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網站,高校大學。
本科生,繼續教育。院系設置,國際合作,研究生。
國關圖書館創建于1949年12月,1963年建成獨立專用的館舍,1986年遷入5925平方米的新館,趙樸初先生題寫館名。2001年館舍全面裝修改造,各項服務功能更為完備。圖書館年購書經費約100萬元。有中外文藏書26萬余冊,中外文報刊700余種,光盤1萬余件,電子圖書近4萬冊,各種類型的數據庫138個。所有文獻資料全部開架借閱。館藏國際關系、各國政治、外交、世界經濟和計算機類圖書較為豐富,情報、反間和國家安全類圖書品種齊全;英日法德俄等原版外文書約占1/5,尤以英文原版工具書和教學參考書居多;還珍藏明清民國時期原版線裝書1980冊,并陸續入藏《中華再造善本》一套。已初步形成具有本院特色的藏書體系。圖書館有8個服務窗口,除借書處和讀者服務部外,有2個電子閱覽室和4個閱覽室,另有6個自習室,共設有座位960席,折合在校生人均0.5個座位。館舍一層為辦公區,二層為閱覽區,三層為檢索區,四層為自習區,可提供書目查詢、文獻借閱、參考咨詢、打字復印、在線上網和無線上網等服務。1998年6月圖書館局域網開通,同年9月中文圖書回溯建庫工作完成,次年2月英文圖書回溯建庫工作完成,全面實現了中英文圖書的自動化管理。2005年加入北京高校圖書館聯合體,建立與清華、人大和外交學院等31所高校的館際互借關系,為教學科研提供了較大限度的文獻資源保障。在推進各項業務工作的同時,圖書館十分重視科研工作,共主編或參編著作48種,發表論文54篇,其中6篇刊登在核心期刊上,5篇被《人大復印資料》轉載,8篇獲優秀科研成果獎。圖書館以滿足教學和科研需要為宗旨,以建設現代化的一流圖書館為發展戰略,致力于為師生提供優質便捷的服務。
國際關系學院黨委領導名單 |
黨委書記 | 劉慧 | ||
黨委副書記 | 陶堅 | 田 禾 | |
黨委委員 | 劉 慧 | 陶堅 | 郭惠民 |
田 禾 | 李家興 | 姬小工 | |
孫志明 | 吳 慧 | 趙曉春 | |
楊建英 |
國際關系學院行政領導名單 |
院 長 | 陶堅 | |
副院長 | 郭惠民 | 李家興 |
孫志明 | 吳 慧 |
安民:商務部前副部長
鄒加怡:財政部國際司司長
韓方明: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
張昆生:外交部部長助理(兼禮賓司司長)
秦剛:外交部新聞司司長、發言人
閻學通: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
楚樹龍: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國際戰略與發展研究所副所長
劉江永: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教授、副院長
李義虎: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主任,臺灣研究院院長
李紹先: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院長,第三世界研究中心主任,國際輿論研究室主任
陶堅:著名國際關系學者,國際關系學院院長
王帆:外交學院院長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
楊明杰: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院長
楊伯江: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中華日本學會常務理事,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中國委員會委員
林宏宇:著名美國問題研究專家,國際關系學院國際政治系主任,美國斯坦福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楊希雨: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曾擔任外交部朝鮮半島事務辦公室主任
毛京波: 梅賽德斯-奔馳(中國)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副總裁
于偉:高偉達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總經理
劉歡:著名歌唱家、知名音樂人
馬軍:著名環保人士、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
蘇群:著名籃球評論員,《籃球先鋒報》總編輯
北京市海淀區坡上村12號
郵編 100091
乘車路線:搭乘公交375路、384路、563路、594路、
特5路、特10路坡上村站下車
國際關系學院(英語: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UIR)簡稱“國關”,位于北京市海淀區皇家園林風景區,西望頤和園,東鄰圓明園,毗鄰國防大學、中共中央黨校;國關以培養新中國高級外語外交類人才著稱;畢業生以外語與國際關系復合型背景而見長。國際關系學院歷來對錄取學生的政治素養、思想品質、組織紀律、綜合素質有嚴格的要求。高考為提前批次錄取,考生政治面貌須為中共黨員或共青團員,男女比例一般為7:3,男生身高一般不低于170cm,女生不低于160cm。設有國際政治、國際經濟、國際傳播、國際法、英語、日語、法語、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行政管理等專業。研究生教育以本院為中心與多所*科研院所聯合辦學,設有國際關系、國際政治、世界經濟、國際法、國際傳播、通信與信息系統、應用化學、英語、日語、法語等專業碩士點。學院與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聯合進行國際關系專業博士生的培養。學院擁有一大批著名國際關系學者講授中國對外政策、外交史、美國政治與外交、中美關系、美國全球戰略、歐洲一體化研究、日本政治與外交、亞太國際關系、國際政治經濟學、國際戰略與國家安全學、國際問題研究方法、戰后國際關系史等課程。
