期重要領導人,廣州起義主要領導人王寵惠法學家 曾任民國國務總理
唐紹儀中華民國首任國務總理徐 謨聯合國海牙國際法院首位*大法官
王正廷外交家 曾任民國國務代總理陳立夫民國“四大家族”代表之一
鐘世銘北洋政府鹽務總署署長錢永銘民國交通銀行董事長
曾養甫民國交通部部長王世杰曾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國民政府外交部長
葉秀峰曾任國民黨中統局長孫越崎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委員長、民革名譽主席
李榮融原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聶璧初原天津市市長
儲 波原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王云坤原吉林省委書記
蔣心雄原核工業部部長陳冀平*法學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
張元龍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天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孫寶樹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原社保部副部長
散襄軍天津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陳質楓天津市政協副主席
陳全訓*有色金屬協會會長王治平天津市副市長
任學鋒天津市副市長高勇河北省高級法院院長
賀化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劉卓慧國家質檢總局總工程師
武四海河北省政協副主席楮 平全國工商聯黨組副書記、副主席
胡振鵬江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居昌交通部原副部長
李振東建設部原副部長莊公惠天津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
鄒廣嚴四川省原副省長張濤河南省政協原副主席
曹秀榮天津市政協原副主席程貽舉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
張修學國家行政學院原副院長何國模天津市政協原副主席
王德惠天津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朱培康民革中央原副主席
吳敦夫新疆自治區政協原副主席江國鎮江西省政協原副主席
張士儒河北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秦朝鎮河北省政協原副主席
徐達本煤炭工業部原副部長楊 輝天津市政協原副主席
齊璧亭河北省省政協副主席姚建銓天津市政協原副主席
袁心湖國家安全部原副部長程*水電部原副部長
恒玉珊物資部原副部長、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兼秘書長郝執齋水電部原副部長
周傳典冶金部原副部長李天相石油部原副部長
林子亮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王之泰北京市政協原副主席
張海國海南省政協副主席楊新成天津市原常務副市長
張順臻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原副主席方曉宇海南省原常務副省長
程士范安徽省政協原副主席徐赤文浙江省政協原副主席
譚振雄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原副主席馬龍翔遼寧省政協原副主席
韓純德紡織部原副部長李永安全國總工會原書記處書記
安朝俊北京市人大原副主任張含英水利部原副部長
付志方河北省政協主席景春華河北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
聶辰席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黨組副書記田向利河北省委常委、省委統戰部長
宋璇濤貴州省委常委、紀委書記李亞力天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孫海麟天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侯磊河北省檢察院原檢察長
紀正昆*標準化協會理事長、國家標準化委員會原主任李勇庫審計署總經濟師
王 波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副主席蔣旭光國務院南水北調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
許永盛國家能源局副局長陸煥生天津市原副市長
馬興瑞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國家航天局局長、黃超雄寧夏自治區人大原副主任
楊曉波湖北省黃石市市長范修芳河南省鶴壁市市長
丁巍河南省安陽市委書記徐光河南周口市委書記
張文深河南省焦作市市長夏立華黑龍江省大慶市市長
楊慧河北省衡水市市長王愛民河北省邢臺市市委書記
王治昌北洋政府農商總長,王光美、王光英之父何勇原中央書記處書記、中紀委副書記
  • 科研界
姓名簡介姓名簡介
黃汲清地質學家馬寅初中科院院士、著名經濟學家、人口學家,
秦汾數學家,原東南大學校長吳自良中科院院士、冶金專家、"兩彈一星"獎章獲得者
姚建銓中科院院士 激光與非線性專家姚樹人“兩彈一星”功臣
謝克昌*工程院院士、*工程院副院長趙天麟著名法學家
劉仙洲中科院院士 機械學家李恒德*工程院院士 核材料、材料科學家
侯德榜中科院學部委員、化工專家張含英水利學家
張國藩物理學家李署森教育家
崔 愷*工程院院士 *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師昌緒兩院院士、金屬材料專家、*工程院原副院長
顧佩華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汕頭大學執行校長靳樹梁中科院院士、冶金專家,原東北工學院院長
周志宏中科院院士、材料專家 上海交大原名譽校長魏壽昆中科院院士、冶金專家
陳俊勇中科院院士 國家測繪局科技委主任王之璽中科院院士、鋼鐵冶金專家
張 維中科院院士、力學專家葉培大中科院院士、原北京郵電學院院長
高景德中科院院士傅家、原清華大學校長史紹熙中科院院士、*首席內燃機專家、原天津大學校長
張沛霖中科院院士、物理冶金學家彭一剛中科院院士建筑專家
