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省委,市政府辦公室名義發布的公文,省政府及其他部門發送市政府的公文,辦理中央,負責公文機要交換工作...。負責市政府會議的會務組織工作.協助市政府領導同志組織會議決定事項的實施.協助市政府領導組織起草或審核以市政府。
山西太原山西省太原市山西省太原市人民政府太原市人民政府太原市人民政府網站山西太原市政府網太原市辦公室,新聞中心。太原市政府。
太原市屬溫帶溫帶季風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晝夜溫差較大,無霜期較長,日照充足。年平均降雨量456毫米,年平均氣溫9.5℃,一月份最冷,平均氣溫6.8℃;7月份較熱,平均氣溫23.5℃。全年日照時數平均2808小時。
晉祠大米:產于太原晉祠鎮一帶,這種大米,顆粒長,個頭大,外形晶瑩飽滿,呈半透明狀,米色微褐,做出飯來顆粒分明,香氣撲鼻。吃到嘴里,味香甜,有韌性、粘性,有咬頭。晉祠大米所以質地優良,是由于水土關系。生產這種大米的稻田,用晉祠難老泉水澆地,這種水,水溫低,含有明礬等礦物質,加之晉祠附近村莊土地肥沃,土壤呈黑色,有利于水稻生長。
清徐葡萄:產于太原清徐縣境內。這里是國內著名的葡萄產區之一,素有“葡萄之鄉”的美稱。
清徐葡萄已有一千余年的栽培歷史,葡萄產地主要分布在縣城西北一帶的山定。這里生產的葡萄品質優良、味美香甜、色澤鮮艷、含糖量高。唐朝詩人劉禹錫來并州曾寫有葡萄歌,贊美清徐葡萄。
葡萄產地的土質、陽光、氣候、水源都適宜葡萄的生長。經過多年的積累,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栽培管理技術,養植經驗。
清徐葡萄現有五十多個品種,最著名的優質品種為白瓶兒、黑雞心、紫龍眼三種,其中白瓶兒葡萄為*,顆粒大,每位約七、八分,直徑達三、四分。
太原玉雕:太原玉雕歷史悠久,雕刻工藝精致、細膩,所用原料石質精美,產品品種多樣,它既是太原古老文化的象征,又是太原人民智慧的結晶。太原玉石資源豐富。近處,婁煩縣產玉石,晉中地區盂縣產綠軟玉、剛玉;遠處,晉南夏縣產碧玉,臨汾、鄉寧產瑪瑙,這是太原玉雕能夠從古至今沿襲發展的重要原因。太原玉雕,就是根據天然玉石資源因料取材,因材施藝,在玉雕大師們的精工刀刻下形成了色、形、態俱佳的工藝美術品。位于太原的山西工藝美術廠的玉雕,近年來有了新的發展,在表現名勝古跡、花卉、人物等方面既繼承了太原玉雕的傳統手法,又在這一基礎上大膽創新,精心雕刻了許多具有較高藝術水平的玉雕新產品。
太原仿古鐵器:太原仿古鐵器是太原古代冶金技術的繼承和發展。太原晉祠宋鑄鐵人名聞中外,就是太原古代冶金技術高超的*歷史見證。近年來,太原北城區金屬工藝廠以優質生鐵作原料,陸續生產仿石鐵器。他們的產品品種繁多,用工精細,產品形象酷似原物,如“馬超龍雀”、“明九龍鼎”、“云岡佛頭”、“晉祠鐵人”等,形象逼真,神態自如,與原物陳列一處,凡可亂真。
琉璃制品:太原盛產琉璃制品。早在盛唐,已經“碧瓦朱甍照城郭”。明清時,琉璃瓦已遠銷外省。太原馬莊蘇家制琉璃,據傳始于盛唐,這些琉璃制品,裝點了山西眾多的古文物、古建筑,至今依然閃爍著光輝。
太原是山西省的省會,簡稱并,別稱并州,古稱晉陽,也稱“龍城”。瀕臨汾河,三面環山,自古就有“錦繡太原城”的美譽。
歌曲《人說山西好風光》,便是為了突出山西,尤其是其省會太原的秀美。全省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交通、信息中心,是以冶金、機械、化工、煤炭為支柱,以輸出能源、原材料、礦山機械產品為主要特征的全國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城市,是我國北方最著名的歷史名城之一。現在,太原已經發展成為一個以冶金、機械、化工、煤炭工業為主體,輕紡、電子、食品、醫藥、電力和建材工業具有相當規模,工業門類比較齊全的現代化工業城市。國際煤炭與能源新產業博覽會(簡稱國際煤炭博覽會)從2007年起,每年定期在太原舉行。山西國際面食節、晉商文化藝術周等文化活動也定期在太原舉行。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歷史的中華古城,2003年迎來了她建城2500周年的輝煌慶典(公元前497—2003年)。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豐富的資源而聞名天下。太原很大很大,與全國任何一個城市相比,包括著名的古都北京、西安、杭州、蘇州、開封、洛陽在內,都毫不遜色。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經盛贊太原“天王三京,北都其一。”“雄藩巨鎮,非賢莫居。”,歷史文化是古城太原*一筆精神財富。太原積淀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如“晉祠”園林,稱得上是華夏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建于明代的永祚寺,“凌霄雙塔”是我國雙塔建筑的杰出代表;龍山石窟是我國*道教石窟,被專家傳為世界之最;始建于北齊、毀于元末明初的蒙山大佛,堪與巴米揚大佛和樂山大佛相媲美!此外還有隋末唐初建造的佛教名剎崇善寺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道教寺宮純陽宮、多福寺等文物古跡。
太原有很多別稱,人們最樂道的是“晉陽”和“并州”。晉陽,《水經·晉水注》謂“城在晉水之陽,故曰晉陽矣”。其沿革前已述其詳,由肇建始,至隋唐達于鼎盛,持續發展15個世紀,直至宋初被人為墮城前,曾長期為太原郡、太原府治,以至被兼稱“太原”。它即是與原晉陽太原府僅一河之隔的唐明鎮新建太原的前身,人們以晉陽為太原的雅稱,是很自然的。今太原地區的晉陽堡、晉陽湖、晉陽飯店等,皆取義于古晉陽城。
并州、并:《周禮·職方氏》說大禹治平洪水,分天下為九州,并州其一,地當今河北中部及山西中北部。《晉書·地理志》謂“而云并者,蓋以其在兩谷之間也”。漢魏迄唐宋沿古制長期置并州;歷代轄地參差而漸次緊縮至汾河中游,治晉陽太原府。待到并州的建制早已撤銷,依然被習慣地呼作“并州”。明江南詩人浦源《并州寒食》:“夢人故國千里遠,覺來寒食在并州。”唯其如此,至今并州被用作太原的別稱,而又以太原簡稱“并”。新聞報道常有“……抵并”、“……蒞并”,意謂他們抵達太原。今太原的“并州路”、“并州劇院”。“并州飯店”等,亦蓋出諸此。
原,指寬廣平坦的地形,若平原、高原、草原、沙原、苔原者然。我國最早詮釋詞義的專著《爾雅》說:“廣平曰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毛澤東《沁園春·雪》“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皆“原”之妙用。太,古通“大”,如太宰亦作“大宰”,太子亦作“大子”;大、太也有差異,太者大加一點,猶言比大還大,表示大之不盡,或謂很大、極大。我國最早記載“太原”的文獻,首推《尚書·禹貢篇》和《毛詩·小雅·六月》。前者是為“既載壺口,治灘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陽”;后者則為“薄伐嚴狁,至于太原”。前者所謂壺口,即迄今聞名于世的吉縣西黃河壺口瀑布,梁、岐是呂梁山于不同地段的不同稱謂,岳陽為太岳之陽(南),都說的是當今晉南,顯然指的汾河下游廣袤平川地區。后者據顧亭林《日知錄·太原》條,則在今甘肅平涼為中心的涇水上游平川地帶。《禹貢》太原也罷,《六月》太原也罷,顯然都已超逾當初《爾雅》地形名——通名而進入地區名——專名了。誠然,這類“太原”系作為地區名出現,還不是建制名。
在2500年的歷史長河中,太原曾經是唐堯故地、戰國名城、太原故國、北朝霸府、天王北都、中原北門、九邊重鎮、晉商故里……“無端更渡桑干水,卻望并州是故鄉。”只要來過太原的人,都會深深地陶醉在它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之中。
太原形勝在晉祠,太原靈脈在晉祠。“叔虞百里,居之河汾。帝刻桐葉,天書掌文。禮以成德,樂以歌薰。天子無戲,唐有其君。”這是南北朝時期流落北國的大詩人庾信寫的一首《成王刻桐葉贊》。詩中描述的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桐葉封弟”的故事。周成王封叔虞于唐。叔虞施政有方,國富民強。叔虞傳位于其子燮父,改國號為“晉”,這便是晉國的由來。
因為在上古時代,太原曾經是唐堯故國,隋末起兵于太原的李淵、李世民父子奪得天下以后,把新興的國家命名為“大唐”,唐朝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直到今天旅居海外的華人,都以唐人后裔為榮,甚至把大片華人聚集地命名為“唐人街”。追本溯源,唐文化的發祥地就在山西太原。
