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響水縣委組織部。
響水鎮,中共響水縣委組織部,小尖鎮。
截止2012年末,響水縣人口61.48.57萬人,比上年末減少0.09萬人。2012年人口出生率18.11‰,比上年上升4.40個千分點;死亡率13.20‰,比上年上升3.22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4.91‰,比上年上升1.18個千分點。
響水縣,因縣政府的駐響水鎮而得名。響水鎮北依灌河,灌河河床陡深,潮起潮落,支流匯聚,跌水轟鳴,數里之內皆聞其“水響”,因而以“響水口”(響水)名之。
響水雖然只有幾百年歷史,但由于這里獨得入海之利,商業、文化交流頻繁,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曾造就一批歷史名流。
武狀元徐開業(1788~1831),屬今響水縣六套鄉善友村人,嘉慶十八年(1813年)中武舉,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中武狀元,被任用為御前一等花翎侍衛,道光十一年(1831年)在潼關抗擊由外國列強支持的白教黨東侵時以身殉職。
《西游記》作者吳承恩經常出入此地,筆下二郎神的故鄉就在灌江口(灌河口)(灌河口南端團港實為灌云管理),“東海龍官”、“二郎神廟”均是以響水開山島上的景觀為原型。
黃圩鎮境內的“古云梯關”,是古淮河入海口,也是中國東部沿海早期重要的海關,乾隆初年特頒“利導東漸”匾額,嘉慶十三年(1808年)特頒“朝宗普慶”匾額。龔自珍詩云:“云梯關外茫茫路,一夜吟魂萬里愁”。1944年,新四軍在鹽阜地區舉行戰略反攻,*戰役就是由張愛萍將軍率部在響水打響,并留下了“紅旗首揚陳家港”的激越篇章。
截止2014年6月,響水縣轄8個鎮8個鎮、3個工業園區,共有43個居民委員會、109個村民委員會。總面積1461平方公里,縣人民政府駐響水鎮。
鎮/開發區 | 面積(平方千米) | 下轄居委會(個) | 下轄村委會/村(個) |
---|---|---|---|
響水鎮 | 57.40 | 6 | 5 |
陳家港鎮 | 85.18 | 6 | 13 |
黃圩鎮 | 68.77 | 2 | 8 |
南河鎮 | 116.74 | 3 | 16 |
大有鎮 | 112.5 | 3 | 11 |
運河鎮 | 131.3 | 3 | 19 |
雙港鎮 | 126.1 | 6 | 14 |
小尖鎮 | 188.3 | 4 | 26 |
1996年,響水縣轄4個鎮、12個鄉:響水鎮、小尖鎮、大有鎮、陳港鎮、海安集鄉、老舍鄉、港南鄉、南河鄉、響南鄉、雙港鄉、六套鄉、七套鄉、運河鄉、周集鄉、張集鄉、黃圩鄉。
2000年初,響水縣有17個鄉鎮和響水外向型農業經濟開發區,19個居民委員會,254個村民委員會。
2000年1月24日,撤銷南河鄉,設立南河鎮;3月26日,撤銷港南鄉、陳港鎮,設立陳家港鎮;8月14日,撤銷黃圩鄉,設立黃圩鎮;10月14日,撤銷雙港鄉,設立雙港鎮。
2001年7月3日,將響南鄉、響水鎮合并,新組建響水鎮;將海安集鄉、陳家港鎮合并,新組建陳家港鎮;將周集鄉、小尖鎮合并,新組建小尖鎮;將平建鄉、南河鎮合并,新組建南河鎮。
2002年4月28日,撤銷運河鄉,設立運河鎮。
2006年5月,響水外向型農業綜合開發區更名為響水經濟開發區。
2010年10月,撤銷張集鄉,與小尖鎮合并,新組建小尖鎮;撤銷老舍鄉,與雙港鎮合并,新組建雙港鎮;撤銷六套鄉,與運河鎮合并,新組建運河鎮;撤銷七套鄉,與大有鎮合并,新組建大有鎮。2010年底,響水縣行政區劃設響水、陳家港、小尖、大有、南河、雙港、黃圩、運河等8個鎮。
截止2012年末,響水縣擁有從事科技活動人員853人,R&D人員723人,R&D經費內部支出2.28億元;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960人,其中中級技術職稱以上人員343人;2012年完成專利申請量490件,其中發明36件,專利申請授權量74件,其中發明6件。
教育截止2012年末,響水縣擁有普通中學20所,在校生2.15萬人;小學39所,在校生3.83萬人。各級各類幼兒園18所,在園兒童2.38萬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小學畢業生升學率達96.1%,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98.4。
文化截止2012年末,響水縣廣播復蓋率、電視復蓋率達100%,有線電視入戶率達87.3%。
衛生截止2012年末,響水縣有衛生機構212個,其中醫院、衛生院26個,病床總數1491張,擁有衛生工作人員1148人,其執業(助理)醫師626人,注冊護士454人。
