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35所示范性軟件學院的高校之一和首批9所獲批設立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的高校之一。工、是國家“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和“211工程”項目重點建設高校之一,管、理、直屬教育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是以信息與電子學科為主,是全國56所設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文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
university,校長信箱,書記信箱,一網通辦。
學校建有南北兩個校區,北校區位于*西安高新科技開發區,學校的科研機構全部設立在此,教學方面以培養研究生為主。
南校區位于風景秀麗的終南山腳下,主要從事本科生教育。
學院名稱 | 專業名稱 |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工程學院 | 通信工程、電子技術、信息工程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絡工程、教育技術學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 | 激光技術、紅外線技術、應用物理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 | 應用數學、概率統計、運籌與控制、信息與計算機科學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 英語、日語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學院 | 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空間科學與技術學院 | 測控通信、導航控制、智能探測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學院 | 電子信息工程、生物醫學工程、信息對抗技術、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智能科學與技術、電磁場與天線技術、遙感科學與技術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 電子機械、工業設計、自動控制、電氣工程、測控工程與儀器、電子封裝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 信息管理、工商管理、工業工程、金融學、電子商務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 | 心理學、哲學、政治學、中文、歷史學、藝術學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軟件學院 | 軟件學院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 | 生物醫學工程、生物技術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先進材料與納米科技學院 | 材料科學、工程和應用化學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網絡與繼續學院 | 計算機信息管理、計算機網絡技術、軟件技術、電子商務、計算機應用技術、通信技術、機械制造與自動化等24個專業 |
截止2014年學校擁有2個一級國家重點學科,擁有27個省部級重點學科,擁有1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0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0個博士學位授權點,101個碩士學位授權點,7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48個本科專業,2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5個*特色專業。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重點學科一覽表
一級*重點學科(2個) | 二級*重點學科(7個) |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信號與信息處理 |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物理電子學 |
電路與系統 | |
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 | |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 |
軍隊指揮 | 密碼學 |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 |||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機械工程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控制科學與工程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軍隊指揮學 | 物理學 | |
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 | ||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光學工程 |
機械工程 | 數 學 | 物 理 學 |
儀器科學與技術 | 控制科學與工程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軟 件 工 程 | 軍隊指揮學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 | |||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數學 | 光 學 工 程 |
機 械 工 程 | 儀器科學與技術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物 理 學 |
控制科學與工程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生物醫學工程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工商管理 | 公共管理 | 應用經濟學 | 教育學 |
