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傳統文化,中國歷史,世界歷史,歷史故事。
野史秘聞,歷史上的今天。歷史人物,走進不一樣的歷史世界。論歷史網 — 專注歷史,論歷史網帶你走近古代的大事小情。
東漢中后期,宦官和外戚長期爭權,在黃巾起義的打擊下,到了公元二世紀左右時再度衰敗,196年曹操控制了東漢朝廷,把漢獻帝迎至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220年,曹操逝世,長子曹丕廢漢獻帝自立,建立魏國,定都洛陽,同時尚有劉氏的蜀定都成都和孫氏的吳定都建業(今南京),歷史進入了三國時期。266年,魏權臣司馬炎稱帝,建立晉朝,定都洛陽。280年三國歸晉,再度統一。290年晉武帝死后不到一年,十六年的朝廷權利斗爭開始,史稱“八王之亂”。與此同時,中原周邊的五個游牧民族(匈奴、鮮卑、羌、氐、羯)與各地流民起來反晉,史稱五胡亂華。這些游牧民族紛紛建立自己的國家,從304年到409年,北部*陸陸續續有多個國家建立,包括了漢、前趙、后趙、前燕、前涼、前秦、后秦、后燕、西秦、后涼、北涼、南涼、南燕、西涼、夏和北燕,史稱十六國。自東漢后期開始,為躲避戰亂,北方的漢族人民大量遷居南方,造成經濟重心南移;晉朝南遷,建都建康(今江蘇南京),歷史上稱此前為西晉,南遷后為東晉。較后,拓跋鮮卑統一北方,建立北朝的*王朝——北魏,形成了南北朝的對立。南朝經歷了宋、齊、梁、陳的更替,而北朝則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南北朝時期是佛教十分盛行的時期,西方的佛教大師絡繹不絕地來到*,許多佛經被翻譯成漢文。
華夏文明形成于黃河流域中原地區。早期的歷史,口口相傳。神話中有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的說法。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是夏朝以前數千年杰出首領的代表,具體而言有不同的說法。一般認為,三皇是燧人、伏羲、神農以及女媧、祝融中的三人,五帝一般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自三皇至五帝,歷年無確數,最少當不下數千年。據現今整理出來的傳說,黃帝原系炎帝部落的一個分支的首領,強大之后在阪泉之戰中擊敗炎帝,成為新部落聯盟首領,之后又與東南方的蚩尤部落發生沖突,在涿鹿之戰中徹底擊敗對手,樹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后來黃帝的孫子顓頊和玄孫帝嚳繼續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帝嚳的兒子堯繼位,他是一名賢君,創立了禪讓制,傳位給了舜。在舜時期,洪水泛濫,鯀采用堵塞的方法,結果洪水更厲害了,鯀被處決,他的兒子禹采用疏導的方法,成功治理了洪水,因此被推舉為首領。然而他的兒子啟破壞了禪讓制方式,自立為王(但據《史記》及香港中學課本所述,啟是被推舉為領袖)建立了*世襲王朝——夏朝,夏朝持續了400多年,在較后一個夏朝君主——桀末期,東方諸侯國商首領成湯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商朝。
1368年,農民起義軍領袖朱元璋推翻元朝并建立了明朝。明朝前期建都南京。明成祖發動靖難之役奪位后,于1421年遷都北京,明朝進入全盛時期。1405年曾幫助明成祖篡位的太監鄭和奉命七次下西洋,曾經到達印度洋、東南亞及非洲等地,但后來明朝實行海禁,未能將成果保持下去。明朝文化上則出現了王陽明、李贄等思想家,以及《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和《金瓶梅》等長篇小說。1449年,明英宗于北伐瓦剌時戰敗被俘,50萬明軍全軍覆沒,史稱土木堡之變。明朝自此開始走向下坡路。此后,明朝的內部統治日漸腐敗,宦官專權日益嚴重。張居正一度試圖通過變法改變局面,但在他死后改革便告終結。明神宗、明熹宗皆為昏君,朝廷內部統治每況愈下,外部情況則是后金崛起于東北,成為明朝的重大威脅。明思宗鏟除閹黨,力圖振作,但由于明朝末年行政混亂及嚴重自然災害,1627年,明末農民大起義爆發。1644年,起義首領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思宗自縊,清軍入關。南方大臣先后擁護福王朱由崧(弘光)、唐王朱聿鍵(隆武)、桂王朱由榔(永歷)為帝,史稱南明,最終因實力不足及政治內斗為清朝所滅。明朝晚期,居住在東北地區的滿族開始興盛起來,終于在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后不久,驅逐李自成,進入北京,建立了清朝,當時明朝舊臣鄭成功南撤到臺灣島,并驅逐了那里的荷蘭殖民者,后來被清朝軍隊攻下。清朝在之后的半個世紀還攻打并占領許多地區,例如新疆、西藏、蒙古以及臺灣。