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抱美麗富饒的寧夏平原,是名聞天下的“塞上江南”,東臨九曲奔流的黃河,西北地區重要中心城市。西依雄渾巍峨的賀蘭山,銀川市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
銀川市人民政府,國務院信息,銀川市,銀川,銀川政府網。
春秋戰國時銀川是匈奴等民族的游牧地區。
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全國為36郡,銀川屬北地郡,并派大將蒙恬屯墾寧夏。
西漢初年始修漢延渠,9年后建成后通水。漢成帝時期,北地郡主持屯田殖谷的上河典農都尉馮參,在今銀川市榮東郊掌政鄉洼路村一帶,建起一座北典農城,俗稱呂城,匈奴等游牧民稱之為飲汗城。
漢武帝時,開發河套引黃灌區,建設了一系列城堡,稱呂城或飲汗城。5世紀初,大夏國王將這里改建成王家園林。北周時設懷遠郡,懷遠縣。
唐宋時期唐儀鳳二年(677),懷遠舊城被黃河沖毀,次年城址遷至今銀川老城。宋天禧四年(1020)改名興州。寶元元年(1038),黨項首領李元昊建西夏國,定銀川為國都,時稱興慶府,后又稱中興府。
元明清元、明、清時,銀川為寧夏路、衛、府及朔方道治所。明末清初,開始以銀川為寧夏府城的別號。
設寧夏省1928年設寧夏省,銀川為省城。1945年正式定寧夏省城為銀川市。1949年后為寧夏省會,為貫徹執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銀川市為自治區首府,為自治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銀川市的設置,是1944年4月,國民黨寧夏省政府第130次委員會決定,呈報民國政府批準的。經3年的籌備于1947年4月正式成立。當時銀川市人口不過3萬,市下無區、街行政設置,市內的行政、司法、治安等權力,均由寧夏省警察局及其4個分局行使管理。
新中國成立后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此時的銀川市剛解放,新的政權組織當時只設置了4個區政府、21個街公所。
1951年6月,從永寧縣劃入所屬四區的6個半鄉、六區的3個半鄉;從賀蘭縣劃入北塔、登南2鄉及鎮北堡以西到賀蘭山滾鐘口、南水等溝口的地域。以原永寧縣四區的6個半鄉及鎮北堡、滾鐘口等地并為6個鄉,組建為銀川市第五區,駐新城;以原永寧六區的三個半鄉調整為4個鄉,外加原賀蘭縣劃入的2個鄉組建為銀川市第六區,駐舊滿城。
1954年,6個區合并為3個區。
1955年撤區并鄉。3個區撤銷,21個街公所整合為7個街道辦事處;12個鄉合并為1鎮5鄉(新城鎮、五里臺鄉、磚區鄉、北塔鄉、民樂鄉、新民鄉)。1957年,7個街道辦事處合并為4個街道辦事處。
1958年人民公社化期間,銀川城內的4個街道辦事處組建為東街、西街2個城市人民公社;市郊以唐徠渠東、西為界組建了東風、戰斗2個公社。此時,永寧縣望遠鄉的紅旗農業生產合作社劃歸銀川市東風公社;永寧縣永華鄉和賀蘭縣蘆花臺鄉劃歸銀川市戰斗公社。1959年,東風、戰斗兩公社分別更名為紅花、新城公社。
1960年,銀川城內兩個人民公社(東街、西街)合并為城區人民公社,在新城組建了以工商企業和職工家屬為主體的“五一”城市人民公社。同年,新城公社更名為良田公社;“五一”公社更名為新城公社。永寧縣掌政公社(除政權大隊)劃歸銀川市管轄;將掌政公社的通貴、通南兩大隊劃出,組建為國營通貴農場,場政合一。
1961年,由良田公社分設蘆花公社;紅花、掌政兩公社各劃出一部分生產大隊組建了大新公社。1963年,從良田公社分出部分生產大隊組建為羅家莊公社。但為時不久,羅家莊公社又撤銷并入良田公社。
1964年,掌政公社劃歸永寧縣管轄。1965年,通貴農場劃歸賀蘭縣管轄,改稱通貴公社。1966年,掌政、通貴2個公社再次劃歸銀川市;同時將永寧縣望遠公社的搭橋大隊劃歸銀川市大新公社。
