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鄉,人大,茶鄉。西鄉縣,縣委。
西鄉縣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西鄉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地處漢中東大門,是西安、成都、武漢、重慶的結合部,316、210國道在此交匯,陽安鐵路縱貫全境,乘火車可直達北京、上海、成都、武漢、青島、廣州、西安等地。公路交通便捷迅速,西漢高速距西鄉50公里;十天高速縣境內總里程68公里,途經西鄉8個鎮;即將開工的西安至成都鐵路客運專線距西鄉僅80公里,建成后從西鄉通過高速公路、鐵路3個小時可到成都、西安,一日之內可達武漢、重慶,將極大地提升西鄉的區位優勢。
干線公路:省管干線公路有三條,分別是漢中——白河、西鄉——鎮巴、茶鎮——高川三條,境內里程為162.7公里。
地方公路
1958年,西鄉縣興起修路高潮。70年代后,又貫徹社社通公路和發展山區道路的方針,縣鄉公路建設蓬勃發展。1985年省秦巴山區建設會議決定,1985—1987年以修建山區道路為突破口,打開秦巴山區治窮致富的局面,國家以工代賑支援山區建設,三年內共新修公路56.7公里,改建加寬248.7公里,建橋24座484米。
1990年底,西鄉縣地方公路共21條,其中包括西峽公路、峽駱公路、峽大公路、龍桐公路、西白公路、上楊公路、柳桑公路和堰洋公路,總里程380.7公里。除三花石、七星壩鄉暫不通公路外,其余46鄉(鎮)都修通公路。
2012年,西鄉縣境內公路里程達238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8公里,民用汽車擁有量8587輛,其中私家車7518輸,交通運輸、郵政業全年實現增加值41110萬元,比上年增長7.9%。
陽(平關)安(康)鐵路于1970年動工,由鐵一局承建,西鄉縣動員6萬人組成民兵師配合,1972年10月1日竣工通車,1976年8月,由西鐵局安康分局正式營運。該路西由沙河鎮三合村隧道254Km+757處入西鄉縣境,東從茶鎮鄉漁豐村新漁壩隧道197Km+494處入石泉,沿線有大中小橋梁74座,其中四號、五號橋為重點保護橋,有隧道57處,設沙河坎、馬蹤灘、賈家河、西鄉、白龍塘、三花石、茶鎮7個車站。西鄉站為全線大站之一,為客貨混合四等站,年吞吐貨運量16.8萬噸。
陽安鐵路是中國建設的第二條電氣化鐵路,全長356.7公里,橫貫陜南,西連寶成,東接襄渝兩條干線,境內全長75.26公里。1987年后,每日有西安至安康對開普、直快車各一次,安康至陽平關對開普快一次,成都至上海上下特快客車一次,每天在西鄉站上下車旅客有1000——1500人次。
2012年,西鄉縣境內鐵路里程110公里。
西周(前1027——前771)縣地屬雍州楚國。
東周(括春秋、戰國)前期(前770——前312),縣地仍屬楚有。周赧王三年(即楚懷王十七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秦楚發生“丹陽之戰",秦師獲捷,乘勝占領楚之漢江中上游地區,直至戰國末(前221),縣地屬秦國漢中郡。
秦(前221——前207)縣地屬漢中郡成固縣。
西漢(前206——25,包括新莽和更始政權)承襲秦制,仍行郡縣。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分全國為十三州(郡),縣地大部屬益州漢中郡成固縣,東北隅屬漢中郡之安陽縣。新莽地皇四年(23),公孫述割據益州,占有巴、漢,13年中,縣地為公孫政權所轄。
