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羅漢、四大天王等像。清朝嘉慶至咸豐年間公元1796一1860年又加以修葺,并增建觀音殿等建筑。現(xiàn)存寺廟主要是明清時格局和規(guī)模。殿內(nèi)塑釋迦牟尼、被稱為千佛山首剎。天王殿及僧寮、興國禪寺又加擴建。宋代時,大雄寶殿、興國禪寺始建于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庫房等全部予以重修,明成化四年1468年重建,地藏王菩薩。
佛教文化,寺院動態(tài)。
千佛山風景優(yōu)美,層巒迭嶂,蒼秀深幽,是濟南市著名的游覽勝地。它古稱歷山,相傳舜虞曾躬耕于此,故有舜耕山之稱。隋唐時期,山東佛教昌盛,這里的懸崖峭壁上雕鑿了眾多佛像,又建千佛寺,故稱名“千佛山”。其中唐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建造的興國禪寺規(guī)模*,被稱為千佛山首剎。
宋代時,興國禪寺又加擴建。宋末明初,因連年戰(zhàn)亂,寺院“殿堂蓁蕪,無存一磚一瓦”。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蘇賢捐資重建,大雄寶殿、天王殿及僧寮、庫房等全部予以重修,殿內(nèi)塑釋迦牟尼、地藏王菩薩、十八羅漢、四大天王等像。明朝劉敕的《詠興國寺》一詩生動描繪山色古寺的優(yōu)美:“數(shù)里城南寺,松深曲徑幽。片湖明落日,孤蜂插清流。云繞山僧室,苔侵石佛頭。洞中多法水,為客洗煩愁。”清朝嘉慶至咸豐年間(公元1796一1860年)又加以修葺,并增建觀音殿等建筑。現(xiàn)存寺廟主要是明清時格局和規(guī)模。
近幾年來,全體僧眾在佛底方丈的帶領(lǐng)下,積極籌款維修寺廟,保護文物古跡,使這座千年古剎煥發(fā)新的生機和活力。1983年,興國禪寺被國務(wù)院確定為漢族地區(qū)佛教中國重點寺院。1984年10月交給僧人管理使用,1985年1月,在這里成立了濟南市佛教協(xié)會籌備辦公室。1月20日,興國禪寺僧人及周圍信徒約六十人在這里舉行了“文化大革命”后*次佛教活動,4月20日開始對外開放,接待四方信眾及中外來賓。1987年開始修復(fù)鐘、鼓樓及大雄寶殿,現(xiàn)已全部竣工,殿內(nèi)佛像也得到修整,恢復(fù)原貌。寺內(nèi)還開設(shè)了法物流通處、茶水供應(yīng)處,為廣大群眾和來賓服務(wù),并做到了生活自給有余。
興國禪寺在千佛山之陰半山坳中。始建于隋開皇年間(627—649)改稱光國禪寺。后遭兵燹,殿宇殘毀。明成化七后(1471年),德王府內(nèi)官蘇賢重修佛殿僧舍。清嘉慶、咸豐間迭經(jīng)拓修,始成以門坊、殿閣、洞窟及摩崖造像為主的建筑格局。寺順依山勢,作東西狹長布局,全長220米,占地1.25萬平方米。現(xiàn)存東西兩院。山門起于陡崖梯道之上,額嵌“興國禪寺”泥金巨匾。兩側(cè)嵌石刻對聯(lián):“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經(jīng)聲佛嘖,喚回苦海夢中人。”西院南側(cè)峭壁陡立,俗稱“千佛崖”,現(xiàn)殘留隋開徒皇年間摩崖造像60余尊。崖下有龍泉、極樂、黔婁三洞,亦雕有大小佛像。大雄寶殿居西院,坐東面西,正中供釋迦牟尼金身塑像,兩側(cè)陪侍文殊、普賢及佛門十大弟子泥塑立像。殿前分列南北配殿,供地藏菩薩、千手觀音、釋迦牟尼涅塑像。區(qū)院名歷山院,供奉泰山娘娘、文殊菩薩。院中起“一覽亭”。亭南石壁上砌方形石臺,臺上遺存明清時殿閣3間,原祀文昌帝君。臺兩側(cè)各起單間配廂,原祀朱衣使者和魁星。閣東崖下為魯班和舜祠。千佛崖造像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詩詞
興國禪寺
