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人民政府。
政務公開,辦事服務。蚌埠市人民政府。
花鼓燈鑼鼓是花鼓燈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包括場面鑼鼓和燈場鑼鼓,具有情緒熱烈奔放,節奏形式多變,明快緊湊,感染力強等特點。場面鑼鼓可獨立存在,單獨演奏;而燈場鑼鼓則與花鼓燈的舞蹈和小戲表演融為一體,起伴奏和渲染情緒的作用。
花鼓燈自明清以后,流行區域逐步擴展,形成了以安徽蚌埠、淮南、阜陽、亳州為中心,輻射淮河中游安徽、河南、山東、江蘇四省二十多個縣、市,出現了《游春》、《搶扇子》、《搶板凳》等節目,至20世紀30年代后,陸續出現了像馮國佩(藝名“小金蓮”)、陳敬之(藝名“一條線”)、田振起(藝名“小銀子”)、鄭九如(藝名“小白鞋”)、常春利(藝名“老蛤蟆”)、石金禮(藝名“石猴子”)、楊再先(藝名“小紅鞋”)、詹樂亭(藝名“蓋九江”)、李兆業(藝名“貓春”)、萬方啟(藝名“萬漏子”)等名家,形成了花鼓燈的興盛。特別是在安徽蚌埠懷遠縣、禹會區,淮南鳳臺縣,阜陽潁上縣,農民祖祖輩輩、男女老少都玩燈,鄉鄉村村都有燈班。當時在淮河中游每個鄉鎮至少都有2個以上的花鼓燈班子,有的達3、4個之多,形成了“千班鑼鼓百班燈”盛況。
花鼓燈鑼鼓音樂是我國打擊東中的精華之一。它節奏鮮明,邊打邊舞,極富表現力。花鼓燈舞蹈的節奏、步伐、動律產生于鑼鼓音樂,二者關系極為密切。
花鼓燈舞蹈兼有南北文化之長,既有北方剛勁爽朗的特點,又有南方柔美的風韻,形成了熱烈、奔放、迅捷、靈巧、優美、細膩的藝術風格和地方特色,具有特殊的美感力量。
蚌埠之最
蚌埠擁有多項世界之最、中國之最,其中包括中國花鼓燈*線等多項紀錄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之最、世界之最。
1、蚌埠是安徽省*設市的城市(1947年)
3、豐原生化的檸檬酸產量位居亞洲*,世界第二
4、淮河上*座橋梁在蚌埠(1911年)
5、安徽省*大的高速鐵路客站(蚌埠南站)
6、安徽省科教資源最豐富的城市之一
7、導電膜玻璃產量亞洲*
8、汽車空調電磁離合器產量亞洲第8
9、安徽省*太陽能電池板生產企業
10、花鼓燈是*批進入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民間藝術
11、中國*濾清器生產基地
12、五河沱湖螃蟹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蟹
13、中國*軍用級碳纖維生產線在蚌埠
14、蚌埠海關為皖北*海關,管轄蚌埠、淮北、宿州等皖北三地市的進出口業務
15、中華*美玉——和氏璧產于蚌埠荊山卞和洞
16、蚌埠市固鎮縣濠城鎮擁有世界七大古戰場之一的垓下古戰場
17、蚌埠市被譽為“中國花鼓燈*村”
18、蚌埠市固鎮縣被譽為“中國花生之鄉”
19、蚌埠市懷遠縣被譽為“中國石榴之鄉”
20、蚌埠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21、禹會諸侯于蚌埠涂山
22、蚌埠雙墩出土的文物證明蚌埠是中國文字的發源地之一
23、蚌埠是花鼓燈原生態保護基地
雙墩文化,坐落在蚌埠市淮河北岸的小蚌埠雙墩村的“雙墩遺址”,是安徽省境內發現的一處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是淮河文化的突出代表。 | |
大禹治水圣地涂山,即位于今天的懷遠縣有4A級涂荊山風景區,涂山也是當年大禹治水時會諸侯之地,他在此娶涂山氏女為妻,并留下“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千古佳話,存有涂山廟、啟母石、禹會村、千年銀杏、圣泉、靈泉等勝跡。每年農歷3月28日前后3天為禹王廟會,遠近百姓紛紛前來祭祀朝拜,感戴大禹的治水功德,場面盛大。 | |
蚌埠東20公里處的歷史文化名城鳳陽縣,為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家鄉,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中都皇故城及明皇陵,有國家4A級景區兩處狼巷迷谷和小崗村,國家3A級景區及著名景點明中都鼓樓、大龍興寺、韭山洞、臥牛湖、禪窟寺、鐘離國故城等。 | |
