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通個人文集提示頁。
開通個人文集提示頁。
自駕到達方式:杭州到升金湖所在的東至縣大渡口鎮(zhèn)有兩條路線:
路線一、杭寧到湖州北轉申蘇浙皖到宣城,然后有兩個選擇,a是走國道318到南陵再繼續(xù)向西走S320到鐘鳴鎮(zhèn)從銅陵東口(鐘鳴以西4公里)上G50高速,一直向西到大渡口出口;b是繼續(xù)走高速到蕪湖,到蕪湖轉向銅陵、安慶方向,到大渡口出口。路線二、杭徽到黃山轉合銅黃,銅陵不到的地方有個特大的互通樞紐,轉G50高速往安慶方向,大渡口出口下。路線一a有70公里國道,從杭寧入口到大渡口出口約370公里,4個小時,過路費50+35+10+45;路線二從杭徽老余杭入口全程高速到大渡口出口約440公里,4小時15分,過路費190。路線二路遠費用高,但是車少風景好。
鳥點升金湖分上湖和下湖,以升金湖大橋為中線,東北是下湖,西南是上湖。上湖基
本是南北走向的,所以可以分為上湖東岸和西岸。東岸的鳥點有楊鵝頭、佘干,按理說東岸的鳥點上午是順光,但冬季太陽從偏南的方向升起,而水鳥聚集在這兩個鳥點的黃溢河南岸。所以,到了這兩個鳥點附近,還需要找到合適的方向才能好好賞鳥。西岸的鳥點有聯(lián)合和大洲,在國道206沿線。升金湖大橋附近應該就是所謂的核心區(qū),養(yǎng)殖業(yè)很發(fā)達。
下湖的形狀呈東西走向,鳥點在國道206沿線,就是北岸,一是黃溢河閘附近的保護點(這次沒去);二是七星墩北側大堤和西側大堤以及東側機耕路,上午的時候下東側機耕路還是有機會順光觀鳥
在升金湖越冬的白頭鶴(Grus monica),每年10月下旬遷至升金
湖,次年3月下旬飛離,居留期約145天,越冬數(shù)量400-600只。
在升金湖越冬的東方白鸛(Ciconia boyciana),每年11月下旬遷至升金湖,次年3月飛離,居留期130天左右,數(shù)量約300-500只,占世界總數(shù)的15%。
在升金湖越冬的小天鵝 ( Cygnus Cygnus),數(shù)量在10000只以上。
在升金湖越冬的白琵鷺(Platalea leucorodia),越冬期為140天左右,一般年份越冬數(shù)量在3000只左右,數(shù)量最多時達到5000只。
在升金湖越冬的雁類有鴻雁(Anser cygnoides )、豆雁 ( Anser fabalis)、白額雁(Anser albifrons)、小白額雁(Anser erythropus)、灰雁(Anser anser)等5種,其中以鴻雁、豆雁數(shù)量最多最常見。鴻雁越冬總數(shù)達到4萬只以上。
升金湖是珍稀水鳥大鴇、黑鸛的良好棲息場所,也是鸻鷸類的主要越冬地之一。
調查報告中國國家林業(yè)局與世界自然基金會開展的長江中下游水鳥調查顯示:升金湖有6種物種的數(shù)量達到了國際重要意義的標準,包括白頭鶴、東方白鸛、鴻雁、豆雁、黑鸛、白琵鷺和小天鵝等。在此越冬的鴻雁占全球種群數(shù)量40%以上,在此越冬白頭鶴占遷徙路線上種群數(shù)量20%以上,黑鸛占遷徙路線上種群數(shù)量10%以上,白琵鷺占遷
徙路線上種群數(shù)量5%以上。升金湖濕地是長江中下游(五省一市)平原3個具有特別重要價值的地區(qū)之一。隨著保護區(qū)建設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升金湖*保護區(qū)正以一個全新的姿態(tài)面向社會。如今,升金湖自然保護區(qū)已成為中國科技大學、安徽大學、中國林科院的科研、教學和實習基地,并與國際鶴類基金會、東北亞鶴類網(wǎng)絡、東亞-澳大利西亞涉禽網(wǎng)絡組織長期合作,每到秋冬季節(jié),聯(lián)合國、歐美地區(qū)國家的研究人員、專家學者前來實地考察。越來越多的科研機構和科研工作人員來到升金湖進行科研和考察活動,越來越多的環(huán)保自原者、攝影愛好者和各類游客高層次進入升金湖尋找各自所需的題材。
