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書法字體
首頁:
www.shufake.com
軟筆培訓班,成人書法,硬筆培訓,成立于2009年專業從事上海書法培訓,毛筆書法班,少兒書法的培訓,上海成人書法班,上海硬筆書法班,毛筆書法班等各種書法培訓班.。兒童書法,書法培訓班,多次招開書法學習班,漢翔書法培訓機構。
上海書法培訓班,假期班,上海書法培訓,書法培訓機構,書法學習班。
隸書體/書法字體
全稱《漢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又稱《韓明府孔子廟碑入《魯相韓勑復顏氏繇發碑》、《韓勑碑》等。漢永壽二年(156年)刻,隸書。縱227.2厘米,橫102.4厘米。藏山東曲阜孔廟。 無額。四面刻,均為隸書。碑陽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韓勑等九人題名。碑陰及兩側皆題名。
此碑自宋至今著錄最多,是一件書法藝術性很高的作品,歷來被推為隸書極則。書風細勁雄健,端嚴而峻逸,方整秀麗兼而有之。碑之后半部及碑陰是其最精彩部分。藝術價值極高。一向被認為是漢碑中經典之作。明郭宗昌《金石史》評云:“漢隸當以《孔廟禮器碑》為*”,“其字畫之妙,非筆非手,古雅無前,若得之神功,非由人造,所謂‘星流電轉,纖逾植發’尚未足形容也。漢諸碑結體命意,皆可仿佛,獨此碑如河漢,可望不可即也。”清王澍《虛舟題跋》評云:“隸法以漢為奇,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為奇絕,瘦勁如鐵,變化若龍,一字一奇,不可端倪。”又說,“唯《韓勑》無美不備,以為清超卻又遒勁,以為遒勁卻又肅括。自有分隸以來,莫有超妙如此碑者。”清楊守敬也說:“漢隸如《開通褒斜道》、《楊君石門頌》之類,以性情勝者也;《景君》、《魯峻》、《封龍山》之類,以形質勝者也;兼之者惟推此碑。要而論之,寓奇險于平正,寓疏秀于嚴密,所以難也。”(《平碑記》)此碑字口完整,碑側之字鋒鋩如新,尤其飄逸多姿,縱橫跌宕,更為書家所激賞。攻漢隸者,多以《禮器》為楷模。
《禮器碑》所傳拓本甚多。明拓斷裂適當垂處,不遑寫下一字,而引上腳使長,又與是碑‘年’字不同。”
書法字體概覽/書法字體
書法字體分類 | 書法字體代表作 | 書法家 | 參考年代 |
篆 書 | 泰山刻石 | 李斯 | 秦公元前219年 |
隸 書 | 褒斜道刻石 | 佚名 | 漢公元63年 |
草 書 | 草書狀 | 索靖 | 晉公元239—303年 |
楷 書 | 宣示表 | 鐘繇 | 三 國公元151—230年 |
行 書 | 蘭亭序 | 王羲之 | 東晉公元303—361年 |
燕 書 | 岳陽樓記貼 | 馬永安 | 中國人民共和國1949- |
書法字體對照表
書 體 | 點 畫 | 結 構 | 取 勢 | 運 筆 | 起 筆 | 收 筆 | 折 筆 |
篆書體 | 沒變化 | 正 | 右上 | 沒變化 | 藏鋒 | 回鋒 | 不停 |
楷書體 | 有變化 | 正 | 右上 | 有變化 | 藏鋒 | 回鋒 | 停頓 |
隸書體 | 有變化 | 正 | 右上 | 有變化 | 藏鋒 | 回鋒 | 停頓 |
行書體 | 有變化 | 變 | 變化 | 有變化 | 變化 | 變化 | 不停 |
草書體 | 有變化 | 變 | 變化 | 有變化 | 變化 | 變化 | 不停 |
燕書體 | 有變化 | 側 | 右下 | 有變化 | 露鋒 | 出鋒 | |
燕書體/書法字體
書法家馬永安創造第六種書體。經過專家論證,于2012年9月24日在國家版權局注冊登記,被正式命名《中國書法第六書體——燕體》。燕體書法和傳統書法對照,六個書法標準,有五個標準完全不同,是一種全新的書法概念。
燕書體書法(12張)
草書體/書法字體
懷素(725~785),字藏真,俗姓錢,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以“狂草”名世。自幼出家為僧,經禪之暇,愛好書法,刻苦臨池,采蕉葉練字,木板為紙,板穿葉盡,禿筆成冢,其后筆走龍蛇,滿紙云煙,王公名流也都愛結交這個狂僧。魯公(顏真卿)亦為之心折,與師旦夕切磋筆法,獲益良多。他性情疏放,好飲酒,酒酣興發,于寺壁里墻,衣裳器具,無不書之,自言“飲酒以養性,草書以暢志”。與張旭時與張旭齊名,合稱“顛張狂素”。懷素草書,筆法瘦勁,飛動自然,如驟雨旋風,隨手萬變。他的書法雖率意顛逸,千變萬化,而法度具備。懷素與張旭形成唐代書法雙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國草書史上兩座不可企及的高峰。傳世書跡有《自敘帖》、《快雪晴帖》、《苦筍帖》、《食魚帖》、《圣母帖》、《論書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諸帖。其中《食魚帖》極為瘦削,骨力強健,謹嚴沉著。而《自敘帖》其書由于與書《食魚帖》時心情不同,風韻蕩漾。真是各盡其妙。米芾《海岳書評》:“懷素如壯士撥劍,神采動人,而回旋進退,莫不中節。”唐代詩人多有贊頌,如李白有《草書歌行》,曼冀有《懷素上人草書歌》。
