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美女一区_欧美性生交xxxxx久久久缅北_欧美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_久久久久不卡 - 九一看片.

首頁網

外交學院

介紹:

外交學院

首頁www.cfau.edu.cn

教育網站,高校大學。

外交學院。

文化傳統/外交學院

校訓

站穩立場、掌握政策、熟悉業務、嚴守紀律

外交學院的校訓,是周恩來總理給中國外交人員提出的基本素質的要求。

每一個進入外交學院的學子,就要按這16個字要求,能夠在國家重要的、敏感的各種崗位上經受住考驗,以國家利益為重,熟練掌握中國對外政策,維護國家尊嚴,為國家出力。

“外交學院”四個字,也是周恩來所題寫的*一所高等院校的名字。

校徽

設計含義:外交學院標志LOGO設計采用普藍色為主要基調,藍色一直都是學校標志所常用的色彩,象征著智慧、沉著、理智等含義,與學校的教育形象吻合。

標志設計中心采用經緯線將色塊分開,猶如地球的形態,寓意著學校的國際化,歡迎廣大學子入讀,標志上方采用白色的形式繪制飛翔鴿子,寓意學校和平、友善、學子的成功飛躍等積極含義,下方繪制敞開的書本,寓意知識的海洋,圖形采用白色結合藍色形成一種鏤空的效果。

標志設計外圈采用半圓結合名字中英文的形式展現出來,真個標志設計都沒有具體的框線,是標志更加有靈活性。

學術研究/外交學院

科研平臺

根據2015年3月外交學院科研處官網顯示,學院有國家一級學會2個,*研究中心2個,“NACT中國”國家協調單位1個,北京市市級研究基地1個,其它研究中心11個。

國家一級學會(2個):中國國際關系學會、中國國際法學會

*研究中心(2個):中國外交理論研究中心、法國與法語國家研究中心

“NACT中國”國家協調單位(1個):亞洲研究所

北京市市級研究基地(1個):北京市對外交流與外事管理研究基地

其它研究中心(11個):國際關系研究所、國際安全研究中心、俄羅斯研究中心、歐洲研究中心、美國社會文化中心、當代中國外交研究中心、翻譯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亞太研究中心、非洲研究中心、聯合國研究中心、東方外交中心

科研成果

? 成果概況

根據2015年3月外交學院科研處官網顯示,學院2012年度科研成果統計總體情況:完成總數459項,其中論文308項,文章66項,綜述4項,書評2項,譯文8項,專著28項,教材13項,編著13項,譯著11項,工具書1項,其他5項。

? 獲獎項目

201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學科青年項目:《中國大學英語學習者“學習文化”的實證研究及理論闡釋》

全國翻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2013年度項目:《國家層面外事口譯對MTI教學要求之調查》

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北歐的法律文明:斯堪的納維亞法系研究》

2013年度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中國特色民間外交理論與實踐”征文三等獎:《新中國民間外交事業的歷史使命》

學術資源

? 學術期刊

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

《外交評論》創辦于1984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主管,外交學院主辦,雙月刊;以“外交和國際關系”為特色,主要刊發有關外交和國際關系領域的研究論文和評論文章,設“中國外交”、“國際關系”、“國際經濟語與國際法”、“書評”等欄目;是《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國期刊網》、《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等來源期刊。

? 館藏資源

外交學院圖書館是在原人民大學外交系資料室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經過幾十年的建設逐步形成以外交、國際關系為特色的館藏體系,外交、國際關系專業文獻收藏在國內居領先地位,特別是外交文件、條約匯編、專業學術著作等收藏較為齊備。如:全套的《申報》,1925年至今的《Foreign Affairs》,1860年至今的《Foreign Relations of United States》,1500多冊的《中國近代史料叢刊》,1947年至今的《Treaty Series of United Nations》等。截至2014年4月,學院圖書館有藏書42萬冊,其中紙質圖書29萬冊,電子圖書13萬種。另有網絡數據庫7個,訂有中文報刊944份,外文報刊74份。