康熙年間,清廷還與沙俄在黑龍江地區發生戰爭,最終于1689年簽訂停戰條約——《中俄尼布楚條約》。清朝由于取消了丁稅(人頭稅),導致人口增加,到19世紀已達當時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口的增多促進當時農業的興盛,為當時世界上*強國,到1820年時*的經濟總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到了19世紀初,清朝已經走向衰落,在嘉慶年間先后爆發白蓮教、天理教的大規模起義。與此同時海上強國英國、荷蘭與葡萄牙等紛紛開始強制與*進行貿易。1787年,英國商人開始向華輸入鴉片,導致*的國際貿易由順差變為巨額逆差。清廷于1815年頒布搜查洋船鴉片章程,然而英商無視禁令依然走私大量鴉片,道光皇帝不得不于1838年派林則徐赴廣州禁煙。1839年6月,將237萬多斤鴉片在虎門銷毀,史稱虎門銷煙。英國政府因此于1840年6月發動鴉片戰爭。一般*大陸史學界認為這是*近代史的開始。
清末的內憂外患鴉片戰爭持續了一年多,1841年8月英軍到達南京,清廷恐懼英軍會進逼北京,于是求和,1842年8月29日,《南京條約》簽署。香港島被割讓;上海、廣州、廈門、福州和寧波開放作為通商口岸,還賠償款銀(西班牙銀圓)2100萬元。1844年,美國與法國也與清廷分別簽訂了《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的主權受到破壞。與此同時*國內反抗清朝的斗爭再度興起。1851年至1864年間,受到基督教影響的秀才洪秀全建立拜上帝會,發動金田起義并創建了太平天國。太平天國曾經一度占領南方部分省份,并定都南京(改名“天京”),建立政教合一的中央政權。同一時期其它的運動還有天地會、捻軍、上海小刀會起義、甘肅回民起義等。這些反抗清朝的斗爭直到1860年代才基本平息下來。19世紀后期,英、美、法、俄、日等國多次侵入*,強迫*與之簽定不平等條約。1858年中俄簽定《璦琿條約》,俄國割去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1860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侵入北京,掠奪并燒毀皇家園林圓明園,并于1860年與清廷簽定《北京條約》,各賠英法800萬兩白銀,開放更多通商口岸。同年中俄《北京條約》將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薩哈林島)、海參崴(符拉迪沃斯托克)約4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劃歸俄國。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將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和齋桑卓爾南北44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割給俄國。為了增強國力并鞏固國防,清朝自1860年代開始推行洋務運動,國力有所恢復,并一度出現了同治中興的局面。1877年清軍收復新疆,1881年通過《伊犁條約》清軍收復被沙俄占據多年的伊犁。中法戰爭后清朝還建立了當時號稱亞洲*、世界第六的近代海軍艦隊—北洋水師。然而在1894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中,*戰敗,次年被迫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并割讓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甲午戰爭的失敗,對當時的*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898年,光緒帝在親政后同意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提出的變法主張,從6月11日到9月21日的被稱為百日維新的103天中進行了多項改革,但最終在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后失敗落幕,康有為、梁啟超逃亡國外,譚嗣同、劉光第等六人被殺,史稱“戊戌六君子”。1899年,義和團運動爆發,以“扶清滅洋”為宗旨并在慈禧太后默許下開始圍攻外國駐北京使館。于是,各國以解救駐京使館人員的名義侵入*,史稱八國聯軍。1901年,清政府被迫與各國簽定辛丑條約,賠款4.5億兩白銀,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億兩),同時從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由各國派兵駐扎,開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區,國人不得入內等。