高鎮同中科院院士 結構疲勞專家母國光南開大學原校長 物理學家【74】
屠海令*工程院院士 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原院長謝禮立*工程院院士 地震與防災工程專家
梁維燕*工程院院士 發電工程與設備專家陳克復*工程院院士 紙漿造紙工程專家
陳國良*工程院院士、金屬材料專家張壽榮*工程院院士 鋼鐵冶金專家
余建章*科學院學部委員 地質學家傅恒志*工程院院士 西北工大原校長
王崇愚中科院院士 金屬缺陷與電子結構專家梅自強*工程院院士 紡織工程科技專家
湯騰漢藥物化學家 軍事醫學科學院原副院長吳承明*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 經濟學家
何振亞電子信息學家 *數字信號處理領域的開拓者和先行者之一揭曾佑農田水利學家 *現代農田水利學科的重要奠基人
李建勛北京高等師范學校(現北京師范大學)校長張子林*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首任院長
劉 穎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原副院長劉光文新*水文高等教育奠基人
劉肇祎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合并武漢大學)原院長李海文重慶建筑工程學院(合并重慶大學)原院長
周 楫西安公路學院(現長安大學)原副院長張文奇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大)原院長
張劍霄西安冶金建筑學院(現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副院長何 振太原機械學院(現中北大學)副院長、黨委副書記
華澤澎石油大學(華東)黨委書記呂方潤河北理工大學原黨委書記
李含善內蒙古工業大學原校長王之泰北京物資學院原副院長
劉光棟湖南大學原黨委書記、原副校長徐仲榆湖南大學原副校長
李儒新中科院上海光機所所長、黨委書記鄭 剛上海醫療器械高等專科學校校長
汪仁樹哈爾濱科技大學(現哈爾濱理工大學)原校長李忠獻天津城市建設學院院長
楊賢金華東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張廣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
李國強同濟大學原副校長胡敏強東南大學常務副校長
王岳森石家莊鐵道大學黨委書記、校長張宏偉天津工業大學黨委書記、原校長
李 軍石家莊經濟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戎 賢河北工業大學副校長
梁英華河北聯合大學副校長付志峰北京化工大學原副校長
魏克新天津理工大學副校長滕建輔天津理工大學副校長
張 樺天津理工大學副校長張 維天津財經大學副校長
阮雙琛深圳大學副校長范曉偉中原工學院副院長
張順頤南京郵電大學原副校長楊紹普石家莊鐵道大學副校長
成旦紅*浦東干部學院副院長夏長亮天津工業大學副校長
張 瑾青島工學院副院長葛寶臻天津商業大學副校長
王延吉河北工業大學副校長栗文義內蒙古工業大學副校長
  • 企業界
姓名簡介姓名簡介
馬興瑞*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王壽君*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
楊長利*核工業集團黨組成員、副總經理李 躍*移動通信集團公司總經理
劉大山*通用技術集團黨組成員、副總經理曹廣晶*三峽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
魏家福*遠洋運輸集團總裁陳有安*銀河金融控股集團董事長 銀河證券董事長
馬挺貴*建筑工程總公司原總經理帥軍慶國家電網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
烏若思*華能集團原副總經理秦煥明*一汽集團副總經理
姚發海*衛星通信集團副總經理胡哲一*建設銀行副行長
譚旭光濰柴動力集團董事長余津勃*化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趙海英中央匯金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顯棣*化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黃兆鑾*一汽原廠長袁國林三峽工程總公司副總經理
陳毅松德意志銀行原副總裁毛庭安泰國U航空*部總裁
戰嘉瑾海信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杰波南方航空副總經理
周宇祥*醫藥集團副總經理李云鵬*遠洋運輸集團副總裁
譚 強信誠人壽總經理余維佳西南證券總裁
張兆祥*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佟保安*電子信息產業集團公司原副總經理、黨組副書記
吳 峻華潤醫藥集團副總裁鄺業梅國家開發銀行原總經濟師
周竹平寶鋼集團副總經理袁晴棠*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原工程師
高明祥東風汽車公司原黨委常務副書記王敬群中化國際副總經理
林鷗江南造船集團公司總經理王 勇滬東中華造船集團公司總經理
周學仲*海洋石油工程股份公司總裁李友成*海洋石油工程股份公司副總裁
王 濤*海洋石油工程股份公司副總裁李志剛*海洋石油工程股份公司總工程師
  • 軍界
姓名簡介姓 名簡介
楊恒中將、 二炮原副司令周錫禎少將 空軍工程學院原院長
曹孟樸少將 解放軍工程兵工程學院原院長曾泉生副兵團職,海軍指揮學院原顧問
姚樹人少將 海軍工程學院原院長呂海寰少將 通訊工程學院原院長
吳哲少將 總參通信部原局長戴敬升少將 65集團軍原副軍長
趙生亞少將 解放軍防化專家王耀華少將 解放軍理工大學副校長
杜云生少將 總后勤部基建營房部部長張玉忠少將 北京軍區聯勤部副政委
李決龍少將 海軍某海防工程中心主任、海防工程專家李明泉少將 總裝備部通用裝備保障部部長
  • 其他
姓名簡介姓名簡介
徐志摩著名詩人榮智健實業家
古宣輝愛國僑領、香港華僑華人總商會會長鄭漢鈞香港工程師學會原會長
李興剛國家體育場(鳥巢)中方總設計師趙小鈞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中方主設計師
程樹榛著名作家趙秀玲第四屆*十大女杰
馮驥才著名作家顧雛軍科龍集團原董事長
薛仙舟“*合作運動導師”陳之藩散文家
張鳳洪通俗文學作家王學仲*書協原副主席、著名書畫家
向 梅著名演員