今過歷山之麓,
左為喧嘩都市,
右乃古剎蘭若。
禪曰:佛從西方來。
我從西來而東向,
卻只是凡人一個。
悠揚的誦經(jīng)聲應(yīng)在山腰里回蕩著,
山腳下,我卻只得去臆想。
想舊年曾留連于云中清寺,
空寂的殿腳梁間,
氤氳繚繞著落寞;
思索就如佛前的煙縷樣無跡無痕,
心緒也若線香余燼一般蒼白纖弱。
今過歷山之麓,
左為所來之城,
右乃久違古佛。
興國禪寺,在千佛山山腰,占地3000平方米,是山東著名香火勝地。據(jù)明成化七年(1471年)石志記載,該寺曾,遭兵火破壞,成化四年(1468 年)8月3日,德王府內(nèi)官蘇賢游覽千佛山,看到當時情景,不勝慨嘆,于是捐資建佛殿、僧房、廚房、糧倉等。殿內(nèi)塑釋迦牟尼、大悲觀音、地藏王菩薩、十八羅漢、四大天王。寺門朝西,上額刻有原中國佛教協(xié)會主席、書法家趙樸初題寫:“興國禪寺”四字。楹聯(lián)石刻:“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經(jīng)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為濟南清未秀才楊兆慶書寫。門內(nèi)兩側(cè),有鐘鼓二樓。進寺門南側(cè),千佛崖石壁上鐫刻佛像多尊。山崖由西向東依次有龍泉洞、極樂洞、洞天福地石坊、對華亭。 院內(nèi)有彌勒殿、觀音殿、達摩殿、玉佛殿及禪堂。東側(cè)大雄寶殿供釋迦牟尼、觀音菩薩和多尊羅漢。
興國禪寺位于濟南市南約2.5公里處的千佛山上,坐落在千佛山陰山半腰,南依峭壁,北面泉城,是千佛山的主體建筑。創(chuàng)建于隋開皇年間,時稱“千佛寺”。唐貞觀年間,經(jīng)擴建,改稱為“興國禪寺”。自元代始,“三月三”,“九九”重陽節(jié)均舉辦廟會。明代寺院擴建,遂成香火勝地。整個寺院殿宇亭廊錯落有致,蒼松翠柏儲綠泄?jié)櫍娐曈銦熆澙@,大有深山古剎之妙趣。1983年國務(wù)院公布為中國143家重點寺院之一。
每逢九月九重陽節(jié),濟南人民都來千佛山登高賞秋,自然要進廟拜佛、參觀游覽。另外有一處“齊煙九點”也是人們必游之地。在“齊煙九點”牌坊處眺望四方,視野開闊,北郊平原的臥牛山、華山、鵲山、鳳凰山、標山、藥山、北馬鞍山、粟山、筐山等群山拱衛(wèi),盡收眼底。
千佛崖·極樂洞
千佛崖,在興國禪寺院內(nèi)南側(cè)。崖上有隋開皇七年至開皇十五年(公元587~595年)所鐫刻的佛像,共9窟130余尊,是濟南地區(qū)雕鑿歷史較早的石窟造像群。極樂洞是其中的主窟,有大小佛像87尊。中間一尊為阿彌陀佛,盤膝禪坐,高3米,身后飾佛光,法相端莊。左右為大勢至與觀世音菩薩,侍立,高也近3米。其他各窟,皆散落在洞外石壁上。有的高居壁頂,有的舉手可及,有的一二尊成窟,有的三五尊成區(qū),參差錯落。這些佛像,雕刻精致,刀法純熟,線條流暢,體態(tài)豐腴,栩栩如生。有的身著錦衣,有的手拈蓮花,有的凝神蹙眉,有的結(jié)跏趺坐,有的合掌禪定,神態(tài)各異,惟妙惟肖。洞內(nèi)曾嵌清代著名詩人施閏章的碑記。
“文化大革命”中,佛像遭到人為破壞。1979年3月,市政府撥專款,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組織專業(yè)人員按原樣進行修復(fù),再度生輝。
龍泉洞
龍泉洞位于興國禪寺西門內(nèi)南側(cè),在高聳的石壁下。壁上翠柏挺拔如蓋,老榆枝柯交葛,山風吹來,呼嘯作響,如龍吼,故名。洞口上方石壁篆書“龍泉洞”三字,為濟南當代已故書法家任曉麓題書,筆勢遒勁,瀟灑俊秀。洞內(nèi)東側(cè)與極樂洞相通。南側(cè)石壁鑿有多尊佛像,其中一尊彌勒像,為劉景茂于隋開皇七年(公元587年)正月造,是千佛山年代最早的造像。佛像下面有一小門,門內(nèi)是一深潭,稱“龍泉”,水清見底。洞內(nèi)穹窿石壁早先懸有鐘乳,后經(jīng)開掘,形成現(xiàn)在這種半人工半天然的長方形式。
