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渝北區政府門戶網站,重慶渝北,渝北區,政府,主要為公眾提供政府信息。
渝北區,重慶渝北區政府門戶網站。部門街鎮,重慶渝北,渝快辦。
中國梨橙之鄉
中國果菜無公害科技
中國水煮魚之鄉
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全國民政工作先進區
中國*休閑旅游區
優秀旅游城區
全國政務公開示范點
渝北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大陸性季風氣候特點顯著。具有冬暖春早、秋短夏長、初夏多雨、無霜期長、濕度大、風力小、云霧多、日照少的氣候特點。常年平均氣溫17.3℃。極端*氣溫40℃,極端*氣溫–2℃左右。常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平均日照1340小時左右,平均無霜期319天。
2004年的氣候屬于正常年,年平均氣溫17.1℃,年內*溫度38.8℃,*溫度1.0℃。1月、2月、3月的月平均溫度均高于歷年同期的溫度,冬暖明顯,入春回暖快。年總降雨量1385.6毫米,比歷年降雨量平均值偏多。但其分布較均勻,只是9月份較多。年內共出現5次暴雨天氣,其中4次暴雨造成了損失。3月中旬、4月下旬出現寒潮天氣。3月和10月下旬持續陰雨。全年氣候總體情況屬正常偏好。
2005年年平均氣溫略高于常年,降雨接近常年,日照略偏少,冬干、秋爽,氣候也屬于正常年份。年平均氣溫17.2℃,*溫度36.5℃,*溫度0.7℃,年總降雨量1204.8毫米,日照987.9小時。該年降雨分布不均,1月份降雨比歷年同期平均數偏少79%,8月份降雨比歷年同期平均數偏多72%,全年出現3次大到暴雨天氣過程,*日降雨量達113.6毫米。3月上旬和4月上旬出現強寒潮天氣。7月25日到8月13日出現伏旱天氣。本年雖分別出現暴雨、伏旱、寒潮等災害性天氣,但持續時間短、強度輕,氣候亦屬正常年份。
渝北區內民族構成,漢族約占99.7%,少數民族有壯族、滿族、白族、傣族、布衣族、朝鮮族、侗族、瑤族、土家族、哈尼族、黎族、傈粟族、佤族、水族、東鄉族、拉祜族、納西族、景頗族、土族、仫老族、羌族、布朗族、毛南族、怒族、京族、獨龍族等28個,總人口1948人,約占全區總人口的0.03%。
渝北區域地質屬沉積巖廣泛發育區,地質形態為華鎣山帚狀褶皺束和宣漢~重慶平行褶皺束,褶皺帶呈北北東向展布,狹長而不對稱,褶皺緊密,向斜寬,背斜窄,斷裂少。地貌多呈壟崗狀,山體雄厚,長嶺崗、饅頭山、桌狀山錯落于嶺谷間,地勢起伏較大。喀斯特地貌分布較廣,谷坡河岸多溶洞。過境主要河流有長江和嘉陵江。嘉陵江沿區境西南邊境流過,有后河注入。區境中、東部有寸灘河、朝陽河、長堰溪、御臨河注入長江。長江沿區境東南邊境流過。
總體上講,在主城九區和近郊區縣當中,渝北發展農業生產的自然稟賦比較差。但是特殊的地形地貌也造就了我區比較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以溫泉為特色的統景風景區、以溶洞為特色的排花洞和張關風景區、以森林為特色的玉峰山公園,在全市享有較高的知名度。
全區有野生脊椎動物87種,其中哺乳動物19種,鱗介類21種,禽類40種,爬行類7種。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動物有錦雞、鱘魚、水獺等。水資源除長江、嘉陵江過境水外,尚有御臨河常年過境地表水量約17億立方米,區境內年平均降雨水量10億立方米,地下水流出地表總量約1.1億立方米。礦產資源主要有煤、天然氣、硫鐵礦、砂金、含鉀凝灰巖、石灰巖、石英砂、陶瓷土、耐火粘土等19種,均有不同程度開采。鐵山坪一帶有野生植物97科219屬329種,其中野生中藥材123種。
古遺址有洛磧新石器時期古人類活動遺址、漢代崖墓群、南宋抗元名城多功城、宋代狀元馮時行寓所“縉云故里”及“狀元井”、明代“六朝元老”少師兼吏部尚書追贈太師蹇義墓、清初白蓮教據點辜寨坪等。
渝北區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氏族社會,即有土著居民在境內居住,縣境在周代屬巴國,秦漢至西晉屬巴郡江州縣。東晉時屬枳縣,南北朝時并入巴縣。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設置江北廳,史稱“江巴分治”,屬重慶府。民國二年(1913年)改江北廳為江北縣,江北縣從此得名,屬四川省川東道。
