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hest and poorest countries,Home to 2.4 billion citizens, smallest, The Commonwealth includes some of the world s largest, spanning five regions.。
facebook。contact,twitter,jobs。
(1)英聯邦政府首腦會議:前身為帝國會議,1944年易名為英聯邦總理會議,1975年改現名。通常兩年舉行一次,以前一直在倫敦舉行, 1966年起輪流在成員國舉行,由東道國政府首腦主持。會議不通過決議,會議發表的總原則對與會國無約束力。
(2)亞太地區英聯邦政府首腦會議:1978年起每兩年舉行一次,討論共同關心的地區性問題。
(3)英聯邦部長會議:每年舉行一次的有教育部長會議,衛生部長會議、司法部長會議和電信部長會議;不定期舉行的有貿易和經濟會議、青年會議、工業合作會議、農業會議等。
(4)英聯邦秘書處:1965年成立,負責組織成員國間的協商和合作、交流情況、組織會議等。秘書長每五年改選一次,可連任。
(5)英聯邦基金會及其他組織:英聯邦基金會成立于1966年,1983年改組成一個國際基金組織,資金由成員國政府提供,用于推動英聯邦內專業及其他非政府間的更密切的合作。英聯邦研究所主要靠英政府資助,通過舉辦展覽、講座、放映電影、開放圖書館等活動促進人們對英聯邦的了解。此外,還有一些專業性組織,如英聯邦議會協會、英聯邦新聞聯盟、英聯邦廣播協會、英聯邦青年交流理事會、英聯邦體育運動聯合會和英聯邦藝術協會等。
英聯邦沒有書面章程,也沒有中央政府,不設立任何權力機構。主要組織機構有:聯邦政府首腦會議、亞太地區英聯邦政府首腦會議、聯邦財政部長會議及其他部長級專業會議。
1965年,各成員國政府首腦決定在倫敦設立秘書處。英聯邦秘書處是英聯邦的行政機構,其職責是促進英聯邦的合作,籌劃英聯邦各級會議。秘書處設在倫敦。此外,還有一些英聯邦的聯系國和原英國直轄的屬地也包括在英聯邦之內。
主權國各個主權國都是志愿加入英聯邦的,也可隨時退出英聯邦。附屬國在獨立后可自行決定是以主權國身份(若得到其他成員國的承認)留在英聯邦還是退出英聯邦。各個獨立的成員國都是由其民選政府管治,內政和外交完全獨立。
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是英聯邦的元首,她是成員國自由和平等聯合的象征。其實,她只是象征性的元首。除了有自己君主的成員國(如馬來西亞)和實行共和制或總統制(如印度)的成員國,伊麗莎白二世是其他所有成員國的女王,總督代表她出駐在這些成員國(英國除外)。女王根據相關成員國政府的推薦任命總督。成員國之間互派高級專員(不是大使)為外交代表
各成員國的總理或首相定期在不同地方舉行會議。但這些會議只是供他們交流意見和商討問題,并且所做決策對與會國沒有約束力。
附屬國尚未實現完全自治的領地成為附屬國。英國的附屬國基本上全部都在逐步走向全面自治,他們擁有獨立的行政、立法和司法系統。除了英國附屬國之外,還有一些受其他成員國管治的領地。
(2)亞太地區英聯邦政府首腦會議:1978年起每兩年舉行一次,討論共同關心的地區性問題。
(3)英聯邦部長會議:每年舉行一次的有教育部長會議,衛生部長會議、司法部長會議和電信部長會議;不定期舉行的有貿易和經濟會議、青年會議、工業合作會議、農業會議等。
(4)英聯邦秘書處:1965年成立,負責組織成員國間的協商和合作、交流情況、組織會議等。秘書長每五年改選一次,可連任。
(5)英聯邦基金會及其他組織:英聯邦基金會成立于1966年,1983年改組成一個國際基金組織,資金由成員國政府提供,用于推動英聯邦內專業及其他非政府間的更密切的合作。英聯邦研究所主要靠英政府資助,通過舉辦展覽、講座、放映電影、開放圖書館等活動促進人們對英聯邦的了解。此外,還有一些專業性組織,如英聯邦議會協會、英聯邦新聞聯盟、英聯邦廣播協會、英聯邦青年交流理事會、英聯邦體育運動聯合會和英聯邦藝術協會等。
