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高校。教育網站,高校大學。
財務處,馬克思主義學院,機關黨委,網絡服務。郵件系統。
福建師范大學校標由該校美術學院教授翁炳峰擔綱設計,其設計理念如下: 其一,福建師范大學校標設計材料折射出的是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精神實質。嚴謹的中軸線分布,反映了儒家文化思想與福建師范大學創始人陳寶琛的辦學思想相吻合。 其二,福建師范大學校標設計材料審美水平高,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神追求,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諧音、象征等手法來表現其對未來的美好向往:建筑中的四根方勝柱是中國特有的吉祥文化的圖形化,表達同心相合,彼此相通的美好意愿;拉長的柱子喻“盤長”的傳達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相輔相成的哲學思想;方勝柱格柵與建筑主體通透開敞式,意指對內對外交流合作與溝通,以及東西方在文化上的交流和融合,創造出更深、更新的理念精神;筆架山門是開啟知識之門的象征。 |
“知明行篤,立誠致廣”為福建師范大學校訓,闡釋如下: “知明行篤”語出朱熹《朱子語類》卷十四:“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愈明。朱熹認為:知行相須,不可偏廢;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明清之際的王夫之也曾提出“知行相資”之說。 “立誠”,語出《易經·乾卦·文言》:“修辭立其誠”。“立誠”的現代含意可引申為:一是對真理、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二是真誠待人、強調誠信,一身正氣、光明磊落。“致廣”,語出《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致廣”的現代含意可引申為:一是“終日干干,進德修業”,努力達到廣闊的境界;二是提倡兼容、寬容,為人才成長提供廣闊的天地。 概而言之,“知明行篤 立誠致廣”就是要求全校師生努力做到知與行的統一,認識與實踐的統一,學會做人與學會做事的統一,樹立至誠的精神,不斷探索真理,達到廣大的境界。 |
福建師范大學校歌 | |
(詞:夏冬常祁 曲:章紹同) 閩水泱泱,長安蔥蔥,旗山莽蒼蒼。 百年學府,弦歌傳唱,難忘好時光。 知明行篤,立誠致廣,全面求發展。 重教勤學,求實創新,矢志成棟梁! 海納百川,名師璀璨,鐘聲響四方,鐘聲響四方! 福建師大,八閩之光,明天更輝煌,明天更輝煌! |
截至2019年4月,學校有1800多名專任教師,擁有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1人、雙聘院士3人、國家“萬人計劃”入選者9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4人、青年學者3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含海外)8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6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及成員3人、全國博士后管委會專家評審組召集人1人、*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9人、*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8人、“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教學團隊3個、“教學名師”2人、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5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教育部創新團隊2個、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17人、歷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33人。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1人):朱鶴健
雙聘院士(3人):姚建年、劉興土、郭光燦
國家博士后管委會專家評審組召集人(1人):黃漢升
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王長平
國家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人選(1人):黃茂興
*教學名師(2人):王耀華、黃志高
團隊名稱 | 負責人 | 獲評年份 |
醫學光電信息技術教育部創新團隊 | 陳建新 | 2011年 |
濕潤亞熱帶山地生態地理過程 | 楊玉盛 | 2009年 |
團隊名稱 | 負責人 | 獲評年份 |
排球教學團隊 | 黃漢升 | 2008年 |
國家文科基地(中國語言文學)主干課程教學團隊 | 鄭家建 | 2009年 |
大學物理實驗教學團隊 | 黃志高 | 2010年 |
截至2016年5月,校本部轄24個學院,開*專業82個,其中師范類19個(其中4個專業同時招收非師范類學生),形成了文、史、哲、理、工、教、經、法、管、農、藝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辦學格局。
教學系部 | 專業名稱 |
教育學院、教師教育學院 | 教育學(師范)、教育技術學(師范)、學前教育(師范)、小學教育(師范) |
心理學院 | 心理學(師范)、應用心理學(師范) |
經濟學院 | 經濟學、金融學、工商管理、市場營銷、財務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 |
法學院 | 法學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思想政治教育(師范) |
文學院 | 漢語言文學(含師范、非師范)、秘書學、文化產業管理 |
傳播學院 | 廣播電視學、播音與主持藝術、廣告學、廣播電視編導 |
外國語學院 | 英語(含師范、非師范)、日語、翻譯 |
社會歷史學院 | 歷史學(師范)、圖書館學、檔案學、社會工作、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
公共管理學院 | 政治學與行政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城市管理、行政管理 |
旅游學院 | 旅游管理、酒店管理 |
