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關注,政務訪談,關閉。重點領域,最新公開。
歡迎來到郯城縣政府網站。
郯城縣位于山東省最南端,地理坐標東經118°05′—118°31′,北緯34°22′—34°56′。境南北長約65公里,東西寬32公里,總面積1312.6平方公里,約占全省面積的0.84%,其中平原面積1123.6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86%;山丘面積183.4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4%。全縣水面有130.4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0%。
郯城縣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區南部,臨郯蒼平原腹心地帶,系沂蒙山區沖積平原。地形由東北向西南緩緩低下。東部馬陵山綿延南北,中西部平原沂沭河縱貫南北。境內地勢平坦,平均海拔約38米,自然比降為0.03%。
郯城縣屬淮河流域沂河、沭河、中運河水系。其中沂河水系546.54平方公里,沭河水系612.28平方公里,中運河水系147.76平方公里。過境河流有沂、沭、武河、分沂入沭水道等,全長131公里,流域面積281.81平方公里。全縣平均水資源總量5.49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4.09億立方米,地下水3.02億立方米,重復利用1.62億立方米。馬陵山為沂蒙山余脈,南北走向,海拔在80至180米之間。
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 | |
魯南五大調 | 魯南五大調活躍在以郯城馬頭為中心遍及整個魯東南,甚至傳到魯北廣饒等地的一種民間曲調。因集中流行于郯城、馬頭一帶,故又稱“郯馬調”,也稱“淮調”、“五大調”。它的旋律婉轉圓韻,節奏平實徐緩,歌詞高雅雋永,多以敘事的形式,謳歌自然風光和人際情誼。 |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東海孝婦 | 孝婦傳說的源頭是《漢書》 |
郯城木旋玩具 | 郯城木旋玩具是一種民間藝術,它的題材內容、藝術形式都是為適應農村特點而產生的,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在圖案設計上,多取材于神話、民間故事、歷史故事等,具有造型精巧、形象逼真、色彩艷麗、夸張傳神等特點,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反映了一個地區的文化認同和價值歸屬,對于研究當地乃至中原地區風土人情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其內容最初取材于民間傳說和民間故事,在圖案的設計上,既有兒童喜愛的花紋,又有*為吉祥如意的龍鳳圖案,有著童稚之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折射出人類發展的足跡。 |
郯城縣木版年畫 | 郯城木版年畫的集中產地勝利鄉沙沃村,在縣城西南15公里的沂河北岸,是郯城木版年畫的發源地。郯城木版年畫起源于200多年前。,一位濰坊年畫藝人逃荒至郯城縣勝利鄉沙沃村,恰值年關將近,饑寒交迫之際,他就解下隨身攜帶的木刻雕版,拓印年畫出換取食物。不料,這些色澤艷麗搶眼、極具渲染喜慶氣氛功能的年畫一經面市就獲得熱烈的歡迎,不僅生意紅火,沙沃村村民更是傾村前來拜師學藝。在原有的基礎上,沙沃村人結合本地的地域特征,一代代推陳出新,很快就把沙沃村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木版年畫專業村。在鼎盛時期,沙沃村曾有過“家家點染,戶戶丹青”的紅火場面,是蘇北、魯南的*年畫集散地。 |
柳編工藝制品 | 白柳,民間群眾俗稱白柳條,又稱條子。白柳的種植和編制工藝品生產,主要分布在沂、沭河兩岸的李莊、黃山、沙墩、廟山、高峰頭等鄉鎮。農民有著種植白柳的習慣。其傳統柳編制品,主要編織簸箕、針線筐、條箱等農家日常生活必需品,當地生產柳,當地加工,當地銷售。自1972年郯城縣工藝美術總廠開始生產柳編工藝品。郯城縣種植白柳條5萬多畝,年產白柳條近3000萬斤,為農業創匯進一步開發柳編工藝品生產打下了堅強基礎。郯城縣已成為全國重要的柳編工藝品出口生產基地,1999年3月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中國杞柳之鄉”。 |
膏像工藝制品
石膏像:是將水與石膏按1:1.8左右的比例稀釋后倒在模具中,待石膏完。全干后脫模所形成的玩具。石膏像制品主要產于港上鎮付橋村。
郯城方言
屬北方話,據調查,本縣大體上有北中南三種口音。語音有明顯差異,詞匯也有細微的差別,語法方面基本一致。郯城縣政府所在地郯城鎮系郯國故城舊址,為郯城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可以代表郯城方言。
2014年在職主要領導
職務 | 姓名 |
---|---|
縣長 | 劉連棟 |
常務副縣長 | 陳慶村 |
副縣長 | 劉昌棟、谷禮勇、李曉法、張鳳梅、張繼賓 |
