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在線漢語字典。
生僻字,在線網絡漢語漢字典,新華字典,實用附錄。
1953年10月初版
1954年第2版
1957年6月商務新1版
1959年5月第2版
1962年7月第3版
1965年第4版
1971年6月修訂第1版(版權頁即這樣標注,這一版沒有按版次順序稱為第5版,而是單獨稱為修訂*版,通稱1971年修訂重排本)
1979年12月第5版
1987年12月第6版
1990年2月第7版
1993年7月第8版
1998年5月第9版
2004年1月第10版
2011年6月第11版(*版)
新華字典,顧名思義,就是新中國出版的字典。
1950年5月23日,國家出版總署副署長葉圣陶馳函北京大學校長,商調在該校中文系當系主任的魏建功到國家出版總署編審局來籌建主持“新華辭書社”,著手早有計議的《新華字典》編寫工作。此項工作,不僅是魏建功、葉圣陶等人計議中要干的事,也是“新形勢”的急需。——“新政權”得有自己人弄出的普及性字典,讓“新社會”的讀者廣泛使用。
不出一個月,魏建功在北京大學的職務得以解除,來到國家出版總署編審局組建“新華辭書社”。起初,所謂“新華辭書社”只有魏建功和蕭家霖兩個人,不久蕭家霖的夫人也加入了,再后來杜子勁又加入了。似乎早期“新華辭書社”就只這么幾個成員,葉圣陶代表國家出版機構“領導”著這個“新華辭書社”。
“新華辭書社”的工作于1950年8月10日正式展開了之后,同年10月9日下午,“人民教育出版社”才召開“成立會”,葉圣陶兼任社長,實際也成為《新華字典》的終審。
1951年3月17日上午,“新華辭書社”開社務會議,議定《新華字典》與1951年9月底完稿。這個時間要求倒是達到了,該年8月29日下午3點“新華辭書社”舉行社務會議時,《新華字典》初稿早已結稿,但修訂進度甚緩。為了趕速度,社內同仁的工作有所調整。調整之后,仍處于緊張狀態,1951年11月29日下午的社務會議,再次鼓勁,力爭1952年6月修訂完工,年底出版。
這一次的規劃落空了。
1952年7月11日,金燦然、葉圣陶、魏建功等共談重新改定后的《新華字典》印發的部分征求意見稿,結果都發現問題多多;讀者對象不明確、體例有點亂等等。更要命的是雖說“新華辭書社”已“發展”至十多個人,但能動筆寫稿的人極少,魏建功、蕭家霖又都不寫稿,只做“審訂”工作,連葉圣陶也只好嘆氣:“欲求成稿之完善,實甚難。”
改、改,不停地改!到了1953年1月中旬,看終審的葉圣陶仍在搖頭:“字典總覺拿不出去,尚須修改。”這年的2月21日,魏建功再一次求助葉圣陶,讓他為“編輯同仁”講今后如何修改,力爭6月完稿、7月付排。
實際上,較后均由葉圣陶逐字改定,于1953年7月6日正式發到印刷廠排字。一周后,由葉圣陶改定了魏建功、蕭家霖寫的《新華字典》宣傳稿。《新華字典》的排版格式是1953年7月17日下午商量一次,10天后又商量一次才定下來的。之后便是讀校樣。但在葉圣陶這里卻是“流水作業”,他于1953年7月29日才把《新華字典》全稿審改完畢。8月22日,葉圣陶審讀魏建功和蕭家霖起草的檢字表,也覺不完善,28日與二位商量后才定。
魏建功寫的《新華字典》的《凡例》,也被葉圣陶判為“瑣瑣”、“達意不甚明暢”,又得改。
1953年12月4日《新華字典》終于完工,即將出版。總結《新華字典》初稿乃至修訂過程,葉圣陶覺得“計劃未前定,隨時變更,耗力甚多,而又未能作好”。1953年12月北京*次印刷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新華字典》是依音序排列的,版權頁上說是一次印了十萬冊,但葉圣陶日記上寫的是300萬冊。
1954年7月初,“十萬冊”音序排列的《新華字典》已經賣完,葉圣陶雖然認為“此字典實不能令人滿意”,但又無法另編,只好同意“酌量修訂”。決定改音序排列為部首排列。因為忙,也確實因為初版的這本《新華字典》讓近六十歲的葉圣陶飽嘗辛苦,他不再過問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重版修訂的《新華字典》,而是交由魏建功、惲逸群負責。部首排列的《新華字典》1954年11月才付印,發行20萬冊。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華字典》由魏建功寫書名。之后,《新華字典》就轉到商務印書館去了。