圖書館附設有聯合國托存圖書館和歐盟資料中心,定期獲得聯合國和歐盟出版物,包括正式出版物和各種會議文獻,聯合國和歐盟資料較為豐富。

學校領導/外交學院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院長 秦亞青
黨委書記 齊大愚
副院長、黨委副書記 鄭啟榮
副院長 朱立群,江瑞平,徐赤宇,王帆
歷任領導歷任院長
姓名在職時間
秦亞青 2014 ---
趙進軍 2008 --- 2014
吳建民 2003 --- 2008
楊福昌 1999 --- 2003
劉山 1992 --- 1998
章曙 1988 --- 1992
周南 1986 --- 1988
劉春 1982 --- 1986
陳毅 1961 --- 1969
陳辛仁 1959 --- 1961 (1958.10-1961外交學院更名為國際關系學院)
李恩求 1955 --- 1959 (副院長、主持全面工作)
歷任書記
姓名在職時間
袁南生--2017
秦亞青 2005 ---
安永玉 2001 --- 2005
石午山 1998 --- 2001
劉 山 1996 --- 1998
石午山 1991 --- 1996 (1991.5-1992.4代理)
章曙 1988 --- 1992
周南 1987 --- 1988
劉春 1982 --- 1986
李恩求 1979 --- 1982
陳辛仁 1959 --- 1969
李恩求 1955 --- 1959

歷史沿革/外交學院

建校初期

1949年春、夏之交,毛主席先后提出新中國外交要“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和“一邊倒”三條方針,這是為同舊中國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兩斷、維護新中國的獨立和主權作出的重大決策。建國之初,中國還沒有一所為自己培養外交干部的高等學校。中華人民共和國向新建交國家派出的*批外交使節,部分來自黨政領導干部,部分是從解放軍干部中抽調的。為了培養新中國的外交干部,1950年2月在中國人民大學設立了外交系,開始培養少量由各地選調的干部學員。

從1952年起,周恩來總理在幾次約見外交部的同志談工作時,都提到創辦外交學院的問題。

1953年6月2日,外交部根據周總理的指示,起草了《關于今后培養外交干部的幾項建議》,其中第四部分,即是“籌設外交學院”。《建議》提出:“設立外交學院,其任務專為培養中級外交干部,學員來源規定為抗日時期經過考驗的縣團級干部……外交學院之籌設工作,應從現在起即著手進行,以求明年正式成立。”

1953年9月16日,外交部人事司向部領導和周總理報告了“關于設立外交學院問題的幾點意見”。

1954年日內瓦會議之后,中央作出“加強外交工作和國際活動,并大力培養干部,籌建外交學院”的決定。9月1日,外交部黨組將“籌備建立外交學院問題討論后的意見”上報周總理,此件由周總理親自上報中央。經黨中央、毛主席批準,正式決定在中國人民大學外交系的基礎上創建外交學院。

1954年12月8日,外交部成立了外交學院建院籌備委員會,由外交部副部長伍修權任主任,外交部辦公廳主任閻寶航任副主任。

1955年9月,中國人民大學外交系教師隊伍大部,以及外交系的全部學生和部分行政管理干部轉入外交學院,同時以外交學院的名義招收了1955級新生,學生大多為中組部以外交學院名義從各大局抽調的科級干部。

1955年9月10日,外交學院在北京西苑的中直機關禮堂召開了成立大會。周恩來總理親自為外交學院題寫了校牌。

外交學院建院之初,根據國家當時的有關規定,學院黨的工作屬北京市委高校黨委領導,行政和教學工作屬外交部和高教部領導。周總理曾表示自己可以親自兼任院長,后因總理工作過于繁忙,這一想法終未實現。到1959年以前,外交學院一直沒有任命正院長,外交部任命李恩求為常務副院長兼黨委書記,主持學院的全面工作。外交學院創建初期,辦學條件還比較簡陋。當時新校舍尚未建成,全院師生曾借用西苑原北京外國語學院原校舍和外交部文化補習學校校舍上課。

1956年3月,新校舍建成,學院遷入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外展覽館路)。

建院初期,設本科和專修科。本科的學制原為四年制,后改為五年制,招收高中畢業生。專修科原為一年制,后改為二年制。任務是培訓一些地區、單位調到外事部門的干部學員,并輪訓外交部和其他涉外單位的在職干部。從建院起外交學院就開始招收研究生,培養國際關系、國際法、世界經濟和世界史專業的研究人才和師資。另外,學院在辦學過程中,還根據不同學員的特點和外交工作的需要,開辦過一些不同的班次,如少數民族班、工人班,準備出任大使、參贊的高干班等。

1957年以后,由于外交系統的初中級干部人數接近飽和,所以從1957年新學年起,學院根據外交部的指示,對培養對象作了調整,當年暫時停止了從高中畢業生中招收本科新生,擴大選調青年干部入學培訓。