郯城小朱(朱鵬飛):網絡歌手
徐熙媛(大S):臺灣著名藝人。
徐熙娣(小S):臺灣著名的主持人。
李巖巖:中國摔跤運動員 國際鍵將 世界冠軍
魯冰:中國當代童話作家。代表作《小鳥快飛》。
韓浩月:中文網絡知名寫手,資深文化評論人;最早專欄作家之一。代表作《愛如病毒,喜歡潛伏》。
魏建玲:筆名:靈子。現任《國際商報·財富周刊》主編、商務金融網總編輯。主要著作:《沂蒙情思》;《影響我的60訪談》。
劉紹連:郯城港上鎮港上四村人,郯城縣十大杰出青年,農業部頒發的“全國十大種糧標兵”。中華農業基金會授予“神農獎”。
王寧波:從事民營醫療工作七年,曾就職于徐州第三人民醫院、南京武警總隊醫院、上海九洲醫院市場部主任一職;現為濟南歐亞男科醫院市場部總監。
蘭亞東:現為中國人保壽險副總裁、新聞發言人。
劉振亞:郯城縣歸昌鄉人;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黨組書記;電氣工程碩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孔祥智:現任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黨委書記兼副院長。
宋法棠:郯城縣花園鄉宋窯村人;原山東省委副書記、副省長;原黑龍江省省長、省委書記。
張九華:世界著名武術家、技擊家;陳式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混元太極第二代傳人、楊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武派太極拳第六代傳人、吳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八卦掌第五代傳人、綿張拳第二十二代傳人、道家龍門派第二十二代傳人等。
張玉臺:郯城縣馬頭鎮大圩溝村人;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孔憲鐸:郯城縣李莊鎮李莊二村人;孔子第72代孫,1935年生于山東臨沂郯城縣,是著名社會活動家、教育家,還是植物生物學和生物技術專家。臺灣中興大學學士,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博士、美國加州大學博士后。曾任美國馬里蘭大學代理副校長,現為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山東大學等10多所學校的名譽或客座教授,是美國馬里蘭大學生物技術分校、香港科技大學、山東臨沂大學的發起者和推動者。
釋延魯:郯城縣港上鎮停廟村人;俗名林清華;1970年出生于山東省郯城縣的一個武術世家。現為少林寺四大金剛之一,少林寺武僧總教頭,俄羅斯總統普京的女兒曾拜他為師。他創辦少林寺武僧團并到全世界巡回表演。
朱振民:郯城縣李莊鎮朱莊村人;現居香港。任順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廣州增城市高爾夫球協會會長;廣東省第九屆政協委員。貢獻:為家鄉朱莊村硬化道路2200米,建成高標準幼兒園和老年公寓各一處。
江文湛:郯城縣郯城鎮人;擅長中國畫,F為西安中國畫院副院長,一級美術師,中國美協會員、有突出貢獻的專家;西安美術學院客座教授、陜西文史館館員、中國花鳥畫雜志編委等。
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
張金蘭:郯城縣花園鄉三捷莊人;著名柳琴戲表演藝術家、中國戲劇協會會員。
劉原生:郯城縣郯城鎮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現任西安中國畫院創作研究室主任,西安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山東臨沂畫院藝術顧問。作品《春藤雀鳴》入選2004年首屆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精品展。
郯子(生卒年不詳),已姓,子爵,春秋是郯國國君。
后蒼(生卒年不詳),字近君,東海郯人。西漢宣帝時博士,官至少府。著名經學家。精通五經,對《齊詩》和《禮》的研究造詣很深。東漢學者應劭稱他是《齊詩》的最早傳人之一
于定國(前111—前40年),字曼倩,西漢時東?ほ叭。漢宣帝時丞相,封平西侯。
劉虞(?-193)字伯安,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東漢末年太傅、幽州牧,漢室宗親。他鎮守幽州時為政寬仁,深得人心。主張以懷柔政策對待當地的少數民族,但由于與公孫瓚意見不合而產生矛盾,因而進兵攻擊公孫瓚,兵敗被殺。
王朗(153-228),字景興。三國時期魏國大臣,東海郯人。漢末為會稽太守,經曹操上表征為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后以軍祭酒領魏郡太守,遷少府、奉常、大理。
何承天(370—447)南朝宋無神論思想家、天文學家、政治家,歷官衡陽內史、御史中丞等。