體育科學學院 | 體育教育(師范)、運動訓練、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 |
音樂學院 | 音樂學(師范)、舞蹈學(師范)、音樂表演 |
美術學院 | 美術學(師范)、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動畫、服裝與服裝設計 |
數學與信息學院 | 數學與應用數學(含師范、非師范)、信息與計算科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物聯網工程、統計學、軟件工程、數字媒體技術 |
物理與能源學院 | 物理學(師范)、材料物理、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
光電與信息工程學院 | 電子信息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網絡工程、信息工程、通信工程 |
化學與材料學院 | 化學(師范)、應用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復合材料與工程 |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 環境科學、環境工程、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 |
地理科學學院 | 地理科學(含師范、非師范)、地理信息科學、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生態學 |
生命科學學院 | 生物科學(師范)、生物工程、生物技術、食品科學與工程 |
海外教育學院 (國際教育學院) | 漢語國際教育(師范)、漢語言(招收留學生)、網絡工程(中日合作辦學)、數字媒體技術(中日合作辦學 |
網絡與繼續教育學院 | 公共事業管理 |
協和學院 (獨立學院) | 經濟與法學系、國際商學系、管理學系、信息技術系、文化產業系、外語系、國家教育學系 |
閩南科技學院 (獨立學院) | 計算機科學系、生命科學與化學系、光電信息科學系、外語經濟管理系、人文藝術系 |
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 (公辦獨立法人高校) | 經管學院、文法學院、教育學院、外國語學院、體育學院、電信學院、海洋學院 |
截至2016年6月,學校擁有國家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6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2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4個;先后獲得*教學成果一、二等獎16項;2001年以來,獲得全國優秀教材一、二、三等獎7項,18本教材入選“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規劃教材。先后獲批*專業綜合改革試點2個、特色專業建設點10個,*精品課程、精品資源共享課程、雙語教學示范課程23門,*(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示范中心5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4個,*卓越教師教育計劃1項。擁有國家人才培養基地4個,教育部高校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教育部全國重點建設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各1個。學生在“挑戰杯”等*賽事中屢獲特等獎、金獎、一等獎,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3篇。
國家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6個):經濟學基礎人才培養基地、漢語言文學基礎人才培養基地、體育與藝術師資培養基地、音樂學基礎人才培養基地、美術學基礎人才培養基地、地理學基礎人才培養基地
*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物理學實驗中心、化工綜合實驗中心、生物學實驗中心
*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生物技術與生物化工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4個):經濟學基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體育學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音樂教育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中文基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專業綜合改革試點(2個):物理、教育學
*特色專業(10個):美術學、體育學類、漢語言文學、音樂學、英語、物理學、數學與應用數學、地理科學、經濟學、歷史學
*精品課程(10門):學科課程與教學論(語文)、中國現當代散文研究、課堂教學、臺灣歷史與文化、中國古代文學史專題、高級生理學、大學物理實驗、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專題、世界民族音樂、排球
*雙語教學示范課程(1門):高級生理學
*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6門):臺灣歷史與文化、學科課程與教學論(語文)、中國現當代散文研究、 課堂教學、臺灣歷史與文化、中國古代文學史專題、高級生理學、大學物理實驗、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專題、世界民族音樂、排球課堂有效教學、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專題、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散文研究、旅游景區開發與管理
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2個):心理學實驗中心、數字媒體技術實驗中心、經濟管理實驗教學中心、數字媒體實驗中心、體育學實驗中心、計算機實驗中心、先進材料與新能源工程實驗中心、物理學實驗中心、電工電子實驗中心、化學實驗中心、生物學實驗中心、軟件工程與數字媒體實驗中心
