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美女一区_欧美性生交xxxxx久久久缅北_欧美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_久久久久不卡 - 九一看片.

首頁網

北京科技大學

介紹:

北京科技大學

http://www.ustb.edu.cn(隨時間推移、準確性敬請分辨)

高校大學,北京高校。教育網站。

學校領導。科研動態,學校標識,學術期刊,國際合作。

學術研究/北京科技大學

科研成果1978年至2014年12月底,共申請專利4593項,授權專利2520項;有1000余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省、部委級等各種獎勵,其中*獎勵160項。1999年教育部編輯的《中國高等學校科技50年高校獲獎重大成果一覽表》中收錄北京科技大學12項重大科研成果,在全國高校中名列前茅。據教育部統計,1978~2011年,學校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列全國高校第4。2012年,全校科研經費12.07億元。“十一五”期間,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22項、省部級科技獎155項。申請專利1511項,授權專利871項。被三大檢索收錄科技論文7585篇(其中SCI收錄2329篇,EI收錄3949篇)。據2012年發布數據,2011年學校師生發表論文被“SCIE”、“EI”收錄數量分別居全國高校第23位和26位。”北京科技大學創造了中國科技發展史上的諸多*:發明了世界*臺弧形連鑄機,研制了中國*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和*枚洲際彈道導彈的殼體材料,研制了*臺大型電渣爐,研制了*臺國產機器人等等。截至2012年,學校獲得*獎勵140多項、省部委級獎勵1000余項。
2008-2012年獲獎情況
年度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合計
*獎勵5445523
省部級獎勵3436395473236
科研機構截至2014年,學校有1個國家科學中心,2個國家重點(專業)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44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國際合作基地、創新引智基地等。2007年,學校作為*一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牽頭承擔了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重大工程材料安全服役研究評價設施,并負責籌建國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學中心。
國家科學中心國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學中心(籌)
國家重點實驗室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鋼鐵冶金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效軋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板帶生產先進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材料環境腐蝕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平臺
材料科學數據共享網
省部級科學中心教育部材料服役安全科學中心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及基地環境斷裂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金屬礦山高效開采與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鋼鐵流程先進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材料先進制備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腐蝕與防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先進粉末冶金材料與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腐蝕-磨蝕與表面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新能源材料與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金屬與礦冶文化遺產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
北京市分子與微結構可控高分子材料重點實驗室
北京科技大學農業部農藥殘留與環境毒理實驗室(農業部)
科技部材料模擬設計實驗室-863實驗室
冶金工業節能減排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北京企業低碳運營戰略研究基地
材料領域知識工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功能分子與晶態材料科學與應用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現代交通先進金屬材料與加工技術北京實驗室
稀貴金屬綠色回收與提取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生物工程與傳感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高端金屬材料特種熔煉與制備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工業典型污染物資源化處理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省部級工程研究中心金屬電子信息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先進板帶生產裝備及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零件近凈軋制成形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表面納米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鋼鐵生產制造執行系統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高校節能與環保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弱磁檢測及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北京市融合網絡與泛在業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北京市工業波譜成像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北京市交通與能源用特殊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際合作基地國家環境與能源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材料服役安全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國際高技術創新轉移中心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城市和生活污染物處理與資源化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賽博(網電空間)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弱磁檢測及應用技術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稀貴金屬綠色回收與提取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材料服役安全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教育部創新引智基地先進金屬和金屬間化合物結構和功能材料學科  教育部創新引智基地
工程結構材料服役安全創新引智基地
工業節能與能效經濟創新引智基地
功能性納器件基礎與應用引智基地
省部級技術轉移中心北京市新材料技術轉移中心
國際研究機構聯合國開發署—北京腐蝕與防護中心
首都科技條件平臺北京科技大學分析檢驗中心
科技部推廣中心高效零件軋制技術研究推廣中心
國防共建基地關鍵專用技術材料技術建設研究基地
大氣環境效應與防護聯合實驗室
大學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學冶金工程研究院
北京科技大學新材料技術研究院
北京科技大學廣東研究院
聯合研發中心及實驗室鞍鋼-北科大聯合研發中心
首鋼-北科大汽車用鋼聯合研發中心
濟鋼-北科大新產品新技術聯合研發中心
萊鋼-北科大轉底爐聯合研發中心
萊鋼-北科大特殊鋼聯合研發中心
萊鋼-北科大帶鋼聯合研發中心
本鋼-北科大汽車板用戶技術聯合實驗室
通鋼-北科大聯合共建合作實體
建龍集團-北科大特殊鋼技術聯合研發中心
廣東佛山高明-北科大共建高效軋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明分中心
廊坊騰達-北科大冶金助劑聯合研發中心
江蘇萬泰集團-北科大氣體研究與應用聯合研發中心
河南通宇-北科大冶金耐火材料、連鑄配件技術聯合研發中心
武安市人民政府-北科大聯合研發中心
盧龍縣人民政府-北京科技大學共建綠色冶金試驗示范基地
北京科技大學佛山研究院  北京-香港科大聯合研究中心  廣鋼-北科大聯合研發中心  廣州中科院工研院-北京科技大學材料與加工技術研究中心  冠邦--北京科技大學金屬軋制技術裝備研發中心  華南不銹鋼加工制造技術聯合研究開發中心
其他研究機構知識工程研究所
人耳特征識別實驗室
冶金機械研究所
熱能工程研究所
物流工程研究所
自動控制研究所
管理科學研究所
電子商務研究所
企業與產業發展研究所
高等教育研究所
高校學生事務研究中心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藝術教育中心
外國語言文學研究所
學術資源
  • 學術會議
國際會議
會議名稱會議時間會議地點內容簡介
ATPC2010-10-19北京The Asian ThermophysicalProperties Conference
國內會議
會議名稱會議時間會議地點內容簡介
全國博士生學術會議2009-10-12北京機械工程學術會議
京津地區六校熱物理學術會議2009-11-18北京熱物理學術會議
  • 學術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主要刊載礦物、冶金和材料領域的研究成果。SCIE、Ei、CA、CSA和Springerlink等國內外檢索系統或數據庫的文獻源期刊。《工程科學學報(原北京科技大學學報)》:1955年創刊,月刊,國內外公開發行。主要欄目有資源與開發、冶金與材料、設備與能量、控制與決策。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Ei收錄期刊。《金屬世界》、《粉末冶金技術》、《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物流技術與應用》、《思想教育研究》等。
  • 館藏資源
北京科技大學圖書館(原名北京鋼鐵學院圖書館)成立于1952年9月,至2014年,圖書館藏書近193萬冊,光盤、網絡數據庫25種(144個庫);中外文全文電子期刊;中文電子圖書、學位論文、會議論文、中外文標準等全文電子資源已達170萬余冊;同時,圖書館自建了冶金、材料館藏中文期刊題錄庫、北京科技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等數據庫。