鮑照(約415年~470年)南朝宋文學家,與顏延之、謝靈運合稱“元嘉三大家”。字明遠,漢族,祖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西南,轄區包括今江蘇北部),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貧賤,臨海王劉子頊鎮荊州時,任前軍參軍。劉子頊作亂,照為亂兵所殺。他長于樂府詩,其七言詩對唐代詩歌的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鮑參軍集》。
徐陵(507-583),字孝穆,南北朝時期梁陳間著名文學家,東海郯縣人。曾編選專收歌詠女性的詩集《玉臺新詠》,為繼《詩經》、《楚辭》之后的最古的一部詩歌總集。
張景華(1482—1555年),字時美,號白溪.明山東郯人。明正德九年進士,歷官知縣、大理寺右寺丞、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左都御史之職。他剛直不阿,不畏權貴,曾上疏彈劾寵臣武定侯郭勛等貪官污吏。著有《攝心錄》、《山西奏議》、《御邊迂說》、《樵牧瑣談》、《雙槐解》等。
劉之言(1906—1933)馬頭鎮人,魯南地區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史人。1933年在“蒼山暴動”中犧牲。
郯城瑯琊草編制品
瑯琊草俗稱黃草,是用京夂的葉子加工而成。
清泉寺優質礦泉水
產于郯城縣馬陵山的深山密林中。這里谷深林茂,風景秀麗。
礦泉水從古清泉寺附近紅色巖石的裂隙中涌出,清徹透明,口味甘冽。屬低礦化度重碳酸鈣優質天然飲用礦泉水,可與嶗山礦泉水媲美,可作為瓶裝礦泉水和配制飲料用水進行長期穩定的開發。
沂蒙煎餅
煎餅,是沂蒙山區民間傳統家常主食,從使用的原料方面分類,又可分成麥子煎餅、玉米煎餅、小米煎餅、高粱煎餅、地瓜煎餅等,不同的烙制工具,不同的原料,其味道也各不相同。烙好的煎餅薄如紙,折疊成卷,即可食用。經過晾干,疊成長方,可存放半月到一個月之久而不變質。
郯城板栗
板栗是郯城名特產品,是全國板栗重點產區之一,已有數百年歷史。板栗稱之"木本糧食",素有"鐵桿莊稼"的美譽,栗子味道甘美、香甜,營養價值高。
郯城銀杏
銀杏俗稱白果,是郯城名特產,栽培歷史悠久,是種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遺植物之一,有活化石之稱,是我國特有的珍貴樹種。據清朝乾隆二十八年編纂的縣志中,銀杏被列為重要特產載入"果之屬",在"中國主要樹種造林技術"一書里也有記載。
郯城馬頭吊爐烤牌(潮牌)
吊爐烤牌,因制作時用吊爐烘烤,故而得名。它兩面焦黃,正面撒滿芝麻,香味四溢,酥脆可口,配其油鹽、花椒、蔥花等佐料。
糝
糝,又名“肉粥”,其主要原料是母雞肉和麥米、面粉、輔以蔥、姜、鹽、醬油、胡椒粉、味精、五香粉、香油、醋等佐料,工藝精細復雜,是山東臨沂一帶的一種傳統名吃。《說苑·雜言》中有“七日不食,黎羹不糝”的記載!抖Y記·內則》稱:“糝,取牛、羊之肉,三如一,小切之。與稻米二,肉一,合以為餌,煎之!边@里所說的“糝”,頗類今糝。
黑咸菜(辣疙瘩)
辣疙瘩、碩頭菜、雪里紅、蘿卜纓或者蘿卜、地瓜和洋姜等入缸內腌制,菜鹽比為10:1,加足水,漫過菜即可。過完陰歷正月即可撈出晾曬至干,俗稱掛鹵。這時將缸內菜汁濾出去渣,入鍋內煮開殺菌盛出。大鍋內底部反扣一大瓷盤,后放花生米或黃豆適量,再把干咸菜擺放其上,后把菜汁倒入,如不夠,可加涼開水。大火煮開小火煳,經一晝夜煳制,就煳出又黑又香的黑咸菜來了。將其裝入洗盡晾干的罐盆內,倒入熟油封頂,用蓋子或塑料布扎緊封存。食用時,勿用手拿,不可沾生水,以防發霉長毛,可用干凈筷子夾出即可。
鹽豆子
鹽豆,俗稱“老鹽豆”有叫“臭鹽豆”,在超市有售名曰梅花豆。是魯南地區每家每戶,在冬閑時,用自家地里收獲的黃豆,腌制出辣嫩可口的小菜。
高樁饃饃
高樁饃饃,是馬頭鎮的又一小吃。它質白面軟,很有筋骨,從外面揭開一層皮,可連續不斷一直揭到里心。吃到嘴里松軟筋道,甜度適中,只有雞蛋粗細,高約15公分左右,故得此名。
莊戶沫水
最主要口味和特點:蔬菜原汁原味,清香四溢。一年四季皆可制作,食用。是一種純天然的綠色保健食品。含磷脂是一種天然營養活性劑,是聰明大腦的重要物質。磷脂還可增加主要材料構成:當地產黃豆,花生米,以及當地出產的山野菜、蔬菜等。
豆沫的制作方法:先將豆子和花生米碾成粉或糝子,或磨成糊。具體地說,就是添水燒開,然后將洗凈切好的菜放入鍋中,再撈出濾水放在一邊。然后將豆沫糊或糝子糊添水燒開至滾沸,然后再放入準備好的菜,放少許鹽,根據個人口味而定。根據要求,可以制作成稠的,用筷子叨食;也可制作成稀的,用小勺舀著吃。
涼粉
涼粉,漢族食品。流行于全國各地。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稱北宋時汴梁已有“細索涼粉”。制作方法:將綠豆粉泡好攪成糊狀,水燒至將開,加入白礬并倒入已備好的綠豆糊,放涼即成。白色透明、呈水晶狀。調以醬油、醋、芥茉而食。
油茶
油茶是臨沂人民的傳統小吃,宋朝末年油茶從西部回族傳到沂州之地,為半流汁食品,宜早食。馬頭供銷食品廠生產的油茶質量上乘。制法:面粉炒熟呈淺黃色,花生仁、瓜子仁、核桃仁、芝麻炒酥碾碎,蔥姜切絲用花生油炸酥;炒面加蔥姜絲、花生油、香油搓勻再下其它各料拌勻即成。食法:油茶放碗,加入白糖,沸水沖拌成稠粥狀即成。
腌韭菜花
韭花又名韭菜花,是秋天里韭白上生出的白色花簇,多在欲開未開時采摘,磨碎后腌制成醬食用,農家多稱之為“韭菜花”。
韭花的制作方法大都是磨碎成醬狀,磨制過程中加辣椒似乎也是古法,元人耶律楚材《鹿尾》詩道;“韭菜酷辣同蔥薤,芥屑差辛類桂姜。”不加辣椒似乎不會“酷辣!