東漢光武建武十二年(36),破蜀滅述,縣地復歸漢有,仍屬益州漢中郡成固縣。和帝永元七年(95)以班超平定西域有功,封定遠侯,食采于縣地(括今鎮巴),并建平西城(又名平陽城、定遠城),為西鄉縣建城之始。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張魯、據漢中,改漢中郡為漢寧郡。建安二十年(215)曹操據漢中,復漢中郡名。郡名兩更,縣地仍屬。
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取漢中,縣地歸蜀。蜀漢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分成固縣南境置南鄉縣(即今西鄉、鎮巴二縣地),從此西鄉縣脫離成固,獨立行政,仍為蜀漢益州漢中郡領轄,設縣治于歸仁山(今鎮巴縣漁渡壩古城堡)。是年,蜀將張飛晉封“西鄉侯",寄食采于南鄉縣。蜀漢后主炎興元年,即魏元帝景元四年(263),曹魏滅蜀,分廣漢、巴、涪陵以北7郡為梁州,西鄉縣歸魏,屬梁州漢中郡。
西晉統一中國后,武帝太康二年(281),因張飛封侯西鄉,改南鄉縣為西鄉縣。
西鄉縣之得名,雖有數說,但以張飛食采之說較為可靠。治所由歸仁山北移平西城,仍屬梁州漢中郡。愍帝建興元年(313),仇池氐楊難敵據漢中,次年,梁州人張咸起兵逐氐軍,投歸益州巴氐李雄,;由此西鄉縣遂為李雄所建之“大成"所有,行政隸屬仍為梁州漢中郡。
東晉(括十六國)初,西鄉縣尚歸成漢(即大成)所有。晉穆帝永和三年(347)桓溫伐蜀,成漢滅,西鄉縣歸晉。東晉孝武帝寧康元年(373),苻堅派兵攻取梁、益二州,西鄉縣遂為前秦占有。孝武帝太元九年(384),桓沖遣將楊儉期收復漢中,西鄉縣復為晉土。安帝義熙元年(405),譙縱叛晉,割據梁,益,仇池氐王楊盛乘虛據漢中,以地請降后秦,但因楊盛窺伺兩端,游離于東晉、后秦之間,東晉、后秦皆無實際管轄能力,漢中郡、縣實為楊盛政權所轄。義熙九年(413),劉裕命益州刺史朱齡石滅譙縱,收復四川東晉王朝乘勝克漢中,西鄉縣再歸晉。在東晉103年中,漢中郡縣兵連禍結幾易統治,但西鄉縣名未變,治地平西城未動,始終歸梁州漢中郡所轄。
南北朝歷劉宋、蕭齊至蕭梁武帝天監三年(504),即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梁州刺史夏侯道遷以漢中叛降北魏。北魏政權于縣境(今峽口)設豐寧戍。改西鄉縣為豐寧縣,寓五谷豐稔,四季咸寧之義。并立豐寧郡領豐寧縣,郡縣同駐豐寧戍,改屬東梁州領轄,舊治平西城遂廢。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北梁州刺史蘭欽收復梁州,西鄉縣還梁,復西鄉縣名,治所仍駐豐寧戍,屬北梁州漢中郡所轄。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551)侯景溯江犯江陵,梁蕭繹求救西魏,約許割讓漢中。西魏乘機于廢帝元欽元年(552),遣將達奚武占領漢中,西鄉縣又為西魏所有。西魏恢復北魏建置,廢西鄉縣名,再立豐寧郡、豐寧縣于豐寧戍。次年,析北梁州和直州(即北魏東梁州)之地置洋州于涇洋河口西岸蒿坪山之陽(即今四季河),以洋水為名,此為西鄉縣立州之始。洋州領洋州、懷昌、洋中、豐寧四郡。洋川郡轄黃金縣;懷昌郡轄懷寧縣;洋中郡無考,豐寧郡轄豐寧縣。西魏恭帝三年(556)宇文覺代魏立周,西鄉縣即為北周所有,仍屬洋州豐寧郡,縣名駐地均無變動。
隋立,西鄉縣即屬隋土。文帝開皇三年(583)撤郡,行州縣兩級制,時,豐寧縣仍屬洋州。煬帝大業元年(605)廢州復郡。翌年撤梁、洋二州,合為漢川郡;改豐寧縣復西鄉縣名(從此縣名迄無更)多同時將縣治由豐寧戍移往所廢之洋州治地蒿坪山之陽,且立洋源鎮(軍事建置)于此,縣鎮同治,歸漢川郡所轄。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廢郡復州,析漢川郡之西鄉、興勢、黃金三縣,再立洋州于西鄉州縣同治蒿坪山之陽。七年(624)析西鄉南境置洋源縣(今鎮巴縣地)。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分全國為10道,西鄉縣屬山南道洋州轄。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調整區劃,山南道分為東西二道,西鄉縣隨洋州屬山南西道。天寶元年(742)改洋州為洋川郡。十五年(756)郡治由西鄉遷往興道(貞觀二十三年改興勢為興道,今洋縣)。