1958年1月17日,外交部在向周總理、陳毅副總理的請示報告中提出:擴大學院培養、訓練干部的范圍,“建議將外交學院改為國際關系學院,其任務主要是輪訓外交部和其他涉外部門的干部,培養國際關系方面的師資、初級研究人員和記者、編輯等人員。國際關系學院成立以后,現有各涉外部門的干部學校可以考慮適當合并,以便集中力量和財力物力,辦好國際關系學院方面的干部訓練工作。”“國際關系學院的學生來源,除主要從各涉外部門干部中選拔外,還可以根據需要招收一定數量的大學畢業生來培養。”

1958年8月1日,外交學院正式改名為國際關系學院。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陳毅為學院題寫了校牌。

1959年9月,外交部決定并報國務院批準,任命陳辛仁為國際關系學院院長兼黨委書記。

1960年11月29日,外交部在給陳毅副總理、周總理《關于國際關系學院改為輪訓在職外交干部學校》的請示報告中提出:為“適應國際形勢和外交工作日益開展的需要”,“便于集中現有的教學力量,大力改進教學方法,增強教學效果,培養出大批的、真正合乎規格的中初級外交干部”,“建議將國際關系學院改為專業干部學校,著重輪訓在職的外交干部和培養新調來的干部,同時接受一部分北京外國語學院畢業的學生入該院學習外交業務”。此件經報中央批準。

1961年4月,外交部黨委討論通過了《關于執行總理批準國際關系學院改為輪訓在職外交干部學院的具體意見》,就學院辦學的方針、任務、規模、組織機構、教材的編寫、輪訓在職干部課程的設置和要求等,都提出了具體意見。同時提出:為適應學院性質的變化,加強對學院的領導,請陳毅副總理兼外長兼任國際關系學院院長。

1961年10月5日,在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13次會議上,批準外交學院恢復原校名;正式任命陳毅副總理兼任外交學院院長,陳辛仁為外交學院副院長。

文革十年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學院的各級領導多被揪斗,正常的教學秩序完全打亂,教學工作被迫停止。全院除食堂還在開飯以外,所有機構全部癱瘓。

1967年底,中央決定派解放軍進駐各高校“支左”。解放軍進入外交學院后,經過一段工作,“造反兵團”宣布解散。

1968年8月22日,根據中央指示,“軍宣隊”和“工宣隊”同時進駐外交學院。在“清理階級隊伍”的過程中,學院有近百人被關押批斗,他們的身心受到巨大摧殘。

1969年,由于林彪、“四人幫”的干擾破壞,外交學院被以“執行修正主義路線”為由停辦。9月17日,外交部造反派以部黨委、進駐政治部軍代表和大聯委的聯合名義向中央提出《關于停辦外交學院的請示》。10月27日,周總理被迫同意,將此報告付陳伯達、康生、江青、黃永勝、姚文元核批。隨即,駐學院的軍宣隊在全院大會上宣布學院停辦,全體師生下放江西五·七干校勞動。

1970年1月3日,下放辦公室撤消,校舍、設備由解放軍總政文工團接收,文書檔案全部銷毀,外交學院至此已不存在,在學院的發展史上留下了令人痛心的一頁。

1976年,“四人幫”被打倒,“文化大革命”結束。

1977年10月26日,原外交學院的教職工高云、劉力、周知、曲光通、李瑋、歐亞、楊柏華、杜曉霞、譚金偉、李直、高德坤、杜天崇、宋漢卿、沈文桂、郭世賢、董靜芬、王志林、薩溉東、盧坤緹、陳朝正、韓守正、鄭謙、張秀英、吳國儀、陸南如、江澤均、李德純、楊建圖、孔令玲、蔣士觀、魏長庫、侯錄海、張學笏、韓木蘭、林振宗等三十五人聯名上書剛剛恢復工作的鄧小平同志,請求恢復外交學院。鄧小平同志11月4日親自圈閱了這封信,并作出批示:“請(李)先念同志考慮。”根據鄧小平同志批示的精神,1978年國務院第166號文件明確決定:“恢復外交學院”。

改革發展

1979年6月,外交部上報中央的《關于恢復外交學院的請示報告》中提出:“外交學院今后的方針、任務是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貫徹周總理打好三個基本功(按:指“打好政治基本功,外語基本功,知識基本功”)的指示,培養又紅又專的外事干部和國際問題的研究人才,學院承擔培訓在職干部、培養本科學生和研究生的任務。”