校容校貌/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位于高校云集的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校園內保存完好的蘇聯氏建筑群與現代化建筑錯落有致,環境優美,設施先進,交通方便。地理位置占地約80.46萬平方米,校舍建筑總面積84.49萬平方米。北京科技大學初創時的校園建設以莫斯科鋼鐵學院(MISIS)為藍本,主配樓均是是典型的蘇式建筑風格,方正而簡約。北京科技大學西側是北京高校云集的學院路,南側是北四環中路,臨近有很多高校,西北方向是北京語言大學,正西方向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西南方向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正南方向是北京大學醫學部。毗鄰北大清華和中關村高科技園區,學風濃郁,治學嚴謹。由北京科大、北京航空發起的19所高校組成的學院路共同體資源共享,可以互選課程,互認學分。北京科技大學由兩條南北向和兩條東西向的道路分割成了九塊,呈“井”字形格局,教學區集中在西北、西和西南三個方向;學生生活區在正南方向,東南方向也有一座學生公寓;田徑運動場在中部,其西側是看臺及室內跑廊,其東側是2007年竣工的北京科技大學體育館,2008年北京奧運期間作為柔道和跆拳道項目比賽場館;其余的地方是家屬區以及附屬的幼兒園、附屬小學和附屬中學。北京科技大學體育館是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新建的四個高校比賽場館之一,承擔了第29屆奧運會柔道、跆拳道比賽項目和第13屆殘奧會輪椅籃球、輪椅橄欖球比賽項目 。奧運會之后,館中的主體育館服務學校室內體育教學、健身訓練、體育比賽及文藝演出等;綜合體育館作為校內游泳教學、訓練及水上娛樂活動場所。

