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人民政府,要聞動態。市政府。
漳州市人民政府。漳州市人民政府。
植物資源:除盛產大米、甘蔗、花生、煙葉、黃麻、茶葉,還有水果、蔬菜、花卉、藥材和其他特產。水果有47種,330多個品種。春有枇杷、楊梅、越冬柑桔和香蕉;夏有桃、李、荔枝、龍眼、西瓜、芒果、番石榴、鳳梨;秋有香蕉、柚子、梨、余甘、黃皮彈、柿子;冬有蘆柑、紅桔、橄欖、果蔗,不一而足。蔬菜有35種,108個品種,冬春有蔥、蒜、菲、菠菜、芹菜、芥菜、包菜、花菜、大白菜、蘿卜、西紅柿、荸薺等;夏秋有冬瓜、絲瓜、南瓜、葫蘆、八角瓜、青刀豆、豆角、空心茶、油菜、茄子、洋蔥、蓮藕等。花卉有1200多個呂種,如水仙、紅梅、臘梅、山茶、建蘭、海棠、玫瑰、月季、菊花、芍藥、含笑、玉蘭、瑞香、杜鵑、桂花、馬蹄香、七里香、大麗菊、樹蘭、三角梅、扶桑、芙蓉等,不勝枚舉。盆景盆栽則有羅漢松、石柳、古榕、文竹等。藥材有200多種,如茯苓、生地、淮山、郁金、砂仁、肉桂、巴戟、一見喜、金線蓮、金銀花、天門冬、勾藤、山桅子、黃蓮、沉香、仙鶴等。其他草本、木本、藤本植物有1000多種。南靖縣和溪鄉六斗山的亞熱帶雨林,面積20公頃,其中熱帶亞熱帶植物達1050多種,諸如桃金娘科、番荔枝科、野牡丹科、豆科、蕓香科、無患子科、紫金牛科、夾竹桃科、山毛櫸科等。其中*有特色和富有經濟價值的是紅栲、黃杞以及橡膠植物花皮膠藤。南靖縣南坑鄉大嶺一帶,也保留著大片比較完整的亞熱帶雨林植被,面積2666多公頃,素有“樹海”之稱,是福建省僅有的面積*一片。十多種稀珍植物如桫欏、建柏、宿軸木蘭,包括“人面竹”、“四方竹”、“銀練竹”、“金絲竹”等稀有珍貴竹子品種,已列作國家和省保護對象。
水產資源:閩南漁場廣闊,沿海水產資源有各種魚、蝦、貝、藻等400多種。魚蟹蝦類有長毛對蝦、斑節對蝦、鷹爪蝦、龍蝦、梭子蟹、青蟹、鋸緣青蟹、魚 祭 魚、青鱗、鯔魚、銀魚、丁香魚、鳳尾魚、黃鯛、黑鯛、魚 勒魚、石斑魚、蛇鯔、魴魚、玫瑰毒魚 由 、圓魚 由 、小公魚、海鯧、海鰻、鱗魚 是 、魚 非 魚 里 、馬鮫、真鯛、二長棘鯛、藍圓魚 參 、沙丁魚、烏賊、魚 章魚、魷魚等;貝類有牡蠣、泥蚶、蟲益 蟶、扇貝、鮑魚、江瑤貝、翡翠貽貝、蛤、螺等;藻類則有海帶、紫菜、江離、海蘿、羊西茶、鐵西菜、滸苔、馬尾藻等。
漳州對外友好交往日益頻繁,國際友人來訪日益增多。澳大利亞總理霍克、菲律賓總統科拉松、阿基諾曾先后來訪。美國夏威夷水仙花皇后旅游團、12國駐滬外交官和夫人考察團也來尋根、考察。1991年與日本諫早市締結為友好城市。
新中國成立后,修建大中小學校舍100多萬平方米。60年代前后,出現漳州一中、詔安一中、龍海一中、云霄一中等一批教育質量較好的中學。1985年在全市基本實現普及小學教育,城區普及初中教育的基礎上,全面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八五”期間,全市累計新建中小學校舍62.7萬平方米,改造危房38.5萬平方米,新建初級中學50所。職業教育也蓬勃發展。截止2012年,漳州擁有各級各類學校3508所,全年招生26.73萬人,年末在校生92.49萬人。
類別 | 學校名稱 | |||
---|---|---|---|---|
本科院校 | 閩南師范大學 | 廈門大學漳州校區(廈門大學嘉庚學院) | ||
大專院校 | 漳州職業技術學院 | 漳州城市職業學院 | 漳州理工職業學院 | 漳州科技職業學院 |
漳州衛生職業學院 | 漳州光電職業技術學院 | |||
資料來源于教育部官網 |
中等教育
漳州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36所,在校生5.67萬人。有*重點職業中專學校2所,省級重點職業中專學校3所。
漳州中等教育發達:漳州工業學校、漳州市農業學校、漳州燦坤學校、漳州財貿學校、漳州市交通學校、漳州海事學校、漳州閩南學校、漳州市*技工學校、漳州市第二技工學校、漳州市中山學校等。
基礎教育
1998年漳州市通過“兩基”達標驗收。2006年長泰縣、薌城區、龍文區、龍海市獲得省“雙高普九”縣(市、區)稱號。全市小學受教育率99.5 %,初中97%。加快發展高中階段教育,實施“培育和擴大優質高中工程”,加強達標校的創建工作,高中階段教育突破發展瓶頸,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67%,高中階段適齡人口入學率提高到72.2%。
截至2012年,漳州市共有小學1621所,在校生34.05萬人;普通中學245所(其中獨立初中174所,完中71所),初中在校生23.57萬人,普通高中在校生達7.57萬人;幼兒園1496所,在園幼兒12.32萬人;特教學校7所,在校生3737人(含隨班就)。同時,積極開展各類學校定級達標和爭創文明學校活動。有省優質幼兒園2所,省標準幼兒園15所,市標準幼兒園69所,省示范小學7所,省農村示范小學88所,市級農村示范小學96所,一級達標高中校7所,二級10所,三級25所;省級文明學校31所,市級文明學校96所。
漳州自唐元和十一年(816)龍溪縣周匡物*進士及第后,截至清代,漳州進士及第977人,其中狀元3人。宋代著名理學家龍溪人陳淳,所著《北溪字義》、《北溪大全集》是闡釋程朱理學的重要著作。明代,龍溪縣人張燮,著述15種696卷,其中《東西洋考》是中國古代與南洋交通史的重要著作,號稱“海上方志”。詔安縣吳樸所著《渡海方程》于嘉靖十六年(1537)行世,比歐洲*本印刷水路簿《意大利口岸簿》僅遲7年。
明末清初的黃道周,漳州戶籍,祖籍福建莆田市城廂區,被譽為“閩海才子”,一生著述100多種,他在鄴山書院講學時,“四方學者環江門而來聽者千艘”。清代,數學家、水利專家南靖人莊亨陽,所著《莊氏算學》,融合中西數學知識,成為當時從事水利工程建設的實用手冊。嘉慶年間,沈錦洲、謝穎蘇等9名畫家以不同的風格,形成詔安畫派。近現代涌現散文家許地山、詩人楊騷、小說家散文家林語堂、天文學家戴文賽、外科專家趙以成、海洋生物學家方宗熙、醫學博士中華醫學會會長林可勝、首創拼音文字漢字速記的近代高校*位校長蔡錫勇等。
自從唐垂拱二年開漳*任刺史陳元光提倡獎掖農耕、通商惠工、興辦栄、移風易俗,傳播中原先進生產技術,改變了“火田畬種無耕犢”的刀耕火種的原始生產方法,漳州由原始落后狀態過渡到“雜卉三科綠,嘉禾兩度新,俚歌聲靡曼,秫酒味醞醇”初步繁榮文明的社會景象。興辦書院也從此開始,《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載:“松州書院在福建省漳州府,唐陳珦與士民講學處。”兩宋時期,興辦書院成為社會風氣。宋紹熙年間,朱熹漳州知府,他“每旬之二日必領屬官下州學視諸生,講《小學》,為其正義;六日下縣學,亦如之。”于是漳州便素有“海濱鄒魯”之美稱。
漳州名人薈萃,文化昌盛。歷史上除了開辟漳州的將領陳政、陳元光,丁儒外,還出現了高登、陳淳、林偕春、黃道周、張燮、唐朝彝、藍鼎元、莊亨陽、蔡新等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史學家、數學家和地理學家。清初出現了以謝琯樵、沈古松、汪志周為代表的“詔安畫派”。現代詔安畫家較著名的有“三沈”:沈福文、沈柔堅、沈耀初。近代著名的文學家則有林語堂、楊騷、許地山。有譽滿海內外,多次出國獻藝的布袋木偶戲、薌劇、潮劇。民間文藝豐富多彩,有錦歌、竹馬戲、大車鼓舞蹈和精致的剪紙藝術。有被譽為中國女排獲取世界冠軍的搖籃――漳州體育基地。