鶴倚城為生,城以鶴而榮,每年的11至次年的1月被定為東至縣觀鶴節(jié)。這是集經(jīng)貿、旅游、文化、藝術、體育大成的大型國際性商旅文化節(jié)慶。
東至縣以升金湖*自然保護區(qū)棲息的丹頂鶴等鶴類為媒的大型國際性商旅文化節(jié)慶。中國東至觀鶴節(jié)始于2003年12月,是東至縣冬季的地方性大型節(jié)慶活動。節(jié)日期間日接待游人近30萬人次,日銷售額高達400萬元,前來參加觀鶴節(jié)的世界26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中外客商達3.6萬人次,年均簽約額為26億元人民幣,履約率達50%以上,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促進了地方經(jīng)濟和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
升金湖自然保護區(qū)內氣候溫和,無霜期長,人口密度低,環(huán)境污染小。湖里有魚類66種,軟體動物18 種,水、濕生植物62種,大量越冬候鳥排出的糞便補充了湖區(qū)的肥力,使植物生長更為繁茂,又促進了魚類及軟體動物的生長,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呈現(xiàn)良性循環(huán)。優(yōu)美的環(huán)境和充足的餌料,吸引了大量珍稀水禽來此覓食越冬。據(jù)統(tǒng)計,這里有秋冬季鳥類103種,越冬停息水禽70余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有白頭鶴、白鶴、白鸛、黑鸛 、黃咀白鷺、大鴇、金雕、白肩雕;二級保護動物有白枕鶴、灰鶴、白琵鷺、小天鵝、白額雁、白尾鷂、紅隼、黑鳶、草鶚。 1986年被批建為省級自然保護區(qū),1997年晉升為*,是安徽*以珍稀水禽為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qū),也是安徽最為典型的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被列為中國及亞洲重要濕地。保護區(qū)以升金湖為中心,沿岸分別向外延伸2.5km,總面積33400hm2,湖周平均海拔25m。
氣候升金湖*自然保護區(qū)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夏季炎熱潮濕,冬季
寒冷干燥。平均無霜期240天,年均降雨量1600mm,年均蒸發(fā)量757.7mm,*年降雨量2022mm,*年降雨量759mm。年平均氣溫16.14℃,*氣溫40.2℃,*氣溫-12.5℃,一月份平均氣溫3.97℃。 升金湖屬天然永久性淡水湖泊,*水位17m,湖面面積13300hm2;枯水季節(jié)(12月至次年2月)平均水位8.9m,湖面面積3300hm2;汛期(7月至9月)平均水位12.5m,湖面面積約9600hm2。年平均水位10.88m,年平水面積7600hm。
水質升金湖水質優(yōu)良,達Ⅰ類標準。水化學分析表明,湖水含鈣量較高,具
有一定的硬度,總氮量、硅鹽及磷、鐵含量屬正常水質范圍,適于多種水生動植物生長。湖內浮游植物27種,以硅藻為優(yōu)勢種。濕地維管束植物共43科54屬100種。水面群落優(yōu)勢種為馬來眼子菜、苦草、菹草、聚草、野菱等。沼澤及灘涂植被以紅穗苔草、亞大苔草等苔屬植物為優(yōu)勢種,復蓋度達85%以上,伴生植物有水田碎米薺、肉根毛莨等。河岸植被為人工意楊、柳樹、楓楊、香椿、楝樹及梨、桃等;浮游動物13種,底棲動物23種。魚類11目21科63種。兩棲類2目4科8種。爬行類2目4科13種。獸類3目5科11種。鳥類16目35科149種。