肅宗乾元元年(758)再撤郡復州,改洋川郡為洋州。一遷一改,西鄉縣仍屬。代宗大歷元年(766),洋源縣治因兵事燒劫,僑駐西鄉縣白湍村(今古城子,亦為兩晉至蕭梁的西鄉縣治)。敬宗寶歷元年(825)撤銷洋源縣,其地大部并入西鄉縣。僖宗光啟三年(887),洋州設立武定軍(軍事建置)。昭宗景福元年(892)風翔節度使岐王李茂貞以討楊復恭為名,取鳳、興、洋三州。昭宗天復二年(902),朱溫進入關中,把持朝政,殺戮大臣,四川王建乘機以假道勤王為名,占領興元(漢中),洋州武定軍節度使李思敬迎降,西鄉縣隨洋州歸前蜀。后唐莊宗同光三年(925),即前蜀咸康元年,皇子魏王繼岌伐蜀至興州(略陽),前蜀武定軍節度使王承肇即以洋州北降后唐,西鄉縣隨之。后唐閔帝應順元年(934)正月,盂知祥遣將張業入興元,武定軍節度使孫汶韶又以洋州降后蜀,因避孟知祥諱,乃改洋州為源州,西鄉縣從屬。
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正月,宋將王全斌、劉光義滅后蜀,改源州復洋州,西鄉縣與興勢、黃金、真符同為洋州轄。宋太宗至道三年(997)改道為路,分全國為15路,西鄉縣隨洋州屬陜西路。神宗熙寧五年(1072)增建利州路,西鄉縣隨洋州屬之,縣治仍駐蒿坪山之陽。
南宋仍行路、府(州、軍)、縣制。高宗紹興十四年(1144)利州路東西兩分,西鄉縣歸利州東路洋州轄。理宗端平元年(1234)金滅。次年,蒙古軍入侵金、洋、梁(興元)三州,戰爭屢年,西鄉城毀治廢達18年。寶祜元年(1253),即蒙古憲宗三年,忽必烈遣使戍守興元諸州,“草創之初,未暇為經久之規",沿襲宋制,并利州東西兩路為興元路。西鄉縣歸興元路洋州轄。時,縣城已毀,因陋就治于蒿坪山之陽。
自忽必烈在興元諸州建立各級地方政權后,歷19年始建國號為元,其時,西鄉縣已為元土。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全國設10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后增至11個),代“中書省"分治天下。從此,西鄉縣脫離洋州,改屬陜西行中書省興元路。元晚期縣治方由蒿坪山之陽遷來今治。元順帝至正二十五年(1365),夏明玉珍取興元,西鄉縣隨之又屬“大夏"6年。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大將徐達克興元,改興元路為漢中府,洪武九年廢行中書省,分全國為13承宣布政使司,西鄉縣即屬陜西承宣布政使司漢中府。
清世祖順治三年(1646),肅親王豪格遣將貝勒尼堪等進占漢中,縣土遂歸清有。清承明制,西鄉縣仍屬陜西布政使司(后改稱陜西巡撫部院,俗稱陜西省)陜安道漢中府轄領。清仁宗嘉慶七年(1802)析西鄉縣南境24地置定遠廳(今鎮巴縣)。
中華民國元年(1912)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3日成立臨時政府,是時,陜西省已先宣告脫離清朝統治。民國2年并漢中、興安(安康)、商州為漢中道,西鄉縣屬之。民國17年撤道,行省、縣二級制,西鄉縣直屬陜西省。民國24年,省下增設行政督察區(即專員公署,簡稱專區),西鄉縣屬陜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治南鄭)所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成立。同年12月5日,西鄉解放。新中國行省、縣兩級制,省下分區設置行政督察機構。西鄉縣初屬陜甘寧邊區陜南行政公署,1951年屬陜西省南鄭區專員公署,1954年屬陜西省漢中區專員公署,1955年6月屬陜西省漢中專員公署,1968年屬陜西省漢中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屬陜西省漢中地區行政公署,1996年7月,漢中撤地設市后屬漢中市至今。