學科建設截至2016年6月,學校擁有國家重點學科1個、省高校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含培育)3個、省特色重點學科9個、省重點學科26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9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9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7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3個,還擁有高校、中職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學科在全國第三輪學科評估中進入全國同類學科前20名,其中3個學科進入全國同類學科前10名。 化學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9個):理論經濟學、教育學、心理學、體育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中國史、數學、化學、世界史、地理學、生態學、統計學、光學工程、馬克思主義理論、藝術學理論 、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
國家重點學科(1個):中國現當代文學
福建省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3個):海西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育、工業微生物育種與發酵代謝調控技術、信息及能源新材料工程與技術
福建省特色重點學科(9個):中國語言文學、體育學、理論經濟學、音樂與舞蹈學、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史、美術學
省級重點學科(26個):理論經濟學、法學、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心理學、體育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中國史、世界史、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生物學、生態學、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軟件工程、工商管理、音樂與舞蹈學、美術學
學科排名:
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福建師范大學參評學科得分與排名位次如下:
序號 | 學校代碼 | 學校名稱 | 一級學科代碼 | 一級學科名稱 | 評估結果 | 位次百分位 |
1 | 10394 | 福建師范大學 | 0305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A- | 5%~10% |
2 | 10394 | 福建師范大學 | 0403 | 體育學 | A- | 5%~10% |
3 | 10394 | 福建師范大學 | 1302 | 音樂與舞蹈學 | A- | 5%~10% |
4 | 10394 | 福建師范大學 | 0501 | 中國語言文學 | B+ | 10%~20% |
5 | 10394 | 福建師范大學 | 0705 | 地理學 | B+ | 10%~20% |
6 | 10394 | 福建師范大學 | 0201 | 理論經濟學 | B | 20%~30% |
7 | 10394 | 福建師范大學 | 0502 | 外國語言文學 | B | 20%~30% |
8 | 10394 | 福建師范大學 | 0701 | 數學 | B | 20%~30% |
9 | 10394 | 福建師范大學 | 1304 | 美術學 | B | 20%~30% |
10 | 10394 | 福建師范大學 | 0401 | 教育學 | B- | 30%~40% |
11 | 10394 | 福建師范大學 | 0603 | 世界史 | B- | 30%~40% |
12 | 10394 | 福建師范大學 | 0702 | 物理學 | B- | 30%~40% |
13 | 10394 | 福建師范大學 | 0710 | 生物學 | B- | 30%~40% |
14 | 10394 | 福建師范大學 | 0713 | 生態學 | B- | 30%~40% |
15 | 10394 | 福建師范大學 | 1303 | 戲劇與影視學 | B- | 30%~40% |
16 | 10394 | 福建師范大學 | 0402 | 心理學 | C+ | 40%~50% |
17 | 10394 | 福建師范大學 | 0602 | 中國史 | C+ | 40%~50% |
18 | 10394 | 福建師范大學 | 0703 | 化學 | C+ | 40%~50% |
19 | 10394 | 福建師范大學 | 0714 | 統計學 | C+ | 40%~50% |
20 | 10394 | 福建師范大學 | 0803 | 光學工程 | C+ | 40%~50% |
21 | 10394 | 福建師范大學 | 0812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C+ | 40%~50% |
22 | 10394 | 福建師范大學 | 0301 | 法學 | C | 50%~60% |
23 | 10394 | 福建師范大學 | 1205 | 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 | C | 50%~60% |
24 | 10394 | 福建師范大學 | 1301 | 藝術學理論 | C | 50%~60% |
25 | 10394 | 福建師范大學 | 0830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C- | 60%~70% |
26 | 10394 | 福建師范大學 | 0835 | 軟件工程 | C- | 60%~70% |
學科代碼 | 學科名稱 |
0201 | 理論經濟學 |
0305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0403 | 體育學 |
0501 | 中國語言文學 |
0502 | 外國語言文學 |
0602 | 中國史 |
0603 | 世界史 |
0701 | 數學 |
0702 | 物理學 |
0703 | 化學 |
0705 | 地理學 |
0710 | 生物學 |
0713 | 生態學 |
0714 | 統計學 |
0803 | 光學工程 |
1301 | 藝術學理論 |
1302 | 音樂與舞蹈學 |
1303 | 戲劇與影視學 |
1304 | 美術學 |
學科代碼 | 學科名稱 |
040103 | 教育史 |
040202 |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
學科代碼 | 學科名稱 |
0201 | 理論經濟學 |
0202 | 應用經濟學 |
0301 | 法學 |