在固鎮鏡內,有一處楚漢相爭鏖戰之處——垓下古戰場,留有霸王城、韓信點將臺、虞姬墓等遺跡。垓下古城的發現與發掘,被評為2009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 |
在蚌埠東郊,有一片湖泊,相當于四個西湖的面積。相傳朱元璋兒童時代曾在這里放牛,此湖后被人稱為龍子湖。 | |
鳳臺縣峽山峽、懷遠縣荊山峽、五河縣浮山峽為著名的淮河“三峽”,加之治淮工程中建造的淮河蚌埠閘,上橋水利樞紐工程等。 | |
蚌埠“大明皇家游樂世界,位于市東南郊龍子湖區的西蘆山內,距市區約10公里,項目總用地5500多畝。項目規劃期為2011年至2025年,總投資約25億多元。項目規劃目標為蚌埠市休閑娛樂新地標、皖北*5A級旅游景區。項目區重點建設綜合服務中心、皇家溫泉度假區、大明小鎮、皇家主題樂園等。 | |
國家AAAA景區。位于蚌埠市西南部,總面積72公頃,是市內*公園。1973年始建,1983年正式開放。公園由和化陂湖(現更名張公湖)組成,湖中有半島。園西部有動物園;園北大門西側辟有兒童樂園,有“玩童”、“母子羊”、“春雨”等雕塑。 | |
蚌埠花鼓燈嘉年華項目坐落于陶山腳下,西至朝陽南路,北鄰燕山路,南至黃山大道,一期占地830畝,總投資將達9.3億元人民幣。 |
蚌埠市轄龍子湖區、蚌山區、禹會區、淮上區4個區和懷遠、五河、固鎮3個縣,共設鎮36個,鄉19個(其中民族鄉1),街道辦事處19個,村民委員會1247個,社區居民委員會204個。
龍子湖區設鎮1個:長淮衛;設鄉1 個:李樓。共有村民委員會32個;設街道辦事處6個:東風、治淮、東升、解放、曹山、延安,共有社區居民委員會36個。
蚌山區設鄉2個:雪華、燕山。共有村民委員會22個;設街道辦事處7個:天橋、青年、緯二路、勝利、黃莊、宏業村、龍湖新村,共有社區居民委員會26個。
禹會區設鎮1個:秦集;設鄉1個:長青。共有村民委員會33個;設街道辦事處5個:大慶、張公山、緯四、朝陽、釣魚臺,共有社區居民委員會43個。淮上區設鎮3個:小蚌埠、吳小街、曹老集;設鄉1個:梅橋。共有村民委員會82個;設街道辦事處1個:淮濱,共有社區居民委員會10個。懷遠縣設鎮10個:城關、雙橋集、魏莊、萬福、鮑集、龍亢、河溜、唐集、常墳、馬城;設鄉9個:褚城、古城、徐圩、蘭橋、陳集、淝河、淝南、找郢、荊芡。共有村民委員會65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23個。五河縣設鎮13個:城關、新集、沫河口、小溪、雙忠廟、小圩、東劉集、大新、頭鋪、武橋、澮南、申集、朱頂;設鄉2個:沱湖、臨北(回族鄉)。共有村民委員會223個,社區居民委員會12個。固鎮縣設鎮8個:城關、王莊、連城、濠城、新馬橋、劉集、湖溝、任橋;設鄉3個:石湖、楊廟、仲興。共有村民委員會196個,社區居民委員會34個。2006年全年全部工業總產值376.39億元,比上年增長20.4%。其中,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258.36億元,增長23.8%。全年完成全社會工業增加值115.56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85.34億元,增長20.3%。
全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51.92億元,比上年增長23.1%,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171.71%,實現利稅總額33.78億元,增長15.4%,實現利潤9.92億元,增長23.8%。