《新華字典》編撰之初,不可避免地留下特殊時期的特殊痕跡。比如收了一些政治性的名詞術語,“生產隊”、“互助組”、“人民公社”、“高呼毛主席萬歲”等。后來的幾個版本,都反映了各個時代的語言和社會互動發展的軌跡,比如印刷和包裝逐漸精良,字體的樣式逐漸豐富,而詞義和解釋的修改也日漸豐富。
六七十年代的版本,各種“主義”和“思想”的詞匯特別多,社會變遷新出現的詞匯也多起來,《新華字典》成了后人眼中的“政治教科書”。
在詞匯上,七十年代的版本,出現了簡化字;八九十年代則大量收錄了經濟、法律、技術的詞匯。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該字典進行修訂,增加了手機、呼機等100多個新詞語,而且新版里的字,基本上均為簡體漢字,但是為了保留我們的文化,在有繁體字的漢字旁,很多都有繁體字,便于人們學習。還增加了《地質年代簡表》。
2009年的版本刪除了一些不太常用的,如“租借地”、“*策”、“鍛鐵”等,增加了互聯網、黑客、克隆、期貨交易、盜版、白領、社區等上百個新詞新義。環保意識也滲入了字典的修訂中,對于已經被國家定為保護動物和保護植物的,一般都將釋文中“……可食”等語句刪除,增加了“屬于國家保護動物”等語句。
2011年7月出版上市的第十一版《新華字典》收錄了一些2004年《新華字典》第10版推出之后新興的網絡熱詞,譬如“曬工資”、“房奴”、“學歷門”等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熱詞。而為了讓貧困地區的孩子也能使用得起《新華字典》,此次修訂還特意出版了平裝本,價格只是雙色本的一半。
漢語拼音音節索引
新舊字形對照表
(一)部首目錄
(二)檢字表
(三)難檢字筆畫索引
漢語拼音方案
常用標點符號用法簡表
我國歷史朝代公元對照簡表
我國少數民族筒表
我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及省會(或首府)各稱表
世界各國和地區面積、人口、首都(或首府)一覽表
計量單位簡表
地質年代筒表
節氣表
元素周期表
這本字典頗具創新精神,主要特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全書按音序排列,另附《部首檢字表》。書中采用的部首與一般字典基本相同,但略有改動,共有189部。 如舊日字典的肉部、艸部、高部、鼓部、 齊部、龜部等都并省,而有些舊日字典根據《說文解字》、篆書的寫法不分的,這本字典里都按楷書的寫法分為兩部,如“刀”與“刂”,“火”與“灬”,“心”與“忄“,“水” 與“氵”,便于查檢。這種辦法在中國字典中是前所未有的。
2、所收單字有8500個左右,在單字訓解之下連帶加出的復音詞和詞組有3200多個。復音詞和詞組都加有標志,這樣就兼有簡單詞典之用。
3、在釋義中分別標出引申義、比喻義和轉義,使讀者能進一步理解多義詞不同語義轉變之間的關系,對研究詞義的發展頗為有用。這是編者用心之所在,也是其他字典所不曾有的。
4、這本字典*版有不少名物的插圖,使讀者更容易理解所解釋的內容(后來重排刪去)。
央視《每周質量報告》報道
湖北省教育廳政府采購320萬冊的《學生新華字典》,并非政府要求的正版字典,居然是該省一家出版機構臨時拼湊起來的無主編、高差錯率、中標價高于零售價的不合格工具書。據了解,該字典存在著萬分之二十的錯誤,是國家規定的20倍,超過國家規定銷毀規定的4倍。這些錯是非專業的系統性差錯。
云南騰沖52所學校現7萬多本盜版字典
實地調查顯示,騰沖縣52所農村中小學發放的7萬多冊字典都是盜版。騰沖縣已將所有盜版字典“召回”并封存。無獨有偶,距離騰沖縣400多公里的臨滄市臨翔區通過招投標采購的2 .7萬余冊《新華字典》也是盜版,這批字典大多還囤積在臨翔區各中心學校,大部分還未發放到學生手中。