中國杞柳之鄉
中國銀杏之鄉
中國樂器之鄉
全國綠化先進單位
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
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
中國優秀生態旅游縣
中國男裝加工名城
山東省園林城市
*生態示范區
1994年11月10日,撤銷楊集鄉、黃山鄉,設立楊集鎮、黃山鎮。
1995年12月18日,撤銷高峰頭、廟山鄉,設立高峰頭鎮、廟山鎮。
1996年7月3日,撤銷港上鄉、沙墩鄉,設立港上鎮、沙墩鎮(魯政函民字【1996】32號)。
1997年6月4日,司家鄉更名為清泉鄉(魯政函民字【1997】25號)。
2000年,郯城縣轄11個鎮、11個鄉?側丝谌,各鄉鎮人口:972268郯城鎮109789馬頭鎮47076重坊鎮53543李莊鎮49664措墩鎮55078楊集鎮49373黃山鎮46965港上鎮39835高峰頭鎮47396廟山鎮43933沙墩鎮46964勝利鄉45645新村鄉35176花園鄉48083高冊鄉31709歸昌鄉36798紅花鄉36963大尚莊鄉24627十里鄉40131歸義鄉36131清泉鄉9685泉源鄉37704(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0年12月29日,撤銷十里鄉、歸義鄉,將其行政區域并入郯城鎮;撤銷大尚莊鄉,將其行政區域并入紅花鄉;撤銷清泉鄉,將其行政區域并入泉源鄉;撤銷高冊鄉,將其行政區域并入馬頭鎮(魯政函民字【2000】95號)。即郯城縣由11個鎮、11個鄉調整為11個鎮、6個鄉:郯城鎮(歸義鄉、十里鄉)、馬頭鎮(高冊鄉)、重坊鎮、李莊鎮、褚墩鎮、楊集鎮、高峰頭鎮、廟山鎮、黃山鎮、港上鎮、沙墩鎮、勝利鄉、新村鄉、花園鄉、紅花鄉(大尚莊鄉)、泉源鄉(清泉鄉)、歸昌鄉。(括號內的為被撤并的鄉鎮)。
郯城經濟以農業為主,盛產小麥、玉米、水稻等,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瘦肉豬生產基地縣。是銀杏、板栗、瑯琊草、蔥蒜姜椒等優質基地。郯城縣為全國四大銀杏產區之一,有“天下銀杏*縣”的美譽?h內定植銀杏700萬株,其中百年以上大樹2.8萬株,年產銀杏200萬公斤,銀杏生產已成為郯城縣經濟的支柱產業。工業已形成了包括化工、造紙、機械、煤炭、建材、紡織、食品、印刷等行業的生產體系。
2010年,郯城縣生產總值達到190.4億元,與2009年相比增長13%,其中一產增加值23.9億元,增長3.6%;二產增加值92.5億元,增長13%;三產增加值74.7億元,增長15.2%;三次產業比例調整到12.2:48.6:39.2。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370.5億元,增長25.05%,實現增加值82.8億元,增長16.6%;固定資產投資達到84.8億元,增長24.6%;地方財政收入5.63億元,增長16.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8.3億元,增長19.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55元,增長11.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708元,增長14.9%。
2012年,郯城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14.84億元,與2011年相比增長11.5%。其中,一產增加值23.52億元,增長4.3%;二產增加值100.74億元,增長9.5%;三產增加值90.58億元,增長15.9%;三次產業比例調整到10.9:46.9:42.2。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75.2億元,增長18.7%;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09.4億元,增長22.8%;地方財政收入6.39億元,增長18.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8.8億元,增長14.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96元,增長1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069元,增長13.85%。
2005年,郯城縣糧食總產61.92萬噸,增長23.5%,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新增銀杏綠化覆蓋面積6萬畝、杞柳5000畝、瑯琊草2000畝,無公害蔬菜12萬畝。農業產業化步伐不斷加快。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到523家,農業龍頭企業248家,其中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分別達到2家和12家。各項支農政策全面落實。降低農業稅2個百分點,農民減負2437萬元。發放糧食直補資金和良種、農機具購置補貼1526萬元。實施“百萬農戶致富”工程,發放貼息貸款1.46億元,扶持致富項目7.4萬個。
2012年,郯城縣糧食總產量76.1萬噸,單產515.5公斤,第8次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年畜牧業發展良好,豬存欄35.8萬頭,出欄51.5萬頭,肉類產量達到5萬噸。