代表人物:魏晉時期的王羲之,王獻之,唐朝的張旭,懷素,當代書法家謝涇廉。
楷書體/書法字體
鄭道昭(?~516)北朝魏詩人、書法家。字僖伯。滎陽開封(今屬河南)人。北魏大臣鄭羲幼子。孝文帝時,官至通直散騎常侍。太和十九年(495)隨孝文帝南征,在懸瓠君臣聯句作歌,傳為佳話。宣武帝初,遷秘書監,因從弟鄭思和事株連,出為光州刺史,轉青州刺史。后復入為秘書監。死后追贈鎮北將軍、相州刺史,謚文恭。
在北朝文學開始興起之際,鄭道昭是較有成就的詩人之一。其詩長于寫景,略具清拔之氣,風格與南朝的謝靈運和鮑照相近,跟其他北朝詩人模仿齊梁不同。如《與道俗□人出萊城東南九里登云峰山論經書》的"雙闕承漢開,絕□虹縈□;澗□禽朝迷,竇狹鳥過亟",《登云峰山觀海島》的"山游悅遙賞,觀滄眺白沙",筆力勁健,較有氣勢。他的文章,兩篇是章表,無甚特色,僅《天柱山銘》尚有文采。《魏書·鄭羲附道昭傳》說他"好為詩賦,凡數十篇",但今僅存詩4首,文3篇。輯入逯欽立的《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和嚴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鄭道昭喜歡修身養性,煉氣化丹,曾于延昌元年(512年)在萊州大基山依車、西、南、北、中虛設"青煙寺"、"白云堂"、"宋陽臺"、"玄靈宮"、"中明壇"等煉氣之處,并刻字志之,還做了一首《置仙壇詩》題刻于壁。從此,萊州云峰山、大基山光彩大增,名揚四海。熠熠生輝的石刻,使海內外游人墨客向往。又稱"真書""正書"代表人物: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
行書體/書法字體
《蘭亭序》是東晉右軍將軍王羲之51歲時的得意之筆,記述了他與當朝眾多達官顯貴、文人墨客雅集蘭亭、修稧事也的壯觀景象,抒發了他對人之生死、修短隨化的感嘆。崇山峻嶺之下,茂林修竹之邊,乘帶酒意,揮毫潑墨,為眾人詩賦草成序文,文章清新優美,書法遒健飄逸。被歷代書界奉為*。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稱其為“中國行書*帖”。王羲之因此也被后世尊為“書圣”。后人在研究其書法藝術時贊譽頗多:“點畫秀美,行氣流暢”,“清風出袖,明月入懷”,“飄若浮云,矯若驚龍”,“遒媚勁健,絕代所無”,“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確實如此,傳說王羲之以后也曾再書《蘭亭序》,但均遜色于原作,所以《蘭亭序》原稿一直為王羲之視為傳家之寶,為王氏后代收藏,傳至王羲之第七代時被唐太宗李世民“騙”入朝廷,唐太宗得《蘭亭序》后,曾詔名手趙模、馮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鉤摹數個亂真副本,分賜親貴近臣,之后民間也廣為臨摹,但無一勝過王的原作,所以《蘭亭序》真跡被唐太宗視為稀世珍品而最終殉葬,這更讓后世對《蘭亭序》原作崇敬不已,冠以中國書法*帖的美名實在無可爭議。
代表人物:魏晉的王羲之,唐朝的顏真卿,元朝的趙孟頫,明朝的文征明。
行書:養德
篆書體/書法字體
中國先秦伏羲氏時期,就產生了文字。考古學家論證是在龜甲、獸骨上刻畫的甲骨文。因其是用以占卜、預測吉兇禍福,故稱"卜辭"。但其已具備中國書法藝術的基本要素:用筆、結構、章法等。殷周時 期,鑄刻在鐘鼎彝器上的銘文即金文又稱"鐘鼎文"廣泛流行。秦始皇大統后,統稱為"小篆",也稱 "秦篆",所謂篆書,其實就是掾書,就是官書。是一種規范化的官方文書通用字體。據文獻記載。秦以前漢字書體并無專門名稱。而小篆是由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文字逐漸演變而成的。由于是官書。小篆只適合于隆重的場合。如記功刻石。叔量詔版。兵虎符之類。標誰篆書體的體式是排列整齊。行筆圓轉。線條勻凈而長。 呈現出莊嚴美麗的風格。與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這樣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長。而且緊畫 向下引伸。構成上密下疏的視覺錯感。這與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關系。線條勻稱無論點畫長短。筆畫均呈粗細劃一的狀態。這種在力度。速度都很勻平的運筆。給人以純凈簡約的美感這兩種特征。加之字體結構的趨簡約固定的傾向。小篆書體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縱橫成行的序性。秦篆有圓筆方筆之別。圓筆以 秦刻石為代表。方筆以秦詔版權量為代表。為秦篆之俗體。漢魏之際是秦篆的強弩之末。除用于碑銘篆額 和器物款識之外。難得有獨立的篆書。唐篆,因李陽冰出現而復蘇。仁秦篆的渾厚宏偉之氣已蕩然無存。宋代金石之學和元朝的復古書風。使用權篆書得以起微潮。以篆書著稱者不乏其人但乏超越之力。明代承元之風。步趨持平。清朝篆書百花斗艷。進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榮階段。