辦學規模/天津大學

師資力量

截至2014年3月,天津大學有教職工4489人,其中*科學院院士5人,*工程院院士9人,雙聘院士17人,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40人,天津市“千人計劃”入選者75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講座教授38人,“973”首席科學家有15人,*教學名師獎獲得者7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5人,人事部“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2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158人。學校共有專任教師2446人,其中教授572人,副教授931人。學校現有國家創新研究群體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8個,國防科技創新團隊1個。

學科建設

在學科建設上,天津大學形成了以工為主、理工結合,經、管、文、法、教育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布局。學校設有工學、理學、管理學、教育學、經濟學、醫學、文學、法學、哲學、藝術學等學科門類,擁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7個(覆蓋21個二級學科),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8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個,天津市重點學科27個。

發展目標

在世紀之初,學校制訂了面向新世紀的總體發展目標: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國內外知名高水平大學,并在本世紀中葉建設成為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國際化的世界一流大學。

院系設置
學院下設系科
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科力學學科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
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精密儀器工程系光電信息工程系光電子科學技術系生物醫學工程與科學儀器系
天津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工程系電子科學與技術系通信工程系電氣電子實驗教學中心
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
天津大學電氣與自動化工程學院電氣工程系自動化系現代電工電子技術中心電氣與自動化實驗中心
電工電子實驗中心
天津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土木工程系水利水電工程系港口工程系船舶工程系
海洋工程系國際航運管理系土木水利CAD教學中心
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化學工程與工藝分子科學與工程生物工程制藥工程
應用化學食品科學與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
天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系金屬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無機非金屬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材料科學及加工自動化系
材料化學系
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建筑學系城市規劃系藝術設計系
天津大學求是學部建筑工程(茅以升班)電工電子類化工材料類機械工程類
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專業學位與高級管理培訓學院工業工程系工程管理系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系
信息管理系工商管理系會計與財務管理系技術經濟研究所
金融系系統工程研究所公共管理研究所社會保障研究所
天津大學理學院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
天津大學文法學院法學系中文系英語系
天津大學軟件學院軟件工程系視覺藝術系
天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軟件與計算科學系計算機工程系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系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心
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學科研部
天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環境科學與生態系環境工程系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系
天津大學藥物科學與技術學院藥物化學系天然藥物學系分子細胞藥理學系藥物分析系
藥劑系藥物信息與設計系
天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微生物與免疫系分子與結構生物學系
天津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技術系教育管理系
天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對外漢語系
其它院系機構、直屬單位天津大學仁愛學院天津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天津大學網絡教育學院天津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
天津大學建筑設計規劃研究總院天津大學內燃機研究所天津大學濱海工業研究院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
天津大學王學仲藝術研究所天津大學應用數學中心天津大學航空航天研究院天津大學(武清)前沿技術研究院
天津大學青島海洋技術研究院天津大學可持續能源研究中心