統計學 | 軍隊指揮學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軟件工程 |
截至2014年,資料來源于校官網 |
省部級重點學科 | ||
---|---|---|
學 | 無線電物理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信號與信息處理 | 機械電子工程 | 外國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 |
密 碼 學 | 情 報 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計算機軟件與理論 | 軍事通信學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光學工程 | 生物醫學工程 | 計算機系統結構 |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 電路與系統 | 材料物理與化學 |
思想政治教育 | 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 | 計算數學 |
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 | 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 |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 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 | 物理電子學 |
軟件工程 |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 | 光 學 |
運籌學與控制論 | 機械設計及理論 | 導航、制導與控制 |
名稱 | 人數 |
---|---|
博士生導師 | 222人 |
碩士生導師 | 759人 |
兩院院士 | 9人 |
長江學者 | 14人 |
*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 9人 |
973計劃首席科學家 | 3人 |
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千人計劃”)專家 | 8人 |
*“百千萬人才工程”培養對象 | 8人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獲得者 | 4人 |
*級教學名師獎 | 4人 |
*級教學團隊 | 6個 |
首屆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 2人 |
首屆“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 | 1人 |
*青年千人計劃 | 1人 |
*外專千人計劃 | 2人 |
*青年科技獎獲得者 | 3人 |
光華工程科技獎獲得者 | 26人 |
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 17人 |
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 150人 |
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 50人 |
教育部創新團隊 | 6個 |
陜西青年科技獎獲得者 | 7人 |
陜西“百人計劃” | 8人 |
陜西“三秦學者” | 2人 |
兩院院士 |
---|
王小謨、孫玉、段寶巖、保錚、于全、包為民、張錫祥、張光義、沈緒榜 |
*教學名師 | |||||
---|---|---|---|---|---|
序號 | 姓 名 | 職 稱 | 所在學院 | 時 間 | 屆 數 |
1 | 梁昌洪 | 教 授 | 電子工程學院 | 2003 | *屆 |
2 | 孫肖子 | 教 授 | 電子工程學院 | 2006 | 第二屆 |
3 | 傅豐林 | 教 授 | 通信工程學院 | 2007 | 第三屆 |
4 | 劉三陽 | 教授 | 數學與統計學院 | 2008 | 第四屆 |
*教學團隊 | |||
---|---|---|---|
序號 | 團隊名稱 | 帶頭人 | 時 間 |
1 | 國家電工電子教學基地教學團隊 | 孫肖子 | 2007年 |
2 | 微波教學團隊 | 梁昌洪 | 2007年 |
3 | 通信電路與系統課程教學團隊 | 傅豐林 | 2008年 |
4 | 軟件工程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 陳 平 | 2009年 |
5 | 大學數學課程教學團隊 | 劉三陽 | 2009年 |
6 | 信息安全專業教學團隊 | 李 暉 | 2010年 |
學術名家
王諍:*電子通信行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1955年開國中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創始人兼首任校長。他開創了*無線電通信事業、無線電偵察事業、新聞廣播事業、氣象事業、電子工業、人民郵電事業,在雷達、電子對抗方面做出了*貢獻。直到今天,國家信息產業部、中電集團以及航空航天、遙感遙測、廣播電視領域的各大產業集團和*電信、*移動、*聯通、*網通、*鐵通等各大運營商都始終不忘王諍是電子行業的奠基人、開拓者。
李默芳:世界電信組織杰出貢獻獎(GSM獎)得主,前*移動通信集團公司總工程師,是擁有4億用戶的全球較大移動運營商的技術掌門,瑞典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著名電信技術專家。
王中林:歐洲科學院院士,*科學院外籍院士,佐治亞理工終身教授,世界著名納米技術專家,其成果“納米發電機”入選2006年世界十大科學發現。
畢德顯:*科學院院士,電子學家,教育家,*雷達工程系的創始人。
孫俊仁:*工程院院士,電子工程專家,參與創建了**雷達工程系。
羅沛霖:*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工程院成立創議人之一),電子學家,*電子信息工程系創始人,主持我國*部超遠程雷達和*代計算機研制。
陳太一:*工程院院士,通信工程專家,*人民解放軍通信兵部總工程師,*信息論系的創始人,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會主任。
保 錚:*科學院院士,電子學家,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人民解放軍空軍顧問。
郭桂蓉:*工程院院士,中將,通信與電子技術專家,前國防科技大學校長。
王 越:*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信息系統專家,前北京理工大學校長,國防科工委顧問。