原始社會時期(從遠古到公元前21世紀)最早的原始人群已知*最早的原始人類化石發現于云南元謀,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境內舊石器時代最重要的人類化石,是北京人。*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是1929年發現的。北京人生活在七十至二十萬年以前,處于猿人階段,能直立行走,有語言功能,腦量接近現代人。他們群體穴居,使用粗糙的石器,過采集和狩獵生活,知道用火并能保存火種。緩慢擴大的原始人群,在新人階段逐漸排除了兄弟姐妹間的婚姻關系,形成婦女居主導地位的母系氏族社會。到了考古學上所稱的新石器時代,出現了農業,婦女從事農業勞動,主持分配。*許多歷史傳說,如有巢氏巢居,燧人氏鉆木取火,伏羲氏結網,神農氏嘗百草,都隱約反映*先民在其發展的特定階段的生活經歷。黃河流域姜姓炎帝族、姬姓黃帝族共與九黎蚩尤族斗爭的傳說,黃河下游太昊氏與少昊氏的傳說,反映了氏族社會時期部落之間的關系。至于堯、舜、禹活動和禪讓傳說,則是由血緣氏族部落進入地域氏族部落聯盟歷史的反映。
前221年,秦并其他六國后統一了*主體部分,成為了*歷史上*統一的中央集權君主統治國家,定都咸陽(今西安附近)。由于秦王嬴政自認“功蓋三皇,德過五帝”,于是改用皇帝稱號,自封始皇帝,人稱秦始皇,傳位后的皇帝稱二世,直至千世萬世。他對國家進行了許多項改革,包括了中央集權的確立,取代了周朝的諸侯分封制;統一了文字,方便官方行文;統一度量衡,便于工程上的計算。秦始皇還大力修筑馳道,并連接了戰國時趙國、燕國和秦國的北面圍城,筑成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以抵御北方來自匈奴,東胡等游牧民族的侵襲。秦始皇推崇法治,重用法家的李斯作為丞相,并聽其意見,下令焚書坑儒,收繳天下兵器,役使七十萬人修筑阿房宮以及自己的陵墓——包括兵馬俑等。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于出巡途中,胡亥(即秦二世)殺害太子扶蘇即位。但十個月后,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包括六國遺臣等野心家乘勢作亂,前206年劉邦圍攻咸陽,秦王子嬰自縛出城投降,秦亡。此后,漢王劉邦與西楚霸王項羽展開了爭奪天下的楚漢戰爭。前202年十二月,項羽被漢軍圍困于垓下(今安徽靈壁),四面楚歌。項羽在烏江自刎而死。楚漢之爭至此結束。漢高祖劉邦登基,定都長安(今陜西西安),西漢開始。到了漢武帝時,西漢到達鼎盛。并與羅馬,安息(帕提亞),貴霜并稱為四大帝國。武帝實行推恩令,徹底削弱了封國勢力,強化監察制度,實現中央集權;他派遣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大將北伐,成功地擊潰了匈奴,控制了西域,還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拓了著名的絲綢之路,發展了對外貿易,使*真正了解了外面的世界,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儒家學說也被確立為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態,成為了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其他藝術與文化也蒸蒸日上。同時期還出現了*部通史性質的巨著——《史記》,同時這時的*出現造紙術,大大推動了文化發展。西漢發展到了一世紀左右開始逐漸衰敗。9年,外戚王莽奪權,宣布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改國號為新。然而這些改革卻往往不切實際,最終導致農民紛紛起義。25年劉秀復辟了漢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而他就是漢光武帝。東漢的發展延續了西漢的傳統,此時出現了天文學家張衡。漢的文化吸取了秦的教訓,顯得相當開明,當時佛教通過西域到達*,在河南洛陽修建了*的*座佛教寺廟——白馬寺,佛教正式傳入*。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以咸陽為首都的東至海、西至隴西、南至嶺南、北至陰山和遼東的大帝國。他尊稱自己為皇帝,制定尊君卑臣的各種制度。在中央,設立以丞相、御史大夫為首,下轄諸卿的政府機構。在地方,郡縣制代替了西周的分封制,郡守、縣令由中央委派。縣以下設鄉、里以及司治安的亭。秦始皇統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為文化、經濟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統一法律,加強了政治統治。