專業介紹

天津大學現有57個本科專業,3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7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1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本科生

學院招生專業
機械工程學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能源與動力工程工程力學工業設計
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天南大合辦)生物醫學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光電子技術)
測控技術與儀器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工程物聯網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固體電子與微電子)通信工程
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
電氣與自動化工程學院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建筑工程學院土木工程水利水電工程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
化工學院化學工程與工藝分子科學與工程制藥工程生物工程
應用化學(工)食品科學與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功能材料
建筑學院建筑學城鄉規劃環境設計
管理與經濟學部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保密管理方向)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物流工程(物流與供應鏈管理)金融學
工業工程工商管理工程管理電子商務
財務管理
理學院數學與應用數學應用物理學應用化學
文法學院法學漢語言文學英語
軟件學院軟件工程動畫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
藥物科學與技術學院藥學
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科學
教育學院教育學
  • 研究生
一級學科碩士點
類別學科名稱
人文社科類
哲學應用經濟學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
理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
工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筑學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
船舶與海洋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
軟件工程
管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藝術學美術學設計學
醫學藥學

二級學科碩士點(12個):*哲學、科學技術哲學、中共黨史、應用心理學、體育教育訓練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現當代文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發酵工程、食品科學、蔬菜學、情報學。

一級學科博士點
類別學科名稱
理學數學化學生物學
工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筑學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
船舶與海洋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
軟件工程
管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二級學科博士點(1個):職業技術教育學。

人才培養

在人才培養方面,天津大學明確提出了“嚴謹治學,嚴格教學要求”的“雙嚴”教學方針,樹立了“學校以育人為本、育人以教學為先”的觀念,提出了對本科生實施綜合培養,對高層次人才堅持“博、深、新”培養的原則,形成了一整套系統的教育思想、教學制度、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形成了有特色的教育教學機制。本科生培養質量總體上已經達到或接近國際一流大學的水平,在教育部進行的本科教學工作評估中,天津大學獲得優秀成績。學生多次在國內、國際各種大賽中獲得大獎,畢業生供需比一直居全國高校前列。

天津大學建校112年以來,為祖國培養了18萬余名高層次人才,為我國近代工業體系的創立和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革命先驅張太雷,經濟學家馬寅初,外交家王寵惠、王正廷,數學家秦汾,著名詩人徐志摩等無數先賢,以及至今活躍在各個行業的風云人物,如“兩彈一星”功臣吳自良、姚樹人,香港實業家榮智健等均曾在這里秉燭夜讀;著名法學家趙天麟、橋梁專家茅以升、機械學家劉仙洲、化工專家侯德榜、水利學家張含英、物理學家張國藩、教育家李曙森等知名學者都曾在此執鞭任教。據不完全統計,學校校友中有“兩院”院士64位,大學校長50余位。建國以來,學校培養了一大批高級領導干部,數百名國家特大型企業負責人和總工程師。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天津大學校友在2008北京奧運會場館建設中成功“會師”:崔愷(*建筑設計研究院奧運項目總指揮)、李興鋼(國家體育場(“鳥巢”)中方設計主持人)、趙小鈞(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中方總設計師)等十余位領軍人物均為學校畢業生。

合作交流

截止2012年9月,天津大學有各類留學生1844人,來自118個國家和地區。與世界上34個國家和地區的153所高校、研究機構及公司簽署協議。天津大學積極開展科研合作,已與國際機構合作建立了27個國際聯合實驗室。在海外成立了2所孔子學院,分別是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發孔子學院和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孔子學院。學校為“*-東盟工科大學聯盟”秘書處所在單位,“*大學聯盟”成員高校,“中歐工程教育平臺”、“中俄工科大學聯盟”合作高校。
天津大學牽頭籌建APEC可持續能源中心,并受*國家能源局委托負責中心管理。APSEC于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寫入《北京綱領》,是亞太地區能源可持續合作與發展的機制與平臺。

宣懷學院

2015年2月3日,天津大學聯手中科招商集團于3日掛牌成立“宣懷學院”,為破解這些問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被認為是*經濟新的發動機。而原本應是其中主力軍的大學生卻面臨創業方向不明、創業經驗不足、創業資金匱乏等多重難題。政府、高校、企業出資33億余元搭建旨在破解大學生創新創業難題的“眾創空間”平臺。