精細化工及農副產品深加工、玻玻璃璃及玻璃制品深加工、專用機械制造及汽車零部件三大優勢產業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35.69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52.5%;完成工業增加值37.23億元,增長44.5%,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42.9%,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29.99億元,增長36.0%,占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比重達51.6%,實現利潤4.46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總額的比重達44.9%。
一批重點工業項目相繼建成投產。貝斯特工業園無比鋼住宅項目已完成投資;汽配產業園一期表面涂裝和污水處理項目建成并運行,498發動機五大件項目建成投產;應天新能源有限公司太陽能發電裝置現已建成;億多科技園基礎設施部分建成;凱盛工業園一期建材設備制造、二期中意合資凱盛—保特羅公司項目現已投產。豐原大輸液、華光集團CSTN-LCD面板生產線(一期)、華益公司ITO導電膜玻璃生產線、通達公司年產30萬只汽車油箱、豐原熱電二期、佰仕化工年產1500噸香蘭素項目均已建成。
農業2006年,我市認真貫徹中央關于做好農村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積極落實惠農政策,進一步加大“三農”工作力度,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29.78億元,比上年增長11.0%,其中農業74.62億元,增長13.0%,林業2.23億元,增長6.8%,牧業35.46億元,增長9.3%,漁業13.37億元,增長7.0%。糧食總產量達244.7萬噸,增長17.4%。全年油料產量30.62萬噸,增長0.2%。棉花產量4.32萬噸,增長26.4%。蔬菜產量183.4萬噸,增長16.0%。水果產量84.37萬噸,增長4.5%。
畜牧業、漁業平穩發展。全年肉類總產量27.24萬噸,比上年增長10.1%;禽蛋產量5.14萬噸,增長12.5%,水產品產量11.07萬噸,增長6.0%。
年末全市常用耕地面積為28.72萬公頃,比上年增長0.6%。其中水田9.55萬公頃,增長4.2%。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24.89萬噸,增長2.2%。農用薄膜使用量0.96萬噸,增長5.1%。農藥使用量0.45萬噸,增長7.9%。農村用電量33992萬千瓦小時,增長7.1%。
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達406萬千瓦,比上年增長4.4%。農業機械穩定增長。大中型拖拉機0.48萬臺,增長36.4%,小型拖拉機32.4萬臺,增長1.1%,聯合收割機保有量0.62萬臺,增長17.3%。
對外經濟2006年全年進出口總額27439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0.25%。其中,出口完成24913萬美元,增長14.0%;進口完成2526萬美元,下降16.7%。
全年新批利用外資合同項目26家。合同利用外資6466萬美元,實際到位外資金額14311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3.3%。其中,外商直接投資12080萬美元,增長138.1%;批準利用內資合同項目數506個,批準合同引進資金351.47億元,增長37.1%。其中,省外資金283.65億元,增長33.5%;實際到位內資77.52億元,增長41.9%,其中省外資金62.0億元,增長31.2%。
組團參加2006中國國際徽商大會(香港)。簽約項目13個,項目投資規模5.3億美元;參加第十屆夏交會取得豐碩成果。
固定資產投資2006年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5.71億元,比上年增長24.8%。其中,50萬元以上投資完成116.06億元,增長28.3%;房地產完成投資24.65億元,增長15.8%,其中住宅完成投資15.90億元,增長18.5%。房屋施工面積321.42萬平方米,增長17.8%;房屋竣工面積128.2萬平方米,增長10.8%,房屋銷售面積121.91萬平方米,增長10.4%。
