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網(wǎng)站,江蘇高校。高校大學。
江蘇理工學院,本科招生網(wǎng)。研究生招生網(wǎng)。
截至2016年7月,學校承擔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等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200多項,承擔橫向科研課題300多項,累計科研經(jīng)費超億元;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研成果獎50多項,獲得發(fā)明專利170多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fā)表論文4000多篇,其中被SCI和EI等國際檢索收錄700多篇,在CSSCI源刊發(fā)表學術論文300多篇,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近200篇,出版各類著作、教材300多部。
科研機構截至2016年7月,學校高教學、科研實驗儀器設備總值達1.23億元。學校有省工程中心、省工程技術中心、省重點建設實驗室5個,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培育點1個,常州市高技術重點實驗室、常州市工程技術中心6個以及與企業(yè)共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0多家。
? 省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貴金屬深加工及其應用重點建設實驗室
? 省工程技術中心
江蘇省報廢汽車綠色拆解與再制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江蘇省職業(yè)技術教育科學研究中心、資源循環(huán)利用研究所等
? 江蘇省高校重點實驗室
電子廢棄物資源循環(huán)利用重點實驗室、性能材料綠色成形技術與裝備重點建設實驗室。
學術資源? 學術期刊
江蘇理工學院學報分為《江蘇理工學院:自然科學版》、《江蘇理工學院:社會科學版》。該刊主要刊登機械工程、電氣信息工程、化學化工、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經(jīng)濟管理、藝術設計、外國語言文學等學科與職業(yè)技術教育科學以及基礎學科所包含的各學科領域、各專業(yè)門類的理論與應用研究學術論文、實用性技術成果報告、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總結及業(yè)務指導與技術管理性文章。
? 圖書館藏
截至2016年7月,館藏紙質文獻145.7萬冊,中外文現(xiàn)刊1530多種,中外文電子圖書139萬多種,中外文全文電子期刊1.5萬多種,擁有中國學術期刊、維普中文科技期刊、EI工程文摘數(shù)據(jù)庫、EBSCO-HOST等中外文數(shù)據(jù)庫27種。
? 校訓
厚德:語出《周易·坤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厚德”就是深厚的德澤、寬廣的心胸、樂于奉獻的精神,不計較個人得失。
博學:語出《論語·子張》:“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說文解字》中“博”,大通也,即寬廣、廣博之謂。“博學”既指廣泛學習,也指學識淵博,旨在強調通過廣泛學習,具備寬厚的理論基礎,嫻熟的基本技能,文理兼容,百科俱收。
篤行:語出《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篤”有忠貞不渝,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持不懈之意,“篤行”意為堅定信念、持之以恒、腳踏實地、身體力行,也包含百折不撓、愈挫愈奮的精神。
以“厚德、博學、篤行”為校訓,就是從道德、學業(yè)、實踐三方面期望學校的老師和學生達到一種高遠的境界,實現(xiàn)一種理想的目標。“厚德”突出了德育為先的育人思想;“博學”是求學、治學的目標;“篤行”是為學的較后階段,使所學有所落實,強調重視實踐的教育理念。厚、博、篤,展示學校厚重豐富的精神底蘊和人文內涵;德、學、行,寓意學校德才兼?zhèn)涞呐囵B(yǎng)目標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也符合學校“做強做特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辦學思路。
“厚德”、“博學”、“篤行”相輔相成,體現(xiàn)了“德”與“才”的全面要求,“學”與“行”的完整統(tǒng)一。“厚德、博學、篤行”融傳統(tǒng)色彩與時代氣息于一體,集文化底蘊與學校特色于六言,以此為訓可彰顯出學校的文化底蘊和人才培養(yǎng)的薪火相承。
? 校歌
齊梁故里,古運河旁,巍巍學府圣殿堂。
凌波橋畔,行知道上,志存高遠意氣昂。
泛舟學海,青春豪邁,滿園春色桃李芬芳。
迎著晨曦,擁抱太陽,求實路上放飛夢想。
前身是常州職業(yè)師范學院,始建于1984年8月,1985年9月開始招生。
1987年12月經(jīng)原國家教育委員會批準改名為常州技術師范學院。
1988年9月開始招收本科生。
2001年8月,常州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校并入學校。
2002年8月,經(jīng)教育部批準更名為江蘇技術師范學院。
2004年12月,江蘇省常州會計學校并入學校。
2012年9月,開始招收碩士專業(yè)學位研究生。
2012年11月,經(jīng)教育部批準更名為江蘇理工學院。
黨委書記:王建華
院長:朱林生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湯建石
副院長:董存田、周全法、崔景貴、周蘭珍、侯文華、謝忠秋
副院級調研員:施步洲、沈永祥
截至2016年7月,學校有電氣信息工程學院、商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化學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中德諾浩汽車服務培訓中心(合署)、材料工程學院、計算機工程學院、商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外國語學院、數(shù)理學院、人文社科學院、教育學院、繼續(xù)教育學院等二級學院,還設有基礎課部、社會科學部、體育部等17個二級教學單位。 設有職業(yè)教育研究院、資源循環(huán)研究院等5個科研單位,還設有中國有色金屬工業(yè)再生金屬學院、港中旅酒店管理學院等多個行業(yè)學院。
