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位于北京故宮紫禁城內。其文物收藏主要來源于清代宮中舊藏,是在明朝、是*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北京故宮博物院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
展覽,導覽,故宮博物院,故宮,教育。
北京故宮博物院位于北京城中心,東西寬753米,南北長961米,占地面積723600余平方米,周圍環以10米高的城墻和52米寬的護城河(筒子河)。城墻四面各設城門一座:南名午門,北稱神武門,左右為東華門、西華門,其中午門為參觀入口,神武門為參觀出口。城內古建筑總面積約16萬平方米(一說為163,000平方米),整組宮殿建筑布局謹嚴,秩序井然,布局與形制均嚴格按照封建禮制和陰陽五行學說設計與營造,映現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
外朝紫禁城前半部(南半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東西輔以文華殿和武英殿,統稱為“外朝”,是明、清兩代皇帝辦理政務、舉行朝會及其他重要慶典的場所。三大殿建于高8.13米的3層漢白玉石臺基上。
后寢區又稱內廷,為紫禁城北部皇室生活區域的統稱。這里以皇帝、皇后的正寢宮殿乾清、坤寧二宮為中央,東、西分布皇帝的便殿,和后妃們居住的東六宮、西六宮,以及皇子們生活的乾東五所、乾西五所等院落。再向東為乾隆皇帝興建起的太上皇宮殿院落寧壽宮區,外西路則是供太后、太妃們養老的慈寧宮、壽康宮、壽安宮等區域。太和殿太和殿是紫禁城中的至尊金殿,即民間所謂皇宮中的“金鑾寶殿”,這里是皇帝舉行重大朝典之地。初建于明永樂年(15世紀初),后經數次災毀和重建。明嘉靖朝改名皇極殿。滿清建都北京后改為今名,蘊含天下和諧的宏旨。現在的太和殿是清康熙年重建并留存下來的。
中和殿中和殿建于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歷經三次火災,現存為明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重建。每逢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典禮前,先在此休息,接受官員的跪拜禮。每年春季祭先農壇,也先在此閱視祭文。祭祀地壇、太廟、社稷壇的祝版,也在此閱視。
保和殿保和殿建于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清乾隆時重修。每年除夕,皇帝在此宴請少數民族王公大臣。自乾隆后期,這里便成為舉行科舉殿試的場所。
養心殿養心殿建于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清雍正年重修,作工字形建筑,分前后兩殿。自清雍正以后,皇帝寢宮移至后殿,前殿成為皇帝處理日常政務,接見臣工的地方。東暖閣是同治、光緒皇帝年幼時,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地方。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溥儀在此召開“御前會議”,作出退位決定。西暖閣是清代皇帝批閱奏章,或與親近大臣密商之處。西暖閣西側另一小室為乾隆皇帝最著名的書房之一三希堂。
乾清宮乾清宮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現存建筑為清嘉慶三年(1798年)所建,是明清皇帝日常起居和處理政務的地方,自清雍正移居養心殿后改為接見外國使臣的場所。
交泰殿交泰殿建于明嘉靖年間,順治、康熙和嘉慶年間重修,原為皇后千秋節受慶賀禮的地方,清代用來存放“清二十五寶”御璽。
坤寧宮坤寧宮建于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代屬皇后的寢宮,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仿盛京清寧宮的式樣重修。西端四間辟為薩滿教祭神的場所,東端二間是皇帝大婚的洞房,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緒三位皇帝均在此成婚。
文華殿文華殿初為皇帝便殿,明天順、成化兩朝,太子踐祚之前,先攝事于文華殿,嘉靖十五年(1536年)改為皇帝便殿,清康熙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始重建,為明清皇帝經筵之所。
武英殿武英殿始建于明初,明代于武英殿設待詔,擇能畫者居之。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于崇禎十七年(1644年)春攻入北京,在四月二十九日于武英殿草草舉行了即位儀式。清兵入關后,攝政王多爾袞以武英殿作為理事之所。康熙皇帝開始將這里作為刊刻典籍之所。
金水橋位于太和門廣場,共5座,單孔拱券式。廣場南部自西向東蜿蜒流淌著一條如弓形的金水河,這就是所謂的“內金水橋”。這是紫禁城內較大,也是最壯觀,最華美的一組石橋。正中的是御路橋,供皇帝專用。東西兩側為王公橋,供皇室成員、親王大臣通行。再兩側為品級橋,供三品以上官員行走。功能和天安 門前的外金水橋相同。