資源升金湖中水禽資源尤為突出,有禽鳥103種,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有白
頭鶴、白鶴、東方白鸛、黑鸛、白肩雕、大鴇等6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有白枕鶴、灰鶴、白琵鷺、黃嘴白鷺、小天鵝、白額雁、鴛鴦、普通鵟、烏雕、紅隼、白腹鷂、白尾鷂、草鸮等13種。省一級保護的有四聲杜鵑、大杜鵑、黑枕綠啄木鳥、大斑啄木鳥、家燕、金腰燕、黑枕黃鸝等7種;省二級保護的有普通鸕鶿、鴻雁、豆雁、小白額雁、赤麻鴨、花臉鴨、暗綠繡眼鳥等26種。每到秋冬季節(jié),有170余種15萬余只鳥翔集于此越冬。世界上有15種鶴,升金湖就有4種,是我國種群數(shù)量*白頭鶴越冬地,其數(shù)量在350~500只,占中國總數(shù)的1/3,世界總數(shù)的1/20,同時,它庇護了占世界總數(shù)1/8的東方白鸛,并也是大鴇、黑鸛在我國的主要越冬棲息場所之一。
區(qū)劃升金湖保護區(qū)面積33340公頃,功能區(qū)劃分為核心區(qū)、緩沖區(qū)、實驗
區(qū)三個部分。其中,核心區(qū)10150公頃,位于保護區(qū)中心部位,主要由水面組成,是珍稀水鳥集中分布的區(qū)域。緩沖區(qū)10300公頃,位于核心區(qū)外圍,由濕地、退耕還湖人工圩、灘涂組成,有一定數(shù)量的珍稀水鳥分布。實驗區(qū)12890公頃,主要由保護區(qū)內沿湖四周的陸地部分組成,有一定數(shù)量的鳥類分布,是參觀考察、教學實習、科普及環(huán)境保護教育的區(qū)域。
地位升金湖為永久性淡水湖泊濕地,經(jīng)黃湓閘與長江貫通。每年十月下旬
到第二年的四月上旬,湖水消退形成草甸、沼澤和淺水區(qū),給不同種類的水禽提供了各取所需的生存環(huán)境。升金湖四周沒有工業(yè)污染源,湖水清澈晶瑩,水草茂密,是水禽賴以生存的天然場所。她是中國具有國際意義的自然保護區(qū),是東亞地區(qū)極為重要的濕地,是數(shù)以萬計水禽的越冬地和棲息地。
物種升金湖保護區(qū)是中國主要的鶴類越冬地之一。世界上有15種鶴,中國有9
種,升金湖就有4種,分別是白頭鶴、白鶴、白枕鶴和灰鶴。升金湖是世界上白頭鶴種群數(shù)量最多的天然越冬地。每年在升金湖越冬白頭鶴數(shù)量400-600只,占中國數(shù)量的30%,占世界野生數(shù)量的8%。因此升金湖亦有“中國鶴湖”之稱。升金湖自然保護區(qū)1995年加入中國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qū)網(wǎng)絡,2002年加入東北亞鶴類網(wǎng)絡保護區(qū),2005年加入東亞-澳大利西亞涉禽保護區(qū)網(wǎng)絡,是長江中下游濕地保護網(wǎng)絡成員,中國和亞洲重要濕地。
形成升金湖的形成,可追溯到地質史上300萬年以前,經(jīng)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后,長江沿岸抬升形成河流,河流匯聚發(fā)育形成湖泊。歷史上升金湖與長江連為一體,水天一色,湖汊較多,江河湖汊均有河道相通,是水運竹木
山貨和山賈往返要道。湖周地形多樣,湖岸曲折,東南低山丘陵;西北屬沿江沖積平原,為平原圩畈。湖床平均海拔 11米,湖周平均海拔25米。
水源升金湖水源主要來自張溪河、唐田河兩條河流和地表徑流,集
