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皇家理工學院
http://www.china-kth.com瑞典皇家理工學院 , 皇家理工學院。
諾貝爾,科技創新,創新,研究。瑞典皇家理工學院。
高校排名/皇家理工學院
全球高校網(4ICU)國家高校排名1
韋伯麥特里克斯網(Webometrics)世界大學排名 84
法國巴黎高等礦業學院世界大學排名89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QS技術專業大學排名54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QS自然科學專業大學排名96
辦學規模/皇家理工學院
校區及學院
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地區有四個校區, 皇家工學院的主校區位于東城的Valhallavägen,由建筑師埃里克·拉勒斯泰特于1917年興建。校區的建筑物和周邊由20世紀初的瑞典藝術家Carl Milles、Axel Törneman、Georg Pauli、Tore Strindberg和Ivar Johnsson修飾。主校區內最古舊的建筑物于1994年進行了全面的翻新工程。雖然此校區于當時已算是很大,但KTH很快便擴展校園,建造了新的建筑物。現時,KTH的教學和科研大樓分別位于斯德哥爾摩省的幾個校區──除了在斯德哥爾摩東城外,還有西斯塔、漢寧南、胡丁厄和南泰利耶。
主校區
建筑和建設環境學院
生物技術學院
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通信學院
電子工程學院
工程科學學院
西斯塔校區
信息與通信技術學院
漢寧南、胡丁厄和南泰利耶校區
技術與健康學院
其他公共學術部門
科學信息與研習部
KTH商業聯絡部
學校聲譽
除了在廣泛的專業領域內為學生提供一流的教育和研究設施以外,學校還與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大學有著合作研究的項目和課題。瑞典皇家理工學院不斷完善其提供的各類課程以適應當前社會的新需要,特別是針對新興的信息工程和生物學,學校新創建了信息工程大學和擁有一流設施的物理研究中心。理論教學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學校與企業的互惠合作使得其畢業學生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
學校資源
現代化的實驗室和優越的電腦設施為研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在歐盟的研究課程中KTH起著主導作用。
學科設置
瑞典皇家工學院目前提供很多英語授課的碩士課程,包括:生物物理,管理信息系統,機械工程,環境工程,信息和通信系統安全,材料處理,量子物理,交互系統工程,房地產管理,軟件工程,系統芯片設計,能源工程,計算科學等等。
世界排名
皇家理工大學在《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增刊》2010年世界大學綜合排名中位列第173位,工程及信息技術學科世界排名列第53位。
諾貝爾等獎項獲得者/皇家理工學院
Hannes Alfvén,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等離子體物理學家
Lennart Carleson, 阿貝爾獎獲得者(國際數學*獎)
Johan H?stad, G?del獎獲得者(理論計算機科學獎)
院系設置/皇家理工學院
建筑和建筑環境學院:創新和發展經濟學、環境工程和可持續性基礎組織、測地學和地球信息學、基礎下部組織工程、土地管理、房地產管理、空間規劃、傳輸系統、城市規劃也設計、水系統技術、
生物技術學院:生物技術
醫藥學和工程學院:生物醫學材料、化學工程學、制藥學和制藥工程
計算機和通訊學院:媒體管理、科學計算
電機工程學院:電力工程、網絡服務和系統、系統,控制和機器人技術、無線系統
能源和環境工程學院:可持續性能源工程、可持續性技術
工業工程和管理學院:材料學和工程、產品工程和管理
信息和通訊技術學院:工程和信息系統管理、信息和IT產品和系統執行、信息和通訊系統安全、交互式系統工程、網絡、ICT企業管理、納米技術、光子學、軟件工程和分布式計算機系統、芯片系統設計
工程學院:航天工程、應用物理學、工程機械、數學、現代物理學、核能工程、聲和震動、
科技和健康學院:醫藥工程
為國際學生提供的英文授課的碩士課程有:
生物物理、電子工程、信息系統工程和管理、環境工程、互聯網技術、信息系統、土地管理、原料處理、光子學、量子物理學、房地產管理、分布式的計算機系統軟件工程、芯片設計、無線系統、可持續能源工程、材料加工、納米材料和納米技術、生產工程和管理、經濟革新和發展、土地管理、空間設計、工業管理、可持續技術。
戰略科研領域/皇家理工學院
主導的領域
1. 分子生物學
2. 科學信息化
3. 信息與通信技術
4. 產品研究
5. 運輸系統
參與的領域
1. 癌癥科學(聯合卡洛琳斯卡醫學院)
2. 氣候建模(聯合斯德哥爾摩大學)
3. 氣候建模(聯合隆德大學)
4. 危機與安全(聯合林雪平大學)
5. 能源(聯合烏普薩拉大學)
6. 神經科學(聯合卡洛琳斯卡醫學院)
杰出校友/皇家理工學院
Teodor Aastrup, 瑞典Attana公司CEO
Salomon August Andrée, 北極探險家
Ernst Alexanderson, 發明家
Joe Armstrong, Erlang編程語言創立者
Kurt Atterberg, 作曲家
Karl-Birger Blomdahl, 作曲家
B?rje Ekholm, Investor公司CEO
Carl Daniel Ekman, 木質紙漿產品設計者
Knut Fr?nkel, 北極探險家
Christer Fuglesang, 宇航員
Kurt Hellstr?m, Ericsson公司前CEO
Ivar Kreuger, 實業家
Peter Lindgren , 死亡金屬樂隊吉他手
Dolph Lundgren, 演員
Carl Munters, 發明家