文物南遷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夕,日本帝國主義鯨吞了*東北領土,步步進逼華北,形勢危急。為了保護故宮文物不至遭戰火毀滅或被日本帝國主義掠奪,故宮博物院決定采取文物避敵南遷之策。從1933年2月至5月,宮內重要文物被裝成13,427箱又64包,分五批先運抵上海,后又運至南京。遂于南京建立文物庫房,并成立了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抗日戰爭全面展開。南遷文物又沿三路輾轉遷徙至四川,分別存于四川省的巴縣、峨嵋和樂山。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后,三處文物復集中于重慶,于1947年運回南京。在*人民解放軍即將渡江之際,自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京國民黨政府從南京庫房中挑選出2,972箱文物運往臺灣,后于臺北市士林外雙溪建立新館,公開對外展出。余下的大批文物,在1949年以后陸續運回故宮博物院一萬余箱,但還有2,221箱仍封存于南京庫房,委托南京博物院代為保管。
建國之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職工以嶄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工作。拔除雜草,疏通河道,清理垃圾。50年代初,從宮內清除出去的上百年的垃圾竟達250,000立方米,自此院容煥然一新。故宮博物院制定了“著重保護、重點修繕、全面規劃、逐步實施”的古建維修方針,經過幾十年的努力,許多殘破、滲漏、瀕臨倒塌的大小殿堂樓閣得到了修復和油飾,愈顯金碧輝煌。院內各處高大宮殿都安裝了避雷設施,又以巨額投資建設了防火防盜監控系統和高壓消防給水管網,使這座古老的宮殿建筑得到了更加有效的保護。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徹底整治了環繞故宮的筒子河,更好地凸現了昔日皇城的風貌。
在文物工作方面,五六十年代的重點是對故宮博物院舊藏的清宮文物重新清點核對,登記造冊,進行鑒別、分類和建檔,糾正了過去計件不確之處并增補了遺漏的文物,例如從雜物堆中發現了用草簾裹著的象牙席、修復漱芳齋戲臺時發現在地板下存放的傳為唐代盧棱伽的《六尊者像》冊等。通過長達十余年的工作,總計清理出清宮舊藏文物七十一萬余件。與此同時,還通過國家調撥、向社會征集和接受私人捐贈等方式,新入藏文物達二十二萬余件之多,大幅度地填補了清宮舊藏文物時代、類別的空缺和不足,諸如石器時代的彩陶,商、周時代的青銅器、玉器,漢代的陶俑,南北朝時代的石造像,唐代的唐三彩等。而新入藏的古代法書名畫尤為大宗,為世所注目。如晉代陸機《平復帖》、王珣《伯遠帖》、顧愷之《洛神賦圖卷》,隋代展子虔《游春圖卷》,唐代韓滉《五牛圖卷》、杜牧《張好好詩卷》,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卷》,宋代李公麟《臨韋偃牧放圖卷》、郭熙《窠石平遠圖》、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等,均是人間瑰寶。此項工作數十年堅持不懈,近年還從市場上以巨資購回宋代張先《十詠圖卷》,元代乃賢 《城南詠古詩》,明代沈周《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清代石濤《高呼與可圖卷》等,尤其前兩件是溥儀以賞溥杰為名從宮中盜出而流散民間的,今日復歸寶庫。
為保護好這批數量巨大的古物瑰寶,從五六十年代起對原有庫房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整,采取了防潮、防蟲的各種措施。九十年代后又建立了新的文物庫房,可入藏文物六十余萬件。新庫房恒溫、恒濕,防火、防盜,并采用現代化技術自動控制,可保文物安全無虞。自1950年開始,組建了文物修復工廠,1980年擴建為文物保護科學技術部,繼承、利用傳統工藝技術和引進自然科學新成果,對殘損的文物進行修復,數十年來為本院及兄弟單位累計修復文物達十一萬余件。
1924年:11月5日 驅逐溥儀出宮
1925年 :10月10日 故宮博物院成立
1928年:10月5日 國民政府公布《故宮博物院組織法》
10月8日 國民政府公布《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條例》
1933年:故宮博物院開始文物南遷
1935年:6月1日 本院參加倫敦*藝術國際展覽
1936年:4月15日 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文物保存庫奠基
1949年:11月9日 本院改屬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領導
1950年:4月30日 周恩來總理蒞臨本院參觀西路陳列
6月13日 文化部批準《故宮博物院暫行組織條例》
1951年:6月11日 本院啟用“故宮博物院”印
12月12日 毛澤東主席捐獻的“王船山手跡”轉撥我院收藏
1954年:4月 毛澤東主席連續三次蒞臨我院
1972年:2月25日 美國總統尼克松參觀本院
9月28日 日本國首相田中角榮參觀本院
1978年:8月1日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準,恢復《故宮博物院院刊》(季刊)。8月26日成立“院刊”編委會。
1980年:《紫禁城》雜志創刊,雙月刊。
1983年:6月與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合作出版《國寶》(朱家溍主編)、《故宮博物院藏寶鑒賞集》。
1984年:于倬云主編《紫禁城宮殿》一書由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出版。
