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索菲亞教堂內部現現作為哈爾濱市建筑藝術博物館對公眾開放,《哈爾濱城市建設規劃展》在館內展出,共分“歷史名城”、“建設歷程”、“規劃明天”三個部分,系統展示了哈爾濱歷史文化名城風貌、現代化大都市嬗變歷程,以及城市未來發展前景。
坐落于中國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里區索菲亞廣場,是一座始建于1907年拜占庭風格的東正教教堂,為哈爾濱的標志性建筑,是目前保存最完美的典型拜占庭式建筑。
索菲亞教堂
該教堂是由俄國建筑師克亞西科夫主持設計。主穹頂、鐘樓有俄羅斯傳統的“帳篷頂”、“洋蔥頭”的造型。索菲亞教堂以它恢宏氣勢屹立于哈爾濱,曾經是哈爾濱的標志性建筑。如今它作為建筑藝術博物館,已成為哈爾濱一處獨特的景觀,成為市民和國內外游人欣賞建筑藝術和休閑娛樂的場所。
1911年,在木墻外砌了一層磚墻,成為磚木結構式教堂。
1923年9月27日,圣索非亞教堂舉行了第二次重建奠基典禮。
1932年11月25日落成,成為遠東地區*東正教教堂,以其精美的建筑藝術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享譽中外。
哈爾濱解放后,蘇聯政府將索菲亞教堂產權移交給哈爾濱市政府。1960年教堂關閉后,曾作為哈一百的倉庫、話劇院的練功房等。文革期間,教堂遭到嚴重破壞,建筑主體破損,教堂內壁畫、樂鐘、十字架丟失。
1986年,教堂被哈爾濱市政府列為市級一類保護建筑。
1996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列為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7年6月2日,哈爾濱市政府對教堂進行保護性修復,并對周邊環境進行綜合整治,歷時80余天,后命名為哈爾濱市建筑藝術館。藝術館以對外宣傳、弘揚哈爾濱獨特的建筑文化為主,教堂巍峨壯美,具有濃郁的異國情調,成為哈爾濱市一道獨具特色的風景線;她歷盡風雨,飽經風霜,是沙俄入侵東北的歷史見證和重要遺跡。但修復后的建筑內部,教堂功能已不復存在。索菲亞教堂內部作為哈爾濱市建筑藝術館,主要展示哈爾濱市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建筑藝術,舉辦了《哈爾濱保護建筑展》等大型展覽。展廳內舉辦的是《哈爾濱老照片展》,共分“城市童年”、“舊時風貌”、“社會掠影”三個部分,以城市發展歷程為主線索,系統地展示1946年哈爾濱解放以前城市發展沿革、街道建筑景觀、風俗民情及相關的背景內容。展覽以圖片為主,總計近400張老照片,是從搜集到的1500余幅歷史珍貴照片中精選而出的,其中清朝及民國時期照片200余幅,介紹了哈爾濱城市早期從小漁村嬗變發展成城市雛形的過程。
建成后的圣"索菲亞教堂深受拜占廷式建筑內格影響,富麗堂皇,典雅超俗,宏偉壯觀。它的建筑平面為東西向拉丁十字,墻體全部采用清水紅磚,通高五三點三五米,建筑面積七二一平方米。
圣"索菲亞是沙俄入侵東北的歷史見證和研究哈爾濱市近代歷史的重要珍跡。
一九八六年被哈爾濱市人民政府列為一類保護建筑。
一九九六年一一月,圣"索菲亞教堂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為保護國家歷史文物,一九九七年六月,哈爾濱市人民政府決定對索菲亞教堂廣場實施綜合整治。修復后的圣"索菲亞教堂,高聳入云的金色十字架與紅磚綠頂相輝映,顯示出教堂主體巍峨壯美的氣勢,休閑椅、綠地環繞。襯托出教堂廣場的表靜謐安詳;每到夜晚,歐式庭院燈放出淡淡柔光宛若一籠輕紗。
圣索菲亞教堂氣勢恢弘,精美絕倫。教堂平面設計為東西向拉丁十字,墻體全部采用清水紅磚,上冠為巨大飽滿的洋蔥頭穹頂,統率著四翼大小不同的帳篷頂,形成主從式的布局。四個樓層之間有樓梯相連,前后左右有四個門出入。正門頂部為鐘樓,7座響銅鑄制的樂鐘恰好是7個音符,由訓練有素的敲鐘人手腳并用,敲打出抑揚頓挫的鐘聲。
2000年,市政府組織了哈爾濱市建筑藝術廣場擴建、中心休閑廣場建設及城市建設規劃展示館建設工程。建筑藝術廣場擴建和中心休閑廣場建設工程于2000年10月1日竣工投入使用。擴建后的建筑藝術廣場面積由6000平方米增至10000平方米,中心廣場面積36154平方米。城市建設規劃展示館建設工程于2001年7月1日竣工對外開放,地下展館總建筑面積3972平方,是哈市首次建設的現代化展館,。