漳州木偶戲閩南漳州的木偶藝術是值得漳州人民乃至閩南人所驕傲的地方優秀文化藝術。漳州布袋木偶表演藝術,在我國乃至世界,代表著這一藝術的*水平,當之無愧地作為民族優秀藝術的代表,享有國內外*榮譽,蜚聲全世界。漳州市木偶劇團是世界一流的木偶藝術表演團體。作為中國人民的文化使者,從建國以來,數十度出國,到過羅馬尼亞、波蘭、俄國、南斯拉夫、捷克、匈牙利、法國、英國、德國、西班牙、瑞士、葡萄牙、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巴西、阿根廷、以色列等國以及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區參加木偶術節、商業演出和展覽木偶雕刻藝術品,受到了世界各國和境外觀眾、專家的高度贊譽。十數度晉京獻藝,多次榮獲國家大獎。2001年,電視木偶劇《森林里的故事》榮獲全國第八屆“五個一工程獎”;2000年《少年岳飛》榮獲全國第九屆“文華獎”;1992年,民間故事劇《狗腿子的傳說》榮獲全國木偶皮影戲匯演優秀劇目、表演、編劇、導演等項大獎;1960年,傳統名劇《大名府》等榮獲布加勒斯特第二屆國際木偶節金質獎章;2004年,在捷克布拉格國際木偶藝術節上,《臉譜與木偶》《大名府》榮獲“*表演水晶杯獎”。劇團拍攝100多部、集的電影、電視木偶劇在國內外發行。100集的電視木偶劇《秦漢英杰》已經在江蘇無錫拍攝成功,即將發行海內外。幾十年來,中央電視臺多次播出和介紹漳州木偶表演藝術,報刊媒體對漳州木偶藝術的報道更是數不勝數。
同時,漳州的木偶雕刻藝術也是閩南文化藝術的杰出代表。漳州的木偶頭是省、市在外事活動中的珍貴禮品。號稱“國寶級藝術珍品”的徐竹初先生的木偶雕刻藝術,也為世界專家所贊美。當今,在歐、美、亞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展覽了他的作品;他的工作室先后接待過40多個國家的官員和游客。我國的許多政要名人、藝術大家為他題詞贊揚。今年5月,他受聘于中國藝術研究院,成為中國藝術研究院首批30名“民間藝術創作研究員”之一,也是福建省此次*入選的民間藝術家。2006年初,徐竹初木偶雕刻被推薦評為“*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漳州徐竹初木偶頭雕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06年5月20日公布)。
木偶戲在舊時統稱為傀儡戲。掌中木偶戲又稱指花戲、布袋戲。因為演出使用的木偶,除了頭、手掌和腳的下半部以外,其余都是用布縫制而成的,形狀酷似布袋,所以被稱為“布袋木偶戲”。布袋木偶戲的表演,主要是用手指活動來操作,所以又被稱為“掌中戲”。
掌中木偶戲的歷史有1000多年了。敦煌莫高窟作于盛唐的一幅壁畫《弄雛》,畫中一位婦女用指掌給身邊的孩子表演木偶游戲,這是布袋木偶的最早形象。大約在唐朝,漳州人就用樟木雕刻造像,造型大都以宗教、神話、歷史、民間傳統形象為主,廣泛用于佛教信仰,如果配以服飾和道具,用手操作,即可進行表演,它是綜合了雕刻、美術、戲劇、文學、音樂、舞蹈等多種表達式的民間藝術,并經歷了1000多年的演變,形成了聞名世界的漳州竹初木偶。
漳州竹初木偶以其悠久的歷史,特殊的祖傳工藝,豐富而精美的性格化造型,已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覽,被稱為“東方藝術珍品”、“世界一流藝術”、“活的‘文物’”、“中華一絕”,是具有漳州特色的傳統文化藝術。“傀儡登場假勝真,鏤雕妙技巧通神,憑君地母天公手,展現千姿百態人”。在琳瑯滿目的漳州竹初木偶藝術館內,木偶雕刻技藝被推向形神兼備的境地。
漳州竹初木偶藝術館還創新生產關公、狀元、夫人、皇帝、皇后、金童、玉女、獅子、門官、小和尚、孫悟空等一大批富有傳統文化內涵特色又價廉物美的旅游紀念品、禮品,深受游客的喜愛。
傳統的嬰兒服稱“和尚衫”。這種衣的前襟為斜形,腋下兩側綴布帶用以束腰,袖口和下擺均不縫邊,以防磨破嬰兒嬌嫩的皮膚,也寓意嬰兒長得快。嬰兒用的“散幔”(音sam4buā1)為無袖的棉披風,面料為紅綢或紅底印花布,披風上連綴一個兔耳形的風帽。舊時還喜給嬰幼兒帶兜肚,兜肚以紅布做成,并用金蒼線繡上一個萬字,護住幼兒的肚臍。漳州方言“臍”和“財”同音,護臍也寓意護財。還有用黑白相間的格子布做成的“花帕”,俗以為此帕可以“辟邪”,民間抱嬰幼兒出門時多蒙蓋花帕。
民國時期,漳州人夏天愛穿香云紗,漳州話叫成“香紋紗”。這種布料透氣、透濕,穿在身上特別涼爽,顏色多為黑色,稱“油綢”,穿久褪成暗棕色。香云紗價格不菲,不是貧寒人家所買得起的,故解放后香云紗衣服往往成為戲臺上反派人物的標志。現在市場上已看不到此種布料。
舊時,農民雨天多穿蓑衣,俗稱“棕蓑”。通體以棕制成,無袖,披在肩上能蓋住胸背。一種后背長過臀部;一種后背較短,但下綴棕裙,穿著時既能活動自如,又不致淋濕衣褲。70年代后已逐漸被塑料或尼龍雨衣所替代。
民間忌反向穿衣,因為只在為死人“套衫”(穿壽衣)時才將衣服先反向套在孝男身上。洗衣服時男衣必須放在女衣之上。夜間不得露天晾衣,竹竿尾端不得晾衣。衣服晾干后須先摺疊后始可穿上,俗謂摺后再穿才有“摺氣”,方言中“摺”和“志”諧音。民間忌縫補穿在身上的衣服,俗以為此舉會使穿衣者日后受誣陷。
畬族男子服裝類似苗族,著粗布衣,尚黑色。畬族婦女著苧麻布衣服,多為藍、黑二色。上衣寬袖,右邊開襟,衣領、袖口和胸襟鑲藍邊,衣和圍裙繡花卉、禽鳥等圖案。不論寒暑下身均穿寬腿、大襠、繡花邊的短褲,扎綁腿。腰束花綢帶子,帶子上綴各色珠子。喜慶的日子姑娘穿五色花裙。60年代以后,其衣著與漢族無甚差別。
舊時,漳州人用皂角、茶籽餅和草木灰浸出液來泡洗衣服。瓦窯里還專門燒制用以過濾草木灰液的瓦漏斗,稱“漏母鍋”。浣洗白色織物則用白土去污。20年代,漳州居民開始使用肥皂。70年代以后,則多用合成洗衣粉。
舊時,農村群眾多用捶衣棍在池塘或溪圳邊的石頭上捶打洗滌衣服。城鎮居民則用搓板搓洗衣服。80年代起,城鎮居民多用洗衣機洗滌紡織品。
巾帽:清代,官吏、皂隸戴全國統一的帽子,士紳戴“碗帽”(瓜皮帽),老年婦女冬季戴絨帽(用黑色絨布制成的無檐夾帽,額上鑲以小玉塊),嬰兒戴蓮花帽、虎頭帽。婦女外出時,不坐轎的貧者“以布覆頭,壅蔽其面”,稱俗“文公帕”。
民國時期,官紳戴碗帽、招票(氈帽)、絨帽、大甲藤帽、草帽,庶民多不戴帽。從事某些職業的人則戴與該職業的制服相配套的帽子。老年人和在戶外工作的農夫或行商走販冬季多戴“猴帽”(用紗線織成筒狀,留有兩個眼孔,戴時將上端扎住,平時翻卷起來只蓋住頭頂,天冷時放下,包住整個頭部)。閨女少婦出門,頭蓋花帕遮住面頰。客家婦女則頭戴尖頂小笠,笠緣鑲半圓形花帕掩項至肩。
新中國成立后,碗帽和招票很快絕跡,時髦八角帽及軍帽、“干部帽”。改革開放以來,市面上的帽子式樣繁多,顧客隨意挑選;而且性別、年齡、行業、季節有別,摩登男女隨時髦而變換帽子。
