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華音、經上海市高教局批準,今天的上海大學社會學院前身為上海大學文學院社會學系。這是1979年中國大陸恢復社會學學科后成立的第一個社會學系。上海大學文學院(前身為上海復旦大學分校)恢復重建社會學系。袁緝輝教授任第一任系主任,龐樹奇、國家教育部同意,沈關寶、1980年3月,吳圣苓、鄧偉志、仇立平等教授先后擔任過系主任職務。1981年,社會學系創辦《社會》雜志。2011年7月,社會學系獨立建院,成立社會學院(School of Sociology and Political Science),下設社會學系、社會工作系、人類學與民俗學研究所、人口研究所(2015年增設),張文宏教授任院長。
社會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2010年獲得社會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2009年獲得全國第一批社會工作專業碩士(MSW)學位授予權,2008年設立社會工作本科專業,1996年獲得社會學專業的碩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獲得人類學、2005年獲得人類學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形成了從本科到碩士(包括專業碩士)、博士、博士后研究的完整人才培養體系。2009年,李友梅教授領銜的社會學基礎教學團隊先后被遴選為上海市級和國家級教學創新團隊,并躋身上海市第四期本科教育高地陣營。 民俗學碩士學位授予權和社會學博士后流動站,上海大學社會學院于建系之初就設立了社會學本科專業,2000年獲得社會學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
社會學上海大學·歷史沿革
1923年,國共合作建立的上海大學設立了社會學系,首任系主任瞿秋白,以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為主,著力于勞動問題、農民問題、婦女問題的研究。為中國革命培養出很多優秀人才。國共合作破裂后,社會學系隨上海大學的解散而終結。
1980年4月,經上海市高教局批準,國家教育部同意,上海大學文學院恢復重建了社會學系(前身為上海復旦大學分校社會學系),這是1979年社會學學科恢復后內地高校成立的*社會學系。
首任系主任袁輯輝教授。袁華音、沈關寶、龐樹奇、吳圣苓、鄧偉志等教授先后擔任系主任。現任系主任仇立平教授。
2001年以來,社會學系先后從海內外知名大學和科研院所引進19名中青年教學科研骨干,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學者為主體、學歷層次高、富有事業心與創新能力、視野寬闊、團結合作的學術團隊。本學科于1986年被列為上海市教委*期重點學科,從1996年起被連續列為教育部“211工程”*、二、三期重點建設學科;2005年,“都市社會研究”被遴選為上海市優勢重點學科;2007年,社會學二級學科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躋身國家重點學科行列,現為全國社會學四個國家重點學科之一。
本學科現設有中國社會轉型與社會組織研究中心、上海高校社會學E-研究院、上海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社會學研究所、上海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政黨研究中心、人類學研究所、婦女問題研究中心、族群研究中心、移民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其中,中國社會轉型與社會組織研究中心是2007年上海市教委設置的首批10個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之一,上海高校社會學E-研究院是2003年上海市教委設置的首批6個高校E-研究院之一,上海社會科學調查中心是上海大學成立的跨學科調查基地,2009年,上海市政府掛靠該中心成立上海社會調查研究中心上海大學分中心。
2005年以來,本學科教師作為課題負責人獲得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1項,國家社科基金一般課題、青年課題13項,教育部、國家發改委、民政部課題6項,上海市哲社、上海市決策咨詢課題26項,省部級以上課題總計46項;獲得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計劃1人,霍英東青年教師獎1人,上海市領軍人才2人、浦江人才6人、曙光人才2人、晨光人才1人,總計13人次。在《中國社會科學》(中英文版)、《社會學研究》、《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SSCI期刊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1篇。
在歷屆上海市哲社優秀成果和鄧小平理論研究優秀成果評獎中,獲一等獎3項,二等獎和內部探討優秀成果獎5項,三等獎和網絡宣傳獎7項;一些研究成果受到上海市委、市政府有關領導的高度重視,也有研究成果已經轉化為地方政府的具體政策。
2011年9月正式掛牌公示,成立上海大學社會學院。目前社會學院實際在編在崗人員34人,其中專業人員31人,東方學者1人,教輔人員4人另有特聘教授2人。45歲及以下中青年教師接近65%,教授占42%,55歲及以下教師除1人為碩士外,其余均獲博士學位。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