1970年,正式設立城區、新城區2個縣級市轄區。1972年,良田公社一分為二,組建銀新公社。同年,設立銀川市郊區,7個人民公社劃歸郊區管理。永寧縣劃歸銀川市管轄。1975年,賀蘭縣劃歸銀川市管轄。(* 資料出處:《寧夏現代政區變遷沿革》,馮茂著,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銀川)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銀川市總人口1177613人。其中:城區283829人,新城區250627人,郊區 273031人,永寧縣191668人,賀蘭縣178458人。
2002年10月19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2】95號)調整銀川市市轄區行政區劃:(1)撤銷銀川市城區、新城區和郊區,設立銀川市西夏區、金鳳區和興慶區。(2)西夏區轄原新城區的朔方路、文昌路、北京西路、西花園路、寧華路5個街道辦事處和原郊區的鎮北堡鎮、興涇鎮、蘆花鄉,區人民政府駐懷遠東路。(3)金鳳區轄原新城區的鐵東、新城東街2個街道辦事處和原郊區的良田鄉、興源鄉、銀新鄉以及賀蘭縣的豐登鄉,區人民政府駐新夏東路。(4)興慶區轄原城區的行政區域和原郊區的紅花鄉、滿春鄉、大新鄉、永固鄉、掌政鄉、通貴鄉,區人民政府駐上海東路。行政區劃調整前(以下數據根據《簡冊·2002年版》):城區面積16平方千米,人口27萬,郵政編碼750001;新城區面積70平方千米,人口21萬,郵政編碼750011;郊區面積1201平方千米,人口16萬,郵政編碼750002;賀蘭縣面積1208平方千米,人口18萬。
2002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寧政發【2002】92號)批準將靈武市由吳忠市代管變更為由銀川市代管。
寧夏博物館設在承天寺塔內,設有寧夏革命史陳列、西夏歷史陳列、賀蘭山巖畫展、回族民俗展等。
西夏博物館是我國*座以西夏皇家陵園為背景、真實形象地展示西夏王國興衰歷史的博物館。全館占地面積5300平方米,西夏佛塔密檐式建筑造型,風格別致,既有現代建筑之氣勢,又與陵區遺址相呼應,形成了濃郁的民族建筑風格。
除上述景點外,銀川還有賀蘭山滾鐘口、玉皇閣、納家戶清真寺、華夏珍奇藝術城、銀川南薰門(南門)等旅游景區(點)可供游人參觀。
*旅游時節銀川深居西北內陸高原,屬中溫帶干旱氣候區,四季分明,最顯著的氣候特點是干燥、風大、沙多,年平均氣溫在8-9℃之間。銀川全年的降雨量不多,但地表水源充足,“綠洲效應”顯著,空氣濕度較大。
每年5月-10月,是去銀川旅游的*季節。
“銀川”作為古地名,最早見于《新唐書·地理志》:“銀州銀川郡”。故址在今陜西省米脂縣東北。《讀史方輿紀要》載,宋崇寧四年(1105年),“仍置銀州,五年廢為銀川城,金為銀川寨。尋廢。”
寧夏地方文獻上出現“銀川”一詞,約在明末清初。一些官吏、文人在詠唱寧夏平原溝渠交織如網、湖泊珠連其間的秀美景色時,用“銀川”形容其水光瀲滟、水映晴光的水鄉風光。如“俯憑駝鈴臨河套,遙帶銀川挹賀蘭”,“連山似奔浪,黃河一帶寬。城郭渺如舫,銀川亦寥廓”,“或是天吳聊小試,暫移鰍穴到銀川”。這些詩詞中的銀川,還沒有明確的地名意義。
清雍正年間,“銀川”一詞,逐漸有了指代地域的地名含義。如《惠農渠碑記》上有“黃河發源于昆侖,歷積石,經銀川,由石嘴山而北”的記載,碑文上的銀川,已泛指銀川平原引黃河灌區了。
清乾隆年間,寧夏知府趙本植在府城(今銀川城區)創立“銀川書院”,又有汪繹辰纂修《銀川小志》。“銀川”一詞的指代范圍趨于具體、明確,已初具地名意義,并逐漸成為寧夏府城的代稱。1944年,寧夏省城(今銀川城區址)改為建制市,正式定名為“銀川”。地名一直沿用至今。“鳳凰城”的由來:傳說有一只鳳凰從南方飛到北方,看到一片豐盈的綠洲,鳳凰以為這里就是江南,于是降落在此,筑巢為家,從此銀川就多了一個美麗的名稱“鳳凰城”。銀川市府特別在城市西門入口處,建起了一座鳳凰碑,紀念那只鳳凰,鳳凰碑也就成了銀川的標志。鳳凰碑兩側南北向的大街被稱為“鳳凰街”。