漢高祖-劉邦(前256~前195)建立的以長安為首都的西漢(前漢)帝國,繼承秦朝規模,沿襲秦朝各種制度。但又力求休養生息,避免蹈秦朝速亡的覆轍。漢武帝劉徹統治時期(前140~前87),西漢國勢最盛。公元23年,綠林軍劉玄稱帝(史稱東漢光武帝)占領洛陽、長安。東漢消滅了赤眉武裝,又陸續壓平了各地割據勢力,實現了統一。隋出身于武將世家的楊堅,于581年代周建隋,589年統一南北。隋朝基本確立了以尚書、內史(中書)、門下三省為行政中樞的制度,并改地方行政機構為州縣兩級;廢除九品中正制和辟舉制,由朝廷任命地方長官和屬吏;實行以進士、明經兩科取士的制度,開唐代科舉制的先河。唐朝是一個強盛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各民族間的聯系加強,同亞洲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也空前頻繁。安史之亂是唐朝由強盛轉向衰落的轉折點。安史之亂后,唐朝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唐朝后期,土地兼并十分嚴重,導致了農民戰爭爆發,唐朝迅速瓦解。宋朝北宋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封建經濟得到繼續發展。北宋中期,出現了財政困難等危機,為了克服統治危機,王安石實行了變法。北宋末,政治腐朽,防備空虛,金兵南下,結束了北宋的統治。1127年,南宋的統治開始。南宋與金對峙,南北經濟都有新的發展。元朝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起來的龐大王朝,它是*歷史上*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來的,以少數民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蒙古族以其強大的武力,不僅征服了中原及長江以南地區,還將其控制范圍擴張至整個西亞地區。成為*有史以來疆域*王朝。元的統一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元朝實行的行省制度,有效地管轄了全國。
明朝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即皇帝位于南京,是為明太祖。明朝建立之初,致力加強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藍玉二案,誅殺大批功臣,鋤滅異己,提高皇權廢丞相,分中央權力于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設錦衣衛(明成祖朱棣時又設東廠),由宦官掌管,直接聽命于皇帝,偵查和鎮壓反對勢力。全國各地設十三布政使司,由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分理民政財政司法、軍事。軍隊分駐各地,屯田自給,設立衛所,由兵部和五軍都督府管轄。科舉取士,考試八股文,專以四書五經命題。調查各地居民的丁口、產業,載入黃冊。丈量全國土地,將每戶土地的數目、四至載入魚鱗圖冊,作為賦役的依據。又實行里甲制,里甲內人民互相知保,以防止犯罪、逃亡、隱匿等情。清朝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了女真族的政權后金。皇太極改女真為滿洲,于1636年稱帝,并改金為清。1644年,清軍入關滅明。清入關后統治*268年,經歷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10個皇帝。清初統治者為了進一步加強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除設立內閣、六部外,還增設了軍機處;為了從思想上控制人民,清政府一再興起文字獄,壓制知識分子的反清思想。清朝前期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在康、雍、乾、三朝尤達到鼎盛時期。但嘉、道以后,政治日趨腐敗,社會矛盾開始激化,國力日衰。西方殖民主義者在19世紀30年代以后,向*輸入大量鴉片。1839年,清政府派林則徐到廣東虎門禁煙。1840年,英國殖民主義者為保護鴉片利益而發動了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簽定不平等的《南京條約》,*開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的失敗,割地賠款,加重了人民的負擔。終于在1851年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沉重地打擊了清王朝。