英聯邦是國際合作的一種獨特試驗,促進來自不同種族、文化和環境的民族之間的協作。各成員國享有平等地位,但在處理英聯邦事務上英國常扮演主角。
成員國在許多領域進行商討和合作,包括貿易、金融、國防、教育、技術、科研、法律、醫藥和農業。但是成員國享有的主要利益為各種貿易協議和資本投資配置帶來的經濟效用。
英國和其他富裕的老成員國是新加入或貧窮成員國工業發展的主要資本來源。援助計劃由英聯邦開發公司(CDC) 等機構執行。
有些成員國根據英聯邦特惠制互相實行關稅優惠,以促進互相之間的貿易往來。1973年,英國加入歐共體(今歐盟),退出了英聯邦特惠制。根據協定,其他英聯邦成員國可以與歐盟協商特別的貿易協議。
英聯邦(英語:Commonwealth of Nations,原名:British Commonwealth of Nations)是一個以英國為主導的國家聯合體,英聯邦由英國及其自治領和其他已獨立的前殖民地、附屬國組成,由53個主權國家(含屬地)所組成,成員大多為前大英帝國的殖民地或附屬國。各自治領地地位平等,彼此的內政和外交完全獨立;共同效忠于英王,皆為自由結合的英聯邦的成員。該組織元首為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同時身兼英聯邦王國內的16國的國家元首。基于其歷史淵源,人們常常以“British Commonwealth”稱之,來和世界上的其它聯邦做區分。
英聯邦不是一個共和國,也沒有中央政府。英王是英聯邦的名義元首。英聯邦不設權力機構,英國和各成員國互派高級專員,代表大使級外交關系。隨著英聯邦內部聯系越來越不穩定,如今,英國已不再是英聯邦的主宰,英聯邦也只是一個供各成員國進行政治、經濟磋商與合作的松散組織。
英聯邦成員共52個,分別為:
安提瓜和巴布達、澳大利亞、巴哈馬、孟加拉國、巴巴多斯、伯利茲、博茨瓦納、文萊、喀麥隆、加拿大、塞浦路斯、多米尼加聯邦、加納、格林納達、圭亞那、印度、牙買加、肯尼亞、基里巴斯、南非、萊索托、馬拉維、馬來西亞、馬耳他、毛里求斯、莫桑比克、納米比亞、瑙魯、新西蘭、尼日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圣基茨和尼維斯、圣盧西亞、圣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薩摩亞、塞舌爾、塞拉利昂、新加坡、所羅門群島、斯里蘭卡、斯威士蘭、坦桑尼亞、湯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圖瓦盧、烏干達、英國、瓦努阿圖、贊比亞、巴基斯坦、盧旺達。
在16個英聯邦王國中,14個曾經是英國的自治殖民地。
終止成員國資格的國家
巴基斯坦曾于2007年11月22日被終止成員資格,2008年5月12日再次恢復英聯邦成員資格。因拖欠會費一直未交,斐濟于2009年9月2日被終止成員資格。西非國家岡比亞2013年10月2日宣布脫離英聯邦。
在16個英聯邦王國中,14個曾經是英國的自治殖民地。值得一提的是,斐濟雖然公認英王為*酋長,但這個并非國家元首的稱號,因此斐濟不算為一個英聯邦王國。現時大多數前英國領土和殖民地都留在英聯邦,除了下列國家和地區:
美國:1776年獨立
*,1948年獨立
愛爾蘭,1921年從英國獨立以后,曾經是會員國。1949年建立愛爾蘭共和國以后離開英聯邦。
南也門,1967年獨立
香港,在1997年7月1日回歸中國,是20世紀較后一個脫離英聯邦的地區。
津巴布韋,在2002年時,被英國以該國執政者藐視人權并在大選中舞弊為由暫停該國在協會內的會籍一年,導致津巴布韋政府憤而主動退出此組織。
斐濟,于2009年9月2日被終止成員資格。雖然,斐濟公認英國女王為*酋長,但這個并非國家元首的稱號,因此斐濟不算為一個英聯邦王國。
岡比亞:西非國家岡比亞2013年10月2日宣布退出英聯邦,使得英聯邦成員國由53個減少到52個。