1999年:6月,故宮博物院科研項目評審小組成立。
2000年:1月21日《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首發式在故宮兆祥所舉行。8月23日第九屆國際清史研討會暨故宮博物院建院75周年紀念大會,在故宮博物院報告廳舉行了大會開幕式。會后組委會選編入故宮博物院主編的《明清論叢》第二輯,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
2001年:10月《故宮珍本叢書》(16開精裝本)共731冊全部出齊。自1995年5月至2001年10月,影印收錄館藏善本書1100余種和1700余種清代南府和升平署戲本、檔案。朱家溍任主編,楊新、徐啟憲任副主編。11月13日故宮博物院第二屆學術委員會成立。
2002年:5月21日《故宮博物院學術文庫》首批文集出版發行。
2003年:11月14日上午,我院召開“紀念劉北汜先生暨紫禁城出版社成立20周年”座談會。
4月《滿文大藏經》出版發行。
2004年1月1日改擴版后的《紫禁城》2004年*期出版。
1月7日由那志良撰寫的《典守故宮國寶七十年》一書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
1月,《紫禁書系》(*輯)出版。
2月4日兩刊編委會召開聯席會議。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故宮博物院院刊》編委會主任、《紫禁城》編輯指導委員會主任鄭欣淼就提升故宮學術研究作重要講話。副院長、《故宮博物院院刊》、《紫禁城》兩刊主編李文儒通報了兩刊改擴版的情況。編委們充分肯定了兩刊改擴版后的新面貌,為兩刊出謀劃策。
2005年2月,確定院慶出版項目的年度計劃。
8月《故宮博物院》出版,院慶圖書出版進入高潮。
中文名稱:明清故宮
英文名稱:Imperial Palac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批準時間:1987年12月
遺產遴選標準:故宮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V)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故宮文化,是以皇帝、皇宮、皇權為核心的帝王文華、皇家文化,或者說是宮廷文化,而代表皇權的莫過于寶璽。 明朝二十四國寶,清朝二十五國寶。
清朝25方寶璽分別為“大清受命之寶”、“皇帝奉天之寶”、“大清嗣天子寶”、滿文“皇帝之寶”、栴檀香木“皇帝之寶”、“天子之寶”、“皇帝尊親之寶”、“皇帝親親之寶”、 “皇帝行寶”、“皇帝信寶”、“天子行寶”、“天子信寶”、“敬天勤民之寶”、“制誥之寶”、“敕命之寶”、“垂訓之寶”、“命德之寶”、“鈐文之璽”、“表章經史之寶”、“巡狩天下之寶”、“討罪安民之寶”、“制馭六師之寶”、“敕正萬邦之寶”、“敕正萬民之寶”、“廣運之寶”。
故宮文化從一定意義上說是經典文化,經典具有權威性、不朽性、傳統性。故宮文化具有獨特性、豐富性、整體性以及象征性的特點。同時,她與今天的文化建設是相連的。對于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經典文化永遠都是其生命的依托、精神的支撐和創新的源泉,都是其得以存續和賡延的筋絡與血脈。
故宮的宮殿建筑,是*現存較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的中軸線排列,左右對稱,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鐘樓,貫穿整個紫禁城。規劃嚴整,氣魄宏偉,極為壯觀。無論在平面布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莊嚴、和諧,都屬無與倫比的杰作。它標志著我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著500余年前我國在建筑藝術上的*成就。
珍稀文物的寶庫
故宮博物院的一些宮殿中設立了綜合性的歷史藝術館、繪畫館、分類的陶瓷館、青銅器館、明清工藝美術館、銘刻館、玩具館、文房四寶館、玩物館、珍寶館、鐘表館和清代宮廷典章文物展覽,占全國文物總數的六分之一,為國內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中很多文物是*無價國寶。
促進同世界各國文化交流
故宮文物分成宮廷原狀和古代藝術兩大陳列體系,先后布置了51個原狀陳列,真實性很高,建立十余個專館,先后舉辦各種展覽數百余次,赴歐、亞、美、澳、非五大洲展覽數十次,宣傳*燦爛的古代文化藝術傳統,促進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紫禁城是*五世紀以來的較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家具及工藝品的9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筑群,成為明清時代*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
清代金銀珠云龍紋甲胄
通身纏繞著16條龍,形狀生動,穿插于云朵之間。甲胄是用約60萬個小鋼片連結起來的,每個鋼片厚約1毫米,長4毫米,寬1.5毫米,鉆上小孔,以便穿線連結。據稱,為制造這套甲胄,共用了4萬多個工時。