1864年清王朝和外國侵略者勾結起來鎮壓了太平天國革命。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和奕忻一起在*辦起洋務運動,其政治目的是為鎮壓人民的反抗斗爭而興辦軍事工業,客觀上卻起了*近代化進程的先聲作用。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和影響,知識分子中出現了資產階級改良派,并逐步演化成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戊戌維新運動。慈禧太后鎮壓了維新運動之后,又鎮壓了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
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高等靈長類中華曙猿在4500萬年前生活在*江南一帶。考古證據顯示224萬年至25萬年前,*就有直立人居住,目前考古發現的有巫山人、元謀人、藍田人、南京直立人、北京直立人等。這些都是目前所知較早的原始人類蹤跡。*史前時代的各種文化是經過了以下幾個階段:以直立猿人為主的舊石器時代早中期(距今約50至40多萬年前),接著進入了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以山頂洞人為代表,距今約在20至10余萬年前。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代表性文化是裴李崗文化,緊接著是以仰韶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中期。而以龍山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大約出現在前1500年到前1000年間。根據現在的考古學研究,*的新石器時代呈現多元并立的情形:約前5000年到3000年前在河南省、河北省南部、甘肅省南部和山西省南部出現的仰韶文化便具備使用紅陶、彩陶以及食用粟和畜養家畜的特質。而大約在同一時間,尚有在浙江省北邊出現的河姆渡文化、山東省的大汶口文化。而之后發現的如二里頭遺址和三星堆遺址則為青銅器時代的代表。
經過了五十多年的紛爭后,960年北宋控制了*大部分地區,但是燕云十六州在北方契丹族建立的遼朝手中(五代中的后晉太祖“兒皇帝”石敬瑭所獻),河西走廊被黨項族建立的西夏趁中原內亂占據。北宋雖然曾出兵討伐遼和西夏,但是均以失敗告終,木以成舟,無可奈何,不得不向日益坐大的遼和西夏交納歲幣。北宋晚期發生了分別以王安石、司馬光為首的新舊黨爭,增加了社會的不安。到了1125年松花江流域女真族,也就是后來的滿族,建立的金國勢力逐漸強大,1125年,金國滅遼。金國隨即開始進攻積弱的北宋,1127年(靖康元年)金國攻破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俘虜三千多皇族,其中包括了當時的皇帝宋欽宗和太上皇宋徽宗,因為欽宗其時的年號為靖康,史稱靖康之難,北宋滅亡。同年宋欽宗的弟弟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皇位,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史稱南宋,偏安江南。此后金與南宋多次交戰,但兩方都未有大的突破。直到1234年,蒙古與南宋聯合滅金。隨即蒙古與南宋對抗,經歷了空前絕后的大規模血腥戰爭(如襄樊之戰、釣魚城之戰)。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元軍于1279年與南宋進行了崖山海戰,8歲的小皇帝趙昺被陸秀夫背著以身殉國慘烈地跳海而死。崖山海戰以元朝的勝利告終,南宋隨之滅亡。北宋時期*出現印刷術和火藥。當時*經濟發達,*海上貿易十分興盛,福建泉州一帶成為繁華的港口,*當時的經濟總量占世界的一半,財政收入超過一億兩白銀,首都開封和杭州人口達到400到500萬人口,相對當時佛羅倫薩和巴黎十幾萬人口來講確實是十分繁華,各國商人云集,文化也極盛,出現了程頤、朱熹等理學家,提倡三從四德。與唐詩并駕齊驅的宋詞,有蘇軾等詞文優秀的詞人,出現了*歷史上最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社會文化發達,出現了白蛇傳、梁祝等浪漫愛情傳說。元朝建立后,一方面吸收了許多中原、漢族文化,以中原的統治機構和方式來統治人民,并大力宣揚朱熹一派的理論(即程朱理學),使得程朱理學成為元朝(以及其后朝代)的官方思想,另一方面卻實行了民族等級制度,*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原西夏統治區以及來自西域、中亞等地的人口;第三等是“漢人”,包括原金統治區的漢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人;第四等是“南人”,包括原南宋統治區的漢族和其他族人。這種民族制度導致漢族的不滿,許多漢族人將元朝視為外來政權,并發動多次反抗。元朝政府除了傳統的農業外,也比較重視商業。元朝首都大都十分繁華,來自世界各國的商人云集。在文化上,則出現了與唐詩、宋詞并稱的元曲,涌現出諸如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等著名作曲家。