辦學規模/北京科技大學

辦學規模截至2014年10月,北京科技大學下設13個專業學院,在48個本科專業招生。
名 稱系 所
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土木工程系、環境工程系、資源工程系、土木實驗中心
冶金與生態工程學院鋼鐵冶金系、物理化學系、有色金屬冶金系、生態科學與工程系、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冶金實驗中心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材料系、材料加工與控制工程系、材料物理與化學系、無機非金屬材料系、粉末冶金研究所、實驗測試中心
機械工程學院機械裝備及控制工程系、熱能工程系、工學系、物流工程系、機械電子工程系、機械制造及自動化系、工業設計系、視覺傳達設計系、設備工程系、車輛工程系、實驗中心
自動化學院控制科學與工程系、電工電子技術系、智能科學與技術系、儀器科學與技術系、自動控制研究所
計算機與通信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軟件工程系、通信工程系、物聯網與電子工程系、信息基礎科學系
數理學院應用數學系、信息與計算科學系、物理系、應用力學系、現代物理技術研究中心、應用物理研究所、應用數學研究所
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化學與化學工程系、生物科學與工程系、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學院分析測試中心
東凌經濟管理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系、工程管理與技術經濟系、工商管理系、財務與會計系、經濟貿易系、金融工程系
文法學院公共管理系、社會學系、法律系、藝術教育中心、MPA教育管理中心、JM教學與管理中心
馬克思主義學院辦公室
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系、大學英語系、研究生英語系、亞歐語系、外國語言文學研究所、外語教學實驗中心、外語培訓中心
高等工程師學院學生工作辦公室、工程訓練中心(東區)、工程訓練中心(西區)
管莊校區遠程與成人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國際學院
體育部辦公室
招生專業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國際班)工學四年
材料科學與工程工學四年
納米材料與技術工學四年
東凌經濟管理學院工商管理類工商管理管理學四年文理兼招
會計學管理學四年文理兼招
管理科學與工程類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管理學四年
工程管理管理學四年
經濟與貿易類國際經濟與貿易經濟學四年文理兼招
金融工程經濟學四年文理兼招
高等工程師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卓越計劃)工學四年
機械工程(卓越計劃)工學四年
冶金工程(卓越計劃)工學四年
礦物資源工程(卓越計劃)工學四年
自動化(卓越計劃)工學四年
能源與動力工程(卓越計劃)工學四年
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應用化學理學四年
生物技術理學四年
機械工程學院機械類機械工程工學四年
車輛工程工學四年
能源動力類能源與動力工程工學四年
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工學四年
物流工程工學四年
工業設計工學四年
視覺傳達設計藝術學四年文理兼招藝術類
計算機與通信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工學四年
信息安全工學四年
通信工程工學四年
物聯網工程工學四年
數理學院理科試驗班四年
數學與應用數學理學四年
信息與計算科學理學四年
應用物理學理學四年
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工學四年
環境工程工學四年
安全工程工學四年
采礦工程工學四年
礦物加工工程工學四年
文法學院行政管理管理學四年
社會工作(社會管理)法學四年
法學法學四年
外國語學院日語文學四年文理兼招
德語文學四年文理兼招
英語文學四年文理兼招
冶金與生態工程學院冶金工程工學四年
自動化學院自動化工學四年
智能科學與技術工學四年
測控技術與儀器工學四年
師資力量截至2014年10月,學校有教職工總數3385人,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教職工452人,具有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教職工745人,其中專任教師1814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4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雙聘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5人,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3人,國家“千人計劃”(含“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11人,*有突出貢獻專家14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專家13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4人、講座教授3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7人,*教學名師2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4人,“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人,北京市教學名師24人,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優秀人才107人。
  • 兩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 :魏壽昆,柯俊,肖紀美,周國治,陳難先,葛昌純,鄭厚植中國工程院院士   :胡正寰,王一德,蔡美峰
  • 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 :
胡國華,張學記,林建國,林平,莊林忠,汪林兵,Hans Richnow 、莊子哲雄
  • 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
謝建新(兩項)、林均品、張欣欣、張躍
  •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喬利杰、張濟山、曲選輝、謝建新、朱鴻民姜建壯、楊 槐、陳龍慶、邢獻然、姜 勇吳愛祥、呂昭平、林均品、隆克平、張志良
  • 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
謝建新、張躍、喬利杰、曲選輝、吳愛祥郭占成、姜建壯、陳龍慶、邢獻然、隆克平呂昭平、姚俊、楊槐、孫長銀學科建設截至2014年10月,學校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4個,共計覆蓋12個國家重點學科;有20個北京市重點學科,18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73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8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21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另有MBA(含EMBA)、MPA、法律碩士和20個領域的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14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 重點學科