水區(qū)面達1548.1平方公里。豐水期湖面*水位17.03米時,水面面積14000公頃,蓄水量8.3億立方米?菟竟(jié)(12月至次年2月),隨水位降低,水面面積減小。年平均水位10.88米。
升金湖區(qū)域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炎熱潮濕,冬季寒冷干燥。平均無霜期240天,年均降雨量1600毫米,年均蒸發(fā)量757.5毫米,*年降雨量2022毫米(1983年),*年降雨量759毫米(1978年)。平均氣溫16.14℃,*氣溫40.2℃(1953年8月1日),*氣溫-12.5℃(1969年2月5日),一月份平均氣溫3.97℃。
升金湖自然保護區(qū)是安徽省*一處濕地生態(tài)和水禽類*自然保護區(qū),主要保護對象為濕地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越冬水禽。
植物保護區(qū)內有浮游植物27種、水生維管束植物84種,其中國
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野大豆、蓮、野菱和水蕨。有浮游動物13種、底棲動物23種、魚類62種、兩棲類8種,爬行類13種、鳥類174種、獸類52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有7種,分別是白鶴、白頭鶴、東方白鸛、黑鸛、大鴇、白肩雕和黑麂;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28種,分別是胭脂魚、虎紋蛙、黃嘴白鷺、白琵鷺、卷羽鵜鶘、黑頭白鹮、白額雁、小天鵝、鴛鴦、灰鶴、白枕鶴、小青腳鷸、小鴉鵑、草鸮、斑頭鵂鹠、黑鳶、蒼鷹、赤腹鷹、雀鷹、松雀鷹、普通鵟、烏雕、白尾鷂、白腹鷂、紅隼、游隼、穿山甲、水獺等。
現(xiàn)狀近些年來,隨著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長江中下游的眾多湖泊都因經(jīng)濟開
發(fā)造成的污染或圍墾而不再適合水禽的棲息,升金湖卻得以幸運地保存下來,成為難得的保存十分完好的重要濕地。升金湖水質良好、有機質豐富、浮游生物種類結構合理、軟體動物種類多、含量高、水生維管束植物分布廣,生物量大,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完整性和典型性。每年10月,升金湖隨長江水位水降,露出大片淺水、泥灘、沼澤,成為水禽的良好棲息地,吸引大批雁鴨類、鶴類、鸛類、鸻鷸類、鷗類水禽前來越冬、停歇。每年在保護區(qū)內越冬水鳥有84種,越冬水鳥數(shù)量超過10萬只。
位于東至縣和貴池交界處的濱江地區(qū),因湖中日產魚貨價值“升金”而得名。1986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水禽自然保護區(qū),1988年被編入《亞洲重要濕地名錄》,受到國家有關機構得關注。升金湖湖區(qū)面積達132.8平方公里,氣候溫和,水體無污染,周圍自然植被繁茂,是珍稀候鳥越冬棲息的理想處所。近年來,每到秋東季節(jié),聯(lián)合國、歐美地區(qū)國家的研究人員、專家學者前來實地考察。
位于安徽省貴池(今貴池市)、東至兩縣(市)境內,面積33333公頃,1986年經(jīng)安徽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1997年晉升為*,主要保護對象為白頭鶴等越冬珍禽及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
升金湖是池州市境內一座美麗富饒的內陸湖泊,又是白頭鶴在中國最重要的越冬地,升金湖己成為人們觀鳥旅游的好去處。