展館共分展覽、演示、接待、辦公、沙盤控制、展品貯備等六個區域。位于展館中央的是1:600的哈爾濱城市建設規劃沙盤,總面積396平方米,表現市區面積142.56平方公里,涵蓋了南崗、道里、道外、動力、香坊、太平六個行政區域。《哈爾濱城市建設規劃展》正在館內展出,共分“歷史名城”、“建設歷程”、“規劃明天”三個部分,系統展示了哈爾濱歷史文化名城風貌、現代化大都市嬗變歷程,以及城市未來發展前景。
“索菲亞”在希臘語中是“智慧”的意思。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大帝為供奉智慧之神索菲亞,始建圣索菲亞大教堂。哈爾濱圣索菲亞教堂由俄國建筑師克亞西科夫主持設計,氣勢恢弘,精美絕倫, 是拜占庭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教堂平面設計為東西向拉丁十字,墻體全部采用清水紅磚,中部突起很高的、帶拱券長窗的16面體鼓座,上冠巨大飽滿、裝飾精美的洋蔥頭穹頂,統率著四翼棱錐式、大坡度的四個大小不同的帳篷頂,形成主從式結構組合。圣索菲亞教堂以其精美的建筑藝術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享譽中外。
我們看到的修復后的教堂與當年教堂保持了一致風格,這巨型的洋蔥頭式大穹頂是典型的俄羅斯建筑的屋 頂形式,宏偉壯觀的構思可以同莫斯科的瓦西里教堂相媲美。索菲亞教堂的主穹頂,4個小帳篷頂及后屋頂共有6個十字架。同基督教的十字架相比,東正教十字架上方有一處平行略短的橫桿,下方有一處傾斜的橫桿。索菲亞教堂十字架主干仍是東正教十字架的形式,但在主十字架上又加裝幾處橫豎桿,使十字架在橫桿、豎桿的局部又形成數個小十字,使十字架顯得整體飽滿、線條柔和。十字架通過類似洋蔥頭狀球體與主穹頂相連,與帳篷頂或屋頂相連接,球體下方過渡為圓柱體,還加裝蓮花座。十字架通體是金黃色,與綠色的穹頂、帳篷頂互相映襯,使整個教堂愈發顯得雄偉恢宏、高貴典雅。主穹頂的頂部距地面高48.55米,給人以聳入云宵,蓬勃向上的想像空間。大家看它那飽滿而巨大的洋蔥頭式穹頂在建筑中央構成了特殊球面,剖面*直徑為10米,形成巨大而豐滿的室內空間,是教堂畫龍點晴之處。
索菲亞教堂的篷頂以主穹頂為軸心,分布于主穹頂的前后左右四個帳篷大小不一,裝飾十分精美,與主穹頂形成了主從結構,由若干連續拱券托起的篷頂,特別是帳篷頂上火焰形尖券,以慣用的篷頂冠戴小洋蔥頭式穹頂而結束的設計手法,既襯托出大穹頂的雄渾氣勢又突出所映了整個外墻體華麗多彩的細部。外墻體主體為清水紅磚結構的多面體,形體構造復雜,砌工精細。墻體以大小套疊的拱券構成母體,組成的細部豐富而生動。位于大穹頂下方的是一個16面體的大鼓座,鼓座的*段面都開了一個高側窗,檐口裝飾線角為花瓣形和神乳體。鼓座下部經過多層線角過流到下層八面體的大柱墩。底部棱、角、線和諧連接,為羅馬風格的邊疆拱券的設計風格。這幾十個窗兩側砌成的壁柱方圓相連,為整個建筑平添了幾分異域風情。
教堂的內部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君士坦丁堡的索菲亞教堂的穹頂氣氛,教堂穹頂構成了極其宏偉壯觀的空間輪廓,從大廳中央向下望去,便能看到由這4個大帆拱托起的巨大的帶有宗教圖案的大彎頂,大彎頂內墻面富麗堂皇而又高雅別致。教堂正門篷頂為鐘樓,懸掛著1大6小共7座樂鐘。那座*樂鐘由響銅鑄成。樂鐘重達1.8噸.*直徑為1.425米,臨近鐘耳和鐘的底部裝飾的是規則花邊。鐘的中部雕有4個圣像,以8個規則的連形花邊上的古俄文注明的是鑄造年代,6座小樂鐘可以奏出6個不同音符,每逢重要宗教節日,敲鐘人把7座鐘槌上繩子系于身體不同部位,手足并用,有節奏地拉動鐘繩,鏗鏘的鐘聲響徹云霄,據說當時連幾十公里外的阿城居民也會聽到這鐘聲樂曲,堪稱哈爾濱的一大奇觀。索菲亞教堂共有“一主兩輔”三處唱詩臺,處于兩側耳門門廳上的是輔唱詩臺,與兩處小圣所相對,兀然突出在半空中,成為二層平臺,給大廳碩大的空間平添了一個層次。位于正門門廳上的是主唱詩臺,由左側樓梯可以上去,與左側小唱詩臺有走廊相連。主唱詩臺的前面敞開,其他方向以墻面、屋頂進行封閉,面積約20平方米,可容納4人。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