國家重點一級學科(4個):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礦業工程、科學技術史國家重點二級學科(12個):熱能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安全技術及工程、采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科學技術史、冶金物理化學、鋼鐵冶金、有色金屬冶金、材料學、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加工工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北京市重點一級學科(3個):機械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管理科學與工程北京市重點二級學科(18個):計算機系統結構、通信與信息系統、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工程力學、熱能工程、工程熱物理、動力機械及工程、制冷與低溫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機械電子工程、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化工過程機械、車輛工程、巖土工程、環境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北京市重點交叉學科(2個):光電信息材料與器件、納米材料與器件物理學
  • 博士后流動站
力學博士后流動站、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博士后流動站、機械工程博士后流動站、礦業工程博士后流動站、控制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博士后流動站、信息與通信工程博士后流動站、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冶金工程博士后流動站、科學技術史博士后流動站、安全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化學博士后流動站、軟件工程博士后流動站、環境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動站。
  • 教育部學科評估結果(2012年):
科學技術史1材料科學與工程2
冶金工程2礦業工程3
安全科學與工程4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13
控制科學與工程17環境科學與工程21
機械工程22管理科學與工程28
物理學32計算機科學與技術33
軟件工程34工商管理36
化學39外國語言文學40
教學建設截至2014年10月,北京科技大學有*教學團隊2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精品課程8門,北京市精品課程12門,*特色專業10個。
  • 質量工程
*精品課程
機械原理傳熱傳質學生產管理冶金物理化學
材料科學基礎大學英語巖石力學與工程大學生社會實踐
北京市精品課程
機械設計制圖經濟與管理機械設計地質學與礦物學
管理信息系統管理學原理機電系統原理及應用大學物理實驗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工程流體力學大學物理材料科學工程基礎
*教學團隊
尹常治機械設計制圖課程教學團隊
強文江材料學教學團隊
*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冶金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特色專業
安全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礦物資源工程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自動化熱能與動力工程環境工程物聯網工程
社會評價2013年度,北京科技大學在“QS亞洲大學排名”中位列亞洲104位(中國內地23位),在“中國大學50強”(人大版)中位列31位,入選“全國大學生滿意度50強高校”(央視版)。交流合作截至2014年10月,學校與國內100多個省市區政府、大型企事業單位簽署了全面合作協議。同時加強國際合作,與德國亞琛工業大學、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英國牛津大學等130余所著名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并開展了實質性的合作。學校積極推進與鞍鋼、武鋼、首鋼、寶鋼的共建工作,截止至2008年,共建聯合研發中心13個。2013年,學校和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聯合培養本科生的“黃昆班”正式成立,將于2013年9月從大一新生中招錄優秀學生,中科院鄭厚植院士親自擔任特聘教授并出任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學校和中科院半導體所將聯合組成“黃昆班”教學指導委員會,共同負責制訂培養方案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和培養過程的指導。
  • 國際交流與合作:
學校/科研機構國別/地區建立時間
亞琛工業大學(Aachen Technical University)德國1979年
東京工業大學(Tokyo Institute Technology)日本1980年
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加拿大1982年
里海大學(Lehigh University)美國1982年
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美國1982年
九州工業大學(Kyush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日本1984年
瑞典皇家理工學院(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瑞典1984年
律尼奧大學(Lulea University)瑞典1984年
神奈川大學(Kanagawa University)日本1985年
臥龍岡大學(University of Wollongong)澳大利亞1985年
北海道大學(Hokkaido University)日本1986年
西里西亞工業大學(Silesian Technical University)波蘭1986年
岡山理科大學(Okayama University of Science)日本1987年
蒙特利爾工學院(Ecole Polytechnique Montreal)加拿大1987年
加利福尼亞大學(Califonia University)美國1987年
多特蒙德大學(University of Dortmund)德國1987年
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Queen Mary College)英國1988年
利物浦大學(University of Liverpool)英國1988年
  • 國內交流與合作
學校相繼與華東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中南大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開展雙方互派本科生交流的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發揮各自優勢、體現校際間的強強聯合,實現學生跨區域的培養合作。