2002年銀川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33億元,比上年增長11.4%,經濟總量占自治區的40.3%,*產業增加值15.5億元,增長2%;第二產業增加值58.5億元,增長13.1%;第三產業增加值59億元,增長11.6%,一、二、三產業結構為11.6∶44∶44.4。地方財政收入13.32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2.96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3.79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2.34億美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32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45元。糧食總產量為86萬噸,與上年持平。羊只飼養量達115萬只,增長12%,奶牛存欄達3.2萬頭,增長22.8%,奶類總產量達8.9萬噸,蔬菜總產量達45萬噸,增長7.1%,水產品產量達2.9萬噸,增長13.6%。銀川市依托煤炭、電力、水資源、農產品和廉價勞動力及毗鄰地區煤、油氣等資源優勢,形成了以化工、機電、食品、建材、生物制藥為主導的工業體系。2002年全市工業總產值138.67億元,主要工業產品有化肥、成品油、合成洗滌劑、輪胎、機床、軸承、變壓器、起重設備、鐵合金、活性炭、乳制品、檸檬酸、酒類、味精、清真食品、水泥、玻璃、機制紙、中西藥等200多種。銀川市商業貿易繁榮活躍,200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3.8億元,增長11.3%,全市批發零售餐飲業網點近2萬個,從業人員逾5萬人,擁有新華百貨集團、北京華聯、銀川商城等一批較為有名的大中型商業企業和設施。
農業發展銀川地勢平坦開闊、土地肥沃、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灌溉便利,耕地面積210萬余畝,具有得天獨厚的農業生產條件,自古就有“塞上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盛產小麥、水稻、玉米、果菜、枸杞、淡水魚及牛羊肉等畜產品。1958年,上海、南京、天津等地遷入銀川市32個生產廠(組),經與地方企業調整合并,共建廠16個,全部投入生產,形成了市屬小型地方國營企業群體。1960~1965年,國家從沿海搬遷一批大中型骨干企業來銀,建起了銀川橡膠廠、長城機床廠、長城機床鑄造廠、起重機器廠、銀河儀表廠等。“文化大革命”時期,工業經濟的發展受到極大的影響,1966~1968年的工業投產企業比1965年新增加19戶,但工業產值卻比1966年減少了。
銀川已基本建立起能源、化工、機電、建材、冶金、制藥、食品、造紙和農副產品加工等30多個門類的現代工業生產體系,是中國西部重要的工業城市之一。
截止2010年底,銀川開發區共有各類企業2800余家,其中工業企業38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8家,高新技術企業16家,占全區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的52%,各項主要經濟指標以22%的平均速度增長,占銀川市經濟總量的13%。
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492.16億元,比上年增長12.4%。其中全市大中型企業完成增加值403.20億元,增長10.7%。按輕重工業分,輕工業完成增加值79.54億元,增長11.7%;重工業完成增加值412.62億元,增長12.5%。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產值1868.10億元,比上年增長15.4%,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7.8%;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782.39億元,比上年增長15.0%;主營業務成本1477.93億元,增長15.5%。