三代最早的世襲朝代夏朝約在前21世紀到前16世紀,由于這段歷史目前沒有發現文字性文物做印證,所以只能靠后世的記錄和出土文物互相對照考證,*學者一般認為河南洛陽二里頭遺址是夏朝首都遺址,有學者對此持有疑問。根據文字記載,夏朝有了*最早的歷法--夏小正。不過之后的商朝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有文字文物的歷史時期,存在于前16世紀到約前1046年。據說夏朝較后一個君主——桀,由于荒淫無道而被湯推翻。而商代時文明已經十分發達,有歷法、青銅器以及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等。商王朝時已經有一個完整的國家組織,并且具有了封建王朝的規模。當時的主要生產部門是農業,不過手工業,特別是青銅器的冶鑄水平也已經十分高超。并且已經出現了原始的瓷器。商朝自盤庚之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陽),因此也稱為殷朝。商朝的王位繼承制度是傳子或傳弟,多按年齡的長幼繼承。與此同時,黃河上游的另一個部落周正在逐步興起,到了大約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在牧野之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商朝滅亡。周朝正式建立,建都渭河流域的鎬京(今陜西西安附近)。之后周朝的勢力又慢慢滲透到黃河下游和淮河一帶。周王朝依然是封建貴族統治,有許多貴族的封國(諸侯)。到鼎盛時,周朝的影響力已經在南方跨過長江,東北到今天的遼寧,西至甘肅,東到山東。周朝時的宗法制度已經建立,政權機構也較完善。自唐堯、虞舜至周朝皆封建時代,帝王與諸侯分而治之。*最早有確切時間的歷史事件是發生于公元前841年西周的國人暴動。春秋戰國前770年,由于遭到北方游牧部落犬戎的侵襲,周平王東遷黃河中游的洛邑(今河南洛陽),東周開始。此后,周王朝的影響力逐漸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一百多個小國(諸侯國和附屬國),史稱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的大國共有十幾個,其中包括了晉、秦、鄭、齊及楚等。這一時期社會動蕩,戰爭不斷,先后有五個國家稱霸,即齊、宋、晉、楚、秦(又有一說是齊、晉、楚、吳、越),合稱春秋五霸。到了前546年左右,黃河流域的爭霸基本結束,晉、楚兩國平分了霸權。前403年,晉國被分成韓、趙、魏三個諸侯國,史稱“三家分晉”。再加上被田氏奪去了政權的齊國,和秦、楚及燕,并稱戰國七雄,戰國時期正式開始。大部分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將戰國開始劃為封建社會,然而大部分西方及臺灣學者卻又將之劃為封建社會的崩潰。前356年秦國商鞅變法開始后,秦國國力大大增強,較后終于在前221年消滅六國較后的齊國,完成統一,*歷史也進入了新時代。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比較自由,史稱百家爭鳴。出現了多位對之后*有深遠影響的思想家(諸子百家),例如老子、孔子、墨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等人。出現了很多學術流派,較出名的有十大家,即道家(自然)、儒家(倫理)、陰陽家(星象占卜)、法家(法治)、名家(修辭辯論)、墨家(兼愛非攻)、雜家(合各家所長)、農家(君民同耕)、小說家(道聽途說)等。文化上則出現了*以個人名字出現在*文學史上的詩人屈原,他著有楚辭、離騷等文學作品。孔子編成了詩經。戰爭史上出現了杰出的兵法家孫武、孫臏、吳起等等。科技史上出現了墨子,建筑史上有魯班,首次發明了瓦當,奠定了*建筑技術的基礎。能制造精良的戰車與騎兵,同時此時*的冶金也十分發達,能制造精良的鐵器,在農業上出現了各種灌溉機械,大大提高了生產率,從而為以后人口大大膨脹奠定了基礎。歷史上出現了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中華文化的源頭基本上都可以在這一時期找到。這一時期科技方面也取得了很大進步。夏朝發明了干支紀年,出現了十進位制。西周人用圭表測日影來確定季節;春秋時期確定了二十八宿;后期則產生了古四分歷。
奴隸社會時期(公元前21世紀至前221年)
