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繕錄的四套《四庫全書》分別送藏于紫禁城文華殿后的文淵閣、沈陽故宮的文溯閣、圓明園的文源閣和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史稱“內廷四閣全書”(亦稱“北四閣”),北四閣《四庫全書》專為御覽,僅供乾隆帝隨時調閱,外人無緣得見。后來,乾隆帝考慮到文人學子讀書需要,四庫全書網站命將續繕的三套《四庫全書》分別送藏于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史稱“江浙三閣全書”(亦稱“南三閣”)。南三閣《四庫全書》均對外開放,而且鼓勵文人學子入閣閱覽。文宗閣、乾隆帝對其存藏十分重視。文津閣、修建文淵閣、他決定仿效“天一閣”規制,文源閣、 《四庫全書》成書后,文匯閣、四庫全書官網 www.skbooks.net 文溯閣、文瀾閣共七座藏書樓。
歷時十五年, 《四庫全書》的編纂從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二月開始后,補充一批書籍入內,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編纂工作全部告竣。到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六月,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修成(即為后世之文淵閣本),以后校對錯誤缺漏,先后完成七部。
由乾隆第六子永瑢統領,包括總裁于敏中、總纂官紀昀(紀曉嵐)及陸錫熊、總校官陸費墀及著名學者如戴震、邵晉涵、周永年及姚鼐等。四庫館另有抄胥三千八百多人。四庫全書網站他們集中在京城,歷時十年,用工整的正楷抄書七部。雖然由數千人抄寫,但字體風格端莊規范,筆筆不茍,如出一人。所以,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從形式上看,都具有十分難得的研究、收藏和欣賞價值。 為了纂修《四庫全書》,官員多達三百六十人,由皇帝“御批監制”。
為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被譽為“中國文化的萬里長城”。中國文、史、哲、理、工、醫,幾乎所有的學科都能夠從中找到它的源頭和血脈,幾乎所有關于中國的新興學科都能從這里找到它生存發展的泥土和營養。從那時開始,作為國家正統、民族根基的象征,《四庫全書》已成為中國乃至東方讀書人安身立命、夢寐以求的圭臬和后代王朝維系統治弘揚大業的“傳世國寶”。 《四庫全書》是世界文明歷史上最博大、最完備的集成之作。最宏偉的寶藏之一。
史、集四部四十四類編排,并以唐玄宗于兩都(長安及洛陽)分建四庫貯藏四部典籍而定名。它匯集了從先秦到清代前期的歷代主要典籍,共收書3461種、79309卷,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其中“經部”分為“易、書、詩、禮、春秋、孝經、五經總義、四書、樂、小學”等10類;“史部”分為“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抄、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等15類;“子部”分為“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等14類;“集部”分為“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等05類。總共44類。《四庫全書》是中華民族的珍貴文化遺產,也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精神財富。 《四庫全書》是清代乾隆年間官修的規模龐大的百科叢書,子、按經。
溫馨提醒:文中觀點來源網絡,隨歲月變遷,準確性,僅供參考!取消收錄、等問題,請聯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