2013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8.06億元,比上年增長12.2%。實現進出口總額24.1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80.9%。其中,出口總額20.78億美元,增長99.1%;進口總額3.33億美元,增長15.4%。2013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2340.93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1.0%。
2013年接待國內游客798.61萬人次,增長14.7%;接待海外游客1.83萬人次,增長33.1%。國內旅游收入73.11億元,增長24.9%;國際旅游外匯收入874.51萬美元,增長1.2倍。
銀川境內天然湖泊眾多,自然水面數萬公頃,水質良好,水域內水草茂盛,具備發展水產養殖的優越條件。賀蘭山區是銀川市*天然林資源。總面積2.67萬公頃,有天然次生林1.2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2.8%。林種主要有云杉、油松、山楊等喬木,還有山榆、山杏等灌木。此外,有野生藥用植物40多種,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有獐子、馬鹿、藍馬雞、青羊、狐貍等32種。賀蘭山東麓地區,其氣候、土壤、地理條件接近甚至優于法國優質葡萄產區——波爾多地區,是世界優質葡萄栽培的*生態區之一。
礦產資源銀川地區礦產資源有煤炭、赤鐵礦、熔劑石灰巖、熔劑白云巖、熔劑硅石、磷塊巖、水泥石灰巖、輝綠巖等。賀蘭石“石質瑩潤,用以制硯,呵氣生水,易發墨而護毫”,自古就有“一端二歙三賀蘭”之盛譽,為中國“五大名硯”之一。靈武礦區的煤炭、石油、天然氣儲量豐富,特別是煤炭儲量以及其具有的高發熱量、低灰、低硫、低磷等品質,在全自治區乃至全國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夏景宗,即李元昊,西夏開國皇帝(公元1038年—公元1048年在位)。西夏王李德明之子。小字嵬理,更名為曩霄。稱帝前改唐宋所賜姓,為嵬名氏,自詡為青天子,即所謂兀卒。曾受宋封賞,為難定軍節度使,襲爵西平王。宋初黨項發展較快,社會各方面均較成熟,他適應發展需要,建立了黨項的國家夏國。在位時繼續對宋、吐蕃、回鶻作戰,連續奪得勝利,擴展、確立了夏的疆域。實行了許多利于夏發展的政策,倡導農業生產,注重手工業,尤其是鐵冶業的生產發展。強調黨項的風俗習慣,曾下令居民依照羌族原有習俗禿發,禁止盲目學習漢人束發習俗,下令廢棄唐宋所賜李趙姓氏,改用黨項名氏;又去除宋所賜爵號,稱黨項語首長名,建立自己的年號。夏的官制、軍制、禮儀均在他指導下設立起來,能不拘民族成份,任用漢人中有才能者。西夏文字也是他命野利仁榮創制的。據史書記載,元昊很有智謀,善長于法律、兵法、佛法、漢文等學問,20歲便領軍作戰,英勇機智。宋慶歷八年(1048),由于他實行的建國方略與一部分貴族的主張有矛盾,具體表現為皇族與后族的斗爭,在這場斗爭中,被兒子寧令哥于此年刺殺。死后謚武烈皇帝。是黨項的民族英雄。
張賢亮,男,江蘇盱眙縣人,1936年12月生于南京。50年代開始發表作品。曾三次獲得*小說獎,多次獲得全國性文學刊物獎,獲國家與寧夏自治區“有特殊貢獻的知識分子”和稱號。有九部小說被搬上銀幕,作品被翻譯成27種文字在世界各國發行,有廣泛的國際影響。1993年初,作為文化人“下海”的主要代表人物,創辦華夏西部影視。張賢亮小說被搬上電影電視的有《靈與肉》(《牧馬人》)、《龍種》、《浪漫的黑炮》(《黑炮事件》)、《男人風格》、《老人與狗》、《肖爾布拉克》、《河的子孫》、《臨街的窗》以及《我們是世界》等。