升金湖誕生于300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運動,那時候,長江沿岸以上升為主,山巒起伏,河流發(fā)育,個別地方有小型湖泊,水系匯入古長江,并在江岸湖邊堆積沖積了泥砂、礫石,所以升金湖,東南群山環(huán)抱,西傍丘陵崗地,北濱江灘洲圩。古時升金湖,曾稱生金湖,亦名深泥湖,又叫新深湖。清嘉慶《東流縣志》載:有高湖、鵝潭湖、大清湖、楊家湖(亦名楊河頭)、澄潭湖(亦名陳博湖)、前湖、九都湖等,以及貴池區(qū)境內的諸湖。那時“水漲則數(shù)十里地,彌漫無際;水落則沮如之處,分為諸湖”,循曲折的河道,達黃湓入長江。升金湖的湖床,自南向北傾斜,湖底平均高程為9.4米,較底為8.8~9米,一般為9.5米~11.5米。正常水位湖岸周長165公里,平均湖寬7.5公里。升金湖系的子湖、灣汊眾多,名稱各異,多數(shù)界限不明,以其自然形態(tài),分為3大片:楊嘴至小路嘴以南為上湖;以北至八百丈為中湖;八百丈以東為大湖。上湖有大清湖、麻湖、澄潭湖等,中湖有升金湖、坦埠湖及貴池區(qū)唐田湖,下湖有黃湓湖等。升金湖上游的一條主河道名為黃湓河,此河上游為秋浦后河,源于祁門山脈北麓的仙寓嶺,先自東向西,后折轉從南向北,匯葛公河、梅樹河、右魯河、烏沙河以及來自石臺的溪河,又合候店河、五豐河、達楊河頭,匯入大清湖,穿升金湖,循黃湓河注入長江。古時江河湖港相連,春夏之交,潦水、白水盛溢,抵九都湖、循黃湓,合大江;冬月水枯則落,河內舟楫往返,二三十噸帆船,遠岸之上不見桅帆。沿河湖港有坦埠、唐田、姜壩、張溪、洋湖等地設有水陸碼頭,是水運竹木山貨和商賈往返要道。
濱江湖口灘頭,清末開始筑堤圍圩,民國8年(1919)東至縣始圈裕豐圩,貴池縣于民國4年(1915)圈萬興圩,據(jù)民國18年《安徽建設》第18號載:“黃湓、沙夾兩河為滋泥湖及諸湖內水外泄之道”、“而黃湓寬闊,又覺較勝沙夾,故船只出入,均取道黃湓”,而“內水溢滿,漫淹為災”,“黃湓訟案歷年不息”。日本侵占中國時,為其侵略之便,強拆沿湖周圍群眾的民房填湖,修筑楊嘴至小路嘴公路,由此加快了湖床的淤積。至建國初,湖中河道河床已淤塞,河、湖床相連一體,已無明顯界限。汛期江水循黃湓河倒灌入湖,沿湖農田屢受洪水災害。汛后江水下落,農作物又缺水灌溉。1965年,國家撥款修建黃湓閘。建閘后,一般湖水位比江水位低1~5米,雖然內湖防汛任務減輕,沿湖糧食增產,但汛期江水不能入湖,魚苗不能游入湖中孳生,魚類繁殖又受到影響。
建國后,升金湖兩岸人口增加,圍堤、墾殖增多,加上每年約9萬噸泥沙,從黃湓河中下游推入湖中,湖面不斷縮小。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建國以來升金湖圍墾面積約為64.84平方公里(含貴池區(qū)9.9平方公里),現(xiàn)湖面積為132.8平方公里(東至占102.26平方公里,貴池占30.54平方公里),湖水位為15.5米時,安全水位為15.0米,汛期*水位17.60米(1997),多年平均水位為13.87米,圍墾后比圍墾前水位約增高0.81米。近幾年大汛,沿湖兩岸均遭洪澇災害。
升金湖自然保護區(qū)位于安徽南部池州市境內,瀕臨長江。地處東經(jīng)116°55′至117°15′,北緯30°15′至30°30′。座落于東至縣與貴池區(qū)交界處,全境以升金湖為中心,沿岸分別向外延伸2.5km左右。其四鄰界線為,東自高橋湖東岸經(jīng)唐田、坦埠、劉村、白笏、楊家咀連線為界,南至丁村、長嶺,西至206國道,北自將軍廟經(jīng)新河口至牛頭山一線。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wǎng)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