0302 | 政治學 |
0303 | 社會學 |
0305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0401 | 教育學 |
0402 | 心理學 |
0403 | 體育學 |
0501 | 中國語言文學 |
0502 | 外國語言文學 |
0503 | 新聞傳播學 |
0601 | 考古學 |
0602 | 中國史 |
0603 | 世界史 |
0701 | 數學 |
0702 | 物理學 |
0703 | 化學 |
0705 | 地理學 |
0710 | 生物學 |
0713 | 生態學 |
0714 | 統計學 |
0803 | 光學工程 |
0805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0812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0817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0822 | 輕工技術與工程 |
0830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0831 | 生物醫學工程 |
0835 | 軟件工程 |
1202 | 工商管理 |
1204 | 公共管理 |
1205 | 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 |
1301 | 藝術學理論 |
1302 | 音樂與舞蹈學 |
1303 | 戲劇與影視學 |
1304 | 美術學 |
1305 | 設計學 |
學科名稱 | 學科代碼 |
010101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010107 | 宗教學 |
080901 | 物理電子學 |
081001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090707 |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 |
學位類別代碼 | 學位類別名稱 | 序號 | 專業領域代碼 | 專業領域名稱 |
1254 | 旅游管理碩士 | 1 | 1254 | 旅游管理 |
2520 | 應用統計碩士 | 2 | 2520 | 應用統計 |
4201 | 教育碩士 | 3 | 420101 | 教育管理 |
4 | 420102 | 思想政治教育 | ||
5 | 420103 | 語文 | ||
6 | 420104 | 數學 | ||
7 | 420105 | 物理 | ||
8 | 420106 | 化學 | ||
9 | 420107 | 生物 | ||
10 | 420108 | 英語 | ||
11 | 420109 | 歷史 | ||
12 | 420110 | 地理 | ||
13 | 420111 | 音樂 | ||
14 | 420112 | 體育 | ||
15 | 420113 | 美術 | ||
16 | 420114 | 現代教育技術 | ||
17 | 420115 | 小學教育 | ||
18 | 420117 | 科學與技術教育 | ||
19 | 420118 | 學前教育 | ||
4301 | 工程碩士 | 20 | 430103 | 光學工程 |
21 | 430105 | 材料工程 | ||
22 | 430130 | 環境工程 | ||
23 | 430139 | 生物工程 | ||
4601 | 工商管理碩士 | 24 | 4601 | 工商管理 |
4701 | 農業推廣碩士 | 25 | 470111 | 農業科技組織與服務 |
4901 | 公共管理碩士 | 26 | 4901 | 公共管理 |
5401 | 體育碩士 | 27 | 540101 | 體育教學 |
28 | 540102 | 運動訓練 | ||
29 | 540104 | 社會體育指導 | ||
5501 | 藝術碩士 | 30 | 550101 | 音樂 |
31 | 550105 | 廣播電視 | ||
32 | 550107 | 美術 | ||
33 | 550108 | 藝術設計 | ||
5701 | 漢語國際教育碩士 | 34 | 5701 | 漢語國際教育 |
5801 | 翻譯碩士 | 35 | 580101 | 英語筆譯 |
36 | 580102 | 英語口譯 | ||
5901 | 社會工作碩士 | 37 | 5901 | 社會工作 |
序號 | 學科代碼 | 學科名稱 |
1 | 020101 | 政治經濟學 |
2 | 040303 | 體育教育訓練學 |
3 | 050105 | 中國古代文學 |
4 | 050106 | 中國現當代文學 |
5 | 050103 | 漢語言文字學 |
6 | 050402 | 音樂學 |
7 | 060105 | 專門史 |
8 | 070501 | 自然地理學 |
9 | 050108 |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
10 | 071002 | 動物學 |
11 | 040202 |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
12 | 070305 |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
13 | 080300 | 光學工程 |
14 | 070101 | 基礎數學 |
15 | 040103 | 教育史 |
16 | 020102 | 經濟思想史 |
17 | 030205 | 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
18 | 050403 | 美術學 |
19 | 020106 |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
20 | 070502 | 人文地理學 |
21 | 030506 |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輔導員) |
22 | 050101 | 文藝學 |
23 | 050201 | 英語語言文學 |
24 | 050102 |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
25 | 050104 | 中國古典文獻學 |
26 | 060107 | 中國近現代史 |
序號 | 學科代碼 | 學科名稱 |
1 | 020205 | 產業經濟學 |
2 | 920106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3 | 920103 | 教育經濟與管理 |
4 | 120203 | 旅游管理 |
5 | 920129 | 人文地理學 |
6 | 050404 | 設計藝術學 |
7 | 920124 | 職業技術教育學 |