西鄉縣民間舞蹈的特征是情緒熾熱,舞姿粗獷。按其表現手法有樂舞、歌舞之分。樂舞只舞不唱,伴以打擊樂器,如《彩龍》《蚌殼》《高翹》《跑驢》《竹馬燈》《地馬子》《高臺芯子》《地社火》《打鑼叉》等;歌舞則是又唱又舞,配以鑼鼓弦樂伴奏,表演細膩,如《彩船》《金錢棍》《小場子》等。這些舞蹈,雖然有部分已成為中國普遍的娛樂形式,但一經滲入地方特色,便別具獨異的風格,如前鋒、結友的《火燒獅子》,玩獅人舞于煙霧燎繞之中,體現了勞動人民赴湯蹈火的無畏精神,有時加上《麻婆娘》《懶婆娘》,更是詼諧幽默,妙趣橫生。而《打鑼叉》模擬啞劇的表演,穿插跑動,動作和技巧都很別致。白龍貫溪村的傳統形式《地圍子》,歌、舞、戲三者巧妙結合,動作中加有雜耍成份。
在祭祀樂舞方面,大多淵于宗教活動,過去種類頗多。有劉興奎、慧空表演的《蓮花碗》《放河燈》,有道士為超度亡魂而表演的《跑橋》,有神漢、巫婆裝神弄鬼的《跳壇》《出腳馬》《燒拜香》《過火坑》,也有為驅旱魃而表演的《祈雨舞》《耍棒槌》等。其中雖含有大量的封建迷信色彩及不健康的一面,但這些舞蹈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圖騰祭祀,有其原始古老的風格特點。城關地區的《蓮花碗》,舞者頭頂、肩放、手托荷花瓣狀的彩碗,伴隨著閃肩、轉臂、扭腰等動作,碗里燭火閃爍,千姿百態,典雅質樸。西鄉縣獨有的端公木殼面具,面目猙獰,兇神惡煞,其神態造型,酷似出土的殷商銅臉殼。
縣民間流傳著大量故事和傳說,有關于地名的,人物的,風俗的以及動、植物擬人化的等,內容豐富,如關于午子山的傳說就有20多篇。但由于它是保留于群眾口頭之中,變異性較大。長時間來,通過文藝工作者的記錄整理,成文的約有百余篇,其中30余篇選編在《西鄉民間傳說故事集成》中。
行政單位 | 地理位置 | 人口 | 面積 |
---|---|---|---|
城關鎮 | 縣境中部 | 27595人 | 3平方公里 |
沙河區 | 縣境西北部 | 58526人 | 450平方公里 |
楊河區 | 縣境南部 | 74300人 | 238,5平方公里 |
白龍區 | 縣境東北部牧馬河下游沿岸 | 35912人 | 251平方公里 |
貫山區 | 縣境西部牧馬河中游地段 | 35022人 | 506平方公里 |
堰口區 | 縣境東南 | 55750人 | 485平方公里 |
茶鎮區 | 縣境東部 | 37355人 | 484平方公里 |
高川區 | 縣境東南部 | 49473人 | 343平方公里 |
大河區 | 縣境西南部 | 7171人 | 382平方公里 |
楊營鄉 | 牧馬河北岸 | 26760人 | 93,5平方公里 |
2011年7月經陜西省政府批準,決定撤銷西鄉縣古城鎮并入堰口鎮,撤左溪鄉并入峽口鎮,撤司上鄉并入羅鎮,撤三花石鄉、子午鄉合并設子午鎮,撤馬家灣鄉、白峽鄉合并設白勉峽鎮。撤銷勉縣黃沙鎮劃歸周家山鎮,撤長林鎮并入老道寺鎮,撤二道河鄉并入新街子鎮,撤土關鋪鄉并入武侯鎮,撤小砭河鄉并入茶店鎮,撤小河廟鄉并入阜川鎮,撤鎮川鄉、漆樹壩鄉、張家河鄉、長溝河鄉鄉的建制,相應設立鎮的建制。撤銷寧強縣黃壩驛鄉并入漢源鎮,撤南屏鄉、寬川鄉并入大安鎮,撤東皇溝鄉并入代家壩鎮,撤曾家河鄉、巨亭鄉合并設巨亭鎮,撤舒家壩鄉、廟壩鄉、鞏家河鄉、太陽嶺鄉、蒼社鄉、安樂河鄉、二郎壩鄉、禪家巖鄉鄉的建制,相應設立鎮的建制。