學院曾首創側重外國當代語言學習的教學方法,率先完成從單純外語專業向復合型國際事務專業的轉型,長期堅持寬口徑、厚基礎、新視野、強素質的辦學傳統,為國家政法、外事部門和眾多涉外企事業培養輸送了大批人才。國際關系學院是一所辦學模式和教學風格獨具特色、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的全國重點院校。現任黨委書記為劉慧教授,院長為陶堅教授。
國際關系學院是少數沒有實施大規模擴招的全國重點大學,在校生兩千余人。
國際關系學院尤其注重外語基礎和國際關系專業綜合分析應用能力的強化訓練,著力培養學生成為具有較社會競爭能力、較高升學深造綜合素質和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學院在保持原有專業和優勢的基礎上,正立足重新崛起的中國,面向日新月異的世界,加強和推進以國際關系與國家安全為重點的綜合性學科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向著建設質量特色為本、側重內涵發展、精細化教學與應用性研究并重的高水平、多學科大學加快發展,不斷增強創新能力和辦學活力。
國際關系學院重視科研教學,秉承“知時、知勢、至誠、至精”的辦學理念,重視對學生政治思想品質、組織紀律觀念、綜合專業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和青年志愿者活動。學生在參加全國大學生各類競賽中也屢創佳績,體現出良好的綜合素質和應對能力。
國際關系學院本科教育設有英語、日語、法語、國際政治、國際經濟與貿易、傳播學、法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公共管理等專業。研究生教育設有國際關系、國際政治、世界經濟、英語、日語、法語、通信與信息系統、應用化學等專業碩士點。
國際關系學院秉承“知時、知勢、至誠、至精”的辦學理念,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和青年志愿者活動。學生參加在北京舉辦的有關重大外事活動中,均表現出來良好的政治素質、出色的專業水平、較強的活動能力和奮發的精神風貌,獲得主辦單位的表彰和贊揚。學生在參加全國性大學生各類競賽中也屢創佳績,體現出良好的綜合素質和應對能力。
國際關系學院長期注重內涵發展和質量為先,是沒有實行大規模擴招的極少數全國重點高校之一,在校生約兩千余人。近年來,國家投入數億元資金對校園進行整體改建,學院已建成先進的網絡信息系統和電化教學設施,衛星接收站能夠實時傳送多語種新聞和專門節目;圖書館設備先進,中外文藏書豐富;學院教學科研綜合設施條件以及生均占有資源達到國內同類高校先進水平。
國際關系學院本科教育設有英語、日語、法語、國際政治、國際經濟與貿易、傳播學、法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公共管理等專業。研究生教育設有國際關系、國際政治、世界經濟、英語、日語、法語、通信與信息系統、應用化學等專業碩士點。
國際關系學院擁有一支新老結合、忠誠敬業的優秀教師隊伍,既有多年從事國際事務工作、學術造詣深厚的專家學者,也有在教學崗位上成績斐然、多次獲得*獎項的知名教授,還有一批具有開拓創新精神、教學科研基礎扎實的中青年教師。
學院重視對外交流,與國外大學建立了合作辦學關系,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來校講學,跟蹤國際前沿成果,為提高學院的教學、科研質量創造了良好條件。
外語學院英語系
外語學院日語系
外語學院法語系
國際政治系
國際經濟系
文化與傳播系
法律系
信息科技系
公共管理系
學校主要通過以下舉措實現國際化:1)常年聘用外籍教師;2)在每年6-7月開展為期4周的國際化夏季學期,聘請國外師資來校教學;3)與美國、日本、法國、丹麥等國家高校訂有長期合作協議,派遣學生參與形式豐富的交流;4)鼓勵學生在校期間參與多種形式的國際交流,并可按規定程序將境外獲得的學分轉入學生成績單。
國際教育學院已走過了半個多世紀光榮歷程:曾為誕生新中國*批“將軍大使”開辦培訓班;五十年代首創側重外國當代語言學習的教學方法;改革開放初期率先完成從單純外語專業向復合型涉外專業的轉型;已成為國內外知名的以外語、國際問題為教學科研重點的多學科大學,為國家政法機關、外事部門及教育科研等單位培養了大批品學兼優的人材。國際關系學院一直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周恩來總理曾親自批準建校并到校視察;陳毅元帥親筆題寫院名。國際關系學院擁有光榮的歷史,更有光明的未來。一代一代的國關人總是以國家的發展、振興和安全為己任,勵志圖強,與時俱進,為把國際關系學院建設成為富有特色和一流水平的涉外多學科教學研究型大學而忠誠奉獻,不懈奮斗。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