截至2019年4月,學校已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的110多所高校、科研機構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與臺灣40多所高校建立了實質性合作關系。海外華文教育初具規模、特色彰顯,迄今已向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等17個國家派出志愿者共計17批927人(次),與菲律賓紅溪禮示大學、印尼阿拉扎大學合作創辦2所孔子學院、與美國波士頓文藝復興特許公立學校合作創辦孔子課堂,在海內外產生了良好影響。等中央領導訪問印尼期間與阿拉扎大學孔子學院學生親切交流。
姓名 | 職務 |
李寶銀 | 黨委委員、常委、書記 |
王長平 | 校長 |
潘玉騰 | 黨委副書記 |
葉 燊 | 黨委副書記 |
黃清波 | 黨委常委、紀委書記 |
賴海榕 | 黨委常委、副校長 |
鄭家建 | 副校長 |
涂 榮 | 黨委常委、副校長 |
楊玉盛 | 黨委常委、副校長 |
姓名 | 職務 | 任職時間 |
陳寶琛 | 首任監督 | 1907-1908 |
程呂底亞 | 前身福建華南女子文理學院首任院長 | 1908-1925 |
莊才偉 | 前身福建協和大學校長 | 1923-1927 |
盧愛德 | 前身福建華南女子文理學院院長 | 1926-1927 |
林景潤 | 前身福建協和大學校長 | 1927-1946 |
王世靜 | 前身福建華南女子文理學院院長 | 1928-1951 |
何公敢 | 前身福建學院院長 | 1929-1933 |
林仲易 | 前身福建學院院長 | 1936-1943 |
唐守謙 | 前身福建省立師范專科學校校長 | 1941-1944 |
郭公木 | 前身福建學院院長 | 1943-1949 |
李黎洲 | 前身福建省立師范專科學校校長 | 1944-1945 |
林希謙 | 前身福建省立師范專科學校校長 | 1945-1946 |
梁披云 | 前身國立海疆學校校長 | 1945-1946 |
陳錫恩 | 前身福建協和大學校長 | 1946-1947 |
彭傳珍 | 前身福建省立師范專科學校校長 | 1946-1948 |
前身福建省立師范專科學校校長 | 1948-1949 | |
蟻碩 | 前身國立海疆學校校長 | 1947-1948 |
楊昌棟 | 前身福建協和大學校長 | 1947-1948 |
林天蘭 | 前身福建省立師范專科學校校長 | 1947-1949 |
林冠彬 | 前身福建協和大學校政委員會主席,履行校長職責 | 1948-1949 |
胡允恭 | 前身福建省立師范專科學校 | 1949-1952 |
鄭德超 | 前身福建協和大學校政委員會主席,履行校長職責 | 1949-1950 |
王調馨 | 前身福建協和大學校政委員會主席,履行校長職責 | 1950-1951 |
許彧青 | 前身福州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兼省文教廳廳長 | 1951.4-1952.8 |
陸維特 | 前身福州大學校長 | 1952.2-1952.8 |
前身福建師范學院院長兼黨委書記 | 1953.9-1955.2 | |
劉明凡 | 福建師范學院院長兼黨委書記 | 1955.3-1958.7 |
張孤梅 | 福建師范學院院長 | 1957.10-1959.1 |
肖文玉 | 福建師范學院院長 | 1959.2-1960.1 |
曾鳴 | 福建師范學院黨委書記、院長 | 1960年1月-1970年7月 |
李路明 | 復辦籌備領導小組組長 | 1972年5月-1973年1月 |
臨時黨委書記 | 1973年1月-1975年2月 | |
申步超 | 臨時黨委書記 | 1975年2月-1975年6月 |
明祖凡 | 福建師范學院黨委副書記 | 1964-1970年 |
復辦籌備領導小組成員、臨時黨委書記 | 1972-1977年 | |
張立 | 福建師范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 | 1952-1963 |
黨委書記 | 1978-1980 | |
范公榮 | 校長,后任校黨委書記至1986年9月 | 1979年7月-1983年11月 |
陳征 | 校長、校黨委委員 | 1983年11月-1988年8月 |
朱鶴健 | 校長 | 1988年9月-1992年7月 |
陳一琴 | 校長 | 1992年7月-1996年6月 |
曾民勇 | 校長 | 1996年6月-2002年8月 |
李建平 | 校長 | 2002年8月-2008年8月 |
黃漢升 | 校長 | 2008年8月-2014年1月 |
王長平 | 副校長(主持校長行政工作) | 2014年1月-2015年5月 |
校長 | 2015年5月-至今 |
? 華南女子文理學院
1908年,華南女子文理學院預科成立,選舉程呂底亞女士(Miss Lydia Trimble)為校長。學院預科先租賃倉前山倪厝弄的一處房子為宿舍。
1911年12月,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在倉前山新校址奠基。
1917年,華南女子文理學院開始創辦四年制本科專業,首先辦教育系、1921年*屆本科生畢業。
1921年,華南女子文理學院決定向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申請學士學位的授予權。
1922年9月28日,得到紐約州立大學董事會的臨時承認證書。
1931年10月9日,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向中央教育部申請立案。 為此,除了學院的課程設置按教育部規定進行了調整外,學院的教育經費也必須按教育部的規定達到了一定的定額。
1933年6月,教育部準許華南女子文理學院臨時立案,承認了中文、外語、教育、家政、數理、化學、生物等7個系。
1934年6月,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獲教育部批準永久立案。同年9月21日又得到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董事會正式承認具有文學士與理學士兩個學位的授予權。
1935年,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加入美國基督教13所大學聯合托事部。
1938年6月21日,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內遷南平。
1941年,神州淪陷后,日寇入侵閩北、古田大湖阻擊戰是保衛閩北的關鍵戰役。高山峻嶺之間,糧食難以供應。南平駐軍決定趕制20萬塊光餅,穿扎成串,限期送往大湖。華南學院全體師生日夜奮戰,投入緊張的支前工作,并在每袋干糧里附一紙鼓舞士氣的短箋。大湖之役勝利了。學院師生的愛國行動得到軍民們的高度贊揚。
1941年,福州校舍彭氏樓失火,圖書館、實驗室和教室都付之一炬。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后,彭氏樓重建尚未竣工,延至1946年1月至3月分三批完成學院遷回福州的任務。