張錫祥:*工程院院士,電子戰專家,*雷達有源干擾領域的帶頭人。
包為民:*科學院院士,航天運載器科學家,主持*遠程戰略導彈控制系統設計,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等多項*獎項。
張堯學:*工程院院士,計算機專家,*首臺路由器、路由交換機發明者,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現任國務院學位辦公室主任。
于 全:*工程院院士,通信工程專家,總參第六十一研究所總工程師。
陰和俊:*科學院副院長,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神舟七號副總指揮,嫦娥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前中科院電子所所長。
楊 宏:神舟飛船系統副總設計師 ,神舟五號”飛船副總設計師,“神舟六號”飛船副總設計師,“天宮一號”總設計師(*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系統總設計師)。
王志剛:前*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2003年-2011年),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神舟七號副總指揮,嫦娥探月工程副總指揮,現任科技部副部長。
熊群力:現任*電子科技集團總經理(2011年至今)。前*電子信息產業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兼*電子學會副理事長、*通信學會常務理事、國家863計劃專家委員會委員。
武向平:著名宇宙學家,中科院北京天文臺首席科學家,國家天文臺理論天體物理研究所所長,973項目“宇宙*縷曙光探測”首席科學家,被認為有希望奪取諾貝爾獎。
肖國鎮:*現代密碼學研究的主要開拓者、*密碼學界的宗師,他提出的關于組合函數的統計獨立性概念,以及進一步提出的組合函數相關免疫性的頻譜特征化定理,被國際上通稱為肖—Massey定理,成為密碼學研究的基本工具之一,開拓了流密碼研究的新領域,現任亞洲密碼學會執行委員會委員,*密碼學會副理事長,國際信息安全雜志編委會顧問,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信息安全與保密研究所所長。
段寶巖:現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973項目“新一代大射電望遠鏡FAST光機電一體化創新設計”首席科學家,總裝備部衛星有效載荷專家組成員,*電子科技集團先進制造技術專家組成員,兼任國際計算力學學會(ISCM)會員,*電子學會會士及電子機械工程分會副主任員,全國機械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電子機械工程》雜志主編。
陳 平: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軟件工程專家,第36屆面向對象語言與系統技術國際學術會議程序委員會主席,國際標準化組織(ISO)C++語言標準化技術專家,較新C++語言標準的制定者之一,IEEE高級會員,教育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指委員。
郝 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著名微電子技術專家,國家中長期規劃綱要“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礎軟件產品”科技重大專項實施專家組組長,國家重大基礎研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總裝備部軍用微電子專家組組長,當選為我國科技進步做出重要貢獻的2010年度人物。
李建東:西電通信工程學院院長,國家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重大專項實施方案編制組專家,*寬帶無線自組織網絡學術帶頭人,主持了制定了震驚世界的WAPI無線網絡安全標準,信息產業部寬帶無線移動通信技術專家組成員兼寬帶無線接入工作組副組長,總裝備部通信導航測控專業專家組成員。
來學嘉:國際著名密碼學專家,國際密碼學會高級會員,IDEA密碼的發明者,IDEA密碼成為全球通用的加密標準。
寇衛東:通信工程專家,IBM軟件集團兩岸三地大中華區總工程師、總架構師,國際電子與電氣工程師學會資深會員,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綜合業務網理論及關鍵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新*首名通信博士。
馮登國:著名密碼學專家,信息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計算機網絡入侵防范中心主任,863專家組組長。
田 捷:西電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IEEE Fellow ,著名生物醫學工程專家,973 “分子影像關鍵科學技術問題的研究”首席科學家,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張良杰:美國IBM研究總部電子商務部門資深研究員,IEEE計算機學會服務計算技術委員會主席,IEEE電子商務委員會副理事長,IBM華生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服務計算領域的重要發起人之一。
劉兌現:IEEE fellow ,天線工程專家,美國IBM Thomas J. Watson研究中心研究員。
王 革:美國IOWA大學教授,國際X-CT領域杰出專家,螺旋CT和錐束CT研究先驅,AIMBE Fellow,IEEE Fellow,美國國家基金會NSF和NIH的評審組專家, 北京大學客座教授。
李 薦:美國University of Florida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教授,IEEE Fellow。
駱清銘:國際光學工程學會會士(SPIE Fellow),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兼任光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常務副主任,生物醫學光子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生物醫學光子學教育部網上合作研究中心主任,863計劃生物信息技術主題管理專家。