大篆,先有大篆后有小篆。早在六十多年前,陶器上刻劃的符號和描繪物象的圖畫就具有文字的雛型,隨后在漫長的發展中,產生的象形(圖畫)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時代,在龜甲獸骨上刻劃的文字,即"甲骨文",書法細勁挺直,筆畫無頓挫輕重。商周時代,出現的鑄在鐘、鼎、貨幣、兵器等青銅器上的銘文 稱為 "金文"或"鐘鼎文"。書法漸趨整齊,風格圓轉渾厚,字形變化豐富,參差不一。春秋戰國時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筆劃雄強而凝重,結體略呈方形,風格典麗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稱之為大篆。
小篆,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由丞相李斯整理,簡化 統一字體,后人稱之為"小篆"。小篆字體略長而整齊筆劃圓勻秀美。 (2)代表人物 小篆的鼻祖--李斯,字通古,戰國時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縣)。后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標準書體小篆。現存于西安碑林的《嶧山碑》,系宋代摹刻。所書的刻石多已毀沒。存世的原石僅兩塊。
代表人物,李斯,生年不詳,卒于秦二世二年(公元前二○八年)。秦政治家、書法家。楚國上蔡《今河南省汝南縣北》人。曾跟戰國名儒荀卿學帝王術,后上《諫逐客書》,為秦始皇重用。始皇統一天下后,李斯為丞相助秦始皇定郡縣制,又作《倉頡篇》七章,變大篆為小篆,統一文字,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文字異形,為今天的方塊漢字奠定了發展基礎。相傳秦代金、石刻文都出自李斯之手。金刻有權、量、詔版,石刻有嶧山、泰山、瑯琊臺、之罘、碣石、會稽。皆為小篆的標準體。李斯后為趙高所誣,腰斬于咸陽,時年約七十歲。李斯所處的秦代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將春秋戰國時期的混亂局面一掃而平。百廢待興,因此秦國有眾所周知的七個統一,其中文字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而李斯的小篆便是在秦國原有篆書基礎上統二八國文字的結晶。因而秦代書法最著名的便是以秦小篆書體所書之刻石文字。端莊、凝重乃至有幾分肅穆之感的秦刻石,向我們揭示出當年在中央集權專制統治下秦帝國的概況。統一后的秦國強大異常,表現在書體文字中也必然與之相適應。因而秦小篆的線條在用筆特征上講究委婉圓轉,要求點畫粗細勻稱。從形體特征看,秦小篆書體己存有比較固定的筆形,其斷筆之收縮也有一定的規律性。因之在點與曲線、直線組合而成字形時,也帶有符號性的特點。但隨著歷史的推移與選擇,秦小篆這種用于特殊場合的書體并沒有納入漢字形體變遷的軌道,而是析離于漢字形體變遷的規律之外,成為一種『殿堂式』的書體,為宮廷、廟堂、陵墓(碑之篆額)……乃至印文之用。因此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秦小篆游離于實用范疇之外,然而在中國書法史上的『綿延不絕』卻使它在整部中國書史中都占據了非常突出的地位。秦始皇統二八國后,于次年起巡視各地,途中登鄒嶧山(亦稱嶧山)時所立的*塊刻石便是嶧山刻石。因年代久遠,原石已佚,亦無拓本存世。傳世的拓本只有兩本,一為宋淳化四年(公元九九三年),鄭文寶據南唐徐鉉摹本重刻于長安的『長安本氣另一為元代申屠駟據鄭文寶本重刻于紹興的『紹興本氣這些拓本的字跡與現存的泰山刻石、瑯琊臺刻石略有差異,別添一番情趣。其筆劃更似『玉箸氣粗細均勻,圓潤挺拔,結構端莊、凝重,有略勝于其它刻石之處。本書選用了《嶧山碑》中的范字加以分析,同時對范字的破損處進行了修補,學習者可一目了然地掌握《嶧山碑》的用筆與結構特征,從而為創作打好較為堅實的基礎。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