1979年6月,外交部成立了外交學院黨委會和復校籌備組,著手復校的準備工作。

1980年4月,國務院正式批準恢復外交學院。4月4日,教育部正式通知外交部恢復外交學院。4月5日,學院在停辦十年之后,再一次掛出了周總理親筆題寫的外交學院校牌。9月,外交學院招收了復校后的*屆本科學生,同時開辦了外交部在職干部外語訓練班。

1981年3月31日,外交部黨組在討論外交部政治部《有關外交學院幾個問題的意見》的會議上,對外交學院復校后的性質、任務和辦學規模等,作出了明確的規定。

1985年,外交學院復校后*批本科生畢業并進入外交部工作。

由于外交學院復校后實行的本科五年、外交業務班兩年的學制與其他高校不一致,本科要求五年內外語、業務雙過關實際難以做到,外語與業務教學的矛盾不易解決等原因,經國家教委、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學院從1985年起,將原五年制本科改為“四·二”學制,即外交學院本科實行“雙學位”學制。

1981年11月3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和《國務院學位評定委員會關于審定學位授予單位的原則和辦法》,外交學院經外交部審議并報國務院學位評定委員會批準,成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取得法學等五個學科的碩士學位授予權。

1984年1月13日,經報部審議并報國務院學位評定委員會批準,外交學院又取得特殊用途外語(英語、法語)專業等兩個學科的碩士學位授予權。同時,取得歷史學國際關系史專業博士學位授予權,并于1985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從1985年起,外交學院成立了夜大學,設有三年制國際政治專科班和三年制外語(英語、法語)專科班。

1980年學院復校,根據國務院批轉教育部1978年《關于高等學校恢復和提升教師職務問題的請示報告》的有關規定,從1980年5月開始進行*次教師職稱的評定工作。

1984年9月,學院創辦了《外交學院學報》,2005年更名為《外交評論》。

走向未來

自1985年起,本科畢業生絕大部分由外交部及所屬單位錄用。但從1990年起,畢業生開始雙向選擇,外交部擴大錄用干部的渠道,每年從外交學院100名左右的畢業生中只能錄用30人左右,給學院的畢業分配、辦學規模乃至辦學方向都帶來了新的問題。

1991年4月4日,外交部黨委在討論外交學院《當前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時決定,外交部及部屬單位每年通過考試,從外交學院擇優錄用畢業生約60人左右,其余通過雙向選擇落實就業單位后由國家派遣。

1994年底,學院成立了學分制工作小組,1995年完成了學分制方案的起草工作,制定了《外交學院本科學分制條例》、《關于本科逐步實行學分制的若干說明》、《本科課程考核實施細則》、《選課實施細則》、《三套課程設置方案》等。

1995年學院建院四十周年之際,江澤民、李鵬、錢其琛、李嵐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為學院題詞。

2000年底,學院制訂了關于機構調整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方案。根據這一方案,學院將原有黨政處級機構從14個精簡為10個;教學、科研、教輔單位的系處級建制由10個精簡為9個。處級黨政領導職數從13正18副精簡為12正14副;黨政人員由原來的113人減少到87人,并開始實行崗位競聘制度。同時,學院開始實行崗位津貼制度和課時費制度,推進分配制度的改革。

2002年5月,外交學院黨委經外交部黨委批準,作出擴大辦學規模、開辟昌平新校園區的決定。

2003年7月,外交部任命吳建民同志擔任外交學院院長,制定了外交學院改革發展的新思路。

2003年10月2日,外交部致函國家發改委,支持外交學院關于沙河教育區的立項并送上了立項申請報告。

2005年3月1日,國家發改委正式批準了學院昌平新校區的建設項目。

2012年9月10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同志來到外交學院新校園,出席周恩來同志和陳毅同志銅像揭幕儀式。

2007年9月外交學院新校區擴建工程正式開工。外交學院新校區位于北京昌平區沙河鎮大學園區內,一期工程總建筑面積8萬余平方米,占地28.8公頃(約433畝)。

2012年9月外交學院沙河校區建設如期完工并投入使用,首批本科兩個年級入駐。

2013年9月研究生、二學位和本科生新生也入駐新校區。

2014年1月3日,外交部、教育部共建外交學院簽約儀式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根據《外交部、教育部共建外交學院協議》,兩部將建立協調機制,在政策扶持、經費保障、學科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干部培訓、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加大對學院的支持力度。