黃湘冀:加拿大多倫多約克大學終身教授,博導,信息檢索、數據庫和知識管理領域*國際學術會議ACM CIKM2010大會主席,多個ACM/IEEE知名國際會議程序委員會主席,美國國家基金會NSF、加拿大國家基金會NSERC和SSHRC的評審組專家。加拿大2008青年學者創新獎和2007杰出青年教授獎獲得者。
施滸立:機械電子工程專家,**位工學和理學雙科博士,*電子學會電子機械工程分會副主任。
趙 衛:光學技術專家,中科院西安光機所所長,瞬態光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左群聲:*電子科技集團副總經理,黨委書記,前*電子科技集團第14所所長。
楊 軍:*電子信息產業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黨組成員。
王紹祥:*電子信息產業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兼任*雷達學會副理事長、國家863計劃專家組專家。
殷禮明:*長城工業公司總裁,原*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空間技術研究院總工程師。
李長印:*船舶重工集團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 樊家麟:西飛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
申安秦:*建筑材料集團公司副總裁兼總會計師。
張 陶:航天科技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
周 邁:*機械進出口集團執行總裁。
宋黎定:*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前山東航天電子技術研究所所長。
楊孟飛:*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前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所長,神舟飛船通信系統總設計師。
張榮橋:國家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
陳衍儀:中科院廣州電子所所長。
李居平:西安微電子技術研究所所長,*航天時代電子公司總工程師。
徐宏志: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大唐電信科技產業集團副總裁,兼電信科學技術第十研究所所長。
黃德雙:中科院智能所農業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主任。 竺南直:電子工業出版社通信與電子技術事業部主任。
劉志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信息科學部副主任。
劉勁松:信息產業部電子科學研究院仿真技術專家組成員,*光學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游余立:數字音頻編解碼算法(DRA)的發明人,我國*數字音頻編解碼標準。
何大可:國家高性能計算中心(成都)主任,信息安全與國家計算網格實驗室主任。
許志強:*科學院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項目專家組組長。
劉禮白:信息產業部第七研究所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臺自主開發GSM手機總設計師。
楊克武:*電子科技集團第13所所長。
劉泰康:*電子科技集團第33所所長。
陳 泓:航天五院504所副所長。
楊小牛:中電36所副所長。
王雙平:*電子科技集團第39所副總工程師。
高福民:*電子科技集團第39所黨委書記。
高振喜:*電子科技集團第39所副所長。
范國平:*船舶重工集團723所副所長,*艦船研究院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
陳信平:華東電子工程研究所副所長。
趙亞維:*電子科技集團第28所所長助理,28所系統裝備有限公司總經理。
苗建蘇:*電波傳播研究所202室副主任,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鄭世寶:載人航天工程數字電視系統地面設備總設計師,教育部數字技術網上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
陳俊壁:通信軟件與專用集成電路設計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學術帶頭人。
劉文平:國防微電子專家組成員,西安微電子研究所總工程師。
趙國慶:電子對抗研究所所長,總裝備部綜合電子戰專家組成員和國防973專家組組長。
張洪華:“嫦娥一號”衛星GNC分系統主任設計師,航天五院研發技術控制與推進領域專家組組長兼航天器智能自主控制分領域責任專家。
盧科學: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CDMA研究所所長。
陳山枝:電信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大唐電信集團副總工程師,863專家。
郭立新:*青年科技創新獎獲得者。
陳愷于:貝爾(基礎)科學研究院研究院研究員。
孫曉蓉:貝爾(基礎)科學研究院研究院研究員。
吳 楓:微軟亞洲研究院研究員,微軟四少之一。
賈 潁:英特爾*研究中心平臺研究實驗室研究經理。
閻鳳侖: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總工程師。
張秉軍:天津光電通信公司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
李達全:深圳桑達電子總公司總工程師。
施巍松:對軟件有關系系統做出重大貢獻的青年科學家。
龔 光: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終身教授。
丁存生: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國際密碼學專家。
崔鐵軍:電磁與微波工程專家,東南大學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東南大學無線電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
張賢達:著名的信息與信號處理專家、清華大學教授,博導,長江特聘教授。
王江舟:世界著名移動通信技術專家,東南大學教授,863專家,長江學者。
李紅濱:北京大學教授,863專家。
祈 明:國家信息產業部信息安全專家組成員、華南理工大學電子商務學院常務副院長。
成孝予:電子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