2005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90.3億元、增長71.7%;利稅11.49億元、增長82.52%;稅收2.8億元、增長36%;完成工業總投入26.7億元,新上投資過500萬元的項目126個,其中過億元的7個;有5家企業實現稅收過千萬元,其中恒通化工1.53億元;郯城縣工業產值利稅率達12.7%,高出全市5個百分點,萬元GDP能耗降低6.2個百分點。累計投入7440萬元,其中財政資金750萬元。新發展省級高新技術企業2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企業產值比重達到24.8%,提高了13個百分點。郯城縣新增省級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3個、總數達到8個,有60家企業通過山東省QS質量安全認證,20家企業通過了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德興食品公司標準化示范項目通過國家級驗收。順利完成了縣紙板廠、黃山煤礦改制工作。
2012年,郯城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企業)244家,虧損企業2家。工業總產值377億元,增長19.1%,其中輕工業173家,實現產值245.3億元,增長18.6%;重工業71家,實現產值131.2億元,增長19.8%。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75.2億元,增長18.7%。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83.4億元,比上年增長18.1%;工業耗電量13.33億千瓦時,增長27.8%。高新企業比重上升,全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88.1億元,占規模工業企業生產總值比重23.37%,同比提高0.95個百分點。新凱電子被評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仁和制藥、博士樂液壓被評為臨沂市企業技術中心。244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2家為國有,145家為股份合作經濟,14家為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其它經濟成分為82家。民營工業企業產值367.6億元,增長19.2%。三大主導產業全年實現產值280.7億元,增長17.6%,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74.5%。全年新建55個招商項目中有45個屬于三大主導產業。郯城縣資質以上建筑企業共17家,虧損企業2家,有工作量的建筑業企業15家,簽訂合同額6.86億元,完成建筑業總產值6億元,同比增長15.6%;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積42萬平方米,實現營業收入4.3億元,營業利潤6960萬元。全年建筑行業平均從業人員2023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511人,持證上崗人員987人。
2005年,郯城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5.9億元,增長44.8%。工業總投入26.7億元億元,新上和技改投資過500萬元的項目126個,其中過億元的7個。2004年確定的工業重點項目已全部建成投產。縣啤酒廠由河南金星集團成功重組,總投資3億元,建設年產20萬噸規模。
2012年,郯城縣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在建項目266個,完成投資額104.3億元;房地產完成投資額4.8億元,合計109.4億元,同比增長22.8%。按行業構成劃分:一產項目8個,完成投資額1.75億元;二產項目144個,完成投資額65.6億元;三產項目114個,完成投資額41.85億元,其中房地產完成投資4.8億元。房地產企業投資完成4.8億元,同比減少3.3%。銷售面積為28萬平方米,銷售金額為9.2億元,每平方均價3283元,同比分別增長29.1%、61.4%、25%。
2005年,郯城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06億元,增長17.5%。城鄉消費品市場同步發展。教育、旅游、住房、計算機等消費成為新的市場增長點。新建一批專業市場和超市,福隆購物中心等市場相繼建成營業。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實現新的突破。全年實際到位縣外資金22億元,引進過億元項目7個,過千萬元項目35個,順億高爾夫球制品、山東金星啤酒、天郯花生加工等一批重點項目進展順利。全年實際利用外資1822萬美元、增長46%;進出口總額6332萬美元、增長14%;加工貿易完成570萬美元、增長88%。全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13家,新增外貿經營權企業21家,外經貿企業總數達到93家。
2012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8.8億元,比上年增長14.8%。其中,企業實現77.7億元,增長18%。按行業劃分,批發行業實現銷售額87.9億元,下降15.03%;零售行業實現銷售額69.3億元,增長19.25%;住宿行業實現銷售額0.84億元,增長17.2%;餐飲行業實現銷售額9.8億元,增長20.3%。城市市場實現批發零售額65億元,增長14.8%;農村市場實現零售額23.9億元,增長14.6%。按經濟成份劃分,公有制經濟實現銷售收入15.1億元,增長15.1%;非公有制經濟實現銷售收入73.7億元,增長14.7%。教育文化娛樂用品增長速度較快,達到64%,遠遠快于食品、衣著等溫飽型消費支出的增長;全年小型汽車新掛牌8301輛,比2011年增長近2000輛。