當然,寧夏灘羊之享盛名,主要是由于羊羔皮珍貴所致。灘羊羊羔出生35至40天時,宰殺后獲取的皮子,采用化學制劑和先進工藝精制而成的裘皮,即稱 “二毛皮”。二毛皮板薄如厚紙,不僅堅韌柔軟,而且非常輕便,向有“輕裘”美稱。
二毛皮毛質細潤,潔白如雪,光澤如玉,毛穗自然成綹,紋似波浪,彎曲有九道之多,故稱“九道彎”。若將皮板輕輕抖動,毛穗順次傾垂,猶如平湖波蕩,瑞雪飛落,輕盈動人,令人愛不釋手。用灘羊皮精細加工的男女冬裝、獵裝,穿著輕便,暖和舒適,美觀大方,雍容華貴,輕久耐用,在國內外享有崇高聲譽,一直是國家的傳統出口商品。用灘羊毛生產的毛毯,以纖維勻長、絨毛秉松,富于光澤和彈性而馳名中外。
寧夏大米為寧夏五寶之一,歷史悠久,其質地純正、潔白晶瑩、油潤柔軟、香甜爽口。用寧夏大米蒸飯香味飄逸、沁人心脾。同時,該產品營養豐富、蛋白含量高,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營美價值明顯高于一般大米。
2006年,銀川市被國家水利部認定為國家節水型城市。
2007年,銀川市被國家愛衛會命名為國家衛生城市。
2008年,銀川市被國家建設部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
2008年,銀川市被國家認定為雙擁模范城市。
2008年,銀川市被國家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科技先進城市。
2008年,銀川市被國資委命名為中國宜居城市。
2008年,銀川市被國家旅游復核通過命名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
2008年,銀川市被衛生部、中國紅十字協會授予“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城市”。
2009年,銀川市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市”。
2009年,銀川市被中國城市國際協會授予“中國宜居城市”。
2009年,銀川市被中國休閑發展論壇授予“中國十大特色休閑城市”。
2009年,銀川市被中國旅游論壇組委會授予“中國*生態旅游城市”。
2009年,銀川市被中國節慶高峰論壇組委會授予“中國節慶活動2008年度中國十佳節慶城市”。
2009年,銀川市被評為“全國見義勇為好司機評選表彰活動優秀城市”。
2009年,銀川市被評為銀川市獲2009中國優秀生態旅游城市獎 。
2009年,銀川市被評為“中國十大*幸福感的城市”。
2010年,銀川市被評為“中國*國際影響力城市”。
2010年,銀川市被評為“生活品質最滿意城市”。
2010年,銀川市被評為“中國十佳和諧可持續發展城市”。
2010年,銀川市被評為“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2011年, 銀川市被評為“2010中國*海外影響力城市”。
2011年,銀川市被評為“2011中國*投資服務城市” 。
2011年,銀川市被國家環境保護部授予“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
2011年,銀川市榮獲“中國綠色經濟十佳城市”。
2011年,銀川市榮獲2010年“中國人居環境獎”。
國際
美國森都布魯克市2010年6月29日
美國亞特蘭大市2009年5月2日
韓國慶山市2008年1月24日
納米比亞共和國烏塔皮市2005年8月11日
日本島根市2000年9月24日
蒙古烏蘭巴托市2003年9月3日
吉爾吉斯斯坦比什凱克市2000年5月23日
國內
浙江寧波市2008年
山東濟南市2007年
山東青島市2007年
福建福州市2008年
四川廣元市2007年
江蘇南京市2009年
廣西南寧市2008年
* 另: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銀川高新區),不列入正式區劃,其核心區分布于西夏區南部及金鳳區中部。