漳州城鄉民眾用以遮陽擋雨的斗笠主要有三種。大笠:為兩重竹篾中夾竹葉制成,圓形,直徑六七十厘米,是城鄉居民一種便當而結實的雨具。80年代后已為雨衣、雨傘所替代。甲笠:竹篾編成笠架,上扎一層竹籜,籜與頭部笠架有兩三寸空隙,透風性能好。沿海地區笠頂較高,直徑約30厘米;內地笠頂較低,直徑約40多厘米。因其方便、輕巧、遮陽面大,至今農村較多使用。戽斗笠:形如圓錐形大漏斗。是沿海姑娘喜愛的遮陽用具。大號戽斗笠,笠沿擦肩,戴上戽斗笠可遮掉大半個臉。制作材料與一般斗笠無異,只是表面上過一層桐油,有的還用彩絲帶在笠沿和尖頂扎出花紋圖案,是適宜于海風大、陽光烈海島遮陽擋雨的用具。
鞋屐:清代官員腳登皂靴,士紳穿呢鞋、緞鞋、布鞋;纏足婦女穿繡花弓鞋(又稱“板仔底鞋”),嬰幼兒穿虎頭鞋;一般人常年赤腳,走遠路時穿麻鞋或草鞋。
新中國成立后,自制的布鞋逐漸被淘汰,商品鞋的款式日益增多。但是直至60年代末,城鄉居民中春、夏、秋三季大多數仍然打赤腳。70年代以后,群眾逐漸改赤腳為穿拖鞋。80年代以后,連農村群眾也穿上多式多樣的鞋子。
舊時,漳州居民晚上洗過腳就穿木屐。木屐多用質地較松軟的烏桕、苦楝、楓木制底,上用皮革、棕辮或廢輪胎作帶,女用木屐還上漆描花。木屐價格低廉,穿著干凈、涼快。直至60年代初,一到傍晚,漳州城大街一片木屐聲,70年代后木屐已為塑料拖鞋所替代。
發式:民國初年陳炯明在漳州城強制剪辮子之后,男子多理分頭、平頭、飛機頭或光頭。男孩剃光頭,腦門留一小方塊頭發。民國時期,女孩挽雙角辮,少女多梳獨辮、扎頭繩,青年婦女梳長髻或剪發,中老年婦女梳纂(俗名“螺仔鬢”),老年婦女扎黑額遮。逢節慶婦女的頭上要插鮮花,中老年婦女則常年插含笑花蕾,有的老年婦女插以鐵絲穿珍珠后彎成花、蝶等形狀的珠花。新中國成立后,少女多梳雙辮或剪發。中、青年婦女梳剪發,老年婦女梳纂。60年代,中、青年婦女開始剪成運動員發型。
畬族婦女的發式頗具特色:未婚姑娘梳獨辮,發間扎一條紅色絨線。已婚婦女多將頭發挽成高高的發髻,也有盤梳成田螺式、船舵式、角椎式或截筒高帽式。老年婦女常用青色或黑色絨線扎頭發。
二三十年代,漳州已有婦女燙發,用的是特制的火鉗。50年代改用電燙。60年代燙發被看作“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受到批判,幾乎廢止。80年代燙發之風大盛,使用化學藥水定型,婦女的發型日新月異,爭奇搶新。燙發已成為一種新行業,在大小城鎮,發廊、美容廳、美發廳等比比皆是,除燙發外還為男女顧客設計發型、洗頭、按摩。
80年代后,漳州男女居民的發式都已和全國各地同步變化。隨著經濟的繁榮,理發店日益衰落,大小發廊則生意興隆。政府已對發廊加強管理,打擊*服務的歪風。
舊時,漳州居民用茶籽餅燒水來洗頭發,婦女用茶籽油抹頭發。八九十年代,茶籽餅和茶籽油已被各式各樣的洗發香波和發膏所替代。
佩飾:舊時,婦女用的飾物有簪子、發插、耳環、手鐲、纂架、纂圍、戒指、項鏈等。手鐲有金、銀、翡翠、瑪瑙等,其中翡翠、瑪瑙手鐲男性老年人也佩戴,俗說能避免跌跤時骨折。舊時,一些地方的婦女以鑲金牙為裝飾,一般是鑲在上犬齒上。
50年代以后,金銀首飾基本上廢止。80年代以來,婦女又戴起金耳環、金戒指、金項鏈、金手鏈等,部分男子也戴金戒指和金項鏈,而且以其尺寸的粗大顯示財力和富貴。
傳統的幼兒佩飾多為銀器:綴在帽子上的小鈴鐺、小八卦、小彌勒佛,戴在頸脖上的天官鎖、葫蘆鎖,戴在手、足腕上的小銀圈或小銀鈴等。現在此類飾物多為式樣繁多的塑料、絨毛飾品所替代。
舊時,女孩八九歲時就要穿耳戴耳環,穿耳多在霜降日進行。是日,女孩坐在井邊,其母用紅柿祭拜井神;然后在女孩耳垂上抹上茶籽油不斷搓捏,待其麻木即以針刺透耳垂,將紅線留在耳垂內,再把針扔入井中。數日后傷口愈好,即可戴耳環。因家中嬰幼兒連續夭亡,或孩子的“八字”不好,個別生辰不利的男童也穿耳,俗謂男性女飾“好邀飼”(易養育成人)少災禍。50年代至70年代,此俗廢止;80年代后,此俗再興。
漳州總人口450萬,絕大多數為漢族,也有畬族、高山族等21個少數民族。漳州是著名的僑鄉和臺灣祖居地,旅居海外的華僑、港澳同胞有70萬人,臺灣人口中1/3的人祖籍是漳州,是僑、臺胞尋根謁祖的府地。
東山島東南沿海,有許多海蝕地貌形成的天然島礁,造型奇特,鬼斧神工。其中最引人入勝的要算澳角海灣的龍、虎、獅、象四獸嶼,距澳角村二三海里。這四小島嶼,間隔排列于澳角村的東面和南面,依次為龍、虎、獅、象嶼,各嶼距主島約2至3海里,的間隔亦然。
虎嶼,宛如一只臥虎縱身欲撲,頭部高聳,氣勢雄猛,雙目眈眈,利牙外露,活靈活現,令人望而生畏。這只虎的頭、腳、身、尾也無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連皮毛的質感都表現得十分強烈。享譽世界的漳州木偶戲
閩南漳州的木偶藝術是值得漳州人民乃至閩南人所驕傲的地方優秀文化藝術。漳州布袋木偶表演藝術,在我國乃至世界,代表著這一藝術的*水平,當之無愧地作為民族優秀藝術的代表,享有國內外*榮譽,蜚聲全世界。
漳州市木偶劇團是世界一流的木偶藝術表演團體。作為中國人民的文化使者,從建國以來,數十度出國,到過羅馬尼亞、波蘭、俄國、南斯拉夫、捷克、匈牙利、法國、英國、德國、西班牙、瑞士、葡萄牙、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巴西、阿根廷、以色列等國以及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區參加木偶術節、商業演出和展覽木偶雕刻藝術品,受到了世界各國和境外觀眾、專家的高度贊譽。十數度晉京獻藝,多次榮獲國家大獎。2001年,電視木偶劇《森林里的故事》榮獲全國第八屆“五個一工程獎”;2000年《少年岳飛》榮獲全國第九屆“文華獎”;1992年,民間故事劇《狗腿子的傳說》榮獲全國木偶皮影戲匯演優秀劇目、表演、編劇、導演等項大獎;1960年,傳統名劇《大名府》等榮獲布加勒斯特第二屆國際木偶節金質獎章;2004年,在捷克布拉格國際木偶藝術節上,《臉譜與木偶》《大名府》榮獲“*表演水晶杯獎”。劇團拍攝100多部、集的電影、電視木偶劇在國內外發行。100集的電視木偶劇《秦漢英杰》已經在江蘇無錫拍攝成功,即將發行海內外。幾十年來,中央電視臺多次播出和介紹漳州木偶表演藝術,報刊媒體對漳州木偶藝術的報道更是數不勝數。
同時,漳州的木偶雕刻藝術也是閩南文化藝術的杰出代表。漳州的木偶頭是省、市在外事活動中的珍貴禮品。號稱“國寶級藝術珍品”的徐竹初先生的木偶雕刻藝術,也為世界專家所贊美。當今,在歐、美、亞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展覽了他的作品;他的工作室先后接待過40多個國家的官員和游客。我國的許多政要名人、藝術大家為他題詞贊揚。今年5月,他受聘于中國藝術研究院,成為中國藝術研究院首批30名“民間藝術創作研究員”之一,也是福建省此次*入選的民間藝術家。2006年初,徐竹初木偶雕刻被推薦評為“*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漳州徐竹初木偶頭雕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06年5月20日公布)。
木偶戲在舊時統稱為傀儡戲。掌中木偶戲又稱指花戲、布袋戲。因為演出使用的木偶,除了頭、手掌和腳的下半部以外,其余都是用布縫制而成的,形狀酷似布袋,所以被稱為“布袋木偶戲”。布袋木偶戲的表演,主要是用手指活動來操作,所以又被稱為“掌中戲”。