李少謙: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抗干擾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主任,863專家。
汪學剛:電子科技大學信號處理與雷達系統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薛向陽: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系主任。
谷大武: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計算機學會YOCSEF上海副主席。
陳克非:上海交通大學信息安全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
張煥國: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信息安全專業學科帶頭人。
黃繼武:中山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兼中山大學信息安全技術研究所所長、軟件學院院長。
羅立民:東南大學理學院副院長,長江學者。
李大興:著名密碼學專家,山東大學網絡信息研究所所長、博導,863專家。
何 明:西北工業大學信號與信息處理學科負責人,現代信息與電子系統研究所所長,*電子學會首屆青年學術年會大會主席。
溫巧燕:北京郵電大學博士生導師。
謝冬青:湖南大學軟件學院副院長,湖南大學網絡安全技術研究所所長。
謝 玲:南京郵電大學黨委書記,校長。
莫 瑋: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校長。
郭長波:前重慶郵電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現廣西壯族自治區信息產業局局長、黨組書記。
謝維信:前深圳大學校長,模糊信息處理專家。
應啟瑞:深圳大學副校長。
劉衛國:西安工業學院副院長。
曾 平:西安石油大學副校長。
吳建華:陜西師范大學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副院長。
杜九林:陜西師范大學信息學院副院長。
吳仁彪:*民航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甘圣予:北京信息工程學院院長。
康耀紅;海南大學信息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海南省教育信息化專家委員會主任。
鮑長春:北京工業大學電子信息與控制工程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
燕慶明:江南學院常務副院長,教育部電工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周德儉:廣西桂林工學院副院長,*電子學會電子機械工程分會副主任委員。
官伯然: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天線與微波研究所所長。
軍事界
李貞——少將,解放軍軍事檢察院副檢察長,總政治部組織部顧問。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戚世權——少將,解放軍電子工程學院長。
張惠鈞——少將,國防科技大學副校長。
彭鋼——全國婦聯副主席中紀委常委,中央軍委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解放軍總政治部紀律檢查部部長,少將軍銜。
陳鴻猷——少將,南京軍區空軍副司令員。
劉明山——少將,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司令員。
傅鎮國——少將,總裝備部陸軍預研部部長。
李紀南——少將,總裝備部基礎信息部副部長。
徐宗昌——裝甲兵工程學院 教授、少將、博導。
許金裕——解放軍通信指揮學院院長,少將。
楊千里——少將,總參通信部副部長,*電子學會副會長。
鐘道隆——少將,總參通信設計院總工程師、總參通信部科技局局長、*人民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少將副院長,《逆向法巧學英語》創始人。
許祖慶——少將,總參謀部研究員
張殷龍——少將 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副總工程師
王立猛—— 少將 通信工程學院副院長
謝文魁——少將 總參通信指揮學院原副院長
夏代壽 ——少將 總參謀部南京 學院政治委員
王銀彪 ——少將 通信工程學院副院長
靳慶豐——少將總參四部原部長
王永良——空軍雷達學院科研部副部長兼全軍重點實驗室主任,“空軍十大杰出青年”。
高立元——-少將,解放軍理工大學副校長。
徐越彥——少將,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
楊書龍——少將,第二炮兵工程學院院長,二炮副總參謀長。
商業界
——聯想集團創始人、董事會主席(*IT業領軍人物)、被譽為*企業界的教父
曹之江——聯想創始人、董事會董事,原*副總裁
龔國興——柳夫人,聯想電腦IT部總經理,聯想ERP改造的幕后頂梁柱
李長印——*船舶重工集團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
周邁——*機械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執行總裁
徐宏志——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大唐電信科技產業集團副總裁,兼電信科學技術第十研究所所長、黨委書記。
肖良勇——海天天線董事長將曾壟斷*市場的國外的小靈通基站天線生產廠家全部逐出*。
樊家麟——西飛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
倪劍云——中電廣通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陶——航天科技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
王濤——濟南柴油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石油物資裝備(集團)總公司副總經理
王興俊——四通高科總裁
程錫元——上海電信總經理,上海信天公司董事長
馮仲良——香港大公報總經理
吳作東——溫州電信總經理,全國人大代表
姜純仁——陜西長嶺電子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劉建偉——海信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郭峰——IDN執行總裁及技術總監
葉樹亮——廈華電子董事長
曾李清——騰訊首席營運官.市場總監,副總裁,創始人之一
林揚——神州數碼執行總裁
楊軍——*長城計算機集團公司副總裁