一批“861”項目取得進展。美佛爾國際學校、第三污水處理廠項目、農村公路改造工程(通村公路)、八一集團新建對(鄰)硝基氯化苯Ⅰ期工程、供電公司500KV蚌埠變電所、寶龍城市廣場、玻璃產業園區、天然氣加氣站集成、通成廣場、敬業納米二氧化硅、茨淮新河公路橋、五河縣醫院綜合病房樓、淮河流域氣象中心、海螺粉磨站項目等35個項目實現開工建設。
市政府直接調度的重大項目總體進展順利,完成投資33.76億元。煙廠物流配送系統及倉儲設施建設、豐原熱電二期、淮干蚌埠至浮山段治理工程、寶龍城市廣場、華皖高檔地毯、蚌埠電廠、500kv蚌埠變電所等9個項目完成投資均超過億元。
文化2013年,蚌埠成功舉辦禹會村遺址與淮河流域文明研討會;34000平方米的新博物館已完成土建,即將進入展陳施工;推進音樂廳、新文化館規劃;全市建成55個鄉鎮文化站、1090個農家書屋和54個公共電子閱覽室,構建了市、縣(區)、鄉(鎮)、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打造了“城市一刻鐘、農村半小時”文化服務圈;全市組織文藝演出150多場;市博物館免費接待觀眾近12萬人次;市圖書館接待讀者35萬人次;禹會遺址、湯和墓、雙墩遺址、雙墩春秋墓、教會建筑舊址、垓下遺址、化明堂嚴氏墓等7處文物單位獲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并啟動規劃保護工作。
衛生2013年公共衛生服務能力顯著提高。全市農民參合率102%(部分轉為城市戶口的失地農民繼續參加新農合),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人口覆蓋率達100%。每萬人擁有床位數43.63床,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數42.52人。
蚌埠醫院一覽表
醫院名稱 | 級別 | 所在地 | 備注 |
蚌埠醫學院*附屬醫院 | 省級三級甲等 | 蚌埠 | 公立/特色(腫瘤) |
蚌埠市第三人民醫院 | 三級甲等 | 蚌埠 | 公立/綜合 |
解放軍123醫院 | 三級甲等 | 蚌埠 | 公立/綜合 |
蚌埠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 | 三級乙等 | 蚌埠 | 公立/綜合 |
蚌埠醫學院附屬安民醫院 | 二級乙等 | 蚌埠 | 公立/特色(精神疾病) |
蚌埠市*人民醫院 | 三級乙等 | 蚌埠 | 公立/綜合 |
蚌埠市第二人民醫院 | 二級甲等 | 蚌埠 | 公立/綜合 |
蚌埠市第四人民醫院 | 二級乙等 | 蚌埠 | 公立/綜合 |
蚌埠市第五人民醫院 | 二級乙等 | 蚌埠 | 公立/特色(傳染病、職業病) |
蚌埠市中醫院 | 二級甲等 | 蚌埠 | 公立/綜合 |
懷遠縣人民醫院 | 二級甲等 | 蚌埠 | 公立/綜合 |
懷遠縣中醫院 | 二級甲等 | 蚌埠 | 公立/綜合 |
固鎮縣人民醫院 | 二級甲等 | 蚌埠 | 公立/綜合 |
五河縣人民醫院 | 二級甲等 | 蚌埠 | 公立/綜合 |
五河縣中醫院 | 二級甲等 | 蚌埠 | 公立/綜合 |
2004年,全市年降水量較常年略偏少,年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日照時數較歷年平均偏多317.2小時,屬于氣候偏好年份。
年降水量663.3毫米比歷年平均偏少近3成(歷年平均值920.2毫米)。冬季降水量57.8毫米比歷年平均偏少近3成(歷年平均值78.1毫米);春季降水量162.7毫米接近常年(歷年平均值187.9毫米);夏季降水量327.1毫米比歷年平均偏少3成(歷年平均值470.8毫米),7月降水量110.3毫米偏少近5成;秋季降水量106.0毫米比歷年平均偏少4成(歷年平均值174.0毫米),其中10月份偏少9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秋旱,給秋種工作帶來不利的影響。從年內的降水情況看,全年各季降水量均接近常年略偏少,時空分布較均勻,無明顯洪澇和干旱災害發生。