掌中木偶戲的歷史有1000多年了。敦煌莫高窟作于盛唐的一幅壁畫《弄雛》,畫中一位婦女用指掌給身邊的孩子表演木偶游戲,這是布袋木偶的最早形象。大約在唐朝,漳州人就用樟木雕刻造像,造型大都以宗教、神話、歷史、民間傳統形象為主,廣泛用于佛教信仰,如果配以服飾和道具,用手操作,即可進行表演,它是綜合了雕刻、美術、戲劇、文學、音樂、舞蹈等多種表達式的民間藝術,并經歷了1000多年的演變,形成了聞名世界的漳州竹初木偶。
漳州竹初木偶以其悠久的歷史,特殊的祖傳工藝,豐富而精美的性格化造型,已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覽,被稱為“東方藝術珍品”、“世界一流藝術”、“活的‘文物’”、“中華一絕”,是具有漳州特色的傳統文化藝術。“傀儡登場假勝真,鏤雕妙技巧通神,憑君地母天公手,展現千姿百態人”。在琳瑯滿目的漳州竹初木偶藝術館內,木偶雕刻技藝被推向形神兼備的境地。
漳州竹初木偶藝術館還創新生產關公、狀元、夫人、皇帝、皇后、金童、玉女、獅子、門官、小和尚、孫悟空等一大批富有傳統文化內涵特色又價廉物美的旅游紀念品、禮品,深受游客的喜愛。
漳州市轄2個市轄區、8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
地區 | 面積 | 郵政編碼 | 常住人口 | 政府駐地 |
---|---|---|---|---|
薌城區 | 264.59平方公里 | 363000 | 54.1萬人 | 東鋪頭街道 |
龍文區 | 126平方公里 | 363000 | 18.29萬人 | 步文鎮 |
龍海市 | 1314.76平方公里 | 363100 | 87.77萬人 | 石碼街道 |
云霄縣 | 1157.452平方公里 | 363300 | 41.61萬人 | 云陵鎮 |
漳浦縣 | 2146平方公里 | 363200 | 86萬人 | 綏安鎮 |
詔安縣 | 1291平方公里 | 363500 | 60萬人 | 南詔鎮 |
長泰縣 | 912.67平方公里 | 363900 | 19.46萬人 | 武安鎮 |
東山縣 | 248.34平方公里 | 363400 | 21.3萬人 | 西埔鎮 |
南靖縣 | 1962平方公里 | 363600 | 36萬人 | 山城鎮 |
平和縣 | 2328.6平方公里 | 363700 | 56.1萬人 | 小溪鎮 |
華安縣 | 1315平方公里 | 363800 | 16萬人 | 華豐鎮 |
縣(市、區)別 | 鄉、鎮、街道數 | 鄉、鎮、街道名稱 |
薌城區 | 6街道4鎮 | 東鋪頭街道、西橋街道、新橋街道、巷口街道、南坑街道、通北街道,浦南鎮、天寶鎮、芝山鎮、石亭鎮 |
龍文區 | 1街道4鎮 | 東岳街道,步文鎮、藍田鎮、朝陽鎮、郭坑鎮 |
龍海市 | 1街道11鎮 1鄉1民族鄉 | 石碼街道辦事處、海澄鎮、程溪鎮、角美鎮、白水鎮、浮宮鎮、港尾鎮、九湖鎮、顏厝鎮、榜山鎮、紫泥鎮、東園鎮,東泗鄉、隆教畬族鄉 |
漳浦縣 | 17鎮2鄉 2民族鄉 | 綏安鎮、佛曇鎮、赤湖鎮、舊鎮、杜潯鎮、霞美鎮、官潯鎮、長橋鎮、前亭鎮、深土鎮、六鰲鎮、古雷鎮、盤陀鎮、馬坪鎮、石榴鎮、沙西鎮、大南坂鎮,南浦鄉、赤土鄉、湖西畬族鄉、赤嶺畬族鄉 |
云霄縣 | 6鎮3鄉 | 云陵鎮、陳岱鎮、東夏鎮、莆美鎮、峛嶼鎮、火田鎮,下河鄉、馬鋪鄉、和平鄉 |
詔安縣 | 9鎮6鄉 | 南詔鎮、四都鎮、橋東鎮、梅嶺鎮、深橋鎮、太平鎮、官陂鎮、霞葛鎮、秀篆鎮,西潭鄉、建設鄉、紅星鄉、金星鄉、白洋鄉、梅洲鄉 |
長泰縣 | 4鎮1鄉 | 武安鎮、巖溪鎮、陳巷鎮、枋洋鎮,坂里鄉 |
東山縣 | 6鎮 | 西埔鎮、杏陳鎮、陳城鎮、康美鎮、樟塘鎮、前樓鎮 |
南靖縣 | 11鎮 | 山城鎮、靖城鎮、龍山鎮、船場鎮、金山鎮、和溪鎮、奎洋鎮、南坑鎮、梅林鎮、書洋鎮、豐田鎮 |
平和縣 | 10鎮5鄉 | 小溪鎮、九峰鎮、山格鎮、南勝鎮、文峰鎮、坂仔鎮、大溪鎮、霞寨鎮、蘆溪鎮、安厚鎮,五寨鄉、國強鄉、崎嶺鄉、長樂鄉、秀峰鄉 |
華安縣 | 6鎮3鄉 | 華豐鎮、豐山鎮、沙建鎮、新圩鎮、高安鎮、仙都鎮,馬坑鄉、湖林鄉、高車鄉 |
1912年廢府。1913年云霄廳改為云霄縣,各縣屬西路道(1914年改稱汀漳道)。1916年析詔安縣地置東山縣。1925年廢道,直屬福建省,同年析龍溪縣地置華安縣。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成立時屬“龍汀(龍漳)省”。1934年7月設第六行政督察區(駐漳浦,轄漳浦、詔安、南靖、平和、龍溪、長泰、海澄、東山、云霄9縣)。1935年10月改為第五行政督察區(仍駐津浦,轄9縣及石碼特種區,1938年駐地遷龍溪,1940年駐平和)。1945年12月專署遷龍溪,1946年平和、南靖2縣劃歸第六行政督察區,1947年4月平和、南靖、華安縣來屬,漳州轄10縣。
1949年9月至1950年5月各縣相繼解放,為第六行政督察區(1950年3月改為漳州專區,9月改為龍溪區,1951年6月析龍溪縣城區和近郊置漳州市),1955年3月改名龍溪專區。1960年8月龍溪、海澄2縣合并成立龍海縣。1970年9月改為龍溪地區。1985年5月撤銷龍溪地區,成立省轄地級漳州市,原漳州市改為薌城區。1993年龍海撤縣設市。1996年增設龍文區。(以上摘自“福建省政府網站”)
縣(市、區)以下的行政建制變化大體為:1949年9月解放(其中華安縣于1949年11月解放,詔安縣于1949年12月解放,東山縣于1950年5月解放)之初,實行縣、區、村3級建制。1950年建立鄉(鎮)之后,實行縣、區、鄉(鎮)、村(街)4級建制。1955年至1956年進行并區并鄉;1958年4月前后,撤區并鄉,實行縣、鄉(鎮)、村(街)3級建制。1958年9月,建立人民公社,撤銷鄉(鎮),實行縣、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4級建制。1984年下半年取消人民公社后,實行縣、鄉(鎮)、村(居)3級建制。
2000年,漳州市轄2區1市8縣,共有7街道89鎮22鄉3民族鄉。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漳州市總人口4581675人。其中: 薌城區 433194人、龍文區 134690人、云霄縣 403617人、漳浦縣 795347人、詔安縣 568156人、長泰縣 190288人、東山縣 206152人、南靖縣 342165人、平和縣 532649人、華安縣 159099人、龍海市 816318人。
2002年,漳州市轄2區1市8縣,共有7街道89鎮21鄉3民族鄉。
2003年,漳州市轄2區1市8縣,共有8街道88鎮21鄉3民族鄉。
漳州公路網絡由2條高速公路、2條國道、5條省道、57條縣道和眾多得鄉、鎮、村道路組成。其中沈海高速漳州段、324國道、省道官九線、漳東線和廈成高速漳州段、319國道、省道西港線、東東線構成了漳州市“四縱四橫”公路主干網,農村公路已實現行政村的村村通水泥路。至2008年,漳州市公路總里程10005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密達80公里,已形成各縣(市、區)到漳州市中心一半小時經濟圈,此外,沈海高速公路廈漳擴建工程漳州段及廈漳跨海大橋已開工建設,莆永高速漳州段、廈成高速漳州段(海滄至天寶)、福廣高速(廣州至福州高速的漳州段(詔安至天寶)、招銀疏港高速公路以及漳州市區繞城高速,漳州沿海大通道(濱海一級疏港公路)也已在規劃、建設中。