張愛成——浪潮集團副總裁
楊勃——長江計算機(集團)公司的副總裁
彭海潮——長江通信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尚銘——中軟電信系統總部總經理
邱祖全——中興光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趙曉亮——中科紅旗軟件技術有限公司總裁
黃思源——中科紅旗公司副總裁兼嵌入式產品事業部總經理
施水才——TRS公司董事長,*軟件十大企業領軍人物、*新經濟人物100人
劉會陽——兆維科技總經理
孫力斌——南京聯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蔡蘇昌——凌云電器總公司總經理,全國“五一”勞動獎;建國50周年國慶大閱兵裝備保障工作中榮立個人一等功。
紀曉鐘——*華大集成電路設計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
劉天民 ——清華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
謝建鋼——黃河機電股份有限公司陜廣電網絡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何延祥——長安信息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李俊健——湖南遠景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侯秀英——新時代天地通董事長兼總經理
薛興昌——金自天正副董事長
馬良——亞信科技管理信息系統總監亞信公司MIS總監
王超——亞信公司副總裁 戰略市場部總經理
胡俊峰——亞信公司副總裁、新業務部總經理
張永平——深圳桑達電子總公司總經理
杜偉——北京國際交換系統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總監
郭德英——宇龍計算機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總經理。
申躍勝——東方賽博獵頭機構創始人、總經理
汪健輝——諾基亞(*)投資有限公司副總裁
浦小君——朗訊(*)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總監
張玉洪——前愛立信(*)有限公司市場總監
姚念康——IBM西北分公司總經理
邱小強——海信巴西有限公司任副總經理。
田開亮——北京富士通系統集成公司人力資源部部長
徐玉鎖——深圳遠望谷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周剛———蕪湖菱博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 總經理
黨委書記: | 陳治亞 | 校 長: | 鄭曉靜 |
黨委副書記: | 龍建成 蔣舜浩 | 副校長: | 郝躍陳勇楊銀堂張培營李建東 |
紀委書記: | 蔣舜浩 | 總會計師: | 劉延平 |
校長助理: | 高新波 |
王諍 (1931年2月) | 馮文彬 (1931年2月) |
劉光甫 (1932年1月至1934年) | 楊蘭史 (1932年1月至1933年3月) |
曾三 (1933年3月至1935年10月) | 吳澤光 (1935年11月至1942年3月) |
曾涌泉(1947年3月) | 楊村 (1948年) |
曹祥仁 (1949年11月至1950年3月) | 李濤 (1950年4月至1952年5月) |
周維 (1952年8月至1958年4月) | 黎東漢 (1960年11月至1963年4月) |
王赤軍 (1958年11月至1962年) | 歐陽文 (1962年至1964年8月) |
梁仁芥 (1963年7月至1964年12月) | 戴潤生 (1964年8月) |
張衍 (1965年至1978年) | 呂白 (1978年至1982年) |
朱仕樸 (1978年至1982年) | 杜義龍 (1982年9月至1984年9月) |
丁開政 (1982年9月至1988年) | 保錚 (1984年9月至1992年3月) |
吳海洋 (1986年至1996年4月) | 梁昌洪 (1992年4月至2002年4月) |
涂益杰 (1996年5月至2002年4月) | 李 立 (2002年5月至2008年6月) |
段寶巖(2002年4月至2012年7月)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是以信息與電子學科為主,工、理、管、文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直屬教育部,是國家“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和“211工程”項目重點建設高校之一、首批35所示范性軟件學院的高校之一和首批9所獲批設立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的高校之一。
學校前身是1931年誕生于江西瑞金的中央軍委無線電學校,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親手創建的*所工程技術學校。1958年學校遷址西安,1966年轉為地方建制,1988年定為現名。
建校80余年來,學校始終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是我國“一五”重點建設的項目之一,也是1959年中央批準的全國20所重點大學之一。20世紀60年代,學校就以“西軍電”之稱蜚聲海內外。毛澤東同志曾先后兩次為學校題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艱苦樸素”。
學校現建設有南北兩個校區,總占地面積約270公頃,校舍建筑面積130多萬平方米,圖書館館藏文獻約614萬冊,其中紙質文獻約234萬冊,電子文獻約380萬冊,中外文現刊1300種,擁有45種平臺的中外文電子資源,數據庫共計約120個,內容覆蓋了學校各個學科或專業。學校現有各類在校生3萬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700余人,碩士研究生近9000人。設有研究生院。設有通信工程學院、電子工程學院、計算機學院、機電工程學院、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人文學院、外國語學院、軟件學院、微電子學院、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空間科學與技術學院、先進材料與納米科技學院、國際教育學院、網絡與繼續教育學院等16個學院。