瓷器故宮博物院擁有35萬件陶瓷器,總量居世界博物館之首,包括一級品1100多件,二級品約5.6萬件,另有從全國200多個窯口所采集的3.6萬余片陶瓷標本。藏品覆蓋面極廣,貫穿整個*陶瓷史,兼顧陶器與瓷器、官窯與民窯。收藏特色尤其體現在三國至唐五代陶瓷器、元瓷、清中晚期御窯、宮廷陳設用瓷、紫砂器、多釉彩大型瓷器、清御窯生產資料、歷代民窯瓷器和考古發掘資料。故宮陶瓷館設在文華殿區。
玉器故宮博物院藏玉器28461件,涵蓋*主要歷史時期,尤以清代宮廷玉器為收藏特色。故宮玉器館設在東六宮的鐘粹宮。
凌家灘文化玉器:出土于安徽凌家灘,精品有人獸復合式玉器、刻紋長方形玉板、直立形玉人和玉勺。
紅山文化玉人獸神像:迄今所見紅山文化玉器中最復雜的一件。
紅山文化玉龍:現存四件紅山玉龍中較大的一件。
戰國玉螭鳳云紋璧:已知戰國玉璧中最精美的一件。
故宮博物院藏歷代銅器1.5萬余件(不包括錢幣和銅鏡),
蓮鶴方壺
其中先秦青銅器約1萬件,有銘文的1600余件這三個數量均占中外傳世與出土數量總和的十分之一以上,故宮是世界上收藏*青銅器數量最多的博物館。另有歷代錢幣1萬余枚、銅鏡4000面、印押1萬余件。故宮青銅器館設在承乾宮和永和宮。
商代小臣缶方鼎:銘文所述的賜禾稼事在金文中罕見,是少數可與卜辭相聯系的銅器之一。
商代邲其卣(三件):商代銘文最長的幾件青銅器,保存了商代貴族祭奠和貴族生活的重要史料。
綠地剔紅十八羅漢筆筒
綠地剔紅十八羅漢筆筒,清中期,高15.5cm,口徑19.3cm。清宮舊藏。筆筒圓形,底承四個如意頭形矮足。圖案以綠漆雕海水,間以紅、綠漆團簇浪花做地。海浪中界出平地、山崗與松樹,雕龜背錦地,其上壓雕紅漆十八羅漢,眾羅漢姿態各異,神情生動。此器髹漆肥厚,故所雕紋飾具有很強的立體感,眾羅漢的面部表情、形體動作和袈裟的衣紋飄帶皆雕刻得栩栩如生,充分表現出清代雕漆高超的工藝水平。
剔彩魚龍變幻紋葵瓣式三層盒
剔彩魚龍變幻紋葵瓣式三層盒,清中期,高21.5cm,腹徑16.5cm。清宮舊藏。盒呈葵瓣式口,三撞式,底承四個如意頭形矮足。通體髹綠漆雕海水,紅漆雕魚、龍紋。蓋面雕飾正面龍紋,盒壁雕魚、龍在綠波中追逐飛動的火球,形體若隱若現,變幻無窮,構成了“魚龍變幻”的圖景。盒內髹黑漆飾描金折枝花紋,底髹黑漆,無款。 此器刀法纖細,雕工嫻熟,工藝精湛。所雕的紅漆魚、龍隱現在綠色漆中,不同以往,在綠漆上局部加飾紅漆后再雕刻魚龍紋,這是清代中期雕漆工藝的新發展。
繪畫作為*較大的博物館,故宮博物院藏有歷代繪畫作品近五萬件,近千件系國家一級文物,元以前精品四百余件,數量居全國各博物館之首,幾乎囊括了*繪畫發展各歷史時期的名家名品。這些作品中,有不少為稀世之珍,或為歷經劫難而流傳至今的孤本真跡,或為美術史上大師巨擘的銘心絕品,精華薈萃,蔚為大觀。繪畫藏品也因此成為故宮博物院藝術藏品的重中之重。
《揮扇仕女圖》
《揮扇仕女圖》卷,又名《紈扇仕女圖》,是一幅描寫唐代宮廷女性生活的畫作。畫卷為設色絹本,橫204.8厘米,縱33.7厘米。無作者款印,傳為周昉所繪。周昉字仲朗,長安人,出身于豪門顯宦,是繼張萱之后以表現貴族婦女形象著稱的畫家,有“畫仕女,為古今冠絕”之譽。描繪了13位頭挽高髻、體貌豐腴、衣飾華麗的妃嬪和宮女形象。全幅以執扇慵坐、解囊抽琴、對鏡理妝、繡案做工、揮扇閑憩等五個場景展示了宮廷貴婦的行樂生活。此圖色彩艷麗濃郁,以紅色為主,兼有青、灰、紫、綠等各色。圖中線條勾畫細勁流暢,以寫實手法勾勒出人物各種神態。
法書法書不同于書法。法書是對古代名家墨跡的尊稱,包含著書法作品之楷模的意思。明清兩代宮廷內府集中了歷代法書作品,其情形見于康熙時所纂《佩文齋書畫譜》和乾隆、嘉慶兩朝所編《石渠寶笈》三編等著錄中。本世紀初,清代末帝退位前后,藏品流散而出。世紀中葉,一部分越過海峽,至今保存于臺北故宮博物院。五十年來,由于政府的關懷和收藏家(張伯駒、陳叔通、朱文鈞、羅福頤、鄧以蟄先生)的貢獻,眾多精品復歸紫禁城,于是書法寶庫得以重建,飲譽中外。不論是尺牘、詩文,還是寫經、抄本,無不意涉瑰奇,思逸神超。每每展卷,界破虛空,自能體會到:*人這支筆,開始于一畫,留下筆跡,既流出了人心之美,也流出萬象之美。
《伯遠帖》《伯遠帖》為晉王珣(350-401年)寫的一封信,紙本,行書,5行共47字,縱25.1cm,橫17.2cm。《伯遠帖》自乾隆十一年(1746年)進入內府,經乾隆品題,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并藏在養心殿西暖閣內的盡間,乾隆御書匾額“三希堂”。1911年以后至1924年溥儀出宮以前,《伯遠帖》、《中秋帖》曾藏在敬懿皇貴妃所居的壽康宮,溥儀出宮之時,敬懿皇貴妃將此帖帶出宮,后流散在外。1950年周恩來總理指示將《伯遠帖》、《中秋帖》購回,交故宮博物院收藏。曾經公開展覽,并已影印出版。
宮廷類文物故宮博物院藏有極為豐富的宮廷特色文物,從代表皇權的典制文物到皇家日常生活用品文物,無所不藏。明清帝后璽印、鹵簿儀仗、武備器具彰顯皇威;地毯、帷幔、藥具、典制文物是宮廷生活的真實反映。帝后冠服也較為齊全。反映清代科技發展水平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天文地理儀器亦為故宮特藏。清代皇帝鑒賞所用印章,也大多藏在故宮。清代皇家信仰以薩滿教、道教、藏傳佛教為主,故宮藏有大量宗教法器、祭器、造像、唐卡等,還完整保存了藏傳佛教和道教殿堂。精品無數,僅舉數例:
清二十五寶:乾隆指定的二十五方御用璽印的總稱,是國家政權的代表。陳列于珍寶館。
孝端皇后鳳冠:明神宗孝端顯皇后的三龍兩鳳鳳冠,通體裝飾翠鳥羽毛,所用寶石數百,珍珠數千,被國家文物局認定為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陳列于珍寶館。
黃色金龍妝花紗男朝袍:康熙皇帝夏季朝袍,面料屬南京云錦,工藝極其繁瑣,兩名織工每天僅能織完寸,是*無法實現機械化生產的傳統織物,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妝花紗工藝更是失傳300年,2011年剛剛復原成功。