Seif Haridi, Mozart編程系統創立者之一
Ivar Jacobson, 順序圖與UML創立者之一
Helge Palmcrantz, 發明家
Tinga Seisay, 外交家
Baltzar von Platen,發明家
Gunnar Widforss, 美籍瑞典藝術家
Karl Johan ?str?m, 控制工程師, IEEE榮譽勛章獲得者
其他/皇家理工學院
學時:一年到兩年
開學時間:每年秋季
綜合入學條件:本科學歷、雅思6分或者托福550分以上。
歷任校長/皇家理工學院
1825年–1845年:Gustaf Magnus Schwartz,瑞典皇家科學院的物理及技術教授、工學院創始人
1845年–1848年:Joachim Åkerman(署任),法倫礦業學校總監、1827年至1839年間任工學院首任化學教授
1848年–1855年:Lars Johan Wallmark,物理學家、瑞典皇家科學院及瑞典皇家農業學院會員
皇家工學院校長
“校長”的瑞典語為rektor。
(1856年–)1877年–1890年:Knut Styffe,礦石工程師、化學實驗師(laborator),原為工學院院長
1890年–1902年:Gustaf Robert Dahlander(署任),理論及應用物理學教授,職銜仍為“föreståndare”
1902年–1909年:Anders Lindstedt,數學及理論力學教授,職銜由“föreståndare”改稱“rektor”
1909年–1922年: Carl Jacob Magnell,土木工程教授,*位在KTH畢業的校長
1922年–1927年: Henning Pleijel,理論電子工程教授
1927年–1931年: Tore Lindmark,蒸汽科學教授
1931年–1943年: Henrik Kreüger,建筑工程教授
1943年–1964年: Ragnar Woxén,機械工程教授
1964年–1968年: Lennart stockman,纖維素工程教授
1968年–1974年: Göran Borg,數學教授
1974年–1980年: Anders Rasmuson,應用化學工程教授
1980年–1988年: Gunnar Brodin,電子計量學教授
1988年–1998年: Janne Carlsson,材料力學教授
1998年–2007年: Anders Flodström,材料物理學教授
2007年:Anders Eriksson(署理),結構力學教授
2007年–今:Peter Gudmundson,材料物理學教授,任期至2013年11月11日
學校信息/皇家理工學院
名稱: 瑞典皇家理工學院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TH)
校園: 市區及郊區
機構成員:CLUSTER、CESAER、EUA及其他
目前,該大學在校本科及碩士生12,000名,在校博士以上研究生1600名,教職員工3500人,總占地面積為260,000平方米。瑞典皇家理工學院擁有設施一流的物理研究中心,并不斷完善其提供的各類課程以適應當前社會的新需要致力于自然科學各個學科(如:建筑、產業經濟、城市規劃、環境技術、電子等)的教學和科研,也設繼續教育,尤其在信息與通信技術和生物技術領域有自己的專長。
瑞典*理工大學
承擔著瑞典三分之一以上的工程技術研究
在微電子領域,SoC和一些工藝水平方面處于世界先進水平
西斯塔校區所在的Kista科技園是僅次于美國硅谷的全球第二大信息技術中心
所在州歐洲
院校類型 大學
課程階段 博士,本科,研究生
資助體系 由政府資助獎學金
申請截止 每年的2月15日之前
歷史沿革及事件/皇家理工學院
沿革
1827年,工學院建校。
1867年,聯合礦業學校建立礦業科學、機械工程、化學技術與工程、土木工程專業。
1877年,更名皇家工學院。
1901年,建立電子工程專業。
1912年,建立造船學專業。
1917年,搬遷入主校區至今。
1927年,完善完整的學術體系,開始授予博士學位。
1932年,建立研究與工程物理專業。
1983年,建立計算機科學專業。
1990年,建立工業貿易專業。
R1核反應堆
1945年,美國于日本城市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此后,瑞典軍方領導層才明白深入研究核子武器技術,以避免瑞典遭受核子攻擊的重要性。當時,由于所有關于核子物理學的研究成果都被美國保密,瑞典對此一無所知。于是,包括Rolf Maximilian Sievert在內的瑞典科學家團隊便著手研究這一范疇,終于建筑了一座核反應堆作試驗。
經過數年基本研究后,他們開始在皇家工學院地下25米的房間建筑一座300千瓦(后來發展至1 兆瓦)的核反應堆,名為“Reaktor 1”(即反應堆1號,簡稱R1)。反應堆位于斯德哥爾摩的一個人煙稠密的地區,約4萬人就住在方圓1千米內。這反應堆是瑞典皇家工程學院(Ingenjörsvetenskapsakademien)的重要研究工具。 1954年7月13日下午6時59分,這反應堆達到臨界質量,并造成瑞典*次核反應。R1曾是瑞典幾乎所有核子研究的主要場地,直至1970年因危機意識而停用。現時校內的Q餐館就位于R1核反應堆附近。
簡介/皇家理工學院
瑞典皇家理工學院成立于1827年,是瑞典*理工類學校。學院歷史悠久,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譽。
目前有在校生約有11,503人,工作人員3,488人,總占地面積為260,000平方米。除了在廣泛的專業領域內為學生提供一流的教育和研究設施以外,學校還與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大學有著合作研究的項目和課題。瑞典皇家理工學 院不斷完善其提供的各類課程以適應當前社會的新需要,特別是針對新興的信息工程和生物學,學校新創建了信息工程大學和擁有一流設施的物理研究中心。
大學位于首都斯德哥爾摩市,是北歐第二大城市,位于梅拉倫湖與波羅的海的交匯處。全市由14個大小島嶼組成,它們象一把晶瑩璀璨的珍珠,散落在清澈明凈的湖海之間,斯德哥爾摩因而有“北方的威尼斯”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