黔婁洞
“洞天福地”石坊在黔婁洞的東側(cè),橫跨于對華亭西門石級上。坊上匾額書寫“洞天福地”四字。該坊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字為護理山東巡撫江蘭所書。石坊雖不算大,但雕刻卻很有特點,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石坊通體用青石仿木結(jié)構(gòu)雕砌而成,形成二柱一樓式,飛檐起脊。石脊兩側(cè),飾有花紋,刀法純熟,線條流暢,頗有韻致。兩端雕有正吻。檐的四角下,原有風鈴各一枚,清風稍吹,鈴聲遠揚。檐上雕有瓦垅,檐下云頭斗拱承托,拱下額枋分別刻有流云飾紋和二龍戲珠、獅子滾繡球等浮雕。兩柱下石鼓渾厚。整體結(jié)構(gòu)勻稱協(xié)調(diào),構(gòu)思奇巧,古樸典雅。坊的南側(cè),為懸崖峭壁,蔥郁的樹叢中,隱有石佛一窟。坊北側(cè)有古椿樹垂蔭,將石坊襯托得更富情趣。
對華亭
對華亭在興國禪寺東南隅小獨院內(nèi)。該院坐落于峭壁之下10余米高的平臺上,院門懸木刻匾額,上書“對華亭”三字,集于趙孟頫書帖。亭始建于明代,位于院落北側(cè),因遙對“華不注”山而得名。昔日為僧人面壁誦經(jīng)、修心養(yǎng)性之處。幾經(jīng)興廢,1995年被改建為藏經(jīng)樓,二層,朱紅柱,橙黃瓦,雙檐起脊,雕梁畫棟,蔚為大觀。該亭位置奇絕,視野開闊,憑欄遠眺,一覽無余,可將泉城畫圖盡收眼底。每當陰雨季節(jié),浮云穿堂而過,飄飄渺渺,朦朦朧朧,堪稱仙境。
萬佛洞
在千佛山北麓,集中國“莫高”、“龍門”、“麥積”、“云崗”著名四大石窟之精華,塑佛主、菩薩、弟子、天王、力士近三萬尊,游人至此,可一瞻北魏、唐、宋造像之風彩。此外,還散落著唐槐亭、“齊煙九點”、“云徑禪關(guān)”古坊等名勝。 萬佛洞為一長約500余米的山洞,在洞中有23000余尊各式各樣的佛像。
千佛山
千佛山古名歷山,又名舜耕山。位于山東濟南市南約2.5公里。千佛山峰巒起伏, 林木森森,恰似濟南的天然屏障。它是濟南三大(趵突泉、大明湖)名勝之一。
千佛山古稱歷山,亦名舜耕山。相傳上古虞舜帝為民時,曾躬耕于歷山之下,因 稱“舜耕山”。 據(jù)史載:隋朝年間,山東佛教盛行,虔誠的教徒依山沿壁鐫刻了為數(shù)較多的石佛,建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山。
沿盤道西路登山,途中有一唐槐亭,亭旁古槐一株,相傳唐朝名將秦瓊曾拴馬于此。半山腰有一彩繪牌坊,即“齊煙九點”坊。登上一覽亭,憑欄北望,近處大明湖如鏡,遠處黃河如帶,泉城景色一覽無遺。
千佛山上的石佛雕刻集中在興國寺后的千佛崖上。興國寺又名千佛山寺,始建于唐代,后經(jīng)歷代增建,規(guī)模漸大。寺門外西南上方的山崖上刻有“*彌化”四個篆體字,每字約有4米見方。千佛崖上有隋代石佛60余尊,年代悠久,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
千佛山之東,佛慧山上也有雕刻石佛。其中主峰山麓有一佛龕,內(nèi)有一尊頭部佛像,高7米,寬4米多,俗稱“大佛頭”,這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石雕。1959年辟為千佛山公園。 。
1981年,市政府下文,將山南的北魏黃石崖造像、佛慧山造像和開元寺遺址,以及山東麓的辛亥革命烈士陵園,劃歸于千佛山風景區(qū)。1995年,山東省將千佛山列為全省七大風景名勝區(qū)之一。
興國禪寺依山而建,共有7座殿堂,分四個院落,禪院深邃幽靜,殿宇雄偉壯觀,殿堂分布錯落有致。整座寺廟迤邐山腰,古樸莊嚴。千佛山興國禪寺這四個禪院習稱“東廟”和“西寺”。東廟原是一個佛、道、儒各教混雜的院落,現(xiàn)為興國禪寺的禪院。院內(nèi)有大舜廟、文昌閣、魯班詞和碑廊等,反映出我國古代的傳統(tǒng)文化和佛教文化相互交融的特色。西寺是興國禪寺的主要部分。