1949年以后,故宮博物院將800萬件明清檔案撥交**歷史檔案館,后者明清檔案占存世總量的一半。故宮另將包括天祿琳瑯善本在內的14萬冊宮廷藏書撥交國家圖書館等機構。
故宮博物院現藏60余萬件古籍、古建類藏品,包括約40萬件善本古籍和20多萬塊書版。故宮的特藏類別有:內府修書各館在編纂過程中產生的稿本,呈請皇帝御覽、待刻之書的定本,從未發刻的清代滿、蒙、漢文典籍,為便于皇帝閱覽或攜帶而重抄的各式書冊,以及為宮內外殿堂陳設而特制的各種賞玩性書冊。此外還有翰林學士、詞臣自撰的未刊行書籍,各地藏書家進呈之書;一大批宮中戲本和檔案;帝后服飾和器物小樣、樣式雷建筑圖樣、輿圖、清宮照片等;另有20余萬塊精美的武英殿殿本原刻書版。此外,故宮古建部保存了大量古建筑文物。
藏文大藏經之《甘珠爾》:內府泥金藏文寫本,乾隆皇帝為慶祝生母壽辰所制,收佛典1000余部,共計108函,以泥金字撰寫經文,飾以黃金和一萬多顆珍珠、珊瑚珠、松石等珠寶,極其富麗堂皇。現分藏兩岸故宮,北京有96函,臺北有12函。
始建于公元1406,1420年建成,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朱棣始建,設計者蒯祥(1397年—1481年,字廷瑞,蘇州人),占地面積78萬平方米,用30萬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間半,主要建筑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
故宮嚴格按《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營建原則建造,其前半部分為外廷,是皇帝朝政場所。建筑莊嚴、宏偉,特別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大殿,建筑在8米高的三層漢白玉石階上,以顯示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的威嚴,太和殿座落在紫禁城對角線的中心,故宮的設計者認為,不這樣不足以顯示皇帝的威嚴,不足以震攝天下。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
東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臺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當中的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后可以進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文武大臣按文東武西由兩側門出入。
建院和開放辛亥革命后,這座宮殿本應全部收歸國有,但按照那時擬定的《清室優待條件》,遜帝溥儀卻被允許“暫居宮禁”,即“后寢”部分。當時的政府決定,將熱河(承德)行宮和盛京(沈陽)故宮的文物移至故宮的“前朝”部分,于1914年成立了“古物陳列所”。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溥儀逐出宮禁,同時成立“清室善后委員會”,接管了故宮,對宮內文物進行清點。又經過一年的緊張籌備,于1925年10月10日在乾清門前廣場舉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禮,并通電全國,宣布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開放的*天,人們以爭先一睹這座神秘的皇宮及其寶藏為快,北京市內萬人空巷,交通為之堵塞,此亦成為當天各大報紙的重大新聞。
經初步清點,清代宮廷遺留下來的文物,據1925年公開出版的二十八冊《清室善后委員會點查報告》一書所載,計有一百一十七萬余件,包括三代鼎彝、遠古玉器、唐宋元明之書法名畫、宋元陶瓷、琺瑯、漆器、金銀器、竹木牙角匏、金銅宗教造像以及大量的帝后妃嬪服飾、衣料和家具等等。可謂金翠珠玉,奇珍異寶,天下財富,盡聚于此。除此之外,還有大量圖書典籍、文獻檔案。為此故宮博物院下設古物館、圖書館、文獻館,分別組織人力繼續對文物進行整理,并就宮內開辟展室,舉辦各種陳列,還編輯出版多種刊物,公開資料,進行宣傳。各項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人文薈萃,極一時之盛。
金磚是京城皇宮宮殿專用的地面用磚,故早先也叫“京磚”。金磚的制造產地,主要是大運河邊上的江南包括蘇州等七府,專門為皇宮燒造金磚的磚窯又稱為“御窯”。它的原料取自于運河邊上的土。
金磚的制作,是在京城承修大臣踏勘各處皇宮宮殿及壇廟工程后,奏報工部準行后才進行燒造的,所以是不定期的。金磚燒造完成后,由京杭大運河運送至通州,然后再由陸路運輸到京。一般情況下,金磚是從糧船也就是漕船解運,有時也搭運銅船或鉛船,不設置專門用船。
金磚的鋪墁過程也是很復雜的。其必備黃蠟、黑炭、江米、木柴等物料,俟八九月或第二年春天干燥季節,先水磨鋪墁,再加工燙蠟。
從清代檔案史料記載看,僅在故宮紫禁城里鋪墁金磚的地方有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養心殿、寧壽宮、奉先殿、太極殿、長春宮、體元殿、敬勝齋、靜怡軒、隆宗門、景運門等;其中太和殿三大殿是明代開始鋪墁的。
為了使院藏瑰寶和廣大觀眾見面,在陳列展覽方面,除了保存和復原三大殿、后三宮和西六宮等處的原狀陳列之外,又不定期開辟了青銅、陶瓷、工藝、書畫、珍寶、鐘表等專館,供參觀者欣賞。還開設有臨時展廳,舉辦各種主題性展覽,如近年來的《古書畫真偽對比展》、《古陶瓷真仿品對比及古窯址資料展》、《清代宮廷包裝藝術展》、《五十年入藏文物精品展》等,都是廣受社會各界歡迎的展覽。同時也引進國內各兄弟博物館和國外的收藏文物展。