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知縣閻佐堯改北后街考院為中學堂,選拔高等小學堂學生40名為中學生,旋以設備簡陋未獲立案而停辦。民國15年(1926)縣議會決議,撥銀3500兩,以舊儒學遺址為校址,開辦縣立初級中學,教育局長李西軒兼校長,翌年元月招生開學。17年,學校被軍隊占據,乃遷西門內,至25年夏改辦簡師,初中共畢業學生5班83人。30年,恢復西鄉初中,劉霞舉任校長,時有學生6班303人,教職工18人。27年,西安女子中學來縣駐萬壽宮,兩年后遷回省城。33年,國立*戰時中學遷來駐堰口,有學生千余人,次年因與西鄉初中發生沖突,專員公署派員來縣調解,戰中遷南鄭。38年5月,旅省陜南同鄉會私立樂育中學校長江伯玉回縣籌辦分校,借西師部分校舍,招收高中學生3班100人,是為西鄉有高中之始。西鄉初中有學生11班563人,教職工37人。
解放后,西鄉初中繼續開辦,樂中分校并入西鄉師范為高中部,1953年西師附設初中部。1956年,在峽口、下高川兩所小學內附設初中班。1957年,西鄉師范改為陜西省西鄉中學,楊河、城關成立民辦中學。1958年,城關民中改名東風中學,撤銷楊河民中。陜西省西鄉中學改名西鄉縣*中學,西鄉縣初級中學為第二中學,峽口初中為第三中學,高川初中為第四中學。1959年在沙河、楊河、堰口、白龍、茶鎮小學附設初中班。1960年改沙河初中班為第五中學,楊河初中班為第六中學,堰口初中班為第七中學,茶鎮初中班為第八中學,白龍初中班為第九中學。1961年暫時困難時期,撤銷七中、八中和水東初中班,學生分并一、二、六中。“文化大革命”開始后,中學一律“停課鬧革命”,一部分學生參加武斗。1969年東風中學并入二中。1970年,大部分公辦小學和部分隊辦小學成立初中部,第二、三、四、五、七5所初中升格為完全中學。由于中學發展過快,師資、經費奇缺,加之政治運動頻繁,教學內容多變,教育質量明顯下降。1973年大批“師道尊嚴”,1975年江青一伙鼓吹“學朝陽”實行“開門辦學”,教學秩序混亂,教育質量繼續下降。
1976年粉碎“四人幫”,1977年恢復校長責任制,學校教育逐步走上正軌。1978年,西鄉縣有中學110所(其中完中11所),學生17816人(其中高中3541人),比“文化大革命”前,中學校數增長12倍,中學生人數增長7.2倍。1979年7月,西鄉三中成立,農村中學均以地名命名。1990年,將白龍中學高中部遷入葛石初中,改稱西鄉縣第四中學。
2008年底,西鄉縣有完全中學1所,高級中學2所,農職中學1所,初級中學23所。普通高中在校學生7868人,比上下降6.6%;農職中學3158人,比上增長11.87%;初級中學13070人,比上年下降2.02%。普通高中招生2682人;農職中學招生1807人;初級中學招生4596人,初中升學率87%,高中升學率54.6%。
2012年,西鄉縣有高級中學2所,職業高中1所,初級中學12所,九年制學校10所,普通高中7860人,比上年增加397人,增長5.32%;職業高中1347人,比上年增加127人,增長10.4%;初級中學12710人,比上年減少65人,下降0.51%。普通高中新招生2875人,比上年增加134人,增長4.9%;職業高中新招生923人,比上年增加131人,增長16.5%;初級中學新招生4216人,比上年增加44人,增長1%。初中畢業人數4182人,初中畢業升學率達90.8%,較上年提高11.1個百分點。高中教師735人,職中教師65人,初中教師1041人。
西鄉縣有一類保護動物為梅花鹿、羚牛、白鶴,二類保護動物有獼猴、青猴、金錢豹、羚羊、獐、白冠長尾雉、大鯢,三類保護動物有青羊、崖羊、大靈貓、蘇門羚、錦雞、血雉、虎紋蛙等。
縣境內野生動物有:
獸類:黑熊、野豬、青猴、野兔、麂、巖羊、狐、林麝、小靈貓等
爬行類:烏稍蛇、赤練蛇、土蝮蛇、四腳蛇、壁虎等。