太原,是我國北方的文明古城,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交舊石器文化遺址”的發現,證明早在十萬年之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在太原的土地上。義井和東太堡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又告訴我們,在七、八千年前的母氏氏族公社早期,太原的先民曾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殷商時太原為古國北唐,考古學家曾在太原許坦村一帶,發現了商代的文化遺址,定名“許坦型文化”。春秋末期,晉定公十五年(前497年)顯赫于世的晉陽古城問世于汾河晉水之畔,迄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晉陽古城在戰國初期,曾做過趙國的都城。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分天下為36郡,又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設置了太原郡,郡治晉陽。漢代并州刺吏部設治晉陽,這也是太原稱并州之始,太原簡稱“并”亦來源于此。是時,太原已成為全國十三州部治所之一,聞名遐邇。南北朝時,晉陽又是東魏和北齊的“別都”,始終保持著“霸府”的地位。隋代,太原是全國的第三大城市,地位僅次于長安和洛陽。強盛的唐王朝發祥于太原,因晉陽古有唐國之稱,李淵父子定都長安后,遂以“唐”為國號。唐朝初期的幾位帝王曾數次擴建晉陽城,并相繼封其為“北都”、“北京”,與京都長安、東都洛陽并稱“三都”、“三京”,戰亂頻仍的五代十國,后唐、后晉、后漢、北漢,或發跡于晉陽,或以此為國都,一時間太原名聲顯赫于舉國,傳為“龍城”。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太宗趙光義滅北漢,焚晉陽城,又引汾、晉之水夷晉陽為廢墟。一座歷經1476年悠久歷史的古城遭到徹底破壞。三年之后新的太原城在距古晉陽北四十余里的唐明鎮重新崛起,嘉佑四年,設太原府治。金、元時代,太原城飽經戰亂。明初,朱元璋封其三子朱棢為晉王于太原,遂因此擴建太原城,成為明代九邊重鎮之一。明、清兩代,太原經濟迅速發展,其礦業、商業、手工業,對全國的經濟影響很大,有“晉商執全國牛耳”之譽。
《太原市城市總體規劃(2007-2020)》中對太原市的總體定位是“山西省省會、承東啟西的區域中心城市、山水園林宜居城市、全國重要的新材料和先進制造業基地、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華夏歷史文化名城”。
太原按照“南移西進、北展東擴、提升品質、重塑形象”的總要求和“改造舊城、建設新城、開發古城”“三城”聯動的建設思路,樹立“大太原”理念,全面加快城市建設步伐,不斷加強省會城市的輻射力、影響力和帶動力。近年來,在交通、通信、市政和生態環境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已形成航空、鐵路、公路的立體交通網絡。太原武宿機場已升格為國際機場,是國內干線和首都國際機場的備用機場,可起降波音747等大型客機,已開通國際國內50多條航線。太原火車站是南、北同蒲線,石太線,京原線等六條鐵路干線的中樞,有華北*貨運樞紐太原北站和山西*貨物集散地太原東站。公路以太原為中心輻射全省,太原到舊關的高速公路直通北京,大同至運城高速公路縱貫山西全境,東山過境高速公路穿越晉中平原,南部過境高速公路橫跨太原盆地。太原城市道路總長度1800千米,公交車輛達2149輛,市內出租車有8300多輛,公交運營線路網長度達596千米。城市公共供水、供氣、供熱、供電、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服務能力正在逐步提高。全市共有公園41個,公園面積1659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7342公頃,園林綠地面積6343公頃,公共綠地面積2270公頃。建城區綠化覆蓋率37.3%,綠地率32.2%,人均公共綠地8.38平方米。全市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由2000年的45天增加到2007年的275天。太原汾河公園、城西水系分別榮獲“迪拜國際改善人居環境*范例獎”、“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2006年,全市開展以控制結構性污染、削減污染物排放總量、調整燃料結構、遏制揚塵污染為重點的環境治理工作,實現了經濟增長、污染減排。
實施戰略轉型,設定“綠色高壓線”。全年環保部門共辦理各類建設項目環保審批571項,建成環保示范工程10個,否決了41個不符合產業政策或選址不當的建設項目,關停取締小焦化、小化工、小煉鐵等土小污染企業168家。
發展循環經濟,推進清潔生產。實施了19項重點污染治理工程和一批循環經濟示范項目,發展了10個清潔生產型企業和10個工業廢水零排放企業。工業污染治理總投資達到12.7億元。
整治落后燃煤設施,調整燃料結構。全年拆除燃煤鍋爐496臺,其中343臺更新改造為電、氣、油鍋爐及型煤專用鍋爐。新建成6平方公里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全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區面積已達到23平方公里。
開展綜合整治,全方位控制揚塵污染。對城區345處衛生死角進行全面清理,對市區周邊的煤堆進行集中清理整頓,對500余個建筑工地開展環境整治,維護破損道路面積35萬平方米,填補掘路面積2.6萬平方米,集中銷毀超期服役、尾氣超標排放的機動車1135臺。
實施城市生態建設,推進“藍天碧水”工程。積極開展生態示范區和環境優美鄉鎮創建工作,清徐縣*生態縣規劃修編、晉源區生態示范區建設都取得新進展,小店區西溫莊鄉、尖草坪區馬頭水鄉被命名為省級環境優美鄉鎮。汾河上游7.4公里引黃導流明渠整治全部完成。
經過努力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全年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13.3%,化學需氧量(COD)排放量下降2.8%。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下降15%。市區二級以上空氣質量天數達到261天,比2005年增加16天。2007年,全市二級以上質量的天氣達到275天。
太原市全市人均公共體育場館面積達到 0.91平方米。小輪車訓練基地被列為*基地。曾舉辦2008年國際自行車聯盟BMX(小輪車)世錦賽(北京奧運會預選賽),2011年BMX全國錦標賽、2012年BMX冠軍賽。2008、2009年連續舉辦了女子摔跤世界杯,2012年4月太原舉辦倫敦奧運會摔跤預選賽,這也是在中國舉辦的*一項奧運會選拔賽。2010年起開始舉行太原國際馬拉松賽。截至2012年,太原市共有體育場館共有34個。主要為山西省體育中心、山西省全民健身中心(原山西省體育場)、山西省體育館、濱河體育中心等,其中太原濱河體育中心是CBA山西汾酒隊的主場。
娛樂傳媒太原市有省級廣播電臺1座(山西人民廣播電臺),市級廣播電臺2座(太原人民廣播電臺,晉中人民廣播電臺),*電視臺1座(中國黃河電視臺),省級電視臺1座 (山西電視臺),市級電視臺2座(太原電視臺,晉中電視臺)等。全市新聞媒體主要有《太原日報》、《太原晚報》、《山西日報》、《山西晚報》、太原廣播電臺、太原在線、太原新聞網、龍城熱線、太原市政府信息網、太原教育電視臺。
太原主要劇場有山西劇院、中影國際影城太原新影都、寬銀幕電影院(中國巨幕)、解放數碼影城、長風劇場、天億國際影城、橫店電影院(貴都店,王府井店,同至人店)、金逸國際影城、奧斯卡國際影城。
高教概況
2012年底,太原市共有高等院校47所,在校學生442945人(含博士、碩士研究生);中等職業學校61所,在校學生164858人;技工學校45所,在校學生43983人;普通中學230所,在校學生239953人;小學607所,在校學生267325人;幼兒園784所,在園兒童95352人;特教學校5所,在校生數992人;工讀學校1所,在校生992人。
太原有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中國輻射防護研究院、中國日用化學工業研究院、中國國務院水利部山西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等科學研究機構和太榆科技創新城。
截至2013年1月,太原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47所,包括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中北大學、山西財經大學等全省較為著名的學府。山西大學是國家“一省一校”重點建設高校、山西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重點建設的省部共建大學;太原理工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中北大學是“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百所入圍高校之一、教育部“卓越計劃”建設高校、山西省人民政府與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建大學(原國防工業八所本科院校之一),原來是國家二級保密單位。山西財經大學是“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百所入圍高校之一。
