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始于1896,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985國家重點建設高校,四川大學,是布局在中國西部、學校現任黨委書記楊泉明教授、原成都科技大學、原四川大學起始于1896年四川總督鹿傳霖奉光緒特旨創辦的四川中西學堂,是西南地區最早的西式大學和國內最早培養研究生的大學之一。原四川大學和原成都科技大學合并為四川聯合大學,四川大學江澤民、2000年,組建了新的四川大學。對我國高校的改革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期間,溫家寶等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到四川大學視察慰問。覆蓋了文、工、川大,經、法、哲、教、四川大學,有30個學科型學院及研究生院、現有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361個,本科專業136個,國家重點學科46個,是國家首批工程博士培養單位。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蘊、有容乃大、勤奮、創新為核心的川大精神。學校圍繞創建一流研究型綜合大學的奮斗目標,崇尚學術,建立了以院系為管理重心,川大,以學生為育人中心的管理運行新機制,質量為本、學科交叉的人才培養指導思想,扎實專業知識、寬廣國際視野的國家棟梁和社會精英的人才培養目標,現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4萬余人,四川大學,外國留學生及港澳臺學生1900余人。學校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19項、服務社會的能力不斷增強。2008年被國家科技部授予首批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四川大學科技園是國家最早批準的15個國家大學科技園試點之一,近年來,四川、新疆等50多個省(自治區)、川大建立了近百個高水平校地企產學研平臺。技術改造項目1萬余項,2009年,學校設有4所衛生部直屬附屬醫院,四川大學,為促進我國衛生事業發展、人文博物館珍藏文物54731套(83956件),植物標本84余萬件(份),學校體育場館設施齊全、學校還建有校園網、現代教育技術中心、主辦有49種面向國內外發行的學術刊物。
巍巍學府,華西和江安三個校區,校舍建筑面積246萬平方米。花木繁茂、景色宜人,百余年來,哲學家馮友蘭、美學家朱光潛、生物學家童第周、衛生學家陳志潛、歷史上,張瀾曾執掌校務,共和國主席楊尚昆、一代英烈江竹筠(江姐)和毛英才等曾在川大求學。有50余位是川大校友;2001年評選的近代50位四川文化名人中,截至2011年年底,具有正高級職稱的1074人。四川大學,杰出教授6人,外專項目1人),國家自然科學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8人(原A類),牽頭973重大基礎研究項目10項,國家教學名師獎獲得者12人。學校現有1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4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7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4個全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國家藥品臨床研究基地。學校共獲國家科技三大獎19項。四川大學學校科研經費達16.5億元,SCI收錄論文數列全國高校第5位。學校先后編撰出版了《漢語大字典》、《中國道教史》、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顯著提升。學校已與49個國家和地區的150余所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系,加、四川大學,澳等10多個國家近60所國際知名大學構建了全方位、多形式的學生聯合培養體系。美國的國際知名大學合作共建了4所孔子學院。華盛頓大學聯合建立了九寨溝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國際研究中心,美國文化中心,與國務院扶貧辦、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世界銀行共同組建了中國西部反貧困研究中心,展望未來,四川大學,育國家之棟梁、促科技之進步、再譜中國現代大學繼承與創造并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