到2002年銀川市有普通高等院校3所,中等專業、技工學校29所,成人高等和中專學校11所,中學103所,小學347所,各類學校在校學生25.95萬人。寧夏大學是寧夏惟一的綜合性高等院校,面向全國招生,還有培養阿語和宗教人才的伊斯蘭經學院。
衛生全市現有衛生機構130個,床位8915張,醫生3883人,擁有寧夏醫學院附屬醫院、解放軍第五醫院、市*醫院、市中醫醫院等高水平的醫療機構。
體育有寧夏體育館、銀川體育館,湖濱體育館等體育設施,具備承辦自治區運動會和一般性全國體育比賽能力,2003年成功舉辦了第七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銀川市是科技人才比較集中的智力密集區,是發展本地區科技、經濟的優勢所在。銀川市每萬人擁有科技人員380人,在西部地區(西南西北9省區)的城市中是*,比西安高2.8倍,比蘭州高21%;每千人擁有自然科技人員21名,比全國平均擁有量多12人;工程師以上科技人員2993人,其擁有量居全國295個城市中的第52位,居同類81個城市中的第15位。
銀川市立足自己的優勢特色產業,整合科技資源,積極主動與國家、自治區的重大科技專項和重點科技項目對接,申報國家、自治區創新基金和中小型科技創新基金項目12項,資金640萬元;成功申報國家清潔汽車二期工程“干熱條件下銀川市代用燃料汽車規模化運行技術考核項目”資金100萬元;興慶區、靈武市、永寧縣被國家科技部批準為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示范縣,爭取項目資金575萬元。
2011年,投入科技三項費用6 500萬元,比上年增長4.2倍;實施各類科技計劃項目152項,增長23.6%。全年申請專利量637件。擁有寧夏名牌產品140種。
2013年全國縣(市、區)科技進步考核先進名單,銀川市金鳳區、永寧縣、靈武市榮登榜單,其中,金鳳區順利實現全國科技進步考核“七連冠”。
電視:寧夏廣播電視總臺、銀川廣播電視臺。
報紙:《寧夏日報》、《新消息報》、《銀川晚報》、《都市生活報》、《現代生活報》、《華興時報》、《寧夏能源報》、《寧夏廣播電視報》、《銀川城市生活讀本》、《新知訊報》。
廣播:寧夏廣播電視總臺(現有交通廣播,經濟廣播,都市廣播,新聞廣播4套頻率)、銀川廣播電視臺(現有新聞綜合頻率、音樂交通頻率、都市經濟頻率和汽車生活頻率4套廣播頻率)。
新聞網站:寧夏新聞網、寧夏網、銀川新聞網、銀川廣播電視網、寧夏信息港。
雜志:《朔方》、《看天下》、《理財世界·馨家》。
銀川地區土壤類型分為9大類、28個亞類、48個土屬及500多個土種或變種。賀蘭山至西干渠之間主要為山地灰鈣土、草甸土和灰褐土,東部沖積平原主要為長期引黃灌溉淤積和耕作交替而形成的灌淤土,局部低洼地區有湖土和鹽土分布。灌淤土土質適中,理化性好,有機質含量高,保水保肥適種性廣。土壤類型的多樣性非常適合發展農業生產和多種經濟作物生長。
銀川地表水水源充足,水質良好,富含泥沙,有肥田沃地之功。境內溝渠成網,湖泊濕地眾多。黃河是銀川的主要河流,流經銀川80多公里,南北貫穿。銀川平原引用黃河水自流灌溉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引黃干渠有唐徠、漢延、惠農、西干等渠,年引水量數10億立方米。配套排灌干支斗渠千余條,長數千公里,形成灌有渠、排有溝的完整的灌排水體系,保證了13萬多公頃農田的灌溉。截至2013年末,全市擁有藝術表演團體4個,文化館8個,公共圖書館8個,博物館2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廣播電臺5座,電視臺6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均達到100%,有線廣播電視用戶89.80萬戶。全年地方出版報紙19種、期刊37種、圖書2739種。
語言銀川話,屬于中國北方方言區—蘭銀官話—銀吳片。(蘭銀官話包括金城片,銀吳片,河西片,北疆片)。