本科院校
序號 | 學校名稱 | 主管部門 | 辦學層次 |
---|---|---|---|
1 | 山西大學 | 教育部和山西省 | 本-碩-博 |
2 | 太原理工大學 | 山西省 | 本-碩-博 |
3 | 中北大學 | 工信部和山西省 | 本-碩-博 |
4 | 山西醫科大學 | 山西省 | 本-碩-博 |
5 | 山西財經大學 | 山西省 | 本-碩-博 |
6 | 太原科技大學 | 山西省 | 本-碩-博 |
7 | 太原師范學院 | 山西省 | 本-碩 |
8 | 山西中醫學院 | 山西省 | 本-碩 |
9 | 太原工業學院 | 山西省 | 本 |
10 | 山西傳媒學院 | 山西省 | 本 |
11 | 太原學院 | 山西省 | 本 |
12 | 山西工商學院 | 山西省 | 本(民) |
13 | 山西應用科技學院 | 山西省 | 本(民) |
獨立學院 |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 | 太原理工大學現代科技學院 | 太原科技大學華科學院 |
山西醫科大學晉祠學院 | 山西財經大學華商學院 | 中北大學信息商務學院 |
山西廣播電視大學 |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 | 山西職工醫學院 |
山西省財政稅務專科學校 | 山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 | 山西生物應用職業技術學院 |
山西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 山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 山西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
山西財貿職業技術學院 | 山西煤炭職業技術學院 | 山西職業技術學院 |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 | 山西金融職業技術學院 | 山西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
山西國際商務職業學院 | 山西經貿職業學院 | 山西藝術職業學院 |
太原旅游職業學院 |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 | 山西警官職業學院 |
山西體育職業學院 | 山西戲劇職業學院 | 山西旅游職業學院 |
山西華澳商貿職業學院 | 山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 |
山西省重點中學
太原市第五中學、山西省實驗中學、山西大學附屬中學、太原市外國語學校、太原成成中學、進山中學、太原市第十二中學、太原市第十五中學、太原市第二外國語學校(太原十八中)、太原育英中學(二十六中)、太原市第三十六中學、太原市第三十七中學、太原市第四十八中學校、太原市實驗中學(太鐵一中)和太原師范學院附屬中學。
山西省二級重點中學
太原市十九中、太原二十中、太原市二十一中、太原二十七中、太原三十中、太原三十八中、太原三十九中、太原市第二實驗中學、太原市第三實驗中學、太原市第五實驗中學、化二建中學、小店一中、古交一中、清徐中學和徐溝中學。
太原旅游資源豐富,悠久的歷史給太原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跡,較為著名的有晉祠、天龍山石窟、永祚寺、純陽宮、崇善寺、竇大夫祠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處。名山、石窟、寺院、廟宇、湖泊、森林、溫泉、溶洞、峽谷、河流、古建筑、古遺址、名人故居、歷史文化紀念地、博物館等旅游資源的豐富以及高品質的文物的集中,在國內也是非常少有。其中晉祠圣母殿內宋塑侍女像栩栩如生,姿態各異,在海內外享有盛名。天龍山的北朝石窟及隋唐造像、崇善寺明代藏經、純陽宮關羽立馬銅像,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均占有輝煌的一頁。此外,唐太宗李世民撰寫的“貞觀寶翰”《晉祠銘并序》碑文,是現存最早的*完好的唐太宗行書碑。
太原市積淀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如“晉祠”園林,稱得上是華夏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建于明代的永祚寺,“凌霄雙塔”是我國雙塔建筑的杰出代表;龍山石窟是我國*道教石窟,被專家傳為世界之最。
晉祠在太原市西南25公里懸甕山下晉水發源處。始建于北魏,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叔虞封唐,子燮因晉水更國號,后人因以命祠名。晉水主要源頭由此流出,常年不息,水溫17度,清澈見底。祠內貞觀寶翰亭中有唐太宗撰寫的御碑《晉祠之銘并序》。祠內還有著名的周柏、隋槐,周柏位于圣母殿左側,隋槐在關帝廟內,老枝縱橫,至今生機勃勃、郁郁蒼蒼,與長流不息的難老泉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譽為“晉祠三絕”。
天龍山石窟在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龍山腰。四周山巒起伏,山頭龍王石洞泉水蕩漾。石窟分布在天龍山東西兩峰,東峰8窟,西峰13窟。各窟的開鑿年代不一,自東魏至唐,歷魏、齊、隋、唐四個朝代。以唐代最多,達15窟。石雕體態生動,刀法洗煉,具有豐富的質感。宋代改名圣壽寺,寺宇已毀。寺前蟠龍古松蒼翠蔽日。
雙塔寺在太原市東南郊郝莊村南。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高僧福登奉敕建造。
現存寺內主要建筑,全為磚構。八角十三級,高54.7米。塔內有階梯踏道,可登頂層,憑窗遠眺,太原風光歷歷在目。人們出入太原,雙塔首先映入眼簾,成為太原的標志。寺內牡丹遍地,傳為明代所植。龍山石窟在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龍山山巔。滿山林密葉茂。石窟開鑿于元初,道人宋德芳于太宗六年(1234年)主持營造龍山石窟及昊天觀。現廟宇殘壞,石窟尚存,共8龕。各龕雕像數額不等,共40余尊,大都保存完好,雕工樸實,衣著莊重,與佛教石窟藝術風格截然不同。
純陽宮在太原市五一廣場西北隅。又稱呂祖廟。創建年代無考。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晉藩王朱新揚對宮內重新規劃,規模空前。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增筑后院巍閣3層,景觀宜人。該院整個建筑布局,類似八卦形式,為國內少見。
竇大夫祠在太原市西北20公里上蘭村、汾河峽谷左側。祠內古柏蒼翠。晉國大夫竇犨封地太原,曾開渠興利,后人在此立祠祀奉。歷代都留有碑記。現存山門、獻亭、大殿等都是元至正三年(1343年)重建,局部還保留宋金時期風格。其中獻亭甚大,后檐柱,用大殿明間廊柱代替,結構簡練而嚴謹,為金元建筑中所罕見。祠旁清泉自烈石山蒼崖下涌出,水溫較低,人稱“寒泉”。“烈石寒泉”為太原名勝之一。
多福寺在太原市西北24公里崛圍山之巔。山勢陡峻,松柏遍野。為太原著名風景之一。取自“多子多福”之意。寺在山頂小峪之中,極富古剎風趣。寺始建于唐貞元二年(786年)。唐人李克用、李存勖(后唐莊宗)父子曾到此佛焚香,寺況空前。宋末毀于兵火,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重建,后又多次重修。唯寺前山巔磚塔,仍是宋代原構。寺旁小屋,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傅山讀書處。
童子寺燃燈塔:位于龍山之上,始建于北齊天保七年,金天輔元年毀于戰火,明嘉靖元年重建。相傳有兩名童子在此山中隱修時,見山石氣勢不凡,遂在這里雕造了一尊高57米的佛像,寺名也是由此而來。
“山光凝翠,川容如畫,名都自古并州。蕭鼓沸天,弓刀似水,連營十萬貔貅。金騎走長楸,少年人一一,錦帶吳鉤。路入榆關,雁飛汾水正宜秋。追思昔日風流,有儒將醉吟,才子狂游。松偃舊亭,城高故國,空余舞榭歌樓。方面倚賢侯,便恐為霖雨,歸去難留。好向西溪,恣攜弦管宴蘭舟。”歷代詠并詩中,成就*無疑是宋代詞人沈唐的這首《望海潮.上太原知府王君貺書》,大詞人除了描繪太原的風光形勝、懷念昔日的儒將才子之外,更重要的是從大歷史的高度,準確地提出了太原的文化定位:山光凝翠,川容如畫,名都自古并州。