郯城縣耕地總面積為125.24萬畝,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63.6%;未利用土地面積5.8萬畝,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2.7%,主要是山丘荒草地、平洼荒草地、裸巖、石礫地、田坎等。在未利用土地中,可開發的約有0.74萬畝,主要是山丘荒草地。全縣共有林地面積28.4萬畝,其中用材林2.5萬畝,防護林3萬畝,經濟林20.4萬畝。全縣共有銀杏750余萬株,其中結果樹25萬株,百年生以上大樹2.8萬株。全縣已林網化面積93萬畝,林網化程度97%,林木覆蓋率19.9%。
礦產資源縣內已知的礦藏資源有煤、鐵、金剛石、重晶石、石灰石、礦泉水、建筑黃沙、建筑石材等八種。金剛石儲藏地塊面積4.47平方公里,現有儲量10萬克拉,“金雞鉆石”、“陳埠二號”分別重281.25和124.27克拉,均出自本縣。
煤地質儲量1億多噸,工業儲量5063萬噸。鐵現有儲量164.88萬噸。石灰石總儲量3億噸。河砂總儲量3.2億噸。礦泉水含有鍶、鋰、鋅、鈾、硒等微量元素,屬低礦化度重碳酸鈣型優質天然飲用礦泉水,儲量豐富。
水利資源郯城縣屬淮河流域沂河、沭河、中運河水系。其中沂河水系546.54平方公里,沭河水系612.28平方公里,中運河水系147.76平方公里。過境河流有沂、沭、武河、分沂入沭水道等,全長131公里,流域面積281.81平方公里。全縣平均水資源總量5.49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4.09億立方米,地下水3.02億立方米,重復利用1.62億立方米。
交通狀況
1.高速公路:距京滬高速出口1.5公里;距徐連高速(出口)25公里
2.鐵路:距哈長鐵路郯城站3公里;距隴海鐵路新沂站25公里;距兗石鐵路臨沂站45公里
3.港口:距連云港90公里;距日照港100公里;距青島港280公里
4.機場:距臨沂機場40公里;距連云港機場40公里;距徐州機場110公里
交通運輸業穩步發展,運輸能力不斷提高,客貨運輸量增加。全縣公路通車里程1619.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5.5公里,國道、省道163.8公里,縣鄉公路506公里,全縣實現了所有鄉鎮通油路,所有行政村通汽車。
2006年,全縣總人口98.6萬人。人口分布密度:從空間分布看,與山河相間之地貌特點一致,呈隨山河走向疏密分布之特點。
馬陵山綿延東境南北60余公里,約占全縣總面積12%,此山區為縣內人口密度最小地區,沂沭河川流縣地腹心40~60公里不等,其干流兩岸1公里之內為縣人口最為稠密區,村村首尾接連,雞吠之聲相聞。山河之間或兩河之間澇洼地區,其人口密度介于二者之間。
全縣人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回、滿、苗、彝、壯、朝鮮、蒙古、哈尼族等14個,約占總人口的0.5%。從性別構成比來看,全縣男女性別比為106.19:100。從民族構成看,漢族占99.54%;回族占0.45%;其它民族為滿族、壯族、朝鮮族、蒙古族。
截至2005年,郯城縣有醫療衛生機構32處,其中縣級醫院3處(縣*人民醫院、縣第二人民醫院、縣中醫醫院),衛生防疫機構3處(衛生防疫站、結核病防治所、皮膚病防治站),縣級婦幼保健機構1處(婦幼保健院),鄉(鎮)衛生院21處,私立醫院5處(寬仁醫院、新汪醫院、現代醫院、新華醫院、博愛醫院),從業人員82人,實有病床100張。廠礦學校衛生室20處,從業人員67人。
2012年,郯城縣全縣參加新農合人數75.60萬人,行政村覆蓋率100%,參合率100%,住院報銷比例70%-95%,報銷封頂線由2011年的8萬元提高到12萬元。全縣公立醫院26個,其中縣直醫院6個,鄉鎮醫院20個?h直醫院在崗職工1334人,其中執業醫師405人,注冊護士552人,實有床位886張;鄉鎮醫院在崗職工762人,其中醫師155人,護士155人,實有床位697張;民營醫院14個,在崗職工430人,其中醫師97人,護士124人,實有床位268張。
截至2005年,縣城有文化館歌舞廳一處,圖書館一處,藏書量達7.5萬冊,縣城中心影劇院一處,可容納觀眾750人,民辦*所一座。鄉鎮有文化站17個,鄉鎮文化中心11處,農村文化室780個,鄉鎮電影隊17個,郯城縣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3處,古墓遺址保護點105處。郯城縣有調頻電視發射臺1座300瓦,其中鄉鎮2座各20瓦,鄉鎮有17處廣播站,有線電視臺1座。2005年,被評為“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全省科普工作示范縣”。被評為“全省社會文化先進縣”。實現了村村通廣播電視目標。
截至2011年,郯城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210處,其中小學162處,初中25處,普通高中4處,職業學校5處,鄉鎮成人教育中心校13處,縣教師進修學校1處,在校中小學生93869人,在職教職工8742人。
2012年,全縣在校學生(不包括幼兒園)9.3萬人,教職工(不包括幼教)8828人,進修學校教職工59人,聾啞學校教職工52人;全縣各鄉鎮中心幼兒園(包括部分私立)在園幼兒數29685人,幼教職工2286人。2012年高考本科進線3450人,進線率67.17%,比2011年提高6.7個百分點;其中一榜本科進線2390人,重點進線700人。全市文科、理科、藝體類*名均在郯城縣,5名學生分別被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中央美術學院等名校錄取。
高校:郯城電大、郯城教師進修學校
