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概況。學院設置,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原北京經濟學院
1954年9月,北京經濟學院前身北京勞動干部學校、勞動部北京實驗工人技術學校建立。
1958年10月,北京勞動干部學校與北京實驗工人技術學校合并,升格為北京勞動學院。學院設勞動經濟系、勞動保護系,并為二機部代設機械系和熱能動力系。
1963年春,勞動學院繼續辦學,勞動經濟系與勞動保護系保留并繼續發展,增設物資管理系,校名改為北京經濟學院。
文化大革命期間,學院教職員工和學生被下放到河南息縣五七干校參加勞動。
1974年春,原北京經濟學院、原中國人民大學工業經濟系等4個管理類的系(1978年人大復校時退出)、北京工商管理專科學校三個學校合并,歸北京市領導,校名仍為北京經濟學院。學院設置8個系科,即勞動經濟系、勞動保護系、物資管理系、工業經濟系、財政貿易系、政治經濟系、會計系、統計系等。
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北京經濟學院各系科面向北京市全面招生。
1986年北京市把經濟學院列為市屬重點學校。
原北京財貿學院
學院重視課程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1985年實行了有指導的學分制,增開了選修課。1989年選修課由1978年的10門增加到160門。學院從1992年實行主輔修制,大力培養復合型人才。開設的輔修專業有金融專業(含國際信貸與投資)、貿易經濟專業(含國際市場營銷)、會計學專業、經濟法專業。試點中,參加輔修的學生占了1992級學生的51.4%,增加了學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適應能力。學院重視校風、學風、考風建設,以院系干部的好作風、教師的好教風來促進學生的好學風、好考風。我們確定的校風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豐富扎實的科學技術知識,團結、緊張、嚴肅、活潑。我們確定的學風是:勤奮、嚴謹、求實、創新。1993年10月15日,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的李鵬同志還專門為我校題寫了學風的8個大字。學院重視實踐教學,從1985年起將實踐教學納入教學計劃,從1986年起始終不渝地實行第三小學期的教學制度。僅在1986—1991年的5年中,參加社會實踐的學生就達9000人次,教師達500人次。我們還加強了實驗室的建設,增加了課內的實踐環節。90年代初我們建立了北京地區高校的*金融股票模擬市場,受到市領導的高度重視和支持。圍繞教學的需要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出版了全國*套工商行政管理和房地產經營管理系列教材,為全國十幾所院校所采用。我院教授主持編寫了有西南聯大、中央財大、武漢大學等高校參加的《農業保險》等教材,這是我國*本權威的農業保險教材。從1986年到1991年,我院完成的科研項目1250個,達3800多萬字,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的36項。從1986年起,我院還招收了金融、會計、房地產經濟專業的研究生。1992年我院校內外的史學家舉辦了《中國近代史系列講座》,河北廊坊盧村農民樂團還演出了1900年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祝捷樂章《神團頌》,激揚了師生的愛國主義熱情,使他們又受到一次深刻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教育。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我院形成了自己的辦學思想、傳統和辦學特色。新中國成立不久,經濟建設的發展需要大批財經干部和專業人才。從1951年起,北京市委選派了一批從戰爭年代鍛煉出來的革命干部到財貿戰線擔任領導并創辦了銀行、商業、供銷、糧食等各類干部學校和訓練班。1958年6月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準,將6所干校和銀行訓練班合并為北京財政貿易干部學校。學校由市政府直接領導,北京市副市長程宏毅任校管委會主任。毛澤東同志的秘書田家英、紅旗雜志社主編蘇星、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衛興華和北京市副市長王純等都曾親臨學校授課。
為了“走出胡同辦大學”,在時任國家教委副主任的彭佩云、人民銀行行長陳慕華以及國家稅務總局局長金鑫、國家審計署副審計長李金華的關懷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88年把占地16.5畝、建筑面積僅有14000平方米的棗林前街68號院內的校舍出讓給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取得出讓金4500萬元。全校1200名本科生、700名教職工,攜帶上千噸的辦學設備、32萬冊圖書,遷址到遠郊房山縣竇店87403部隊的軍營辦學。把部隊低矮的抗震棚改造成教室,養雞場改為圖書館、閱覽室。教工日行百公里上下班,學生乘火車上學。歷經3年,行程45萬多公里(相當地球赤道11圈半),克服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在沒有增加國家一分錢投資的條件下,換來了地處豐臺區花鄉占地236.5畝、擁有40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的現代化的校園,使辦學條件在市屬院校名列前茅。這是全院領導與師生同甘共苦、遵照市領導“多困興學”的指示,努力奮斗的結果,這就為學院的長遠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這是北京財貿學院全體師生員工對北京市高等教育事業作出的巨大貢獻,它也為“走出胡同辦大學”積累了十分寶貴的經驗。