學校領導/北京科技大學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羅維東校長張欣欣
黨委副書記陳曦、謝輝、張文明副校長權良柱、謝建新、張躍、武德昆、孫冬柏、王維才
紀委書記張文明校長助理薛慶國、王戈
歷任領導
黨委書記校長(院長)
魏景昌(1952.12-1953.10)魏景昌(1952.12-1956.6)
林楠(1953.10-1954.11)-
杜若牧(1954.11-1956.4)-
高蕓生(1956.9-1966.7)高蕓生(1956.6-1966.7)
受文革影響,1966-1978年北京鋼鐵學院院長職務空缺,1966-1973年北京鋼鐵學院黨委書記職務空缺。
金昭典(1973.8-1975)-
成克(1975-1979.2)-
葉志強(1979.2-1980.8)張文奇(1979.2-1983.10)
劉少華(1980.8-1983.5)-
符榮(1983.5-1992.4)王潤(1983.10-1990.10)
李靜波(1992.4-1995.4)李靜波(1990.10-1993.3)
楊天鈞(1995.4-1997.12)楊天鈞(1993.3-2004.6)
劉建平(1997.12-2003.1)-
羅維東(2003.1至今)徐金梧(2004.6-2013.1)
-張欣欣(2013.1至今)
備注:1952年12月,學校成立黨支部,隸屬清華大學黨委領導1953年7月2日,中共北京市委高校黨委同意學校成立黨支部1956年3月21日,中共北京市委高校黨委批準成立黨委