1947年3月13日,波士頓大學校長親自給王世靜頒發了人文科學榮譽博士的學位。
1951年4月,院系調整,華南女子文理學院與福建協和大學合并成立福州大學。
? 福建協和大學
清宣統三年(1911),由世界基督教大會推舉的高等教育委員會會長高綽博士(Dr.John Goucher)來福州,與福建基督教六公會聯議創辦大學,幾經醞釀、籌備,于民國四年(1915)成立董事會,以俾益知(W.L.Beard)為主席,推選莊才偉(Aduin C.Jones)為首任校長,校名定為福建協和大學((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
民國五年(1916)二月,該校于福州倉前山租舊俄商茶行正式開課,將福州的英華、格致、三一及閩南的英華、尋源五書院的高年級學生為一年級學生,總數有81人,但不招收女生。老師專任者5人,兼任者4人。
民國六年(1917),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承認協大是一所合格大學,并且參照美國大學畢業生的管理辦法,承認其畢業生同樣可取得學士學位。翌年,美國羅氏基金董事會鑒于協大辦學漸具規模,乃逐年指定一筆巨款,撥作添聘教授和購置設備之用。
民國八年(1919)一月,羅氏基金社撥助該校科學館的建筑設備及常年維持費,并設科學講座六名。莊校長之兄嫂亦捐建文學院一座,及逐年圖書購置經費。
民國十一年(1922),學校擇定福州魁岐鄉為校址,于鼓山之麓,閩江之濱,建筑新校舍。
民國十四年(1925),文學院、科學館及大小30座校舍先后落成,為紀念莊校長即以科學館命名Edwin C. Jones Memorial Science Hall。
民國十六年(1927),校董事會改組、高校長辭職回美,校務收回國人自辦,由校友林景潤繼任校長,并遵照國民政府頒布的私立大學規程報請立案。
民國十七年(1928),得何氏中國文化研究基金會的津助,擴充文學院各學系。
民國二十年(1931),國民政府教育部因協大只有文、理兩科,不符合大學至少要有3個學院的規定,遂準以"私立福建協和學立案。民國二十三年(1934)女生宿舍竣工,始兼收女姓。
民國二十五年(1936),得福建省政府補助,添設農學與農業經濟兩個學系,開辦農業試驗場。
民國二十六(1937),并在邵武設立閩北農林試驗場,作為發展農科學系的準備。
抗戰開始,協大就在民國二十七年(1938)五月遷到閩北山城邵武。
民國二十九年春(1940),教育部令農學系擴充為農藝學系及園藝學系,加上原有的農業經濟學系成立農科。同時將文史系分為中國文學系和歷史系,數理系改為物理系。
民國三十一年(1942)四月,教育部批準將"私立福建協和學院"改稱"私立福建協和大學",文、理、農三科改稱文、理、農三學院。并頒發新校印。于同年10月16日啟用。學校辦學宗旨,據董事會章程(1929年2月經教育部立案)規定,是以"博愛、犧牲、服務精神,研究高深學術,養成高尚健全人格,適應社會需求"為宗旨。因而"博愛、犧牲、服務"亦定為協大校訓。
民國三十三年(1944)十月,福州第二次淪陷,魁岐鄉校舍遭日軍洗劫,留在校內的儀器、設備,無一幸存,連門窗地板也被拆毀,樹木被砍伐三分之二;文學院于民國三十三年(1944)十月被縱火焚燒,屋頂及非水泥部分全毀,膳廳、游藝廳及職員住宅,亦壁穿梯折,僅存外殼,總計校舍被毀損失達30余萬美元。其中以沙氏考古館的損失*慘重,館中所存古物3600余件,包括夏、商、周以來的磁器、銅器、陶器、石斧等,是沙善德教授費數十年心血,耗巨資匯集的,均蕩然無存。
民國三十四年(1945)五月,日軍撤離福州,八月宣告投降。抗戰勝利了,協大于十一月籌備復員,遷回福州。
民國三十五年(1946)夏,文學院及其他各部房舍先后修建完成,并添建臨時校舍如大禮堂、農學院辦公廳及教職員住宅等計共5座,五月一日宣告復課。經過數月艱巨的工程重整之后,高山蒼蒼,流水泱泱,始重聞昔日的弦歌了。九月二日林景潤校長休假赴美,十月二十日陳錫恩代校長及教師多人由美抵校。
1947年5月16日,協和大學學生自治會在中國地下黨組織領導下,發動全校絕大部分學生計600余人,沖破國民黨的威脅與重重阻撓,組織福州市有史以來人數最多、聲勢浩大的"三反"("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大游行,散發《告福州市民書》。隊伍沿著市區臺江、小橋、洋頭口,穿過南門兜,一路直達鼓樓的國民黨省政府,向當局遞交《*書》。
1951年1月,中央教育部決定接辦協和大學和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將兩校合并成立福州大學。兩校合并暨福州大學成立典禮,于1951年4月12日在福州魁岐原協大舉行。新成立的福州大學領導機構為校務委員會,由許彧青任主任,嚴叔夏、王世靜任副主任。
? 福建省立師范專科學校
福建省立師范專科學校(下文簡稱"福建師專")為福建師范大學主要前身之一。該校于1941年6月1日,在抗戰烽火中誕生在福建戰時省會永安。
1940年,夏省政府未經教育部同意,從權設置了省立中等學校師資養成所(二年制),以應急需。鑒于該所受種種條件限制,對解救本省中等"師荒"未能大有作為,省政府和教育廳不久又派專人向教育部力陳創辦福建師專的迫切需要,才得到同意。
1941年4月,著手籌辦,6月1日獲電準成立,唐守謙被任命為校長,8月1日即正式開學。福建師專在學校的性質與任務上,同1907年成立的福建優級師范學堂一脈相承,在福建高等師范教育史上,起著承先啟后的重要作用。
1942年5月,乘春深水滿時節,順流而下遷校南平沙溪之濱的水南后谷。
1946年1月,校址由南平喬遷福建師范教育的發源地-福州烏石山。
1949年3月,發動了"反饑餓、反迫害、反征兵、反征糧"聲勢浩大的游行。
1949年8月,師專師生迎來了福州的解放。9月省軍管會接管了學校,仍稱福建省立師范專科學院。
1950年9月,該校即擴建為福建師范學院。
? 國立海疆學校
抗戰勝利前夕,國民政府決定在與臺灣島一水之隔的福建省創辦一所高等院校,為即將回到中國的臺灣培養教師和行政人員。
1944年5月,國民政府開始在福建籌建大專學制的國立海疆學校,先設師范和行政兩科。8月,選擇仙游縣私立金石中學舊址作為臨時校舍。1945年1月,開始招生。生源主要來自福建仙游、永春、晉江、漳州及廣東揭陽等地。2月,海疆學校正式開學。
1945年7月,學校奉準遷址南安縣九都鎮。南安九都時期的海疆學校,師資陣容較大,聘任了有許多知名教授。
1946年6月,國立海疆學校又遷往晉江。
1947年1月,首屆二年制學生畢業,畢業生大多服務于臺灣等地。
海疆學校自創辦之初,就以“造就專門人才、輔助海疆建設、發展海外事業”為立校之宗旨。前后實際辦學僅僅6年,在全體教職工、校友及海內外各界人士和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載入了福建高等教育的史冊。
1950年,海疆學校停辦,師范科部分教師和學生并入福建省立師范學院。
1952年6月,福建省立師范學院并入由私立福建協和大學與私立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合并成立的福州大學。
? 私立福建法政專門學校
