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評級,征信。融資租賃,信用。
信用評級、非銀行授信領域的信用信息共享、還專注于小微普惠及網絡金融征信服務、政府專項評估等傳統業務的同時,是根據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同意個人信譽公司在上海試點”的批示,組建的全國*從事個人征信業務的機構。企業征信、征信增值產品開發、商賬管理等創新業務。在從事個人征信、上海資信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經人民銀行銀辦函【1999】322號文批準。
我國現行的市場經濟是由計劃經濟脫胎而來的,信用基礎很薄弱。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整個社會實際上是一個“企業”,經濟資源由政府用行政命令的形式進行配置,社會上只有一種信用——國家信用。國家統一安排生產、流通、交易以及相關的經濟活動,交易的雙方都是國營企業,既不必互相懷疑對方,更不必擔心因一方違約而造成后果,因為違約產生的任何問題和損失都由國家來解決和承擔。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社會中并不是只有國有法人,各類民營法人、外商和合資法人、上市公司、混合經濟法人……集體和個人股份的比重日益加大,經濟的主體不再是國家一家,國家信用涵蓋的范圍日益縮小,不同形態所有者之間的交易不可能再依賴國家信用完成。但是社會的商業信用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大范圍、高頻率的詐騙和違約,使交易成本迅速上升,以至高到交易無法正常進行的程度,使得靠市場經濟配置資源的效率比計劃經濟時期還要低。最初的商品交換盛行的是實物交易,貨幣的介入使交易較之物物交換更容易達成,但是這種交易方式的原始和落后,顯然會制約現代經濟的高速發展。信用是隨著分工的深化和市場的擴大而產生的,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江澤民同志指出:“沒有信用,就沒有秩序,市場經濟就不能健康發展。”市場的發展對信用提出了愈來愈高的要求,而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體系的基礎設施建設卻遠遠落后于這種要求。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信用規模和GDP幾乎都是1:1的增長的。而70年代以后美國、德國、法國、日本、韓國等國家信用活動與GDP之比一般達到3:1—5:1。與此相比,我國信用活動總水平顯然過低,最顯著的表現就是,信用活動幾乎完全集中于銀行,銀行信用在GDP中所占比重過大;企業信用和消費信用在GDP中所占比重很小;企業和個人信用活動對經濟的影響作用發揮有限。我國的信用結構不平衡已經制約了經濟的發展。銀行信用比重過大,會造成企業和個人的資金需求主要靠銀行來解決,其他的籌資渠道得不到有效的發展,市場不能完善。而銀行是以穩健經營為原則的,在資金運用方面會有很大的局限性和選擇性,選擇優質實力雄厚的客戶,選擇有前景的行業,選擇優良地區等等,這些不平衡,都會導致資金分配、使用上的不平衡,對經濟會造成不利影響。一旦銀行自身出現任何問題,又沒有其他信用方式可以替代銀行信用,會對整個社會造成嚴重的影響。經濟信用化率低,信用活動與經濟增長不匹配,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經濟信用化率很低。以中、美、日、韓、德五國的數據作比較,日本信用總規模相對GDP的倍數顯著的高于其他國家,比率數值超過100。其他國家該比率數值均在10以內,韓國*,美國次之,*比率*。從該比率的變化情況看,韓國、德國、日本三國的比率逐年增長,信用總規模增長的速度快于GDP增長的速度,經濟呈現信用化趨勢。美國該比率的曲線相對平穩,信用總規模與GDP增長的速度大體一致。根據發達國家的發展軌跡與我國經濟發展需要判斷,在未來的幾年,*的信用活動將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目前,創造良好、有序的社會信用環境,重建信用管理體系,提升信用活動水平已迫在眉睫。
*在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速度很快,從經濟總量看,90年代已經進入世界經濟大國的行列,按國際習慣的判斷,一個國家的人均GDP達到2000美金時,這個國家的經濟將進入“信用經濟”階段。但是至2000年年底,*還是一個世界上少有的“不是征信國家的經濟大國”!因為*當時沒有任何社會信用征信系統。
在1995-1997三年間,《上海中匯金融外匯咨詢公司》董事長余季方先生在上海連續完成了人民銀行總行(和國家外匯管理總局)關于“現匯賬戶管理系統”、“人民幣賬戶管理系統”、和“信貸登記系統(貸款證)”的試點任務后,馬上開始籌建“個人信用調查系統”,1997年,人民銀行駐東京辦事處的首席代表徐風(現任“愛建上市公司”董事長),作為余先生的翻譯,和余先生一起考察了日本的一家社會信用征信公司“DATE BANK",對方提供了他們這個征信系統的結構、管理模式、運作模式等,結合*的國情和前面完成幾個項目建成的數據庫,余先生設計了建設**征信系統的方案,并向人民銀行提出申請。上海市信息辦也看到了建立征信系統的迫切性,也正在向人民銀行提出成立資信公司的申請。當時人民銀行上海分行分管這個業務的王華慶副行長(現任*銀監會紀委書記,中紀委委員)立刻意識到這是件極具意義的好事,并看到余先生的方案是利用金融機構數據庫的”條條系統“方案;市信息辦的方案是利用地方政府數據庫的”塊塊系統“方案,將兩者結合才是一個完整的征信體系方案,于是馬上召集兩方負責人開會,表達了對這件事的支持和兩者結合的意見,同時通過人民銀行上海分行行長胡曉玲(現任人民銀行總行副行長)向人民銀行總行報告,立刻得到戴相龍行長的支持和贊賞。1999年初,由上海信投公司、上海市信息中心、中匯公司等聯合發起成立“上海資信有限公司”,當年9月,朱總理親筆批示同意成立(上圖,這是余先生拿到的總理批示復印件)。上海資信有限公司是**建立“個人社會信用體系”試點的公司。上海中匯公司是發起人中*民營公司。信投公司的董事長蔡曉紅擔任資信公司董事長,余季方先生擔任了資信公司的副董事長。2000年,上海市政府把建立“個人信用系統”作為當年市政府“十大實事工程之一”,并于當年完成。2001年全球征信會議把“*成立*征信公司——上海資信有限公司”列為當年世界征信行業最重要的事,因為這意味著*作為“世界上很少的不是征信國家的經濟大國”,終于踏進世界征信國家的行列。
溫馨提醒:文章觀點來源網絡,隨時光飛逝,歲月變遷,準確性、可靠性、難免有所變動,因此本文內容僅供參考!