學校是國內最早建立信息論、信息系統工程、雷達、微波天線、電子機械、電子對抗等專業的高校之一,開辟了我國IT學科的先河,形成了鮮明的電子與信息學科特色與優勢。現有2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覆蓋6個二級學科)、1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33個省部級重點學科,1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0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7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50個本科專業。全國第三輪一級學科評估結果中,“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全國排名第二,“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全國排名第四。
學校樹立了以人為本、教師是大學核心競爭力的理念,鍛造了一支結構合理、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隊伍。現有專任教師1900余名,其中,博士生導師279人,碩士生導師845人。學校有院士4人,雙聘院士13人,“千人計劃”入選者8人,首屆“青年拔尖人才計劃”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講座教授14人,教育部創新團隊6個,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9人,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人,*教學名師4人,*教學團隊6個,973項目首席科學家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50人,*青年科技獎獲得者4人,“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獎獲得者4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培養對象8人,陜西青年科技獎獲得者7人,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50人。
學校不斷地創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學內容、課程體系與實踐教學改革,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取得了顯著成果。現有*特色專業15個,*精品課程13門,精品資源共享課11門,建設有3個國家人才培養及教學基地、4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以及3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學校人才培養素以理論基礎扎實、工程實踐能力突出、創新意識強等特色在全國高校中形成了“品牌”。近年來,學校本科生參與課外科技活動的普及率高,獲得各類省級、*學科和科技競賽獎1600余項,研究生和本科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8%和96%以上,位居全國高校前列。2006年,學校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并獲得“優秀”;2012年,學校入選全國50所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之一。
多年來,學校致力于電子信息技術領域的系統研制、科技攻關、工程研發等,創造了我國電子與信息技術領域等多項*,包括*臺氣象雷達、*套流星余跡通訊系統、*臺可編程雷達信號處理機、*臺毫米波通訊機,以及我軍通信裝備史上*部“塞繩電報互換機”、*臺“塔型管空腔振蕩器”、*套“三坐標相控陣雷達”等,為我國信息化、國防現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學校現有4個*重點實驗室、5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7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9個省部級基地,建設有國防研究院和空天研究院,先后承擔了“863”、“973”、創新工程等1600余項重大、重點項目,產生了一批標志性的研究成果。“十五”以來,學校科研指標穩步提升,獲國家科技獎勵15項,進一步奠定了學校在全國高校中突出的國防科研特色優勢地位。
學校大力加強產學研相結合,不斷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有陜西工業研究院、國家大學科技園,同時與國內大型知名企事業單位聯合建立股份制公司,成立戰略聯盟、設立企業基金、建立聯合實驗室及研究生實習基地,有力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
學校積極開展國際國內的交流與合作,拓展外部發展空間。學校先后成為中電集團,西安市,國防科工委、陜西省與教育部共建高校,與70多個國家、地區的大學及研究機構建立友好關系,建有4個國家“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引智基地,與國內電子、航空行業的10余個研究所、研究中心、企業集團建立了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英飛凌、Intel、IBM、惠普等46家跨國公司在學校建立了聯合實驗室。
建校80余年來,學校先后為國家輸送了16萬余名電子信息領域的高級人才,產生了120多位解放軍將領,成長起了16位兩院院士,10余位國家副部級以上領導,培養了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柳傳志,國際GSM獎獲得者李默芳,歐洲科學院院士、著名的納米技術專家王中林,“神五”和“神六”飛船副總設計師、“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總設計師楊宏等一大批IT行業領軍人物和技術骨干,以及數十位科研院所所長和大學校長等,為國家建設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面向知識經濟和數字化時代,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堅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辦學宗旨,面向“研究型大學”的發展定位,堅持“立足西部、育人育才、強軍拓民、服務引領、團結實干”的發展思路,實施拓展提升戰略,全面提升教育質量,為把學校建設成一所“特色鮮明、研究型、開放式,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水平大學”而不懈奮斗!