中學:郯城一中、郯城二中、郯城三中、郯城美澳學校、郯城綜合高中、郯城高考補習學校.郯城實驗中學、山東省郯城縣育才中學、郯城街道辦事處初級中學、銀河中學、郯城歐美外語中學、大唐學府中學部、郯城未名中學、楊集中學、馬頭一中、馬頭二中、郯城街道辦事處第二初級中學(小埠嶺中學)、勝利中學、港上中學、沙墩中學、廟山中學、紅花一中、紅花二中、郯城四中、郯城五中、歸義中學、重坊一中、新村中學、花園中學、高峰頭中學
小學:郯城一小、郯城二小、郯城三小、郯城街道中心小學(原名向陽小學)、東莊樹華希望小學、大唐學府小學部、郯城歐美外語小學
特殊教育:郯城聾啞學校、魯南少林文武學校、郯城羅榮桓紅軍小學、郯城縣歸昌魯能希望小學
職業教育:郯城縣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魯南職業中專、英才職業中專鄉鎮學校
到1999年底,郯城縣各系統專業技術人員共28526人,其中高級職稱者566人,中級職稱者4997人,初級職稱者22963人。郯城縣農村各級、各類社會化科技服務組織達813個,其中鄉級126個,村級652個,占郯城縣871個行政村的75.2%。從業人員5852人。1991年10月,成立了“郯城縣技術市場管理辦公室”,由科委主管其業務。是年,對郯城縣所有技術貿易機構進行排查、摸底,凡不符合條件者取銷其經營活動。對技術水平、辦公場所、資金額度等達到標準的35家,頒發“技貿許可證”,予以認定。同時,積極引導、培植新發展技貿機構15家。至1993年底,郯城縣有技貿機構52家,從業人員600余人,年交易額307.5萬元。至1999年底,郯城縣有技貿機構80家,其中全民47家、集體16家、個體17家,從業人員達1100人。
2005年,全年縣城建設總投資近6億元,拆遷面積21萬平方米,建設面積49萬平方米。高標準、高質量完成了郯東路、人民路和建設路綜合改造、古城路東段建設、城區道路亮化、排水系統治理、新區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工程,開工建設了城區污水處理廠。全年共硬化道路37.1萬平方米,鋪設管網4.2萬米;新增綠化面積3.8萬平方米;新安裝路燈2015桿、總數達到3020桿。深入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市容市貌有了較大改觀。成立永安出租車公司,改善了城區客運秩序。在村鎮建設方面,累計投入2.3億元,突出抓好綠化、美化、凈化和基礎設施建設,增強了城鎮輻射帶動能力。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市級文明城市”。
郯城經濟以農業為主,盛產小麥、玉米、水稻等,是中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瘦肉豬生產基地縣。銀杏、板栗、瑯琊草三寶蜚聲中外,蔥蒜姜椒四大辣聞名遐爾。郯城縣為中國著名的四大銀杏產區之一,有“天下銀杏*縣”的美譽?h內定植銀杏700萬株,其中百年以上大樹2.8萬株,年產銀杏200萬公斤,銀杏生產已成為全縣經濟的支柱產業。工業已形成了包括化工、造紙、機械、煤炭、建材、紡織、食品、印刷等行業的生產體系。
2006年,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完成了*小麥良種繁育基地建設,主要糧食作物實現良種化。糧食總產66萬噸,被命名為“中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加快發展特色農業,新增銀杏綠化覆蓋面積2.3萬畝、杞柳0.95萬畝。新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75個,新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7家,市級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5個,新注冊農產品商標19件。全部取消農業稅,與稅費改革前相比農民人均減負153元。對鄉鎮財政轉移支付15514萬元,增加2618萬元。發放糧食、良種、農機、農資“四補貼”資金2837萬元。農村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投資3000萬元,改造農村公路95.6公里,建設配套橋梁12座,城鄉客運通車里程達到1213公里。爭取上級無償資金1200萬元,實施農業開發項目8個。投資4600萬元,開工建設李莊攔河閘。實施村村通自來水工程86處、320個村,受益人口26萬人。17個沼氣示范村建設沼氣池2600個。2006年,工業運行質量明顯提高。深入開展“項目建設年”活動,完成工業投入27億元,新上投資過500萬元的項目145個,過億元的6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226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26億元,增長33.1%,利稅15.8億元,增長39.6%。工業企業結構得到改善,發展活力明顯增強,14家企業列入省、市中小企業成長計劃,上繳稅金過100萬元的企業31家,恒通化工上繳稅金1.52億元,魯南紙業4062萬元,安泰能源等5家企業過千萬元。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6家,高新技術企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23.6%。新增國家免檢產品4個,新增省級名牌產品及省級著名商標9個?h經濟開發區通過國家審核,被批準為省級經濟開發區,13個行政村劃歸開發區管理,27個部門向開發區移交了120項縣級管理權限,機制體制改革走在全市前列。2006年開發區新開工項目12個,有8個項目建成投產。
