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之窗。
教育頻道,鎮區新聞。市委常委會召開會議,綜合頻道,公共頻道。
內設有17個站點,融廣播錄音、制作、審聽、播出于一體,取代了過去的開盤機錄音播出系統,實現了電腦數字化錄制和播放節目,在省內外同行中較快地跨進了應用廣播高新技術成果的先進行列。
2000年,大規模的廣播制、播系統技術改造全面完成,實現了制播數字化,監控智能化,環境現代化。
改臺擁有綜合頻道、公共頻道二套電視節目和FM96.7廣播頻率以及剛剛開播的FM88.8“環保旅游之聲”。目前,該臺的電視節目主頻道覆蓋中山全境和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市縣以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平均每天節目生產量為一小時三十分。
廣播節目主頻率96.7MHz,選用哈里斯全固態調頻立體聲發射機,在市內海拔高500多米的五桂山主峰上發射,廣播信號可覆蓋珠江三角洲各市、縣及澳門地區和香港部分地區。
中山廣播電視臺擁有高標準的電視大樓和廣播大樓,新的網絡中心大樓也在籌建中。電視大樓位于美麗的孫文紀念公園旁,是集行政辦公、電視制作、網絡傳輸、寬頻及數字電視、前端機房于一體的綜合大樓,總面積15000平米,另設有80平米、120平米、240平米和 600平米演播廳,擁有全新的六訊道數字電視轉播車和高標準的微波衛星直播車。
廣播大樓位于興中大道,總面積為4500平米,擁有高標準的演播室、監控室、錄音室等,內設先進的電腦自動化音頻工作站。
近年來,該臺推優創優工作成效顯著,共獲得國家、省、市各類獎項一百余項。中山廣播電視臺是一個充滿朝氣與活力、團結拼搏的集體。在新的體制下,在新的任務和目標面前,中山廣播電視臺全體員工通過資源的合理整合,將以嶄新的姿態、嶄新的面貌,在發展中山廣播電視事業,促進中山創建全國首批文明城市,建設廣東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示范市過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欄目品牌創新,相繼推出《城市零距離》、《中山故事》、《慶記茶寮》等一批百姓喜聞樂見的廣播、電視品牌欄目,共獲得國家、省、市各類獎項一百余項。其中由我臺攝制的大型電視系列片《海外中山人》制作量已經超過100集,并被中央四套、東方衛視、廣東電視臺、南方電視臺選播。紀錄片《中山影杰》獲得2008年度廣東省“五個一工程”獎、第八屆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第五屆中國紀錄片國際選片會十大紀錄片獎,廣東省廣播電視優秀節目獎電視文藝類一等獎,先后被選送到國內多家媒體播出,在觀眾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此外,該臺還有多位主持人榮獲廣東省“十大金牌主持人”、廣東省“十佳訪談類節目主持人”和“廣東省廣播電視優秀主持人”稱號。
中山電視臺初期只有一個頻道,使用PAL-D VHF11發射。直至1999年中山電視臺及中山有線電視臺合并,把原中山有線臺改名為中山電視生活頻道(只在有線網絡中播放)及增設文體頻道(主要轉播廣東體育臺,但在臺標中加用文體兩字)。
2000年調整綜合頻道的無線發射,改為UHF-27,而功率3000w。這個臺在香港元朗、大嶼山、九龍西部、北區、澳門、珠海等珠三角地方都可以接收到。2002年12月30日撤銷文體頻道,把生活頻道改版成公共頻道。2005年2月6日,中山電視臺、中山人民廣播電視臺、中山無線電訊號發射臺合并成中山廣播電視臺。
2009年2月23日起進行節目調整,綜合頻道19時播中國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公共頻道19時播《中山電視新聞》。從這日開始兩頻道進行調換,令利用無線接收的中山臺無法收看中山電視新聞,若想收看中山電視新聞唯有利用市內的有線電視/數字電視之公共臺才可以收看或利用網上收看。綜合頻道經過四個月時間共119天不播放中山電視新聞,以及觀眾的多次反映建議,直至2009年6月22日作出小調整,每日上午11:40重播昨晚的中山電視新聞(星期一重播一周節目)。
2009年6月12日起,中山電視公共頻道落地鄰近的江門市、珠海市及佛山市的有線電視。
2010年3月8日增加中山電視教育頻道。
2011年1月23日起新增利用無線數字電視廣播,頻道650MHz。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