知名校友/北京科技大學

院士校友
在北京科技大學學習或工作過的中國科學院院士
魏壽昆(冶金學)吳自良(材料科學)柯俊(材料物理、科技史)張興鈐(金屬物理)
肖紀美(金屬物理)鄒世昌(材料科學)王崇愚(材料結構)徐祖耀(材料科學)
高慶獅(計算機)陳難先(材料物理)李依依(金屬材料)周國治(冶金物理化學)
葉恒強(材料科學)葛昌純(粉末冶金)雒建斌(摩擦學)張統一(材料科學)
在北京科技大學學習或工作過的中國工程院院士
徐匡迪(工程院院長)范維唐(采礦工程)殷瑞鈺(鋼鐵冶金)陳先霖(冶金機械)
周邦新(核材料)涂銘旌(金屬材料)崔昆(金屬材料)雷廷權(材料熱處理)
胡正寰(冶金機械)陳國良(金屬材料)柯偉(金屬材料)鐘掘(金屬材料)
關杰(冶金機械)劉玠(自動化)才鴻年(金屬材料)何季麟(冶金材料)
王一德(壓力加工)張玉卓(煤炭科學)蔡美峰(能源與礦業)費愛國(電子信息國防)
黨政校友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
羅干(軋57屆)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1998-2007),國務院秘書長(1993-1998)
劉淇(鐵64屆、冶研68屆)北京市委書記(2003-2012),北京市市長(1999-2003),北京奧運會組委會主席
范長龍(2000級工碩班)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2012至今,上將)
國務委員
郭聲琨(2003級管理博)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副書記(2013至今)、公安部部長(2012至今)
全國政協主要領導、民主黨派主要領導
徐匡迪(冶59屆)全國政協副主席(2003-2008)、中國工程院院長、上海市市長(1995-2001)
黃孟復(鐵67屆)全國政協副主席(2003-2013)、全國工商聯主席
劉曉峰(金屬物理78級)全國政協副主席(2013至今)、中國農工民主黨(農工黨中央)副主席
李敏寬(礦機63屆)臺灣民主自治同盟(臺盟中央)副主席
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常委、民主黨派常委
孫安民(機72級)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
哈斯巴根(物化72級)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全國人大常委)
李惠東(腐蝕博90級)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秘書長(民革中央常委)
趙光華(社科系86-88)中國民主促進會秘書長(民進中央常委)
殷曉靜(熱能77級)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副主任(全國政協常委)
高小玫(材研83級)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常委)
馮炯華(粉68屆)寧夏回族自治區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
龔世萍(相69)遼寧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全國政協常委)
部長、省長、軍級將領
葉志強國家冶金工業部副部長邢書成廣州軍區副司令員(中將)
殷瑞鈺國家冶金工業部副部長高德福吉林省軍區參謀長(少將)
陸敘生國家冶金工業部副部長費愛國空軍裝備技術研究所所長(少將)
范維唐國家煤炭工業部副部長方凌江濟南軍區聯勤部自動化站站長(少將)
應文華國內貿易部副部長張吾樂甘肅省省長
陸江國內貿易部副部長馬仲才山東省委副書記
馬錫廣寧夏回族自治區副主席朱志輝云南省委副書記
陳德榮浙江省副省長郝遠甘肅省副省長
史和平江蘇省副省長
省人大、省政協、省紀委主要領導
沈國俊四川省紀委書記王永明浙江省人大常委會書記
賈錫太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靳善忠山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王四連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桂中岳陜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王宏民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周榮昌內蒙古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王汀明湖南省政協副主席郝振賢四川省政協副主席
國務院下屬機構主要領導
付雙建國家工商總局副局長單亦和國家冶金局副局長
朱新均國家語言文字工委會書記張長富國家經貿委機關服務局局長
徐金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局長許華忠國家經貿委市場流通司司長
喬致奇國家環保局監督管理司司長劉樹和國家外國專家局司長
龐文華國家海洋局黨組書記鄭新立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市委書記、市長
張廣寧廣東廣州市委書記陳建華廣東廣州市市長
劉捷江西新余市委書記王中丙廣東湛江市市長
王軍甘肅蘭州市委書記謝汝煊廣西南寧市市長
孫瑞彬河北石家莊市委書記于言良遼寧朝陽市市長
王大名河北秦皇島市委書記胡玉亭山西晉中市市長
王可廣西貴港市委書記王宏民江蘇南京市市長
豐立祥山西大同市委書記徐匡迪上海市市長
黃楚平湖北宜昌市委書記劉淇北京市市長
孫建群河北廊坊市委書記史和平江蘇鎮江市委書記
孫本先四川攀枝花市委書記陳德榮浙江溫州市委書記
張漢東新疆阿勒泰地委書記郝振賢四川廣元市委書記
科教校友
羅維東北京科技大學黨委書記高兆祖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黨委書記
徐金梧北京科技大學校長仇春霖北方工業大學校長
張欣欣北京科技大學校長王起楨北方工業大學黨委書記
楊天鈞北京科技大學校長張挺北京農學院黨委書記
王志強電子科技大學黨委書記王希周北京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黨委書記
張先青北京工業設計院院長楊靜云北京市委黨校黨委書記
張宇春冶金工業信息標準研究院院長許秀北京建工學院黨委書記
韓景春鋼鐵研究總院黨委書記齊鴻恩江西南方冶金學院院長
李新創冶金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董元篪安徽工業大學校長
莊瑞征秦皇島冶金設計研究院院長劉正義華南理工大學校長
趙少明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院長劉景云廣東機械學院院長
曹勝利冶金工業出版社社長黎樵燊廣東工業大學校長
劉建平天津大學黨委書記董啟銘河南工業大學校長
王民忠中國戲曲學院黨委書記霍銀海冶金自動化研究院黨委書記
閆拓時中國音樂學院黨委書記朱耀中冶金部情報研究所黨委書記
吳晚云北方工業大學黨委書記張成吉鋼鐵研究總院黨委書記
謝輝北方工業大學黨委書記姜軍遼寧廣播電視大學校長
馬憲平北京教育學院黨委書記樊源興中國冶金報社黨委書記
張玉柱河北聯合大學黨委書記張訓毅中國冶金報社社長
李保衛內蒙古科技大學校長張戰波北京冶金設備研究院院長
劉慶成東華理工大學校長嚴圣祥北京鋼鐵設計研究總院院長
狄濤北京教育音像報刊總社社長單尚華冶金規劃研究院院長
胡鞍鋼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李家新安徽工業大學校長