太原市主要領導
職務 | 姓名 |
---|---|
市委書記 | 吳政隆 |
市委副書記、市政府市長 | 耿彥波 |
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 弓躍 |
市政協主席 | 張貴元 |
太原市城區的路網結構以網狀為主,最外有環狀高速路。截至2008年,全市公路里程6035公里,城市道路里程1776公里。全市立交橋數共有23座,太原環城高速公路、大運高速公路、太舊。
太原站高速公路、太古高速公路、太長高速公路、太佳高速公路、青銀高速公路,太原第二環城高速公路(在建)等多條高速公路途經太原。汽車站有太原長途汽車站、太原客運西站、太原迎賓汽車站、太原建南汽車站、太原客運北站,太原客運南站(在建)、太原客運東南站(在建)。太原鐵路局鐵路總里程2800公里,太中銀鐵路,北同蒲鐵路,南同蒲鐵路,太焦鐵路,石太鐵路,太興鐵路,上蘭村鐵路,環城鐵路,石太高鐵,大西高鐵(在建),太青高鐵(在建),太鄭高鐵(規劃),太呼高鐵(規劃),京太高鐵(規劃),京昆高鐵(規劃)等多條鐵路干線匯集于此。交通樞紐有太原站、太原南站為主要的客運火車站,其中太原南站為華北第二大綜合交通樞紐,此外規劃了太原新西站。太原北站是華北*編組站,汾河站、晉祠站、太原西站等為市內環城鐵路樞紐;太原軌道交通已經開工。2007年太原機動車保有量突破73.6萬輛,2012年逼近80萬輛,城市交通面臨更大考驗。太原武宿國際機場是華北第三大國際機場,已開通50多條國際國內航線,通往世界主要國家及地區和國內大部分城市,2005年吞吐旅客更超過200萬人次,此外規劃了太原清源國際機場。太原已與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地區通郵,國內直撥電話可達所有城市,國際直撥電話可達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主要有太原到大同的北同蒲鐵路,太原到運城的南同蒲鐵路,太原到焦作的太焦鐵路(也稱太(原)新(鄉)鐵路),太原經原平到北京的(北)京原(平)鐵路,太原到中衛和銀川的太中銀鐵路,太原到興縣的太興鐵路(在建),太原到石家莊的石太鐵路,太原到青島的太青客運專線(石太客運專線段),太原到鄭州的太鄭客運專線(規劃),太原到呼和浩特的太呼客運專線(規劃),大同經太原到西安的大西客運專線,太原到北京的京太客運專線(規劃)。作為提升太原鐵路樞紐地位的太原環城鐵路在正在建設當中。石太客運專線于2005年6月11日開始修建,2009年4月1日正式開通,太原和北京兩地的路程縮短為兩個半小時,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建設時間最早的高速鐵路。
大西高鐵于2014年7月全線貫通,屆時,太原到西安只需2小時和3小時左右。太(原)青(島)客運專線的石家莊到濟南段已于2014年開工。
主要鐵路站點有以下幾個:
太原站:位于迎澤大街東側。建于1907年,是全國鐵路客運重要樞紐。(客,特等站)
太原南站:位于北營地區。2008年開始修建,2014年7月1日投入運營,是華北第二大綜合交通樞紐,是大西高速鐵路的最重要站點。(客,一等站)
太原西站:位于萬柏林區東社。建于1936年。有太西東晉專用線,義井、北堰、南信號車場及大眾、物資局、西峪等專用線。(貨,一等站)
太原北站:位于尖草坪。建于1933年,是石太鐵路的終點站,也是西山、太嵐、上蘭村支線的起點站。(貨,編組,一等站)
太原東站:位于建設北路。建于1933年。(貨,一等站)
城區內其他火車站:汾河站,玉門溝站(西山煤電專用站),皇后園站,向陽店站,三給站等。
太原建有太原武宿國際機場(Taiyuan Wu Xu International Airport,TWIA ),位于太原市小店區, 距太原市中心13.2公里。幾乎所有的國內航班均在太原武宿國際機場停靠和起飛。截至2013年底,太原機場通航航線110條,通航城市60個,全年預計保障運輸起降7.5萬架次,旅客吞吐量78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4.4萬噸,山西排名第1,全國排名第28。機場和太原市區間由機場大道(龍城大街)連接,為迎接2008年北京奧運會,太原武宿國際機場建設了2號航站樓。
2011年5月,太原武宿國際機場引進*外國航空公司——韓國韓亞航空公司開通太原至首爾(仁川)航線。之后陸續引進澳門航空公司、臺灣遠東航空公司、韓國易斯達航空公司、泰國東方航空公司和香港航空公司。2011年,太原武宿國際機場有4條定期國際直飛航線,到2012年8月,國外(地區)航空公司和國內航空公司已在太原武宿國際機場開通了太原至澳門、臺北、韓國、泰國曼谷、香港、日本大阪(靜岡)、新加坡7條定期國際(地區)直飛航線。不僅如此,所開航線航程短、密度高,密集時每20分鐘就有一架國際航班起落。
太原老城區的城市道路是棋盤式的格局,橫平豎直。東西方向的道路有北中環街—北中環橋—北中環街、北大街—勝利橋—興華街、旱西門街—旱西門街—西緝虎營—東緝虎營—新民東街、大東門街—府東街—府西街—漪汾橋—漪汾街、迎澤大街—迎澤大橋—迎澤西大街,雙塔東街—雙塔西街,南內太原周圍道路環東街—南內環街—南內環橋—南內環西街,長風街—長風大橋—長風西大街,南中環街—南中環橋—南中環西街,龍城大街—祥云橋—龍城西大街。南北方向的道路有建設南路—建設北路,五一路—并州路—塢城路,解放路—解放南路—長治路,新建路—新建南路—平陽路,濱河東路,濱河西路,西渠路—晉祠路,千峰北路—千峰南路,和平北路—和平南路。
太原外圍的城市道路規劃是環形加網狀的格局。中環由北中環街,東中環路(太行路),南中環街,西中環路(呂梁路)連接而成。最外圍有太原環城高速公路,連接大運高速公路、太舊高速公路、太古高速公路、太長高速公路、太佳高速公路、青銀高速公路,太原第二環城高速公路已在建設當中。
2013年,太原市公共交通運營車輛3011臺,運營線路150條,線路長度2455.55公里,年客運總量6萬億人次,出租車運營車輛8292輛,日客運量37萬人次。公交車票價通常為1元起價,遠郊區縣為3元。 公交卡每次乘坐的刷卡費用以0.5元起價(除北京、西安外全國*價)。
為方便太原郊區居民出行方便,經過半年的籌備,從省城開往清徐、徐溝、黃寨的3條郊區公交線路于2012年12月26日早6時正式投入運營。此次開通的3條公交線路具體情況如下:904路是從東客站開往黃寨,途經經園路、府東街、建設北路、澗河路、解放北路等至黃寨,全程設站43個,運行時間是6:00-18:00,票價3元;905路公交車從下元開往清徐,途經迎澤西大街、新晉祠路、307國道到清徐汽車站,全程設站35個,運行時間是6:00-18:30,票價3.5元;906路從體育館開往徐溝,途經雙塔西街、新建南路、平陽路、人民路、通達西街、太茅路、大運路、徐溝中學到徐溝,全程設站44個,運行時間是6:00-18:00,票價4元。2013年8月,開通了下元開往九院的67路,運行時間是6:00-18:00,票價1元。
此外,太原還建設了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營運范圍約為110.55平方公里,租車人憑太原公交IC卡或銀聯卡,繳納200元押金,并預存30元以上租車費用后,就可以租車了。
據有關部門統計,太原公共自行車劃定的營運范圍約為110.55平方公里,其中包含主干道122.5公里,次干道63.1公里,支路64.8公里,快速路16.5公里,總計266.9公里。以此計算,服務點平均間距約為517米。其中,像迎澤大街、新建路、解放路、建設路、親賢街、朝陽街、柳巷等處,加大布點密度,間距控制在400米左右。
太原地鐵于2007年提出建設,2012年開始前期勘探,使太原成為山西*擁有地鐵的城市。已規劃的地鐵和輕軌共7條,運營線路總長度157.9公里,車站總計120座。
分別為:
太原地鐵1號線:全長32公里,共28座車站。由西山礦務局站至龍城大街東站。
太原地鐵2號線:太原*條地鐵,共22座車站。由西澗河站至小店南站。
太原地鐵3號線:全長22.5公里。
太原地鐵4號線:全長32公里。
太原地鐵5號線:全長33.8公里。
太原地鐵6號線:全長48.1公里,共9座車站。
太原地鐵7號線:全長27.6公里。
太原城市軌道交通線網整體建設分四個階段,*階段時間從2010年到2017年,應建設1號線一期工程和2號線一期工程,通車里程為56.9公里,設置車站52座。預計該項目建設需要動態投資約272億元,靜態投資約265億元。
太原小吃的代表有清和元頭腦、羊雜割、過油肉、五寨燴菜、楊記灌腸、面皮、六味齋醬肉、雙合成糕點、孟封餅、醪糟、小米粥、老豆腐、認一力清真蒸餃、老鼠窟元宵、魚羊包、徐溝灌腸等。
面食的出現最遲在漢代之前。漢代,凡面制的食品統稱為“餅”。山西人被稱為“老西兒”由來已久,除了山西是在太行山西邊以外,這個名字里還有醋味。古時候,“醋”被稱為“醯”,醯與西同音,山西人便有了“老西兒”的稱謂。山西人愛吃醋,面食離不開醋,炒菜、做湯處處離不了醋。
太原的面食有拉面、削面、撥面、搟面、揪片、剔尖、燜面、栲栳佬、撥魚、貓耳朵、擦擱斗、沾片子、饸撈等。制法有搟、拉、撥、削、壓、擦、揪、抿等幾十種。料理工藝上,又可分為蒸制、煮制、烹制。澆頭鹵料精細考究,“醋調和”與“澆兩樣”*特色。