為滿足廣大群眾的要求,北京故宮博物院還組織小型文物展到各省市博物館展出,并應邀到國外舉辦各種形式的展覽,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此類展覽愈見頻繁。曾赴展的國家有英國、美國、法國、前蘇聯、德國、奧地利、西班牙、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等,所到之處,無不引起當地觀眾的極大興趣,使異國的人民得以了解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藝術,為促進我國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關系和文化交流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北京故宮博物院平均每年接待中外觀眾600-800萬人次,而且,隨著旅游事業的發展,觀眾的人數有增無減,可見人們對紫禁城的興趣長盛不衰。
學術研究和文獻出版除了直接面向觀眾之外,故宮博物院同時組織編輯出版各種圖書畫冊和定期刊物,向社會各界廣泛介紹故宮的宮殿建筑和文物收藏。已出版的大型圖冊有《故宮博物院藏歷代名畫集》、《故宮藏瓷選》、《國寶》、《紫禁城宮殿》、《清代宮廷生活》、《國寶薈萃》、《故宮博物院藏珍品文物全集》(共60卷,已出版18卷)等等,不勝其數。定期刊物有《故宮博物院院刊》、《紫禁城》兩種。
數字化改革從1997年起,為了適應故宮博物院深化改革開放的需要,院內組織機構又進行了重大的改革,將原先分置的保管、陳列和研究三個部門進行改組,成立了古器物部、古書畫部、宮廷部和展覽宣教部。新組建了資料信息中心,專司推進故宮博物院的信息化工作。陸續投入資金,引進現代科學技術,開通了故宮院內的計算機光纖網絡系統和各類管理用數據庫,又利用聯通世界的國際互聯網建立了故宮博物院的網站。現在展示在各位面前的這個網站將使遠在異地的人們也可通過互聯網暢游這座神秘的宮殿,一窺故宮雄奇瑰麗的建筑和琳瑯滿目的文物收藏。 建立一個全新意義上的數字故宮已不再是夢想。
新館建立2016年10月23日,2016“國際旅游互聯網大會”在杭州開幕。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大會中透露,故宮目前每年展出藏品不到百分之一,故宮博物院將在北京北部新建一個博物院讓更多藏品走出庫房和游客見面。
故宮同時還將進一步擴大開放范圍,目前開放的區域達到了76%,2020年達到80%,2025年計劃開放到85%。
根據時間,參觀路線可以作如下安排:
2至3小時,南門進北門出(或相反):只看中路,進南門出北門,在乾清門處,向西參觀養心殿(因養心殿住過從雍正到宣統(溥儀)8個皇帝,因此一定要看),再回到中路繼續參觀。
4個小時,進哪個門還從哪個門返回(以進南門為例):從中路一直走到御花園,再向西參觀故宮西路(儲秀宮、養心殿等)。
4個小時以上:前段路線同2,參觀完養心殿后向東參觀外東路(珍寶館)。
因參觀故宮不讓帶包,因此參觀時較好不要帶較大的包(外賓除外)。
交通路線乘1、4、20、52、57路天安 門站下。穿過天安 門城樓、瑞門到達午門(正門)。
乘101、103、109路公共汽車故宮博物院下到達神武門(后門)。
60元,學生憑證20元,軍人只在“八一”這天免票。珍寶館10元、 鐘表館10元、暢音閣悅樓 10元。
開放時間每日 8:30--16:00,15:30停止售票,全年開放。
網絡虛擬故宮故宮博物館與IBM合作的網絡虛擬故宮——穿越時空的紫禁城,可以選擇不同的模式,不同的角色進入游覽,路線可以自己選定,個人覺得可能比實際的游覽有趣些。因為現實中的故宮有很多地方是不能進去的,而且很多文物只能遠觀。
票務政策故宮博物院實行淡、旺季差價門票制度。在校學生和特定人群可以享受門票優惠的政策。
清銅鍍金寫字人鐘,鐘表館陳列
每年4月1日至10月31日為旺季,每張門票為人民幣60元(不包括珍寶館、鐘表館);每年11月1日至來年3月31日為淡季,每張門票為人民幣40元(不包括珍寶館、鐘表館),售票處在午門南側。
珍寶館(即進入寧壽宮區,還包括戲曲館、石鼓館)參觀門票:每張門票為人民幣10元,售票處在寧壽宮區南側錫慶門外。
鐘表館(即進入奉先殿區)參觀門票:每張門票為人民幣10元,售票處在奉先殿區南側誠肅門外。
身高1.2米以下兒童可以隨監護人免票參觀。
門票優惠政策(不含珍寶館、鐘表館):
地鐵1號線:天安 門東站或天 安門西站
溫馨提示:故宮博物院沒有專用停車場,最近的公共停車場在東華門外、景山后街與北海南門,車位有限,建議游客搭乘公共交通車輛到故宮博物院參觀。
文物整理和庫房維修
明弘治黃釉描金雙耳罐,陶瓷館陳列
1949年以后,對故宮的文物重新進行了整理編號,計有“故”字號文物78萬余件,加上新入藏的“新”字號文物21萬余件,總數超百萬件,加上圖書文獻和檔案文件,文物總數達到180多萬件。
故宮從五六十年代起對原有庫房進行大規模修整,采取了防潮、防蟲等措施。九十年代后建立新庫房,實現恒溫、恒濕,防火、防盜和現代化自動控制。
故宮自1950年開始組建文物修復工廠,1980年擴建為文物保護科學技術部,繼承、利用傳統工藝技術和引進自然科學新成果,數十年來為本院及其它單位累計修復文物達11萬余件。
故宮通過清點核對,登記造冊,糾正了過去計件不確之處,增補了遺漏的文物,例如從雜物堆中發現了用草簾裹著的象牙席、修復漱芳齋戲臺時發現在地板下存放的傳為唐代盧棱伽的《六尊者像》冊等。此外,故宮新入藏的文物填補清宮收藏的不足,諸如石器時代的彩陶,商、周時代的青銅器、玉器,漢代的陶俑,南北朝時代的石造像,唐代的唐三彩等。