年平均氣溫16.8℃,比歷年平均氣溫偏高1.4℃(歷年平均值15.4℃)。冬季(2003.12--2004年2月)平均氣溫4.6℃,比歷年平均氣溫偏高1.3℃(歷年平均值3.3℃),是2002年之后的又一個暖冬,其中2月份平均氣溫為8.0℃,比歷年同期偏高4.1℃,是自建站以來的*值。春季(3-5月)平均氣溫16.6℃,與歷年同期相比偏高1.4℃(歷年平均值15.2℃),3月份偏高1.7℃,4月份偏高2.2℃。夏季(6-8月)平均氣溫27.4℃,比歷年平均偏高0.6℃(歷年平均值26.8℃),除7月份偏高1.5℃外,6月和8月均接近常年。6-8月極端*氣溫≥35℃以上的天氣日數有20天。年極端*氣溫37.7℃,出現在7月23日。年極端*氣溫-6.8℃,出現在1月25日,日*氣溫低于0℃的日數為40天。年平均*氣溫21.9℃,比歷年平均偏高1.6℃。年平均*氣溫12.8℃,比歷年偏高1.4℃。秋季(9-11月)平均氣溫17.9℃,比歷年偏高1.4℃(歷年平均值16.5℃),其中11月份偏高2.4℃。
年日照時數2340.9,比歷年平均偏多304.4小時。冬季(2003.12-2004.2)日照時數474.8小時,比歷年平均偏多63.9小時;春季日照時數631.1小時,比歷年平均偏多97.1小時;夏季日照時數644.3小時,比歷年平均偏多55.0小時;秋季日照時數603.5小時,比歷年平均偏多101.2小時。從下表可以看到,2004年各月日照時數除5月、8月和12月份偏少外,其余各月均偏多。
各季降水量接近常年略偏少,時空分配比較均勻,無大面積、長時間的旱澇發生,對全年的農作物生長比較有利。但在春季和秋季分別有不同程度的旱情發生。從3月下旬到4月中旬全市大部分地區降水持續偏少,沿淮淮北農田土壤失墑嚴重,大部分地區10~20厘米土壤濕度在60%以下,懷遠、固鎮出現中旱,局部重旱,干土層出現范圍有所擴大,4月下旬降水偏多,旱情得到有效緩解。
10月份秋播秋種處于關鍵時期,秋收已近尾聲。10月份的氣溫、日照基本正常,但降水顯著偏少,持續晴好天氣雖對雙晚收獲晾曬、甘薯切片晾曬、棉花采摘有利,但長時期的少雨再加上中下旬氣溫偏高,旱象明顯顯露,且發展迅速,嚴重影響已播冬小麥、油菜的正常出苗和秋種進展,進入11月份氣溫仍持續偏高,日照也偏多,旱情發展。中旬有明顯降水,嚴重的旱情基本得到解除,到月末,土壤墑情大部適宜,對全市的小麥和油菜冬前生長比較有利。
為氣象災害偏少的年份,是近幾年少有的好年景。但大風、冰雹、雷雨等突發性災害及短時間的干旱還時有發生。
大風3月17日由于受冷空氣影響出現的大風降溫天氣,極大風速達到20米/秒,大風間斷出現時間長達5小時25分鐘,過程日*氣溫下降了20℃,使全區的大棚蔬菜、油菜等一些經濟作物受災666.67公頃,造成經濟損失2300萬元。
秋旱9月下旬至11月上旬,全市多以晴好天氣為主,氣溫偏高,日照充足,降水量持續偏少,土壤墑情明顯變差,旱情發展迅速。持續的干旱嚴重影響了已播冬小麥、油菜的正常出苗、生長,并造成全區共有6.37萬公頃小麥不能正常播種,近萬人飲水困難。
史前時期,今蚌埠地域為淮夷族聚居區。傳說大禹治水南下淮泗,在今懷遠縣境涂山娶涂山氏女為妻,并生啟(公元前21世紀,啟建立夏朝,為華夏*代帝王)。春秋戰國時期,今一市三縣地域曾分別為徐方、魯、宋、吳、越、楚等國的邑地。
秦王朝建立后統一實行郡縣制,今淮河南岸懷遠、蚌埠地域屬九江郡曲陽、鐘離等縣分領,今淮河北岸懷遠、蚌埠、固鎮、五河地域為泗水郡蘄、徐等縣分領。后迭經變更,歷經西漢、東漢、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至南宋寶祐五年(1257年),始置懷遠軍及荊山縣,轄今懷遠縣及蚌埠市區西部、 固鎮縣一部,今蚌埠市區東部屬濠州鐘離縣;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始置淮安軍及五河縣。南宋、金對峙時期,今固鎮縣先為宿州蘄縣、靈璧縣及泗州虹縣分領,后為宿州、靈璧、荊山、五河等縣分領。