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院簡介,院屬藝術單位,秦腔團。領導班子,演出預告。
陜西高校。教育網站,高校大學。
這是西北*一所集研究改革、創新實驗、示范演出、戲曲教育于一體的團體。下設秦腔團、眉碗團、青年實驗團及藝術研究中心,演員訓練班等機構。秦腔團以演出改編傳統戲、新編歷史劇為主;眉碗團以眉戶、碗碗腔形式表現現代生活為主;青年實驗團則重在改革創新;藝術研究中心堅持劇本創作與理論研究相結合的職能;院里還擁有配置完備的管弦樂隊。集團化的戰略布局,先進的管理模式,使研究院能夠將演出實踐與藝術探索緊密結合,相互啟迪。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縱深發展,研究院業務建設和藝術生產步入了良性循環,優勢愈加顯現,成為藝術院團建制的成功范例。兼任陜西省文聯副主席、陜西省劇協主席的現任院長陳彥說:"作為劇院的新生代,我們敬畏他輝煌的歷史,更感到推動劇院歷史前進這份責任的重大。好在大劇院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無論歷史積存,現有人才資源積聚,還是得天獨厚的區位產業開發潛力,都向我們昭示著可持續發展的美好前景。更重要的是,我們的事業是根植在民族文化的沃土上,民族不敗,文化不衰,換句話說,秦人不滅,秦腔不亡!"
在中國秦腔藝術史上,陜西省戲曲研究院留下了深深印記,她見證著歷史,凝固著輝煌。站在歷史功勛和當下創新、繁榮的縱橫交匯點上的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始終堅持開放辦院、博采眾長、創新求索、與時俱進,不斷豐富著地方戲曲藝術寶庫的積累,延續和創造著秦腔、眉戶、碗碗腔等古老劇種永不衰竭的生命力。歲月滄桑,時光匆匆,煌煌偉業,藝術常青。
陜西省戲曲研究院的前身是1938年在延安成立的陜甘寧邊區民眾劇團,50年代稱西北戲曲研究院。研究院建制包括秦腔團、眉碗團、青年實驗團和藝術研究中心。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炮火硝煙中,藝術家們創作演出了《中國魂》、《十二把鐮刀》、《血淚仇》、《窮人恨》等優秀劇目,贏得了廣大軍民的贊譽。 建國10周年時,研究院以《游西湖》、《趙氏孤兒》、《梁秋燕》等戲,晉京獻禮并巡回江南13省(市)演出,飲譽京華,蜚聲南國。
80年代以來,研究院創作演出了一批有影響的重點劇目。其中《千古一帝》在全國戲曲觀摩演出中獲演出大獎和11項單項獎,并赴日本訪問演出;眉戶現代戲《漂來的媳婦》、《杏花村》、《臂塔圓舞曲》、《留下真情》,華劇《楊貴妃》、《真的,真的》,秦腔《西湖遺恨》,同州梆子《泣血無字碑》等戲,獲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等多項獎勵,并多次晉京和赴芬蘭及香港地區演出。
新編歷史故事劇《蔡倫》在全國梆子戲劇種新劇目交流演出中榮獲一等獎*名及11項單項獎,并于1997年晉京演出,獲文華新劇目獎;同州梆子《關西夫子》和秦腔現代戲《大漠情》一起參加全國梆子戲劇種新劇目交流演出,雙雙獲獎。青年實驗團的《西湖遺恨》一劇應邀參加荷蘭大劇院建院10周年慶典演出,《鬼怨殺生》等折子戲赴港參加香港回歸后首屆中國戲曲節,《楊七娘》參加德國邁寧根國際藝術節等演出活動。陜西地方戲曲頻頻在國際舞臺上亮相,被專家譽為秦腔史上的里程碑。
為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50華誕,研究院于1999年一舉推出《遲開的玫瑰》、《長城歌》、《好年好月》3臺大型劇目,顯示出藝術創作的勃勃生機。 研究院現有主要演員:馬友仙(代表作品《竇娥冤》)、員宗漢(代表作品《血淚仇》)、郝彩鳳(代表作品《祝福》)、雷開元(代表作品《二虎守長安》)、李東橋(代表作品《千古一帝》)、李梅(代表作品《西湖遺恨》)、焦瑞霞(代表作品《曲江歌女》)、孫存蝶(代表作品《頂燈》)、王琦(代表作品《囊哉》)等。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