銀川普通話的形成還與寧夏解放后的三次外來人口遷徙有著一定的聯系。*次人口遷徙1952~1954年,北京市政府組織了一批移民來銀,稱為“北京移民”,他們帶著不管是標準的北京普通話還是北京土話來到銀川,與銀川地方方言發生語言碰撞,今賀蘭縣金星農場就是當年北京移民興建的,如今生活在那里的人還說著一口京味很濃的北京話。第二次的人口遷徙是在1956~1958年,國家為支持寧夏的經濟建設,從外地調來了很多支寧干部,僅上海支寧的“文教大隊”就來了三批,大約有一萬人。同時,沿海許多大廠也遷到內地銀川,如:銀川橡膠廠、長城機床廠、長城鑄造廠、銀河儀表廠、西北軸承廠、銀川起重機器廠等,此次遷徙有職工及家屬達10萬人之多,為銀川*一次外來人口遷徙。在1956年知青上山下鄉的高潮中,浙江的一大批知識青年來到銀川和永寧縣插隊落戶,也把他們的鄉音帶到了銀川,此為第三次外來人口大遷徙。改革開放20多年來,又有大批的外來人口從東北、河北、河南、山東等地遷徙到銀川。50多年來,銀川經過幾次外來人口大遷徙的融合、交流,使銀川普通話逐步走向規范、標準。
飲食銀川的飲食以漢族和回族的飲食習慣為主。漢族飲食以西北菜為主。銀川的回族飲食,兼具中原傳統和穆斯林的雙重風味,是回族和中華文明融合的結果,這里有著正宗的清真食品和清真菜肴,同時還許多獨特回族風味小吃。
清真菜肴有清蒸羊羔肉、牛羊肉酥、手抓羊肉等,也有非常地道的回族風味小吃,如羊雜碎、羊肉泡饃、清真奶油糕點、馬三白水雞等。
飲食物產豐富,除“寧夏五寶”之一的發菜以外,還有銀川附近沙湖里出產的各種魚類,有鯉、鰱、鳙、鯇、鯽魚等,及北方非常罕見的武昌魚、娃娃魚(大鯢)、大鱉等,以此為基礎的菜肴有糖醋黃河鯉魚、中衛鴿子魚、金錢發菜等。
銀川宗教歷史悠久,有佛教、伊斯蘭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佛教在兩晉時期傳入銀川,主要寺院有:海寶塔寺、承天寺、報恩寺、高臺寺、戒壇寺、賀蘭山佛祖院、五臺山寺、慈恩寺等。伊斯蘭教于元朝初年傳入銀川,主要清真寺有:納家戶清真寺、中大寺、西關清真寺、南關清真寺等。道教傳入時間不詳,但明清《寧夏方志》記載,當時寧夏府城(銀川)道教盛行,主要道觀有關王廟、岳王廟、三皇廟、城隍廟、清寧觀、三清觀等50處廟觀。天主教于17世紀末傳入銀川,主要教堂有銀川天主教堂、北關天主教堂等。基督教于元初傳入銀川。
銀川回族信仰伊斯蘭教,在回族聚集地區,建有453座不同形式和規模的清真寺。回族穆斯林群眾一般奉行五項“功課”:念、禮、齋、課、朝。回族的傳統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又稱宰牲節)和圣紀節三大節日。自治區在銀川市開辦的寧夏伊斯蘭教經學院,培養有宗教學識的人才。
民國期間,京劇、話劇、歌劇在銀川逐漸興起。建國后,越劇和眉戶劇也在銀川城鄉廣為傳唱。
文藝表演銀川市的民間文藝活動以社火為主。社火又叫紅火,是群眾自發組織的一種集體游藝活動。每年臘月開始排練,春節期間上街串鄉,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后結束。
高蹺:踩高蹺表演者腳上綁三尺多高的柳木腿。建國前表演者多為男性,今則男女參半。一般每隊30余人,多則60余人。
跑旱船:旱船有的隨高蹺表演,有的也可單獨表演。船的數量可1只、2只、4只。船身用木條制成架子,飾以花朵和彩綢,上搭涼棚,下面用布圍住,不使船姑娘的雙腳外露,船姑娘腰系船體,1人扮作劃船的老舶公。
浪頭車:由3人表演,1人扮作老婦在車前拉繩,1人扮作老翁在后面推車,1人則扮作少女“坐”在車中(與旱船一樣,少女腰系車身)。
跑竹馬:由民間藝人用竹片、彩紙、彩綢扎成馬的形狀,舞者腰圍竹馬道具,如騎在馬上。
“花兒”又稱少年,是青海、甘肅、寧夏等省區民間的一種歌曲。以生動形象的比興起句,格律嚴格,歌詞優美,曲調時而高亢,時而婉轉,在寧夏,幾乎隨處都聽到“花兒”,但最有民俗特點的是每年5、6月間的“花兒會”。
口弦也叫“口扣”。寧夏南部山區的回族婦女愛彈口弦。當地流行的口弦有鐵、竹兩種。
銀川精神銀川歷史積淀豐厚,文化多元鮮明,中原文化、邊塞文化、河套文化、絲路文化、西夏文化、伊斯蘭文化等多種文化激蕩交融。