從西盤路拾級而上,經(jīng)過古木掩蔭的唐槐亭、齊煙九點坊,穿過“云徑禪關(guān)”坊,迎面就是興國禪寺的山門。山門朝西,門樓上黑色大理石上雕刻著當代中國佛教協(xié)會主席、書法家趙樸初先生題寫的“興國禪寺”四個蒼勁端莊的金色大字。大門兩側(cè)石刻有一副對聯(lián):“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經(jīng)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為清末秀才楊兆慶書丹。意思是說,人世間追求功名利祿的人會被寺院早晨的鐘聲和晚上的鼓聲所驚醒,拋棄名利欲望,而在人海中苦苦追尋的人也會被驚聲佛號喚回來。這是一幅典型的勸世聯(lián),其中蘊涵的哲理,可謂發(fā)人深省,引人深思。
進門兩側(cè),鐘鼓二樓矗立。迎門天王殿,彌勒佛笑迎天下客。二進院落,大雄寶殿在寺內(nèi)東側(cè),坐東朝西,雄偉壯觀。殿內(nèi)正中蓮花寶座上,供奉著佛祖釋迦牟尼塑像,兩側(cè)菩薩、羅漢侍立,南北側(cè)分別塑普賢、文殊菩薩和阿難、迦葉等十大弟子。釋迦牟尼塑像背后,南無觀世音菩薩塑像面東站立,左右侍童子。玉佛殿在大雄寶殿北側(cè),坐北朝南,殿中央佛龕內(nèi)供釋迦如來坐像,白玉石質(zhì),由泰國請來。玉佛西側(cè)佛龕內(nèi)供奉地藏王菩薩。菩薩殿在大雄寶殿南側(cè),坐南朝北,中央佛龕內(nèi)供觀世音菩薩,東西兩側(cè)分別為地藏菩薩、千手觀音菩薩。寺院中央有一座大殿,殿內(nèi),彌勒佛塑像迎山門趺坐,其背后,韋馱菩薩面東站立。
殿后北側(cè)架長廊,壁嵌國家副主席董必武、詩人郭沫若、書法家趙樸初游千佛山詩刻題記。其中1959年春郭沫若《登歷山》詩曰:“俯瞰齊州煙九點,踏尋崖窟佛多尊。半輪新月天心吐,一片東風掃雪痕。”與長廊相對,南側(cè)千佛崖危立,崖上鐫刻隋代佛像多尊。山崖由西向東,依次有龍泉洞、極樂洞、黔婁洞、洞天福地坊、對華亭等古跡。
寺內(nèi)最吸引人的是南崖的千佛崖,這里有9個石窟,是隋開皇七年至二十年間(公元587—600年)劉茂景所造的佛教鑿石造像,還有部分是唐代貞觀年間造像,尚能看出全貌的有130余尊,鏤刻精湛,是研究隋唐石刻藝術(shù)的重要史料。其中極樂洞中的佛像最為宏偉、精湛。極樂洞內(nèi)有佛像20余尊,正面石壁上刻有西方三圣,中間阿彌陀佛像高3米,跏趺而坐,左右侍立觀世音、大勢至二大士像,各高2.5米,三圣佛神態(tài)安詳自如,雕工精細,線條優(yōu)美,是隋代石刻精品。
龍泉洞內(nèi)有水深3米的泉水,洞內(nèi)有懸?guī)r浮雕佛像20余尊。另有黔婁洞,是春秋時齊國高士黔婁隱居之所。洞深數(shù)丈,曲折回環(huán),內(nèi)有一20多平方米的空洞,洞高約2米,中鐫黔婁坐像,洞內(nèi)的6尊佛像已殘缺不全。相傳黔婁在此隱居居時,魯國、齊國都來相邀,黔堅辭不就。黔滿腹才華,卻一貧如洗,死時人長被短,蓋頭露足,有人要把被子斜過來覆蓋全身,其妻說:“斜之有余,不如正之不足,先生生前不斜,死后斜者,不是先生之意”。東晉詩人陶淵明贊嘆道:“安貧守賤者,自古有黔婁。好爵吾不榮,弊服仍不周。”寺內(nèi)北部有對華亭,建在高出寺院10米的峭壁問,原是僧人坐禪、講經(jīng)之所,現(xiàn)為興國禪寺的客堂。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wǎng)絡(luò),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nèi)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