漳州市位于福建省東南部,地處東經117°-118°、北緯23.8°-25°之間,東瀕臺灣海峽,與廈門隔海相望,東北與泉州接壤,西北與龍巖相接,西南與廣東的汕頭毗鄰。全市總面積1.26萬平方公里。
地形:漳州西北多山,東南臨海,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形多樣,有山地、丘陵、又有平原。西北部橫亙著博平嶺山脈,海拔700至1000米,平和縣境內的大芹山為*點,海拔1544米,其他較著名的山嶺,有平和縣的小芹山、錄通山、長泰縣的天柱山、良崗山、漳浦縣的梁山,詔安縣的九侯山,云霄、詔安、漳浦三縣交界的烏山等。全市山地面積8000平方公里。海拔80-240米的丘陵地約2956平方公里,僅地面積的23.56%。
九龍江沿岸有許多河谷盆地。在九龍江下游的漳州平原有566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的*大平原。由于土地肥沃,盛產稻谷、甘蔗、水果和其他經濟作物。
舊鎮灣:舊鎮灣位于漳浦中部東南面海區,是由六鰲半島和古雷半島合抱而一的一個內灣 ,它肚大口小,形如“寶葫蘆”。灣 內總面積5733多公頃,灘涂平坦,風浪小,長年有鹿溪和浯江溪淡水注入,潮流暢通,各種浮游生物豐富,是發展魚蝦貝藻養殖的良好場所,暢銷香港市場的“霞美”,就出產在這里。
氣候:漳州位于北緯23.6度到25度之間,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溫度21℃。1985年*日氣溫36.3℃,*1.6℃。無霜期達330天以上,年日照2000-2300小時;年積溫7701.5℃。年降雨量1000-1700毫米,雨季集中在三至六月。年平均風力二級。漳州每年六至九月常有臺風襲來,*風力達12級,臺風常來暴雨或大暴雨,造成洪澇災害。但在高溫季節,臺風也有助于降低氣溫和解除旱象。
漳州氣候條件優越,打開世界地圖,可看到在南、北23.5緯度(回歸線)附近,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的地方并不多,如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和澳大利亞的大沙漠,屬于熱帶沙漠氣候,印度、巴基斯坦和*,屬于熱風季風氣候,西半球的智利屬高山氣候,而漳州則是少數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的地區之一。它整修地形依山面海,呈傾斜狀和臺階狀,山勢走向由西北向東南,西北有武夷山脈和戴云山脈擋住寒流入侵,東南面臨開闊的大海,溫濕氣流源源而來,構成了一個得天獨厚的區域性氣候。因此,漳州比地球上同一緯度的其他亞熱帶地區具有更大的優勢。美國的佛羅里達州,它也處于北緯25度左右,但那里的山勢是南北走向,北方寒流一來,很難遮擋。這種情況在漳州這兒是不可能發生的。漳州確是一塊“寶地”。
收入 | 2012年,漳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51元,增長13.3%,農民人均純收入10389元,增長13.8%;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6231元,增長13.4%,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7582元,增長14.0%;城鎮與農村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分別為43.3%和46.4%。 |
社保 | 2012年共發放社保卡420萬張,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全覆蓋。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補助標準、大病醫療費用統籌基金支付比例進一步提高。深入實施“生育文明·幸福家庭”促進計劃,人口計生綜合水平位居全省第二位。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15840套,基本建成12201套。老齡工作扎實推進,建成居家養老服務站259個,其中,建成城市居家養老服務站243個,建成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站16個,實現全市社區全覆蓋。 |
科技 | 1991年,全市范圍內廠科協共完成技術攻關87項,推廣科技成果26項,開發20項新產品,革新技術94項,引進消化技術11項,提出合理化建議2586項,被采納836項,共獲經濟效益2418.6萬元。1997年,全市廠科協共完成技術攻關37項,推廣科技成果9項,開發新產品18項,引進消化技術4項,提出合理化建議154項,共獲經濟效益1157萬元。2012年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51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610億元,增長30%。新增2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被列為國家“十城萬盞”試點示范城市。漳州市和薌城、龍文、龍海、南靖分別榮獲“2011年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縣(區)”榮譽稱號。2011年共有7個項目列入*火炬計劃項目,全年各級星火計劃項目46項,其中*5項。全年有20項優秀科技成果獲市科技進步獎;專利授權量1858件。 |
文化 | 20世紀90年代初,城區僑薌影劇院、大眾電影院和一些縣的影劇院進行改造;南靖、云霄和漳浦先后決定新建圖書館、博物館和民間剪紙藝術中心。1995年,市圖書館新樓竣工投入使用。1996年,市政府決定撥300萬元對人民劇場進行改造。1997年,市政府把改建人民劇場和新建博物館、歌仔戲藝術中心3個項目列入為民辦實事的項目。 1991年至1997年,漳州廣播電視業從僅有1座剛起步的電視臺和覆蓋面小的有線廣播,發展成市級無線、有線電視臺各1座,廣播電臺1座,廣播電視報社1家,縣級廣播電視臺9座,鄉鎮及企事業單位的有線電視站(網)近700個。 2012年,共有群藝館12個,文化館11個,博物館、紀念館12個,圖書館10個,專業藝術團體10個,電影放映單位26個。擁有廣播電臺11套,電視臺2套;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9.1%,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9.1%。到2012年全市有2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新改擴建鄉鎮綜合文化站114個、農家書屋1650家。建成一批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數字電影院、鄉鎮文化綜合站,實現全市行政村農家書屋全覆蓋。市檔案館晉升為國家二級綜合檔案館。 |