2017年9月,入圍首批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

知名校友/外交學院

戴秉國,曾任國務委員,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中央國家安全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

王毅,現任外交部部長(2013年—)。

厲聲教,外交家、國際法學家、中美問題專家,曾起草聯合國公約,受周恩來肯定與接見。

姜瑜,2012年4月出任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副特派員。

張璐,現任中國外交部翻譯室英文處副處長,是胡錦濤、溫家寶的首席翻譯,也是重要對外場合的首席翻譯之一。

鄧正來,法學家、政治學家,復旦高研院創院院長、復旦大學特聘教授,曾將哈耶克引進中國。

傅軍,現任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

黃健翔,中國體育評論員。從事體育節目解說、主持工作,現為一級播音員。

辦學規模/外交學院

師資力量

截至2014年4月,外交學院有職工400余人,其中專職教師170余人,教授和副教授占全院教師總數的66.0%,講師占32.5%,北京市教學名師8人;聘請了幾十位各國資深高級外交官和各相關學科著名專家任兼職教授,并長年聘有30多名相關專業的外國專家和教師;此外,學院有*教學團隊1個,北京市市級教學團隊2個。

北京市教學名師(8人):趙懷普、江國青、王春英、孫吉勝、熊志勇、衡孝軍、朱立群、秦亞青

教學團隊
團隊名稱負責人級別
外交外事翻譯教學團隊范守義*、北京市級
當代國際關系教學團隊王帆北京市級
院系概況

截至2014年4月,學院設立了外交與外事管理系、英語系、外語系、國際法系、國際經濟學院、基礎教學部、研究生部、國際關系研究所、國際教育學院等9大教學單位和9個本科專業。

院系專業
教學系部專業名稱
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外交學
英語系英語、翻譯
外語系法語、日語、西班牙語
國際法系法學
國際經濟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
基礎教學部-
研究生部-
國際教育學院-
國際關系研究所-
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截至2014年4月,學院有*特色專業2個,北京市市級特色專業2個,全國首批涉外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1個,*精品課程1門,*雙語教學示范課程1門,北京市市級精品課程5門,北京市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北京市市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1個。

*特色專業(2個):英語、外交學

北京市市級特色專業(2個):英語、外交學

全國首批涉外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1個):國際法系

*精品課程(1門):當代中國外交

*雙語教學示范課程(1門):美歐關系研究

北京市市級精品課程(5門):當代中國外交、近現代中國外交史、英語泛讀、外交學概論、戰后國際關系史

北京市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外交外事實驗教學中心

北京市市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1個):外交外事翻譯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

? 教改成果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官網信息,學院的北京市級精品課程“戰后國際關系史”進行的“基于問題學習”的教學改革獲得北京市級教改立項;院級一類精品課程“英語精讀”進行的“任務型精讀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獲得北京市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010年推出“外交學院資料庫”、“外交學院教學資源平臺”,建立了外交學院網絡多媒體數字化平臺;《中國近現代外交史》、《外交口譯》、《口譯學習與實踐》、《翻譯的要素》等教材獲得北京市級精品教材獎。在2010年教育部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招標中,學院取得兩個首席和一個次席。

學科建設

截至2014年4月,學院擁有*重點學科2個,北京市重點學科2個;擁有博士后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3個,二級學科碩士點11個及3個專業學位授予權。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政治學(自定)

國家重點學科(2個):外交學、國際關系

北京市重點學科(2個):政治學、英語語言文學

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法學

二級學科博士點(3個):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外交學

一級學科碩士點(2個):法學、政治學

二級學科碩士點(11個):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外交學、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世界經濟、英語語言文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國際法

專業學位碩士點(3個):翻譯(口譯方向)、法語、日語

合作交流

截至2014年4月,外交學院同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烏克蘭、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韓國、埃及、古巴、墨西哥、蒙古等27個國家和地區的79所大學或機構建立了友好關系,并每年選派部分優秀本科生及研究生到美國、俄羅斯、日本、法國、德國、意大利、挪威、荷蘭、瑞士等國家的大學進行交流學習。舉辦了多期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東盟等地區國家中青年外交官培訓班,受到有關國家領導人的好評。

此外,2013年1月和6月,外交學院分別與法屬波利尼西亞大學和俄羅斯外交學院簽署協議,將合作建立兩所孔子學院。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

隨機官網
Copyright © 2013-2014 首頁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