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在一中。湖北宜昌一中-文脈千年。
黨建專欄,主題教育,教學研究,校園動態,百年一中。
2、每節課時間調整為40分鐘。
3、逐步開設下列選修課(活動課):音樂、美術、攝影、無線電、廣播電視、體育、英語口語、數理化競賽、計算機、演講、寫作(包括書影戲評)、天文觀測、科技小制作、機械電器、環境保護、學法指導、心理健康教育、理化生實驗、國事論壇等。
4、學科競賽確定物理為特長學科,實行導師制,聘請導師2-3名,以為國家冬令營集訓隊輸送選手為目標;確定體育、數學、物理、化學為重點育英學科,實行教練制,聘請教練,以爭奪省級競賽一等獎為目標。
5、完善勞動課教育綱要,規范勞動課。
6、晚自習照常進行,*節按照輔導老師的要求自習,第二節
課學生自主安排學習內容。每位教師每周最多只上一次晚輔導。
7、每年舉辦三節:藝術節、體育節(十月份)、科技節(五月份)。
學校坐落在長江西陵峽口宜昌城區三江航道之濱,面積90余畝,分教學、運動、生活三大區,江南園林式建設風格,環境十分優美。現代化的科教館、圖書館、體育館、校辦工廠及其設備能滿足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現有31個高中教學班,師生2000多人。師資力量雄厚,其中專家3名,特級教師8名,本科及其以上學歷145人,高級職稱占教師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20多名教師為省教育學會會員、理事。近10年來,全校教師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文章200余篇,出版專著30余本,40余名教師榮獲國家、省、市級優質課競賽獎,其中有3名教師獲國家語文、外語、生物優質課競賽一等獎。
武漢市第十一中學;吳家山第四中學;襄樊市第四中學;襄樊市第五中學;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級中學;宜昌市夷陵中學;宜昌市*中學;宜昌市第二中學;宜昌市第七中學;宜昌市第二十中學
加強硬件建設,確保素質教育較好的物質條件
1、加快校園建設步伐,為素質教育提供良好的環境。根據環境育人的要求,我校校園建設要以審美教育、情操陶冶為直接目的,擴大綠化帶,增修文化景點,給學生更多的休憩場地。
2、新建學術中心,增加圖書數量,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發揮個性特長的場所;裝備科技樓,逐步達到湖北省制訂的實驗、電教、體音美等裝備標準,并通過加強管理保證各類教育資源的充分利用。
六、強化檢查評估,確保素質教育穩定地推進
學校在實施已經制訂的《教師教育教學考核評估條例》、《班務工作考核條例》、《班主任津貼發放及班主任工作考核評估獎勵方案》等評估方案的過程中,要加大對選修課和活動課的評估力度,同時要依據《宜昌市一中第二課堂管理制度》,對選修課和活動課嚴格管理,以保證素質教育穩妥地向縱深推進。
繼續深化理論建設,確保素質教育這一中心工作不動搖
近五年來,我校開展了素質教育的討論,雖然在理論上素質教育思想已漸居主導地位,但在實際上應試教育仍很有市場。我們應從科教興國這一個根本戰略出發,繼續開展素質教育的討論,組織全體教職工重點學習鄧小平教育理論,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新世紀教育的曙光》等文件文獻,使全體教職工進一步形成共識:只有以全體發展、全面發展和生動活潑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素質教育才是興國的教育,而以只顧少數人讀大學、片面地學習、機械被動地發展為特征的應試教育,本質上與科舉考試一樣,會窒息民族的生機與活力。我們要以強大的理論武器為指導,努力為素質教育創設良好環境,并為之保駕護航,確保實施素質教育成為我校壓倒一切的中心工作而不動搖。
調整課程結構,確保素質教育全面而科學的教學內容課程是教育的載體,素質教育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課程結構。我校現行課程應進行適當調整,形成一個新的課程體系,并以校法的形式相對固定下來,以使素質教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課程調整的核心是處理好兩個關系:一是必修課與選修課的關系,二是學科課與活動課的關系。必修課要嚴格按照國家計劃開齊開足,防止隨意增加課時,選修課要在國家規定的學科之外,適當增加一些,以滿足學生多方面能力發展和個性形成的要求;學科課時按照國家規定的課時開足,活動課主要由學校增設,將德、智、體、美、勞各科活動統一起來考慮與安排,形成系列。最關鍵的是規范和強化選修課和活動課,要通過課表,規定時間、地點、教師、內容等等,防止隨意性。
九八年秋季開始啟用三個課表:必修課表、選修課表、活動課表。
1、實施《宜昌市一中青年教師培養五年規劃》,采取“一帶”(老帶新)、“七賽”(優質課比賽、優質班會比賽、優秀論文比賽、優質教案比賽、演講比賽、琴棋書畫歌舞比賽、教工體育運動比賽)等多種形式,培養青年教師的個性與特長,使我校青年教師學識深厚、興趣廣泛、全面發展、個性鮮明,人人會教書,個個有“絕活”。
2、實施《宜昌市一中名師工程方案》,以經濟為杠桿,以科研為導向,營造名師成長的氛圍,形成名師脫穎而出的機制,努力培養一大批教育家型的名師。
3、鼓勵教師大膽開展課堂教學領域的改革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
科研興校,確保素質教育健康地發展
素質教育是一種集約型的教育,即以最少投入獲得*產出的教育,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是科研。我校科研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課堂40分鐘的效益,確保學生有足夠、固定的時間發展個性與特長。
1、強化我校教科室的管理職能,將它升格為學校中層行政管理機構,在校長的直接領導下負責管理全校行管、教育教學等各個方面的研究,辦好一報一刊,并以此為陣地,推動學校科研工作向縱深發展。2、科研工作圍繞實施主體教育,培養個性這一中心課題展開,以培養學生自治、自學、自強的能力為目標。
①推動智育強化自治。研究如何發揮學生參與學校與班級管理的作用,研究如何在各項活動中培養學生做合格公民的素質,使之成為高尚、文明、守紀、熱情、厚道的人。
②推動德育強化自學。研究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杜絕填鴨式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獲知的能力。
③推動體育強化自強。要研究如何在各項體育活動中培養學生自信、勇敢、堅強的心理品質和開拓進取的精神,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傳統的體育項目——武術、氣功等,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3、以常規專題研究與實驗課題研究為重點,帶動全校研究工作,做到組組有課題,人人搞科研。省市級三個實驗課題和學校三個常規課題要在三年內完成或取得突破性進展。學校擬在九八年秋季采取一個硬性措施:把每位教師每學期最少提交一份論文列入教師評估條件。
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學校特別注重對外交流與合作,使學校的辦學思路與世界接軌。先后與法國瓦多中學、澳大利亞圣·約瑟夫納基學院等學校結成友好學校。去年至今,先后有美國洛杉磯教育訪問團、瑞典塞德港市青年學生代表團、日本奧伊斯嘉代表團、臺灣三民中學代表團訪問我校,并開展了雙邊合作與交流活動。我校部分領導、教師也先后到西歐、澳洲、日本等國家和地區考察。
九十年來,學校已培養了2萬多名合格的高中畢業生,其中很多都已成為著名的專家、學者、社會名流。像中科院院士、青島海洋大學教授文圣常,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工程院院士潘垣,原北京天文臺臺長李啟斌,著名歌唱家蔡其平等都為國家的科技、教育、文化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ycyz/
baike.baidu/view/440342.htm
scnjw/jiaoyu/xxxx/zhongxue/2008041408410566.html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