獲獎時間 | 獎項榮譽 | 獲獎項目或備注 |
---|---|---|
2015年10月14日 | 2015年度“寬帶中國”示范城市 | 【24】 |
2015年7月 | “2015中國避暑名城65佳榜”第20名(和熙龍城) | 【25】 |
2015年6月 | *批“全國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 | 【26】 |
2014年3月20日 | 第二批“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創建城市 | 【27】 |
2015年3月 | 全國*幸福感城市第2名 | 【28】 |
2014年12月10日 | 第三批“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創建城市 | 【29】 |
2014年8月 | 2013~2014年度中國會展名城 | 【30】 |
2014年4月28日 | 第二批“公立醫院改革國家聯系試點城市” | 【31-32】 |
2013年12月31日 | *批國家信息消費試點城市 | 【33】 |
2013年11月26日 | 首批國家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城市(群) | 【34】 |
2013年1月29日 | *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 | 【35】 |
2013年1月17日 | 第二批“國家智慧旅游試點城市” | 【36】 |
2012年11月23日 | *批“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工程”創建城市 | - |
2012年5月 | 第六個“中國智慧城市”試點 | 【37】 |
2012年 | 中國特色魅力城市 | - |
2011年3月14日 |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 - |
2011年1月 | 2010年度全國十大體育營銷城市 | 【38】 |
2010年9月21日 | 2010亞洲都市景觀獎 | 太原長風文化商務區大平臺【39】 |
2010年6月23日 | *批*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城市 | 【40】 |
2010年 | 國家園林城市 | - |
2009年1月23日 | *批*創建創業型城市 | 【41】 |
2000年 | 第二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 | - |
趙襄子(趙國開國君主)、劉恒(漢文帝)、劉啟(漢景帝)、劉淵(后漢高祖)、石勒(后趙高祖)、高歡(北齊高祖)、高洋(北齊太宗)、楊廣(隋煬帝)、李淵(唐高祖)、李世民(唐太宗)、李治(唐高宗)、武則天(武周皇帝)、李克用(后唐太祖)、李存勖(后唐莊宗)、石敬塘(后晉高祖)、劉知遠(后漢高祖)、劉沖(北漢高祖)、郭威(后周)。
廉頗,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戰國時趙國將領,也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以勇敢善戰聞名于諸侯。
豫讓,春秋末晉卿智伯家臣,俠士,入《史記·刺客列傳》。
郭淮(?-255)字伯濟,太原陽曲(今山西太原市)人,三國時期魏國名將。以擅于謀劃且行事精密而著稱。曾任夏侯淵軍的司馬,并且多次平定少數民族叛亂。在諸葛亮北伐及姜維北伐初期,郭淮參加了幾乎所有的對蜀的抵御戰爭,并因功不斷被提升,較后受命總督雍、涼兩州軍事,官位升至車騎將軍,死后被追封為大將軍。
狄仁杰(630—700),字懷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武則天時期名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偵探家。史稱“狄公之賢,北斗以南,一人而已”,民間譽為“唐祚之匡俊之臣”。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漢族。(王昌齡的籍貫,有太原、京兆兩說)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世稱王龍標,有“詩家天子王江寧”之稱,存詩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齡集》。
王翰(687-726),字子羽,唐朝詩人,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時著名邊塞詩人。其詩《涼州詞》中“葡萄美酒夜光杯”為后人廣為傳誦。
王維(701-761),字摩詰,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縣)盛唐時著名的詩人、畫家和音樂家。
白居易(772-846),祖籍太原,生于新鄭,后遷下邽。與李白、杜甫并稱唐代三大詩人。是中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溫庭筠,原名岐,字飛卿,并州祁(今山西祁縣)人,唐代溫彥博之裔孫,中國古代著名詞人,兩《唐書》有傳。
劉知遠(895—948),其祖先本為沙陀部人,世居太原。五代后漢王朝的建立者, 947年稱帝建立后漢,改名劉暠,廟號高祖。
楊業(?—986),初名重貴,后名繼業。祖籍麟州新泰(今陜西神木北),后遷居太原,故史稱并州太原人。北漢、宋朝名將,主要貢獻在抗遼事跡中。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號襄陽漫士、鹿門居士、海岳外史、淮陽外史等。官至書畫學博士、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與蘇軾、黃庭堅、蔡襄并稱“宋四大家”。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金太原秀容(今忻州市)人。歷代公認的“金元文冠”。
羅貫中(1331—1400),名本、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中書省河東山西道冀寧路清源縣(今太原市清徐縣)人,中國古代著名小說家、戲曲家,《三國演義》、《水滸傳》(與施耐庵合作)的作者,章回小說的鼻祖。
傅山(1607—1684),原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名山,字青主,別號頗多,諸如公它、公之它、朱衣道人、石道人、嗇廬、僑黃、僑松等。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醫學家、書畫家。
科學界:張亞勤(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科學家,微軟全球副總裁)、李靜海(中科院副院長)、吳建平(清華大學教授)
導演:張繼鋼、牛朝陽、寧浩、賈樟柯
畫家:馬泉
歌唱家:郭蘭英、戴玉強、成方圓、閻維文
歌手:王蓉、王韻壹、田野(說唱歌手)
演員:邢佳棟、周奇奇、趙文浩(陳凱歌導演《趙氏孤兒》)、高梓淇、原珺
主持人:月亮姐姐、史強
企業家:李陽、黃治華
詩人:城子(旅居太原,祖籍河南商丘)
作家:馬鋒、西戎
太原位于山西省境中央,太原盆地的北端,華北地區黃河流域中部,地處南北同蒲和石太鐵路線的交匯處。地理坐標為東經111°30′~113°09′,北緯37°27′~38°25′。區域輪廓呈蝙蝠形,東西橫距約144公里,南北縱約107公里。
地形地貌太原西、北、東三面環山,中、南部為河谷平原,整個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海拔*點為2,670米,*點為760米,平均海拔約800米,市區坐落于海拔800米的汾河河谷平原上。太行山雄居于左,呂梁山巍峙于右,云中、系舟二山合抱于后,太原平原展布于前,汾水自北向南縱貫全境。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橫貫太原市全境,流經境內約100公里。市區東有太行山阻隔,西有呂梁山。
氣候特征太原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氣溫9.5℃,無霜期平均202天,年均降水量456毫米。太原由于其地形復雜多樣,海拔高度差異較大,海洋性氣候對境內的影響,形成了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晝夜溫差較大,夏秋降雨集中,冬春旱多風。年平均溫度為9.5℃,一月平均-6.4℃,七月平均23℃。霜凍期為十月中旬至次年四月中旬,無霜期平均149—175天。年均降水量468.4毫米。
