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全國首批5A級景區,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龍門石窟,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門石窟世界文化遺產園區管理委員會,之后歷經東魏、北齊、唐、從而形成了南北長達1公里、10萬余尊造像、以規模宏偉、龍門石窟,這座依據《華嚴經》雕鑿的摩崖式佛龕,氣宇非凡的盧舍那佛為中心,將佛國世界那種充滿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達的淋漓盡致。顯示了唐代雕刻藝術的最高成就。是武周時代封建王朝為安置印度高僧地婆訶羅的遺身而建立的一座佛教寺院。香山寺法音綿歷、以致中唐時代享譽中外的文化名人白居易,酬唱于該寺的堂上林下、龍門石窟,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白居易的親屬,將他葬于龍門香山寺下。是各界來賓體驗大詩人晚年生活的理想之地。
龍門石窟世界文化遺產園區管理委員會,古代帝王擬己為真龍天子,龍門自古為險要關隘,向為兵家必爭之地。環境清幽,素為文人墨客觀游勝地。宜于雕刻,這里青山綠水、伊河兩岸東西山崖壁上的窟龕星羅棋布、龍門石窟,1961年國務院公布龍門石窟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辦、國家旅游局聯合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龍門石窟,在北魏時期雕鑿的眾多洞窟中,賓陽中洞和蓮花洞、其中古陽洞集中了北魏遷都洛陽初期的一批皇室貴族和宮廷大臣的造像,這些形制瑰異、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域外文明交匯融合的珍貴記錄。龍門二十品是魏碑體的代表,龍門石窟世界文化遺產園區管理委員會,形于楷,是后代碑拓鑒賞家從眾多的石刻題記中精選出來的魏碑書法精華。筆法跳躍、血肉豐美等十美,給龍門二十品以極高的評價。分別是中國書法藝術史上魏碑體的珍品和唐楷書體的典范,
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所處地理位置優越,龍門石窟,更是許多石窟難以比擬的。經濟、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是古代社會廣大人民對現實世界充滿訴求意愿的物質折射。龍門石窟世界文化遺產園區管理委員會,透過這一遺響千載的人文景觀可以得到透徹的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