醫療 | 1991年全市1700個行政村中,擁有2392個村衛生所,其中232個達甲級所標準。確定角美、佛曇、巖溪、船場、仙都、陳岱6個中心衛生院為1991年重點建設單位。1992年,再確定26所衛生院搞“達標”建設。1994年全市重點建設衛生院17所、縣防疫站1所、婦幼所2所;新建擴建一批醫療用房,基建設資549萬元,添置醫療設備164.5萬元。舉辦在崗鄉醫培訓班2期,150名學員得到醫學繼續教育。1995年,重點建設9所衛生院、2所縣防疫站、3所縣婦幼所,總投資887萬元。還對4個試點縣(南靖、龍海、薌城、東山)的41個鄉鎮衛生院逐項抓落實。又組織9個縣(市區)的800名鄉醫參加培訓。1996年全市農村衛生三項建設在建項目18個,總投資689萬元,超過計劃38萬元。長泰縣、漳浦縣被省衛生廳等單位聯合授予全省農村衛生三項建設先進縣稱號。初級衛生保健,繼長泰縣達標后,又有龍海、南靖、薌城、東山等通過達標驗收。1997年5月,云霄、漳浦兩縣各項指標均達到合格標準,經省衛生保健檢查組驗收,成為基本達標縣。2012年年末共有各級各類醫療機構4412個,其中醫院66個,衛生院106個。衛生機構床位數14418張,衛生技術人員15434人,其中醫生0.58萬人,注冊護士0.62萬人。漳州市第三醫院投入使用,建成468所村衛生所。縣級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穩步推進,新農合參合率達99.99%。 |
體育 | 2012年年末全市共有教練員102人 ,運動員3059人;2012年建成418個農民健身工程,行政村健身工程覆蓋率達95.2%。 |
2012年全年能源消費總量908.85萬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6.7%。全社會用電量增長9.4%。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51%。全市城市新增建成區綠地面積128公頃,綠地率39.5%;新增公園綠地面積73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2.39平方米。*“生態市”和“森林城市”創建活動深入開展,建立生態公益林儲備庫試點,節能減排指標控制在省下達任務范圍內。九龍江流域(漳州段)Ⅰ-Ⅲ類水質達標率96.9%,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
2012年,全市共發生各類安全生產事故926起,比上年下降18.6%;死亡316人,下降11.0%;受傷749人,下降28.3%;直接經濟損失1660.47萬元,下降22.4%。億元地區生產總值安全生產事故死亡率為0.157,下降21.1%;工礦商貿企業從業人員生產安全事故10萬人死亡率為0.58,下降20.5%;10萬人口火災死亡率為0;特種設備萬臺死亡率為0;全年共發生道路交通事故733起,死亡297人,受傷741人,直接經濟損失214.33萬元;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為2.94人,下降9.3%。
2010年漳州市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法人企業271家,從業人員18609人,個體戶79839個;限額以上住宿業和餐飲業法人企業72家,從業人員6141人,個體戶7427個;擁有旅行社55家(其中國際社2家,國內社53家),5A級旅行社1家,A級旅行社達37家。
唐高宗總章(668-760年)年間,閩粵一帶少數民族常連結一起反抗唐王朝。至儀鳳(676-679年)年間,高宗詔令玉鈴衛翌府左郎將歸德將軍陳政,率府兵二千多入閩,并統領嶺南行軍奮力征戰。陳政死后,其子陳元光繼承父志,率領其眾,平定了閩粵邊境,在云霄縣的漳水之北且耕且。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元光經奏準在泉、潮二州之間設置一州,州治最初設在云霄縣的西林,因旁有一水叫"漳江",所以叫"漳州"。同時,在綏安故地設置漳浦縣。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漳浦縣城),到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遷往龍溪(今漳州薌城區),改稱漳州郡。元代改稱漳州路,明清兩代稱漳州府;民國初年并 為汀漳龍道;1934年改為福建省第五行政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改為福建省第六行政區,又叫龍溪專區;1969年改為龍溪地區。1985年7月實行"地改市、市管縣"行政體制,原來的龍溪地區改為漳州市。
漳州建置后,沿革多變,管轄范圍和縣份不一。唐垂拱時,分出泉州所轄龍溪縣一部分隸漳州,分置漳浦和懷恩兩縣;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廢懷恩縣,割龍溪縣來屬;宋乾德(963-968年)時,領縣除龍溪、漳浦外,還有龍巖、長泰,共四縣;元時增設南勝縣(后改為南靖縣);明成化(1465-1487年)年間,增加漳平縣;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析出平和縣;嘉靖九年(公元1734年)龍巖分出升為直隸州,并管轄漳平、寧洋兩個縣,漳州府范圍剩下七個縣。民國以后,從漳浦分出了云霄縣,劃漳浦和詔安的一部分建置東山縣,復從龍溪縣分出了華安縣,這時管轄又增加為十個縣了。1951年6月1日,在行政專員公署所在地建立了漳州市;1960年春,龍溪縣與海澄縣合并為龍海市;1985年7月原龍溪地區改為漳州市,原漳州市又改為薌城區。
2007年全年全市生產總值716.91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增幅創1999年以來新高。其中,*產業增加值168.24億元,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303.97億元,增長18.9%;第三產業增加值244.71億元,增長11.8%。三次產業比例為23.1∶42.6∶34.3,結構比呈逐年優化的趨勢。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5221元,比上年增長12.1%。