私立福建法政專門學校的前身為私立福建法政學堂,這是福建近代史上一所培養法政專門人才為主的高校,也是中國最早成立的私立法政專門學校之一。
1911年,私立福建法政學堂正式成立。校址位于福州烏石山西北一帶。
1912年,改稱私立福建法政專門學校。
1913年,經民國政府教育部批準立案。1914年7月,又經司法部認可。
1925年7月,私立福建法政專門學校改稱福建大學。1927年,又恢復稱為私立福建法政專門學校。
1929年,國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明令廢止專門學校,私立福建法政專門學校再次改辦私立福建學院。
1932年2月,福建學院正式獲準立案。
1936年8月,依據福建省政府實施整理本省教育方案,調整各大學相同科系,福建學院專辦法科,農科歸并私立福建協和大學。
抗戰全面爆發后,學院初遷閩清十六都白云渡。1941年4月,再遷浦城大同鄉。1942年6月,三遷返回閩清。
抗戰勝利后,私立福建學院及其附屬中學回遷福州烏石山原址辦學。
1951年夏季,私立福建學院奉令辦理結束,商科四系歸并當時由私立福建協和大學與私立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合并成立的福州大學,組成福州大學財經學院。
1952年9月13日,福州大學財經學院歸并廈門大學。
? 福建省研究院
1939年4月,福建省研究所成立,附設在廈門大學抗戰期間的遷校地長汀校內辦公,匯聚了一批很有學術建樹的專門人才。
1940年11月,福建省政府令福建省研究所改名為福建省研究院。
1945年,抗戰勝利后福建省研究院遷址福州。
國民黨統治時期,中央研究院在各省均不設立分支機構,福建省研究院可謂獨樹一幟。在福建省研究院創立和發展的僅十年歷史中,前半段處于抗戰烽火之中,后半段處在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反動統治之下。
在福建省研究院工作過的有薩本棟、王亞南、汪德耀、傅鷹、林镕、鄭作新、黃震、朱洗、唐仲璋、何景、章振干、傅家麟等著名科學家和學者,以及共產黨員楊潮烈士等。
1950年初,福建省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歸屬廈門大學。
1951年,福建省研究院教育心理研究室獨立改為新教育研究所,動植物研究所和工業研究所合并為自然科學研究所,歸屬由私立福建協和大學與私立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合并成立的福州大學。
1952年,自然科學研究所撤銷,所屬大部分人員轉入福州大學生物系與化學系。
開拓發展1951年4月,私立福建協和大學(1915-1951年)和華南女子文理學院(1908-1951年)合并成立福州大學。至1952年6月,福州大學先后并入福建省立師范學院(1941-1952年)、福建省研究院(1939-1951年)、私立福建學院(1911年-1951年)等單位。經中國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調整后,1953年9月,福州大學改稱福建師范學院。
1969年,因“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停辦,1972年5月復校,更名為福建師范大學。
2003年,福建司法學校(1983-2003年)并入該校。
2003年11月,福建師范大學確立為首批八所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
2007年11月,福建師范大學迎來百年華誕。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張克輝、福建省委書記盧展工、省長黃小晶、教育部副部長吳啟迪等出席慶祝大會。
2012年11月,教育部與福建省政府在福州簽署共建福建師范大學協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和福建省委常委、時任副省長陳樺代表雙方簽署協議。福建師范大學正式進入省部共建大學行列。
2012年12月,福建師范大學成立董事會,福建省政府省長蘇樹林任董事會主席。
2014年1月,福建師范大學確立為福建省重點建設三所高水平大學之一。
2014年10月15日,教育部、財政部公布2014年度“2011協同創新中心”認定結果,由廈門大學牽頭,復旦大學、福建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等核心單位參與的“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正式入選國家“2011計劃”,福建師范大學成為國家“2011計劃”核心參與高校。
2017年11月,學校獲評*屆全國文明校園榮譽稱號。
備注:以上歷史圖片資料來源:福建師范大學校慶105周年紀念官網。
張天福 | 鄭維新 | 黃學溥 | 陳榕生 | 周壽愷 | 陳道章 | 董作賓 | 朱維之 | 湯文通 | 劉子崧 |
蔣蕓生 | 章振干 | 施友忠 | 許欽文 | 林發棠 | 郭紹虞 | 林傳光 | 邱少陵 | 邵循正 | 王清和 |
方陔 | 馮康 | 趙修復 | 廖翔華 | 劉登平 | 倪松茂 | 陳明鑒 | 林孔湘 | 俞元桂 | 林秀梅 |
盧兆蔭 | 王應睞 | 黃維垣 | 鄭作新 | 曾呈奎 | 余松烈 | 唐仲璋 | 姚建年 | 張圣才 | 林冠彬 |
卓仁禧 | 林蘭英 | 羅慰慈 | 周日升 | 韓振華 | 林宇光 | 李嘉祿 | 陳心陶 | 龔一飛 | 黃禎祥 |
唐崇惕 | 俞永新 | 陳志堅 | 蔡奇 | 黃菱 | 陳云賢 | 黃坤明 | 陳冬 | 凌月明 | 鄭建閩 |
)
截至2016年6月,學校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2011”協同創新中心1個(核心協同單位之一),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和省級行業技術開發基地11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省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2個,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4個,省社科研究基地2個,省高校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體育總局批準的部級重點實驗室1個。
級別 | 數量 | 名稱 | 授予單位 |
* | 2 | 福建省濕潤亞熱帶山地生態實驗室 ——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 科技部 |
工業微生物發酵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 國家發改委 | ||