合校之后1995年,原北京經濟學院和原北京財貿學院合并成立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2000年,學校成為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
2002年,成為北京市首重點學科單位之一。
2006年起,學校開展教師職業生涯規劃工作,對每位教師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和研究,幫助教師確定自己的較佳職業奮斗目標,并在國內高校中率先成立了OTA(教師促進中心),得到了全校教師的支持和社會廣泛關注,被稱為“教師樂業工程”。
學校鼓勵、支持并積極組織專家、學者投身首都經濟建設理論與實踐問題的研究與探討,通過產學研相結合的科研工作,為首都經濟發展服務,為首都經濟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努力發揮首都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智囊團和思想庫的作用。學校承擔了眾多國家、各省部委和北京市的科研項目,取得了一大批有較高學術價值或應用價值的研究成果。重點打造了CBD發展研究、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政策研究、都市國際化、經濟增長與經濟周期、首都市情民意指數調查研究平臺等10余個科研平臺。設有人口研究所、經濟研究所、首都經濟研究所、不動產研究所以及CBD研究中心、世界貿易組織(WTO)研究中心、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產業經濟研究中心、公司研究中心、社會保障研究中心等27個研究機構。學校主辦的《經濟與管理研究》、《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人口與經濟》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經濟與管理研究》、《人口與經濟》是CSSCI來源期刊,《人口與經濟》入選第二批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及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學校主辦的《當代經理人》等學術刊物面向國內外發行。
學校教研人員主編的學術專著有多項獲得各部門的獎勵,獲省部級以上的獎項達30余項。其中《中國農業保險與社會保障制度研究》、《中國企業理論五十年》、《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政策研究》、《公司治理結構運行與模式》、《博弈論應用與經濟學發展》等眾多成果獲北京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第14屆中國圖書獎、教育部第三屆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重慶市第二次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以及北京市第七屆、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等獎項。
截止2014年3月,學校重點打造了CBD發展研究、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政策研究、都市國際化、經濟增長與經濟周期、首都市情民意指數調查研究平臺等10余個校級科研平臺。設有人口研究所、經濟研究所、首都經濟研究所、不動產研究所以及CBD研究中心、世界貿易組織(WTO)研究中心、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產業經濟研究中心、公司研究中心、社會保障研究中心等27個校級研究機構。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獲批北京市協同創新中心。
學術資源學術期刊姓名 | 任職 |
馮培 | 黨委常委、黨委書記 |
付志峰 | 黨委常委、校長 |
孫善學 | 黨委常委、黨委副書記 |
楊世忠 | 黨委常委、 紀委書記 |
郝如玉 | 黨委常委、副校長 |
趙鳳啟 | 黨委常委、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
丁立宏 | 黨委常委、副校長 |
王傳生 | 黨委常委、副校長 |
朱玉華 | 黨委常委、黨委副書記 |
教學單位 | |||
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 | 工商管理學院 | 經濟學院 | 會計學院 |
勞動經濟學院 | 文化與傳播學院 | 信息學院 | 安全與環境工程學院 |
財政稅務學院 | 法學院 | 金融學院 | 統計學院 |
外語系 | 華僑學院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國際經濟管理學院 |
體育部 | 國際學院 | 繼續教育學院 | 專業碩士教育中心 |
本科專業設置 | ||||
理學類 | 數學與應用數學、統計學 | |||
管理學類 | 勞動關系、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業工程、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會計學、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物流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旅游管理、電子商務、城市管理、資產評估 | |||