*版《新華字典》編纂于1953年,在那個百廢待興的時代,新世界的建立者們將這部“小字典”的編纂,視為新的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要肩負規范現代漢語的職責,也要擔當掃除文盲的任務。“今天我們還應當提倡這種大學者編小字典的‘新華風格’,提倡名家大家面向大眾、力于普及的學術風氣。”總結《新華字典》走過的50年歷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這樣說。“《新華字典》一問世就為人民群眾學習文化、普及基礎教育服務,這種貼近民眾的主動追求,成就了這本小字典可貴的人民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教育部副部長王湛這樣解析小字典創造的奇跡。新華字典是“世界上發行量*辭書”,同時,也是中國辭書史上修訂頻率*辭書。50年來,伴隨社會的進步和時代變化,這本詞典整整修訂了10次。“字典雖小乾坤大,甘苦幾多心自知”。每一次修訂都要在字詞上“咬文嚼字”,都要在內容上“與時俱進”,都要在形式上“革故鼎新”。
《新華字典》是*部完全用白話釋義、白話舉例的字典。它鞏固了旨在推廣漢民族共同語口語的國語運動和旨在提倡書面上用表達口語的白話文取代文言文的白話文運動的成果,并以字典的形式使之得以確立、推廣和發揚光大。《新華字典》是我國*部以詞匯規范和運用為旨歸的字典。“編寫的目的主要是想讓讀者利用這本字典,對祖國語文的詞匯能得到正確的理解,并且知道詞匯現代化和規范化的用法,在書面上和口頭上都能正確地運用。”
《新華字典》的定價一直是一斤肉的價格。1957年是1元,后來是7角,1998年版11元,2004年版12.5元。這里有個典故,周總理曾經提議降低成本,所以商務印書館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可謂絞盡腦汁,要好紙又要便宜,讓農村的孩子能買得起。當然,這種低價政策也符合商務的作風,商務的辭典定價普遍很低。
《新華字典》是中國*部現代漢語字典。最早的名字叫《伍記小字典》 。但未能編纂完成。
1950年5月23日,葉圣陶向北京大學商調該校中文系系主任魏建功到國家出版總署編審局,籌建主持“新華辭書社”,著手《新華字典》編寫工作。
1950年10月,隨著新華辭書社的正式成立,《新華字典》正式開始重編。其凡例完全采用《伍記小字典》。主編者為語言文字學家魏建功。
1951年8月,《新華字典》初稿結稿,
1952年7月11日,金燦然、葉圣陶、魏建功等共談重新改定后的《新華字典》印發的部分征求意見稿。
1953年7月6日,正式發到印刷廠排字。
1953年12月,北京*次印刷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新華字典》按注音字母順序排列。
1954年7月初,進行首次修訂,改音序排列為部首排列。部首排列的《新華字典》1954年11月付印,發行20萬冊。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華字典》由魏建功寫書名。
1956年新華辭書社并入中科院語言研究所(現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以后續有修訂,改用漢語拼音字母順序,《新華字典》也轉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1966年文革開始,《新華字典》的版被毀。周恩來總理指示“一定要有字典”后,1971年商務印書館從咸寧干校抽調了一批有經驗的老專家回京,做了《新華字典》的修訂工作。從1971年到1992年中間的20年,《新華字典》的組織修訂和維護完全由商務印書館自己負責。
1998年商務印書館有了專有出版權的意識,把全國印刷權收回。每次《新華字典》開印都是50萬冊、100萬冊。
截至2009年,歷經幾代上百名專家學者10余次大規模的修訂,重印200多次(其中商務印書館印制了204個印次),總發行量突破4億冊,為當時世界出版史上字典的*發行量。
截至2011年7月,共發行11個版本。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