類別 | 一月 | 二月 | 三月 | 四月 | 五月 | 六月 | 七月 | 八月 | 九月 | 十月 | 十一月 | 十二月 | 全年 |
---|---|---|---|---|---|---|---|---|---|---|---|---|---|
高溫 | 1.8 | 5.4 | 11.5 | 19.8 | 25.5 | 28.6 | 29.3 | 28.0 | 23.7 | 17.8 | 9.5 | 3.1 | 17.0 |
低溫 | -11.6 | -8.0 | -2.0 | 4.8 | 10.5 | 15.1 | 18.2 | 16.9 | 10.8 | 4.0 | -2.7 | -9.2 | 3.9 |
降水 | 3.2 | 5.2 | 13.4 | 19.9 | 33.3 | 55.9 | 102.1 | 107.0 | 51.6 | 25.6 | 10.7 | 3.2 | 431.2 |
日照 | 173.4 | 174.0 | 202.3 | 229.8 | 265.1 | 250.9 | 228.6 | 223.8 | 209.6 | 206.9 | 174.6 | 162.6 | 2501.7 |
從人文環境來說,太原自古處于華夏民族與草原民族交往和沖突的中心地帶。從夏商周直到宋元明清,先后有群狄、諸戎、匈奴、鮮卑、羯、氐、羌、突厥、回紇、女真、契丹、蒙古、滿等民族在此與漢民族進行過激烈的沖突和斗爭。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下,或緣于仿效,或緣于抵御外敵,保家立國,太原一帶“人性勁悍,習于戎馬”,如杜佑在《通典》中說的“并州近狄俗,尚武藝”,形成了尚武,強悍、俠義的民風。太原“亂世出英才”,“并州自古多英豪”。晉陽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太原人見多識廣,對于戰爭極為熟悉。歷朝歷代統治者利用這一優勢,在當地招募、組織素質精良,戰斗力極強的軍隊。這是晉陽在歷史上占據重要戰略地位的人文因素。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化。自然造化賦予太原這樣一種獨特的自然、人文環境;使得太原在文化層面上具有了極富個性、極具風采的特點。
包容性由于自古地處漢民族與游牧民族的交錯地帶,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的過渡地帶,因而太原必然在文化層面體現出包容的特性。
首先表現在政治上的包容。漢族、胡民族政權統治時,在國家大政方針上,常常照顧對方的利益,以緩和矛盾,加速民族融合,以維護鞏固其統治。如周初,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地(今太原地區)時,就為其定下了“啟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國方略,在生活習俗上又照顧戎狄的傳統習慣,從國家大政方針上兼顧戎狄的利益。
其次表現在民族上的包容,漢民族主導下的華游牧民族內遷,使太原成為北方民族融合的中心,豐富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組成。東漢末年,政府在太原地區的汾陽、祁縣、忻州、文水等地大規模安置內遷的匈奴部族,共計15萬人,開中國大規模接受游牧民族的先河,此后,游牧民族內遷的趨勢不斷。李淵父子太原起兵時,就有胡人成員參與。胡人安祿山曾兼任河東節度使,駐守過太原。唐晚期,李光弼保護太原時,用的軍隊基本上都是以胡人為主的朔方軍。到五代末期,太原地區的各民族大致已經完成的融合,漢胡之間的界限,特別是文化上的差距漸少,生活習性趨同。今天,曾分布在太原的部分少數民族已經不見了蹤跡,顯然已經融入了太原這塊土地,成為太原人的一個組成部分了。因此太原人身體里流動的不僅僅是漢族的鮮血,更有匈奴、鮮卑等游牧民族的血緣基因。
第三,文化上的兼容并蓄。政治的包容與民族的融合,促進了文化上的兼收并蓄。在太原南郊出土的春秋趙卿墓,其中有不少青銅器物兼有中原和草原文化的特點。在太原近年來陸續出土的北齊墓中發現了大量壁畫,畫中具有濃郁鮮卑文化與漢文化相互交融的現象明顯。顯示了北齊時太原人對異域文化的認同與欣賞。在建筑風格上,太原地區的建筑既體現出封建儒家倫理的等級與秩序,同時又具有了江南建筑小巧精致的特點,還具有北方粗獷、開闊的氣質。
再有風俗習慣上的包容。一方面,太原地區的漢民族在與游牧民族的交往中,學會了騎馬、放牧等技能,為漢民族生活生產方式注入了新的內容。另一方面,太原周邊游牧民族不斷學習漢民族先進的生產生活方式,逐漸與漢族通婚,改漢姓,著漢服,學習漢族文化。逐步由奴隸制度向封建制度過渡,加快了他們漢化的程度,為他們融人中華民族大家庭創造了條件。
開放性不同民族間的反復沖突與交融,各種政權你來我往的攻伐征討,促進了人員的頻繁流動,必然帶來文化上的開放性。太原早在原始社會就與周邊地區有著密切的來往。考古資料表明,太原光社文化,其影響涉及內蒙、河套及陜西東北部。
夏商周時期,太原盆地的諸戎群狄一直與中原地區有貿易往來,所謂“戎狄薦居,貴貨易土,土可賈也”。春秋時期,大原盆地的漢族,就以開放的心態對待周邊的戎狄,與戎狄通婚,進行貿易。當時晉與活動廠太原西南的狐氏之戎交好,晉公室與其首領狐突的兩女兒聯姻,一位成為晉文公重耳的母親,一位成為晉惠公夷吾的母親。漢民族這種對外開放的態勢一直沿續了下來。太原是我國建國初期的重要工業基地之一。“一五”時期,太原為全國的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當時與北京、天津同為華北地區“工業重鎮”。20世紀末以來,隨著國家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和全省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建設政策的出臺,太原的經濟發展又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在全省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建設中,太原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承擔起全省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轉化“領頭羊”的重任。
近年來,以不銹鋼生產基地、新型裝備制造工業基地和鎂鋁合金加工制造基地“三大基地”為代表的優勢產業發展態勢良好。經過50多年的建設,已形成了以能源、冶金、機械、化工為支柱,紡織、輕工、醫藥、電子、食品、建材精密儀器等門類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加之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集中及商業物資供應中心的優勢,國民經濟實現了快速、協調、健康發展。代表性的企業有世界產能*不銹鋼生產基地——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正在建設的將成為世界上*鎂鋁合金加工和研發基地——富士康太原科技工業園;全國*主焦煤生產基地——山西焦煤集團;制造曾托起“東方紅”,“神舟”號升空的航天發射裝置和三峽水電站1200噸橋式起重機的太原重型機械集團公司。
2006年,太原市地區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013.38億元,比上年增長11.5%。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475.56億元,增長10.5%;第三產業增加值518.42億元,增長13.2%。這是自2001年以來連續六年保持的兩位數增長。全年GDP增量達到120.22億元,并一舉邁過千億元大關。太原市完成財政總收入192.19億元,比上年增長17.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長12.1%,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1.7%。實現財政收入與居民收入雙豐收,并帶動消費需求的提高,刺激了經濟增長。2006年太原市人均生產總值為29497元,增長11.1%,按2006年平均匯率計算達到3782美元。
2007年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1254.95億元,比上年增長16.4%;人均GDP突破35000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97.84億元,增長28.2%;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1574.2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576.74億元,增長15.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15.91億元,增長18.2%;外貿進出口總額81.07億美元,增長97.1%;財政總收入240.40億元,增長25.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745元(4782美元),增長17.1%;農民人均純收入為5561元,增長13.1%。