工學類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環境工程、安全工程 | |||
經濟學類 | 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財政學、金融學、貿易經濟、保險、稅務 | |||
法學類 | 法學、社會工作 | |||
文學類 | 廣告學、傳播學、英語 | |||
其他 | 工商管理、金融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商務英語、公共管理、對外漢語 |
截止2014年3月,學校有教職工1396人,專職教師668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比例近52.7%,其中教授、教研員等正高職專業技術人員153人,副教授、副研究員等副高職專業技術人員290人。博士生導師56人,碩士生導師334人。學校擁有*教學名師1人,*教學團隊2個,中國“千人計劃”學者3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2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12人,北京市教學名師13人,北京市海外高層次人才聚集工程短期項目獲得者2人。
*教學名師:楊河清
*教學團隊(2個):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群教學團隊、經濟學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建設等級 | 學科名稱 |
---|---|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 勞動經濟學 |
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 | 應用經濟學、統計學 |
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 | 企業管理、會計學 |
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 | 政治經濟學 |
社會保障 | |
行政管理 | |
經濟法學 | |
安全技術及工程 | |
西方經濟學 | |
技術經濟及管理 |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色專業(4個) | |||
序號 | 專業名稱 | 負責人 | 單位 |
1 | 經濟學 | 張連城 | 經濟學院 |
2 | 勞動與社會保障 | 楊河清 | 勞動經濟學院 |
3 | 統計學 | 紀宏 | 統計學院 |
4 | 人力資源管理 | 楊河清 | 勞動經濟學院 |
*精品課程(3門) | |||
序號 | 課程名稱 | 負責人 | 單位 |
1 | 政治經濟學 | 文魁(張連城) | 經濟學院 |
2 | 勞動經濟學 | 楊河清 | 勞動經濟學院 |
3 | 社會保障學 | 張琪 | 勞動經濟學院 |
知名學者 | 研究領域 |
文魁 | 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中國經濟改革的理論和實踐 |
鄭海航 | 企業組織理論 |
王文舉 | 博弈論和經濟仿真、數理經濟學、管理經濟學 |
郝如玉 | 稅收理論、中國稅務代理制度建設 |
黃榮清 | 人口統計、人口經濟、中國少數民族人口、城市人口 |
郝梅瑞 | 管理科學、微觀數量經濟、家庭經濟 |
鄒昭晞 | 企業戰略管理、國際企業管理、運籌學 |
柴建設 | 事故應急救援,安全系統工程,礦山安全 |
趙侖 | 財政理論研究、稅收理論研究、資產評估理論與實務研究 |
洪亞敏 | 土地經濟、住房制度及不動產評價 |
丁蕓 | 城市經濟、財政稅收 |
張強 | 區域經濟、城市郊區經濟 |
吳少平 | 經濟運行效率、企業管理、財務會計管理研究 |
黃津孚 | 企業管理理論、人力資源管理 |
戚聿東 | 產業組織、公司治理、財務管理 |
蔣三庚 | CBD 研究、現代服務研究 |
汪平 | 公司財務理論與財務政策 |
賈墨月 | 國際金融、外匯改革 |
庹國柱 | 保險學、社會保障 |
王利 | 數量經濟 |
張連城 | 經濟增長、周期、政策 |
楊河清 | 勞動經濟、人力資源管理、證券管理 |
紀宏 | 統計學 |
楊一平 | 管理信息系統、軟件工程、網絡及多媒體技術開發應用 |
楊世忠 | 會計學、企業財務成本管理、企業經濟分析 |
丁立宏 | 統計學、投資分析 |
姜亢 | 噪聲與振動控制、人類工程學 |
李曉安 | 法理學 |
王雨本 | 經濟法學、公司法、企業法 |
吳冬梅 | 人力資源管理和公司治理結構 |
張仁俠 | 企業生產運作管理、現代化管理方法、企業文化、技術經濟學 |
李平生 | 產業經濟、商務旅游 |
付磊 | 財務會計理論與實務、財務管理實務 |
劉仲文 | 會計理論、會計推測、人力資源會計理論、國際會計理論 |
李樹生 | 金融理論與金融政策、商業銀行經營管理 |
王曼怡 | 國際金融、金融風險管理 |
賈金思 | 國際貿易與中國對外貿易、世界貿易組織 |
祝合良 | 商品流通、期貨貿易、品牌管理、黃金市場 |
劉雄 | 勞動經濟、社會保障 |
童玉芬 | 人口與勞動計量 |
陳榮榮 |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實踐 |
劉黎明 | 應用數學 |
安鴻章 | 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 |
王樹新 | 老年人口學、老年人口問題、養老保障研究 |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