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撤銷懷遠軍,改荊山縣為懷遠縣,今蚌埠市區西屬懷遠縣,東屬鐘離縣;今固鎮縣為宿州及靈璧、五河、懷遠縣分領,五河縣屬泗州。明洪武年間,鐘離縣先后改為中立縣、臨淮縣,增設鳳陽縣;今蚌埠市區西屬懷遠縣,東屬鳳陽縣;今固鎮縣分屬宿州及懷遠、靈璧、五河、鳳陽縣。清同治二年(1863年),劃鳳陽縣馬村溝以西、懷遠縣席家溝以東、靈璧縣后樓為蚌埠獨立行政區,置三縣司,直屬安徽省鳳陽府。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廢鳳陽府,懷遠縣、五河縣直屬安徽省,后屬安徽省淮泗道。同時廢蚌埠三縣司,今蚌埠市淮河以北劃屬靈璧縣,淮河以南劃屬鳳陽縣;今固鎮縣仍為宿縣、靈璧、五河、懷遠等縣分領。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正式廢道,鳳陽縣、懷遠縣、靈璧縣、五河縣先后直屬安徽省。
1929年初,蚌埠成立市政籌備處,翌年撤銷,仍屬鳳陽縣。1932年,懷遠縣、鳳陽縣先后改屬安徽省第四區、第四專區,五河縣先后改屬第七區、第六專區。淪陷時期,蚌埠為偽安徽省維新政府、偽安徽省政府所在地。抗日戰爭勝利后,懷遠縣改屬安徽省第十專區,鳳陽縣先后改屬安徽省第九專區、第五專區,五河縣屬安徽省第四專區。1946年11月,蚌埠成立市政籌備處,脫離鳳陽縣,轄原屬鳳陽縣的淮河以南部分地區和淮河以北小蚌埠地區。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設市,直屬安徽省,為安徽省*設市的城市。
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后,蚌埠市、懷遠縣、五河縣屬皖北行署,今固鎮縣分屬宿縣、五河、靈璧、懷遠4個縣。1952年4月,蚌埠市直屬安徽省;上述4縣改屬安徽省宿縣專區,1956年1月改屬蚌埠專區,1961年4月仍屬宿縣專區。1964年10月,析宿縣、懷遠縣、五河縣、靈璧縣各一部分地區置固鎮縣,屬宿縣專區。1971年宿縣專區改為地區。1983年7月,懷遠縣、五河縣、固鎮縣由宿縣地區改劃屬蚌埠市至今。
蚌埠為淮河流域水陸交通與物資集散中心。礦產有金、鐵、鈦、花崗巖、大理石、石英石等,不過最近在懷遠和曹老集都發現煤礦和磁鐵礦,已經招標進行一定的開采;工業以食品、輕紡為主,食品工業與醫藥工業產值居全省*位,擁有中國*果糖廠(年產萬噸);農產品有小麥、豆類、薯類、棉花、煙草等;蚌埠港為淮河*大港。土特產有石榴、五河螃蟹、午餐肉罐頭等。民間藝術主要有泗州戲(拉魂腔)和民間歌舞花鼓燈,微雕、玉雕、通草畫在國內外享現代珠城有較高聲譽。名勝古跡有東部的曹山,相傳為三國曹操屯軍之地;山南麓的明朝東甌王湯和之墓,為*保護文物;懷遠境內的荊、涂二山隔河相對,為第四紀冰川遺物;涂山是大禹治水的地方。蚌埠是僅次于合肥的安徽省重要樞紐城市,皖北的商貿中心與加工制造業中心、郵電通訊指揮調度中心、也是省內僅次于合肥的科教文化中心,擁有高等院校11所,其中解放軍坦克學院與解放軍汽車管理學院、空軍第十三飛行學院、解放軍海軍士官學校四所重要軍校均駐蚌埠,海軍蚌埠士官學校是我軍創辦最早的兩所士官學校之一,戰略地位可見一斑。蚌埠擁有科研院所眾多,原電子工業部40、41所,解放軍第123醫院,兵器工業部214所(華東微電子研究中心)等重要軍工部門附設于此。
2006年全年人口出生率12.31‰,比上年上升1.79‰,人口死亡率4.20‰,人口自然增長率8.11‰。年末戶籍總戶數96.18萬戶,其中市轄區27.05萬戶。年末總人口352.47萬人,比年初增加3.14萬人。分年齡段看,18歲以下84.66萬人,占總人口24.1%;18-35歲103.26萬人,占總人口的29.29%;35-60歲的118.40萬人,占總人口的33.59%;60歲以上46.15萬人,占總人口的13.02%。總人口中,非農人口93.97萬人。市轄區年末總人口91.43萬人,其中非農人口63.58萬人。分性別看,男性人口182.7萬人,占51.8%,女性人口169.8萬人,占48.2%。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