岡比亞沒有說明決定退出英聯邦的原因。岡比亞曾為英國殖民地,1965年加入英聯邦。岡比亞現任總統葉海亞·賈梅自1994年7月發動政變上臺后,與英國關系不和。賈梅指責英國在2011年總統選舉前支持岡比亞反對派,而英國政府則批評岡比亞政府的人權紀錄。
馬爾代夫:馬爾代夫2016年10月13日宣布退出英聯邦。馬爾代夫外交部發表聲明表示,鑒于長期以來英聯邦部長級行動小組及英聯邦秘書處給予馬爾代夫不公平、不公正待遇,馬爾代夫政府決定脫離英聯邦。
注:巴基斯坦曾于2007年11月22日被終止成員資格,2008年5月12日再次恢復英聯邦成員資格。
英聯邦前身是大英帝國,主要是英國在近300年的海外擴張過程中所占領的殖民地。帝國觀念早在1839年已改變,當年德拉姆公爵呈交了主張授予英屬加拿大殖民地自治權的《德拉姆報告》。但是直到*次世界大戰之后,自由和平等的國家組成志愿聯盟的構想才被采用。
*次世界大戰后,英國懾于日益高漲的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調整了同原英帝國其他成員之間的關系。1926年“英帝國會議”的帝國內部關系委員會提出,英國和已經由殖民地成為自治共和國的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南非是“自由結合的英聯邦的成員”,“地位平等,在內政和外交的任何方面互不隸屬,唯有依靠對英王的共同效忠精神統一在一起”。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案》從法律上對此予以確認,英聯邦正式形成 。1947年,印度、巴基斯坦各自宣布獨立并加入英聯邦。1949年,印度成為共和國,選舉了自己的國家元首。從此英聯邦成員由需對英王效忠的原則演變為英聯邦成員“接受英王為獨立成員國自由聯合體的象征。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英屬殖民地政策的大方向轉為引導尚存的附屬國成為實行自治的英聯邦成員。
二戰后印度、巴基斯坦和其他領地獲得獨立后仍留在英聯邦。但獨立后的*和科威特并沒有加入英聯邦,愛爾蘭共和國則退出了英聯邦。南非在1961年成為共和國時退出了英聯邦,主要是因為英聯邦譴責其種族隔離政策。
20世紀60年代,英聯邦受到許多分裂問題的困擾。60年代初期,英聯邦內的多個非洲附屬國取得獨立,致使非白人成員國大幅度超過白人成員國。1965年,白人統治的羅得西亞單方面宣布脫離英國獨立,羅得西亞的這一行動引致了英聯邦史上最嚴重的危機。許多非洲成員國聲明如若英國不使用武力推翻這個非法政府,他們將會退出英聯邦。不過較后他們并沒有退出,英國最終也成功勸服羅得西亞政府改變其決定。
20世紀60年代后期,英聯邦東非成員國肯尼亞、烏干達和贊比亞驅逐國內持有英國護照的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少數裔)。
20世紀70年代某些非洲國家持續驅逐國內的亞洲人,引起英國和亞洲國家的抗議。
1972年,英聯邦承認孟加拉國(原是巴基斯坦東部地區,后宣布獨立),巴基斯坦旋即退出英聯邦。
1973年,英國為加入歐共體撤消了英聯邦貿易優惠制,但與歐共體商定了替代性協議。
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多個英屬西印度群島和非洲領地獲得獨立后選擇留在英聯邦。
1984年,英國與中國就香港主權問題達成一致,同意在1997年租借期滿后歸還香港政權。
1989年,巴基斯坦重返英聯邦。
1994年,南非終止種族隔離政策并通過保障黑人權利的法案,再度加入英聯邦。
1995年,尼日利亞因其軍國政府罔顧人權被中止英聯邦成員資格;但在1999年建立了民選政府后被重新接納。
2002年,津巴布韋因在總統選舉中出現違規和暴力行為被中止英聯邦成員資格。
2013年10月2日,西非國家岡比亞宣布退出英聯邦。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