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社區,中里巴人官方網站,希望朋友們不要排斥去醫院,中醫經絡,求醫不如求己, 山藥社區不是醫療網站,但是確實醫院是可靠的醫療機構,積極的看待醫院,積極的看待山藥社區,我們的生活也會很積極,更陽光。 中里巴人官方論壇。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山藥社區,雖然很多時候醫院的資源有限。
和老版的論壇有了很大的差別。和愛。那就是真誠,雖然現在我們不是很強大, 新版的山藥社區加入了很多時尚的元素,一切會更好,善良,在身體和心靈越來越強壯的時候,不過山藥社區空氣中流淌的信念不變,我們也希望將這份愛傳遞下去,傳給正在需要關愛的人,也傳給未來的你。 但是對未來我們充滿希望。
《求醫不如求己2》《求醫不如求己3》《求醫不如求己大全集》《求醫不如求己養生救命大寶典》《求醫不如求己家庭醫學全書》《萬病皆可心藥醫》
作品一覽
《萬病皆可心藥醫》 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
《求醫不如求己家庭醫學全書》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9年5月
《求醫不如求己大全集》 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年1月
《求醫不如求己3》 江蘇文藝出版社 2008年10月
《求醫不如求己養生救命大寶典》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年1月
《求醫不如求己2》 江蘇文藝出版社 2007年10月
《求醫不如求己》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7年2月
中里巴人,養生名人,健管家,家學淵源甚深,其父為八卦掌第四代傳人。自幼,中里巴人師承父親練習道家導引養生功
法,更從祖父的親書秘笈中汲取中醫之精髓,后又研讀了中醫各家經典和現代醫學典籍,盡得醫武同源之意趣。根據自己對人體經絡的切身理解和體會,中里巴人認為治病不如防病、關注疾病不如關注健康,結合親身感悟,寫成了《求醫不如求己》這本書,告訴大家在疾病未發之時如何預防,在所謂亞健康的狀態下如何調理。
新世紀來臨之際,中里巴人被現今 87歲的太極名家李寶良先生收為關門弟子,老師將其終生所悟大法傾囊相授。
"中里巴人 "其名,源于春秋戰國時的兩首古曲《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中里巴人一名,寄寓將中醫傳承于千家萬戶的理想
,一如唐代詩人劉禹錫的名句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
怎樣看待疾病
人們都怕得病,其實疾病正是你獲得健康和走向成熟的契機。那是身心與你的對話,如果你仔細傾聽,然后加以修正,人生就會因此而有一些體會和感悟。但是通常人們都會加以抵觸、敵對、掩蓋、壓制,使疾病變得不是它的本來面目,不是它本來想要對你說的話。其實頭痛有頭痛的深意、潰瘍有潰瘍的警示。這些癥狀對生命來說并無敵意,它只是在提醒和告誡我們要及時關注我們的健康。
求醫不如求己
俗話說:三分治,七分養,治只是在消除一些不舒服的癥狀。要想獲得健康快樂的人生,而不是天天都在與疾病做斗爭,那就一定要調動起我們的自愈潛能。
有病了去醫院,找醫生進行診斷,用先進的儀器進行檢查,這是對自己負責任的表現。但是醫生只能幫我們暫時緩解癥狀,卻不能幫我們長久保持健康。
醫生的職責是幫助病患找到他的病因,指點他如何才能擺脫疾病的困擾,然后由患者自己來完成治療過程,就像家里的那種老式掛鐘,有時鐘擺會停走。這時,我們需要用手指來撥動一下鐘擺,然后,掛鐘又繼續不停地走下去了。醫生就像這只手指,它只是一個外來的助力,它只需撥動這一下,如果手指反反復復地撥動鐘擺,替代了掛鐘自身的擺動節律,那么這個掛鐘從此就別想再走時準確了,我們的疾病也就會遷延不愈,所以說病最終是自己痊愈的,而不是醫生治好的。
百病從氣生
人體病因的來源是“氣”,也就是中醫講的“百病從氣生”。這種氣分為外氣和內氣,外氣是風寒暑濕燥火,內氣是喜怒哀樂悲恐驚,我把它們簡化為“外寒內火”。如果這兩方面都照顧到,經絡和氣血暢通,人的身體就會百病不生。
對上班族來說:內氣對他們困擾更大,內氣就是所愿不遂、心理矛盾沖突的直接原因。如我們不喜歡自己的工作但為了生存必須堅持,不喜歡老板卻要加班加點為他賣命,心里是切齒咒罵表面卻笑臉逢迎,結果我們每天都會在謀慮、決斷中自相拼殺,大耗氣血。
做個百毒不侵的現代人
生活中我是個百無禁忌的人,比如說吃,關鍵不在于你吃什么而在于你想吃什么,有人會說吃這個沒營養,但你想吃,吃得愉悅,就是一種營養。有人說這東西有毒,現在什么沒毒?蔬菜用化肥,水果噴農藥,家禽用人工飼料,還有口蹄疫、瘋牛病,今天說這個能吃,明天又說什么元素過量,這還怎么吃?就連呼吸的空氣里也有毒。
如今我們就生活在“百毒俱全”的時代,所以也不必怕毒,毒進入身體后只要能夠排出來就沒事,排毒排的是什么?一是濁氣、二是濁水、三是宿便。如果為了怕中毒,這不敢吃那不感碰,這樣即使長壽也沒了生活色彩,不妨效仿濟公,讓“毒物穿腸過,營養腹中留”,那我們也就安全了。
中里巴人,真名鄭幅中,北京中醫協會理事。所著《求醫不如求己》系列書籍連續多周位居當當網圖書銷售排行榜*名。
采
訪前,先看了《求醫不如求己》這本書,感覺書的作者一定是位上了年紀的老中醫,編輯之前曾經采訪過的中醫專家,大都是50歲以上的長者,誰知道一見面,還是個小伙子。說實在的,若是先見其人,后讀其文,信服力真會差一些呢!不過仔細想想,一個頭發濃密、面容年輕、身體強健的專家,可能比面容衰老、體態臃腫的專家更有真功夫。先自己健康起來,才能教別人啊!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