2007年太原市多數的經濟指標增速位次穩定前移。在我國中部的6個省會城市中,太原市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外貿進出口總額、出口總額增速上升到*位,GDP增速和人均GDP值上升到第二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上升到第三位。在全國27個省會城市中,太原市GDP、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外貿進出口總額、出口總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標增速均高于全國省會城市的平均水平,而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則低于全國省會城市平均水平。
2013年,太原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412.87億元。比2012年增長8.1%。其中:*產業增加值38.73億元,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1052.08億元,增長10.6%;第三產業增加值1322.06億元,增長6.1%。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80.12億元,增長8.1%;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增加值465.18億元,增長6.2%;金融業增加值253.11億元,增長8.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6547元,比2012年增長7.6%,按2013年平均匯率計算達到9130美元。2013年太原三次產業比重為1.6%、43.6%、54.8%,分別拉動經濟增長0.1、4.8和3.2個百分點。
2012年全年農作物種植面積108.88千公頃,比2011年減少1.16千公頃。糧食種植面積81.77千公頃,比2011年減少0.47千公頃。其中夏糧種植面積0.81千公頃,秋糧種植面積80.96千公頃。蔬菜種植面積21.84千公頃,藥材種植面積1.02千公頃。造林面積15.71千公頃。零星植樹1000萬株。新增育苗面積1.38千公頃。
2013年太原農作物種植面積107.18千公頃,比2012年減少1.70千公頃。糧食種植面積80.48千公頃,比2012年減少1.29千公頃。其中:夏糧種植面積0.35千公頃,秋糧種植面積80.13千公頃。蔬菜種植面積21.78千公頃,藥材種植面積0.83千公頃。2012年太原大牲畜存欄4.13萬頭,豬出欄41.82萬頭。肉類產量5.02萬噸,禽蛋產量2.73萬噸,牛奶產量9.54萬噸。水產品養殖面積2.39千公頃,水產品產量2787噸。農業機械總動力133.60萬千瓦。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28966噸。
太原是中國建國初期的重要工業基地之一。20世紀末以來,在山西省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建設中,太原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承擔起山西省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轉化的重任。以不銹鋼生產基地、新型裝備制造工業基地和鎂鋁合金加工制造基地“三大基地”為代表的優勢產業發展態勢良好。經過50多年的建設,已形成了以能源、冶金、機械、化工為支柱,紡織、輕工、醫藥、電子、食品、建材精密儀器等門類較齊全的工業體系。
2013年太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60家,比2012年增加20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70.94億元,增長10.1%。中央企業增加值125.06億元,增長10.3%;省屬企業增加值302.54億元,增長7.6%;市屬及以下企業增加值343.34億元,增長12.6%。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3.9%的十大行業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的有7個。新興接替產業增加值418.52億元,增長12.4%,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54.3%。其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289.73億元,增長14.9%,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37.6%。
2013年太原煤炭、鋼鐵、煉焦、電力等傳統行業增加值352.42億元,增長7.8%,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45.7%。其中:占比19.2%的鋼鐵行業增加值增長19.0%,占比17.7%的煤炭行業增加值下降2.6%,占比3.7%的煉焦行業增加值增長5.6%,占比2.2%的電力行業增長6.7%。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3444.77億元,增長2.8%。利稅總額110.63億元,下降12.1%。利潤總額12.13億元,下降44.0%。虧損企業虧損額50.47億元,增長1.8%。
郵電和旅游
2013年太原郵電業務總量79.61億元,比2012年增長3.1%,其中:郵政業務總量5.21億元,下降2.4%;電信業務總量74.40億元,增長3.5%。市話達到120.15萬戶。農話到達6.04萬戶。移動電話用戶726.22萬戶,其中:3G移動電話用戶236.76萬戶。固定及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852.41萬戶。每百人擁有電話199部,其中: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普及率分別達到29部/百人和170部/百人。計算機互聯網用戶143.48萬戶,凈增加8.55萬戶,其中:寬帶網用戶133.12萬戶,增加9.73萬戶。
2013年太原接待海內外游客3691.33萬人次,比2012年增長23.7%。其中:國內游客3644.73萬人次,增長23.9%;海外游客46.60萬人次,增長10.3%。海外游客中:外國人32.74萬人次,香港同胞7.94萬人次,澳門同胞0.87萬人次,臺灣同胞5.05萬人次。旅游總收入430.90億元,增長21.2%。其中:國內旅游收入413.52億元,增長21.7%;旅游外匯收入2.76億美元,增長12.9%。
金融保險
2013年太原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9948.51億元,比2012初增長10.8%;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7222.35億元,增長11.8%。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9819.68億元,增長10.3%,其中:個人儲蓄存款余額3307.99億元,增長9.4%;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7111.87億元,增長11.4%。人民幣貸款中,中長期貸款余額4416.14億元,增長9.2%;短期貸款余額2394.45億元,增長17.8%。
2013年太原保險保費收入97.55億元,增長6.6%。其中:壽險業務保費收入52.91億元,增長0.4%;健康險業務保費收入6.01億元,增長19.7%;意外傷害險業務保費收入2.34億元,增長15.3%;財產險業務保費收入36.28億元,增長14.2%。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35.29億元,增長39.1%。其中:壽險業務給付13.99億元,增長61.9%;健康險業務賠款及給付2.24億元,增長43.2%;意外傷害險業務賠款0.57億元,增長11.2%;財產險業務賠款18.50億元,增長26.2%。
國內貿易