學術研究/天津大學

科研成果

2001年-2013年,學校有35項成果獲國家科技獎勵,3項成果入選“*高校十大科技進展”,415項成果獲省部級科技獎勵。

2006-2010年,天津大學科技總經費達到37.7億元,比“十五”期間翻了一番;取得了一批標志性成果,有14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2011年,學校科技總經費達15.05億元;2012年科技經費總量18.08億元。

2012年,學校簽訂千萬元以上大項目達到30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319項,總資助額度達到21114萬元,授權專利622項(其中發明540項)。2011年-2013年,學校取得千萬元大項目74項,其中億元級項目3項;獲批“973”計劃項目10項;獲得國家科技獎勵14項;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26.4%,2013年達到1716項,2項發明專利獲2013年度天津市專利金獎,1項發明專利獲得第十五屆*專利優秀獎。。

在2013年公布的2012年度科技論文統計中,學校被SCIE、EI、CPCI-S收錄論文數分別為1626篇、1805篇、722篇,515篇論文被評選為表現不俗的論文。

1999年12月,科技部、教育部批準天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作為*首批15個*大學科技園試點之一;2001年,天津大學與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合作共建的天津大學科技園正式掛牌。

科研平臺

截止2013年末,學校建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個國家科技成果重點研究推廣中心,1個國家文物重點科研基地,75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重大專項分中心、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等科研基地(含8個參建天津市工程中心)。

自“2011計劃”實施以來,天津大學把握機遇、統籌規劃,以學校優勢創新資源為依托,在建設好首批“2011計劃”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的同時,又相繼牽頭組建了*傳統村落與建筑遺產保護協同創新中心、測量科學與高端儀器協同創新中心、高效環保內燃動力協同創新中心等協同創新中心。

天津大學*、省部級主要科研機構一覽
“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
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
國家能源局科研機構
APEC可持續能源中心(APEC Sustainable Energy Center-APSEC)(天津大學牽頭)
天津市科研機構
天津應用數學中心天津市能源研究中心
國家重點實驗室
內燃機燃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水利工程仿真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精密測試技術及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
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
國家工程實驗室
多晶硅材料制備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港口水工建筑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精餾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發酵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計算機病毒防治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工業結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文物重點研究基地
文物建筑測繪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綠色合成與轉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先進陶瓷與加工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光電信息技術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電力系統仿真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港口與海洋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定量系統生物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微光機電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機構理論與裝備設計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濱海土木工程結構與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智能電網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先進燃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B類)中低溫熱能高效利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形狀記憶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輕型動力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綠色精制過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水利工程仿真與安全監測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微納制造與測量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天津市重點實驗室
天津市電力系統仿真控制重點實驗室天津市生物分子與制藥工程重點實驗室天津市港口與海洋工程重點實驗室
天津市應用催化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天津市現代工程力學重點實驗室天津市低維功能材料物理與制備技術重點實驗室
天津市過程檢測與控制重點實驗室天津市生物醫學檢測技術與儀器重點實驗室天津市建筑物理環境與生態技術重點實驗室
天津市土木工程結構及新材料重點實驗室天津市材料復合與功能化重點實驗室天津市現代連接技術重點實驗室
天津市膜科學與海水淡化技術重點實驗室天津市現代藥物傳遞及功能高效化重點實驗室天津市非線性動力學與混沌控制重點實驗室
天津市裝備設計與制造技術重點實驗室天津市室內環境質量監控重點實驗室天津市復雜管理系統重點實驗室
天津市認知計算與應用重點實驗室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至2013年12月,天津大學圖書館館藏紙本263.91萬冊,電子資源數據庫189個,電子圖書112萬冊, 中外文期刊8251種。引進中外文數據庫46種,涵蓋中文全文電子期刊近萬種,西文全文電子期刊8000余種;建成了教學參考書數據庫、*古建筑圖片數據庫等49個特色文獻數據庫。