“賀蘭巋然,長河不息”,巍巍賀蘭山巋然不動、滾滾黃河水奔流不息,是銀川精神,更是銀川人的精神。凸顯出銀川人意志堅定、求真尚義的精神品質。透射出銀川人包容豁達、開放開明的精神氣質。展示出新銀川人開拓創新、奮勇向前的精神風貌。
銀川市市徽 |
設計說明:標志由昂首展翅的鳳凰、穿越銀川平原的黃河構成了銀川的視覺符號,概括凝練了銀川精神。鳳凰這個吉祥如意的形象給銀川民眾及外界已留下了難以改變的印象,因此標志主圖案為鳳凰,昂首向上的鳳凰代表了銀川人民銳意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其中鳳凰展開的翅膀由銀川的“川”變形而來;進取向上的軀干由黃河變形而來,黃河是銀川平原的命脈,自古以來就有“天下黃河富寧夏”之說,黃河與銀川有著深厚的淵源,故將黃河貫穿圖案上下。
市樹沙棗(胡頹子科胡頹子屬),別名桂香柳,落葉喬木,小枝具刺。幼枝銀白色,老枝栗褐色。葉矩圓狀披針形至狹披針形,花期5-6月,開花時芳香怡人,果實長圓狀橢圓形,果肉粉質可食。沙棗側根發達,有根瘤,固氮能力強,具有抗旱,抗風沙,耐鹽堿,耐貧瘠等特點。沙棗樹是銀川的鄉土樹種,抗干旱、抗風沙、耐鹽堿,生命力強,最能代表銀川人民堅強不屈的精神。
國槐(蝶形花科槐屬),落葉喬木,干皮暗灰色,小枝綠色,羽狀復葉,圓錐花序頂生,莢果肉質,串珠狀;性耐寒,喜陽光,不耐陰濕而抗旱,較耐瘠薄。對土壤要求不嚴,在濕潤、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上生長*,在石灰及輕度鹽堿地上也能正常生長,是城鄉良好的遮蔭樹和行道樹種。國槐是我市城市綠化中的骨干樹種之一,在城市廣為栽植,1984年被市人大定為銀川市的市樹。
市花銀川市花-馬蘭花 |
玫瑰,名刺玫,玫瑰屬落葉直立灌木,莖叢生,有莖刺。夏季4~5月開花,花單生或簇生于枝頂,花色紫紅色、粉紅色、黃色、白色等,具芳香。另外,玫瑰花還是浪漫、愛與高貴的化身。玫瑰已被沈陽、蘭州、烏魯木齊等城市選為市花,但與其他城市種植的玫瑰有所不同的是,銀川廣泛種植的是苦水玫瑰,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也能生長,最能體現銀川的城市特色。
馬蘭花,鳶尾科鳶尾屬植物,又名馬蓮、蝴蝶花、蝴蝶蘭,為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根莖短粗、肥壯。花大新奇,花色絢麗,鮮艷奪目。花有藍、白、黃、雪青等色。花期5~6個月,每次開花7—10天,頗耐觀賞。馬蘭花是幸福之花,生命頑強,它最能代表我們銀川人勇敢、善良、堅毅、寬容的品質。
市鳥銀川市鳥-喜鵲 |
喜鵲,雀形目(Passeriformes)鴉科(Corvidae)數種長尾鳥類。最熟悉的種類是黑嘴喜鵲(Picapica),長45厘米(18寸),黑、白兩色,尾有藍綠色的虹彩。生活於西北非、整個歐亞大陸和北美洲的西部。見於農田和樹木密布的原野,食昆蟲、谷物、小型脊椎動物、其他鳥的卵和幼雛以及新鮮動物尸體;其巢大而圓,用泥黏合細枝筑成。喜鵲是吉祥的象征,形體比較美觀,在銀川市區內比較常見,做市鳥合適。
包蘭鐵路穿越寧夏,縱貫銀川市區南北,同時是金鳳區和西夏區的界線,東接華北重鎮包頭,與京包鐵路相連;西接西北古城蘭州,和蘭新、蘭青、隴海三條鐵路銜接。太中銀鐵路銀川聯絡線在定邊與主線連接。從銀川發出的旅客列車可直達北京、蘭州、呼和浩特、太原、石家莊、西安、鄭州、長沙、南京、上海、廣州等數十個城市。
公路銀川汽車南站位于興慶區清河南街,汽車北站(旅游汽車站)位于興慶區清和北街,汽車西站位于西夏區興洲北街,銀川客運站位于興慶區清和南街,多條線路連接區內各地以及區外各省市。
銀川周邊地區交通中衛市:銀川汽車南站發車,每半小時一趟,票價15元,行程約3個半小時;從銀川火車站發往銀川以南的火車都經過中衛,票價14元,行程2小時左右。以銀川市區有四十多條公交線路,分別通往銀川三區兩縣。銀川市現有出租車數千輛,起步價5元(3公里),3-10公里內每公里1元、1.2元、1.4元。23:00-06:00起步價為6元(3公里),3-10公里內每公里上浮20%。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