2013年太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81.46億元,比2012年增長13.5%。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255.53億元,增長13.2%;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5.93億元,增長25.7%。限額以上貿易企業零售額814.13億元,比2012年增長7.4%,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63.5%。
對外貿易
2012年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84.74億美元,比2011年下降0.6%。其中:出口額42.42億美元,增長21.1%;進口額42.32億美元,下降15.7%。出口商品中,煤炭、焦炭、金屬鎂分別為2.62億美元、1.07億美元、0.90億美元,占出口額的10.8%。不銹鋼材、機電產品分別為7.40億美元、23.92億美元,占出口額的73.8%。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154個。年進出口額在千萬美元以上的國家和地區48個。全年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4家。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7.82億美元,增長15.2%。
2013年太原外貿進出口總額91.6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8.2%。其中:出口額52.95億美元,增長24.8%;進口額38.68億美元,下降8.5%。出口商品中,煤炭、焦炭、金屬鎂分別為1.58億美元、1.01億美元、0.90億美元,占出口額的6.6%。不銹鋼材、機電產品分別為8.86億美元、35.89億美元,占出口額的84.5%。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151個。年進出口額在千萬美元以上的國家和地區52個,比2012年增加4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8家。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9.44億美元,增長20.7%。武宿綜合保稅區封關運行。
名稱 | 行政區劃代碼 | 面積(平方千米) | 六普人口(萬人) | 郵政編碼 | 下設街道-鎮-鄉個數 | 下設社區-行政村個數 |
---|---|---|---|---|---|---|
太原市 | 140100 | 6909 | 420.1591 | 030082 | 54-21-31 | 594-924 |
小店區 | 140105 | 290 | 75.0102 | 030032 | 7-1-2 | 94-62 |
迎澤區 | 140106 | 105 | 58.8533 | 030002 | 6-1-0 | 95-19 |
杏花嶺區 | 140107 | 146 | 63.4482 | 030009 | 10-0-2 | 115-32 |
尖草坪區 | 140108 | 296 | 41.5705 | 030023 | 9-2-3 | 62-84 |
萬柏林區 | 140109 | 289 | 74.9255 | 030024 | 14-0-1 | 104-49 |
晉源區 | 140110 | 290 | 22.1431 | 030025 | 3-3-0 | 36-78 |
※高新區※ | / | / | 0.9914 | / | / | 1-0 |
※經濟區※ | / | / | 4.4521 | / | / | 10-0 |
※民營區※ | / | / | 1.2579 | / | / | 0-7 |
城區統計 | / | 1416 | 342.6522 | / | 49-7-8 | 517-331 |
清徐縣 | 140121 | 608 | 34.3861 | 030400 | 1-4-5 | 24-188 |
陽曲縣 | 140122 | 2084 | 12.0228 | 030100 | 0-4-6 | 10-117 |
婁煩縣 | 140123 | 1289 | 10.5841 | 030300 | 0-3-5 | 6-142 |
古交市 | 140181 | 1512 | 20.5139 | 030200 | 4-3-7 | 37-146 |
郊縣統計 | / | 5493 | 77.5069 | / | 5-14-23 | 77-593 |
備注:本表列出的帶有“※”標志的高新區、經濟區、民營區均不屬于行政區劃,其面積已經分別匯入其所在市轄區面積中;六普人口為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下設各級行政區劃數量統計截止到2013年底。 |
名稱 | 下轄街道、鎮、鄉 | ||||||
---|---|---|---|---|---|---|---|
小店區 | 塢城街道 | 營盤街道 | 北營街道 | 平陽路街道 | 黃陵街道 | 小店街道 | 龍城街道 |
北格鎮 | 西溫莊鄉 | 劉家堡鄉 | - | - | - | - | |
迎澤區 | 柳巷街道 | 文廟街道 | 廟前街道 | 迎澤街道 | 橋東街道 | 老軍營街道 | 郝莊鎮 |
杏花嶺區 | 巨輪街道 | 三橋街道 | 鼓樓街道 | 杏花嶺街道 | 壩陵橋街道 | 大東關街道 | 職工新街街道 |
敦化坊街道 | 澗河街道 | 楊家峪街道 | 中澗河鄉 | 小返鄉 | - | - | |
尖草坪區 | 尖草坪街道 | 光社街道 | 上蘭街道 | 南寨街道 | 迎新街街道 | 古城街道 | 匯豐街道 |
柴村街道 | 新城街道 | 向陽鎮 | 陽曲鎮 | 馬頭水鄉 | 柏板鄉 | 西墕鄉 | |
萬柏林區 | 千峰街道 | 下元街道 | 和平街道 | 興華街道 | 萬柏林街道 | 杜兒坪街道 | 白家莊街道 |
南寒街道 | 西銘街道 | 小井峪街道 | 東社街道 | 化客頭街道 | 長風西街街道 | 神堂溝街道 | |
王封鄉 | - | - | - | - | - | - | |
晉源區 | 義井街道 | 羅城街道 | 晉源街道 | 金勝鎮 | 晉祠鎮 | 姚村鎮 | - |
清徐縣 | 東湖街道 | 清源鎮 | 徐溝鎮 | 東于鎮 | 孟封鎮 | 馬峪鄉 | 柳杜鄉 |
西谷鄉 | 王答鄉 | 集義鄉 | - | - | - | - | |
陽曲縣 | 黃寨鎮 | 大盂鎮 | 泥屯鎮 | 東黃水鎮 | 高村鄉 | 侯村鄉 | 凌井店鄉 |
西凌井鄉 | 北小店鄉 | 楊興鄉 | - | - | - | - | |
婁煩縣 | 婁煩鎮 | 靜游鎮 | 杜交曲鎮 | 廟灣鄉 | 馬家莊鄉 | 蓋家莊鄉 | 米峪鎮鄉 |
天池店鄉 | - | - | - | - | - | - | |
古交市 | 東曲街道 | 西曲街道 | 桃園街道 | 屯蘭街道 | 河口鎮 | 馬蘭鎮 | 鎮城底鎮 |
閣上鄉 | 嘉樂泉鄉 | 梭峪鄉 | 岔口鄉 | 常安鄉 | 原相鄉 | 邢家社鄉 | |
非物質文化遺產
太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鑼鼓藝術(太原鑼鼓)、晉劇、蓮花落、風火流星、老陳醋制作技藝、月餅傳統制作技藝(郭杜林晉式月餅)、六味齋醬肉傳統制作技藝、中醫養生(藥膳八珍湯(頭腦))、廟會(晉祠廟會)、磚雕(山西民居磚雕)、清徐彩門樓 抬閣(徐溝背鐵棍)等,其中蓮花落,風火流星,老陳醋制作,六味齋醬肉,清徐彩門樓是太原獨有的(無其他申報單位)。全國月餅制作技藝也只有太原和安琪廣東月餅兩家。
太原蓮花落(lào)(也稱為“蓮花樂”)是太原的地方曲種,是一種說唱兼有的曲藝藝術,流傳于城市鄉村,它的產生與發展與太原人曹強有關系。蓮花落的說唱詞,基本上是七言四句為一段,全用太原方言來合轍入韻。表演之時,先扣大竹板,間配小竹板,打板三巡之后,開始說唱,以唱為主,間以夾白,邊唱邊說,抑揚頓挫,尾音稍長。太原蓮花落,不僅有七件子伴奏,而且發展到弦樂器和打擊樂器伴奏。主要樂器有三弦、揚琴、二胡、木魚等。當年的蓮花落極不注重表演,僅是邊說邊唱。這是因其早年為街道表演的形式所決定。自從解放搬上舞臺后,已經注重于身段和動作的表演。2010年,“蓮花落”入選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太原地區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太原的寺、廟、觀、堂是宗教界和信教群眾的宗教活動場所。
佛教:永祚寺、崇善寺、大佛寺等。
道教:北極宮、純陽宮。
伊斯蘭教:太原古清真寺。
天主教:太原天主教堂、太原板寺山圣母堂 、七苦山圣母堂、和平南路耶穌圣心堂等。
基督教:體育路基督教堂、鄭村基督教堂、橋頭街基督教堂等。
其他:大關帝廟、古關帝廟、城隍廟、太原皇廟。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