商界校友一、大型礦冶企業主要負責人校友北京科技大學建校以來,為國家鋼鐵、冶金領域輸送大批杰出人才,其中擔任礦冶企業重要負責人的校友超過二百人。學校被譽為“鋼鐵搖籃”。

王青海首鋼總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如軍邯鄲鋼鐵公司總經理
王躍祖首鋼總公司黨委副書記閻勝科石家莊鋼鐵公司總經理
王毅首鋼總公司副總經理玉林石家莊鋼鐵公司黨委書記
韓慶首鋼總公司副總經理張振綱天津鋼管公司董事長
謝有潤首鋼總公司副總經理張建平天津鋼管公司黨委書記
趙民革首鋼總公司副總經理楊復強合肥鋼鐵集團公司黨委書記
陳德榮寶鋼集團公司董事長王廬嘉合肥鋼鐵集團公司總經理
馬國強寶鋼集團公司總經理劉炳南武漢鋼鐵公司副總經理
劉階鞍山鋼鐵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建功武漢鋼鐵公司總工程師
張廣寧鞍山鋼鐵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黨歌長治鋼鐵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姚林鞍山鋼鐵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周秉利包頭鋼鐵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張曉剛鞍山鋼鐵集團公司總經理余自甦攀鋼集團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
唐復平鞍山鋼鐵集團公司總經理任浩萊蕪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如軍河北鋼鐵公司黨委書記張若生廣州鋼鐵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王義芳河北鋼鐵公司董事長姜國鈞新興鑄管集團公司黨委書記
王天義河北鋼鐵公司副董事長陳啟祥萊蕪鋼鐵集團總經理
李曉波太鋼集團董事長朱津秋上海有色集團公司總經理
林企曾太鋼集團副董事長呂鵬南京鋼鐵聯合有限公司總經理
李成太鋼集團總經理曹慧泉華凌集團公司總經理
高祥明太鋼集團總經理張永昌唐山鋼鐵公司黨委書記
楊盤銘太鋼集團副總經理沈偉陜西精密合金公司總經理
張克利中國有色礦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施嘉良新余鋼鐵公司董事長
陶星虎中國有色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何建昌華北冶金建設公司總經理
李成群中國冶金礦業總公司黨委書記林仁杰西安鋼鐵公司董事長
董家祥中國冶金礦業總公司總經理吳建民吉林鐵合金集團公司總經理
劉本仁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紹成十九冶金建設公司黨委書記
馮貴權中國五礦集團副總裁張勇鋼西姆萊斯鋼管公司總經理
劉琦中國鋼鐵工貿集團公司黨委書記馬俊才濟南鋼鐵公司總經理
白葆華中國鋼鐵工貿集團公司總裁田錫恩唐山鋼鐵公司總經理
朱昌逑馬鞍山鋼鐵公司總經理李前煦南京鋼鐵公司總經理
杭永益馬鞍山鋼鐵公司總經理王憲固西寧特殊鋼公司黨委書記
王國興邯鄲鋼鐵公司黨委書記羅忠琳陜西精密合金公司總經理
劉如軍邯鄲鋼鐵公司總經理呂聿信長城特殊鋼公司總經理
二、(非礦冶)大型企業主要負責人校友
魏新北大方正集團董事長郭士進新興際華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俞兵聯想集團副總裁吳松春浙江省中國旅行社總經理
秘增信中信集團董事馮國熙北京自來水集團董事長
徐和誼北京現代汽車有限公司董事長潘海東互動百科創始人
韓永貴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梁相欽深圳水務集團董事長
王東北京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清富中國光大國際有限公司總經理
鄒建華陸工程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周偉坪中國青年旅行社總經理
沈克林中國重型機械總公司總經理郭洪成內蒙古*機械制造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單亦和中國保利集團公司董事長杜鳳超華遠集團董事長
李克誠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監事會主席姜德義北京金隅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張玉卓神華集團董事長、中國僑聯副主席陸正耀神州租車總裁
崔錫武中國黃金集團總經理張榮明北京愛慕內衣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明忠新興際華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惠璞聚美優品高級副總裁
文體校友
樓大鵬中國田徑協會主席、國際田徑聯合會副主席、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副主席。
張梓琳第五十七屆世界***冠軍,模特、演員。
鞏立姣第30屆世界奧林匹克運動會(2012倫敦奧運會)女子鉛球季軍。