農村經濟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94.4億元,比上年增長4.0%;其中農業產值144.3億元,受災害影響,全市糧食播種面積15.77萬公頃,糧食產量88.6萬噸,分別下降2.1%和6.4%。蔬菜產量229.7萬噸,下降4.2%;茶葉產量3.37萬噸,增長19.0%;水果總產量213.96萬噸,比上年略少;花卉業產值10.2億元,比上年下降11%。農業產業化發展持續加快,全市21家企業被認定為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市級龍頭企業105家;有19個產品獲得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其中10個產品獲有機食品和AA級食品雙認證。全年新批辦臺(外)資農業種養加工項目83個;合同利用外資9922.6萬美元;其中臺資項目45個,合同利用外資6096.2萬美元。全年改造中低產田6067公頃,生態綜合治理完成4680公頃。林業產值7.35億元,增長1.5%。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積6980公頃;其中:用材林6427公頃、經濟林213公頃、防護林320公頃。幼林撫育完成2.12萬公頃。牧業產值39.27億元,增長1.8%;肉蛋奶總產量30.67萬噸,與上年基本持平。漁業產值101.13億元,增長1.8%;水產品年產量150.9萬噸,增長2.3%,其中海水產品產量132萬噸,增長2.4%,淡水養殖產量18.86萬噸,減少2.6%。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168.79萬千瓦,比上年增長0.9%。其中,種值業機械動力37.04萬千瓦,增長1.6%;漁業機械動力55.19萬千瓦,下降3.1%;運輸機械動力37.37萬千瓦,下降3.3%;農副產品加工機械動力8.77萬千瓦,下降1.6%。2006年,全市工業總產值982.7億元,比上年增長22.7%;實現工業增加值268.30億元,增長19.3%,占GDP比重37.5%,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4.9%。全市新增規模工業企業(即企業產品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278家,總數達1416家。其中,產值超億元的企業133家,比上年增加37家,實現產值502.01億元,占全市規模工業的63.9%,對規模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58.6%。私營工業發展繼續增強,實現產值173.23億元,增長54.6%,對規模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35.4%。在規模工業中,國有企業產值38.75億元,比上年增長18.3%;集體企業產值9.44億元,增長26.1%;股份合作企業產值9.29億元,增長26.5%;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產值495.60億元,增長20.7%;其他經濟類型企業產值6.56億元,增長45%。規模以下工業產值196.58億元(可比價194.74億元),增長7%。規模以上發電量196.22億千瓦時,比上年下降11.9%。全市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實現增加值41.80億元,比上年增長15.2%。其中,郵政業務總量2.27億元,增長8.7%。電信業務總量23.25億元。全市公路運輸貨運量3275萬噸,比上年增長4.9%;水路運輸貨運量143.21萬噸,增長17.4%;公路運輸貨運周轉量22.54億噸公里,比上年增加7.0%;水路運輸貨運周轉量7.2億噸公里,比上年減少19.6%。全市公路客運量5780萬人,比上年增加136萬人;水路客運量71.62萬人,比上年增加6200人;公路運輸旅客周轉量36.1億人公里,水路運輸旅客周轉量1970萬人公里。全市沿海港口貨物吞量達2240.8萬噸,增長7.6%;集裝箱吞吐量19萬標箱,增長52%;全年建筑業增加值36.10億元,比上年增加15.0%;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527.65萬平方米,增長52.7%。
全市財政總收入63.75億元(按可比口徑),比上年增收13.13億元,增長26.0%。其中,上劃中央“三稅”收入28.69億元,增長21.3%;地方級財政收入35.06億元,增長30.0%。地方級收入中,工商稅收收入23.76億元,增長23.81%。全年財政支出49.09億元,增長36.9%。其中主要用于救災的撫恤和社會福利救濟3.01億元,增長90.5%;政策性補貼支出增長5.2倍;企業技術改造支出增長69.8%;社會保障補助支出50.0%。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存款余額531.03億元,比上年增長20.3%。其中,企事業存款118.44億元,增長19.7%;儲蓄存款余額332.53億元,增長16.6%。年末全市金融機構貸款余額345.88億元,同口徑增長17.7%;其中,中長期貸款151.11億元,增長19.8%;短期貸款180.58億元,增長14.3%。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39.44億元,比上年增加30.5%。其中,城鎮以上投資204.59億元,增長29.3%;農村固定資產投資34.85億元,增長38.4%。在城鎮投資中,*產業投資9356萬元,下降24.6%;第二產業投資110.01億元,增長42.2%,其中工業投資109.52億元,增長41.5%;第三產業投資93.64億元,增長14.6%,其中民間投資75.69億元,增長44.6%。全市181個在建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34.55億元,占全社會投資總額的56.2%,比上年提高5.3個百分點。大眾興紡織、喜盈門家具、聯盛紙業等一批重點項目建成投產,龍廈鐵路(漳州段)等一批重點項目開工建設。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55.39億元,比上年增長33.0%。商品房銷售面積167.16萬平方米,增長32.6%;商品房銷售額44.61億元,增長57.6%。