故宮的宮殿建筑是*現存較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四面環有高10m的城墻和寬52m的護城河。城南北長961m,東西寬753m,占地面積達780,000㎡。城墻四面各設城門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門和北面的神武門現專供參觀者游覽出入。城內宮殿建筑布局沿中軸線向東西兩側展開。
城之南半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兩側輔以文華、武英兩殿,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稱為“前朝”。
北半部則以乾清、交泰、坤寧三宮及東西六宮和御花園為中心,其外東側有奉先、皇極等殿,西側有養心殿、雨花閣、慈寧宮等,是皇帝和后妃們居住、舉行祭祀和宗教活動以及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稱為“后寢”
前后兩部分宮殿建筑總面積達163,000㎡。故宮里吸引人的建筑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
*座大殿太和殿是最富麗堂皇的建筑,俗稱“金鑾殿”,是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東西63米,南北35米,有直徑達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圍繞御座的是瀝粉金漆的蟠龍柱。御座設在殿內高2米的臺上,前有造型美觀的仙鶴、爐、鼎,后面有精雕細刻的圍屏。整個大殿裝飾得金碧輝煌,莊嚴絢麗。
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
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
故宮建筑的后半部叫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帝平日辦事和他的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
后半部在建筑風格上同于前半部。前半部建筑形象是嚴肅、莊嚴、壯麗、雄偉,以象征皇帝的至高無上。后半部內廷則富有生活氣息,建筑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園、書齋、館榭、山石等。在坤寧宮北面的是御花園。御花園里有高聳的松柏、珍貴的花木、山石和亭閣。名為萬春亭和千秋亭的兩座亭子,可以說是目前保存的古亭中最華麗的了。
故宮博物院常年推出十余個常設和臨時展覽,展覽目錄參見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展覽與陳列”欄目。
宮廷原狀陳列常設陳列。故宮博物院依據史書和檔案,以文物和復制品為中心,按照曾經在此發生的明清歷史,在部分古建筑內系統展示了明清時期的宮廷陳列。進行原狀陳列的宮殿有:
保和殿丹陛石
太和殿:外朝中心建筑,位于太和門以北。殿內設有“建極綏猷”匾、雕龍髹金大椅(龍椅)、雕龍髹金屏風、蟠龍金柱。
中和殿:位于太和殿以北。殿內設有“允執厥中”匾、兩乘肩輿。
保和殿:位于中和殿以北。殿內設有“皇建有極”匾。
乾清宮:內廷中心建筑,位于乾清門以北。殿內設有“正大光明”匾,是秘密建儲的用具。
交泰殿:位于乾清宮以北。殿內設有“無為”匾、存放清二十五寶的寶盝、乾隆帝御制《交泰殿銘》、銅壺滴漏、大自鳴鐘。
坤寧宮:位于交泰殿以北。殿內設有薩滿教祭神場所和皇帝大婚的洞房。
養心殿是清雍正以后的皇帝寢宮,位于內廷西六宮區以南、后三宮區以西。殿內設“中正仁和”匾,東暖閣是慈禧垂簾聽政處,西暖閣西側小室是著名的三希堂。
內廷西六宮區:
太極殿:內廷西六宮之一,與長春宮構成一封閉院落。
長春宮:內廷西六宮之一,院內廊壁有晚清《紅樓夢》壁畫。
翊坤宮:內廷西六宮之一,與儲秀宮構成一封閉院落。
儲秀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慈禧曾在此長期居住,殿內裝修考究。后殿麗景軒設“溥儀生活展”,依據《清室善后委員會的點查報告》復原了溥儀用餐的情景,展示末代皇帝中西合璧的生活。
內廷外東路區(寧壽宮區):
皇極殿:紫禁城東北部寧壽宮區的中心建筑,位于寧壽宮區內,僅在:元旦、清明、五一、端午小長假各開放5天(從政府公布休假日期的前一天開始開放);十一黃金周從9月29日至10月8日開放;暑假期間從7月1日至8月26日開放。參觀皇極殿需要另外購買珍寶館(即寧壽宮區)10元門票,售票處設在寧壽宮區南側的錫慶門外。
陸機《平復帖》卷常設展館。設在外朝武英殿區,位于太和門廣場以西。故宮博物院收藏有豐富的*古代書畫。其中既有晉唐宋元的稀世孤本,也有明清各個畫派名家的代表作品,可以清晰、系統地反映*古代書法與繪畫藝術發展的脈絡。分九期展示從晉唐到明清的古代書畫發展史,每年春夏秋三季展出其中兩到三期,每期包含近70件紙絹類書畫精品,每逢冬季休展,具體展期時間和展品目錄參見故宮博物院網站展覽目錄。展覽配套書籍為《故宮書畫館》第1編至第9編。(李湜等編,《故宮書畫館》第1編至第9編,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7月至2010年9月第1版。其中第1編出過2008年4月和2009年6月兩個版本,內容完全相同,前者開本稍大,后者封面書名比前者多“第1編”字樣,此外后者與第2編至第9編的裝幀風格相同)