歷史沿革/北京科技大學

  • 北京鋼鐵工業學院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各條建設戰線百廢待興,人才奇缺,國家鋼鐵產量每年只有十幾萬噸。為了迅速培養冶金人才,發展壯大鋼鐵工業,中央決定在京津地區分別建立鋼鐵、地質、采礦等獨立的專門學院。1952年,經過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與重工業部磋商,決定以北洋大學、唐山鐵道學院、山西大學、北京工業學院、西北工學院、清華大學等六所著名院校的有關采礦和冶金系科為基礎,成立了中國*所鋼鐵工業高等學府——北京鋼鐵工業學院。北鋼院由以下六所院校的礦冶科系組建而成:1、北洋大學冶金系、采礦系金屬礦組(現天津大學,1895年成立);2、唐山鐵道學院冶金系(現西南交通大學,1896年成立);3、北京工業學院冶金、采礦和鋼鐵機械專業(現北京理工大學,1940年成立);4、西北工學院冶金系(現西北工業大學,1938年成立);5、山西大學冶金系(1902年成立);6、清華大學采礦系采金屬組(1911年成立)。1952年4月22日上午,重工業部鋼鐵工業局抽調陳瑯環、柏華、丘玉池、李瑞震震等19位同志舉行了籌建北京鋼鐵工業學院*次籌備工作會議。欣聞新中國鋼鐵學府的誕生,胸懷鋼鐵強國的夢想,魏景昌、魏壽昆、張文奇、胡庶華、章守華、趙錫霖等大批名師巨擘從天津、唐山、西安、太原乃至世界各地匯聚而來,從此,一所承載著新中國“鋼鐵強國”夢想的*學府在這片古老的“滿井村”安營落戶。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正是一口“滿井”(在今學校南門附近)的井水供養著全校幾千人的生活,更是建筑施工用水的全部來源。初創時期的校園建設以莫斯科鋼鐵學院為藍本,主配樓雖然沒有蘇聯建筑標志性的木制大尖頂和紅五星,但仍是典型的蘇式建筑風格,方正而簡約。由此,誕生了新中國*所鋼鐵工業高等學府,根據教育部安排,學校成立之初暫在清華園辦學一年。1953年9月23日,學校遷入現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校址。20世紀50、60年代,北京地區流傳著一句“北大、清華、鋼老三”。被譽為“鋼老三”的北京鋼鐵工業學院自建校之初就得到中央的重視和大力支持,作為國家鋼鐵工業的*學府,學校的發展與新中國的發展緊密相連。1954年至1958年,周恩來總理三訪鋼院,對學校的發展傾注關懷。1958年周總理第三次來訪時,西哈努克親王(柬埔寨國王)也隨行視察。在當時學校的金工廠實習基地,一片熱火朝天的煉鋼現場中,西哈努克親王聚精會神地盯著一個小煉鋼爐子看了半天。這個爐子就是“電渣煉鋼爐”,產出的都是如航空母艦主板等特種軍工用鋼,直到現在仍是世界上先進的工藝之一。
  • 北京鋼鐵學院
1960年2月4日,北京鋼鐵工業學院經冶金部和教育部批準,更名為北京鋼鐵學院;同年學校被批準為全國重點大學。1969年10月,隨著林彪“*號令”的下達,北京鋼鐵學院和周邊兄弟院校都面臨著被外遷的命運。但周總理告訴毛主席:“華北有許多鋼鐵工業,不能沒有鋼鐵學院,北京鋼鐵學院要繼續留在北京辦學”。周總理的特殊關懷讓鋼院永遠留了下來,繼續在這片古老土地發展壯大。20世紀80年代,隨著國家的發展戰略轉變,學校也相應進行了變革。在新時代的風云變幻里,學校不斷探索著新的定位和目標,延續光輝,展望未來。1984年,經國務院批準,學校成為國家首批試辦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
  • 北京科技大學
1988年,1988年4月22日,北京鋼鐵學院在建校36周年的日子里,“北京鋼鐵學院”更名為“北京科技大學”,并確定英譯名“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EIJING”,縮寫為“USTB”,沿用至今。1997年,學校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高校行列。
進入21世紀,江澤民、李鵬、李嵐清、賈慶林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先后來校視察,對學校的蓬勃發展飽含期許。2002年建校五十周年大會上,北京市市長、北科大校友劉淇在賀詞中說:“北京科技大學為國家造就了一大批卓有成就和聲名遠播的治學大師、興業偉才與治國棟梁,取得了豐碩的科學研究成果,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尤其為該國鋼鐵工業的發展和振興,做出了卓越的貢獻。”2006年,學校成為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項目首批試點高校。2010年,學校成為國家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2014年,學校牽頭的“鋼鐵共性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入選國家“2011計劃”。

文化傳統/北京科技大學

校訓求實鼎新“求實”,意為堅持從實際出發、通過客觀冷靜的研究探求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知,代表了學校恪守學術規律、追求科學真理的價值取向;“鼎新”,語出《周易·雜卦》“鼎,取新也”,意為樹立新的標準、風氣等,體現了學校堅持與時俱進、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特征。“求實鼎新”合并使用,既是對學校“學風嚴謹、崇尚實踐”光榮傳統的傳承,也是學校深化改革、科學發展、不斷鑄就新輝煌的有力宣言,更是對全體北科大人實事求是、敢為人先、勇擔歷史重任的激勵和號召。校徽新校徽是由兩個同心圓構成的圖案。外環由北京科技大學中英文名稱和建校年份“1952”組合而成;內環以“鼎”為主體造型,嵌入校訓“求實鼎新”。
鼎作為“國之重器”,是中華悠久文化的象征和我國冶金科技文明的代表。這一圖案生動準確地反映了北科大的學科背景、行業特色和文化根源,體現了學校建校60年來引領鋼鐵行業發展、支撐國家工業化建設的卓越貢獻,彰顯了學校在國家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和創新發展的堅定信心。在漢語中,“鼎”還具有“鼎力”、“鼎盛”、“鼎新”等正向聯想和竭盡全力、團結同心、國家興盛、社會和諧等一系列正面引申義,代表了北科大人沉穩剛毅、眾志成城、為中華之崛起、奉科技以強國的精神品格。“鼎”的正中是以小篆體書寫的校訓,具有鮮明的歷史厚重感、文化傳承性和視覺沖擊力。校徽與校訓有機結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不僅便于識別和記憶,更能體現和激勵全體師生“求實鼎新”的精神追求。校徽色調為“科技藍”,與整體設計風格和校訓內涵達到高度統一,充分體現了學校堅實深厚的學術底蘊、樸實嚴謹的治學準則和開放包容的大氣姿態。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

隨機官網
Copyright © 2013-2014 首頁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