全市新批利用外資項目342個,其中投資額一千萬美元以上的有58個;注冊合同外8.77億美元,增長25.9%;實際利用外資4.01億美元(驗資口徑),增長29.2%。新批外資項目中第二產業項目為287個,占全市比重83.3%;新批外資項目主要來自臺灣和香港,其中,臺資項目136個,占全市比重57.3%,香港項目139個,占全市比重19.0%。全市海關進口總值12.8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5.7%;海關出口總值29.82億美元,增長15%。其中,三資企業出口總值23.87億美元,增長13.2%,占全市出口比重80.1%;集體及私營企業出口3.7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5.6%。機電產品出口總值15.20億美元,增長8.8%,占全市出口的51.9%;食品出口5.65億美元,增長17.9%,占全市出口的18.9%。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8.35億元,比上年增長12.4%,以行業情況看,其中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227.86億元,增長12.6%;餐飲業零售額26.79億元,增長10.3%;其他行業零售額3.70億元,增長13.2%。以商品銷售地域劃分,城市消費品零售額97.84億元,增長15.0%;縣的零售額46.28億元,增長11.9%;縣以下零售額114.23億元,增長10.4%。
全年共新增2家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19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至2006年底,全市已經擁有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9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06家,己初步形成電子信息、生物工程、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等領域的高新技術產業,其年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22.7%,比上年增長6.7%。全年有3個項目列入*火炬計劃項目,3種產品列入國家重點新產品,1個項目列入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項目,1個項目列入信息產業部電子產業發展基金項目,1家企業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全年有4項優秀科技成果獲省科學技術二等獎、6項獲三等獎;專利公開公告數有401件。全市擁有普通高等學校4所,全年招生1.22萬人,年末在校生388萬人;中等職業學校招生2.41萬人,年末在校生6.37萬人;普通高中招生3.49萬人,年末在校生10.01萬人,初中招生6.15萬人,年末在校生20.40萬人;小學招生6.16萬人,在校生35.10萬人;幼兒園入學人數5.53萬人,在園幼兒11.48萬人。全市認真落實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政策,受惠學生數達50萬人;新增一級達標中學5所、二級達標中學5所、三級達標中學4所,高中階段教育入學率達72.2%。全市共有博物館11個、文化館11個、公共圖書館10個、藝術館1個;專業藝術表演團體11個、影劇院11家、電影公司10家。全市文化產業和文化市場經營單位總數達4600家,其年營業總額達16.6億元,固定資產上千萬元的文化產業單位有57家。全市擁有電視發射臺11座(其中縣級9座),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8.14%;擁有廣播電臺10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8.3%。地方特色文化倍受重視,薌劇、木偶戲等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漳州市木偶劇團榮獲第十三屆國際兒童藝術節“出色掌上藝術*優秀表演獎”。全市擁有各級醫療機構261家、床位數8862張;衛生部門從業人員9357人,衛生技術人員7662人。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扎實開展,新增薌城、漳浦、南靖新型農村醫療試點,參加合作醫療的村民已達105.28萬人。全市第五屆農民運動會于11月25~28日在薌城區舉行,共有915名運動員參加了12個項目的比賽,其中田徑類有6項打破市農運會紀錄。薌城區、龍海市被列入“全省體育三十強”。謝荔梅榮獲第十五屆亞運會女子三級跳遠金牌,謝龍旺在“世界杯”拳擊比賽獲得第五名。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基本控制在省下達的控制指標之內。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為99.4%;二氧化硫排放量1.34萬噸,煙塵排放量3640噸;工業粉塵排放量763噸,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177.08萬噸;污水處理率為73%,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8.3%。全市投資220萬元,完成了環境污染治理項目10個。全市共有5個自然保護區,其中3個為*,并有2個*生態示范區。
2006年,全市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5萬元,比上年增長11.3%;人均消費性支出8961元,增長9.7%;人均住房面積24.35平方米。農民年人均純收入5075元,增長8.2%;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785元,增長9.2%;人均住房面積達36.1平方米。城鎮與農村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家庭消費總支出的比重)分別為40.3%和46.0%。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332.53億元,增長16.63%。
社會保障全市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共為8.35萬名企業離退休人員支付養老金6.37億元;發放失業保險金2346萬元,確保基本養老金及失業保險金百分百按時足額發放。有29.92萬名企業職工和8.63萬名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納入工傷保險16.74萬人,2500人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女工生育參加保險的有11.03萬人,1100人享受生育保險待遇。有16.27萬人參加農村基本養老保險;23.5萬人參加醫療保險,基金到位率96.4%。納入城鎮居民*生活保障對象的有1.12萬戶2.65萬人,比上年增加976人,共發放生活保障金1748.38萬元,人均月補助72.3元;納入農村低保對象的有5.18萬戶9.42萬人,共發放保障金4124.39萬元,人均月補助40.2元。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