國防科研
西電在國防科研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震動世界的標志性成果,例如被譽為“殺手锏武器”的新體制雷達、用于空警2000等預警機的 “空時二維信號處理技術”、應用于深空探測和主力戰艦火控雷達的大型天線與電子裝備機電耦合技術等。
百篇優博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至2013年共誕生了7篇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獲獎論文(另有11篇獲提名獎),排名全國高校第21位,在985平臺大學中位列第4,在國內電子信息類大學中穩居榜首,集中反映了西電出色的人才培養質量。
ESI
2012年3月ESI,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排名全球大學第269位、全國高校第15位、985平臺大學中位列第1、在國內電子信息類大學中居榜首。
2012年7月1日數據顯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工程學(Engineering)和計算機科學(Computer Science)學科進入ESI全球學科排名前1%,標志著該校這兩個學科已經進入世界一流學科行列。
據ESI統計,該校工程學學科近十年發表SCI論文總數為2033篇,總被引次數為6365次,篇均頻次3.13;計算機科學學科近十年發表SCI論文數總為788篇,總被引次數為1090次,篇均頻次1.38。在ESI評價的所有22個學科中,該校近十年共發表SCI論文4621篇,篇均被引頻次2.62。這些數據反映出西電科大工學學科整體水平顯著提高,建設成效顯著,為該校進入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學術期刊
主要刊登通信工程、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機電工程與自動控制、微電子學、物理電子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無線電物理、密碼學、應用數學等方面的有創見有參考價值的學術論文。中文核心期刊,被國內外多家著名檢索刊物或數據庫固定收錄。
名稱 | 具體項目 |
---|---|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共建) |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
*重點實驗室 | 綜合業務網理論及關鍵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雷達信號處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天線與微波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寬帶隙半導體技術國家重點學科實驗室,無線網絡安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44】 |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寬禁帶半導體材料與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計算機網絡與信息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電子裝備結構設計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超高速電路設計與電磁兼容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電子信息對抗攻防與仿真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信息產業部重點實驗室 | 軟件系統工程重點實驗室,計算機網絡與信息安全重點實驗室,計算機輸入/輸出重點實驗室,無線通信重點實驗室,電子系統集成設計技術重點實驗室,生物醫學工程重點實驗室,通用電子儀器及測量重點實驗室,新型激光器件與光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數學建模重點實驗室,微電路高可靠技術重點實驗室,微波通信重點實驗室,電子對抗重點實驗室,電子機械重點實驗室,智能材料與傳感器重點實驗室,無線電物理重點實驗室,新型半導體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 |
省部級工程中心 | 天線教育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子與神經影像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陜西省物聯網實驗研究中心,陜西省大功率照明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陜西省現代無線通信創新技術研發與支撐公共服務平臺 |
國防科技工業環境試驗與觀測網 | 西安電波觀測站 |
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 陜西信息資源研究中心 |
*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國際智能感知與計算研究中心 |
聯合實驗室 | 現代交換與網絡編碼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 |
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 | 先進軍事綜合電子信息系統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先進雷達技術優勢學科創新平臺 |
111引智基地 | 現代無線信息網絡基礎理論與技術學科創新引智基地,智能信息處理科學與技術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寬禁帶半導體與微納電子學創新引智基地,電子裝備機電耦合理論與關鍵技術創新引智基地 |
2011協同創新中心 | 雷達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大數據智能感知與計算協同創新中心,高功率半導體器件和固態照明協同創新中心 |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