常設展館。設在外朝文華殿區,位于太和門廣場以東。故宮博物院堪稱*較大的古代藝術品寶庫,其中收藏陶瓷類文物約35萬件。正殿文華殿和主敬殿為*展室,兩個配殿本仁殿和集義殿為第二、第三展室。400余件陶瓷精品既體現出從陶器到瓷器的縱向演變,也反映出官窯與民窯的齊頭發展,涵蓋品系之全面,世界罕見。著名的各種釉彩大瓶即在此展出,展品明細詳見陶瓷館網站,展覽配套書籍為《故宮陶瓷館》(上下冊)。(故宮博物院編,《故宮陶瓷館》,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常設展館。在明、清兩代宮廷遺存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相當數量的玉器,其中乾隆朝收藏、使用和制造的作品超過一萬件。設在內廷東六宮區鐘粹宮,展示歷代玉器精品,陳列主題為《盛世琳瑯——故宮博物院藏乾隆朝玉器精品展》,至2013年8月1日閉展換陳,著名的“桐蔭仕女”玉雕即陳列于此。展品明細詳見玉器館。
常設展館。設在內廷東六宮區景陽宮,展出清宮金銀器精品,陳列主題為《金昭銀輝——清代皇家金銀器特展》,著名的金發塔、螭紋提梁壺即陳列于此。展品明細詳見金銀器館網站。
青銅器館
常設展館。設在內廷東六宮區承乾宮和永和宮,故宮博物院現藏歷代銅器一萬五千余件,其中僅先秦有銘文的青銅器就有近一千六百件。目前正在閉館改陳,即將推出新的青銅器陳列。新陳列將分為四大主題:青銅器與禮制、青銅器與軍事、青銅器與音樂、青銅器與生產生活。青銅器定名及銘文,都有詳細的注音和淺白易懂的解釋。展覽還將設置“臺北故宮及海外藏*青銅器”專題,運用多媒體技術,使觀眾對*古代青銅器在世界博物館中以及世界美術史上所占的地位,有一個“一斑窺豹”的了解。展覽配套書籍為《故宮青銅器館》。(故宮博物院編,《故宮青銅器館》,故宮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
常設展館。設在內廷東六宮區景仁宮。故宮博物院自1939年接受*批私人捐獻文物至今,共接受私人捐獻文物七百多人次,總計三萬余件,其中不乏國家珍貴文物,故特辟展館分類別、分批次展示,并鐫刻捐獻人姓名于展廳中,以示尊重和感謝。
專題展館。設在內廷東六宮區延禧宮的東、西配樓,故宮博物院古書畫研究中心和故宮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在這里不定期舉辦學術性較強的書畫和陶瓷特展。
常設展館。設在奉先殿區,位于內廷東六宮區以南、寧壽宮區以西,陳列英國、法國、瑞士以及清朝造辦處、蘇州和廣州制造的清代鐘表,著名的清銅鍍金寫字人鐘即在此展示。館內循環播放有關清宮鐘表的紀錄片,館內11點和14點有鐘表演示。參觀鐘表館需要另外購買鐘表館(即奉先殿區)10元門票,售票處設在奉先殿區南側誠肅門外。
寧壽宮區位于宮城東北部,是乾隆時期修建的太上皇宮殿區,包含九龍壁、皇極殿、乾隆花園、珍妃井等著名景點。珍寶館、石鼓館和戲曲館這三個常設展館位于寧壽宮區內。參觀寧壽宮區景點和展館需要另外購買珍寶館(即寧壽宮區,含石鼓館、戲曲館)10元門票,售票處設在寧壽宮區南側錫慶門外。
大禹治水圖玉山,珍寶館陳列
珍寶館:設在皇極殿西廡房、部分東廡房、養性殿、樂壽堂、頤和軒。展示各種材質的明清手工藝品、禮制文物、陳設器物、佛教文物。這些珍寶大都選用金、銀、玉、翠、珍珠及各種寶石等名貴材質,并征調各地著名匠師設計制造,竭盡巧思,不惜工本,一器之成往往經年累月,其工藝代表了當時的較高水平。著名展品有孝端皇后鳳冠、清黃玉佛手花插(以上存皇極殿西廡房和部分東廡房)、清二十五寶、清乾隆金嵌寶金甌永固杯、金嵌珍珠天球儀、金編鐘和碧玉描金龍紋編磬(以上存養性殿)、清大禹治水圖玉山、青玉菊瓣式盆水仙盆景、(以上存樂壽堂)、清金累絲嵌松石壇城、金胎掐絲琺瑯鑲寶石高足蓋碗(以上存頤和軒)等。展品明細詳見珍寶館網站,展覽配套為《故宮珍寶》(故宮博物院編,《故宮珍寶》,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共241頁,定價360元。與朱家溍編寫的同名書籍無關)。
石鼓館:設在皇極殿東廡房。展示十件戰國石鼓,所刻石鼓文為*已知最早的石刻文字。
戲曲館:設在閱是樓內。滿族定鼎中原,受漢文化影響,宮中文化生活嬗變。關外“篝火觀舞”、“飲酒摔跤”的粗獷娛樂形式,被更有觀賞價值的戲曲替代,并成為宮中娛樂和慶典活動的重要內容。展示故宮現存大量戲曲文物,從演戲機構、戲裝砌末、劇本、戲臺、帝后賞戲景觀等方面加以陳列,并遴選當年入宮名伶唱片復原播放,使觀眾從視覺和聽覺上全面感受清代宮廷戲曲活動。展品明細詳見戲曲館網站。
清紫檀雕山水八屜蘭亭八柱插屏
天府永藏展:設在保和殿西廡房及西北崇樓,位于外朝前三殿區西側,展示歷代皇家收藏與清宮收藏類別。著名展品有朱碧山造銀槎杯、“一統車書”玉玩套裝匣、清紫檀雕山水八屜蘭亭八柱插屏、張成造剔紅梔子花圓盤(復制品)、楊茂造剔紅觀瀑圖八方盤(復制品)、明尤通款犀角雕仙人槎杯、鈞窯海棠式花盆、碧玉光素大盤、五彩鏤空云鳳紋瓶、清楠木康熙算術桌、清康熙御制銀鍍金簡平地平合璧儀等。展品明細詳見天府永藏展網站。
龍鳳呈祥——清帝大婚慶典展:設在乾清宮東廡房,介紹浩繁的清代大婚程式,展示皇家尊貴至極的奢華,彰顯帝王至高無上的皇權。
清宮鹵簿儀仗展:設在太和門西廡房,位于太和門廣場西側,展示清宮鹵簿和儀仗用具。
清代軍機處史料展:設在乾清門廣場西北隅值房,展示清代軍機處相關史實,以圖片為主。
午門:故宮博物院最重要的特展展館之一,設在故宮南門午門的城樓上,登城口在午門西北角,用于特展和臨展。整個展廳是玻璃結構,建在城樓內又獨立于城門結構,既保持了古建原貌,又具有高科技含量和較強的保溫、耐火、抗震能力。
神武門:設在故宮北門神武門的城樓上,用于特展和臨展。
齋宮:位于內廷后三宮區以東、東六宮區以南。用于特展和臨展。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