  • 學術期刊

《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雙月刊,CSSCI收錄

《天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版)》月 刊,Ei收錄

《天津大學學報(英文版)》雙月刊,Ei收錄

《管理科學學報》月刊,CSSCI收錄

《系統工程學報》雙月刊

《燃燒科學與技術》雙月刊,Ei收錄

《納米技術與精密工程》雙月刊,Ei收錄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內燃機學報》

《小型內燃機與摩托車》

校園環境/天津大學

天津大學環境優美,擁有青年湖、敬業湖、友誼湖、愛晚湖四個大型湖泊,北洋廣場等三個休閑廣場,花團錦簇,是典型的花園式校園;擁有26座教學樓,兩個國際標準的綠茵足球場,國際標準的游泳館以及嶄新的大型體育館。
設施資源截至2013年末,天津大學占地面積18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38.9萬平方米,有兩座總建筑面積為2.6萬平方米的圖書館,館藏書刊總量263.91萬冊,電子資源數據庫189個,另有多種音像及微縮資料等。北洋園校區建筑面積超50000平方米的圖書館正在建設。
天津大學北洋園新校區總建筑面積130萬平方米,按照“統一規劃、分期建設、分步實施”的原則建設。一期建設面積89萬余平方米,包括主樓、行政樓、綜合實驗樓、圖書館、體育館、教職工活動中心、學生活動中心及各學科組團等22個組團, 2015年基本建成。
新校區一期建成后,12個學院(部)以學科組群的形式實現整體搬遷,在校學生規模將達到21000人,教學科研主體功能將向津南新校區集中。衛津路校區將成為高端培訓、新興學科培育、重大科技攻關和文化創意為主的特色基地。天大·海棠季

每年四月,海棠花盛開之時,天津大學會啟動“天大·海棠季”活動,舉行校園開放日及海棠季系列活動,邀市民、各地游客入校賞海棠花。
活動期間有各類文化、科普活動,展示天大學子的藝術修養、人文素養,同時也為市民、游客提供了欣賞藝術、感受科技魅力、親近校園的機會。學校將設立招生咨詢臺,開放校史博物館、部分重點實驗室,舉辦人文科普講座、攝影活動。


“海棠季”已逐漸成為天津大學的一種文化象征。2014年,天大校友、天津市民及各地游客2萬余人來到天津大學踏青賞花,欣賞海棠吐蕊綻放的美景,咨詢招生信息,參觀校史博物館,聆聽人文社科講座,觀看學生社團書法繪畫、樂器演奏和歌舞表演等文化活動。
文物保護單位

天津大學建筑群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于2013年1月10日正式獲批成為天津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天津大學建筑群包括主樓(九樓),*、三、四、五、六、七、八、十一教學樓,土建館、內燃機大樓、圖書館(北館)、體育館、第三學生食堂,1950-1960年代建成的學生宿舍區、六村教職工宿舍等,內部歷經多次裝修,保存完好,至今仍為辦公、教學、居住之用。這些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主樓為*傳統歇山式大坡頂,飛鴿形的鴟吻和琉缸磚清水墻面,建筑造型雄偉氣派、技藝精湛。


天津大學建筑群的主樓是1954年由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創始人徐中教授設計的。該建筑坐北朝南,分臺基、主體、屋頂三段,建筑前的月臺臺階直通位于第二層的主入口。山頂、屋脊及比例精確的門窗等建筑風格洗練端莊,奠定了該建筑為天津大學群樓之首的地位。在總平面布局上,該樓位于第五和第六教學樓之間偏北方向,三建筑呈“三足鼎立”之勢。


簡介/天津大學

天津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國家重點大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是*近代*所大學,素以“實事求是”的校訓與“嚴謹治學,嚴格教學要求”的校風而享譽海內外。

天津大學的前身為北洋大學,創辦于1895年10月2日,至今已有110年的歷史。1951年經院系調整更名為天津大學。1959年被國務院首批確立為全國16所重點大學之一。2000年12月25日,教育部與天津市共同簽定協議, 天津大學成為國家在新世紀重點建設的若干所國內外知名高水平大學之一。

建校110多年來,天津大學秉承“實事求是”的校訓,為祖國培養了10萬余名高級人才。革命先驅張太雷、經濟學家馬寅初、數學家秦汾、詩人徐志摩等無數先賢都曾在這里秉燭夜讀,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化工專家候德榜等知名學者也曾在此執鞭任教。

新*成立以來,天津大學一直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曾先后親臨學校視察,對天津大學的發展給予了熱情關懷和有力支持。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天津大學現已成為一所師資力量雄厚,學科優勢特色明顯,教育質量和科研水平較高,居于國內一流水平,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的現代化大學。

隨機官網
Copyright © 2013-2014 首頁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