社會保障2012年,響水縣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38萬人;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7.58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3.62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3.27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2.88萬人。截止2012年末,共有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91個,床位2030張。社區服務設施257個,城鎮居民*生活保障費人數0.33萬人,農村居民*生活保障人數2.11萬人。
響水縣南部有中山河,流長63公里,河寬110~130米,流量150~200立方米/秒,汛期*排澇流量600立方米/秒;西部有通榆大運河,境內流長20公里,河寬100米,通航能力1000噸;北部的“灌河”素有“蘇北黃浦江”之稱,境內流長34.5公里,主航道水深7米,入海口水深10~11米,通航能力5000噸海輪。
土地資源截止2014年6月,響水縣耕地面積96.1萬畝,人均占有耕地1.44畝。耕地中水田30萬畝,旱地52萬畝。灘涂資源豐富,總面積240萬畝。盛產糧、棉、油和蠶、林、果、中藥材、淺水藕等數十種農產品。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糧棉生產先進縣,有43.1公里海岸線,240萬畝灘涂可供開發利用。
響水縣主要榮譽一覽表(部分)
* | 省級 | ||
---|---|---|---|
2011年度中國*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 | 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 | 江蘇省綜合改革試點縣 | 江蘇省科技工作先進縣 |
*生態示范區 | 全國糧棉生產先進縣 | 江蘇省"質量興縣"先進縣 | 綠色江蘇先進縣 |
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 | 中國淺水藕之鄉 | ||
中國杜仲之鄉 | 國務院批準的對外開放縣 |
信息來源:響水縣政府官網
南宋之前,古淮河從縣境內云梯關獨流入海,縣境大部處于滄海之中。元、明、清和民國時期,
縣境先后屬山陽(今楚州區)、安東(今漣水)、海洲(今灌云)、阜寧縣管轄。1940年10月,建立抗日民主政權——漣灌阜邊區辦事處,同年12月撤銷。1941年9月,重建漣灌阜邊區辦事處。1942年4月,華中局決定撤銷漣灌阜邊區辦事處,建立潮南縣,5月中旬,潮南縣改稱濱海縣,隸屬鹽阜行政公署。1949年11月,與阜東縣合并,仍稱濱海縣,縣委、縣政府機關駐東坎鎮。1966年3月9日,經國務院批準將濱海縣中山河北地區劃建響水縣,因縣政府駐響水鎮而得名,隸屬鹽城專員公署。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隸屬鹽城市。截止2014年6月,204國道、通榆大運河和沿海高速公路貫穿縣境南北,響水縣城距連云港機場僅70多公里、鹽城機場100公里。素有"蘇北黃浦江"之稱的灌河流經縣境直入黃海,國家二類開放口岸陳家港位于灌河入海口處,是中國東部天然良港,已建成大小碼頭30多座,距連云港僅23海里。響水縣等級公路里程165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6公里。
2012年,響水縣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1.3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
同比增長12.7%。響水縣人均GDP達到35908元,比同期凈增加4335元。*產業增加值35.58億元,同比增長3.9% ,第二產業增加值89.85億元,同比增長16.1%,第三產業增加值55.92億元,同比增長12.9%;三次產業結構由2011年的20.2:49.4:30.4調整到19.6:49.6:30.8。2012年末響水縣城市化水平達到47.8%,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全社會用電量達32.0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4.9%。響水縣先后被授予全省“糧棉生產先進縣”、“全國夏糧生產先進縣”、“全國棉花百強縣”和“中國淺水藕之鄉”。*產業2012年,響水縣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3.50億元,同比增長9.6%。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8萬公頃,比上年增加0.18萬公頃,總產量達到53.17萬噸,同比增長5.2%。糧食生產實現“九連增”,糧食總產量突破10億斤;新增高效設施農業面積2.5萬畝,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面積達53%,高效農業保險復蓋面達95%以上,現代農業示范區通過省級認定;2012年末響水縣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62.5萬千瓦,同比增長11.2%。