1949年11月30日江北縣解放,屬川東行署璧山專區,后屬江津專區。1976年1月歸重慶市管轄,1995年撤江北縣建渝北區。渝北歷史上出現了許多著名人士,比如北宋進士馮時行、明代六朝重臣蹇義、明朝翰林院學士江朝宗、民國著名富商楊粲三、紅巖英烈王樸,以及參與發起修建四川*條民營鐵路的留美碩士唐建章,武術大師趙子虬等。
轄區面積1452平方公里,其中,在重慶市都市區主城規劃面積2737平方公里中占456平方公里,戶藉人口112萬人。渝北區連續兩年(2004年、2005年),在重慶市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綜合考評中,列都市發達經濟圈*名。
201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15億元,增長12.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3044億元,增長20.4%。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25億元,增長34.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447億元,增長15.3%。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50億元,增長18%;可用財力達到164億元,增長47%。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28563元,比上年增長8.7%;農民人均純收入12458元,比上年增長11%。
渝北區兩大主城區之一龍溪街道距市政府駐地僅3公里。重慶江北國際機場位于區政府駐所地兩路街道,四期工程進展順利,2014年客運量達2973萬人次/年,名列全國十大機場第八位;國道210、212、319等高等級公路和新建的渝懷鐵路交匯渝北,西南地區*鐵路貨運編組站也將建設在渝北區;運輸的黃金水道長江、嘉陵江流經渝北區50公里。
渝北區具備日供水30萬噸,程控電話裝機容量為150萬門,川東及重慶地區無燃氣主干道貫穿渝北,區內有天燃氣配氣站10座。
渝北區擁有森林州萬畝,森林覆蓋率30%,城區綠化率達35%,區內有省級風景區統景溫泉城,亞洲*地下長河--張關溶洞、玉峰山和華望山森林公園、碧津公園、巴渝民俗文化村、恐龍化石展覽館等景點。西南政法大學、重慶大學醫學研究院、川外南方翻譯學院、三峽聯大外語學院、市一中寄宿學校、市八中等院校先后來渝北辦校,區境內的龍湖花園等6個小區被評為市“十佳住宅小區”。
全區森林覆蓋率達30%,建成區綠地率達37%,城市中心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2平方米。區域水環境和聲環境穩定達標,空氣環境質量優良以上天數所占比例常年達80%以上。秉承“執政為民,服務發展”的宗旨,制定實施了整治發展環境“四條禁令”(嚴禁有令不行、嚴禁辦事拖拉、嚴禁吃拿卡要、嚴禁態度刁蠻)和“六項制度”(部門服務社會評議制、企業辦事首問責任制、“經濟110”舉報投訴制、“三亂”資金財政直接支付制、損害發展環境曝光制、改善發展環境首長負責制),區內發展軟環境良好,對外具有廣闊良好的合作前景。
區內重要的古代遺址有:洛磧新石器發掘遺址、分布于御臨河上段山崖的漢代崖墓群、翠云南宋抗元名城多功城、洛磧宋代著名狀元馮時行寓所“縉云故里”及“狀元井”、大竹林明代吏部尚書蹇義墓葬(當地稱“天官墳”)、回興黃桷坪于學忠將軍舊居等。
渝北區位于重慶市區東北部、長江北岸與嘉陵江東岸的三角地帶,地跨北緯29°34′45"~30°07′22"、東經106°27′30"~106°57′58"之間,幅員1452平方公里。是重慶的航空港、主城區的一部分。區境東鄰長壽區,南與江北區比鄰并同巴南區、南岸區、沙坪壩區隔江相望,西連北碚區、合川市,北接四川省廣安市的華鎣市、鄰水縣。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