“血濺白練,六月飛雪,亢旱三年……三年不見甘霖降,也只為東海曾經孝婦冤!痹谊P漢卿的《竇娥冤》千百年廣為流傳。人們對這個竇娥冤屈而死的故事耳熟能詳,但很多人也許不知道,這一動人的故事的原型就是郯城的“東海孝婦”,孝婦的原名并不叫竇娥,關漢卿也并非書面講述孝婦故事的*人。孝婦名叫周青,在沒嫁過門之前,丈夫就患病不能下地干活,將周青娶過門來料理家務,誰知不到一年的時間丈夫死去,只剩下婆媳二人相依為命。有一天,周青在挖野菜回家的路上撿到一枚銅錢,用這枚銅錢買來二兩香油,她將挖來的豆瓣野菜洗凈,加上香油后端給了婆婆,誰知婆婆食后在夜間突然死去。周青的小姑子就到縣衙告狀說是嫂子周青想改嫁有意害死母親,縣令收審了周青。當時獄吏于公曾向縣令申訴,說周青是一位賢良孝女,不會害死婆婆,縣令不聽勸告執意處斬周青。在臨斬前孝婦周青向縣令訴說無心害死婆婆的冤情,提出了可以驗證的三種現象,一是被冤殺后流白血,二是天降雪,三是大旱三年。還懇求死后同婆婆合葬。孝婦周青被斬后果真流白血,下大雪,周青被安葬在婆婆墳墓的西側,誰知一夜之間兩個墳墓合為一體,成為一個封土高大的墓冢。孝婦的冤情感動了上天,果真大旱三年,顆粒無收,縣令被罷免。元代大戲曲家關漢卿以漢東海孝婦為原型,改編戲劇《竇娥冤》、《六月雪》。多少年來孝婦周青的故事被當地人們所傳頌,白溪(血)汪村更是婦孺皆知。在墓冢的中間至今仍然保留著一條南北向的分界線,它記載著孝婦周青贍養老人的賢孝美德。
二、孔子登臨處【望海樓景區】在城東南15公里處,位于紅花鄉大尚莊村東南約2.5公里的山頂上,是一座高大的石峰,巨石錯疊,形如石樓。據傳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周游列國出訪郯國時,曾與郯國國君郯子到此登樓望海,觀看日出,后稱為孔子登臨處--望海樓。望海樓的南側有一大片紅石,層層疊疊,霞光映在紅石的上面,如同紅色的海洋,分外迷人。在望海樓北側是【黑龍潭景區】主要有黑龍潭、小三峽、由吾洞和細石器遺址幾個部分。細石器遺址1992年6月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1992年9月21日,在山東省臨沂市召開的,海峽兩岸孫臏兵法暨馬陵之戰學術討論會上,一個被歷史風云湮沒兩千多年的懸案,有了確切的解釋,來自海內外的100多名專家學者,經過實地考察和學術討論形成共識:【齊魏馬陵之戰遺址】應在山東郯城縣馬陵山。齊魏馬陵之戰發生在公元前341年,是軍事家孫臏指揮齊國軍隊以少勝多,一舉殲滅龐涓所率魏國十萬大軍的著名戰役,這場戰役突出地體現了孫臏的軍事思想和指揮藝術,創造了山地伏擊戰的典范,兩千多年來一直為人們所稱道,受到史學界、軍事界的矚目。然而,由于史籍記載的疏略以及后人詮釋的失誤,致使幾乎家喻戶曉的孫臏智斗龐涓的這場戰役究竟發生在何地,一直沒有令人信服的結論。
在這次學術講座會上,專家信從文獻資料、出土文物、軍事地理學和附近村莊得名由來四個方面進行論證,認定齊魏馬陵之戰戰址在郯城馬陵山。2001年5月,由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創立的中國*“中國古戰場教研基地”在郯城馬陵山掛牌面世,2003年馬陵古戰場被列為山東省旅游重點建設項目。
馬陵山為沂蒙山余脈,南北走向,海拔在80至180米之間,地形條件與史料上關于馬陵之戰的描寫相吻合。清乾隆年間修的《沂州志》就曾記載:“齊伐魏,孫子勝龐涓于此。”從《戰國策》和《史記·魏世家》中明示魏國進軍路線的記載,以及《孫臏兵法》中也可找到同樣證據。馬陵山一帶還出土了大量銅箭頭和青銅兵器。此外,沿馬陵山一帶還有很多地名、村名都與齊魏馬陵之戰有關。如:孫臏養馬的馬場,齊軍射龐涓的社子,龐涓中伏地之獨龍澗,也稱龐涓溝,龐涓一次上馬石、二次上馬石,魏軍卸甲之卸甲營,龐涓自殺的恨谷崖等。這些地名的出現,有其一定的歷史根源。
【馬陵古道】南起紅花鄉的孫家塘,北至泉源鄉的九道灣,在郯城縣境內約40公里。
四、【郯城—廬江斷裂帶】,是中國東部一條巨型斷裂帶,總體上呈南北走向,綿延2400多公里。高峰頭鎮馬陵山西側的地震斷裂帶,是中國國內惟一的第四紀活斷層地貌景觀。站在馬陵山西坡,可以看到一面是淺紅色、一面是黃褐色的土地,一線之隔“涇渭分明”。淺紅色的是新生代的土壤,而黃褐色的是中生代的土壤,兩者相差的年代超過億年。如果你從中間的線上漫步而過,就實現了“一步跨躍億年”的神話。郯城地震斷裂帶,對研究中生代和新生代地質構造、地震的形成與變化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依據。
五、郯城是“中國銀杏之鄉”,又素有“天下銀杏*縣”的美譽。
【銀杏生態公園】包括銀杏古梅園、老萬畝銀杏園等景觀。
銀杏古梅園是山東省*農民公園,坐落在美麗富饒的中國銀杏之鄉——新村鄉,西臨沂河,東望馬陵山,背靠紅石崖。園內景觀眾多,各具特色。有老神樹銀杏王。樹高47米,胸徑2.3米,胸圍7.1米。樹蔭占地面積約0.85畝,在春季開花時可為周圍幾十公里范圍內的雌樹授粉。銀杏樹的表層根系大部分露出土層,但比其他銀杏樹發芽早、落葉遲,生長旺盛,當地群眾稱之為“老神樹”。據史料記載,該樹距今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老神樹”至今枝葉茂盛,聳天矗立,巨影婆娑,系全國銀杏雄樹之冠。該樹于1979年被列為縣級重點保護文物。園內有廣福寺,始建于北魏正光辛丑年,即公元521年。,是郯城縣內最為古老的一座寺廟。清康熙十一年、乾隆二十八年的兩部《郯城縣志》均有記載:“廣福寺又名官竹寺,在縣西南四十里新村!痹撍職v史上多次重修,現存寺廟碑三塊,記載了該寺的歷史情況。老萬畝銀杏園位于銀杏古梅園西側的沂河岸邊,該銀杏古林中現有百年以上銀杏樹5000余棵,50年以上的1.8萬余棵,且連片成林,國內獨有。
六、【紅石崖風景區】位于郯城西南四十五華里沂河岸邊。崖下河水滔滔,崖壁陡峭,其土色殷,堅硬如石;崖上樹木參天,陰翳蔽日。其中有一棵雄銀杏樹,高37.5米,胸圍7.1米,為西漢永光年間所植。已在此修建了“銀杏古梅園”,占地百畝。
七、【郯國故城】在今縣城城北,為元代所建,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縣城周圍還有于公墓、史大奈墓、廟山漢墓群等景點。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