禽類:石雞、黃鸝、白頭翁、長尾雉、鶴、鷸、崖鴿、雁、布谷、魚鷹、百靈等。
水能西鄉境內河流縱橫,長江*大支流——漢江自西向東橫貫西鄉縣,還有牧馬河、涇洋河、峽河等大的支流在此匯入漢江,水能資源豐富。可開發水能資源90萬千瓦,已建成羅鎮、馬營壩、馬蹤灘、王子嶺等四座小型水電站,總裝機容量達5487千瓦。設計裝機容量達3萬千瓦的曲江洞梯級水電開發項目即將建成投運。漢江經西鄉東北角穿過,流經3個鄉鎮約36.4公里,流域面積約25平方公里。境內有漢江支流兩條,其中一級支流牧馬河全長127.6公里,流域面積2668平方公里;二級支流涇洋河境內長約60公里,流域面積約1008平方公里。屬于丹江口水庫水源區上游。
西鄉縣土層深厚,中性偏酸,年降水量800——1300mm,年均氣溫14.5℃,年日照量1500小時,無霜期246天,適宜櫻桃生長栽培。西鄉縣生產櫻桃的歷史悠久,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其中因盛產“瑪瑙”櫻桃而得名,據西北農林大學食品系專家教授分析,每百克鮮果肉中含碳水化合物8克,蛋白質1.2克,鈣6毫克,磷3毫克,鐵5.9毫克及多種維生素,VC含量高達8毫克,有利于降血脂、防治冠心病、高血壓等。
西鄉縣茶葉種植歷史悠久,始于秦漢、盛于唐宋。涌現出“西鄉特炒”、“午子翠柏”等多個品牌,其中午子仙毫和炒青茶。
午子仙毫
選取縣境內800——1000米左右的無污染生態環境中生長的茶樹,于清明前后采摘幼嫩芽,經殺青、清風、做形、攤晾、整形、提毫、烘焙、揀剔八道工序精制而成,內含氨基酸、咖啡堿、茶多酚等,“色綠亮、毫閃光、香鮮嫩、湯清澈、味醇爽、形優美”是午子仙毫的六大特點。1999年被評為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
炒青茶
炒青是西鄉縣茶葉的主打產品,從每年3月下旬一直生產到9月底,茶葉內含鋅、硒、錳、氨基酸、兒茶素、茶多酚等。
西鄉縣手工制作器皿歷史悠久。1958年葛石李家村出土文物中的石斧、石鏟、刮削器、陶罐、陶碗等,均為新石器時代先民的生活用具,距今已有7000余年。
歷代的手工業者,多以農業為主,兼事手工業,少數開店串鄉,為業謀生。清初,傳入造紙技術,后沿巴山由東向西發展,乾、嘉年間有紙廠20余家,至道光四年(1824)已有“紙廠50余座,每廠工匠不下數十人。”(《秦疆治略》)。咸豐年間,定遠廳(今鎮巴縣)王貢生來上高川裴家埡開鐵礦辦鐵廠,歷年有余,獲利甚厚,礦工最多上到1200余人。相繼出現的有木竹壩鐵廠(鑄鍋)和白沔峽、七星壩、縣城東關的鏵廠。稍后,樓房坪也一度辦起鐵廠。同治初年,西河筑窯燒制日用陶瓷。宣統年間,縣城辦起紡織廠。
民國初年,縣知事辦織布廠,15年(1926)辦平民工廠。抗日戰爭時期,西安培華女職遷縣以及后來成立的正本工業職業學校,均開染織、針黹、縫紉科并附設紡織廠。
建國后,工業開始發展,1952年總產值101萬元,比1950年增長3倍,占工農業總產值3.15%。1953至1957年黨和政府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西鄉縣建起縫紉、鞋業、木器、鐵業、織布、織襪、雨具、印刷等48個合作社(組),從業人員754名,并成立縣手工業聯社。1956年工業總產值131萬元,比1952年增長29.57%。
1958年“大躍進”中,在“全黨全民大辦工業”的口號下,西鄉縣興辦一批國營企業,32個手工業社組過渡為合作工廠,12個集體單位轉為地方國營,區和公社共辦廠礦42處。1960年職工達4482人,工業產值578萬元,比1956年增長3.4倍。