第二產業2012年,響水縣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80.33億元, 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6.8%。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1年的44.1%提升到44.3%,比上年提高了0.2個百分點。工業用電量達28.4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8.0%,增幅列江蘇省*。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432.04億元,同比增長36.5%;實現利稅總額54.32億元,同比增長50.7%,其中實現利潤總額40.16億元,同比增長50.1%。2012年內12家企業完成重組;大和氯堿、華旭藥業獲批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聯化科技躋身全國農藥企業前十強和中國外貿民企500強。
2012年,響水縣全年實現建筑業增加值9.5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9.9%。完成建筑業總產值23.71億元,同比增長16.6%,承建施工面積213.8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8.8%,竣工面積92.34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1.0%。
第三產業2012年,響水縣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18億元,同比增長13.4%。分銷售地區看,城鎮實現38.53億元,同比增長13.7%,農村實現3.65億元,同比增長10.4%;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實現38.48億元,同比增長12.0%,住宿餐飲業實現3.70億元,同比增長30.0%。2012年進出口總額4.56億美元,同比增長3.8%,其中出口總額3.52億美元,同比增長5.6%;注冊外資實際到帳1.32億美元,同比增長25.8%。
截止2012年末,響水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99.66億元,比年初增加5.94億元,同比增長6.3%。2012年保費收入12734萬元,同比增長11.5%。
響水縣位于東經119°29′51″~120°05′21″,北緯33°56′51″~34°32′43″,處江蘇省東北部沿海地區,連云港、淮陰、鹽城三市交界之間,東瀕黃海,北枕灌河,西與灌南、漣水交界,南抵中山河。縣域東西長61公里,南北寬21公里,總面積1461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響水縣境全部由黃準沖積平原構成。地勢平坦,起伏較小,*高差8米左右。縣域地貌以廢黃河決口為頂點,呈扇形分布。西南部為廢黃河故道,地勢較高,海拔6米~8米;中部為黃泛波地,海拔5米~7米;東北部為早期黃泛沖積平原,地勢較低,海拔2米左右。縣境東北灌河入海口主航道南側,孤懸在海中的開山島,海拔36.4米。
氣候響水縣屬暖溫帶南緣,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天氣特點是:溫和暖濕、雨水適中、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各季氣候:春季(3~-5月):氣溫回升較慢,冷空氣活動頻繁,忽冷忽熱,雨水稀少,春旱多發;夏季(6~8月):雨水多而集中,高溫日不多,光照充足;秋季(9~11月):冷空氣來得早,降溫快,雨水少,常有伏旱發生;冬季(11~2月):天氣干冷,雨雪較少。
響水縣主要領導(2014年)
姓名 | 職務 |
馬俊健 | 響水縣委書記、縣人大常委會主任 |
崔愛國 | 響水縣委副書記、縣長 |
楊毅堅 | 響水縣政協主席 |
信息來源:響水縣政府官網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