夏朝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六世紀,是**王朝-夏王朝時期。標志著*若干萬年的原始社會基本結束,奴隸社會從此開始,他的誕生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夏朝總共傳了十四代,十七個王,延續近五百年。商朝是活動于黃河中下游的商部落建立的。始祖契,相傳曾隨夏禹治水。商部落居處屢次遷徙,至盤庚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陽),因此商又稱殷。商朝共傳十七世,三十一王,歷時約五百年,其中遷殷后至滅亡共歷二百七十三年。商朝誕生了我國最古的文字-甲骨文。西周周部落興起于渭水支流漆水一帶,姬姓。始祖后稷,名棄,長于種植。以后周人遷豳(今陜西旬邑),再遷岐山(今陜西岐山)周原,逐漸興盛起來。周文王名昌,重農業,開境土,遷都于豐(今西安之西),與商關系日益密切。周武王即位,建鎬都于豐之東。約公元前11世紀,武王滅商建周,史稱西周。西周傳十一世十二王,歷時約二百余年。東周時期又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是我國歷史上的*次全國性大分裂形成的時期。史家一般以“三家分晉”作為春秋時代的結束和戰國時代的開始。戰國前期魏國最強,于公元前344年率先稱王。接著秦國崛起,蠶食韓、魏、趙國,并向南取蜀,并吞楚國漢中之地。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籌劃攻滅六國。公元前230至前221年,秦軍陸續滅韓、趙、魏、燕、楚、齊,統一天下。
*歷史自*商朝算起約有3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4000年,自黃帝時代算起則約有4700年。有歷史學者認為,在人類文明史中,“歷史時代”的定義是指從有文字發明時起算,在那之前則稱為“史前時代”;歷史中傳說伏羲做八卦,黃帝時代倉頡造文字;近代考古發現了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3000年前至4000年前的陶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從政治形態區分*歷史,可見商朝以前長達1000年以上的三皇五帝是母系氏族社會到父系氏族社會的過渡時代,而商朝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奴隸社會制度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首度一統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并建立中央集權政治,漢朝起則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清末以降,民主政治、馬克思主義等各種政治思潮流傳,先是推翻帝制成立中華民國,三四十年后民國政府因內戰失敗退守臺灣,大陸則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由經濟形態觀察,*古代人口主要由自由民構成,私有制、商業活動發達。周朝時商業主要由封建領主階層控制的官商貿易和庶民的自由貿易構成。秦漢以后實行中央集權,人口由士、農、工、商等構成,其中以從事農業的自由民為主體,是一個君權官僚制下的以土地為主要生產資本的較為自由的商業經濟社會,一些重要的行業由官商壟斷。除了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貿易也有很大的發展。早在漢朝絲路的開通,促進了東亞與中亞至歐洲的陸上交通時,國際貿易早已起步;隋唐時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南北貿易;唐朝的盛世及外交的開放、交通的建設,更使各國文化、物資得以交流;宋代時出現了紙幣;元代時與中亞的商業交流十分繁榮;明清兩代受到西方國家海上發展的影響,海上國際貿易發展迅猛。自中華民國成立起試圖建立民主國家,實行自由經濟,直到1990年代臺灣落實民主制度,1950年代以后30多年迅速實現了向工業化社會的轉型;而*大陸則在1949年后實行*共產黨完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統治,起先為公有制的計劃經濟社會,改革開放后逐步向私有制的市場經濟社會轉型,該形態被稱為在宏觀調控下的*特色市場經濟,同時,1980年代以來工業化發展迅猛,數億人口在短短20多年內從農民轉為產業工人(目前僅僅被稱為“農民工”的產業工人就達到約2億)。伴隨經濟的迅速國際化,*經濟成為全球經濟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