學科建設截至2016年7月,學院擁有本科專業(yè)56個,涵蓋了工、文、教、管、經(jīng)、理等8個學科門類。擁有2個碩士授予點,省級重點培育學科2個,一級學科省重點建設5個。
碩士點(2個)
機械工程、環(huán)境工程
一級學科省重點(培育)學科(2個)
機械工程、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
一級學科省重點建設學科(5個)
教育學、工商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
截至2016年7月,學校現(xiàn)有教職工120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近900人,具有高級職稱450余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近900人。有多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或獲全國優(yōu)秀教師、江蘇省先進工作者、江蘇省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和江蘇省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有70多人次獲批為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工程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六大人才高峰培養(yǎng)人選和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學校有碩士研究生導師80多名,還聘請100多名國內知名專家、學者擔任特聘教授、全職教授或兼職教授。
教學建設教學成果
截至2016年7月,學校擁有國家大學科技園分園1個,*特色專業(yè)建設 點2個,省級品牌、重點專業(yè)14個,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試點專業(yè)5個,省級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實驗基地1個,省級高校實驗/實踐教學示范中心(含建設點)11個,省級優(yōu)秀教學團隊2個,省級教學名師2人,省級精品(優(yōu)秀)課程8門。
? *特色專業(yè)
電子信息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 省級品牌、特色專業(yè)
電子信息工程、藝術設計、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應用化學、會計學
? 省級示范實驗中心
電氣機械工程基礎實驗中心、化學化工基礎實驗中心、機械工程基礎實驗中心、汽車服務工程實訓基地、計算機實驗教學中心、服裝設計與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大學物理實驗中心、先進裝備制造技術實訓中心、資源循環(huán)利用實踐教育中心、化學材料及其應用學科綜合訓練中心、信息工程實踐教學中心。
? 省級優(yōu)秀教學團隊
高等職業(yè)技術師范院校教師教育教學團隊、機械設計與制造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 省級精品課程
高等數(shù)學、數(shù)字電路、機械制圖、統(tǒng)計學、廣告設計、通信電子線路、信號與系統(tǒng)、工程力學、心理教育學、職教心理學、職業(yè)教育學、工程材料及成形技術、機械基礎。
學生榮譽
截至2016年7月,學生在*和省部級各類科技競賽中累計獲獎900多項,其中,獲“小平科技創(chuàng)新團隊”、全國“挑戰(zhàn)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全國“挑戰(zhàn)杯”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計劃競賽銀獎、全國大學生“飛思卡爾”杯智能汽車競賽一等獎等。畢業(yè)生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就業(yè)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國際交流學校每年選派多位中青年教師出國深造,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活動,邀請美國、加拿大、德國、日本、烏克蘭等國專家來校講學任教。積極主辦和協(xié)辦國內、國際高層次學術會議。學校成功主辦(承辦、協(xié)辦)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雙清論壇”,中國物資循環(huán)利用高層學術報告會,WORLD RECYCLING’SHANGHAI,“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啟動會暨項目專家論證會等國內外大型學術會議,在業(yè)內產(chǎn)生了積極的學術影響。
截至2016年7月,學校與德國、加拿大、美國、烏克蘭、韓國、挪威等國家和地區(qū)的多所高校、職業(yè)技能培訓機構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關系。與德國國立梅澤堡應用科學大學進行“2+2”跨國本科人才培養(yǎng);與德國F+U集團薩克森職業(yè)培訓學院等合作建立中德諾浩汽車實訓基地,接軌德國汽車行業(yè)和職業(yè)培訓,培養(yǎng)該國職業(yè)教育急需的汽車維修專業(yè)教師和汽車維修領域高端技術人才;與挪威、德國聯(lián)合培養(yǎng)碩士研究生。
所獲榮譽截至2016年7月,學校獲得“全國語言文字工作先進集體”、全國“大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先進單位”、“江蘇省文明單位”、“江蘇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進集體”、“江蘇省高校先進基層黨組織”、“江蘇省文明學校”、“江蘇省師資隊伍建設先進高校”、“江蘇省體育教育工作先進學校”、“江蘇省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工作先進集體”、 “常州市文明單位標兵”等30多項榮譽稱號。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wǎng)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