教育部 | 5 | 福建師范大學閩臺區域研究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 教育部 |
醫學光電科學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教育部 | ||
濕潤亞熱帶生態-地理過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教育部 | ||
工業微生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 | ||
聚合物資源綠色循環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 | ||
省級 | 11 | 福建省光子技術重點實驗室 | 省科技廳 |
福建師范大學競爭力研究中心 | 省科技廳 | ||
福建師范大學中華文學傳承發展研究中心 | 省科技廳 | ||
福建省亞熱帶資源與環境重點實驗室 | 省科技廳 | ||
福建省高分子材料重點實驗室 | 省科技廳 | ||
福建省發育與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 | 省科技廳 | ||
福建省污染控制與資源循環利用重點實驗室 | 省科技廳 | ||
福建省量子調控與新能源材料重點實驗室 | 省科技廳 | ||
福建省網絡安全與密碼技術重點實驗室 | 省科技廳 | ||
福建省環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省科技廳 | ||
福建省陸地災害監測評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省科技廳 | ||
福建省改性塑料技術開發基地 | 省經貿委 | ||
福建省現代發酵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 省發改委 | ||
教育廳 | 4 | 濕潤亞熱帶生態地理過程福建省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 | 省教育廳 |
高分子材料福建省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 | 省教育廳 | ||
網絡安全與密碼技術福建省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 | 省教育廳 | ||
發育與神經生物學福建省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 | 省教育廳 | ||
該校 | 3 | 能源研究院 | 福建師大 |
泉港石化研究院 | 福建師大 | ||
南方海洋研究院 | 福建師大 | ||
福州市 | 1 | 福州市化工新材料行業技術創新中心 | - |
截至2015年1月,學校先后共獲部省級以上科研成果獎500多項,其中獨立或合作獲國家三大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8項。
2009-2014年,學校先后承擔各類*課題近400項,其他各類課題2300多項。
作者 | 年份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師 |
李 玫 | 2002 | “中立音”音律現象的研究 | 王耀華 |
方千華 | 2010 | 競技運動表演論 | 黃漢升 |
郭小利 | 2011 | 中國傳統音樂即興創作教育研究 | 王耀華 |
? 學術期刊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創辦于1956年,原刊名為《福建師范學院學報》,是福建師范大學主辦的面向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自然科學學術理論刊物,設有數學、計算機科學、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地理科學、環境科學、運動學等欄目;為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來源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等;是多家權威檢索刊物和數據庫的來源期刊,主要有: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美國《化學文摘》(CA)、德國《數學文摘》(ZM)、聯合國《水科學和漁業文摘》(ASFA)、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萬方數據—中國數字化期刊群、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中國科技論文在線、中國數學文摘、中國物理文摘、中國光學與應用光學文摘、中國化學化工文摘、中國生物學文摘、中國農業文摘、中國地理與資源文摘等。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是面向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哲學社會科學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創刊于1956年,是福建省最早創辦的高校學報之一;入選“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社會科學綜合類)”、“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CSSCI)”、“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等。
? 館藏資源
館藏概況
截至2015年1月,學校館藏紙質書刊328萬冊(含各學院、研究中心等資料室藏書),中外文電子圖書90余萬冊,中外文數據庫49個(含本館自建數據庫)。其中線裝古籍1.9萬多種、20余萬冊,屬元、明、清舊槧及稿本、精抄本等善本古籍近900種、1萬余冊,有25部典籍選入《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館藏特色
該校圖書館在福建古代地方文獻及閩人著述的收藏*豐富,其中福建省、府、州、縣、鎮志基本完備,清代以前的閩人別集600余種,閩人家譜百余種。專藏該校首任校長陳寶琛先生捐贈的“陳寶琛書室”,部分秘籍佳本,以專制木箱庋藏,縹緗琳瑯,古樸書香。另有500多幅宋、元、明、清的歷代名家書畫和近萬張金石碑拓。此外,17世紀以來,外國人記述中國的1000余種外文原版書、“五四”前后的一批代表性報刊、民國文獻、以及福建師范大學主要前身校私立福建協和大學與私立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的1300多份畢業論文等。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