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聽聞漢族人的這個婚嫁習俗后,為了促進滿族和漢族的文化融合,以及兩大民族的友好往來,結合兩個民族的不同叫法,故將“子餑餑”改名為“子火燒”,這就是“子火燒”名字的由來。“子火燒”的由來也是有一段歷史故事的,據說滿族人把白色的點心統一叫成是“餑餑”,所以把體積小巧的點心叫“子餑餑”這就是子火燒“子”字的由來,而漢族人有個習俗,就是在結婚時吃紫色的餑餑,寓意婚后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之意,這就是“火”字的由來。
直至1982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祖國大地,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對于面食小吃的質量和檔次有了更高的追求,因此,薊縣邦均供銷社食品廠,因為擁有了一品燒餅第五代傳承人劉桂林老師傅,恢復了生產,使定斷檔多年的“一品燒餅”這名優小吃重新與消費者見面,在傳承人劉桂林師傅的指導下,又恢復了“子火燒”的生產與制作。
這種情形被善于察言觀色的和珅注意到了,和珅當年24歲,還只是個乾隆身邊的三等侍衛,然而憑借自己的才學和乖巧,以及超強的心理學研究能力,很能迎合乾隆的心理,于是他叫地方官員進貢特色小吃,然后由他親自送給皇上品嘗,當乾隆品嘗外形扁圓,外層裹滿芝麻的燒餅時,龍顏大悅,贊不絕口,連聲說“好”夠一品,一品燒餅由此得名。相傳:乾隆39年,即1774年,乾隆常去東陵祭祖回來,駐在了盤山行宮(薊州盤山),游覽了盤山回宮進膳,吃膩了山珍海味的乾隆,一見行宮御膳房做的菜,都是常吃的老一套,就沒了胃口。和珅因進獻有功,倍加乾隆皇帝的賞識發展迅速。并成為皇宮的貢品,由于乾隆皇帝喜食一品燒餅,一些大臣皇親國戚也以吃一品燒餅為榮。一品燒餅當時名聲大震,非常紅火。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