2008年,西鄉縣實現工業總產值139162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9.0%,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37650萬元,比上年增長15.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82450萬元,比上年增長28.6%,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59.3%。實現銷售產值79397萬元,工業產銷率達96.66%。
2011年,西鄉實現工業總產值21.9億元,增長25.1%。其中,地方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2.2億元,增長25.4%。三大工業園基礎設施完成投資1.94億元,堯柏水泥、福潤肉類、華林礦業等項目累計完成投資7.1億元。新增投資百萬元以上中小企業70家,發展個體工商戶1554戶。非公企業完成總產值27.6億元,增加值17.8億元,分別增長17.4%、19.2%。GDP能耗下降3.4%,化學需氧量減排130.8噸,二氧化硫減排241.8噸。
西鄉縣佛、道、伊斯蘭、基督、天主教并存,佛、道二教遠在唐代以前即已流傳,縣境內寺廟庵觀林立。伊斯蘭教于明初傳入,基督教與天主教均在清末傳入。長時期來,這些宗教在社會上各有影響,民間宗教活動頻繁。解放后,人民政府頒布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各教在政策許可范圍內的活動,受到法律保護。
1978年,西鄉縣有自然科技干部533人。另對38名學非所用的科技人員,通過組織搭橋,使其歸位對口。
1985年底,西鄉縣有60名年富力強、有一定管理水平和領導能力的科技人員走向領導崗位,其中縣團級4人,局、部級22人,企事業及鄉級單位34人。1987年6月,成立縣職稱改革領導小組及辦公室,開始職稱復查和評審工作。1988年底,全縣176個企事業單位結束。連前統計,共評各類高級職稱44人,各類中級702人,各類初級2725人(助理級1289,員、士職1436)。
1990年,全縣有各類科技人才4937人,每萬人中有121名。
2012年,全縣專利申請32件,增長23%,其中授權11件,增長57%。
午子山風景區位于西鄉縣城東南12公里的堰口鎮210國道旁。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級旅游景區。山上保持著原始生態的珍稀樹種白皮松2500余畝,素有陜南“小華山”、“小武當”、“漢南勝景”之美譽。
午子山歷史悠久,原名“武子山”,因漢高祖劉邦寵妃(戚夫人)為皇兒如意進香祈福之地,又稱“母子山”,今以午子山定名。午子山由頂觀、腰觀、底觀三大古建筑群組成,建筑面積2046.19平方米。頂觀始建于西漢,重建于南宋紹興五年(1135)。據碑碣記載和民間傳說,虞舜同他好友善卷和明代建文帝曾來山上隱居,古跡猶存,道教傳人張道陵、張魯、張三豐到午子山講經傳道,三國蜀將西鄉候張飛亦在絕壁上鐫有“飛鳳山”等摩崖。也是唐代“荔枝道”的必經之地,歷代文人墨客駐足留跡,登山行吟。景區古文化遺產遺跡眾多,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特別豐富。歷史文化積淀厚重。是登山健體,休閑度假,穿越遠古,回歸自然,觀光旅游之佳地。明吏部尚書李遇知登《午子山》詩曰“飛蹬千盤漫陟巔,振衣冉冉白云邊,上方靈氣誰能識,身到煙霞便是仙”。
太白洞位于西鄉縣城以東38公里的七星湖風景區境內。洞中地下泉水清純甘甜,四季長流。洞外崖體壁立險峻,高逾百丈,口窄腹寬,狀似圈椅。洞口被十四根數人合圍的參天楠樹遮得嚴嚴實實,形成一處藏珠擁翠、秀不外溢的幽靜洞天。洞內共有廟宇三間,佛洞、佛像若干,是一處集旅游、避暑休閑、朝香拜佛為一體的著名風景區。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